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97|回复: 28

[其它] 净公上人讲威仪集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0-20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讲威仪集锦



净公上人讲威仪集第一卷



前言
    尊敬的净公上人说过:“今天,现在的人接受西方教育,中国传统教育丢掉了,传统教育的根就是孝道。不学《弟子规》,不要孝顺父母,中国文化的根毁掉了,这个民族的文化会跟著消失。历史上,地球上出现四个古文明,三个都消灭了,唯独中国还存在。中国在我们这一代如果救不起来,肯定会消灭,这是我们生在这个时代,遇到头一桩大事。我们能够把佛法救住了,传统文化救住了,那是无量无边的功德,会让这个世界往后出现千年盛世,肯定的。”“一切要从教育著手,要从教育上下手。”当今,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灭绝危险。所以急需延续、拯救中华文化。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佛法是教育,是佛陀的教育!人天导师佛陀在观经中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又说:“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尊敬的净公上人说:“三福这三条,佛说是一切诸佛净业正因,换句话说,无论你修学那一个科系,这三条叫作“共同科目”;无量法门里面,这三条是大家必修的课程,非常重要。像盖房子一样,无论你盖的是那一种样式,这是打基础打地基,一定要很稳固、很坚牢,这个大厦你才能建成,所以这三条我们要特别重视。”“学佛从哪里学起?一定要从持戒学起,「因戒生定,因定开慧」,这是从凡夫到成佛,也就是我们从破迷到见性必经的历程、道路。你不经过这个途径,决定不能恢复本性,恢复本性就叫做成佛。好,那我们持戒了,五戒、十戒、菩萨戒、比丘戒,你们诸位去试试看,看你们能不能得定?那些是戒,没错!可是还有一个最基础的戒,你不晓得,所以那些戒你没有办法受持。好像爬楼梯一样,第一个阶梯在哪里不知道,佛经里面所讲的那个阶梯,看上去是上面,底下这一层没看到,所以这个阶梯永远这一步踏不上去。第一步阶在哪里?「三福」里面讲得好,那是第一步,戒律的第一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把孝亲尊师撇开了,他去持戒,就好像上楼梯一样,第一个阶层他不要,要上第二层,从第二层楼上,他怎么上得去!诸位只要仔细去看看,过去这些修学的人,你去看《高僧传》,你去看《居士传》,你看看那些人怎么成就的?所有成就的人,都有师承的。师承就是戒律的第一个阶梯。老师教导他的,这就叫戒,教诫,能够遵守老师的教诫,依教奉行。所以佛门里头,老师第一大!”““威仪”是行住坐卧得有个规矩,有个样子。“住”就是不离,威仪就是戒律,要真正守住。“持”是保持,不能把它丢掉。“则”是原则,就是规矩。”“与五伦相应、与五常相应、与八德相应、与戒律相应,那就是妙用,这是非常浅显的。真正的妙用是什么?真正的妙用是自自然然随缘。你自己没有起心动念,它就是这样的,那是如来的妙用;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伦常统统都做到,是菩萨的妙用;有分别、有起心动念,没有执着,是阿罗汉的妙用。我们今天妄想分别执着统统都具足,我们努力学习,也能在日常生活当中念念都能够与伦常八德相应,也叫妙用。为什么?它是性德,虽然没有见性,我从佛菩萨那里学来的。哪一天执着没有了,就是阿罗汉的妙用;分别没有了,这是菩萨的妙用,你节节高升;到不起心不动念,做出来完全一样,这是佛的妙用。随缘妙用,这是第一,后面都从这里生起来的。第二个“威仪有则”也是这个意思,菩萨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这是讲大小乘,在我们一般讲,这是什么?这好像是为一切众生做示范。其实他本来就是这样,性德流露他就是这样,不是学来的,也不是自己有意思要这样做,不是,自然的,他就是这样。也跟前面一样,妄想分别执着统统都没有,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都没有,自然就是这样的,这是如来的威仪;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是菩萨的威仪;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没有执着,是阿罗汉的威仪。我们凡夫这三种烦恼统统具足,妄想分别执着都有,我们认真努力学习,也学得这个样子,人天威仪,这是性德。这里举出真实无妄之德,就是他真正远离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有感于此,笔者敬集净公上人讲演中关于“威仪or礼节”的文字于一编,以飨读者。

惭愧佛弟子:妙音
2017年10月16日


...才叫善,不符合这个标准,那就不善。别人不善,我们不可以跟着他做不善,我们要行善去感化他。众生为什麽造作不善?烦恼习气太重,没有人教导他,佛在《无量寿经》上讲得太好了,「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可以原谅他。他的父母没有教过他,他的老师没有教过他,他的长辈没有教过他,他怎麽会知道?没有人教,他知道,那是佛菩萨再来的,那是圣贤人,不是凡人。凡人没有人教诲,烦恼习气哪有不现行的道理?所以我们明瞭,此地虽然讲「儒释道」三教,实际上内容只讲到佛跟儒。「百行」,行是行为,百是形容多,绝对不是说一百条。五常这个「五」,是实实在在的数字,百行就不是一个实在的数字,是一个形容词。儒家所讲的「三千威仪」,这在《仪礼》裡面所说的,百行就是指这些,都是『诱掖奖劝』,引人为善。

  下面雍正皇帝举了一段公桉,这段公桉是南北朝时宋朝的一段故事。

  【昔宋文帝,问侍中何尚之曰,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0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经本是济俗。】

  《六经》是儒家的,儒家全部的典籍,大家都知道《十三经》,它一共有十三部。《六经》实际上也就是指《十三经》,它的宗旨,教学的宗旨是『济俗』;换句话说,端正社会风气,它目的在此地。

  【若性灵真要,则以佛经为指南。】

  讲到心性之学,佛经是第一,也就是说宇宙人生的真相,佛经讲得非常透彻。佛经的内容,用今天学术界的科目来说,无所不包,真正是经典裡面常讲的大圆满。宋文帝他懂...(净公上人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四集)  2000/04/24  新加坡淨宗学会  档名:19-14-004》)


...楚楚、明明白白。我们修的是淨土,为什麽要去读《十善业道经》?甚至于还有人问:「为什麽你还要讲《华严经》?」一些初学的人不明瞭这个道理。淨土从哪裡学?《观无量寿佛经》上韦提希夫人遭了大难,家庭的变故、国家的变故,痛不欲生,向世尊求教,有没有好的生活环境,她想求生。世尊非常慈悲,将十方诸佛刹土变现在她的面前,让她自己去看、自己去选择。她选择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这选对了,世尊对她的选择非常讚歎。

  她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是怎麽教她的,这个我们不能不留意。佛没有教她往生方法之前,先教她「淨业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佛又告诉她,这三条是「三世诸佛,淨业正因」,三世诸佛所修的法门不相同,意思就是说,无量无边的法门,这是根基,无量无边的法门就是修这三条,这三条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总纲领、总原则。而总纲领、总原则实际上就是前面两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就这两句。佛法的修学从这裡开始,也在这裡圆满,这是根本,向下都是方便。怎样圆满这两句?那就是后面的九句,从「慈心不杀」往后是方便,方便当中最重要的是「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十善业道经》就是讲解这两句话,你说《十善业道经》我们要不要读?不懂得十善业道,孝亲尊师是两个空洞的口号,不能落实。「孝养父...(净公上人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二六集)  2000/06/25  新加坡淨宗学会  档名:19-14-026》)


...父母一样,我们也要照顾老师的物质生活,不辜负老师的教诲,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佛法从这裡开始,佛法也到这个地方圆满。这两句是根本,其馀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是方便,以方便法落实这个根本,圆满这个根本,这叫佛道。从哪裡做起?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做起,如果心裡头没有我刚才讲的这个观念,你就没有慈悲心。能够孝养父母师长之心,孝养父母师长之志,这个人才具足慈悲心。慈悲心就是大菩提心,落实在修十善业。父母希望我们在社会上是一个好人,是个善人,老师也期望我们在社会上是个善人,我们能以全心全力帮助社会,特别是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这是父母师长对我们的期望。这是教学的基本,根本教学。从这裡再提升,「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升了一级。再提升一级,「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个裡头「深信因果」,我讲得很多,不是普通因果,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相信这个因果。这三条十一句,世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这是「三世诸佛,淨业正因」,从十善业道落实。

  与人相处,范围最小的是夫妻,同一个房间。如何相处?修「六和敬」。跟一切人相处,六和敬不是要求别人做到,要求自己做到。佛法高明的地方,令人讚歎的地方,就在此地。佛法从来不要求别人,要求自己。我自己要做到六和敬,对方做不到没有关係,没有障碍,障碍永远在自己这一方,决定不会在对方。现在人颠倒、错误,认为所有障碍都是在对方,不在我这方,错在这裡。许哲...(净公上人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二十七集)  2000/06/26  新加坡淨宗学会  档名:19-14-027》)


...土何必要这样重视十善业道?诸位看看《观无量寿佛经》,佛跟我们讲修学的基础「淨业三福」。淨业三福裡面头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十善业」就是指这部经。孝亲、尊师、慈心,落实在十善业道;没有十善业道,你前头都做不到,你不孝、不敬,没有慈悲心。这个慈悲心是对一切众生无私无我的爱心,把十善业道做出来给大家看,让他在见闻觉知裡面有所体悟。觉悟他才回头,不觉悟是不会回头的,所以世尊这麽重视。有这个基础,才能够修淨土。淨土是大乘法,但是我们其他的没有,只有这麽一条,念佛能够往生凡圣同居土;淨业三福具足这一条,少分,我们修这个法门能成就。如果再能具足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三句话你能做到,你念佛往生方便有馀土。如果再把第三条也做到,「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你往生的是实报庄严土。修行的根基在此地。

  《无量寿经》裡面,关于十善讲得也很多,「三辈往生」就具足十善法,我们怎麽能够疏忽?淨宗的同学,我们的朝暮课诵,早课选读的是四十八愿,晚课选读的是三十二到三十七品,内容是什麽?五戒十善,这裡面讲得详细。每天做晚课,用它来反省、检点:佛教我做的,我有没有做?佛不许可我们做的,我有没有犯?这样做晚课就有功德。不是早晚课念一遍给佛菩萨听,那有罪过。什麽罪过?欺骗佛菩萨。早晨在佛像前骗他一次,晚上又骗他一次。你的罪过不落地狱谁堕地狱?早课用...(净公上人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六十六集)  2000/09/02  新加坡淨宗学会  档名:19-14-066》)


...然就没有了,要在这下功夫;善,决定要修,佛教我们随缘,这个好!随缘就是我们遇到机缘就要做,遇不到不必去找着做;遇不到,自己去找着做,这叫攀缘,这是我们要把它辨别清楚的。断恶修善的念头永远不断,所以遇到机缘你才肯认真努力去做,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0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毫无疑惑的去做。

  在淨土宗,「正道」大家都非常清楚,「助道」的事情就太多太多了,说之不尽。「助道」就是积功累德,头数太多,就得要抓住纲领。所以淨宗学会成立,我们在缘起上提了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就是助修裡头必须要学习的。第一个科目,《观无量寿佛经》裡面讲的「淨业三福」。总共三条十一句,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要常常记住,时时落实,要做到。

  第二个科目是「六和敬」。六和敬裡面的「见和同解」,我们是凡夫,没有圣人那麽高的境界,我们对于宇宙、对于人生一切人事物的看法都以经论做标准。我们修淨土,我们今天採取的是淨土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以这三经裡面所说的为标准,我们对于一切人事物的想法、看法向三经学习。所以经不只是念念就行,念没有用处,念要知道它的意思,意思明白之后,要落实到我们生活,我们要把它做到,这个经才有用处。做不到,那有什麽用处?

  我们的行为,言语造作,也都遵守经典裡面的教训。佛教我们哪些事...(净公上人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一八集)  2001/1/15  新加坡淨宗学会  档名:19-14-118》)


...,那你就有罪过,这个道理不难懂。所以,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淨业三福」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不管修哪个法门都不能成功。就像盖房子一样,这是打地基,你没有好的地基,你怎麽能够盖得了房子?这个道理不可以不懂。「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都落实在十善业,十善业要是做不到,前面三句都是空话。用什麽来孝养父母?修十善业,你的父母欢喜:「我这个儿女是善人!」修十善业才是真正奉事师长,老师欢喜:「学生善!」离开了十善,孝亲尊师有名无实。所以,这一条做到了,一心念佛求愿往生,决定生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裡头有三辈九品,那就看你功夫浅深,功夫浅深正助两边都有。

  三福第二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从第一条再进步到第二条,第二条裡头决定包括第一条;换句话说,你能够做到这七句,从「孝养父母」到「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你能把这七句做到,念佛往生生方便有馀土,不一样!如果再把后面四句也能做到:「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你往生决定是生实报庄严土,我是这个讲法。

  淨业三福是助修也是正修,真正契入境界,正助是一不是二。怎样念佛?你能把这些都做到了,都叫做念佛。「孝养父母」是念佛,「奉事师长」是念佛,「慈心不杀」是念佛,「修十善业」是念佛,字字句句都是念佛,这叫做「念正助道」,念兹在兹,决定没有失念。「失念」就是忘掉了。初学的人总是免不了常常失念,所以每天要修忏悔:「为什麽我这个念头忘掉了?」时时刻刻要提醒自己。所以念佛人为什麽要带个念珠,手上拿个念珠?念珠的用意就是提醒自己不要失念,...(净公上人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四六集)  2001/3/28  新加坡淨宗学会  档名:19-14-146》)


...地基。我们修行到今天不成就,疏忽了这一桩事情,把这一桩事情看得太轻了。

  所以学佛的人重视戒律,要去受比丘戒、比丘尼戒,要去受菩萨戒、受三皈五戒,这是最平常的,受八关斋戒;现在我们知道,全是假的,有名无实。为什麽?所有这些戒行,统统建立在十善的基础上,你没有十善,连三皈都落空。这个道理我们过去也讲过多次,但是这一次从这个经上,我们就讲得更清楚、更透彻了。我往年讲的,是根据「淨业三福」讲的。淨业三福就好比三层楼,你没有第一层,你怎麽能盖第二层?第一层是第二层的基础。第一层,「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还没有到三皈五戒。三皈五戒是第二层,第二条才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你连十善都没有,哪来的三皈?哪裡来的五戒?假的,全是假的!所以世间才遭这麽大的劫难,我们自己学佛才有这麽多的障碍。原来是搞来搞去,连个土地都没有搞到;想盖房子,连土地没有,到哪裡去盖?诸位要知道,十善业是土地,有了土地,你才可以干别的事情。你连土地都没找到!

  所以,在佛法裡面讲,不管是讲显教、密教,宗门、教下,大乘、小乘,无论说什麽法,你要先有十善,你才能建立,你要没有十善,你全部落空。由此可知,十善的重要性。佛在这个地方举的,就是我们现代一些人讲的五乘佛法。『一切人天』,人天乘,『依之而立』。『一切声闻』,它上面加个「一切」,此界、他方都包括在裡头,不单是娑婆世界,无量无边...(净公上人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五九集)  2001/3/31  新加坡淨宗学会  档名:19-14-159》)


...他的磁场不一样。你进入他的磁场你会心平气和,你会生欢喜,觉得那是一种享受。这是最初我二十六岁亲近章嘉大师,走入他这个大门之后,就感觉得不一样。纵然老师一句话不说,我在那里也享受到这个磁场,那种安宁、欢喜,会感觉到。所以心量不可以不拓开,拓开心量就跟性德相应,就能够融合,这一融合之后,自然四种性德就透出来。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四集)  2008/11/17  台湾华藏电视台  档名:12-47-0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着看贤首大师的《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六门列名,第四门看起:

  【四。行四德。一者随缘妙用无方德。二者威仪住持有则德。三者柔和质直摄生德。四者普代众生受苦德。】

  这是说明修华严法门六门里面第四门,前面三门是看破,后面三门是放下,所以总的原则不外乎看得破,放得下。为什么你能够放下?正是因为你看破了,你才肯真的放下,所以看破在前,放下在后。初学佛的人,实在讲我们现在真的是属于初学,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0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初学从哪里学起?初学是先放下、后看破。你放不下,你就看不破,放下一分你就看破一分,放下十分你就看破十分,真的搞清楚了,那个放下叫彻底放下。所以华严不是普通的法,在中国佛教里面称它作一乘法,也称它作一佛乘。佛经上有大乘、小乘,有三乘:菩萨、声闻、缘觉。这是一乘法,像《法华经》上所说的“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四集)  2008/11/17  台湾华藏电视台  档名:12-47-04》)


...常来,不露身分,你不知道他。善导大师告诉我们,这个法门叫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漏,这个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可是你修要如理如法,不如理、不如法你去不了。理是在经教上你要通达明了,法是在事相上、修行上你一定要达到最低的标准,这是给你讲断证。怎么断法?最初的、最基本的,断恶修善,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善恶的标准是什么?是戒律,在佛门里面,最低的戒律,基本的标准,最低的标准,是《十善业道》,这个诸位要知道,佛门里头最低的标准。这十条你有没有做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这是佛家戒律,就是善恶的最低的标准。向上提升,也是这十条扩大而已,你看小乘阿罗汉,三千威仪,大乘菩萨们所修的八万细行,三千威仪、八万细行都是以十善业道为基础扩充的。然后你才晓得,十善业道是多么重要,是佛法修学的基本法。这个要做不到,你在佛法上决定没有成就,你还是凡夫,怎么修都是原地踏步,你没有向菩提道上跨进一步。

  所以今天我们在华藏净宗学会,悟道法师的道场,跟大众谈话的时候,我勉励大家要真干。今天佛法衰微到极处,谁的责任?我的责任,不能怪别人。你责怪别人是错误的,我们老祖宗教导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自己认真反省,我有没有做到?出家佛弟子,十善业有没有做到?《沙弥律仪》有没有做到?出家提升了,标准提升,提升到《沙弥律仪》。在家是《十善业道》,十善五戒,这是在家的。在家做不到十善五戒,假的,不是真的;出...(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四集)  2008/11/17  台湾华藏电视台  档名:12-47-04》)


...对儒、道两个根就非常重视,没有儒跟道这两个根,《十善业道》你做不到;有这两个根,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善男子、善女人,这是善恶的标准。我们如果用上中下三品来看,《十善业道》是上品善、上善,《太上感应篇》是中善,《弟子规》是下善,要从下善扎根,你才会有上面。我们如果把这三个根疏忽,不去学它,我们学佛就没根,经上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没有我们的分,我们怎么能往生?哪有这种道理!真正念佛往生的人你细心去观察,这个人在生前,心地善良,言行善良,他相应。这是我们说某人善根深厚,才会有这个成就,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

  所以,要学佛菩萨的随缘妙用,我们今天妙用就是守规矩,下面这一条就讲到这个,第二条‘威仪住持有则德’。“威仪”是行住坐卧得有个规矩,有个样子。“住”就是不离,威仪就是戒律,要真正守住。“持”是保持,不能把它丢掉。“则”是原则,就是规矩。诸佛菩萨他在世间表演给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他老人家日常生活讲经教学、待人接物,你把它记录下来,一条一条记录下来,就是戒律,就是威仪。他也没有学过,为什么做得那么好?现在我们总算明白了,他老人家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的形象从自性里头自然流露出来的,就是那个样子,所以叫性德。这四种德是自性性德,自然流露出来。我们凡夫迷失了自性,性德变成恶业,智慧变成烦恼,相好变成现在的三途六道,这原因是什么?迷失了自性,所以把性德统统扭曲了。怎么迷失的?佛讲得非常清楚,就是你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坏了。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性德就现前,你跟经上讲的完全相同。所以,我们不能不遵守古圣先贤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德行,用它来做为我们修行的标准,那就对了,一点错误都没有了。

  所以戒律不是释迦牟尼佛制订的,这个要知道。释迦牟尼佛要制订戒律,他不就...(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四集)  2008/11/17  台湾华藏电视台  档名:12-47-04》)


...给你报复,这个报复就是现在所谓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大自然对于人类破坏它的一种报复。我们不破坏大自然,大自然就没有灾害,这个要懂,这很有道理。“亦令一切众生诚心皈仰,皆悉修习菩提之行”。这两句来做个总结,令是得到,你会得到一切众生诚心诚意向你学习,皈依仰慕,以真诚心来依你为师,向你学习,学习什么?学习菩提之行。菩提是梵语,意思是觉悟,也就是佛家常讲的,我们自己觉悟回头,断恶修善,我们要帮助别人觉悟,这很重要。帮助别人,你看佛陀教化众生,他老人家一生所示现的,是以身教为主,言教是辅导,这个重要!特别是在开头,对于初学,一定要做出样子来给人看。佛陀当年在世他的言行举止,后人把他记录下来就是戒律、就是威仪。他全做到了,一点都不勉强,这是什么?这就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给一切众生做好样子,不能做坏样子,要做好样子。前面我们讲到四德,四德里面第二条“威仪有则”,这就是给世间人做好样子,做好榜样。他们的思想、见解、言行有缺陷,我们怎么帮他纠正?做出来给他看。然后这才用言教,人家看到你的好样子,来向你请教,那你再好好教他。

  所以用身教来诱导,来启发他,言教完成他、成就他,佛是用的这个方法,这圣人。我常常讲什么叫圣人?自己先做到然后再教人,圣人。什么叫贤人?贤人是自己说到,说到他能做到这是贤人。第三种就不好听,他说到做不到,那叫骗人,所以别人不服。为什么古圣先贤他的教化,不但影响当世,他影响到后世,影响到三千年的今天,这么大的影响力靠什么?没有别的,他做到。他所讲的全部做到,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0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一个字做不到,做不到的他不说,做到再说,这一点我们要学习,我...(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集)  2008/11/18  台湾华藏电视台  档名:12-47-05》)


...不到,能够有个一分、二分相似,那我们就真正是现在所说的幸福美满,学到一分、二分就是人间幸福美满的生活。随缘,诸佛菩萨应化在人间,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应化在我们地球上,许多佛与菩萨应化在中国,有出家的大德、有在家的居士,还有各行各业里面出类拔萃的这些大德,佛菩萨应化的。他们能随缘,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这是应化身。妙用是什么?妙用是他无论怎么变化,无论他有多少活动,他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他哪里来的分别执着!这就是他已经还源,妄尽还源他就不再迷了,永远不迷,永远住在觉正净,住在这个上面。不像我们,我们很可怜,我们是迷邪染,他们永远是觉正净,这叫妙用。第二个“威仪有则”,威仪可以说是从他的思想到他的言行,都可以做六道众生的好榜样;则是有原则、有规矩,帮助六道众生回头是岸。迷得太深的,帮助他、教导他转恶为善,虽然出不了六道,他不堕三恶道;对佛法有相当造诣的人,帮助他转迷为悟。他要一觉悟,觉悟就是把分别执着放下,分别执着都放下,他成菩萨;分别没有放下,执着放下,他成阿罗汉、成辟支佛,六道没有了,超越六道。这是帮助他,你做好样子给他,自己要做个觉悟的样子,要做断恶修善的样子,做给别人看的,这是身教,身教比言教还要重要!诸佛菩萨教学那么样的圆满、那么样的成功,没有别的,就是他先做到,然后再教人,做不到的决定不说,所说的字字句句他都能圆满的做到、落实。所以他们所表演的、他们...(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集)  2009/2/6  台湾华藏电视台  档名:12-47-06》)


...是自己的事情,自己一生最大的事情。

  除了自己之外,还得照顾别人,怎么照顾别人法?咱们后面讲的四德就是照顾别人。佛教我们随缘,“随缘妙用”,妙用里不失成就自己,随缘里头,一方面利他,一方面提升自己,这就对了。不是说我只光提升自己,我不顾别人,那个能不能提升上去?提不上去,提上去很有限度,为什么?他自私自利,他见死不救,他没有悲心,怎么提都出不了六道轮回,道理就在此地。所以大悲心是性德,慈悲,一定要与性德相应你才能超越,现代的话讲你才能突破,这个道理不能不懂。所以从众生缘慈提升到法缘慈,六道就突破;从法缘慈提升到无缘慈,十法界突破了,这是随缘妙用。帮助一切众生,救度一切众生,怎么救法?“威仪有则”就救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给一切众生做最好的榜样,这就是救度众生。现在众生不晓得孝顺父母,我们要做出孝顺父母的样子给他看,这就救他。现在众生不尊重老师,我们要做出尊师重道的样子,做给他看,让他能感悟。现在众生都贪财,我们示现舍财。现在的众生心浮气躁,我们要显示出稳重、谦虚、恭敬,做给人家看的,你才真的帮得上忙。讲不行,你自己讲,没做到,人家说你是假的,那个教学不能成功,一定要做到。

  我们最近这三年在我的老家,中国安徽老家,办了一个文化教育中心。我们找到最初是三十七个老师,我们称他为种子老师,来教导这个小镇,全民教育,这个小镇十二个村庄,四万八千居...(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九集)  2009/2/9  台湾华藏电视台  档名:12-47-09》)


...,清净心就是三昧,这个多重要。清净心从哪里得来?从持戒得来,持戒是手段,得定是目的,这是诸佛如来教导我们的,我们如果不从持戒下手,清净心永远不会现前。

  持戒从哪里下手?必须从日常生活下手,佛门里面讲到根本的戒律是十善业道,诸位看看《十善业道经》就明白了,经文虽然不长,义理深广无际。前后世尊两次提醒我们,从人天法,人天法是做人的道理、生天的方法,你生到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生天的方法,这是人天法,这是没有出六道,我们叫世间法。超越六道这是出世间法,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乃至无上菩提,都是依十善业道为基础,都是以十善业道为根本,你说这个多重要。十善业归纳为十条,展开来多少?在小乘是三千威仪,在大乘菩萨是八万四千细行,那是十善业道展开的。这十句是总纲领,三千威仪、八万四千细行都是一条一条给你写出来,不是随便说的,不是笼统讲的。我们怎么学法?所以佛在《佛藏经》上教学生,教弟子们,这是一般讲上中下根,三根。像惠能大师那是上上根,他不在三根之内,那个可以顿舍、顿悟、顿超、顿证,上中下都是从渐修、渐悟、渐证。《佛藏经》上告诉我们,一定得先学小乘,后学大乘。我早年在台中跟李老师学佛,李老师也是先教我们小乘经,我大概学了至少有二十种小乘经,然后才学大乘。可是在中国,唐朝中叶以后,在家、出家的这些大德们就把小乘放弃了,放弃怎么办?他找儒跟道来代替,就是用儒跟道的基础,行。你看这一千三、四百年间出了不少圣贤,无论是宗门、教下都有很好的成绩。

  最近这几年来,...(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十六集)  2009/3/28  台湾华藏电视台  档名:12-47-16》)


...够与五伦相应、与五常相应、与八德相应、与戒律相应,那就是妙用,这是非常浅显的。真正的妙用是什么?真正的妙用是自自然然随缘。你自己没有起心动念,它就是这样的,那是如来的妙用;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伦常统统都做到,是菩萨的妙用;有分别、有起心动念,没有执着,是阿罗汉的妙用。我们今天妄想分别执着统统都具足,我们努力学习,也能在日常生活当中念念都能够与伦常八德相应,也叫妙用。为什么?它是性德,虽然没有见性,我从佛菩萨那里学来的。哪一天执着没有了,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0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阿罗汉的妙用;分别没有了,这是菩萨的妙用,你节节高升;到不起心不动念,做出来完全一样,这是佛的妙用。随缘妙用,这是第一,后面都从这里生起来的。第二个“威仪有则”也是这个意思,菩萨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这是讲大小乘,在我们一般讲,这是什么?这好像是为一切众生做示范。其实他本来就是这样,性德流露他就是这样,不是学来的,也不是自己有意思要这样做,不是,自然的,他就是这样。也跟前面一样,妄想分别执着统统都没有,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都没有,自然就是这样的,这是如来的威仪;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是菩萨的威仪;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没有执着,是阿罗汉的威仪。我们凡夫这三种烦恼统统具足,妄想分别执着都有,我们认真努力学习,也学得这个样子,人天威仪,这是性德。这里举出真实无妄之德,就是他真正远离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后面所讲的,第三个所讲的是“柔和质直”,末后一句所讲的是“代众生苦”,都是这个意思。一层一层的境界不一样,我们以前学佛的时候搞不清楚,只是在那里念,现在明白了。

  “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这是如来所证的。为什么?他没有生灭心,生灭心是假的。没有生灭心,当然就不迁不变,永恒不变,性德自然流露,你证到某个境界就不断向上提升。从这个地方体会到,我们到人间来,这一生当中,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价值是什么,我们就找到真实,我们要不断向上提升。就好像念书一样,我要升级,我不能留级,更不能降级。可是一迷了怎么样?迷了就留...(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十六集)  2009/3/28  台湾华藏电视台  档名:12-47-16》)


净公上人讲威仪集第二卷





...?底下就说无尽的缘起。因就是一真法界,不讲因,讲缘,所以佛法讲缘生。通常在大乘教里面,我们常常学习的“四缘生法”: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归纳为这四大类,展开来是无尽的缘起。这个是理,这个是趣向。趣是讲归趣,我们学《华严》,你看看在此地贤首国师跟我们讲的,妄尽还源是我们的理趣,是我们真正的归宿,我们学习的终极目标。要回归到哪里?回归到一真法界,也就是回归到自性。在我们净土宗里面说,一真法界、真如自性就是常寂光净土,回归到这个地方才真正叫成就究竟圆满佛。

  “达此理趣而修万行”,前面四个字重要。修万行的人多,万行是什么?给诸位说,就是十善业。十善业十大类,如果展开来,在小乘,三千威仪,展开来有三千条,小乘人修的;在大乘菩萨,这一展开有八万四千细行。所以,学佛从哪里学起?从十善业道学起。最初就教你学这十条,你没有通达这个理趣,如果你真正明了通达《华严》的理趣,十善业就展开了,展开则成万行。万不是数字,它是形容,也是属于无量无尽无数的行门,不止八万四千,八万四千也是世尊把它归纳起来讲的。真正是我们中国老祖宗常讲的“止于至善”,这个才庄严佛果。用什么来庄严?用圆满的十善业。所以你在佛门里面看到佛像,雕塑的佛像很少看到这三个字,但是在绘画的佛像常常有,看佛的身上放光,头顶上有三个字,这三个字有时候是用梵文写的,用中文写的也有,藏文写的也有,这是我们平常看到的这三个字,它的发音...(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二十集)  2009/4/7  台湾高雄  档名:12-47-20》)


...行门,不止八万四千,八万四千也是世尊把它归纳起来讲的。真正是我们中国老祖宗常讲的“止于至善”,这个才庄严佛果。用什么来庄严?用圆满的十善业。所以你在佛门里面看到佛像,雕塑的佛像很少看到这三个字,但是在绘画的佛像常常有,看佛的身上放光,头顶上有三个字,这三个字有时候是用梵文写的,用中文写的也有,藏文写的也有,这是我们平常看到的这三个字,它的发音叫“唵阿吽”。这三个字什么意思?就是十善业道。“唵”是身业,“阿”是口业,“吽”是意业,身口意三业。身三业: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口四业: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三业:不贪、不瞋、不痴。看起来是很简单,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在行住坐卧当中,这就叫威仪,就叫细行,起心动念都不违背。讲到八万细行,我们还真的不可思议,哪有那么多!讲到无量的细行就更不可思议,这是不是夸大?没有。如果我们真正理解释迦牟尼佛跟弥勒菩萨的对话,真正了解三细相,你就完全肯定,你就不怀疑。你决定不会认为释迦牟尼佛讲十善业一展开为八万四千,你还嫌它少。你知道八万四千还是归纳,为什么?弥勒菩萨跟我们讲,无始无明起心动念,这一秒钟当中有多少念头?有许多同学计算了一下,一秒钟有一千二百八十兆个念头,每一念里面都具足十善业。你想想看,八万四千细行是不是太多?太少了。如果你不知道这个道理,你总认为佛经里面所讲的这个数字太大,好像是有意在那里夸大,不是事实。真搞清楚之后,才晓得释迦...(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二十集)  2009/4/7  台湾高雄  档名:12-47-20》)


...破之后,最重要的放下,放下什么?十善的反面叫十恶,那你一定要放下。首先要放下,不再杀生,杀生引申的意思,决定不能叫众生因我而生痛苦,我们的思想、言论让众生生起痛苦就等于杀生。我们起心动念决定不能占人一点点的便宜,为什么?占人便宜就是偷盗。不但是行为,没有行为,动个念头都不可以,那是盗心,你虽然没有盗的行为,但是你还有偷盗的念头,你说这个多微细。

  在过去学佛成就的人多,为什么?因为他有伦理道德的基础,他有因果教育的基础,从小学成的,所以有根,根深蒂固。长大了遇到佛法,十善业道,他不难,虽然做得不圆满,少分,他真的能成就。佛法里面,无论是出家、在家,所有的戒行都不离十善,十善是所有戒律、威仪的总纲领。可是我们现在修学就会有一定的困难,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0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从小没有人教我们伦理、道德、因果,特别是现前的社会,像我这个年龄,小时候生长在农村,那是民国二十年前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虽然是没有什么人提倡,可是影响还在。中国这个社会因为人多,地方太大,国家没有办那么多学校,不像现在,现在学校多。我们那个时候才十几岁,正在读书的时候,一个县大概才有一个初级中学,十几个县里面才有一个高中,一个省里面顶多只有一个大学。你就能想到不识字的文盲有多少,太普遍了。但是这些乡下农村里面的居民虽然不认识字,他懂伦理道德,他懂因果,所以社会非常安定,我们现在讲治安很好,什么原因?人人都受过儒释道三家的教育,这个教育不是...(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二十集)  2009/4/7  台湾高雄  档名:12-47-20》)


...瞋痴慢放不下,这十六个字要是放不下,诸佛菩萨来教你都没用,你学的是皮毛,你不能契入境界。所以要真正找到这十六个字能做到的同参道友就太少了。我们也不敢希望有多,能有十个人就不得了。所以一定要真干,永远要记住,世尊灭度之前讲的两句话,“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你不能持戒,你不能吃苦,圣贤之道就有障碍;能持戒不怕苦,障碍就突破了,你会成就。名闻利养决定要舍,沾都不能沾!

  下面两句话说‘何有饰真之行,不从真起’,“饰”是装饰,就是今天讲的庄严。庄严是什么?从自身来讲,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真正的装饰。装饰不是金银珠宝,那是假的,这装饰是什么?是你有德行。在佛法里面讲你有威仪,你有德行,你真正把佛菩萨的教诲都能做到。我们起心动念与经教相应,我们言语造作与戒律相应,这叫“饰真之行”。用经论来装饰我们的思想、见解,用戒律装饰我们的行住坐卧四威仪,所以都是“从真起”。皈依三宝,三宝是真的,皈是回头,依是依靠,我们迷失自性时间太久了。自性是什么?佛法里面讲得也很简单扼要,叫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自性,这是真的。觉就是佛宝;正是正知正见,正行,那是法宝;净是身心清净,不受染污,那叫僧宝,这是自性的三宝。我们回头,我们要依靠这三宝,从哪里回头?从迷邪染。从迷回过头来依自性觉,觉而不迷,这叫皈依佛;从邪知、邪见、邪行回过头来,依正知、正见、正行,这叫皈依法;从一切染污回过头来依自性清净,净而不染,这叫皈依僧。所以佛法僧是自性三宝,这是真的,不是形式,形式是唱戏、是表演给大众看的,启发大众的自性三宝这个念头,表演给他看,让他...(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二十二集)  2009/4/14  台湾高雄  档名:12-47-22》)


...,感情可以兼顾,不能感情做主,那就错了,所以要合情、合理、合法,最重要是理。“信”是信用。这是基本的德行,叫五常,常是永恒不能够丧失,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能够守住仁义礼智信。五常展开来就是八德,八德在中国有两个说法,古人说法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后代又有人说八个字“忠孝仁爱、信义和平”,都好。这两种说法,我们把它合起来除掉重复的,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够与这十二个德目相应,就是“真该妄末,行无不修”。无论大事小事,无论与什么样的人往来,决定不离开这十二个德目,这是中国古圣先王的后裔,大圣大贤的学生。在佛法里面我们起心动念遵守佛家的戒律威仪,至少我们要把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要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用这个来修行。点点滴滴就是细行,菩萨的细行八万四千,小乘声闻的修行叫三千威仪,统统都是十善业道展开的。在我们中国这十二个德目展开,就是八万细行,一个道理。

  最后提升到究竟圆满,就是契入境界,也就是我们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那是什么境界?‘妄彻真源,相无不寂’,真妄不二,性相一如。我们看这个相是动的,为什么?因为你的心动,动的心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不动。惠能大师讲得很好,“何期自性,本无动摇”,第四句所讲的。真心从来没有动过,就是没有动过念头,念头尚且没有,哪有分别执着!所以真心是永远不动的,动的是妄心。到这个时候,你见到真心才晓得妄是假的,妄不是真的,所有一切虚妄相,性是真的,相是虚妄的,妄不碍真,真也不碍妄。所以你看到相的寂灭相,相是清净寂灭的,他看到...(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二十二集)  2009/4/14  台湾高雄  档名:12-47-22》)


...佛如来的十法界。我们现在通常讲的是我们娑婆世界的十法界,在《华严经》上讲的就不是一个世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都是一念不觉(就是起心动念)变现出来的,没有先后,这个一定要知道,没有广狭,真的叫不可思议。这个不可思议就是,没有先后就是没有时间,没有广狭就是没有空间,时间空间都不存在,都不是真的。可是我出现了,不管我是在觉、是在迷,如果在觉,我们就叫他诸佛如来,如果在迷,我们就叫他菩萨、声闻、缘觉或者是六道众生。无论在什么位子上他一定是这样做法,庄严清净佛净土,为什么?性德自自然然的流露。佛门常讲法尔如是,法自自然然它就是这样,是性德流露。

  性德我们后面还会讲到,有四种大德大能,随缘妙用、威仪有则、柔和质直、代众生苦,这是自性的四性德,所以它一定是庄严净土。而且怎么样?‘供养如来’,此地讲的供养如来,“如来”是广义的,为什么?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哪个不是如来?这里头有觉悟的如来,有妄尽还源的如来,还有妄没尽,还没有还源,那就是十法界里面的众生。用“供养”,这是普贤菩萨修的,普贤菩萨跟一般菩萨不一样的地方,智慧圆满了,知道一切众生都是诸佛如来。所以对一切众生他不讲布施,他讲供养,这样的尊重,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0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与性德圆满的相应。供养里面最重要的是什么供养?这大乘经论里面说得太多,《华严经》尤其讲得多,“法供养为最”。真正觉悟的人要知道,我们落在十法界,特别是堕落在六道轮回,出...(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二十三集)  2009/5/7  台湾高雄  档名:12-47-23》)


...说“又翻为戒”,现在实在讲,我们用戒的地方用得最多,“谓戒能防止身口所作之恶也”。戒律,你严格的守持,它能帮助你身不造业、口不造业。身,我们在十戒里面,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都是属于身,你能够守的时候,身不造这三种重业。口,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你口就善了。十戒这是基本的戒律,这是最重的大戒,所以戒能够防非止恶。在佛法里面讲到戒律,常常给我们讲三聚净戒。第一种是“摄律仪戒”,就是有条文的,《大藏经》里面的律藏,有明文规定的。最普遍的,特别是教导初学,叫三皈五戒,所以五戒是所有一切戒律的根本。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在家出家都把杀盗淫妄定为四重戒,这是普遍的,这些都是属于律。仪是威仪,也就是我们行住坐卧都要给社会大众做个好榜样,不好的形象,世尊也一条一条的为我们制定出来,要我们必须要遵守。威仪就像什么?像我们现在所说的《弟子规》,规矩,一举一动都有个规矩,《弟子规》是属于威仪。

  讲到这个地方,世尊告诉我们,在中国,古圣先贤也教导我们,如果没有戒律,佛法就没有了。佛的这些经典变成学术,变成佛学,是世间一种学问去研究,与我们自己的生活、言行不相关,佛法就灭了。灭了不是没有佛经,是没有人依教奉行,没有人持戒,佛法就没有了。礼要是没有了,儒就没有了,儒代表我们中国五千年传统的文化。儒书有没有?有!现在在台湾,尤其这些年来,商务印书馆印的《四库全书》,世界书局印的《四库荟要》,《大藏经》在台湾也很流行,印过很多次,都有。也是把它当作学问去研究,学校去研究这个东西,与我们日常思想、言行没有关系,脱节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没有了,拔掉了,所以造成社会动乱,造成无量无边无...(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二十三集)  2009/5/7  台湾高雄  档名:12-47-23》)


...,好像录了十二个小时,讲得好,现在是愈讲愈好,愈做愈好。他所讲的,他没有讲稿,讲的是什么?完全是自己做出来的,所以字字句句感动人!他能做到,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我们没有肯做,没有真正去做。他没有别的长处,真做到,学一句他就会落实一句,不但能落实,他还能引申,触类旁通。所以《弟子规》文字上给我们列举的,一百一十三桩事情,这一引申,每一条里都可以引申出十条,那就是一千多桩事情,这是智慧,智慧开了。

  在我们佛法里面,有!你看佛法的基本只有十条,十善业道,大小乘都是用十善做基础,十善业道通大小乘,通显教、通密教,宗门教下没有一样不通的,都是以十善业为基础。小乘把这十条延伸到多少?三千条,三千威仪,归纳就是十善。大乘更不得了,大乘延伸出去多少?八万四千,菩萨八万四千细行,归纳起来就是十善业道,十善业这是大乘。在佛法里头,在佛的境界里面,遍法界虚空界,无量无边的法门。所以你学,不是学一条,条条都圆满,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行住坐卧,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极其微细都能跟十善业相应,不是跟一条相应,一相应十条全相应,我们学习要懂得这叫精进波罗蜜。起初决定是一点,你把这一点做好,你才能够发扬光大,这个光多大?遍法界虚空界。你这一点没做好,你的光是有限的,就是你的影响是有限的。真正做好,那影响是没有限制的,确实是遍法界虚空界,什么人做到?在佛法里面讲法身菩萨做到,也就是说十法界里面,像天台大师所...(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二十五集)  2009/5/9  台湾高雄  档名:12-47-25》)


...到。你要一分别、一执着,这个法都变成假的,都不是正法,变成邪法,你不解如来真实义。所以《开经偈》真写得好,“愿解如来真实义”,怎么能解如来真实义?听到佛法之后,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你就真解如来真实义。这不是凡夫,凡夫做不到,跟诸位说,四圣法界也做不到,只有出世间上上禅人他做到了,他懂得。

  形象上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没有两样,心里上完全不一样,叫真修行人。我们再回想一下,释迦牟尼佛、诸大菩萨,在我们中国,历代这些祖师大德,真正成就的人,真正成就是什么?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他们示现在世间,跟《还源观》里面所讲的四德完全相应,四德我们还没有学到,在后面。第一个“随缘妙用”,第二个“威仪有则”。随缘妙用是我刚才讲的,形象上跟大家完全相同,内里头他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妙用。我们修净宗,一句阿弥陀佛,除一句阿弥陀佛,其他的绝不放在心上,就是妙用。“威仪有则”,这一句写出来了,“威仪住持有则德”,威仪是什么?行住坐卧完全跟戒律相应,严持戒律。我们今天讲与《弟子规》相应、与《十善业道》相应、与《感应篇》相应,给一般大众做出最好的榜样,来做示范的,这是身教。“柔和质直”,柔和是表现在外面,外面要柔和,内里面,质直就是真诚,内心要真诚,摄受一切众生,接引一切众生,教化一切众生。最后一条,代众生苦,“普代众生受苦德”。我们受苦是什么?给人看的,给众生看的,就是把世尊最后的遗言“以苦为师”表现出来。“威仪有则”就是持戒,佛最后涅槃的时候留这两句话,以戒为师,以苦为师,可见得这两条是性德里面的两种。以苦为师是普代众生受苦德,做样子给他看。我们以清净心、以真诚心,苦不苦?不苦,苦里头有乐,是真乐。你看“...(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二十六集)  2009/5/10  台湾高雄  档名:12-47-26》)


...我刚才讲的,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0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形象上跟大家完全相同,内里头他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妙用。我们修净宗,一句阿弥陀佛,除一句阿弥陀佛,其他的绝不放在心上,就是妙用。“威仪有则”,这一句写出来了,“威仪住持有则德”,威仪是什么?行住坐卧完全跟戒律相应,严持戒律。我们今天讲与《弟子规》相应、与《十善业道》相应、与《感应篇》相应,给一般大众做出最好的榜样,来做示范的,这是身教。“柔和质直”,柔和是表现在外面,外面要柔和,内里面,质直就是真诚,内心要真诚,摄受一切众生,接引一切众生,教化一切众生。最后一条,代众生苦,“普代众生受苦德”。我们受苦是什么?给人看的,给众生看的,就是把世尊最后的遗言“以苦为师”表现出来。“威仪有则”就是持戒,佛最后涅槃的时候留这两句话,以戒为师,以苦为师,可见得这两条是性德里面的两种。以苦为师是普代众生受苦德,做样子给他看。我们以清净心、以真诚心,苦不苦?不苦,苦里头有乐,是真乐。你看“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大乘教里面常讲“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苦里头有法喜充满,这里头意思深。所以念佛法门决定不能够轻视,是《华严》、《法华》最后的归宿,是无上的法门。我们一定要懂得专心、守一,这一生就决定成功。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二十七集)  2009/5/11  台湾高雄  档名:12-47-2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二十六集)  2009/5/10  台湾高雄  档名:12-47-26》)


...个社会动乱,这是全球的社会动乱,这问题多严重,谁能救!我的老师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往生前一天下午,对守在身边的同学们说,这是最后的遗言,他劝告我们这些学生,“世界乱了,佛菩萨、神仙下凡都救不了,今天大家唯一一条生路,念佛求生净土”,这是老人他走的时候,九十七岁,最后的遗言,讲真话!

  我们今天在这个世界,应当在我们人生一生当中,第一个目标是什么?第一个目标就是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我们的缘还没成熟,现在还不能去,多做好事。好事里面第一桩好事,就是接受因果教育、伦理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从我自己做出来给人看,这叫做好事。《还源观》六条,第四条就是讲四种性德,四种性德里面第二条就讲这桩事情,威仪有则,“威仪住持有则德”。威仪是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行举止。则是什么?则是原则、是规矩、是榜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在这个世间,时时刻刻要做一个好样子给别人看,这种好样子是我们念佛往生的增上缘,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好人,没有恶人,皆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要做上善的好样子,这样才能得生极乐世界。我们的心行、言语、作为都不善,怎么能往生?跟极乐世界不相应,这个我们要自觉。这个年头想别人来提醒我们、来教导我们,找不到,为什么?谁都不愿意做恶人。现在的社会表扬的、提倡的,是开放、是自由、是民主、是人权。所以现在父母不能教儿女,儿女有人权不能够侵犯,老师不能教学生。在从前,严父出孝子,现在不敢做严父了,做严父警察要来抓你,你犯法了...(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二十七集)  2009/5/11  台湾高雄  档名:12-47-27》)


...所以诸佛菩萨,世间圣贤也不例外,帮助众生是先用身去示现,就是身教,不是言教,要叫对方自己提出问题来请教,你教他才管用。如果不是他主动想学,来请教,教他很困难,那个时候就是示现好,就是身教比言教殊胜,尽量做给他看。

  做出什么样子?幸福人生的样子,大家很羡慕的。一般人在这个世间生活多痛苦,你怎么生活得这么快乐!他苦到头了,他就想过一点快乐的生活,你怎么这么快乐!他就向你请教,这个时候你讲给他听,他能听得进去。如果我们学佛的人,学得都很痛苦,他一看掉头就去,学佛怎么样?你看这个人那么痛苦,学他干什么?所以学佛的人要法喜充满,要常生欢喜心,这就是你能接引众生,你的形象好。我们底下第四段讲到“威仪有则”,这就是讲求外表,形象要做得好,让人家接触到,看到、听到、接触到,生羡慕的心、向往的心、仰慕的心。由此可知,种种示现为什么?接引众生,接引众生的方便。所以佛氏门中不舍一法,佛氏门中也不受一法,为什么?你要是接受,受就染污;你要是舍弃,性德就亏损。学佛没有别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完全跟性德相应,真正做到随缘妙用,不舍不受是随缘妙用。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表演,八相成道,示现的求学,他是代表一个知识分子,好学,离开皇宫,他是王子,在外面参学十二年,十九岁离家,三十岁成道,三十岁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怎么悟的?这不能不知道。开悟与学、与十二年求学不相干,这是佛法跟世法不一样的地方。世...(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二十八集)  2009/5/12  台湾高雄  档名:12-47-28》)


...你就大彻大悟,学的佛法也要放下,佛法也不是真的。所以你要会学,什么叫会学?不执着它。学它,不执着它,叫会学。也就是我学佛法,在学习佛法当中,没有分别执着,这叫会;修学佛法,这里面产生分别执着,叫不会。

  由此可知,佛法真正修行的秘诀就是放下,彻底放下你就成功,你就回归自性。所以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做榜样,他把十二年所学的放下,这才一心专注,大彻大悟。悟了之后,这就是自性里面无量无边无尽的智慧德能统统现前,立刻就展开教学,展开教学是三转珐輪。这个三转,一般讲的是示转、劝转、作证转;我跟诸位讲的是另外一个意思,身语意三业转轮。对待一切众生,身语意是用什么摆在第一?身,做样子,做出榜样给众生看。威仪有则是做样子,今天我们常说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释迦牟尼佛从开悟一直到圆寂,他老人家七十九岁圆寂的,三十岁开始教学,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0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十九岁走的。他的教学没有一天停止过,他的讲经没有一天中断过,对一个人也讲,对两个人也讲,对几百、几千个人也讲。不但对人讲,还对六道众生讲,我们今天讲不同维次空间的众生,统统讲,统统做示范。那种示范不可思议,现在我们要是用经典来介绍,跟大家初学人讲,人家不相信,说那是神话。殊不知,程度浅的人以为是神话,程度高的人那是究竟圆满的哲学。这是究竟法,每个人根性不相同,他听了感受不一样。

  我们最近这段时期,常常举世尊跟弥勒菩萨对话,言语不多,把诸法实相真的讲得清清楚楚、...(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二十八集)  2009/5/12  台湾高雄  档名:12-47-28》)


净公上人讲威仪集第三卷





...。你细细算这个帐,极乐世界能不去吗?你才晓得这个地方非去不可。什么时候去?这一生决定要搞成功,要发这个大愿,决定要求生净土。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很认真的把这五个课程学好,这五个课程都是建立在儒释道三个根的基础上,没有这三个根,你学不到。人家学到的人是什么?那个根扎得牢。这个根学到之后,他能融会贯通,在日常生活当中,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他都能解决,用什么解决?就用《弟子规》来解决。《弟子规》字字句句无量义,虽然是一百一十三桩事,你要记住,佛在经上讲“十善业道”,十桩事,《弟子规》比起十善业多一百桩事,它一百一十三桩事,这只有十桩事。但是那个十桩事一展开,在前面跟诸位做过报告,小乘展开三千威仪,你看这十条一放大,三千条;在大乘更不得了,八万四千条,菩萨八万四千细行,根本就是十善。所以《弟子规》一展开,也是八万四千细行,什么问题不能解决!这要真智慧,你才能体会到,真智慧才能够善巧方便用在日常生活当中,他怎么不快乐!所以,佛法修学,要不要学很多东西?不要。

  记住,惠能大师不认识字,一部经没学过,不认识字,没有听过经,也没有学过教,一生当中听讲经大概就是五祖忍和尚半夜三更在方丈室里面给他讲《金刚经》大意,我们估计不会超过两个小时,他就大彻大悟。怎么悟的?把妄想分别执着全放下,他就开悟,这一悟,世出世间一切法他就通了,为什么通?本自具足。你看他开悟的时候,向他的老师提出报告,...(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二十九集)  2009/5/13  台湾高雄  档名:12-47-29》)


...,我们愈害怕,愈要努力,愈要谨慎,天天反省,找自己的毛病。怎么找法?不难,你每天拿着《弟子规》,拿着《感应篇》,拿着我们净宗修行的五个科目,三福,三福我们才讲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头一条。这头一条里面包括了儒释道的三个根,你天天读,天天反省。这三个根文字不多,要把它订在一起,不到十页,很薄的一本小册子,用这个做标准,这都是古圣先贤、诸佛菩萨教导我们,这叫经典。所谓经典,它超越了空间、超越时间,三千年前一般人学习,正确的,三千年后的今天,我们来学习还是正确的;中国人学习是正确的,外国人学习还是正确的,真理永恒不变。

  净业三福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你想想看,我们学佛了,我们能对得起佛陀吗?能对得起菩萨吗?能对得起我们的祖师大德吗?这三条做到没有?三皈是什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是回归,依是依靠,我有没有回头?我有没有真的依靠三宝?佛法僧是什么意思,总得清楚。佛是觉悟,法是正知正见,僧是清净不染。我们想想,皈依佛就是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要依自性觉。三宝是性德,我要真的天天这样干,那就真的是皈依了。觉而不迷,这皈依了,依靠自性觉。没有这样做,还是迷惑颠倒?那我们就对不起佛,为什么?我们皈依是假的,有名无实,这就是造罪业。法是正知正见,我们现在是邪知邪见,心里面充满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这哪里是正知正见?从邪知邪见回过头...(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三十集)  2009/5/14  台湾高雄  档名:12-47-30》)


...是正确的,没有一点傲慢的习气,这就是他的好处,真正得力的地方。

  后面还有几分钟,让我们再强调一句重要的话,“常随佛学”,不能中断,中断功夫就败坏了。从哪里学起?我们净宗学会成立提出五个科目,我们就从这五个科目学起。第一个是净业三福,净业三福里面就包括儒释道的三个根,所以一定要从家里做起。你把父母的关系搞好,把夫妇的关系搞好,把儿女的关系搞好,你从家里做起,学佛,一家人幸福。用什么方法?用《弟子规》、用《感应篇》就搞好了。所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就是《弟子规》,“慈心不杀”就是《感应篇》,底下一句“修十善业”,头一句就是儒释道的三个根。这个东西搞好了,然后再“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就很容易学;“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它前面一句是“发菩提心”,这是最高的指导原则。

  然后,我们跟大众相处要知道修六和,六和怎么修的?我自己跟别人和,不要要求别人跟我和,要求别人跟我和就错了,永远得不到和睦。我跟别人和,一切从我做起,那就能做得到。我去影响人,不是别人来影响我,这是真学佛,真干!胡小林这两年半搞成功,他的秘诀就在此地,是从我做起,不要求别人,他做成功了,做了榜样给我们看。六和重要,有这个基础你才能学佛,三学、六度、普贤十愿才能做得圆圆满满。这是我们净宗同学,我提出这五个科目,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规范,我们要把它做到,这就是世尊最好的弟子。尤其六和要是做...(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三十二集)  2009/5/17  台湾高雄  档名:12-47-32》)


...意,去思惟、去观察,寻找病根在哪里。所以想到中国过去长治久安之道,靠什么?靠伦理教育,靠道德教育,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0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靠因果教育。正好是中国传统教学里头儒释道的三个根,现在没有了,儒释道虽然有,根没有了,所以儒释道也不起作用。儒释道变质了,往好的方面说,它变学术,不好的方面,它变成迷信,这是严重的危机。

  所以我们极力提倡,要把这三个根救起来,从哪里做起?一定从自己本身去做起,依教修行。《弟子规》里面讲一百一十三桩事情,说的纲目很简单,每桩事情引申出去是无量无边。就像佛法里面讲的十善业道,十条,这十个是总纲,每一条里面都有十条,十乘十就一百,一百条里面,每一条里头都有一百条,所以小乘把十善业道展开就是三千威仪,大乘菩萨把十善业道展开就变成八万细行。《华严经》上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你就晓得,《弟子规》一展开跟菩萨八万细行没有两样。所以这三样东西是一体,可以结合。在现前的社会要特别着重于因果教育,一定要知道生命是永恒的,人是不会死的。身体毁掉,换个身体就是,这个身体不是我,是我所有的,就像衣服一样。衣服脏了、破了,你会换一件,同样的道理,身体用个几十年不好使用了,换一个,不会贪生怕死,欢欢喜喜换一个身体。欢喜,换的身体就愈换愈好,要是恐惧、害怕,愈换愈坏,那就麻烦大了。这些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清楚。

  十愿末后,“普皆回向”,这一条是把我们所知、所修、所行一切功德扩大,扩大...(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三十三集)  2009/5/18  台湾高雄  档名:12-47-33》)


...这个疏忽掉了。所以现在我们怎么样修、怎么样行,都没有信息,我们的心定不下来。

  “孝养父母”怎么修?儒家的《弟子规》就是教我怎样孝养父母、怎样奉事师长,都在《弟子规》里头。《弟子规》里面给我们讲了一百一十三桩事,这是举例,这些例子你懂了,你就能触类旁通,能举一反三,你在日常生活当中什么样疑难杂症你全都解决了。“慈心不杀”这是讲感应,讲因果,道家《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说得详细。末后这一句“修十善业”,《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经》里面佛讲了十条,这是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讲了十条,这十条是总纲领。这十条一展开,小乘三千威仪,你看从十条变成三千条。大乘菩萨更了不起,大乘菩萨把这个十条一展开,八万四千细行,八万四千细行归纳起来就是十条,十条展开,八万四千细行。这个要懂得,懂得你们就会用《弟子规》,就会用《感应篇》。《弟子规》上一百一十三条,一展开就是八万四千细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释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统统落实在十善业里头,十善业圆圆满满的包含无量法门,不止八万四千,无量法门。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今天我们想学佛,想在这一生当中成就,我们如何来选择?读了“净业三福”,这第一条。

  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二条三句。受是接受,持是保持,三皈是什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是什么意思?古时候人懂,没有问题,现在人不懂了。我早年读《六祖坛经》看到有一段,六祖当年在世,为一切大众传授三皈,念的文跟现在的不一样。现在我们学佛找一个师父,师父给你授三皈戒,告诉你“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可是六祖在《坛经》里头不是这样说的,他那个誓词念的是“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不一样。佛法僧意思就是觉正净。这让我们就想到,能大师在世的时候,佛教传到中国大概一千七百年,惠能大师到我们现在有一千四百年的样子。法传久了,逐渐它变质了,所以能大师那个时候不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这么说;他说“皈依觉、皈依正、...(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三十五集)  2009/5/20  台湾高雄  档名:12-47-35》)


...生活当中起心动念都想到觉正净?如果我们还是迷,迷而不觉;还是邪,邪而不正,我们的思想邪,我们的言行也邪;我们的心不清净,我们的身也不清净,起心动念是自私自利、是贪瞋痴慢,这就不清净,我们没有三皈。要说我们有三皈,我们三皈是反过来的,我们三皈是皈迷、皈邪、皈染,这就错了。迷邪染前途是黑暗的,迷邪染是三恶道,来生得人身都成问题。所以,没有前面十善,你就没有办法受持三皈。什么条件佛会传授三皈给你?你前面第一条做到了,“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做到了,佛就传授三皈给你,把学佛的总的目标、方向传给你,你就向着这个方向,向着这个目标,保持住,不能越轨。怎样才能完成?底下讲“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众戒是觉正净的标准,你怎么样做就觉,怎么样做就是迷,《弟子规》是标准、《感应篇》是标准、《十善业道》是标准,再深入大乘的经藏,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你基础有了,你能够入门,入门之后要向上提升,最后一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第三条,这一条是大乘。声闻、缘觉,菩提心还没有发起来,你只要一发菩提心,就超越声闻、缘觉。这里面“深信因果”不好懂,我在早年初学佛的时候,这一句对我产生很大的困惑。为什么?它要摆在第一条,我一点都不怀疑,它摆在第三条,我的问题来了。为什么?它这个三条,诸位要晓得,第一条是人天善,第二条是小乘善,第三条是大乘善,大乘是菩萨,菩萨还不...(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三十五集)  2009/5/20  台湾高雄  档名:12-47-35》)


...,你真的能够依教修行,修儒释道这三个根,你就能免除一切灾难。所以得相信,不信不行,要真信,要发愿。最殊胜、最高明的就是把一句阿弥陀佛抓住,其他的统统放下。我们寿命还有,还在这个世间,一切随缘。随缘要怎么样随法?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依照经教里面,或者我们依照净宗,我们修净土的依照净宗,净宗五门功课,叫行门,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0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日常生活当中你常常要用得上的。头一个基本的理念,一定要建立在净业三福上,要认真去做“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师长不在了,念念不忘,不忘什么?不忘师长的教诲,这个重要,见到师长的遗像,听到师长的名字,师长的教诲就提起来。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都是戒律、都是威仪,这个是戒律、威仪的基本,所有戒律、威仪都是以这个为根本。就像《十善业道经》上讲的,依这个为大地,戒律、威仪好像是树木花草,它依大地才能生长。所以这三个根重要。

  有这种根、有这个本你才能够学佛,学佛要“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不仅是净土宗,无论是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统统要依这个为基础。净业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你要是违背三福,你就是违背佛菩萨的教诲,你不会有成就。释迦牟尼佛讲得好、讲得清楚,三世诸佛,过去一切佛、现在佛、未来佛,菩萨修行想成佛,一定是依这三条,违背这三条的话,不可能他能修成佛道,你说多重要!我们掌握这个总纲领、总方向,从哪里落实?从这三个根落实。净宗里面的指导,我们讲的三福、六和(六和敬)、三学(戒定慧)、六度,最后一条普贤十愿,我们提出就...(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四十一集)  2009/6/8  台湾高雄  档名:12-47-41》)


...有福德,恭喜你你这一生成就了。什么叫善根?能解、能信这是善根。什么是福德?福德是真干,真干就有福。只有这个是真的,其他全是假的,这要晓得,大千世界是假的,六道十法界是假的;极乐世界是真的,诸佛的实报庄严土。谁有缘分在这一生当中得人身,遇到这个法门,遇到善友把这个法门给你讲清楚、讲明白,你听懂,你理解了,你这一发心真干,你就成功。这是依真起用,一真一切真。

  ‘广利群生’,“生”是九法界众生,这范围广!九法界众生普遍的利益,怎么样利益众生?帮助众生、教化众生,帮助众生、教化众生是菩萨事业。这个地方的四德,我们把它字数尽量的缩短,它这用七个字,我们用四个字,第一个是“随缘妙用”,第二个是“威仪有则”,第三个是“柔和质直”,第四个是“代众生苦”,四句一桩事。“广利群生”,就是四弘誓愿里面的第一句“众生无边誓愿度”。你发这个愿,要真的发愿,不是假的,真的就跟性德相应;假的是妄语,妄语是悖德,你违背了性德。在事相上说,妄语是对不起自己,对不起佛菩萨,对不起佛菩萨是不孝,对不起众生是不义,对不起自己是不仁,你没有仁爱的心,没有慈悲心。人怎么可以妄语?发了这个愿真干,那你就不能怕苦。如何帮助众生?一定要给众生做好样子,教化众生,要从教化自己做起;自己没有教化好,你怎么能教化众生?

  释迦牟尼佛能教化众生,孔子能教化众生,为什么?他把自己教好了,也就是自己说到做到。而实实在在说,这...(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十二集)  2009/6/20  台湾高雄  档名:12-47-52》)


...讲,广没有边际,深没有底,这是真心,这真叫妙用。有两句话,所谓“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那是大用无方。《般若经》上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你要有知,你就有所不知。有知是什么?你心动。思想是有知,所以有所不知;禅定是无知,心是清净的、平等的,无所不知。这个道理我们细心去体会,认真去学习,就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是四德,今天我们把第一个德,第一个随缘妙用无方德就学到此地。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十五集)  2009/6/26  台湾高雄  档名:12-47-5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十一面第三行从第二段看起,第二个小段:

  【二者。威仪住持有则德。】

  贤首国师这篇文章第四段是讲行四德。前面三段是高等的科学、哲学,确实我们看到之后是非常稀有。今天科学、哲学里面不能解决的问题,大师依《华严经》都把它说清楚、说明白。我们有理由相信,宇宙人生的大道理明白之后,我们在这一期生命过程当中,怎么过日子、怎么生活,这是回到眼前。所以给我们讲行四德,这四德是中国古人所讲的道德的根本,这四条完全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第一条我们学过,“随缘妙用”,随缘容易懂,自性随缘,说自性随缘比较难懂,我们平常说“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好懂。其实从深到浅无不是随缘,问题在妙用。随缘又随顺性德就是妙用,随缘如果违背性德那就不妙。我们也说得很具体,...(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十五集)  2009/6/26  台湾高雄  档名:12-47-55》)


...事实真相,就完全清楚、明白,他知道。所以他对于一切众生,不但对娑婆世界十法界众生,对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众生,决定没有分别心,一视同仁,知道我们是共同一个自性。用现在的话说,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自性,佛家讲的真如本性。所以他们的性德流露出来是究竟圆满大慈大悲,众生有感,立刻就有应,决定没有等待的。像小孩遇到麻烦他叫妈妈,你看他一叫,妈妈立刻就到。我们现在迷失自性的众生,在六道里头受苦受难,所以我们有感,诸佛如来就有应。

  为我们这些烦恼习气很重的人、很深的人,制定许多规矩。这规矩里面也有总的原理原则上讲的,像我们中国老祖宗教给我们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是‘威仪住持有则德’。你做个人很像一个人,这个人的思想见解、言行举止与性德相应,这是我们把这个定位掌握到,然后从这个定位不断向上提升。人道,从人道提升到天道,天有二十八层,不断向上提升,二十八层再上去就出离轮回。轮回是一个数,我们讲定数,它是有数量的,超越轮回就出了数,不在数之内,不在轮回之内,就超越了,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0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法叫圣人。虽然不是大圣,在佛法称小圣,小乘圣人,很难得!再往上提升,提升到缘觉,提升到菩萨,提升到佛,这十法界里面的佛。佛还没有出十法界,为什么?他起心动念没放下。如果根尘相接,六根接触到六尘不起心、不动念,他就超越十法界。不起心、不动念叫破根本无明,起心动念就是叫根本无明,也叫无始无明,这个破...(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十五集)  2009/6/26  台湾高雄  档名:12-47-55》)


...人便宜,钱财上要占人便宜,来生还是要还债;也不敢吃众生肉,吃众生肉要还命,吃它半斤来生要还它八两,你吃它就等于吃自己,你这吃太多了,你得还到哪一辈子才能还完?真正明白这些事实真相,我们不会造恶业。所以因果教育非常重要,真正能帮助我们,放下许许多多的邪见,邪知邪见你就肯放下,你不能不放下,你就真正能够依照古圣先贤、佛菩萨的戒律去过生活。看到这才真正是好的,是帮助我们生生世世向上提升,这就对了。如果我们与性德相违背的,你生生世世是往下堕落,那个日子不好过!人生在世一定要提升自己的灵性,这是非常正确的,外国人讲的他们用科学的方法,有科学的证据,跟古圣先贤、跟佛法里面所讲的统统都相应。这文字里面讲的“威仪住持有则”,则是原则,有规矩。

  【谓行住坐卧四威仪也。】

  ‘行’是你走动,‘住’是站着,坐下来、躺下来都要有规矩。我们生活当中总不外乎这四种威仪,坐有坐的相,站有站的相,卧有卧的相,总是要合乎规矩,合乎礼节。中国人讲礼节,佛法里面讲‘威仪’,威仪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礼节,要有礼,要有节制,一定要遵守。

  【大乘八万。小乘三千。为住持之楷模。整六和之紊绪。出三界之梯蹬。越苦海之迅航。】

  这几句说得很好。大乘菩萨八万四千细行,它把底下那个数字省略掉,八万四千,小乘三千威仪,这都是属于规矩,你行住坐卧都有个样子。‘八万、三千’,从哪里来的?就是十善业道。这十种,十善业道一展开,小乘里面就三千,大乘里头就八万四千。《华严经》上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归纳起来给你讲几条,展开来遍法界虚空界无量无边,所以说是“慈悲遍法界,善意满娑婆”,那就不止八万四千。八万、三千,在佛教经典里面都有条文的,这一点都不假,不是随随便便说的一个数字。诸位要想了解,《佛学辞典》也可以查得到,《教乘法数》里面也给你列出来,你去看看一点都不假。由此可知,要是用这个原理原则,来看我们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五伦、五常展开来会不会到三千?会不会有八万?一点都没错,你用佛的方法把它展开来,确确实实无量...(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十五集)  2009/6/26  台湾高雄  档名:12-47-55》)


...弟子规》,这是基础的基础。底下一句“慈心不杀”,我把它落实在《太上感应篇》,里面给我们讲业因果报,“善有善果,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一切总报”,因果教育。末后一句“修十善业”,这是根本。所以佛经,我们一展开,你会看到“善男子善女人”,那个善是有标准,第一条做到就叫善男子善女人。“孝亲尊师、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也就是我们讲落实《弟子规》、落实《感应篇》、落实《十善业道》,才是佛经里面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具备善男子善女人的条件,你才能学佛。所以佛收弟子的条件是善男子善女人,你才能到佛门里面去拜老师,求授三皈,受三皈就是正式拜老师。

  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入佛门的条件,这都是属于小乘,小乘建立在善男子善女人的基础上。我们能把三皈、戒律做好,一举一动都有威仪,再进一步提升就学大乘,所以第三条是大乘,大乘第一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大乘头一个要发心,菩提心是什么?就是四弘誓愿,你要把心量拓开,“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能够包容,你不能说这个我喜欢他,我度他;那个我讨厌他,我才不度他,你就没有菩提心。发菩提心不能带条件的,众生无边誓愿度,哪些哪些众生我不度他,你还附这个条件吗?没这个道理。所以要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真诚心,去普度一切苦难众生,这才叫大乘,菩萨心肠。深信因果,我初学佛,我对于这一句就碰到障碍,为什么?那是菩萨,菩萨还深信因果,我就感到奇怪。如果这条它放在第一段里面,我一点都不稀奇,如果第一段讲“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十五集)  2009/6/26  台湾高雄  档名:12-47-55》)


...这个因果很多菩萨不知道,这是什么?这是净土宗,念佛成佛,这个要深信不疑,你一生成就。你要不相信这个,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你去修修看,修哪个法门,一生都不能成就;唯独这个法门一生能够成佛,这个因果是太稀有了。尤其我们就想到,佛在经上说净宗法门知难行易,是难信之法,但是很容易修,所以叫深信,那你这一生决定成功。“读诵大乘”。这三条十一句,十句都是属于自利,都是讲自己,自己成就之后要帮助别人,后面一句是帮助别人,“劝进行者”,这就是我们讲弘法利生,你要劝别人。没有相信的,要劝他信;已经信的,要劝他学经教,理解;已经明白,要劝他修行;已经修行,要劝他证果,决定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这头一个,这都是属于威仪的指导原则,这很重要!佛接着后面讲,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过去、现在、未来,所有这些修行人成佛,都不离开这个原则,都是依照这个原则修行成就的。你说这多么重要,我们怎么能疏忽!所以净宗学会成立,我们把修行选了五个科目,这是第一个科目,最高指导原则。

  第二个科目,我们净宗同学大家在一起,在一起一定要有规矩,没有规矩这个团体就乱,这个规矩我们遵守佛陀的教诲,修“六和敬”。这个团体四个人以上就能组成一个僧团,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0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在一起共修,依照六和敬修行。如果我们台湾能够出现这么一个僧团,整个台湾人就有福报,为什么?六和敬的僧团是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保护这个地方。有一个道场出现的话,诸佛菩萨...(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十五集)  2009/6/26  台湾高雄  档名:12-47-55》)


...;天资稍微差一点的要背两百遍,他一生不会忘记。写文章的时候引经据典,随手拈来,不必要去查参考资料,古人真的会享受,懂得享受。不像现在,现在一般人要靠电脑,如果哪一天停电,一切都完了,这是很危险的一桩事情。这个大灾难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肯定有那么一天,所有电脑都停机,都不能用。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危机重重,应当要有危机感。所以定生慧。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十六集)  2009/6/27  台湾高雄  档名:12-47-5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十一面,我们从第三行看起,将文念一段。

  【二者。威仪住持有则德。谓行住坐卧四威仪也。大乘八万。小乘三千。为住持之楷模。整六和之紊绪。出三界之梯蹬。越苦海之迅航。】

  我们就看到此地。这一段是讲我们修行人,在日常生活当中所必须要学习的,‘威仪’也就是规矩,“威”是威德,“仪”是仪态。在中国古代,对于这桩事情非常重视,威仪是佛法里面讲的,我们中国也有,但是中国一般说礼仪,不讲威讲礼,礼仪。我们都知道,古时候都称中国叫礼义之邦,由此可知,对于礼仪是非常重视的,人人都要学习,都不能够违犯的。可是现在没有了,现在我们到日本去还能看到一点,日本人还能保持中国古代的一点形象,也算是很难得。中国把礼仪丢掉至少有四代,我们二十年算一代,也有八十年。确实像我这个年龄,小时候我们住在农村,农村里面还有,这些礼节还有。

  在古代,史书里面常讲乱世、治世,天下大治,治乱的标准是什么?就在礼。一个是礼,一个是乐,礼是节制人的行为,用佛法讲,身口的行为,乐是调节性情,都是属于教育。我们如果细心去读历史,中国的历史是断代史,《春秋...(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十六集)  2009/6/27  台湾高雄  档名:12-47-56》)


净公上人讲威仪集第四卷





...的花纹代表阶级。颜色也是代表阶级,连帝王也不例外,帝王穿的是龙袍,以后是用黄色的,黄色的多。你看他绣的龙,龙爪子不同,皇上五个爪,叫五爪金龙。亲王,皇帝的儿子、皇帝的兄弟四个爪,就少一个;清朝,贝勒只有三个爪。看起来好像一样,你看龙的爪不一样,你就晓得他有阶级。五个爪只有一个人,皇上,只有他一个人。所以礼服很重要,现在没有了,现在士农工商没有了。

  清朝亡国之后,民国成立,社会就乱了,国家没有制礼、没有作乐。祭礼,祭天、祭山川鬼神、祭祖先,现在民间用的都是原先清朝的,民国没有颁布,不知道怎样做才好。像婚礼、丧礼、宴客,可以说整个社会乱了,这就是我们这里讲的‘整六和之紊绪’,那就是我们的威仪疏忽了。乐,大概现在只有一个国歌,军队里面好像还有军乐,其他各个阶层里头也都没有。社会的乱相,怎么能够上轨道?所以在将来写历史的人,写这一段的历史叫乱世。没有规矩,没有礼仪,这段时间太长了,将近一百年。一个世纪没有颁布礼乐,在中国历史上找不到,这是很大的疏忽。这桩事情,现在既然想制礼作乐,好像也没有人了,谁对这个东西有研究?没有行不行?没有就永远混乱。如果要想社会恢复到礼义之邦、和谐社会,这个是有必要的,很有必要。在中国推行了几千年,现在我们丢掉了,丢掉社会就乱了,不知道怎么样做好。丧服,这很重要的,老人过世,披麻戴孝是清朝的丧礼,民国没有,没有制礼。所以丧礼有很多人问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十六集)  2009/6/27  台湾高雄  档名:12-47-56》)


...制礼作乐,好像也没有人了,谁对这个东西有研究?没有行不行?没有就永远混乱。如果要想社会恢复到礼义之邦、和谐社会,这个是有必要的,很有必要。在中国推行了几千年,现在我们丢掉了,丢掉社会就乱了,不知道怎么样做好。丧服,这很重要的,老人过世,披麻戴孝是清朝的丧礼,民国没有,没有制礼。所以丧礼有很多人问我,穿什么样的衣服?有些人信仰宗教,外国的宗教,像基督教、天主教,用他们宗教的礼服,那就是外国的,中国没有礼。你能说不对吗?不能说不对,也不能说对,没礼,这就难了。乐也没有,这是个麻烦事情。看什么时候政府觉悟了,来推行礼乐的教育,现在是要教育,不教育,颁布也没有人能做得到。所以一定要教。

  ‘四威仪’,中国古时候,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单位,是国家基本的一个单位,是家庭。中国的家是大家庭制度,现在也没有了,中日八年战争最大的损失是中国的家消灭了。抗战之前有,抗战之后没有了,这个非常可惜。家对于中国五千年的长治久安做出最大的贡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个人,家是社会,从前一个小家庭,家庭人丁不旺也有几十口人,一家七、八十个人这都是人丁不旺的。普通的家庭,标准的家庭,大概都三百人左右,人丁兴旺的有七、八百人,所以家是个社会。这么多人生活在一起,他是一家人,一个祖先传下来的。你看夫妇结婚,小孩生多了,我一个同学,小学二年级的同学,我们在台湾有四百人,有一个就住在屏东,前几天来看我,带...(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十六集)  2009/6/27  台湾高雄  档名:12-47-56》)


...。第二个是言语,言语是口的行为,口为祸福之门,所以说话很重要。孔子教学,把言语摆在第二门,第一个是德行,第二门是言语,你看他多么重视,说话是学问。第三才是政事,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0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政事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技术能力,你将来在社会上可以谋生。最后才是文艺,放到最后。这是在佛法里讲口业。第三个叫意业,意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有个标准、有个规范,你不能够超越,也不能够不及。超越一点没有关系,不离谱,不及,差一点也没有关系,它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伦理。我们中国人讲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是核心的标准,不能违背的;就像佛门里面讲的十善业道、三皈五戒,这也是个核心的标准,展开来就是此地讲的,大乘八万四千,小乘三千威仪,大乘叫八万四千细行。在我们中国,其实跟佛法这个原理是一样的,五伦是五条,五常也是五个字,四维是四条,八德是八条,你看这多简单。它展开来也是八万四千,《弟子规》就是这些东西展开,你看展开说了一百一十三条。一百一十三条里头,每一条再展开,那就叫细行,在佛法里面叫威仪,威仪是细行,原则叫戒律,从戒律里面再分出来,叫威仪。

  我们生活能懂得这些道理,能遵守这些规矩,自己心安,理就得到。为什么?心平气和生智慧,我们一般讲开悟。现在一般人为什么没有智慧?你所生的是烦恼,为什么?你心不清净。心为什么不清净?你没有办法安定下来,你想安定也不行,今天社会像一盆浑水一样,也就是社会里头没有制度、没有礼乐,礼乐是属于制度。我们生活在乱世,很痛苦!乱世要恢复自己的清净心非常困难,那只有远离都市,住在深山,或许还能够恢复到清净心。那是很少数的人,有这个福分,有这个缘分,才能做得到,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现在深山修行,修行难!深山里面去度假,自己住茅蓬可以。为什么?从前寺院庵堂都建筑在深山里面,远离都市,现在不行,现在开了马...(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十六集)  2009/6/27  台湾高雄  档名:12-47-56》)


...们不可以不这么做法。我们对人行礼,深深九十度鞠躬礼,人家问你,你为什么这样?我想作佛,你就直接了当告诉他,我想作佛,所以我就这样做,你不想作佛,所以你不会做。

  第二个“称赞如来”,你看这里换了字,称赞用如来,礼敬用诸佛,这个意思不一样。如来就是佛,佛就是如来,是的,但是意思不相同。说诸佛是从相上讲的,说如来是从性上讲的,这就不一样。在相上讲,我们要一切恭敬,决定是平等心,决定没有分别;但是称赞如来,这里头就有分别。如来是什么?如来是自性,与性德相应的称赞,与性德不相应的不要称赞,不像诸佛一样,诸佛是平等的。性德是什么?我们讲最浅的,在《华严经》上讲,它这里举四种性德,第一个随缘妙用,威仪有则,它讲这个,柔和质直、代众生苦,它讲这个,这是最大的纲领。我们现在学习,要契合现前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的程度。我们中国人,古圣先贤教给我们,五常,仁义礼智信;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就这么几个字。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待人接物与这些字相应,称赞,跟这些事情相违,不称赞。譬如他不孝顺父母,不忠于他的工作,言语不守信用,我们不称赞,对他要不要有礼貌?要有礼貌。礼是不能少的,不称赞他。在佛法里面,基本的,与性德相应的,三皈、五戒、十善,这个能够奉行、遵守,表现在你日常生活当中,这是应当要赞叹的。所以与性德相应的赞叹,与性德相违背的不赞叹,不赞叹也不要把别人的不好放在心上,那...(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十六集)  2009/6/27  台湾高雄  档名:12-47-56》)


...国道德会王凤仪先生发明这种治疗的方法,非常有效,现在这个刘先生是他的传人,应该是好几代的传人。王凤仪先生是清朝末年的人,清末民初,非常有效果。最重要的理论就是忏除业障,业障除了,什么病都没有。十几二十年的病,医药都没有效,苦不堪言,听他一说,你明白了,真正忏悔,病马上就好。这个例子很多,我看我们下一堂,我把这个给大家来介绍。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十七集)  2009/6/30  台湾高雄  档名:12-47-5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十一面第三行,我们先把这个经文念一段,从头念起:

  【二者。威仪住持有则德。谓行住坐卧四威仪也。大乘八万。小乘三千。为住持之楷模。整六和之紊绪。】

  前面我们学到这个地方。这一段怎么落实到生活上,才能够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如果只学文字,这就是我们常讲的佛学,佛学与我们自己思想、行为往往是脱节的,得不到佛法真实利益。我们用净宗学会在创立的时候订了五门功课,三福(净业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前面我们在一起学过,接着我们学普贤菩萨的十愿。十愿,今天我们学到第四“忏除业障”。“忏是陈露先罪”,陈是陈述,露是发露,以前所造的罪业一丝毫都不能够隐瞒,我们信佛,要向佛菩萨、要向大众来求忏悔;“悔是后不再造,改往修来”,这是忏悔两个字的意思。忏是梵文,悔是中国字,意思非常接近,所以这个名词...(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十七集)  2009/6/30  台湾高雄  档名:12-47-57》)


...不知道忏悔,把自己的过失掩饰起来,尽量不要让人知道。人家虽然不知道,可是你自己会受良心责备,这也是很痛苦的一桩事情。这种恶习愈积愈久就会变成病毒,这种病毒也会让你丧失生命。生命丧失不要紧,来生必堕三恶道,那个麻烦就大了。真的是死了就不得了,后悔莫及。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一定要知道发露忏悔,对自己的利益无量无边,这不能不知道。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十八集)  2009/7/16  台湾高雄  档名:12-47-5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经本第十一面第四行,我们从第三行念起,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0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在文不长。

  【二者。威仪住持有则德。谓行住坐卧四威仪也。大乘八万。小乘三千。为住持之楷模。整六和之紊绪。出三界之梯蹬。越苦海之迅航。】

  我们经文读到此地,上一次我们用《摩诃止观》里面“顺流十心”来做说明。贤首大师为我们开示这一个法门“妄尽还源观”,是教导我们学习《华严》、回归自性最殊胜的方法,简单扼要。前面三段为我们说明诸法实相。这一段是第四段,给我们讲四德,第一个是“随缘妙用”,这一段是第二“威仪住持”。随缘妙用是道,称性的大道,威仪住持是德,也就是说我们如何行道,行道就是德,得什么?得妄尽还源,回归自性也就是世俗所说的成佛了。所以这是成佛之道,佛是要从修德才能成就的。修德,在中国古人所说的“道德之人”,什么是道德,我们总得要清楚、要明了。道就是自性,自性的体、相、作用,《华严经》经题上讲的“大方广”,都是道。我们学佛的人,佛门弟子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与性德相应这就是德。总的来说是一个,就是回归自性,回归自性就是德,这是究竟圆满的大德。在没有回归自性之前有没有道德?有,这个道德意思展开无量无边。

  前面我们讲的‘小乘三千,大乘八万’,这是世尊在经上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确实八万四千条,是不是只有这么多?不止。四弘誓...(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十八集)  2009/7/16  台湾高雄  档名:12-47-58》)


...,这个法是讲你的行,你的造作与性德相应都是德。如果说得太多太细,我们记不住,无从下手。所以诸佛菩萨、大圣大贤,都给我们把纲领提示出来。在中国,我们的老祖宗都是圣贤,我们细心观察也能肯定,都是诸佛菩萨来示现的,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跟我们讲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很好记,这是什么?这是道。我们能够理解,能够把它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我们都做到,五伦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那是德。五常,仁义礼智信;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孝悌忠信仁爱和平,是道,我们把它做到、我们把它履行就是德,这是真的道德,称性的。在佛门里面讲的十善、五戒、三皈是道,统统做到你就有德。在威仪当中怎样真正做到,就是为世间众生做一个最好的样子,“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一个好样子。世尊当年在世四十九年讲经教学,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

  “顺逆十心”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先说“顺流十心”,顺是随顺,流是流转,这是说六道众生,就是因为这十种心,随顺烦恼流转生死,这个生死就是轮回。所以这十种心是轮回心,六道轮回怎么来的?就这么来的,我们总得要清楚。真正清楚明白,不想再搞六道轮回,这十种我们必须把它断掉。这十种,我们上一次到今天隔了一段时期,怕大家忘掉,简单的再提一提。第一个是“无明昏闇”,这里所讲的无明,就是十二因缘里所说的,“无明缘行,行缘识”,就讲这个无明,叫枝末无明,这不是根...(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十八集)  2009/7/16  台湾高雄  档名:12-47-58》)


...这样跟大家讲,人家说我胡说八道,没有科学根据。很难得,日本江本胜博士用科学的方法,用水做实验证明,水是矿物,证明水能看、能听,能懂得人的意思。我跟江本博士说:你再努力一点,不但是水,所有物质现象都会看、都会听,都懂得人的意思。人要是善,心行要是善,它们的反应是善;我们的心行不善,它的反应是不善的。这样才晓得,有没有自然灾害?没有,是我们善恶念头变现出来的,我们不能不知道。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十九集)  2009/7/17  台湾高雄  档名:12-47-5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四段第二个小段,“威仪住持有则德”。

  威仪,现在一般人讲形象、样子。住持,我们住在这个世间,住在这个社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有一个原则,也就是要给社会大众做好样子,不能做坏样子,这就是有则。这是四德里面第二种。前面我们学过摩诃止观里面“顺流十心”,讲随顺烦恼,说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随顺习气就是造轮回业,决定出不了六道轮回。我们学佛,如果这一生成不了佛就错了。要想成佛,一定要反过来,不能随顺烦恼习气,反过来要学诸佛菩萨,我们才能够永脱轮回。轮回太苦,不值得留恋,觉悟的人没有一个不想早一天脱离,了生死出三界。法门虽然多,对我们来讲有一定的难度,佛菩萨很慈悲,总是想方设法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在一生当中圆满成就,这是慈悲到极处,是真实智慧,无...(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十九集)  2009/7/17  台湾高雄  档名:12-47-59》)


...财,释迦牟尼佛是用内财。内财是什么?身体、智慧。每天讲经教学教大家,要不要用身体,要不要体力?要,这是布施。释迦牟尼佛没有做买卖,没有收学费,收学费就是有买卖的,有商业行为,释迦牟尼佛没有。接受大众的供养就是一钵饭而已,衣服破了,接受一件衣服,生病接受医药,四事供养,除这个之外一概不接受。内财布施,内财布施比外财的果报殊胜多了,所以他有财布施。天天帮助人,帮助人破迷开悟,这是法布施。对方果然明白了、觉悟了,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无畏布施。三种布施天天在修,圆满的在修学,做出这个好样子来给我们看,所以佛的福慧圆满。什么叫修福,什么叫修慧,我们就完全从他老人家身上看清楚、看明白了。

  “威仪有则”一定要以释迦牟尼佛为标准、为榜样,我们得向他学习。为什么现在人学不到?就是不相信因果,相信不深,深信因果的人他能做得到。世尊可以做到,我为什么不能做到?出了家,在家同修有供养,供养为什么?他来修福的。我们自己没有福报,我们怎么办?帮助他去修福报,这就对了。帮助他要知道,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0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帮助他修最殊胜的果报,这就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近代有个好榜样,印光大师,我学他老人家。他老人家四众供养不少,这是祖师大德,他自己没有用过一分钱,所有这些供养干什么去?印经布施,妙不可言!他不干别的,专门干这一样,一门深入。他在苏州搞个印刷厂,叫弘化社,印经书、印善书就拿这些钱。世间有时候也有灾难,旱灾、水灾,严重的灾害...(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十九集)  2009/7/17  台湾高雄  档名:12-47-59》)


...妄念起于颠倒,颠倒起于人我之见,今既了达我心本空,罪性无依,以此翻破无明昏闇之心”。这段意思很深,是大乘教里面常讲的,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不但超越六道,真的他超越十法界,这个人圆满成佛了。在净土法门里面说,他往生的,他是念佛念到上上品理一心不乱,生极乐世界什么地方?实报庄严土,一到极乐世界,花开见佛悟无生,是这个层次的人物。今天时间到了,这句我们下一堂课细细的来研究。谢谢大家。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集)  2009/7/23  台湾  档名:12-47-6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十一面,我们从第三行念起:

  【二者。威仪住持有则德。谓行住坐卧四威仪也。大乘八万。小乘三千。为住持之楷模。整六和之紊绪。出三界之梯蹬。越苦海之迅航。拯物导迷莫斯为最。】

  我们读到这个地方,这是一段。这次我们学习,特别选学一段“逆顺十心”,大概也学得快圆满,只剩下末后这一条,第十条“观罪性空”,这条义理比较深。我们学习经教也有相当长的时间,事实上我们做不到,在道理上我们也能够体会到一些,对修行来说,还是有必要的。这文里面给我们讲,“谓修行之人,从无始来,不知诸法本性空寂,广造诸恶”。修行人,在此地专指学佛的人。行是行为,起心动念是意的行为,也就是思想的行为,言语是口的行为,身体的造作,这属于身的行为。行为再多,归纳起来总不外乎这三大类,身口意,佛家叫三...(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集)  2009/7/23  台湾  档名:12-47-60》)


...恶修善。善恶的标准,我们现前就依照儒释道的三个根,出家人加一个《沙弥律仪》,认真把它做到。这三个根分量不多,每天要把它当作戒本来读,古时候受了戒之后,半月诵戒,怕忘掉,半个月复习一次。现在不行,现在半个月时间太长,烦恼习气太重,外面环境全是染缘,全都是不善的缘。所以这三样东西,每天早晚课都要念,把它列入朝暮课诵里面。早晨念提醒自己,晚上念反省我有没有做到,你才真正能做到忏悔,真正能做到断恶修善。活在这个世间要有使命感,活在这个世间干什么?为什么来的?为守护正法,为弘法利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就对了,完全对了。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你的功德就圆满。这是很具体的说出佛门佛弟子修行,‘威仪住持有则德’。

  这里面有两句话,我们要特别注意到,我们真正要发心,‘为住持之楷模,整六和之紊绪’,这两句话重要。这个“住持”不是寺庙住持,这是广义的,住是我们住在这个世间,我们活一天就住一天,持是保持,持什么?持戒。换句话说,我活一天,我就要把三个根,《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我就要认真做一天,这叫持,保持不失掉。“楷模”是榜样、是模范,我做给别人看。跟大众相处,决定是六和敬,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利同均,你是道道地地真的释迦佛的学生,释迦佛的弟子,你不是假的。所以下面,对自己来讲,‘三界’就是六道轮回,出三界的梯蹬,像楼梯一样;‘越苦海之迅航’,...(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集)  2009/7/23  台湾  档名:12-47-60》)


...利同均,你是道道地地真的释迦佛的学生,释迦佛的弟子,你不是假的。所以下面,对自己来讲,‘三界’就是六道轮回,出三界的梯蹬,像楼梯一样;‘越苦海之迅航’,像船只一样,对自己来讲,你能够超三界,你能够出轮回。对一切众生来讲,我们现在地球这个环境来讲,‘拯物’,“物”就是众生,拯救。现在这个世间苦难太多,我们如何来帮助社会化解灾难,这拯物。灾难从哪里来的?灾难是众生迷惑颠倒来的,不了解事实真相。‘导迷’就是弘法,今天弘法要做出样子来,然后讲清楚、讲明白,让大家觉悟。‘莫斯为最’,这是最重要的。我们今天把它落实在四个根上,这四个根就是《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沙弥律仪》,这四样东西做好,“威仪住持有则”,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然后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功德圆满。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这是讲到我们现实社会。

  【但以金容匿彩正教陵夷。】

  这是佛教衰了,在现在这个社会。‘金容’是指佛像,在此地代表佛教,光彩没有了,面孔灰土土的,为什么?大家对佛教产生误会,批评佛教是宗教。宗教是迷信,在现在的社会,普遍都是这个样子,谁的过失?佛门弟子的过失。为什么?我们把‘正教’疏忽了。我们今天学佛是为什么?为求升官发财,为求佛菩萨保平安,这是迷信,这个错了,把佛菩萨当神明来看待。佛教本来不是宗教,现在不能说不是宗教,变成宗教。佛教在世间原本是教人的,现在不是教人,是教鬼的。确实我们了解事...(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集)  2009/7/23  台湾  档名:12-47-60》)


...不是宗教,变成宗教。佛教在世间原本是教人的,现在不是教人,是教鬼的。确实我们了解事实真相,鬼神在不在学佛?在学佛;鬼神在不在听经?在听经,比我们人用功,比我们人得利益多。现在这个时代鬼神好教,人不好教。我们三时系念佛事,每一堂确实都有鬼神往生,生天的更多。接受佛法的薰修,累积功德的,那不胜枚举。他们根性钝的,利的早就成就了,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0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性钝的也在认真努力积功累德,求生善处。不像人,人间现在不相信古圣先贤的话,排斥宗教,迷惑颠倒,造作无量无边罪业。我们看底下这几句话,贤首大师是唐朝初年的人,距离我们现在一千四百多年,将近一千五百年,已经就看得这么清楚。

  【传授浇讹师于己见。】

  为什么?威仪有则疏忽了,换句话说,不能为社会大众做好榜样,所以社会大众对佛法失去信心。

  【致使教无纲纪。滥挹淳流。得失齐举。妄参真净。】

  这十六个字把现在佛教里面的状况说尽了。佛法衰,社会乱,众生苦,连带关系。佛法是教育,人是教得好的,人也会教坏,看你怎么教法。圣贤教诲是把人教好,圣贤东西不要了,用现在一般人的思想来教,把人全教坏了。‘纲’是纲领,‘纪’是秩序。纲领失掉了,佛法的总纲领三学六度,世间法的总纲领,在中国《大学》里面所讲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没有了。‘滥挹’是随便阻挠破坏,‘淳流’是善良的人,好...(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集)  2009/7/23  台湾  档名:12-47-60》)


...自陷陷他,甚可悲矣’,自己不能成就,别人也不能成就。下面是他老人家引经来教导我们:

  【故瑜伽论云。非大沈非小浮。常住于正念。根本眷属净修梵行。】

  这是举《瑜伽师地论》上一段话。‘大沈’是无想定,‘小浮’是细念,不是无想定,也不是佛法里面常讲的昏沉掉举。“非大沈”是不昏沉,“非小浮”是无掉举,掉举是心里七上八下,这是教我们用功的原则。‘常住于正念’,这句话就重要,不昏沉、不掉举,常住在正念。“正念”,每个法门不一样,念佛法门正念就是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或者是四个字阿弥陀佛,这是正念,念念不离弥陀,“常住于正念”。

  ‘根本眷属净修梵行’,“根本”是戒律,“眷属”是威仪,像《沙弥律仪》,前面十戒是根本,后面二十四门威仪是眷属,就是此地讲的,威仪住持有则德,提供我们修行的一个纲领。在我们三个根,我们学佛的人应当以《十善业》为根,《弟子规》、《感应篇》是眷属。如果出家人那要以《沙弥律仪》为根本,儒释道这三个根都是眷属,也就是说《感应篇》、《弟子规》、《十善业》这是眷属。这样的扎根,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成就。这是好榜样,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释迦牟尼佛在末法期间当中最好的弟子。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一集)  2009/7/24  台湾  档名:12-47-6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十一面倒数第三行看起:

  【华严经云。戒是无上...(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集)  2009/7/23  台湾  档名:12-47-60》)


净公上人讲威仪集第五卷





...众。由是成正觉。】

  这个‘是’就是戒律,遍法界虚空界过去、现在、未来,修菩萨行的人不知道有多少,这个地方用‘微尘’来形容,“微尘”无量无边、无尽无数。由此可知,佛菩萨多,太多太多了,他们能成菩萨、能成佛果,靠什么?靠戒律。我们再说得明白一点,靠《弟子规》,靠《感应篇》,靠《十善业》,我们决定不能轻视。大家在一块共修修什么?就修这个,生活在一起,天天在一起,历事炼心。特别在人事环境里面,大家在一块相处,修清净心,学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总纲领。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十善业一展开,你看看前面大师告诉我们,“大乘八万,小乘三千”,小乘人讲三千威仪,大乘菩萨八万四千细行,从哪里来的?都是从十善业道来的。十善业道归纳起来十条,展开八万四千,再展开无量无边,十善全包了。修行行门里面抓到这个纲领,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我们再看,底下引用《起信论》:

  【起信论云。以知法性体无毁禁。是故随顺法性行尸波罗蜜。】

  ‘以知’,这个“以”跟已经的意思相通。我们在经教里面听到佛菩萨的教诲,知道法性是圆满的,法性就是本性,就是自性。菩萨成佛,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的什么性?就是见的法性。真正知道‘性体无毁禁’,“毁”就是毁犯,“禁”就是禁戒,法性体里面有没有?没有。这两个字也可以代表法性里面没有丝毫染污,没有丝毫过失,找不到,没有丝毫缺陷...(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一集)  2009/7/24  台湾  档名:12-47-61》)


...到“于人无争,于世无求”,这才能够一心向道。

  【乃至小罪心生大怖。】

  对‘小罪’都犯得这么重,小罪是指什么?指起心动念,并没有行为。一个不善的念头起来,心里就很恐怖,为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学佛的人,时时刻刻要警惕自己,不起一个恶念,对自己、对众生不起恶念。小小戒都得要看重,绝不能听一般人说小小戒可舍,没有什么关系,你把四重戒做好就不错。真正修道人,希望自己身心能够达到纯净纯善,小戒、小罪累积起来就是大罪,破戒了,果报不堪设想,所以常常有恐怖的感觉。

  【不得轻于如来所制禁戒。】

  佛所制定的戒律,实际上就是佛陀在世日常生活的行谊,记录下来就是戒律、就是威仪。小戒、小罪多半是讲威仪的,真正的佛弟子,真正想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你要给别人做个好样子,你就不能有缺陷,你要做得圆满,你要做到尽善尽美,要用这个做标准,要有真智慧,戒律才能做得圆满。日常生活当中,真正在深山修行好修;如果在都市弘法利生,你接触的面很广,接触的人很复杂,那你要应付得面面周到,这是大学问,这是真智慧,叫通权达变。所以戒律是活的不是死的,有开遮持犯,为了接引众生,为了成就众生,有时候戒有开缘,接引方便。所以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0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戒律该开的时候开,该禁的时候禁,该禁的时候决定不许可开,该开的时候它不许你禁。这里头有个原则,开缘绝对是利益众生。经里面举例子,比丘在行路的当中,遇到猎人,猎人要杀一个兔子,...(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一集)  2009/7/24  台湾  档名:12-47-61》)


...定和平,可以说是每一个宗教里面都提倡、都重视。所以这是ㄧ个方向、一个目标、一个理想,要我们每个信仰宗教的人,来完成教主的教诲,来实践教主的愿望。

  所以对于“常护讥嫌”不能不放在心上,不能不留意,尽可能避免一般人的误会。所以经教不能不讲清楚,不能不讲明白,这个重要!应该要利用现在高科技,网际网路、卫星电视以及光碟的流通,帮助社会一般大众化解对宗教的误会,也帮助他们、接引他们学习宗教的经典,信、不信没有关系,能够接触、能够读诵,好事情。我在最初没有宗教信仰,但是我喜欢看这些书,里面很多教训,我读了之后生恭敬心,我赞叹、我仰慕,虽然我不是那个宗教的信徒,可是我已经在学习。

  【用此威仪住持。以化众生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给一切众生做个好榜样。下面大师设了两个问答,帮助我们深解义趣。

  【问。准上文所说。】

  这个‘准’就是依照前面你所讲的。

  【真如一相。佛体无二。具足一切功德者。何故要须威仪等戒行耶。】

  ‘真如一相,佛体无二,具足一切功德’,是前面三大段所说的,显一体里面所说的,一体是一个清净圆明体,起二用、示三遍这里面讲得清楚。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威仪,还要持戒、修行?这个问得好。我想像这样的疑问肯定有许多人都有,所以这个解答得很好。

  【答。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

  ‘摩尼’是梵语,我们现在所讲的宝石,宝石里面大家都知道最名贵的是金刚钻,钻石。“摩尼宝”是泛指一切宝石,这个宝石‘体性明净’,光明、干净,一尘不染,这就是比喻“真如、佛体”。“明净”就是比喻具足一切功德,这讲自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个佛性确实是光明、清净。能大师开悟之后,他告诉我们自性是清净的,自性是不生不灭的,自性是具足万法的,能生万法。

  【久被尘累而有粗秽之垢。】

  虽然这个宝石,宝石上面有很多的染污,它在矿石里面,埋在深山里头。得...(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一集)  2009/7/24  台湾  档名:12-47-61》)


...兆的生灭,这里面又有三个现象,生灭是个现象,转相、境界相,这速度多快,这是诸法实相。这种诸法实相,如果我们要不认真的修行,你怎么能见到?见不到。光念不行,要真修,要修定,定怎么修法?要持戒,持戒是修定的前方便,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慧,你就能见到,见到事实真相。可见得佛法是高深的科学、高深的哲学,事上讲是科学,理上讲是哲学。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二集)  2009/7/25  台湾  档名:12-47-6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十二面倒数第四行,从第二句看起:

  【问。出家五众。超然出俗。可具威仪。在家之流。身缠俗网。宁无愆犯。】

  这个问得很好,‘威仪’就是离不开戒律,出家人好像持戒比较方便。在俗的人,尤其在现代的社会,分秒必争,可是这还是一个错误观念造成的。竞争、斗争就能够赚得你所想得到的吗?如果这桩事情真的成立,那很了不起,为什么?因果律就被推翻了。如果因果律是真的、永恒不变的,那你就应该相信“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命里有的决定是有,丢都丢不掉,别人抢不去,别人障碍不了;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得,无论用什么手段都没有办法得到。在中国社会,过去一般人都深信不疑,所以他心是安定的,人心安定,社会是安定的。这些学说从外国传来的,不是中国的,中国自古以来没有教人竞争,竞争很累,能不能得到?得不到,什么也得不到。同学们,你多去念念《了凡四训》你就明白...(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二集)  2009/7/25  台湾  档名:12-47-62》)


...给我们的“人之初,性本善”是真的不是假的,人性本善。第二个,让我们肯定了人民是可以教得好的,问题就看你怎么教法,是可以教得好的。现在我们这个机构交给政府,希望政府能够继续推动,帮助世界走向安定和平。世法、出世间法都必须在和平安定的社会才能成长,发扬光大,如果社会动乱,没有法子成就,我们希望社会安定和平。帮助整个世界走向安定和平不能不靠宗教,所以宗教团结是必要的,宗教互相学习是可贵的。从哪里下手?从自己下手,一切法从心想生,从自己的心想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大乘教里面发菩提心,菩提是觉悟,真正觉悟,自觉而后觉他。

  贤首大师在这一段里面给我们讲四种性德,第一个是“随缘妙用”,第二是“威仪有则”,我们现在在学习。威仪有则最重要的就是戒律,《弟子规》是戒律。《弟子规》是什么?是落实孝亲尊师。“净业三福”头一条讲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们怎么做法?《弟子规》里面所说的,就是详详细细教导我们,怎样孝养父母,怎样奉事师长。慈心不杀这是讲因果,《太上感应篇》,经文不长,也只是一千六、七百字。你真要学会了,在我们儒家讲道德仁义礼,《弟子规》是礼、是义,你看五个,道德仁义礼,《弟子规》是占两个;慈心不杀是仁,提升了,向上提升,跟道德接近了。佛法,十善业道,十善业道就帮你走向道上去。由此可知,我们今天在家学佛,十善业道没有做到,出家学佛,《沙弥律仪》没有做到。原因现在我们懂了,因为我们缺少《弟子规》跟《感应篇》的教育...(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二集)  2009/7/25  台湾  档名:12-47-62》)


...礼、是义,你看五个,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0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仁义礼,《弟子规》是占两个;慈心不杀是仁,提升了,向上提升,跟道德接近了。佛法,十善业道,十善业道就帮你走向道上去。由此可知,我们今天在家学佛,十善业道没有做到,出家学佛,《沙弥律仪》没有做到。原因现在我们懂了,因为我们缺少《弟子规》跟《感应篇》的教育。这两种教育,不一定读书,不读书的人也学,不读书他不认识字,现在人讲他没有学过文化,但是他受过教育。古时候学校少,但是教育很普遍,为什么?代代相传,老人做出好样子给后人看,给他的儿孙看,儿孙从小耳濡目染,他就学会了。我母亲不认识字,很会教小孩,很会做人,相信因果。没念过书,她从哪里学来的?她的父母、长辈从小教给她,所以她有威仪住持,她有原则,她不会乱来,她懂得孝悌忠信,她知道礼义廉耻。所以中国教育是全民教育,是普及教育。

  教育硬体设施现在人疏忽了,硬体设施最明显的,第一个是祠堂,每一家都有祠堂,祠堂教什么?祠堂教孝悌、教伦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民间朴实,人的心地厚道,从这里教的。孔庙教道德,城隍庙教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看这三样东西在中国多普遍?无论是城市、是村庄,大的村庄你都能看到。文昌公、文昌庙也是教因果的。中国用这些方法,这是什么?艺术的手段。在过去中国的艺术表演、文艺表演跟现在不一样,现在文艺节目都是以娱乐为目标,从前不是,从前所有文艺活动都是以教育为目标。表演的内容是忠孝节义,把孝悌...(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二集)  2009/7/25  台湾  档名:12-47-62》)


...之一句话,就是十善业,开头教你这十条,到成佛,是十善业圆满。

  我们看佛像,特别是彩画的,佛像有圆光,背有圆光,圆光上面写了三个字,我不知道诸位有没有注意到?这三个字多半是用梵文写的,也有用中文写的,用藏文写我都看到过,这三个字的发音叫“唵阿吽”。早年,章嘉大师把这三个字,大概好像写有这么大张的纸,送给我。年代久远了,我那时记得我把它镶了个镜框,放在景美图书馆,不知道现在在不在。我向大师请教,唵阿吽是什么意思?他跟我讲,身口意,就是十善业,唵是身业,阿是口业,吽是意业,十善业道的圆满就成佛了。《十善业道经》上讲得好,这个十条,是人天法、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乃至无上菩提的根本。所以小乘三千威仪,大乘菩萨八万细行,从哪来的?十善业展开来的。在大乘菩萨,十善业一展开,八万四千细行,应当学。而十善业是在家、出家的根本法,出家是以这个为根本,在家还是根本,这个东西做好了,所有一切戒律都圆满,我们不能不知道。

  【夫三归五戒者。盖是出苦海之津梁。趣涅槃之根本。作毗尼之渐次。为七众之崇基。万善藉此而生。寔佛法之平地。】

  到这里是一段。‘三归五戒’,在前面跟诸位做过报告,我们为佛弟子必须要重视。所以三皈列入早晚课诵,最简单的早课就是打三皈依。我初学佛的时候,跟忏云法师住茅蓬,茅蓬里面的早晚课,共同早晚课就是三皈依。我们住茅蓬那个时候五个人,我年岁最轻,三十一岁,忏云法师属兔...(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二集)  2009/7/25  台湾  档名:12-47-62》)


...什么样的诱惑在你面前,你不会动心,为什么?你知道因果报应。不该得的,摆在面前都不可以动心,该是自己有的,命里有的,丢都丢不掉,你何必去求?所以他心总是定的。定生慧,慧能解决问题。

  真的是‘出苦海之津梁,趣涅槃之根本’。涅槃是佛教里一个专门术语,我们另外再找时间跟诸位细说,这个术语很重要,大小乘教里面都讲到。‘作毗尼之渐次’,“毗尼”是戒律,这是持戒的初阶,第一步,像爬楼梯,这是第一级。第一级就是《弟子规》,第二级是《感应篇》,第三级是《十善业》,这是最初的阶梯,比什么都重要。‘七众’弟子是把在家、出家统统包含在其中。‘万善藉此而生’,佛法从平地像盖大楼一样就建立了,都要靠这个。所以“威仪有则”,威仪原则不外乎伦理、道德、因果,再向上提升那是哲学、是科学,佛经里面大分总不外乎这五大类,它不迷信。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三集)  2009/7/26  台湾  档名:12-47-6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经本第十二面倒数第二行,我们将这个文念几句:

  【夫三归五戒者。盖是出苦海之津梁。趣涅槃之根本。作毗尼之渐次。为七众之崇基。万善藉此而生。寔佛法之平地。】

  这几句话我们在上一节课读到,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名相,就是‘涅槃’。古印度释迦佛没出现之前,印度就是全世界宗教文化大国,确实能...(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二集)  2009/7/25  台湾  档名:12-47-62》)


...看我们老祖宗,千万年前虽然没有文字,不能说他没有文化,不能说他没有教育,他有道,他有德、有仁、有义,他与性德相应。留给我们的东西,我们把它归纳起来,归纳成一个字,在中国就是“孝”字。你能说这个孝,几千年的东西,现在人要不要?不要了,不要就天下大乱,管用!人人都讲孝悌,这社会是祥和的,人与人之间不会有相争的,相亲相爱,社会是安定的,社会是和谐的,那怎么不好?你能说它不管用吗?在中国有历史记载,用了五千年,没出毛病,现在不用,问题出来了。讲得详细一点,古圣先贤教育总不外乎伦理,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讲尽了。在佛法里面,三皈、五戒、十善也就讲尽了,比中国讲得还简单。十善业道一扩充、一展开,小乘三千威仪,大乘菩萨八万四千细行,一展开!八万四千细行一收起来就是十善业,是纲领,不多。三皈是什么?三皈是觉正净,三皈是闻思修,三皈是戒定慧,一体,一桩事。三皈、五戒、十善讲一桩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8 18: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