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演程居士

[祖师大德] 印光大师广文钞菁华录白话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8-31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知身死而神不灭,立志求生西方

字号 
12


原文:

36.今为彼寄《安士全书》[1]一部,祈于“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一段注及证,并“万善先资”、“欲海回狂”、“西归直指”,各书之问答辨惑处,详细研阅,方不致自己把自己当做无根之人。虽暂活几十年,一死便消灭无有,岂不可怜之极?若知身死而神不灭,则其为寿也,何止天长地久?若肯修持,求生西方,则尽未来际作一切众生之大导师,岂不伟然大丈夫哉?(文钞三编)复周善昌书

白话译文:

36.今为你寄《安士全书》一部,希望你在“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这一段的注释及阐述中,以及“万善先资”、“欲海回狂”、“西归直指”各书的问答辩惑处,详细言阅,才不致于自己把自己当做无根之人。如果认为人虽暂活几十年,一死便消灭,什么也没有了,持此观点者难道不是可怜到了极点吗?如果知道身死而神不灭,那么人的寿命,何止天长地久?如果肯修持,求生西方,则尽未来际作一切众生的大导师,难道这不是大丈夫吗?

注释:

1、《安士全书》:为清朝周安士居士所著,印光大师称为“善世第一奇书”,并列入他在苏州弘化社常备流通书籍。




  其他相关文章
· 下页:何得谓盲聋喑痖不得往生?
· 返回目录
发表于 2022-9-1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得谓盲聋喑痖不得往生?

字号 
12


原文:

37.凡有心者皆堪作佛,何得谓盲聋喑痖不得往生?佛说“八难”中有盲聋喑痖,谓其难以入道而已。果能专精念佛,虽聋子不能听经及善知识开示,瞎子不能看经,究有何碍?喑者无声,痖者不会说话,但能心中默念,亦可现生亲得念佛三昧,临终直登九品,何可云此等人不得往生?此等人不认真念佛,则不得往生;非此等人虽念佛亦不得往生也。至于残废缺手缺脚者,与此盲聋喑哑者同。此之说话,盖是误会《往生论偈》之所致也。偈云:“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乃是说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人所生之世界,绝无有可以讥毁,可以厌嫌之名字耳。下即列出讥嫌之名数种,即女人,六根不具足之人,及声闻缘觉之二乘人,故曰:“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乃谓西方无有女人,与六根不完足人,及小乘人;〖西方虽有小乘人名字,然皆属发大乘心者,绝无不发大心之声闻缘觉人耳。〗非谓此世界之修行者。无智慧人认做此等人不得生西方,其错大矣。(文钞三编)复宗灵法师书

白话译文:

37.凡有心者都能成佛,怎么可说盲聋喑哑之人不能往生?佛说的“八难”中有盲聋暗哑,只是说他们身体有残疾难以入道罢了。如果他们能够专精念佛,虽然是聋子不能听经及善知识开示,瞎子不能看经,但对于念佛究竟又有什么妨碍呢?喑者无声,哑巴不会说话,只要能心中默念,那么他们也可以现生亲得念佛三昧,临终直登九品,怎么可以说这些人不能往生?与其他人一样,这些人若不认真念佛,则不得往生;并非这些人虽念佛也不得往生。至于残废缺手缺脚的人,与这些盲聋暗哑的人情况相同。“盲聋暗哑之人不能往生”的这种说法,是因为误会“往生论偈”所引起的。偈说:“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这是说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人所出生和聚会的世界,绝对不存在可以讥毁、厌嫌的名字。下面即列出讥嫌的对象数种,如女人、六根不具足的人以及声闻、缘觉二乘种性的人。所以《偈》中说的“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是指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女人、六根不完足的人及小乘人(西方虽有小乘人名字,但都属于发大乘心的人,绝无不发大心的声闻缘觉人),并非说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修行的女人及六根不全的人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无智慧的人误解为这些人不能往生西方,这是大错特错啊!




  其他相关文章
· 大修行人亦有惨病,佛法有何灵感利益
发表于 2022-9-2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修行人亦有惨病,佛法有何灵感利益?

字号 
12


原文:

38.昔西域戒贤[1]论师,德高一世,道震四竺。〖四天竺国〗由宿业故,身婴恶病。其苦极酷,不能忍受,欲行自尽。适见文殊、普贤、观世音三菩萨降。谓曰:“汝往昔劫中,多作国王,恼害众生,当久堕恶道;由汝宏扬佛法,故以此人间小苦,消灭长劫地狱之苦,汝宜忍受!”使不明宿世之因,人将谓戒贤非得道高僧,或将谓如此大修行人,尚得如此惨病,佛法有何灵感利益乎?倘造恶之人,现得福报,亦复如是起邪见心,不知皆是前因后果,及转后报重报为现报轻报,或转现报轻报为后报重报等,种种复杂不齐之故也。(文钞续编)复周颂尧书

白话译文:

38.从前西域戒贤论师,德高一世,道震四天竺国。因为前世业障的缘故,身患恶病。痛苦到了极点,不能忍受,想要自杀。正好遇见文殊、普贤、观世音三菩萨降临,对他说:“你在过去劫中,多次做国王,恼害众生,应当长久堕落恶道。因为今世你弘扬佛法,所以用这种人间的小苦,消灭长劫地狱的痛苦,你要忍受!”假使不明白宿世之因,人们就会说戒贤不是得道高僧。或者就会说这样的大修行人,尚且得这样的惨病,佛法有什么灵感与利益呢?倘若是造恶的人,现在得了福报,人们也会产生这样的邪见。不知其中都有前因后果,及转后报重报为现报轻报,或者转现报轻报为后报重报等的缘故,种种情况,复杂不齐。

注释:

1、戒贤:公元六七世纪间,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论师,为印度摩竭陀过那烂陀寺之住僧。系东印度之王族,属于婆罗门种性。少好学,游历诸方,访求明哲,至那烂陀寺遇护法菩萨,闻法信悟而出家。年三十,即以论退南印一大外道,获王嘉赏,为建伽蓝。师长期主持那烂陀寺,弘传唯识教义。其依《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将佛教判为有、空、中三时,主张五种性说。玄奘西游时,师年已百余,时为那烂陀寺大长老,玄奘师事之,且传习其法。彼时,众共尊师,不直呼其名,而美称为“正法藏”。




  其他相关文章
· 下页:学佛为社会之忧乎?印祖驳斥宋儒
· 返回目录


发表于 2022-9-3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佛为社会之忧乎?印祖驳斥宋儒

字号 
12


原文:

39.佛法大无不包,细无不举;譬如一雨普润,卉木同荣;修身齐家,治国亲民[1]之道,无不具足。古今来文章盖一时,功业喧宇宙者,与夫至孝仁人,千古景仰,人徒知其迹,而未究其本;若详考其来脉,则其精神志节,皆由学佛以培植之。他则不必提起,且如宋儒发明“圣人心法”,尚资佛法以为模范,况其他哉?但宋儒气量狭小,欲后世谓己智所为,因故作辟佛[2]之语,为掩耳盗铃之计。自宋而元而明,莫不皆然。试悉心考察,谁不取佛法以自益?至于讲静坐,讲参究,是其用功之发现处;临终预知时至,谈笑坐逝,乃其末后之发现处。如此诸说话,诸事迹,载于理学传记中者,不一而足,岂学佛即为社会之忧乎?(文钞正编)复永嘉某居士书一

白话译文:

39.佛法大无不包,细无不纳。譬如一场大雨普润万物,花草树木欣欣向荣。“修身齐家,治国亲民”之道,在佛法中无不具足。古往今来,文章盖世一时,功业显赫,名震宇内的人,与那些至孝的仁人,千古受人景仰。可一般人仅仅知道他外在的事迹,而没有追究到他的根本。如果详细考察他的来龙去脉,那么就可以看出他的精神气节,都是由学佛培植起来的。其他的不必提起,暂且就说阐明发挥“圣人心法”的宋儒,尚且凭借佛法来作为楷模和规范,何况其他的人呢?只是宋儒气量狭小,想要后世人说“圣人心法”是他们自己的智慧所创造的,因此故意说一些辟佛的话,实际上是掩耳盗铃。自宋、元至明,没有不是这样的。试尽心考察,谁不取佛法以自益?至于讲静坐,讲参究,是佛法用功的发现处;临终预知时至,谈笑坐逝,是它末后的发现处。这样的各种言语,各种事迹,记载在理学传记中的,不一而足,难道学佛就给社会带来忧虑吗?

注释:

1、《大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身修而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齐”是“治理”的意思,齐家即治家。

2、辟佛:反佛教,驳斥佛理。




  其他相关文章
· 下页:大觉世尊,善治众生身心等病
· 返回目录
发表于 2022-9-4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觉世尊,善治众生身心等病

字号 
12


原文:

40.大觉世尊,善治众生身心等病,善使天下太平,人民安乐。心病者何?贪瞋痴是。既有此病,则心不得其正,而逐情违理之念,炽然而起。此念既起,必欲遂己所欲,则杀盗淫之劣心,直下现诸事实矣。所谓由惑造业,由业招苦,经尘点劫,无有了期。如来愍之,随彼众生之病,为之下药。为彼说言,贪瞋痴心,非汝本心。汝之本心,圆明净妙,如净明镜,了无一物;有物当前,无不彻照。物来不拒,物去不留;守我天真,不随物转。迷心逐境,是名愚夫;背尘[1]合觉,使入圣流。人若知此,心病便愈。心病既愈,身病无根;纵有寒热感触,亦无危险。心既得其正,身随之而正。以既无贪瞋痴之情念,何由而有杀盗淫之劣行乎?人各如是,则民胞物与[2],一视同仁。又何有争地争城,互相残杀之事乎?以故古之聪明睿智之王臣,无不崇奉而护持者,以其能致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不识不知,致太平于无形迹中也。(文钞续编)香光莲社三圣殿记

白话译文:

40.释迦世尊善于治疗众生身心等病,善于使天下太平,人民安乐。什么是心病?就是贪、瞋、痴。既有此病,则心不正,那么追逐妄情,违背天理的念头就会膨胀起来。此念既起,一定想要满足自己的欲望,那么杀、盗、淫等坏的念头,很快就会变成各种事实了。所谓由惑造业,由业招苦,经过微尘那么多劫,也没有了断的时期。如来怜悯众生,根据众生的病,为之下药。如来对众生说,贪嗔痴心,不是你的本心。你的本心,圆明净妙,如一块干净的明镜,完全没有一物在里面。有外物当前,没有不全部都映照出来的。物来不拒,物去不留,守我天真,不随物转。自心迷惑,追逐外境的人就叫做愚夫;远离尘垢,返回觉性,便进入圣流。人们如果知道了这个道理,心病就会治愈了。心病治愈了,身病就无根了,即使外感寒热等症,也没有危险。心既正了,则身随之而正。因为既然没有贪、瞋、痴的情念,怎么还会做杀、盗、淫的坏事呢?人人都这样去做,则人类与万物,一视同仁,又怎么会有争地争城,互相残杀的事发生呢?因此古代聪明睿智的王臣,无不崇奉而护持佛法,因为它能治天下于未乱之时,保国家于未危之际,不知不觉,就在潜移默化中让天下太平了。

注释:

1、尘:尘垢,为烦恼之通称。尘埃能附于他物,并染污之;而烦恼能垢染心,故经中常以尘垢比喻烦恼。

2、民胞物与:为北宋时期思想家张载提出,他在《西铭》中说:“乾称父,坤称母……,民,吾同胞;物,无与也。”乾坤是天地的代称,天地是万物和人的父母,天地人三者混合,出于宇宙之中,因为三者都是“气”聚而成的物,天地之性,就是人之性,因此人类是我的同胞,万物是我的朋友,万物与人的本性是一致的。




  其他相关文章
· 下页:佛法如钱,在人善用;自性万德依功德起
· 返回目录
发表于 2022-9-5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法如钱,在人善用;自性万德依功德起

字号 
12


原文:

41.须知一句阿弥陀佛,持之及极,成佛尚有馀,将谓念《弥陀经》、念佛者,便不能灭定业乎?佛法如钱,在人善用。汝有钱则何事不可为?汝能专修一法,何求不得?岂区区持此咒、念此经,得此功德,不得其馀功德乎?(文钞正编)复周智茂书

白话译文:

41.须知一句阿弥佗佛,只有坚持念下去,持之至极,成佛尚有余,难道还能说念弥陀经、念佛的人,便不能灭定业吗?佛法如钱,在人善不善于用。你有钱那么有什么事不能做呢?你能专修一法,有什么要求不能得到满足?岂持此咒、念此经,就只能得此功德而不能得其余功德?

按:印祖言佛法如钱,关键在人如何运用。古语有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有求必应,说的正是自性本具万德万能,只要通过佛法修持,便可开启自性宝藏。佛法自性皆属心法,法法唯心,任何法门修至极处,皆可彻证心源。灭定业消灾障,求子女求富贵求安康,无量心愿皆可从一法门中求。门外汉不知所以,依文解义多言事相,消灾延寿当修药师,求妻求子常念观音,超度冤亲礼拜地藏……,着相偏执不能圆融。一句佛号,修至极处,成佛有余,何况消灾延寿、求妻求子、超度冤亲、灭却定业等事?至诚念佛,皆能满愿,关键在于如何修出真实功德。有人虽修佛法,但不灵验,问题出在心,不在佛法。印祖言佛法如钱,实则功德如钱,只有修出真实功德,方能向自性宝藏中换取任何心愿,如有钱财能随意购买千万物品般。福德不行,福德不能灭罪,不能改命,不能开启自性宝藏。达摩曾言,梁武帝供僧建庙福德无量,但无功德。学佛人必须知晓福德与功德之间的差别,如是修学佛法才不至于步入迷信,许愿求愿方能灵验。功德是通过修心,能令自性德能外显。功德与自性善相应、与清净心慈悲心菩提心相应、与戒定慧相应、与破障离执去烦相应、与各自心境当下修为的提升相应……。修行人若只流于形式,虽能念佛持咒广行善事,心性并未提升,则只有福德不生功德。福德不能灭定业,功德才可。有些人虽学佛多年,但仍遇天灾人祸甚至横死,就是平日所修多是福德的缘故。另外,转定业也并不简单,尤其是极重定业,必须修出定善,方能灭却定业,散善难转定业。知此,散心念佛人若偶遇灾祸,方能不令学佛信心退失。初修一定注意尽量持戒,不造十恶重罪,就算念佛法门能带业往生,但性罪还是要忏,否则必会障碍往生,尤其是未到临终,定业诸障现前,悔之晚矣,诸佛也无能为力。




  其他相关文章
· 三、勉具足信愿
· 何谓功德?如何识别有无真实功德
发表于 2022-9-6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是决定,则己之信愿行,方能感佛

字号 
12


三、勉具足信愿

导读:

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也会往生。因为虔诚念佛就能感佛,所以就引来弥陀的回应。如江海中的水,不可能总是没有一点动的样子,只要没有狂风巨浪,那么天上的明月,就能清清楚楚出现在水中了。凡是诵经、持咒、礼拜、忏悔、救灾及济贫等种种慈善功德,都必须回向往生西方,切记不可以求来生人天福报,一有这种想法,就没有往生西方的希望了。要知道,没有摆脱生死轮回之前,如果这此世念佛修行,下世的福报就很大,依仗福报,作威作福,造业也会更大,再次投胎,就难免会堕落到地狱、饿鬼、畜牲三恶道中去了。如果想要再得到人身,想要再遇到一生解脱轮回的净土法门,就难如登天了。

原文:

42.当须发决定心,临终定欲往生西方。且莫说碌碌庸人之身,不愿更受,即为人天王身,及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大宏法化,普利众生之高僧身,亦视之若毒荼罪薮,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如是决定,则己之信愿行,方能感佛;佛之誓愿,方能摄受。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轮回矣。(文钞正编)复高邵麟书三

白话译文:

42.一定要发这样的心,临终一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且莫说碌碌无为的平庸人身,下世不愿再接受,即使是成为天王身,或者是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大弘化法,普利众生的高僧身,也要视为毒药害虫罪恶的聚集处,也一定不要产生一念想要接受的心。如果能够这样坚决,那么自己的信愿行,才能感佛相应,佛的誓愿,方能摄受,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轮回了。

按:念佛人最怕求来世人天福报,印祖所列种种,皆是娑婆中事,心若不专,必障往生。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注解信愿时提到,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专心求生西方。广钦老和尚曾开示,就算贪恋娑婆世界一根草,你也不能往生。另外,念佛人一定知晓,离苦求乐并非只为自己,西方成佛后,必倒驾慈航,救度娑婆等苦难众生,这才是往生西方的真正目的,即净宗特殊的发菩提心。这种心必须有,如是方能感佛。以自私自利之心求生西方,是难以往生的。




  其他相关文章
· 下页:小乘圣人须回心向大,方能往生
· 返回目录
发表于 2022-9-7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乘圣人须回心向大,方能往生

字号 
12


原文:

43.须知西方极乐世界,莫说凡夫不能到,即小乘圣人亦不能到,以彼系大乘不思议境界故也。小圣回心向大即能到。凡夫若无信愿感佛,纵修其馀一切胜行,并持名胜行,亦不能往生。是以信愿最为要紧。蕅益[1]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铁案也。能信得及,许汝西方有分。(文钞正编)复高邵麟书三

白话译文:

43.须知西方极乐世界,莫说凡夫不能到,即使小乘圣人也不能到,因为那个地方是大乘不可思议的境界。小乘圣人如果回心向大,那么他也能到。凡夫若无信愿感佛相应,即使修其他一切殊胜的法门,并且也修持名念佛这个特殊法门,也不能往生。因此信愿最为要紧。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这是千佛出世也不会变更的铁案啊!能有如此信愿,保你往生西方有分。

注释:

1、蕅益:(1599-1655)明代高僧。江苏吴县木渎人,俗姓钟。字蕅益,号八不道人。由于晚年居灵峰建寺、创社、著书,故世称灵峰蕅益大师。少好儒学,誓灭释老,偶阅祩宏(莲池大师)《自知录》、《竹窗随笔》,遂取己所著辟佛论焚之。服父丧期间,闻地藏菩萨之本愿,始萌出家之志。二十二岁专致念佛。二十四岁就憨山大师之门人雪岭剃度。学华严、天台、唯识,欲统一禅教律,综合佛教诸家体系,惟于实践上侧重念佛。并兼治儒家、景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与憨山、紫柏、莲池并称明代四大高僧。




  其他相关文章
· 信愿真切,心相对清净,亦可往生
· 为何说智者大师解二乘种不生,为最善说?
· 如何正确理解《观经》往生后发菩提心?
· 返回目录
发表于 2022-9-8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信愿真切,心相对清净,亦可往生

字号 
12


原文:

44.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志心念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无动相,但无狂风巨浪,则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现矣。感应道交,如母子相忆。彼专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于不知此义故也。(文钞正编)复黄涵之书三白话译文:

44.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也会往生。为什么呢?因为虔诚念佛就能感佛,所以就引来弥陀的回应。如江海中的水,虽然未能完全平静,但只要没有狂风巨浪,那么天上的明月,就能清清楚楚显现在水中了。感应道交,如母子互相思念。那些专门看重自力,不依靠佛力的人,是因为不知道这个意义的缘故。

按:印祖虽言“未能心中清净”,但后又言“但无狂风巨浪”,江水能令中天明月了了影现,即心境相对清净之意。若言心未清净,则“狂风巨浪”也属不净,亦应往生。显然,印祖并非此意。若想心水能影现明月,则必然相对清净。印祖曾有针对开示,念佛往生临终佛迎的原理,就是“水清月现”,这完全符合《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义理。依《观经疏妙宗钞》“一心九品,一行九品”判法可知,对清净心亦可以九品判之。中品下生为观行位初品清净心,即可决定往生自在往生;观行位清净心、相似位清净心对应中品二生及上品三生,皆自在往生;至于下三品,因各自勇猛心不同及临终特殊因缘,故清净心不定,理论上可摄名字位、观行位及相似位。如阿阇世王临终忏悔勇猛入相似位,属于上品清净心。此文辨别清净心,则必须连带讨论伏惑不伏惑的关键问题。净宗念佛往生属于带业往生,业指“惑业”(包括恶业),只要惑业不现行,不影响信愿念佛之心,就不会障碍往生。不必断惑,不必还业债,所谓“带业”。“不现行”,则属于伏惑或不伏而伏,分两种情形。若能自力伏惑,即伏惑事一心不乱水平,最低阶位在名字位后心,佛加持增胜至观行位初品,可自在往生(本愿法门拈去自力,若不重自力修持,其信众中绝难有自在往生之人)。第二种不伏而伏,即散心念佛人,因无自力伏惑,必须临终十数日后最后临终之际,由一心系念佛号不断,主思往生之事,故得入临终最后的特殊定境,此种定境非自力定力所成,是由临终特殊性,即第六识渐灭过程中,最后之际形成的特殊定境。第六识渐灭渐断,依第六识而起的见思等惑业,也随之不伏而伏。当然,临终人若念佛勇猛,菩提心真实,也可念至自力伏惑(功夫成片),而提前往生。本愿法门主张拈去自力,全仗佛力,决定信即决定生,就算临终心识“狂风巨浪”,不得净心,不得正念,昏迷颠倒,只要弥陀佛力一加持,便可正念得生,成功往生。本愿法门认为即使临终人出现恶相,也不碍其决定往生。这类人若生前并未老实念佛,常破戒造恶,没有累积足够功德,临终又不重视正念,无惭无愧无忏悔心,依我国净宗教理判之,几乎都不能往生。当代汉地,本愿法门及相似本愿法门已经广泛传播,对我国正信净宗义理的传播,产生非常坏的影响,净宗学人必须善于分别。




  其他相关文章
· 念佛可消灾免难,重罪轻报
· 恶人忏悔念佛方可往生;一心九品一行九品说?
· 见佛决定,往生决定;名字位如何见佛
发表于 2022-9-9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念佛可消灾免难,重罪轻报

字号 
12


原文:

45.念佛人,但能真切念佛,自可仗佛慈力,免彼刀兵水火。即宿业所牵,及转地狱重报,作现生轻报。偶罹此殃,但于平日有真切信愿,定于此时蒙佛接引。若夫现证三昧,固已入于圣流;自身如影,刀兵水火,皆不相碍。纵现遇灾,实无所苦。而茫茫世界,曾有几人哉?(文钞正编)复永嘉某居士书三

白话译文:

45.念佛人,只要能够真切念佛,自然可依靠佛的慈力,免除他的刀兵水火等各种灾难。即使前世业障牵累,有要下地狱在重报,也会转变为现生的轻报。即使偶然遭遇这些灾难,只要在平日有真信切愿,也一定会在这个时候蒙佛接引。如果现前已证入念佛三昧大定,则已经进入了圣流,自身如影子,刀兵水火,都不能奈何。即使现在遇到了灾难,实际上也没有痛苦。可茫茫世界,有几人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呢?

按:智者大师《观经疏》中言,定善可灭定业。各种灾难恶病横死,及三途地狱等报,就是定业。念佛人必须修出定善,方可彻底灭却这类极重定业。否则,散心念佛人,偶遇天灾人祸横死,并不奇怪。修出定善,最低水平在名字位后心,佛力加持入观行位初品,即《弥陀要解》中伏惑事一心不乱最低水平,《观经》十六观第三观地观成,世尊授记此人入念佛三昧,临终决定往生的境界。“而茫茫世界,曾有几人哉?”其实,念佛至功夫成片并不很难,各类《往生传》中所记载的,老实念佛三年五载自在往生的例子,皆是念至功夫成片,至少名字位后心的水平。念佛三昧及一心不乱都是泛指,其跨度很大,观行位五品,及相似位分证位,都可称为念佛三昧。印祖很多开示,都是特指断惑一心,断惑三昧。对应阶位是,断惑事一心在相似即佛七信位,断惑理一心在分证即佛位,前者相当于阿罗汉水平,后者是法身菩萨,两者境界都是非常高,凡夫靠一生修持根本达不到。但是,凡夫若要在几年内精进修至名字位后心的水平,是相对容易的,皆可自在往生。未达到的散心念佛人,临终阶段依凭深信切愿并一心系念佛号,熬至临终数天或十数天后的最后临终之际,便可入临终特殊定境,忏净诸罪,亦可见佛往生。所以,就算不能念至伏惑,不能成片,也不可失去往生信心。只不过后者往生不很自在而已,临终十数天的经历有些人会很辛苦,但只要菩提心真实,信愿决定,皆能往生。




  其他相关文章
· 下页:念佛人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
发表于 2022-9-10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念佛人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

字号 
12


原文:

46.凡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及救灾、济贫,种种慈善功德,皆须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1];一有此心,便无往生之分。而生死未了,福愈大则业愈大[2];再一来生,难免堕于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道中。若欲再复人身,再遇净土即生了脱之法门,难如登天矣。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人现生了生死的;若求来生人天福报,即是违背佛教。如将一颗举世无价之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岂不可惜?(文钞续编)一函遍复

白话译文:

46.凡是诵经、持咒、礼拜、忏悔、救灾及济贫等种种慈善功德,都必须回向往生西方,切记不可以求来生人天福报,一有这种想法,就没有往生西方的希望了。要知道,没有摆脱生死轮回之前,你的福报越大,造业也会越大,再次投胎,就难免会堕落到地狱、饿鬼、畜牲三恶道中去了。如果想要再得到人身,想要再遇到一生解脱轮回的净土法门,就难如登天了。佛陀教人念佛求生西方,就是要人现在这一生就摆脱生死轮回的。如果去求来生人天福报,就是违背佛的教导。正如用一颗举世无价的宝珠,换取一根糖吃,难道不是太可惜了吗?

注释:

1、在众生轮回的六种生命中,天、人、阿修罗叫做三善道。有福报才会生到三善道,根据在生的善业不同,在三善道中得到的福报也不同。另外三道叫三恶道,即旁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2、福报大,就会享受荣华富贵,有钱有势,人处于这种大富大贵的位置时,难免为所欲为,做出很多坏事,所以印光大师说“福愈大则业越大”。

附录:结三世怨

截流大师说:真信和不是真信悬殊了。你要不是正信,你念佛结三世怨。今生念佛,没有往生;因为你信愿持名,“信、愿、持名”三资粮缺一不可,你这个信信得很浅,虽然是念佛,功德也一般般,不能往生。不能往生,可是功德很大,所以第二生大富贵,大富贵就大造业。世间人没有不造业的。造业,第三生就入地狱。所以结三世怨。你这一生是个念佛的,你就跟那个做五逆十恶的人只差一步,他是今生死就入地狱,这种念佛不彻底的人,你中间一生富贵,然后入地狱。只差一步,前后只是他早去一步,你后去一步。所以结三世怨。这是劝生真信文。(黄念祖)

按:大富大贵之人,只饮食方面就比平常人造业千倍万倍。富贵人都只吃素吗?显然不可能。一顿山珍海味,分担的杀业就很可怕了。更何况富贵之人不只在饮食一方面造业,其他方面类比一下,就知印祖所言不虚。




  其他相关文章
发表于 2022-9-11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念佛人,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

字号 
12


原文:

47.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文钞正编)与陈锡周书

白话译文:

47.须知真心念佛,不求世间福报,世间福报却能自然得到(如长寿无病,家门请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这样一来,念佛心不专一,往生便难有把握了。

按:念佛贵专一,一心念佛功德无量。若求生之心不专,出离心不真,娑婆万缘并未放下,还惦记世间福报等,此人虽能念佛,但其信愿不真,故往生不定,自生障碍。念佛功德大小,与发心胜劣有关。为一切苦难众生而发心念佛,往生极乐倒驾慈航救度众生,心量大功德自然大,对应福报也必然大。来生果报,今生花报,念佛人花报自然也很殊胜。真念佛者,不求反自得;若求世间福报,发心下劣,反而多不如愿。发心最胜者,即广大菩提心。如是发心念佛所得功德,与贪心念佛私心念佛者相比,可谓天壤之别。




  其他相关文章
· 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极乐还难
· 虽也念佛,但因发心不等,道业功德天壤之别
· 返回目录
发表于 2022-9-12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极乐还难

字号 
12


原文:

48.你要晓得,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难。何以故?人一生中所造罪业,不知多少。别的罪有无且勿论,从小吃肉杀生之罪,实在多的了不得。要发大慈悲心,求生西方,待见佛得道后,度脱此等众生,则仗佛慈力,即可不偿此债。若求来生,则无大道心,纵修行的功夫好,其功德有限;以系凡夫人我心做出来,故莫有大功德。况汝从无量劫来,不知造了多少罪业;宿业若现,三途恶道,定规难逃;想再做人,千难万难。是故说求生西方,比求来生做人尚容易。以仗佛力加被故,宿世恶业容易消;纵未能消尽,以佛力故,不致偿报。(文钞三编)复智正居士书白话译文:

48.你要知道,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难。为什么呢?人一生中所造的罪业,不知有多少。别的罪有没有先暂且不说,就从小到大吃肉杀生的这个罪,实在多得不得了。所以一定要发大慈悲心,求生西方,等到见佛得道以后,再度脱这些众生,那么凭借佛的慈力,即可不用偿还此债了。如果求来生做人,就无大道心,即使修行的功夫好,你的功德也有限。因为这是以凡夫人我的心做出来的功德,所以不会有大功德。何况你从无量劫来,不知造了多少罪业,过去业障一出现,三途恶道,定规难逃,想再做人,千难万难。因此说求生西方,比求来生做人还容易。因为凭借佛力加被的缘故,前世恶业容易消除,即使未能消尽,因为佛力加被的缘故,也不致偿报。

按:释迦佛曾言:“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严持五戒之人方能保住人身,可想而知,来生再得人身究竟有多难。求来世福报,希望来世为人,此种发心下劣。这种发心,就算修持最殊胜的法门,也不会生出多少功德来,福德也很有限。量大福大,修行人一定要扩大自己的心量,发菩提心一定要真实。如是发心,就算本应堕三恶道,只要临终至诚忏悔念佛,便可灭罪而往生极乐。




  其他相关文章
· 志诚念佛,佛力法力自性功德力即得显现
· 净土法门,一代时教之极谈;带惑往生
· 返回目录
发表于 2022-9-13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志诚念佛,佛力法力自性功德力即得显现

字号 
12


原文:

49.须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议。此三不可思议,若无信愿念佛之志诚心,则无由发现。有志诚求生西方之心,此三种不可思议大威神力,即得显现。如乘大火轮,又遇顺风,不离当念,即生西方。(文钞续编)示冯右书临终法语

白话译文:

49.须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议。这三种不可思议,如果没有信愿念佛的至诚心,就没有办法显现。有至诚求生西方的心,则这三种不可思议的大威神力,就能显现。如乘大火轮,又遇顺风,不离当念,即生西方。

附录:《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

【解】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

【钞】此结归三不可思议因也。三不思议。即三要也。十方无此名相等者。无此俱非俱是名相阶位等。独极乐有此俱非俱是名相。俱非俱是阶位。极乐有此者。因有此俱非俱是法门故也。俱非者。无量寿也。俱是者。无量光也。故曰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因光寿心性极致。故有光寿名相。因光寿奇勋。勋。谓功勋。始有光寿阶位。因光寿大愿。故有光寿法门。心性之极致者。心要也。持名之奇勋者。境要也。弥陀之大愿者。法门要也。三要。即三不可思议也。初释跋致竟。

按:“心性之极致者,心要也”,即自性功德力用玄妙,修德有功性德外显,心性本不可思议,其德能亦不可思议,极乐种种及念佛往生等功用,皆自性本具。“持名之奇勋者,境要也”,即法力不可思议,法力依心力起,至诚念佛,转心转境,本应堕三途,依法修持便见弥陀来迎,不可思议也。“弥陀之大愿者,法门要也”,即佛力不可思议,弥陀彻证心源,累劫修行,发四十八大愿,创此法门,方能成就不可思议往生之事。此三力虽分自分他,因心心遍具遍摄,当下至诚念佛之一念,三力悉皆具足。




  其他相关文章
·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细辩大经与观经
· 善导与智者大师对见佛三力判自力他力差别
发表于 2022-9-14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细辩大经与观经

字号 
12


原文:

50.《无量寿经》,“乃至十念,咸皆摄受,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者。”此约平时说,非约临终说。以其既有五逆之极重罪,又加以邪见深重,诽谤正法,谓佛所说超凡入圣、了生脱死及念佛往生之法,皆是诓骗愚夫愚妇奉彼教之根据,实无其事。由有此极大罪障,纵或有一念、十念之善根,由无极惭愧、极信仰之心,故不能往生也。《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阿鼻地狱相现时说。虽不说诽谤正法,而其既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必不能不谤正法。若绝无谤法之事,何得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乎?每有作此无谤法、彼有谤法解者,亦极有理;但既不谤法,何又行三种大逆乎?是知四十八愿,系约平时说;《观经》下下品,是约已见地狱至极之苦相说。其人恐怖,不可言宣;一闻佛名,哀求救护;了无馀念,唯有求佛救度之念。虽是乍闻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故虽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四十八愿,乃约平时说;《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说。由时事不同,故摄否有异;谓为冲突,则成凿死卯子汉矣。(文钞续编)复善觉师书

白话译文:

50.《无量寿经》说:“乃至十念,咸皆摄受,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者”,这句话是针对已听闻到净土法门,平时修持净土法门的人说的,并非是针对尚未听闻到净土法门的临终之人说的。因为他既有五逆的极重罪,又加上邪见深重,诽谤正法,说佛所说的超凡入圣、了生脱死及念佛往生的法门,都是骗取愚夫愚妇信教的,实际上没有那么一回事。因为有这样极大的罪障,即使平时间或有一念、十念的善根,但是因为没有极惭愧、极信仰的心,所以不能往生。《观经》下下品,是就临终阿鼻地狱已经出现时说的。经中虽未有“诽谤正法”这四个字,可既然是五逆十恶之人,具有各种不善,则一定不可能不诽谤正法。如果绝对没有谤法之事,怎么会去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呢?常常有人认为《观经》中五逆恶人临终恶相现前,念佛得生西方,没有说到谤法,《无量寿经》说了谤法不能往生,二者似乎有矛盾。但是既然不谤法,怎么又会去做犯这三种大逆不道的罪行呢?因此要知道“四十八愿”是针对平时来说的;而《观经》下下品,是针对那些已见地狱恐怖痛苦之相的人说的。这些人的恐怖,无法用言语表达,一听到佛的名字,哀求救护,再也没有其他想法,只有求佛救度的念头了。虽然是刚刚听闻到净土法门,刚刚念佛,可已经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了。因此虽然只有十念,或者只有一念,也能够蒙佛慈力,接引往生。四十八愿,是就平时说的;《观经》下下品,是就临终时说的,因为具体时间、具体情况不同,故对“五逆十恶,诽谤正法”者是否可以往生的说法有异。如果有人认为二本经对于弥陀接受五逆罪人的说法有冲突,这是死抠字眼,完全错解了。

按:就算谤法,也分三六九等轻重缓急,此中还可再细分别。对于普通学佛人,未明心见性者,“增益谤”、“减损谤”这类的谤法,是不可避免的,几乎没有几人不犯过。




  其他相关文章
· 下品下生仍超诸天,十二大劫非极乐时间
发表于 2022-9-15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下品下生仍超诸天,十二大劫非极乐时间

字号 
12


原文:

51.其在花中十二大劫者[1],以在生罪业重而善根浅,故花开最为迟延也。然此人在花中之快乐,胜于三禅天之乐,〖世间之乐,三禅最为第一。〗又何欠憾乎哉?(文钞三编)复恒惭师书

白话译文:

51.下品下生之人在莲花中要呆十二大劫才能花开见佛,这是因为他在生罪业重而善根浅的缘故,所以他的莲花最晚才开。然而此人在花中的快乐,胜过在三禅天的快乐(世间之乐,三禅最为第一)。

注释:

1、往生净土分三辈九品,其中九品即上中下各三品。下品下生:造了五逆十恶等重罪,具有各种不善,但临命终时,得遇善知识开导,忏悔皈佛,至心十念(十,在佛法中表圆满之意,不必执着是否只是十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以此而得往生净土(忏悔得生,亦称灭罪得生)。若将经文只简单解释为,真诚的称念了十句佛号,这并不完全符合佛意。若细辨此句经文,要涉及很多方面的佛法知识,才可避免注解偏差。当今各国净土宗总计十多个派系(甚至更多),针对此句经文注解,往往出入甚大。真的都符合佛意么?显然是不可能的。净宗学人心里必须有数。

按:如《观经》所说,下品下生,经过十二大劫,莲花开放,花开见佛,发无上菩提心。对于下品生是否需发菩提心,从古自今争议不断,净宗各派系之间也不能调和。这里,只推荐印祖及《观经妙宗钞》的观点。印祖有针对开示,“不知九品之下三品,临终苦极,一闻佛名,其归命投诚,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奋感激,比临刑望赦之心,深千万倍。虽未言及发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与诚,实具足菩提心矣。”《妙宗钞》以六即来判发菩提心,包括名字位发心、观行位发心……分证位发心。依台宗教理“通途教理论及发心皆有证位,菩萨柔顺忍六即相似位,方言真发菩提心。名字位初发心,也可称作发菩提心,因不真实易退失若有若无,故不论。”如是可知,经文中下品下生十二劫后极乐发心,属于相似位发心,非初发心。《妙宗钞》书中有很多台净融合教义教理,圆融注解并补充了善导《四帖疏》对《观经》注解的诸多不足。蕅益大师等祖师对《妙宗钞》赞叹至极。再有,《观经》针对下品生有句经文“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从念佛灭罪深层原理来看,不发菩提心,心境不转,虽能念佛但不能灭罪。所以,下三品罪人若想往生,必须忏悔念佛,而真正的忏悔必须依菩提道心而发起,心境有所转变(知错、惭愧、能改往修来、不二过、南无佛归投佛陀依止佛法、随顺菩提正道、依自性善而发利他心……),如是方能真实灭罪。流于形式,心境不变,口称佛号,嘴说忏悔,不生真实功德,必然不能灭罪,心境不转,自然不能往生。

补注:至于下品下生的“十二大劫”,此为娑婆世界时间,非极乐世界时间。印祖有针对开示。极乐一昼夜,娑婆一大劫。也就是说,五逆十恶极重罪人忏悔念佛往生极乐住花胎中,只须极乐的十二天,即可花开见佛。并非在极乐仍需十二大劫。最后再说一下百度百科“九品往生”的词条内容,“引证《阿弥陀经》里“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这样看阿弥陀佛成佛为134.4亿年了。就算佛刚刚建立极乐净土时候,下下品(第九品)人往生,莲花还需要继续等26.88亿年才开。”这种解释,完全是乱解佛法。“于今十劫”是相对阿弥陀佛而言,是指极乐时间。就算极乐新建之初,下下品生只须极乐的十二天便可花开见佛。词条中的解释错得是何等离谱,数年了一直每人修改。另外,十劫的“十”在佛法中表圆满之意,不可死执数字十个之意。另外,极乐本有四土,四土圆融入一真法界。一真不二为真实说,于今十劫只是权说,此中很多细节须一一展开,方不至于误会佛经真义。




  其他相关文章
· 起惑造业,锢蔽本心;忏悔念佛灭罪往生
· 为何说智者大师解二乘种不生,为最善说?
· 弥陀只摄善类,不及恶类;三辈往生皆发菩提心?
发表于 2022-9-16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起惑造业,锢蔽本心;忏悔念佛灭罪往生

字号 
12


原文:

52.良以佛视众生,犹如一子。于善顺者,固能慈育;于恶逆者,倍生怜愍。子若回心向亲,亲必垂慈摄受。又复众生心性,与佛无二;由迷背故,起惑造业,锢蔽本心,不能彰显。倘能一念回光,直同云开月现。性本不失,月属固有;故得历劫情尘[1],一念顿断。又如千年暗室,一灯即明。(文钞正编)南五台西林茅蓬记

白话译文:

52.佛看一切众生,确实把他们都当成是自己的子女。对于善良孝顺的,固然能够慈悲教育,对于恶劣忤逆的,也会加倍怜愍。子女如果能够回心思念父母,父母必然垂慈摄受。再说众生的心性,与佛无二,只是因为背迷的缘故,起惑造业,遮住了本心,不能显露出来。如果能够一念回光返照,那就直同云开月现。原来真性本来就不曾丢失,月亮原本就已存在,因此历劫的情尘,一念即可使之顿断。又好像千年的暗室,一灯即可使之光明。

注释:

1、情尘:六根与六尘。旧译六根与六情。《智度论》卷二十三曰:“情尘识和合,所作事业成。”又指心情之尘垢。

按:《观经》释下品生者,“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智者大师等祖师释为“忏悔灭罪得生”。极乐世界无三恶道,是纯大乘善根界,诸上善人聚会之处,三恶道罪人本不能横出三界(极乐若有三恶道,不灭罪即可横出),不忏悔恶道罪心便不能往生。若有人言,忏一点罪,就不能往生?反问之:经文“诸罪消灭”又当何解?何为“诸罪”?众生心之性与佛无二,但众生心识却天壤之别。轮回堕落皆由心识决定。起惑造业,遮蔽真心自性而成妄心妄识,此遮蔽即是“性罪”。遮蔽浅的为分证位,稍深的为相似位,很重的为观行位,极重的为名字位。“倘能一念回光,直同云开月现”、“历劫情尘,一念顿断”、“千年暗室,一灯即明”,说得简单,实际修行却难之又难。一念回心,心至观行位、相似位、分证位,皆可言“见月”。禅宗必须靠自力顿断见思惑,回心至相似即佛圆七信位,方能了生脱死竖出三界。净宗属于自他二力法门,只要回心至观行位初品,便可临终决定往生且自在往生。名字位散心念佛人,若信愿坚定,临终亦能忏悔念佛而横出三界。净宗为带业往生,实则是伏惑往生,烦惑不必断,善恶业债暂且不必还(往生净土之业为净业,非六道内有漏善业),但带业往生决非“带罪往生”,三恶道诸罪必须忏除。佛不能单方面灭人定业,亦不能代为忏罪。未持五戒修十善之念佛人,必须忏悔念佛方能往生。而对忏悔灭罪效果最殊胜的,全在发起真实的菩提心,这一点至关重要。




  其他相关文章
· 第三章 示修持方法;一 示念佛方法
· 弥陀只摄善类,不及恶类;三辈往生皆发菩提心?
发表于 2022-9-17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十念法门

字号 
12


一、示念佛方法

导读:

对于工作极其忙碌的人,印光大师推荐“十念法门”,对于一般人,印祖根据自己的实践体验,推荐“十念记数法”。印光大师强调,无论在家在庵,必须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

原文:

53.既有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信、愿、行三,具足无缺,决定往生。“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言念佛正行者,各随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执一法。如其身无事累,固当从朝至暮,从暮至朝,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大小便利,一切时,一切处,令此一句洪名圣号,不离心口。若盥漱清净,衣冠整齐,及地方清洁,则或声或默,皆无不可。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时,及至秽污不洁之处,只可默念,不宜出声。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便不恭敬。勿谓此等时处,念不得佛,须知此等时处,出不得声耳。又睡若出声,非唯不恭,且致伤气,不可不知。虽则长时念佛,无有间断,须于晨朝向佛礼拜毕,先念《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毕,即念《赞佛偈》,即“阿弥陀佛身金色”偈[1] 。念偈毕,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随即但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或一千声,或五百声,当围绕念。〖须从东至南至西北绕,为顺从,为随喜。顺从有功德。西域最重围绕,此方亦与礼拜均行,见正编复马契西书五。〗若不便绕,或跪或坐或立皆可。念至将毕,归位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三称,然后念《净土文》,发愿回向往生。念《净土文》者,令依文义而发心也。若心不依文而发,则成徒设虚文,不得实益矣。《净土文》毕,念三归依,礼拜而退。此为朝时功课,暮亦如之。若欲多多礼拜者,或在念佛归位之时,则拜佛若干拜。九称菩萨,即作九礼,礼毕即发愿回向。或在功课念毕礼拜,随己之便,皆无不可。但须恳切至诚,不可潦草粗率。蒲团不可过高,高则便不恭敬。若或事务多端,略无闲暇,当于晨朝盥漱毕,有佛则礼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即念《小净土文》;或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偈》[2],念毕礼佛三拜而退。若无佛,即向西问讯,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门,乃宋慈云忏主[3],为王臣政务繁剧,无暇修持者所立也。何以令尽一口气念?以众生心散,又无暇专念,如此念时,借气摄心,心自不散。然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极闲极忙,既各有法,则半闲半忙者,自可斟酌其间,而为修持法则也。(文钞正编)与陈锡周书

白话译文:

53.既然有了真信切愿,就应当修念佛的正行。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信、愿、行三个方面,是念佛法门的宗要。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也不能往生;信、愿、行三者,具足无缺,一定往生。“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如何修念佛的正行,各随自己情况而定,不可固定地执著一个方法。如果自己无事拖累,则应当从早晨至晚上,从晚上至早晨,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大小便利,一切时,一切处,让这一句阿弥陀佛洪名圣号,不离心口。如果盥漱清净,衣冠整齐,及地方清洁,那么或者出声念或者默念,都是可以的。睡眠、身体裸露澡浴以及大小便的时候,或者到污秽不清洁的地方时,只可默念,不宜出声。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便不恭敬。不要认为这个时候或者这个地方,不可以念佛,只是这个时候或者这个地方,不宜出声念佛罢了。再说睡觉时若出声念佛,不仅不恭敬,而且会伤气,不可不知。虽然长时念佛,没有间断,但还必须在早晨向佛礼拜完毕后,先念《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然后念《赞佛偈》即“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这个偈。念偈完毕,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随即只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或者一千声,或者五百声,应当围绕走动念。(须从东至南至西、北顺时针方向绕,为顺从,为随喜。顺从有功德。西域最重围绕,此办法也可与礼拜一同实行,见文钞正编复马契西书五。)如果绕念不方便,或者跪或者坐或者立都可以。念到将要完毕的时候,归位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三称,然后念《净土文》,发愿回向往生。念净土文的,要依文义而发心。如果心不依文义而发,则徒有虚文,不得实益了。念《净土文》完毕后,念三归依,礼拜而退。这是朝时功课,晚上也可以这样。如果想要多多礼拜的,可以在念佛归位时,拜佛若干拜。九次称念菩萨,即作九礼,礼毕即发愿回向。或者在功课念毕后礼拜,随自己的方便,都是可以的。只是必须恳切至诚,不可潦草粗率。蒲团不可过高,高则便不恭敬。如果事务实在太多,没有空闲,应当在早晨洗漱完毕后,有佛则礼佛三拜,然后正身合掌“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即念《小净土文》,或者只念“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四句偈,念毕礼佛三拜而退。如果面前无佛像,即向西方问讯作礼,依照上面的念法而念。这叫做十念法门,是宋代慈云忏主,为王臣政务繁忙,无空闲修持的人而规定的。为何要尽一口气念?因为众生心散,又无空闲专念,这样念时,借气摄心,心自不散。但必须随气长短,不可勉强使自己多念,勉强多念会伤气。又只可以十念,不可以二十、三十,多会伤气。因为散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极闲极忙,既然已经各有办法,则半闲半忙的人,自己可以斟酌选择适合自己的修持法则。

注释:

1、《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2、四句偈: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3、慈云忏主:(964-1032)中国宋朝遵式法师,号慈云,制定往生净土忏仪、请观音消伏毒害忏仪、金光明忏法等,因而后世称为“慈云忏主”。

按:念佛人必须先知法门宗要,然后修具体念佛方法,才不至于出现偏差。深信切愿必须随顺菩提正道,方为真实。伪菩提心者,虽能念佛,难生真实功德,难灭重罪,难往生,这一点一定注意。




  其他相关文章
· 下页:净宗早课晚课,念佛注意事项
发表于 2022-9-18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宗早课晚课,念佛注意事项

字号 
12


原文:

54.闭关[1]专修净业,当以念佛为正行。早课仍照常念《楞严》、《大悲》、《十小咒》。如楞严咒不熟,不妨日日看本子念,及至熟极,再背念。晚课《弥陀经》、《大忏悔》、《蒙山》[2],亦须日日常念。此外念佛,宜从朝至暮,行住坐卧常念。又立一规矩,朝念一次,未念前,拜若干拜。〖先拜本师释迦牟尼佛三拜,次拜阿弥陀佛若干拜,再拜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各三拜。再拜常住十方一切诸佛、一切尊法、一切贤圣僧,三拜。〗 即念佛,或一千声,或多或少。念毕,再拜若干拜。午前一次,午后一次,再歇一刻,做晚课。初夜念《蒙山》,后念佛若干声,拜若干拜,发愿回向、三皈依,后心中默念佛号养息。卧时,只许心中默念,不可出声,出声则伤气,久则成病。虽是睡觉,〖音教〗心仍常存恭敬,只求心不外驰,念念与佛号相应。若或心起杂念,即时摄心虔念,杂念即灭。切不可瞎打妄想,想得神通、得缘法、得名誉,想兴寺庙,若有此种念头,久久必至着魔。纵令心净妄伏,亦不可心生欢喜,对人自夸有一分就说有十分,此亦着魔之根。(文钞三编)复明心师书

白话译文:

54.闭关专修净业,应当以念佛为正行。早课仍照常念《楞严》、《大悲》、《十小咒》。如《楞严咒》不熟,不妨日日看本子念,及至熟极,再背念。晚课《弥陀经》、《大忏悔》、《蒙山》,也须日日常念。此外念佛,宜从朝至暮,行住坐卧常念。还可以立一规矩,朝念一次,未念前,拜若干拜。(先拜本师释迦牟尼佛三拜,刺拜阿弥佗佛若干拜,再拜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三拜。再拜常住十方一切诸佛、一切尊法、一切贤圣僧三拜。)念佛或一千声,或多或少。念毕,再拜若干拜。午前一次,午后一次。再歇一刻,做晚课。初夜念《蒙山》,后念佛若干声,拜若干拜,发愿回向,三皈依,后心中默念佛号养息。卧时,只许心中默念,不可出声,出声则伤气,久则成病。虽是睡觉,心仍常存恭敬,只求心不外驰,念念与佛号相应。如果有时心起杂念,马上集中思想虔诚念佛,杂念即灭。切不可瞎打妄想,想得神通,得法缘,得名誉,想兴寺庙。如果有这种念头,时间一久必然会着魔。即使让心清净了,妄想降服了,也不可心生欢喜,对人自夸,有一分就说有十分,这也是着魔之根。

注释:

1、闭关:指在一定期间内,在某一场所所作的闭关修持或研学。闭关期间的作息内容及方法,依目标或宗派之差异而有不同。一般而言,闭关期间必须有护关者,且素食、禁语、禁足。然在必要时亦可破例,如生病就医、修持发生问题须请善知识等。而特殊性的闭关,如密教之生死关、黑关,则另有规定。闭关之期限,依照个人所修之不同目标而有差异,有仅七日之短期方便关,亦有长达数十年,甚或不证悟则永不出关者。

2、即蒙山施食:旨在利济孤魂。蒙山,位于今四川名山县。宋时有不动上师,人称甘露大师,居于四川蒙山,曾为普济幽灵,集瑜伽焰口及密宗诸部,辑成蒙山施食,成为佛门必备课诵仪轨。及至近代,有兴慈大师力倡蒙山施食,并加入六番开示,称为大蒙山施食。




  其他相关文章
· 下页:持名念佛,必须摄耳谛听;评四种念佛
 楼主| 发表于 2022-9-19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持名念佛,必须摄耳谛听;评四种念佛

字号 
12


原文:

55.念佛之时,必须摄耳谛听,一字一句,勿令空过,久而久之,身心归一。听之一法,实念佛要法,无论何人,均有利无弊,功德甚深。不比观想等法[1],知法者则得益,不知法者多受损也。(文钞续编)复刘惠民书二

白话译文:

55.念佛的时候,必须用耳朵仔细听,一字一句,不要让它滑过去了,久而久之,身心归一。听佛号这种办法,实在是念佛的重要方法,无论对何人,都有利无弊,功德很深。不比观想念佛等法,知法者则得益,不知法者多有受损。

注释:

1、印光大师在这里推荐的是持名念佛的方法。念佛四种方法即是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实相念佛,所谓“实相”,即指如来法身、众生佛性,因这与万法虚假的形相不同,故称实相。念实相佛,即是念十方诸佛法身,亦即念我心中本源自性之天真佛。念阿弥陀佛法性之身,即得实相之理,无形无相,犹如虚空;心及众生,本来平等,如是之念,即是真念。念念相续,三昧现前,决得往生极乐世界矣。观想念佛即是依《观无量寿佛经》作十六种观想,经中有详细说明,读者细研,自然明白。观像念佛,即观佛形象,心常系念。持名念佛即只念阿弥陀佛名号。广义实相念佛,着重自力,依靠自己的力量,不向外求,亲证本有之佛。狭义实相念佛,即念阿弥陀佛法性之身,得实相之理,此种念佛亦得弥陀加持,仍属二力法门。凡夫被无量劫来业障所遮蔽,怎么能一时顿悟,亲见本有之佛呢?故实相念佛一法,一般人不可运用。观想念佛要作十六种观想,至少须达事定,也非所有根性念佛人都能修学。观像念佛,必须依靠佛像,像常不离身,时时作法修观,对现代念佛人来说,日常事务繁忙,并不方便。并且观像念佛原理同于观想,仍须事定方能进一步修持。只有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快。只要念念相继,念至伏惑事一心不乱,入念佛三昧最低水平,便可临终决定往生,横出三界自在往生。念至断惑事一心不乱,位同阿罗汉可凭自力竖出三界永出轮回。念至理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即在其中,已属法身菩萨入不二境界,不待往生,当下即是极乐,已是藏通别三教之佛了。一心不乱即事定,即念佛三昧。若达最低伏惑事一心不乱,以此种功夫,即可修观想或观像。若达断惑事一心不乱,再加佛力冥加增上,便可入法身菩萨境界,虽持名念佛,亦同实相念佛。只要能得事定,后三种念佛境界都是互通的,持名中亦能观见化佛。若能达理一心,后三种念佛皆是实相念佛。上面说了这么多,都非凡夫境界。末法时期几乎所有念佛人都是下三品忏罪往生(中品下生属五戒十善之人,为自在往生,不需忏罪),往生需在临终十数天之最后际,一心系念佛号不断,便可入临终所独有的“特殊定境”中,忏净诸罪亦能往生,虽能往生但不太自在,要受临终诸苦,并且临终若业障现前或突遇恶缘,还存在一定的变数,并非决定往生。念佛人应知两种往生差别,发勇猛心,精进念佛三年五载,几乎都可得功夫成片,入决定往生自在往生之流。




  其他相关文章
· 下页: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
· 返回目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4-19 06: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