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14|回复: 6

[佛经文档] 净土大经科注(第一一七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30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摘自《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七集)    2012/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1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三百九十六页,倒数第四行第二句看起:
    「《唐译》文详,表宣说六度: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般若」。这个地方还是解释偈诵里头『宣扬戒定精进门』这一句。六度是菩萨行。在十法界,经教里面告诉我们一个标准,十法界的因缘非常复杂,像《华严经》上所说的无量因缘。大宇宙是无量因缘,小宇宙我们一个人的身体,一个人的思惟、一个人的业障习气,也是无量因缘造成的,没有那么单纯的。无量因缘里头最重要的一个因缘是什么?这我们不能不知道,这也蒙佛慈悲,把我们点出来了。说成佛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平等,平等心就是佛。不但说生佛平等,与众生平等,我们与诸佛平等,与十法界每个众生都平等,包括无间地狱,与树木花草平等,与山河大地平等。什么叫真平等?给诸位说,不起心不动念就平等,起心动念就不平等。所以成佛,平等两个字很重要,我们这个经题上「清净平等」。
    平等心是佛心,那菩萨的心,菩萨心就是六度,菩萨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他起什么心、动什么念?就是六波罗蜜,就是常念布施、持戒、忍辱,常念这些。他都能够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都能落实到处事待人接物,所以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我们的念念行行都不离六度,你说谁不欢喜!再下去,缘觉,缘觉是什么心?十二因缘。阿罗汉是什么心?四谛,苦集灭道。天人是什么心?上品十善、四无量心,四无量是慈悲喜舍。我们想想生天,很多人希望生天,生天的标准就是上品十善、四无量心,这生天的标准。得人身的标准,我们这个人身失掉了,来生还要能得人身,那具备什么标准?五戒、中品十善,这个得人道,不失人身。下品十善是阿修罗;饿鬼道是贪心;地狱道是瞋恚,瞋恚、嫉妒都是地狱道;畜生道是愚痴,没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这是畜生道。这是讲十法界第一个业因。
    佛法里面教给我们的,最低阶层的教学佛是教他不堕三恶道,来生还能保住人身,希望来生的日子过得比今生更好。那就什么?那就修三种布施,三种布施你命里头就具足了,具足富贵、具足长寿。所以虽然世俗说「万般皆是命」,命是自己造的,没有掌握在别人手上,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在大乘佛法里面,没有一法不是说自作自受,不控在别人手上,与佛菩萨不相干。中国人讲与玉皇大帝也不相干,与鬼神都不相干,但是你一定要相信,天是慈悲的,为什么?天人第一个条件上品十善、慈悲喜舍。所以谚语常说上天爱人,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世间许多宗教最后的目标都是生天,到天堂、到天国,目标都在那个地方。所以,天没有不爱人的,神爱世人,上帝爱世人。我们能有上帝那种爱心,关怀、爱护一切众生,这个人决定生天。这些都没有脱离六道轮回,声闻、缘觉、菩萨、佛没有脱离十法界,佛把十法界的第一个因告诉我们了。
    我们这一生是非常幸运,也是过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缘,我们才得人身,遇到佛法。最难的是遇到善知识,如果没有善友,我们怎么知道佛法有这样的殊胜,不知道。这是《华严》、《大智度论》都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世间聪明智慧,佛法看不懂,他不会理解。要谁说?一定要真正修行的人说。修行,真修行,尝到法味,他真的能够理解,修学的心得。他把佛法介绍给我们,我们能够理解、能够相信,这是善根。这个善根是过去生中多生多劫我们学过佛,我们跟这些善知识有缘,没有缘不可能。我跟方先生学哲学这个缘也很特殊,我想不到,我相信方老师他也想不到,不可能的事情。彼此不认识,素昧生平,只是知道我们是同乡,同乡不认识。想听他的课,给他老人家写了一封信,请求准许我到学校去旁听他的课程。没有想到这个缘分,宿世的缘分,方老师没有让我到学校,而让我到他家里,大概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每个星期两个小时,课是在他家里小客厅小圆桌,我们一个老师一个学生,是这么上的。你要跟别人讲,这不可能的事情,我们怎么想也想不到,怎么会有这么好的缘分!
    学习课程当中是分了几个单元,他是从西方康德哲学跟我讲起。从西方就讲到东方,东方是我们中国古老的东西,我比较熟悉一点,最后讲到印度。印度也有二、三个单元,最后一个单元是佛经哲学,讲到这里来了。我当时很好奇,因为我们一般的观念,佛教总是宗教,宗教都是迷信的,这个观念很深,我怎么会接受?老师非常善巧,告诉我,你年轻,我那年二十六岁,方老师大概五十左右,我这张照片就是那时候的照片。他说释迦牟尼,他没有说释迦牟尼佛,他说释迦牟尼,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他不说他作佛,他说他是哲学家,佛经哲学是世界哲学最高峰,他这样介绍给我的。我在外面很少这样说法,我说佛经是高等哲学,没有说最高峰。但是方老师介绍我,他是说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那老师你学佛吗?他真学佛,他每天读佛经,没有一天不读经的,他不是佛教徒,他跟佛教从来没有往来。但是从我认识那时候开始,晚年,大概有二十多年,他七十九岁往生的,我跟他二十多年。一九七七年,那年我到香港来讲经,他那年往生的。跟寺庙没有往来,跟出家人也没有往来,但是他天天读经。我问他,你的佛学从哪里学来的?在佛法讲他是独觉,他没有老师。他告诉我,抗战时期他在中央大学教书,方老师确实是个天才,他二十几岁就是名教授,就出名了。有一个时期他生病,别人就建议他到峨嵋山去养病,那个地方离峨嵋山不算太远,在峨嵋山疗养了一、二个月,二个多月。他说山上除了佛经之外什么都看不到,没有报纸、没有杂志,只有佛经。所以拿佛经来消遣,愈看愈有兴趣,从此之后他天天看佛经。
 楼主| 发表于 2015-6-30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七集)    2012/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17》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讲记》
    台湾那时候出版《卍续藏》,他知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他,第二天他就去订了一套。《卍续藏》的内容所收的多半都是古大德经论的注疏,经不多,注解特多。所以学讲经的人,那套书是非常管用。我在台中学《楞严经》,那时候我也买了一套,《楞严经》注解有二十多种,非常丰富的参考资料。我这套书现在放在澳洲,将来我们这里房子定居下来了,我这套书要带回来。我们学佛是从这儿开始的。可是我的缘也很殊胜,好像是一个多月不到两个月,那时候我们的宿舍在北投,阳明山下,是日本式的花园洋房。离我们不远,走路大概三分钟,是个蒙古亲王的住宅,现在是平民,在清朝的时候是亲王。他是新疆人,敏亲王,清朝封的。他有个女儿八岁,常常跑到我们院子里面来玩。看到我桌上摆的佛经,她回去告诉她爸爸,带她爸爸来拜访我,他是虔诚的佛教徒。我说我刚刚学,刚刚开始。他说你需不需要有个人指导指导你?我说很需要,我说谁?叫章嘉大师,他跟章嘉大师非常熟悉,这样介绍我认识章嘉大师。跟大师很有缘分,一见如故。以后老师也就定了这个时间,每个星期给我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一般都是两个小时,也跟方东美先生一样,每个星期一次。我的佛学基础是章嘉大师奠定的,跟章嘉大师三年。
    方老师是用哲学的角度来看佛法,章嘉大师这是个佛门大德,他的看法就不一样。这个老人劝我出家,劝我学释迦牟尼佛。第一部介绍给我看的书,方老师第一部介绍我看的是《百法明门论》、《唯识三十颂》,这些都是大乘入门基础的经典。以后是具体把《华严》介绍给我,而且特别关照,一定去看清凉大师的注疏。所以我对《华严》也特别爱好,因为一看它的目录,就是一个人从初发心到成佛整个过程,按部就班,成佛之道。老师把这个大意讲给我听,所以我一出家第一部就买了一套《华严经疏钞》。那时有信徒想供养,我钱不要,你替我买书给我,从香港买的。我那时候买了两套,送了一套给李老师,请李老师讲《华严经》,我供养他一套《疏钞》,线装版,一套四十册,很庄严。
    这个缘分真的是稀有难逢,我作梦也没有想到。这是什么?佛家讲的宿世的缘分,不是这一生的。老师对我照顾,非常关心,指导学习。没有跟学校同学见过面,学校门也没有去过。不过以后他在台湾大学上课,我去参观,去过一次,到他课堂里参观他教学。从台大退休之后,在辅仁大学博士班开「华严哲学」。所以他的晚年真是讲大单元,讲魏晋佛学、隋唐佛学、大乘佛学,讲这些大单元。最后二十年几乎全部讲佛法,观念变了,教我的时候哲学味道很浓厚,十年之后他已经逐渐契入了。所以,很可惜的就是走得太早了,他要是多活十年,他对台湾的佛教就会起很大的作用,正在他契入境界的时候走了。所以佛经上讲四魔,里头有个死魔,你还没有完全成就,寿命到了。再一转生,就算再到人间来,也得要二十多年,这个当中就耽误了。二十多年如果再遇到的时候,还得从头来起,当然进度会快一点,你阿赖耶识里头有种子,依旧要从头来起。
    那寿命就会非常重要了,寿命现在我们知道可以延长,不需要求。什么方法最容易延长寿命?就是弘法利生,这是李老师告诉我的。他看到我们同学,那时候二十多位同学,里头有三、四个短命的,他看得出来,面相很薄,不是长寿的样子,也没有福报。这样的学生,老师就特别鼓励他发心出来讲经,不管讲得好不好,发心出来讲、出来学习。真的,这个寿命延长不是自己的,佛菩萨加持的。为什么?现在这个时代讲经的人太少了,你要是在隋唐,不稀奇,讲经的人太多了。现在没有了,你这一个发心,那就是诸佛菩萨的宝贝,他能不照顾吗?我那时候就有这么个概念,没有人肯发心,真发心就得佛加持。
    老师当年教这个经典,让我们生起很大的信心。他教的都是很短的经,文字不长,顶多二、三千字这样一部经。像《阿弥陀经》不长,这大家知道的。我学的第一部经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你们很多人看过,我跟李老师学的第一部经。这部经多少时间讲完?给诸位说七个小时,你上台去讲,一部经从头到尾七个小时讲完。讲经上台是两个小时,但是两个人同样学一部,一个讲普通话,一个讲台语,好像是翻译,其实用的是一样的稿子。稿子完全相同,两个人上台,一个人讲一段,这样讲法。但是给我们学习的人士气很高,你看一个星期讲一次,七个星期就圆满,就学到一部经,再七个星期就学两部了。我在台中住了一年三个月,十五个月我学十三部经,佛学院学不到!十三部统统能上台讲。所以,我一出家就教佛学院,一个学期才教一部,佛学院三年毕业,六个学期,我学了十三部,才用六部,还有七部没用上。
    所以在台中,差不多就是一个月,一个多月的样子学一部经,一门深入,不可以同时学两样东西。进度很快,学得很踏实,真有成就感。我自己的经验,学会一部至少要讲十遍。为什么?把它讲熟,熟透了就变成自己的。一部讲了,你要是不再去复习它,几个月就忘掉了。到哪里去讲?信徒当中,同学,到他家里去讲。星期一在张三家里讲,星期二在李四家里讲,反正老师不讲经、不教学的时候我们都出去讲,不要让时间空过。老师讲经一个星期一次,教古文也是一个星期一次,这两天,一个星期三,一个星期五,我们听老师的,其他的时间我们统统可以去练习讲经。要主动去学习,你要不主动的话,不是人家来请你讲,学习讲经,练习讲经。所以老师非常重视跟人结缘,也就是说在任何地方,第一桩大事就是把人事关系处好。大家都欢喜你,大家都照顾你、都帮助你,肯来听你讲,这很重要。听完之后,请大家批评,我们自己改进,这个进步就很快。
 楼主| 发表于 2015-6-30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大经科注(第一一七集)

续-《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七集)    2012/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17》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讲记》
    台中的莲友非常多,把六种菩萨行的纲目都在生活当中落实了。布施明白了,讲经是法布施。以后我们经读多了,看到《般若经》上说的佛他老人家的法运,我们恍然大悟。什么叫正法久住?很多人都会讲。这个话古大德说的,这个世间有讲经的人、有听经的人、有认真依照经典修行的人、有证果的人,这叫正法。佛当年在世讲经,天天讲经,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不但听经,有认真修行的、有证果的。在家居士当中听经的人很多,我相信不会少过一千二百五十人,也就是说,佛陀当年在世讲经,听众应该有二、三千人。讲得要不好,谁听?所以释迦牟尼佛很快就出名了,大家都知道他,迎请他去讲经。他没有道场,一生没有建一个寺庙,行云流水。哪个地方请就到哪里去,这些弟子多半都是跟着一起去。不麻烦别人,吃饭托钵,住在树林里头,不麻烦人。国王大臣、大富长者这些人他们有别墅、有花园,场地宽爽,请佛去住几天,佛也答应,也不拒绝,一切随缘。像竹林精舍、祇树给孤独园,在那里也讲了不少经典,讲完就走了,等于说借住。我常常说,佛要的是使用权,不要所有权,一切都随缘。像这些地方我们都要记住,要学习。
    自己成就之后,一定要成就别人,佛当年弟子亦如是。所以弟子到外面讲经全都是复讲,把佛讲给他们听的他讲给别人听。不是从阿难结集经藏开始,当时就是这样的。我们在台中就是学释迦牟尼佛这个方法,听老师讲经完了之后,我们就在人家里,听众三个五个、十个八个都行。讲完之后发问,彼此发问,他们问我,我也问他们,教学相长。这里产生法喜,真正欢喜了,锲而不舍。这是修法布施,修法布施智慧增长。修财布施,慢慢福报就增加了,本来福报没有,修财布施,内财布施,服务,做义工。做义工是内财布施,比外财布施还要殊胜,得福报。以后懂得,布施医药、布施病苦的人,这无畏布施,果报是健康长寿。布施就是断贪心的,把贪心舍掉,布施波罗蜜就圆满了。布施怎么个圆满法?贪心没有了就圆满了。
    所以,六度是度自己的,布施度我们的贪心,持戒度我们的恶念、恶行,忍辱度我们的瞋恚,精进度我们的懈怠、懒散,禅定度我们的散乱,般若度我们的愚痴。我们有六个病,这是六服药,你要会用确实对我们身心帮助太大了,所以你要善于运用。在哪里运用?在日常生活、在工作、在待人接物,统统要把它用上。持戒从哪里做起?所以现在持戒做不到,布施还有,持戒以下几乎就没有了。什么原因?根本戒我们没学过,疏忽了,不知道了。给诸位说,根本戒就是《弟子规》。中国在唐朝中叶就不学小乘,要知道,学佛是要从小乘学起。《佛藏经》里头,是一部经的名字,不是《大藏经》,叫《佛藏经》,释迦牟尼佛在这个经上说过,「佛子」,就是佛弟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佛不承认你。你一定先学小乘,后学大乘,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向上提升。小乘就是小学,一定从小学一年级学起。
    所以中国在隋唐的初年,佛法非常兴盛,小乘有两个宗,成实宗、俱舍宗,确实遵守佛的教诫,先学小乘,后学大乘。可是唐朝中叶之后,祖师大德就改了办法,不学小乘。小乘不但衰了,没有了,到宋朝时候就没有了,中国只有大乘八个宗,小乘没有了。那怎么办?用儒、用道代替。所以学佛的出家人没有不读四书五经的,没有不学老庄的,用儒跟道代替。这个效果好,比学小乘的效果还要好,因为儒、道是中国本土的东西,我们对它有感情,很容易接受。用这个代替小乘,再进入大乘。
    有没有问题?没有问题,你看成果就晓得。无论是哪个宗派,在这一千多年当中,修学成就的,这些祖师大德很多,说明祖师用儒、道代替小乘是有智慧的,没有用错。到我们这个时代,就是满清亡国民国成立以来到现在,一百年,这一百年当中麻烦大了。儒、道不学了,小乘也不学了,我们学佛的人没有根。所以成就,除了念佛往生之外,好像都没有看到成就的,教下没有看到大开圆解的,禅宗没有看到明心见性的,根多重要!我学佛之后,多半时间都在海外,海外的缘非常殊胜,走了很多地方,看到大家学佛这个样子,只是学一点皮毛、常识,不得受用。所以思考原因到底在哪里?这样才看到我们把根丢掉了。在家学佛,《十善业道》做不到,出家学佛,《沙弥律仪》做不到,做不到那就不是的了,不是真干,那干假的。这个恢复至少得二、三代,我们有生之年决定看不到。要真正有心人努力去续佛慧命,怎么办?从自己本身做起,你自己做不到,你就不能教别人。我提出《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儒释道三个根,真正落实这三个根才管用,你才有根。有根是活的,你会发芽、会成长、茁壮、开花、结果。没有根,那像什么?花瓶里面插的植物,几天就枯死了,它结不出果出来。
    疏忽了整整一百年,今天提起这个,大家觉得很陌生,我学佛,学这个东西干什么?我说持戒重要。释迦牟尼佛灭度的时候,阿难很悲伤,阿难情执没断。阿[少/兔]楼驮提醒他,这是什么时候,赶紧去问世尊。他说问什么?世尊在世,我们以他为老师,他老人家不在了,我们依谁为师?提醒他四桩事情,赶快去问。阿难这才觉悟过来,向佛请教。问,佛不在了,我们以谁为师?佛说了两句话,「以戒为师,以苦为师」。换句话说,不能持戒、不能吃苦,他很难成就。释迦牟尼佛一生表演的,你看他表演持戒、表演吃苦,他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他说的话我们不能不相信。
 楼主| 发表于 2015-6-30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大经科注(第一一七集)

续-《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七集)    2012/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17》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讲记》
    七十九岁圆寂的,那么大的年岁,还是日中一食,还是托钵,还是树下一宿。走的时候在树林里头,不在房子里头。所以我们要不做出好的榜样来,谁相信?当然这个事情要有缘,没有缘,我们想做做不成。最重要的得有个场所,教几个学生总得有个讲堂、有教室,有几间宿舍,这才能带几个人带出来。你要没有这个缘,现在有人想跟你学,我不能收你,没地方住,没时间教你,这佛学院就很重要了。有有福报的法师,福报很大,我遇到了也很想合作来教几个学生,他不以为然,我就没法子了。一生过着流浪生活。韩馆长当年护持,很难得,正准备教学,我们的教室、宿舍都准备好了,她走了。走了就没人护持,我们还得去过流浪生活。所以护法比什么都重要,护法的功德不可思议!佛法能不能传承下去,不是在修行的人,是在护法,护法的功等于佛没有两样。
    看看我们香港这个地方有没有缘分?这个小地方将来有缘分,我们收的人多不行,可以收五个。能成就五个人,十年之后这五个都是讲经的法师,就成功了。他们将来一个人再教五个人,有三代,佛法慢慢就兴起来了。教学,老方法,就是复讲。我们现在讲这么多年,光盘很多,你自己拿一套,多听,听个二十遍、三十遍你就能复讲了。但是学只能学一样,不可以学多,一遍一遍的复讲,会有成就。讲得不错,行,老师同意了,外面请你讲也可以去讲,就讲那一样,讲完了就回来。人家邀请,这学生,不要摆架子,三、五个人要想找你去讲经可以,行。三、五个人,我们那时候一、二个人都讲,三、五个就不少了,锲而不舍他就能成功。所以,持戒很重要,非常非常重要!
    第三个,忍辱。佛在经教里常常告诉我们,善根福德是从布施、持戒来的,能不能成就的关键在忍辱。你要不能忍,遇到一点点不如意的事情就退心了,不干了,那怎么会能成就!成就的人,遇到什么样的打击都不灰心。古时候,那个好老师选学生,选中了,想尽方法去侮辱他,就是看他退不退心。《禅林宝训》里有个公案,我年轻时候学的,现在名字忘掉了,有这么个故事。老和尚看中一个年轻的法师,这个人是个人才,对他一点好颜色没有,也就是看他能不能忍。他能忍,再重一点。有一天老和尚洗脚,不高兴了,洗脚水泼了他一身。他也不生气,他还不走。以后怎么?驱逐出境。当然一般同学都打抱不平,老和尚怎么这样对待人?老和尚讲经说法,他不能进来,被驱逐了,他在外面听,在窗外听,没离开,老和尚晓得。有一天老和尚传法,举行仪式传法,传给谁大家也不晓得。升座之后,「在外面那个,找他进来」,把法传给他,大家才恍然大悟,老和尚是考他的。就是不走,跟定了。《禅林宝训》上有这么个故事,修忍辱波罗蜜。
    佛说了,「一切法得成于忍」,世出世间任何一法,没有耐心你不会有成就。所以一门锲而不舍,会有大成就,你意想不到的成就,成就之后你才知道,不成就你完全不知道。成就之后通了,一经通一切经通,一个法门通一切法门全通了。这种教学方法在佛门世代相传,无量劫前佛佛相传。在中国这三千年来祖祖相传,都是这个方法,没有想着去改变,它真有效。所以我还是跟着老方法学来的,学哲学也等于私塾一样,学佛法,在李老师那里也是的,古老的方法承传的,真有效!我记得我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我在香港住了四个月,前两个月住畅怀法师图书馆,后两个月住寿冶老和尚的光明讲堂,在蓝塘道,都是讲《楞严经》。那次碰到演培法师,台湾讲经的,那时候好像他刚刚移民到新加坡,老朋友。香港的朋友很多,到香港来玩,我们碰上了。他邀我一道,跟着他一个游览车,有三十多个人。他就跟我谈起学讲经这个事情,他说我们都是讲小座出身的,我们都教过佛学院,佛学院的学生一个都出不来。看看当时,在香港、在台湾、在南洋各地方讲经的一些法师,全都是讲小座出来的,没有一个是佛学院出来的。演培法师指着我,包括你在内,讲小座出来的。说明释迦牟尼佛这个方法好,古老的方法世代相传。
    叫你复讲,你才会很用心听,你要不听的话你讲不出来,逼着你非得专心不可。明天让你出来复讲,你能不用心吗?李老师以前在我们小班上讲过,轮到你要复讲,大概你全神贯注,不敢懈怠,非常认真在听讲,因为什么?明天轮到你复讲。老师说大概你可以听到百分之八十,完全你记不住。如果不是复讲的人,大概只能听到百分之四十,打对折,这一般心理。所以,如果我们能够保持着,我天天都来复讲,那个学习进度就很快了。虽然我复讲不是讲给老师听,我讲给我的同修道友们听,我们也有五、六个人常常在一起,谈得来的,志同道合。我讲经他们来听,六个人,包括我一个,七个,我们十年都没散。这里头有徐醒民、有周家麟。那时候江逸子还没来,还没参加,他是小朋友,很后他才进来的。所以,忍辱是成功必须具备的条件。
    第四个是精进。精进,佛在大经上说,是菩萨唯一的善根。佛说世间人的善根有三个,叫三善根,不贪、不瞋、不痴,具足这三善根,能生一切善法。这三个根菩萨当然有,但是菩萨还有一个善根,他只有一个,精进,他才能成无上道。如果他懈怠,不肯精进,他不会成就,他会被淘汰掉。精进就很重要了!没有成佛之前,等觉菩萨还要精进,我们怎么敢放逸?学习经教的人不能一天不读经,我自己读经的标准是四个小时,就在早晚,晚上两个小时,早晨两个小时。晚上如果早一点睡觉,早上早一点起来,就是三个小时,五点钟起来的时候我就读三个小时。一般都是晚上两个小时,晚上十点半睡觉。决定不能中断,中断不行。这里头有快乐,法喜充满,愈读愈欢喜,虽然同样一部书,读了好多遍,真百读不厌,愈读愈欢喜。
 楼主| 发表于 2015-6-30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大经科注(第一一七集)

续-《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七集)    2012/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17》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讲记》
    我讲经用的底本不一样,我从来不用过去讲过那个,讲完了就封起来,不再看了。重复再讲一遍,用新的本子,细心去看。为什么?有悟处我就用小字写在旁边。一般的,悟的跟上一次肯定不一样,遍遍不相同。世尊当年在世,《无量寿经》多次宣讲,集结的本子内容不完全相同,说明多次宣讲,所以就有会集的必要。也有同学把我过去讲的《无量寿经》,过去讲了十遍,不是讲念老的注解,他们要做会集本,很好,有这个必要。念老的会集本我讲下去也是遍遍不相同,将来也可以做会集本,留给初学的人做参考。法喜充满就是来自悟处,遍遍都有悟处。所以经教是从心性流出,无量智慧、无量功德。
    有精进才有禅定。禅定是什么?一心无二用,一心专注就是禅定。禅定真正成就了,要用在日常生活当中,保持着清净平等觉,这是三个阶段。同时做不到,同时做到就成佛了,一般人不可能。从清净下手,清净就是没有怀疑、没有杂念,不被外境所染污。什么叫染污?起心动念是轻的染污,分别是重的染污,执着是最严重的染污。我们会被染污,这个染污要淡化,希望一年比一年轻,你就有进步了。自己功夫得不得力,完全从这里看。就用经题上这五个字做标准,清净心、平等心、觉心。如果真的一年比一年进步,我们修行功夫得力;如果在心情上,今年跟去年差不多,没进步;如果今年比去年染污还严重,那糟了,你退转了。不是记得多,不是学得多,不是这个,最重要的是清净心,也就是觉正净,三宝,自性三宝。觉正净,觉就是我们经题末后这个觉字,正就是平等,净是清净。所以三宝是在经题上,清净是僧宝,平等是法宝,觉是佛宝。也是三藏,清净是律藏,平等是经藏,觉是论藏,经律论三藏。也是戒定慧三学,清净是戒律,平等是定,觉是智慧,戒定慧三学。菩萨闻思修三慧,全在经题上。
    功夫要用这个东西来检验,我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这五个字相不相应?相应,天天在进步,你会真的生欢喜心。「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真喜悦,不是假的。如果得不到,得不到就生烦恼,生烦恼就很容易退转。那是什么?功夫用得不得力,或者说你错用了心,会产生负面的现象。尤其是一个人在修学过程当中,这从前李老师告诉我的,你没有成就无所谓,有成就的,古今中外没有例外的,肯定会招来嫉妒障碍。别人对你恶意的批评,诱惑你堕落的那种赞叹,赞叹有的时候不是真的好事,比毁谤还厉害,跟你说。毁谤你有警觉,这个不知不觉的你堕落了,很可怕,你都要小心。处事待人,平常心是道,要保持平常。平是什么?平等,永远保持一个平等,常是永远的意思。你能够持得住,换句话说,赞叹是帮助你,毁谤也是帮助你。遇到毁谤,不必去辩,愈描愈黑,那你已经上当,已经堕落了。怎么样?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对他永远是个感恩的心,这就对了,不需要任何表达。再过几年,他自己知道了。用不着辩别,再大的冤枉都是消业障,愈是重大的这种毁谤、陷害,消的业障愈多,要感恩!你看看,他造业,造不善业,帮助我提升,能不感激吗?你还能怨恨吗?你就错了。
    我们期望,学佛没别的,就是希望在这一生当中成就,这个成就就是往生。我们的心行不善,还要跟别人对立,极乐世界去不了。记住一句话,「心净则佛土净」,那个地方是净土,什么人能进去?清净心进去。即使是临终一念、十念往生,也是清净心。临终最后一念,阿弥陀佛,是清净心,往生了,不是清净心还是去不了,这个道理要懂。清净心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锻鍊,李老师教我们这些学生,换心,讲得好!我们把我们这些肮脏的心把它放下,把阿弥陀佛请进来,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心真的是阿弥陀佛,你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也全是阿弥陀佛,你看到每个人都是阿弥陀佛,看到每桩事情都是阿弥陀佛,真换过来了。你没有冤亲债主,冤亲债主全都变成阿弥陀佛了,所以业障不要消,自然没有了。为什么?全变成阿弥陀佛。烦恼不必断,烦恼没有了,统统是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自然他就转过来了,这是这个法门无比殊胜。
    方法实在是简单、容易到极处,再没有比这个更容易、更简单的,而且非常有效果。这一句万德洪名含无量义,一切诸佛如来共同宣扬、讲解,讲无量劫都讲不完,这是经上说的,不是假的。为什么不念佛?古大德教给我们,「多念一句佛,少说一句话」,你说的话大概都是造轮回业,你念这一声佛号,无量无边的功德。我们要积功累德,积功累德最殊胜的方法就是念佛。然后慢慢你就会回头想到,我们这一生遇缘是多么殊胜、多么难得!这种庆幸的心、欢喜心、感恩心都现出来了。这一生这个缘分要抓紧,决定不再放过。如果放过,以后不晓得哪一生哪一劫再能遇到,太难太难了!
    第五个是禅定。禅定就是住心一处,这真的是禅定。我们这个经上教给我们「一向专念」,就是禅定。我的心就住在阿弥陀佛上,就住在这个名号上,就这么简单,这就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所以世尊在《大集经》上说过,持名念佛是无上深妙禅,这个话真的不是假的,不是赞叹念佛人,不是的,是事实。但是知道的人太少了,真知道,他什么法门他都放下,八万四千法门全放下了,就专修这一门,真能得到无上深妙禅。那是什么?理一心不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理一心。还有比这个更殊胜的吗?没有了。现在就要做,万缘放下,要常常想到,这些东西与我生死不相干,与我往生不相干。我往生要的是真信、切愿、念佛,除这三样,不能帮助我往生,这个三样我必须把它抓紧。
 楼主| 发表于 2015-6-30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大经科注(第一一七集)

续-《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七集)    2012/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17》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讲记》
    第六个是般若。自性真实智慧,智慧起的作用,帮助我们选择法门。我们今天选择净土,选择持名念佛,这是最高的智慧。文殊、普贤选的是这个法门,智者、永明选的是这个法门。印光大师在普陀山藏经楼住了三十年,他管藏经,有机会阅藏,宗门教下也是显密圆融,他所选的,净土。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成为一代祖师。这些人都给我们做榜样,所以把心定在极乐世界,定在阿弥陀佛,你说这个多重要!现在这个世间灾难很多,也有很多人跟我提建议,很多。我想我不需要解答了,念佛就好了!我们不要受外面环境干扰,我们就一句佛号,成就了。这一句佛号,古大德解释得很清楚。我们今天遇到的夏莲居的会集本,这个会集本是李老师亲手传给我的。今天反对这个本子的人很多,我要是受了影响,不敢学这个本子,我再去学其他的原译本,我怎么对得起老师?我这个意念就那么薄弱,禁不起考验?我的态度,愈反对我愈坚持,我绝对不会改变。我要一改变,别人马上就会指责我,净空法师背师叛道,这个罪名马上加到我头上来了。我有承传的,老师传给我的,不是你传给我的,你不是我的老师,我是老师传给我的。传错了老师负责任,也用不着你负责任。
    这本子好!五种原译本我看过,王龙舒的会集本,魏默深的会集本,彭际清的节校本,我统统都看过。仔细去比较,这个本子最好,我最喜欢这个本子。这个注解黄念祖老居士的,这是个菩萨,高智慧,没有自己的意思来注解,以经注经,你看这个办法多高明,以祖师大德的开示来注经。这个注解的本子,实在讲文字并不很多,里面居然包容了一百九十三种典籍,八十三种经论,一百一十种祖师大德的注解,集注!你看到这部注解就等于看了一百九十三种法宝,真的是稀有难逢。他在身体有病的时候,六年当中完成的,他做这个事情我知道。我去访问过他,他有个小房间,大概跟我住的差不多大,一张床铺,旁边一张桌子,旁边堆满了这些书。我那时候想送他一套《大藏经》,没地方放。我看到他搜集这些书,我感到惊讶,我说你从哪里来的,这么多好的参考资料怎么都被你看到了?三宝加持,不是人力之所为,感应。感应什么?佛菩萨叫他注的,佛菩萨促成他这部注解。这个注解是《无量寿经》里头的第一注,会集是最完善的会集本,注解真的是第一注。
    念老当时把慈舟法师的科判给我,我以慈舟法师科判做底本,慈舟法师这个科判现在我印在这个本子里头。这个本子前面就是慈舟法师的科判,我是依据这个本子做一个更详细的科判,就是现在用在我们这个会集本里面。我这个科判做成之后,印出来了,送给赵朴老,朴老看到欢喜。那时候朴老住在医院,他非常庆幸,你看经,会集本,黄念老的注解,我的科判,全了,非常欢喜、赞叹。现在这一次我们把经、科跟注解会合在一起,《净土大经科注》,主要的目的,是希望修学净土的同学认识净土、认识阿弥陀佛。就像我当年初学佛,第一次见章嘉大师,大师告诉我,你想学佛,你先要认识释迦牟尼佛,你不认识释迦牟尼佛你一定会走错路。这个话说得好,从来没人给我讲过,叫我看《释迦谱》、《释迦方志》。
    所以学佛,先要从认识佛教开始,认识佛教特别要认识释迦牟尼佛,你了解他到底怎么回事情。释迦牟尼佛不是神、不是天使,他是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印度人称他为佛陀,佛陀翻译成中国意思是觉悟的人,跟中国圣的意思是一样的。中国称圣人,圣的意思是明白人,对于宇宙人生真相他明白,这叫圣人,印度人称为佛陀。菩萨明白,没有究竟,还没有达到圆满,是个明白人,不是究竟圆满,究竟圆满称佛陀。所以你得懂它的意思。但是现在许多信佛的这些佛教徒,把佛当作神明看待,把菩萨都当神明,这错了,这就是章嘉大师讲的,你走错路了。章嘉大师当年跟我说这个话,以后我慢慢体会到了。为什么?看到许许多多人迷信,不了解事实真相,把佛菩萨当作神明去供奉、去膜拜。不知道佛门里面这些佛像是表法的,不是叫你放在那里去烧香拜拜的,不是的。寺庙就好像现在的博物馆一样,它是教学的,佛法是教室、课堂跟博物馆融合在一起,没有分开,用现在的话说是艺术的教学。所以佛的造像一定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是什么?那是因果。相好是果报,果是怎么修来的?一定有因,你要想相好你就得修好因,就这么回事情。所以它是教育。佛代表我们的性德,菩萨代表我们的修因,修因证果。菩萨的名号是修德,佛的名号是果德,果德是自性里头本有的,我们要恢复性德。是这么个意思,不能搞错。
    佛教导我们,经典里面讲的范围非常广泛,你看看古印度的宗教讲到六道,佛比他讲得更广,六道之外还有声闻、缘觉、菩萨、佛,比他多出四个,这是其他宗教里没说的。这些是什么?这些全是凡夫。佛法里面讲的圣凡的标准是用心不同,圣人用真心,凡夫用妄心。十法界里面的菩萨、佛还是用的妄心,他不是用真心。所以天台大师称十法界里面佛叫相似即佛,不是真的,相似,他很像。也就是他用的虽然是妄心,但是他学佛,佛所讲的他统统都学会了,所以你看起来很像。什么是真心?佛经上说得很清楚,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就是真心,起心动念就是妄心。十法界里面的佛他还起心动念,他分别执着都没有了,所以他得清净心。六道凡夫是染污,严重的染污,什么东西染污?贪瞋痴慢疑是染污,自私自利是染污,名闻利养是染污,五欲六尘是染污,天天在染污环境里头打滚,定慧全没有了。我们不把这些搞清楚、搞明白,你学佛,会成佛,成一个糊涂佛,不是这样的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15: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