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84|回复: 6

[佛经文档] [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第五十一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12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十一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十一集)  2011/11/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5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二百四十七面倒数第四行:
从「二、五恶五痛五烧」,这一段有数千言,有几千字,从长的一大段。「魏氏删节为」,这是魏默深居士会集的时候,把这一段长文删减掉了。他删节为「生时痛,老时痛,病时痛,死时痛,患难穷苦痛。淫欲火烧,瞋忿火烧,贪盗火烧,邪伪火烧,愚痴火烧,是为五痛五烧」。几千字一篇长文,就把它缩成这个样子。「魏居士原愿」,他本来的愿望是「无一字不有来历」,就是可惜他没有能贯彻初衷,上面这一段于五种原译本里头没有来历,这是他自己写的文字。会集,最重要的一定要用原译的文字,自己不能够,可以删节,一定还要用原文,不能自己造这个句子来代替,这个他犯了个过失。所以这个没有来历。
「魏氏会本谓极乐之宫殿楼观」,极乐世界这些宫殿楼观,「堂宇房阁,或处虚空,或在平地,或依宝树而住」,这个「依宝树而住」这一句五种原译本里头没有,这是他加进去。可不可能?有可能,想当然耳。这个是可以能讲得通,但是没有原文,五种原译本里头没有这一句的说法。所以这个也是毛病,都是没有忠于会集,会集一定要用原文,原文没有的不可以。删节行,删节统统是原文,不能用自己的文字,他「五痛五烧」那一大段,他是用自己的文字。跟彭际清的节校本不一样,节校本虽然节,但是是原文,人家没有过失。他这是节校用自己的文字,不是原文,所以这个有问题。第四,「会本中,过是以后,无量寿经亦灭,唯余阿弥陀佛四字,广度群生」,这一段五种原译本里头没有,这都是他自己加进去的。
「由上可见,魏氏之本与前诸本相较」,比较,「虽后后胜于前前」,比王龙舒的本子会集得是好,「惜仍未能尽免率增乖舛之过。但此巨失,势在必救,以免后世因袭,甚至篡改经文。故须防微杜渐,绝此罪源,并为大经,早得善本,是以先师夏莲居老居士,乃有第九本之作也」。这是说明夏老居士为什么要重新会集。这个重新会集我们晓得了,他本来不是想会集的,是把魏默深的本子重新校订再补充,把它订正,这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本子。这个本子是魏默深的本子,经过夏老的校正补充做成这么一个本子。想想还是不行,还是没有法子,所以必须重新再做一个,就是现在我们用的本子。这个本子可以看到魏本的原貌,但是这个过失可能他都已经把它修改了、修订了。
古籍最怕的是篡改经文,最怕的就是这个。因为你改动之后,你开了这个头,带了这个头,后人没有你的智慧,没有你的文字的修养,他看不懂随便都改。每个人都改,这个东西传个一、二百年就不象样子,就面目全非了。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最忌讳的是这桩事情。看到这里,明明是个错字,可以,注在旁边,或者注在书眉上,这个字应该是什么字,这正确的。决定不能改动,就是防微杜渐。让古籍保存原来的面貌,过去错了就让它错,改正是注在旁边,不能够改动经文。这就是说明这个版本,第九个本子出来的因缘。
下面介绍夏老居士,「先师夏老居士」,夏莲居老居士,「未冠学儒」,古时候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就是戴帽子,表示成年了。女子十六岁行笄礼,表示她成人。成人之后,对他必须要尊重,所以不可以称名。称名,对未成年的,这叫童子,可以,可以称他的名字。成年就不再称名了,称名那是很不礼貌的事情。所以同辈分,朋友、同学送他一个字,就是中国人是有名有字,这个字号从行过冠礼这一天之后,大家都称他字。他家的长辈,他的祖父母、曾祖父母都称他字,不称名。称名只有两种人,一个是父母,一生称名,第二个是老师。你就想到中国老师的地位多高,从称名这个礼来看,老师跟父母是完全相同。真的佛法里面讲,身体,我们这身体得自于父母,身命,慧命得自于老师。这一个人两条命,是父母跟老师给的。所以对父母孝顺,对老师是同等的孝顺,只是在礼服上有不同。父母死了,守孝三年,穿孝服;老师过世了,心丧三年,就是没有孝服,那种悲痛哀伤跟父母没有两样。
所以老师在中国历代,要知道他的地位。老师一生多半都是很贫寒,清寒,为什么?他没有从事于生产事业,生活来源就是靠学生一点点供养,一生过着清贫的生活,这个我们要知道。家庭富有的,对老师供养多一点,清寒的可能就没有供养,甚至于生活非常清苦的,老师有时候还要帮助他,帮助学生。古时候师徒如父子,现在这个概念没有了。现在你想,对父母都不孝,何况对老师?没有人教尊师重道了,现在想学,没有样子,也没人教。
这个时代为什么这么乱?我刚才看了陈静瑜居士的一篇文字,讲到堕胎。卫生组织最保守的报告,全世界堕胎,一年五千万人,两年就一个亿。第二次大战打了四年,五年结束了,死伤的人数总共是五千万。现在堕胎,这是杀人,一年就五千万,等于二次世界大战死伤的总数,这个世界怎么能没有灾难?我看了这篇我想到,今天世界会有最严重的灾难,第一个原因就是堕胎,堕胎是杀人,这个罪比什么都重。不是杀别人,杀自己的儿女,哪有没有报应的道理!最近这几年,我们常常看到天空当中乌烟瘴气,灰突突的,那是什么原因?那是那些婴灵的怨气。这个事情不得了,有没有办法改善?没有办法。为什么没有办法?人心教坏了。二次大战之后,全世界教育教的是什么?肩负起教育工作的人是电视台、是网络、是电影,这些文艺工作者。天天都在教杀盗淫妄,把整个人心全教坏了,都以为这是正常的,不再相信因果,不再相信报应。报应临头,后悔莫及,这还得了!我们常常会想起古圣先贤告诉我们,「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淫欲有没有想到要杀自己的后代,有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想到这个问题,谁敢干?因果教育重要!相信因果教育的人决定不敢干这个事情,为什么?这要杀人的,杀的是个无辜的人,而且是自己亲人。
 楼主| 发表于 2015-7-12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十一集》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佛法里面讲亲子关系,父母跟子女的关系,佛讲四种缘:报恩、报怨、讨债、还债,没有这四种缘,他不会到你家里来。如果是报恩来的,你把他杀掉了,恩变成仇。如果他是报怨来的,你把他杀掉,怨仇上又加一重怨仇,这还得了!还债来的,你把他杀掉了,债就变成仇恨。讨债来的,你没有还给他,你还把他杀掉,这个怨结得多重。不但这是地狱果报,跟这些冤亲债主这种纠缠,生生世世没完没了。人怎么会干这种傻事?都是没有接受好的教育。所以整个问题,社会问题跟地球灾难问题,统统是教育出了问题,这个果报现前了。很难得现在有这么多人觉悟,在大庭广众当中公开的忏悔、认错,这是好事情。能够让社会警觉,让大家注意到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不能再造了。所以,因果教育比什么都重要。
夏老未冠,未成年,二十岁以前,未成年学儒。「先程朱而后陆王」,二程、朱熹,这是中国的理学家,这个陆是陆九渊,王阳明,也是中国的理学家,这是儒家的。「甫壮入佛」,壮是壮年,四十岁,学佛了,「摄禅密而归净土」。「夏老博贯群籍,深于文字,专功久修,教眼圆明」。他老人家做学问很认真,在佛法里头,宗门教下、显教密教他都涉猎,而且都有相当的造诣,以后归净土。大概我们看看自古以来,真正在教下下功夫的人,到最后都归净土,禅宗也不例外,这真正对于净土认识了。所以净土是难信之法,没有很深经教的基础不容易相信,多半都是半信半疑,这个不能成就。真信了,没有一个不往生,往生就是成佛。
「于壬申年」,壬申是一九三二年,「发愿重校此经,掩关津门,阅时三载」,津门是天津,他在天津闭关三年。「遍探五种原译,洞察三家校本」,这个三家就是王龙舒的、魏默深的,这两种是会集本,彭际清的是节校本。「无一语不详参,无一字不互校,虔恭敬慎,日祷佛前,千斟万酌,时萦梦寐,及其成也,四众欢喜」。这是讲他做第四次的会集。前面的会集不是不好,里头有瑕疵,有取舍不当,有自己作的经文取代原译。这个例子不能开,例子一开,后面后遗症很大。所以要做一个真正忠于原译本的会集,确确实实字字句句都在原译本里面,用的是原译本的原文,这就对了。这跟翻译不一样,翻译自己可以,那都是自己文字;会集不可以,一定是别人的原文,不能够改动。
这个本子做成之后,非常欢喜。「宗教俱彻之慧明老法师」,这是夏莲老的皈依师,有照片在前面,「搭衣捧经摄照于佛前,亲为印证」。「先舅父」,这是梅光羲老居士,「梅撷芸居士,连续播讲于电台,誉为善本」。「慈舟法师专讲此经于京鲁」,这个京是北京,鲁是山东,「并亲为科判」,这个科判也印在这个本子里头。「北京极乐庵方丈妙禅老和尚,聘请山东女子莲社吴倩芗社长来寺开讲此经两月」。这些记载我们相信当时都是这个本子,还不是最近这个本子,是这个本子。因为这个里面科判是慈舟法师的科判,所以慈舟法师讲的是夏莲老的节校本,这个后面能看到。「菩萨戒弟子邵阳魏承贯会集各译,菩萨戒弟子郓城夏慈济重校补遗」,慈济是夏莲老的别号,重校补遗,所以是这个本子。我们现在用的这个本子在这个本子之后,总共用了十年的时间完成这个本子。
「其它发心宏扬,专志持诵者,不可胜数。印行流通,相继不绝。是以先舅父梅老赞云:于净宗要旨,穷深极微,发前人未发之蕴」。又说「精当明确,凿然有据,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有美皆备,无谛不收,虽欲不谓之善本不可得也」。这是梅光羲老居士的话。「先舅之语,现已举世公认,并将本经采入新印之续藏」,这个还没做到,新印的续藏还没有把它收进去。「大经尘封千载,今始得善本,先贤会经之愿乃圆,大经放光,众生有幸。本经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是为大经之第九本」。这个详细要看梅光羲老居士的序文,他的序文很长,我们都印在这经本的后面,介绍得非常详细。梅老居士是黄念祖老居士的舅父,家学的根基很厚。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经教就是跟梅老居士学的,所以也有师承的关系。
梅老跟夏老在那个时代,在家学佛里面,都有很深的地位、声望,佛门里面称为南梅北夏。南方梅光羲,梅老是江西南昌人,夏莲居老居士是山东人。北方的夏莲居,南方的梅光羲,在当时在家学佛的两位大德。所以这部经确实是他老人家非常用心,也是到这个世间来,这一生对佛教做出最大的贡献,会集成这个完善的本子,取舍精当。五种原译本里面的精髓统统在这个本子里头,重复、多余的全部都删掉,真正变成一个精本,精确的善本。读这一本,五种原译本全部都读到了。有信心,想专攻的,就这一部就够了。如果还有疑惑的,可以把五种原译本找来对照,甚至于把过去的三种节校本,王龙舒的、彭际清的、魏默深的,跟夏老一起来做个比较,我们对于这个会集本就产生信心了。
下面第七段介绍本经的注释,就是批注。在中国第一个,《无量寿经义疏》六卷,隋朝净影寺沙门慧远撰疏。这是慧远大师作的批注,叫《无量寿经义疏》。慧远大师他一生住在净影寺,所以后人对他尊重,不称他的名字,称他居住的地方,称为净影大师,这是最尊敬的称呼。
第二个本子,唐朝时候,比远公要迟一点。远公还早,最早的,隋朝这个批注。它也叫《义疏》,嘉祥寺吉藏撰的。
第三种,这是憬兴的疏,他是朝鲜人,在中国留学,这个本子在中国流通得也很广,《无量寿经义述文赞》三卷。
第四种也是韩国的,新罗沙门元晓,在中国也很盛行,《无量寿经宗要》。
第五种,《游心安乐道》一卷,元晓师撰的。这在中国《无量寿经》批注有五种。
「日本则有了惠、峻谛、道隐、观彻等数十种之多,远超我国」。在日本大概有三十多种,所以日本人对《无量寿经》的研究比我们殊胜。他们所用的本子全是用康僧铠的本子,五种原译本只用了一种,就是魏译的康僧铠的本。如果专门研究《无量寿经》,那很值得做参考,日本这些批注全部用的是汉字,所以我们学习没有困难。
 楼主| 发表于 2015-7-12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第五十一集

续-《●[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十一集》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我们看念老的解,「本经注释」。「五译之中」,五种的原译本,「《魏译》较备」,备是完备,五种本子比较,魏译本最好,就是康僧铠的本子。「故大经注疏,集于《魏译》」,都用他的本子。「我国大德多为小本弥陀作注,至于注大本者仅隋净影、唐嘉祥两家」。所以净宗在中国,《弥陀经》非常盛行,学《无量寿经》的人很少。在过去,行,是好事情,在现前这个时代一定要学大本。为什么?现在的人诚敬心不如古人,修小本要真诚恭敬,能得利益。如果把小本看成神话,没有恭敬心,他什么利益都得不到。为什么要提倡大本?大本对西方极乐世界讲得透彻,尤其在理论方面,理明白了,人就服了。理通达,事就知道有可能。小本完全讲事,理讲得少,全讲事就变成神话,不明理的人认为是神话,认为是迷信。特别是这个注集,黄念老的注集,集经论的原文来解释,我们在这里常常看到,古来祖师大德的注疏来解这个经,一共引用了一百九十三种之多。确实能帮助现代人对净宗生起信心,不信不行。真正相信了这才能发愿,求生净土这个愿望才生得起来。半信半疑,愿心是生不起来的。有信有愿,再肯念佛,认真念佛,没有一个不往生,一生当中就圆满成就。这是大事,人生在世第一大事!
这个大事,不是很容易得到的,「无量劫中希有难逢」,这个话是彭际清说的。武则天作的开经偈,「百千万劫难遭遇」,这个话都是真的,不是假的。武则天能说得出,可惜她自己没做到。没做到的原因是什么?她信心不够,世间的名闻利养放不下。虽然是佛门大护法,替佛门也做了不少好事,依旧在六道搞轮回。我们看明白了、看透了,六道十法界全是假的,不值得留恋。无比殊胜真实法就是到极乐世界去作佛去,十方世界往返自由,到极乐世界。众生有感,你就能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你就随众生的意思现身说法,帮助他们回头,帮助他们觉悟。好事!
这下面所列的我们刚才念过,只最后这一行讲得清楚,我们念一念,二百五十面倒数第五行。「大经光明,照耀日本,注释之盛,远超我国。笔者所知者」,这个笔者就是黄念老,他所知道的,「已二十余种」。他把这二十余种统统都揭露在这个地方,这是他看到的这个目录,实际上比他这个还多。我们现在希望日本那边的同参道友,把日本这些书从《藏经》里面取出来,印成个全集,《无量寿经》注释在日本的全集,这个值得做参考,值得学习。这些我们就可以把它省掉了。
下面这一段,「注释大经校会本者」,不是原译本,校是彭际清,会是王龙舒、魏默深跟夏莲老,也有几种,这列的有五种。《无量寿经起信论》三卷,彭际清作的,他用的是康僧铠的本子,重新编了,经题是《无量寿经起信论》。第二种,《无量寿经笺注》,丁福保居士作的,清末民初的人,他用的本子是彭际清的本,这个经本。第三种,《佛说摩诃阿弥陀经衷论》,正定王耕心作的,这就是魏默深的本子,用他的本子来作批注。后面第四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眉注》,这是李炳南老居士作的。最后这一种,是夏莲居,我们现在学习的这个本子,《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这个解的内容是集解,黄念祖老居士作的。下面有说明,解里头说得更清楚。
下面是概要最后的一段,「总释名题」。这一段非常重要,介绍大经的经题。我们看念老的批注,在二百五十四面第一行,我们从这里看。前面这一段是我在过去讲经,节录概要里面编的一个简介,是从念老原本里头节录下来的,这个可以省掉。「凡经之名题,皆直显本经之要旨,使学者因名达体,一览经题,直窥全经大义。是以天台家注经,先释经名」。名题是全经的总纲,全经的宗旨,看到这个经题,就能知道这部经里头所说的大意。所以使学者因名达体,你一看经题,全经大意就知道了。天台家有五重玄义,贤首有十门开启,五重玄义第一条就是解释名题,解释经题。而贤首家它把解释名题放在最后,十门开启里头它最后一条。先把一经幽玄的这些道理说出来,让初学的人完全了解,对这个经的义趣产生向往,认真的学习,知道怎么个学法。所以它这个用意也非常好。对老修,老修不听经,经他都很熟,老修听什么?专门听玄谈,就是概要。因为什么?概要是你修学的心得,你学习的心得报告。老修行是听这个,后面按照经文解释他就不听。但是初学的人一定要听全经的经文。玄谈,每一个修行人讲的并不相同,可以能够知道他所学习的程度浅深高下,能提供给自己做参考。所以那是他的修学报告。
「大经五种原译,各有经题。王氏会本名为《大阿弥陀经》」,王龙舒的会集本,「以别于原译与小本」。小本称《阿弥陀经》,他加上个大字,《大阿弥陀经》。「但大字之增,无所依据」。这是什么?这是说夏莲居这个经题比他们会得好。他们是自己加了个《大弥陀经》,没有依据。「彭氏节本与魏氏会本」,彭际清的节本,魏默深的会本,「皆名《无量寿经》,同于《魏译》,三种一名,混同易误」。到底是哪一个《无量寿经》,搞不清楚。「正定王氏改魏氏本为《摩诃阿弥陀经》」,摩诃两个字也没有依据,都是自己加的。「考」,考查从汉到宋朝十二种翻译,以「无量寿经」为名者有十个,有十种,以「清净平等觉」为名者有两种,以「正觉」为名者有一种。「最初汉代一译名为《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这是最初的,《无量寿经》在中国第一次的译本,叫《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这十二种最后的一种,宋代,宋代这一种「译名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你看夏莲居老居士会集他有根有据,就用这两个经题把它合起来,两种合起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2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第五十一集

续-《●[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十一集》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今此会本直取宋译经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把经字去掉,就去它重复的一个经字。「下从《汉译》经题《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去无量两个字,重复的去掉。这个题是现成的,不需要自己加一个字。「于是经题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自然佳妙」,这个会得好,自己不要加一个字,「不假斧斤,两译原名,摄于一名之中;十二种经题,悉入一题之内」。确实这个题把十二种原译本经的意思,都在这一个经题当中。「全经大旨,昭然目前。净宗要义,备于题内。人法喻、教理行、体相用等齐显于一名之中」,这些名词后头都有详细解释。「如帝网珠,圆摄一切妙法,本经会集之妙,于此可见麟爪」。这就晓得夏莲老会集的比前面的高明,单单用题这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见解,完全是现成东西。
下面解释经题,「正释本经题名」。我们看念老的解,「以下正释本经题名,题中首字曰佛,佛者乃梵语佛陀之略称」。其实梵语下面还有个尾音,叫佛陀耶。中国人喜欢简单,把尾音全部都省略掉,称佛陀,更简单就称佛,陀也不要了。「义为觉者,觉者对迷而言,迷则众生」,众生在迷。「三觉俱圆,即名为佛」。觉有三种,第一个自觉,第二个觉他,第三个觉满,满是圆满,三种觉都圆满这就称之为佛陀。「是知佛者即三觉俱圆之众生,众生即未觉之佛」,这个意思要懂。自觉,自觉不同凡夫,凡夫是迷而不觉,佛是觉而不迷。阿罗汉自觉,但是不圆,菩萨也自觉,也没有到圆满,圆满才叫佛。怎么叫圆满?我们看看佛、菩萨、罗汉,阿罗汉把见思烦恼放下了,这算觉悟。见思烦恼在《华严经》上称之为执着,执着就是大乘里面讲的见思烦恼。见是见解,也就是你把事情看错了,思惑是想错了。你的思想错误,你的见解错误,这是什么?这六道众生。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放下,你就明白了,你就觉悟了。
所以,觉是有标准的,我们这个世间人有没有?没有,你没有放下你永远不觉。你佛经学得再多,讲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你见思烦恼没有放下,你不觉。标准在这个地方。你没有放下,你知道得很多,那是佛学常识。今天讲这是知识,不是智能,你没有智慧,你有的是知识。知识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还是继续搞六道轮回。但是智慧不一样,智慧能够了生死,出三界,那真正是觉悟。所以觉的标准我们一定要把它搞清楚。菩萨比阿罗汉高,菩萨不但把见思烦恼断了,就是放下了,把尘沙、无明也放下。尘沙、无明统统放下,菩萨就成佛了。放下尘沙烦恼,无明没有放下,成不了佛,觉没有达到圆满,比阿罗汉高,比佛要差。
无明烦恼在《华严经》称之为妄想,妄想是什么?起心动念。为什么叫无明?起心动念你自己不知道,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能够体会到这个意思,是看到经典上弥勒菩萨跟释迦牟尼佛的对话,再用现代科学家来印证,我们知道有这回事情,不是自己的境界,听说的。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这是什么?这就是无明,无明烦恼。谁知道?没有人知道。所以无明烦恼这个名词困扰我们几十年,想不通,什么叫无明烦恼?看到科学的报告,看到弥勒菩萨这个说法,好像有那么一点懂得了。我们真不知道,你说一秒钟一千六百兆个念头,你怎么会知道?这不可能的事情,这叫无明,那个念头真有,又不是假的。念头没有了,形相就没有了。科学给我们说三种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自然现象,都是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里头出来的,变现出来的。如果这个念头没有了,这三种现象都没有。所以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没有一样是真的。只有不起心、不动念,那是什么?那是无明就破了,无明烦恼没有了,不起心、不动念,你才见到自性。自性是什么样子?就是惠能大师所说的,「本自清净,本不生灭」。要知道一秒钟一千六百兆的生灭没有了,自性里头没有,阿赖耶里头有,自性里没有。「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你才见到,真的你见到了,这叫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自觉就圆满了。
觉他是对菩萨讲的,菩萨自行化他,自觉没有圆满,当然觉他也不圆满。佛自觉圆满了,所以觉他也圆满。最后一个觉满,那是觉他,自觉的圆满、觉他的圆满,这两种圆满统统都得到了,这称之为佛。这个地方所说的佛,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所以「三觉圆满,名为佛陀」。底下这一句好,我们应该知道,众生跟佛是一不是二。差别在哪里?就是佛觉悟,圆满觉悟,众生完全不觉悟。因为不觉悟他才造业,觉悟的人怎么肯造业?这是解释佛这个字的意思。
「又佛者乃十号之一」。佛有十号,这个十号后头都有详细解释,这里只列名。第一个如来,第二个应供,第三个正遍知,第四个明行足,第五个善逝,第六个叫世间解,第七个无上士,第八个调御丈夫,第九个天人师,第十个叫佛。「十号具足」,这十号是德号,是自性性德,性德有这十种,每个人都有。所以世尊在《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是自性的德号。这是世间人所尊重的、所敬仰的,「故名世尊」,尊就是我们今天讲尊敬的,尊重的,这世间最尊重的,称之为佛。「世尊梵音薄伽梵」,薄伽梵是梵语,翻成中国就叫世尊两个字的意思。
 楼主| 发表于 2015-7-12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第五十一集

续-《●[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十一集》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佛地经》云:是薄伽梵最清净觉,极于法界,尽于虚空,穷未来际」。清净到什么程度?极于法界。法界,今天哲学的名词称之为不同维次空间,在佛门称为法界。佛为教学方便起见,将无量的法界归纳为十法界。十法界不是只有那十个,这是归纳的,展开来无量无边,极于法界。「尽于虚空」这是讲空间,包含虚空。「穷未来际」这是讲时间,就是贤首国师所说三种周遍的第三个,含容空有。佛家常讲心包太虚,这是尽于虚空,量周法界,尽虚空遍法界。「《成实论》等合无上士与调御丈夫为一号」,这是开合不同,「则从如来至世尊为十号」,把世尊也包进去了。「十号之详释在下之第四品中」,后面有详细解释。「上明佛字为极圣之通号」,这就是证得究竟圆满的果觉,所有证得这个境界的人统统都称之为佛,所以佛是通号。其实阿弥陀佛也是通号,因为阿弥陀三个字,翻成中国叫无量觉,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就是觉。哪一尊佛不是无量觉,证得无量觉就称之为佛,每一尊佛都是无量觉。所以,阿弥陀佛这个名号,也是所有一切诸佛如来的通号。但是西方极乐世界这尊佛就用通号做自己的别号,通别是一不是二,这也很微妙。所以我们今天称阿弥陀佛,一定是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广义,一切佛都是阿弥陀佛。
下面这是《成实论》,这小乘论。这里所说的,合无上士与调御丈夫为一号,再从如来到世尊为十号,这个十号后面有详细解释。「今就本经」,我们这个经题第一个字是「佛说」,这个佛就是娑婆教主。我们这个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语。「本师释迦牟尼如来,华云」,华是中华,就是把它翻成中国的意思,「能仁寂默」,释迦翻作能仁,牟尼翻作寂默。能仁,仁是仁慈,中国儒家「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所以儒家的思想,根就是仁义两个字,这是中国传统。现在这个社会,汤恩比博士说,能够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只有孔孟学说。孔孟学说是什么?我们就想到仁字。孔子一生提倡仁,孟子提倡义,孟子生在战国的时代,孔子在春秋时代,都是乱世。战国乱得更严重,所以提倡仁义。今天这个世界是乱世,乱世迫切需要的就是这个。
如何来落实?《论语》里头有赞叹,弟子赞叹夫子,老师的德行,「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这两个字好,忠是真诚,恕是能够原谅一切人。他做错事情,做错事情一定要晓得他为什么会做错。现在人做错事情一定要原谅他,没有人教他,从小就没人教。没有人教他,做错事情要原谅,不能去责备他。如果他学过,他做错事情,那对他的惩罚、责备是应该的。他不懂事。我们把老祖宗的传统教育丢失了差不多二百年,多少代了。满清末年这一百年当中疏忽了,有人讲,没有人真学。所以当时人称之为伪君子,能说不能行。满清亡国到民国这一百年,讲的人都没有了。所以现在一般中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陌生,甚至于不如外国人,外国人还知道一些,中国人自己不知道了。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全没有了,这社会怎么会不乱?肯定要乱,今天全世界动乱。所以决定不能责怪人,要知道这个动乱根源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你了解不会责备人,你会原谅人。所以夫子用恕道来对待乱世,乱世就是要原谅一切造作恶业的人,不要去责备他,叫他好好坐下来学习老祖宗的智能就对了。
我们过去在汤池做了实验,这个实验的成功出乎我们意料之外。我们以为用传统的《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来教化,应该二、三年可以收到效果,我们预期是这么想法的,没有想到三、四个月成绩卓著。中心的老师一个个都呆了,这怎么回事情?这个小镇的人民良心都发现了,都知道有羞耻心,不好意思做坏事。让我们得出个结论,第一个肯定了古人所说的,「人性本善」,这么好教。第二个证明什么?人民是很好教的,就是没人教。真正有人教,今天整个世界社会,我相信不到一年就恢复安定和谐;他就是没人教,也没有人愿意来教。所以《三字经》上讲的「人之初,性本善」,一点都不错,是真的不是假的。人,没有人愿意去干坏事,没有人愿意有不善的思想,这是违背人性的,人性本善。所以教育比什么都重要,先要恕,要原谅他,然后要好好教他,社会的秩序可以恢复,灾难可以化解。
所以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他用这个名号是什么?就是他一生在此时此处教化众生的宗旨。因为这个地球上的人现在缺乏爱心,仁是推己及人,现在只知道自利,不知道利人,想到自己,不知道想到别人。仁是想自己就想到别人,以这个为宗旨,对待人要仁慈。对自己?对自己要清净,寂默就是清净,清净是最高的享受。真正的幸福享受不是有财富、有地位,不是的,身心清净,没有烦恼,没有忧虑,现在人讲没有压力。你说他活得多快活,每天活得欢欢喜喜,这叫幸福,这叫圆满。如果有财富、有地位,生活在忧虑、烦恼之中,他没有幸福,他一生过得很苦。最后走的时候,什么也带不走。人活在世间干什么?快快乐乐,这就对了,千万不要给自己找烦恼。要怎样活得快乐?肯放下就快乐了。孔老夫子快乐,为什么?恕,忠恕,不跟一切人计较,吃了亏快乐,上当也快乐。古人说得好,「吃亏是福」,吃亏不是祸害,是福,快快乐乐。决定不能有占人便宜的念头,那是什么?那是苦,那是见不得人的事情,会被良心谴责。现在的人良心没有了,谴责没有了,所以什么事情他都能做得出来,那最后的收拾是老天来收拾。道德没有了,伦理没有了,法律没有了,谁都管不上,那就老天来管,老天来管就是灾难。灾难怎么来的我们就知道了。
所以能仁寂默,「能仁是其用」,他受用,对待一切众生的。「寂默是其体」,这个寂默就是我们经题上清净平等觉,自受用。自己身心清净平等觉,对待一切人大慈大悲,这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才是人生真正幸福美满。「究竟极果」,清净慈悲做到究竟极果,「乘大愿船,生五浊世,示现成佛」。这是讲释迦牟尼佛,这三千年前。他自己修成了,乘着本愿,度众生的本愿,生到这个地球上,生在印度,示现成佛。成佛是什么意思?成就圆满的智慧,圆满的福德。要帮助苦难众生,没有智慧做不到,没有福报也做不到,所以一定是福慧统统具足,他才能做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7-12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第五十一集

续-《●[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十一集》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为度我等,演说本经」。佛的事业是教学,这个诸位一定要搞清楚。佛不是宗教,你要把大乘经看多了、看明白了,你就晓得佛跟宗教不相干。佛经里面没有讲造物主,没有讲一个人一生是受神明的控制,没有,佛顶多是讲到因果。因果这个道理,中国古老的《易经》里头都讲得很好,「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佛讲这些,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佛承认有天神、有鬼神,承认有六道,承认有轮回。这是什么?这是自然现象,这是因果定律。六道轮回有没有人管辖?没有人管。现在科学家明白了,真正操纵的是谁?是自己的念头。自己操纵自己的命运,不在别人手上,与佛菩萨、上帝都不相干。自己心地善良,行为端正,无所不利。如果我心地不善、行为不善,那就处处都有障碍。所以说自作自受,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
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所示现的,一生教学,他所选择的工作、选择的行业是教学,三十岁开悟,七十九岁圆寂,一生讲经教学四十九年。我们在经典上没有看到释迦牟尼佛放假,没有,天天教,有教无类。学生不分国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信仰,只要你来学,佛都很热心的去教导他。所以这是个教育家,这是个最好的老师,而且不收钱的,不收费用的,义务教学。自己过着最简单、最快乐的生活,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得大自在!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烦恼,没有丝毫压力。帮助社会,帮助众生,就是帮助他们觉悟,只要众生觉悟了、明白了,就不会做坏事,不会有恶念,这个世界就和谐,天下就太平,灾难就能化解。
为度我等,演说本经,特别指出这部经。「是即一切众生大恩大德之慈父;无法不知、无法不见之导师;大觉圆满之释尊也」。这个佛字是指释迦牟尼佛,确实对众生的恩德太大了,称说不尽,确实是无法不知,无法不见。只要你见性,你就跟他一样。这两句话不是释迦牟尼佛专有,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换句话说,无法不知你有,无法不见你也有,你的智慧德相跟佛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的。现在为什么失掉了?迷了,迷了自性,迷而不觉,我们对整个宇宙,对所有一切境界,我们看错了,我们想错了。为什么说看错了、想错了?这些都是幻相,不是真相。《金刚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把虚妄当作真实,就是看错了;把众生当作真有,你想错了。真相是什么?这个经里头讲得很透彻。真相明白之后,我们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自然就放下,放下就成佛了,放下就无所不知,放下就无所不能。为什么?恢复自性,回归自性,性德流露。
经题第二段「说」这个字,佛说。我们看批注。「说者,悦也,悦所怀也」。中国在古时候字少,喜悦的悦跟说话的说是一个字,但是念不一样。看什么地方念说,看什么地方念悦。《论语》里头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字是说字,但是要念悦,喜悦。喜悦是从内心里面发出来的,与外面境界不相干。外面境界刺激你,那个叫乐,叫快乐。乐是外面境界刺激的,悦是内心的,那个意思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来欢聚,欢喜、快乐,那是外面境界。朋友走了,乐就没有了。喜悦那是永远不会断的,佛经里面讲「常生欢喜心」,那个欢喜是悦。为什么悦?见性了,宇宙人生真相明白了。看许许多多众生都还在迷惑,都不知道,我们自己很幸运,觉悟了、明白了,放下了,得自在。所以才能常生欢喜心。悦所怀,所怀的是什么?是帮助一切苦难众生。为什么?因为真正知道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决定不能够分割。
宇宙从哪里来的?是我们一念迷而不觉变现出来的,是自己的迷而不觉,不是别人。释迦牟尼佛觉悟了,他不迷,所以他了解事实真相;我们迷了,不了解事实真相。我们在一起,我们很苦恼,日子过得很辛苦,他很快乐,这就不一样。如果我们放下,觉悟了,跟他一样,没有两样。知道众生跟自己是一体,对众生哪有不关心的道理?哪有不同情的道理?佛在世间只有一桩事情,帮助一切众生觉悟。用什么方法帮助?教学,最好的方法。没有一尊佛菩萨不教学的。在诸佛剎土,就是实报庄严土,因为那个里头人全是觉悟的人,所以那个地方教学是没有间断的。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天天讲经说法,大众生到那里去,感觉得学得还不够,还要分身,到极乐世界就有能力分身,能分无量无边身,到十方诸佛剎土去供佛、闻法。供佛是修福,闻法是开智慧,他有这种能力,接受一切诸佛的教诲。因此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成佛就很快,为什么?他学习的缘好,而且学习不中断,这就是极乐世界比其它诸佛世界殊胜之处。释迦牟尼佛劝我们往生,十方一切诸佛也劝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我们对极乐世界半信半疑,对这个世界还很留恋,对那个世界还没有真正想去的念头,原因是我们对它不认识,了解不够清楚。那这部经,特别是这部批注,对我们认识极乐世界、认识阿弥陀佛给予很大的帮助。对于现前社会,对于世尊末法九千年,这个经是第一经。这一部经通了,一切大小乘、显教密教全通了,这是古人所谓的一经通,一切经通,《华严》上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
「佛说」这两个字,「显此经是世尊金口所宣」。金口是赞叹,也有真实的意思。金是比喻不变,真实。在五金,都很容易被氧化,唯有黄金不会。所以在金属里头黄金特别珍贵,就是它不变色。比喻佛说话是真话,是不会改变的,称为金口。称他为金身,身不变。我们一般人的身会变,剎那剎那都在变,生老病死它在变。佛的身,寿很长,他不老,他不变。为什么?大乘经里头佛说得很清楚,我们的自性能生能现,为什么会起变化?识起的变化。识是什么?分别执着。你有分别执着、有起心动念就会变;佛他不起心、不动念,他也不分别、不执着,所以他就不变。
 楼主| 发表于 2015-7-12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第五十一集

续-《●[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十一集》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这个道理被现代量子学家发现了,我们就能根据这个道理去体验。我们周边有很多朋友,隔了几年没见面,再一看到他,有的人衰老了,非常明显,有的人还一样,好像没有感觉到他衰老,我们都认为他养生有道。实际上那个衰老得慢的,他一定是烦恼少,妄想分别执着少,他就自然这个样子。那个老化得快的,一定是忧虑烦恼很多。特别明显的,我自己也有这个经验,过去一些朋友,同事、同学,年轻时候上班工作,天天都想着工作,所以看到精神都饱满,很快乐。他一下退休,退休二年,这一见面好像老了二十年。怎么回事?他没有工作了,想着什么?想着老了,老了没用了,你看人家不要了,退休了。老了就想病,所以一身都是病。老是自己想出来的,妄念产生的,病也是自己想出来的,你说麻不麻烦?有工作的时候他忘掉了,他没想这个问题。我们见面的时候他对我都很羡慕,好像你怎么老是这样?我没想到老,我也没有想到病,心里头没有老、病这两个字,根本就没有。佛说得好,「一切法从心想生」。
现在外国人传说这些灾难的预言,你天天想灾难,灾难还没有来已经吓得半死。那灾难来你能活得成吗?为什么?你想它!我们对灾难不想,我们只想极乐世界,只想阿弥陀佛,灾难来了,我就到极乐世界去了。愈来愈快乐,那里极乐,没有恐惧,没有忧虑。这是什么?这现在的话说最健康的思想,你就能获得最健康的生活、最健康的身心。这是佛法的好处,把一切负面的这种思想、心态完全放下,快快乐乐的生活,多做好事,绝不干坏事,这个必须要遵守的。念念是善念,行行是善行,你怎么会不快乐?你怎么会不自在?
这个经是佛金口所宣,「非余人之说也」,不是别人说的,这是说明肯定可信。我们对这个经不能怀疑,一定要相信,依教修行,得大利益。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今天就学习到此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15: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