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26|回复: 2

[其它] 无量寿经菁华(第五集)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1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无量寿经菁华讲记等》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无量寿经菁华  (第五集)  1996/9  美国达拉斯  档名:02-032-0005



  请掀开讲义第五面,第四十六段看起:

  【世间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业。父母教诲。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负恩违义。无有报偿。放恣游散。耽酒嗜美。鲁扈抵突。不识人情。无义无礼。不可谏晓。】

  这一段可以说完全说的是现在社会的现象。这一段里面比较难懂的就是『徙倚』这两个字,现在不常用了,这两个字就是犹疑不决、徘徊彷徨的意思。对于作善,真的会得善报吗?造恶真的会堕三恶道吗?于一切善恶都怀疑,他没有决定的信心,因此无论是作善,他都『懈怠』,「懈怠」懒惰不肯作善。底下都是说『不肯作善』,举出几个例子。父母的教诲,他不能接受。世间没有父母不爱护子女的,父母以他一生的经验、阅历教训底下一代,希望他能够领悟,做为自己『治身修业』的参考,奈何底下一代人总认为老一代是老古董,他们懂得什么,好像没有自己懂得的多,不知道前人经验之可贵,所以往往违背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负恩违义,无有报偿』。这是不知道孝顺父母,不知道尊敬师长,不知道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所以变成「负恩违义」,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忘恩负义,对于恩德之人不知道报恩。所表现的是『放恣游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现代人所讲的游手好闲。『耽酒嗜美』,喜欢喝酒,这称为酒鬼。这个「美」是讲美食,好吃。『鲁扈抵突,不识人情』,与人相处常常发生意见不合,就冲突了。不懂得人情世故,不知道礼义,善知识也没有办法教导他,为什么不能教导?他不能接受。这是现代社会的现象,在在处处我们都能够遇到,都能够见到。底下一段讲果报:

  【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这个造作的时候他不知道,不晓得将来有果报。『天地之间』,『五道』就是六道。佛经里面讲六道讲得多,五道也常讲,甚至于《楞严经》上还讲七道,五、六、七意思完全相同,从前所谓开合不同,这个讲法。「五道」就是把阿修罗不算,天、人、地狱饿鬼、畜生这个五道,阿修罗在哪一道就算是哪一道。如果讲六道是只说天阿修罗,把天上阿修罗分出来算一道,这是我们常讲三善道,天、阿修罗、人,这三善道。如果讲七道,这里面还有仙人,把仙人提出来也算一道。仙有天仙,有地仙,那么如果他在哪一道都归到那一道里面去了,《楞严经》单独把他列为一道,所以《楞严》讲七道。所以诸位以后看到经上五道、六道、七道,意思完全相同。『分明』是清清楚楚,因果清楚,理事清楚。『善恶报应,祸福相承』,作善决定得善果,造恶必定有恶报。「祸福相承」这个里面的意思就深了,中国古代的这些大德对于这些理论与事实也看得非常清楚。祸里面有福,福里面有祸。人在受苦难的时候,他这个善的念头生起来,那就是祸中有福;人在享福的时候,不知不觉就造罪业,福里面就有祸,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所谓是自作自受,谁也没有法子代替,这是事实的真相,我们一定要觉悟。

  【若能自于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诚。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

  这是佛教给我们,假如我们能在『其中』,这个「其中」就是指我们现前的社会,这个社会非常复杂,恶多善少,所以众生普遍的都受困苦。觉悟的人在这个社会里头『一心制意』,这个「意」就是念头,特别是贪瞋痴慢、爱欲之念,要能克服,克念作圣,这个念都是妄念。你们有同修常常找我提出些问题来问我,这是不是一桩好事情?如果我不理会你,「这个法师架子太大了,我们有疑惑,你看法师理都不理我们」。其实所有一切的疑问都是妄想分别执着,你如果是真用功的人,一个问题都没有。凡是来问问题的都是不用功,都是功夫不得力。有用功的人,他「一心制意」,哪里还有问题?没问题。所以来问问题的人,问题都很多,都很严重。这一定要知道。

  要『端身正念』,「端身」就是不犯律仪,「正念」就是心地清净。『言行相副』,这非常重要。前面曾经说过修行要从不自欺不欺人下手,这就是「言行相副」。『所作至诚』,待人接物用真诚的心,别人作恶,我们独自修善,福与慧都在其中。你看诸佛如来为我们示现的叫「二足尊」,福慧二足尊,跟我们讲了,不但要修慧,修福也非常重要。为什么讲「福慧双修」而不说「慧福双修」?为什么一定把福放在前面?很有道理。没有福,没有智慧,没有福的人没有智慧,有智慧的人很可能没有福报,这才晓得有福的人有慧,福慧双修,所以这个用意都很深,都很广,我们要知道福慧双修。『不为众恶』,这是修善断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这是一个大原则。我们能帮助人,随分随力去帮助人,没有这个缘分应当独自修善。众生固然很苦,很值得怜悯,我自己没有能力,没有智慧,怎能度得了他?真正觉悟了,唯有自己一个人断恶修善往生净土,到了西方世界之后,再倒驾慈航广度众生,这个大愿才能圆满。如果看到人都作恶,这么多人作恶,那我作恶大概也没有关系,这么多人堕地狱,那你就跟着堕地狱,这就错了,迷惑颠倒。底下一段说:

  【从小微起。成大困剧。】

  这是讲一个人造业,造作恶业开端都很微细,小恶不知不觉,积小恶就成大恶,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恶所现的苦报往往就受不了。原因:

  【皆由贪着财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

  哪里晓得享受能有几时?时间非常的短暂,而果报太苦,时间太长,仔细想想真的是得不偿失。你得到的太小了,但是你失掉的太大,没有法子计算的。底下继续为我们说:

  【无复曲直。】

  『曲直』是比喻,比的范围也非常之广,可以说为正邪,可以说为真妄,可以说为善恶,这是「曲」跟「直」是相对的。

  【痴欲所迫。】

  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是你愚痴、爱欲所逼。

  【厚己争利。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

  这几句话,也就是说这些事,我们在现前这个社会里面可以看到,而历史上所记载的就更多了。如果诸位少读历史,你们常常看戏剧,现在有很多电视连续剧,特别是历史的这些戏剧,里面仔细去观察就是经上讲的这几句话,然后你再冷眼观察这个社会,无论中国、外国,还是这个现象,佛说得没错。

  【威势无几。】

  在你荣华富贵的时候作威作福,时间很短暂,没几年就过去了。

  【随以磨灭。】

  『磨灭』,你的寿命到了,你的荣华富贵都享尽了。

  【天道施张。自然纠举。】

  这两句话是讲因果报应,你必须要承受了。天道是自自然然,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报。六道是因果所变现出来的,不是天神,也不是佛菩萨制造的,是各个人所造之业变现出来的,这是事实,我们必须要明了。再翻过来看第五十条:

  【尊圣敬善。仁慈博爱。】

  这我们一定要遵守。怎样『尊圣』?圣贤人的教诲我们常常记在心里,常常应用在生活上,这就是「尊圣」,就是『敬善』。培养『仁慈博爱』之心,我们爱自己,要用爱自己的心爱护一切众生,这就是「仁慈博爱」。

  【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身心净洁。】

  『端』是端正,正心诚意就是「端心」,端心就是真诚心。这几句话就是本经前面所讲的,总纲领上说的,身口意三业清净,前面我们念过「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跟这个地方的意思完全相同。心清净当然就不染污,染污是讲妄想、分别、杂念,这都是心地的染污。

  【与善相应。】

  这一句很重要。心里想的是善,口里言的是善,身体行的是善,身语意都要『与善相应』。什么叫「善」?利益一切众生的事就叫善。给诸位说明白,利益自己的事都是恶,这是不学佛的人不懂,学佛的人知道。为什么说利益自己的事都是恶?利益自己的事增长贪瞋痴,所以是恶。利益别人的事,这是善,增长自己的三学六度,所以它是善,应当常常想到舍己为人。

  【勿随嗜欲。】

  世间人道业不能成就,坏就坏在此地,随着自己的嗜好,随着自己的欲望,不能克服,麻烦就大了。心随境转,这就坏了。

  【不犯诸恶。言色当和。身行当专。】

  无论是世法,无论是佛法,一定要『专』,「专」用的时间少,得的利益多。

  【动作瞻视。安定徐为。】

  这是讲威仪。一举一动显示非常的安详、安定,也就是你的举止言谈充满了戒定智慧,都从这里表现出来了。

  【作事仓卒。败悔在后。】

  『仓卒』就是大意,对于事情没有仔细去观察,没有细心去揣摩,大意马虎随便就做了,后面必定有后悔,这个事情不但我们常常看到许多人犯了,也许自己不知不觉当中也犯这个毛病。经典的文字不多,特别把这桩事情提出来,显示这个事情很重要,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细心去思惟,然后再去做,不要让自己后悔。

  【广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进。慈心专一。】

  经上这四句又是教给我们修学的纲领,这些纲领原则佛讲得很多,有些地方意思好像都是重复,言语上稍稍不一样,重复有重复的道理,这个意思太重要了,佛多次宣说让我们加深印象。『广」是广泛,『植」是比喻,要用现代的话,它的意思是培养。『德本」,一般说来,初学的「德本」在佛法里面就是「净业三福」,这是基础,根本的根本;在菩萨行里面就是菩提心与菩提行(菩萨行),菩萨行是六波罗蜜;高级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德本达到最高峰,可是诸位要晓得他的根基是净业三福。像一棵树一样,如果没有根本,哪来的枝叶花果?所以你要得最圆满、最究竟的菩提果,你要从「三福」修起。『勿犯道禁』,「道」是菩提道,佛给我们说了,修菩提道上许多不应该做的那些事情,那就是禁止的,都不能够违犯。『忍辱精进』,这是菩萨唯一的善根。『慈心专一』,对大众要「慈心」,对自己要「专一」,才能成就,这不能颠倒。不可以对自己慈心,对别人专一,那问题就来了,你决定不能成就。对别人要慈心,对自己要专一。

  【唯此世间。善少恶多。饮苦食毒。未尝宁息。】

  这四句是世尊对我们这个世间无尽的感慨。我们这个世间不好,跟其它诸佛剎土做一个比较,诸佛剎土里面虽然有恶,但是恶少,恶少善多,不像我们这个世间善少,太少了,恶多,起心动念都是罪业,《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讲得很清楚。生活的状况,底下四个字描绘得非常真切。我们『饮苦』,今天的这些饮料,美国这些饮料我都不大敢喝,里面都有化学,都有毒,不得已喝水,水也有毒,水也不干净。菜有农药,那个肉就问题更大了。你看他们饲养的牛、鸡、猪都打针,所以那个肉里头,常常吃肉,生奇奇怪怪的病,这些病从前没听说过。病从哪里来?病从口入。我们今天饮的是苦,吃的是毒,从前李老师常讲现在人三餐服毒,这个人有什么意思?『未尝宁息』,这是说我们的生活环境,小的环境是生活起居,大的环境是我们接触外面的这些人与事,应当要觉悟。

  【尊卑男女。眷属朋友。转相教语。自相约检。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所作如犯。则自悔过。去恶就善。朝闻夕改。】

  这是教给我们学佛如何落实在生活之中。『尊卑男女』是指家庭,家庭里父子兄弟,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四个字是讲家庭。第二句是讲我们的亲戚朋友,这是家庭之外的,我们常常往来的,常常接触的这些人。应当『转相教语』,这句话说要把佛菩萨的教诲互相的转告。我知道了,我要告诉我认识的人,无论他愿不愿意接受,我们都要讲,喜欢接受的那你就接引他学佛,不喜欢接受的,讲个三次、四次以后就不要再讲了,再讲人家就要骂你了。有个三四遍够了,我们的义务尽到了,「转相教语」。不但要宣传佛法,而且要互相砥砺,互相警策,这就是下面的话了:『自相约检』,「约」是约束,「检」是检点,在我们生活行为上要知道「自相约检」。下面就是我们检点的几个课题,哪些事情?『和顺』,佛教给我们「六和」,我们有没有做到?有没有能够顺性德、顺『义理』、顺法则?这里只提出一个「义理」,和与顺都要以义理为基础。『欢乐慈孝』,「欢乐」是你在生活当中快乐,佛法里面讲的法喜充满。「慈孝」。『所作如犯』,如果你所做的违犯佛的教诫、教诲,你赶快要悔过,这就是讲的忏悔,你要去忏悔。怎么忏悔法?底下两句就是忏悔的方法。『去恶就善』,断恶修善;『朝闻夕改』,知道了马上要改过,这才是真正修行。修行,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

  【改往修来。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愿辄得。】

  这是说一个真正修行人必定得感应。感应不要求,如果求感应、求神通的意念很强,常常干这个事情容易着魔,大家必须要知道。佛在《楞严经》上告诉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妖魔鬼怪太多了,比任何一个时代都多,充满了这个社会,「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你到哪里去找真正善知识?我们如何能保住自己不被这些邪魔捉弄,不被这些邪魔控制?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求神通、不求感应,老实念佛,妖魔鬼怪再多,对你没有办法,你没有把柄在他手上。你喜欢神通、喜欢感应,他马上就来了,那个快得很,沾上身了,很不容易摆脱,这是我们必须要清楚明白的。

  所以『改往修来』,「往」是过去,过去所造种种的恶业,要知道改过自新,知道自己的过失就是真正觉悟,真正开悟,把自己的过失改过来是真修行。修行不是说你一天念多少部经,念多少万声佛号,实在讲那是假的不是真的,那是样子,不是真的。真的是把自己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言语、错误的行为,一桩一桩改正过来,那叫修行,修正错误的行为。『洒心易行』,「洒」跟洗干净的洗是一个意思。心里面这些污染要把它洗干净,用什么方法洗?那一句阿弥陀佛最好了。心里面常常有佛号,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打掉。妄想分别执着就是心地的污染,用这句佛号把这些污染洗得干干净净。「易」是改换,改换以前不好的行为。因为你心地污染,你的行为当然不清净,心清净了,行哪有不清净的道理?身心清净,自自然然就有感应,『感降』,我们念佛的人就能得到一切诸佛如来的护念,得到龙天善神的保佑。『所愿辄得』,这就是有求必应。求往生求成佛尚且能够得到,何况其它的小事?没有得不到的,真正是有求必应。有求不应,不应的时候你一定心地不清净,你的言行不善才没有感应。心地清净,言行纯善,没有不感应的,真的是「佛氏门中,有求必应」。

  【阿逸多。当知疑惑。于诸菩萨为大损害。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这段开示非常的重要,我们决定不能够大意看过。佛叫着『阿逸多』,「阿逸多」是弥勒菩萨,叫着他的名字,底下的开示就非常重要,这是提醒他。告诉他,『疑惑』,贪瞋痴慢疑,这个「疑」是对圣教之疑。菩萨疑惑要不断尚且有很大的『损害』,何况我们凡夫?我们读经研教目的何在?说实在话就是断疑。断疑,信心才能够生得起来,《金刚经》上说得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是般若智慧,实相智慧,但是有一丝毫的疑惑就变成障碍,对菩萨都是障碍,何况对我们?所以一个人对于佛的经论、佛的言语诚信不疑,这个人是大福报。佛怎么说,他就能怎么样做,这个人就是经上讲的,他不是凡夫,他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做不到。本经里面特别着重在「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一心称念阿弥陀佛,那个菩提心不要说了,因为他们是菩萨,菩萨当然发了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不念阿弥陀佛,不生西方极乐世界,亏吃大了,吃太大了。所以这句话是教菩萨的,已经发了菩提心一定要相信佛的话,佛劝你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得大利益,这个大利益叫你在一生当中就成佛了。一生当中成佛只有这一个法门,除这个法门之外,任何一个法门都不可能是一生成佛,而且一生所成的是究竟圆满佛,真正不可思议,所以世尊在此地劝我们『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往生不退成佛,是一切诸佛如来劝导众生的话,不是阿弥陀佛一个人,也不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你们念《弥陀经》,六方佛都赞叹;你们念《无量寿经》,十方佛,十方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不讲《无量寿经》,不讲《阿弥陀经》。说这部经的目的何在?劝大家念佛求生净土,所以这是一切诸佛「无上智慧」,一定要深信不疑。

  【佛言。彼等所种善根。不能离相。不求佛慧。深着世乐。人间福报。虽复修福。求人天果。得报之时。一切丰足。而未能出三界狱中。】

  这一段话我们在今天读到,感想特别的深刻,这是不究竟。今天佛法表面上好像很兴旺,其实佛法衰到了谷底,就是这一段的话。什么叫兴旺?古大德曾经说过,这个道场开悟的人多,证果的人多,兴旺。这个道场的信众成千成万,一个开悟的都没有,一个证果的都没有,这个道场衰败。道场的兴衰是从这里看。我这个道场人不多,只有十来个人,十来个人都往生了,都念佛都能够往生,这个道场就第一兴旺。念佛的人很多,将来一个都不能往生,这个道场,这叫什么道场?但是我们今天看到、听到,居然有一些道场正是佛在此地说的,专求人天福报。『所种善根,不能离相』,着相修福,『不求佛慧』,干些什么?『深着世乐』,深深的执着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

  劝你在佛门布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9 22: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