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47|回复: 13

[学佛交流] 《读经笔记【中论观染染者品第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17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读经笔记【中论观染染者品第六】》


问:这品“观染染者品”共有几个偈?


答:共十个偈。


问:什麽是染染者?


答:中观论二十七品别释说:次题目者。就染染者名言。有总别二门。


问:总门说明什麽?


答:二十七品别释说:总者三毒俱累行人。故总名染。


问:你说总别二门,那,“别门”说明什麽?


答:别释说:别门意者。偏以贪烦恼名染也。


问:这怎麽讲呢?


答:别释说:所以如何者。贪是三毒之初。故偏擧之,(以便)显(其)馀(的)烦恼。或贪是生死轮迴根本。故别擧之云也。


问:贪是三毒之初?


答:别释说:以贪,名“染事”。
(三毒者。贪、瞋、痴也。)


问:“贪”基本上指什麽?


答:别释说:于贪有五种名。一名爱。见一色起想念。名之爲“爱”。心遂连瞩爲“着”。纒绵深固故名“染”。


问:还有那些是指“贪”?


答:别释说:狂心發动故名婬欲。方便引取欲爲己物名贪。


问:为什麽品名题为“染者”?


答:别释说:今广欲破三界烦恼。故题染名者也。


问:“染者”是指什麽?


答:别释说:染者者能起(烦恼的)人也


问:这品观染染者品对于烦恼是如何观察的?


答:别释说:今观所起之烦恼“空”。能起(烦恼)之人(也)“空”。故名“染染者”也


问:什麽是染染者?


答:别释说:今观所起之烦恼空。能起之人空。故名染染者也。


中论疏记说:
染为心。可染为境。染者是人。以眼见色心中染着故。


问:中观论疏说:文具破三毒。云何但题破染染者?


答:论疏说:三毒俱黑行人故名染。又染是三毒初故。又生死本际有二:无明与爱。无明是前分本。已起不可治。爱是后分本。论主慈悲欲令不起三因得勉二果。故偏破染也。
(三毒:指贪毒、瞋毒、痴毒。
三因:佛性论说:
1.一应得因。谓依真如空理而修因行。应得菩提之果。故名应得因。(梵语菩提。华言道。)
2.二加行因。谓依菩提心。加功用行。以此为因。即能证得法身之果。故名加行因。
3.三圆满因。谓由加行。故因行圆满故。名圆满因。)
(二果:
(二果:宗镜录说:
一增上果。谓眼耳鼻舌身五根。皆为识所依。根即增胜。名增上果。又第六意识。能引生眼等五识。亦名增上果。又第七识。前念为后念所依。亦名增上果。又第八识为第七识之所依。故亦名增上果。(第七识者。即分别识也。第八识者。即藏识也。)
二异熟果。异熟果者。谓果报异时成熟。即第八识也。以此识能含藏一切诸法种子。而成熟诸根识之果也。如眼等诸根。由昔作善恶之因。今报得苦乐之果。若今作善恶之因。亦感当来苦乐之果。是名异熟果。(诸根者。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


问:三毒中初是贪。今云何名染?


答:论疏说:贪虽是染染通三界。贪但欲界。今欲遍治三界惑,故破染。又贪染人故名染也。


问:如果没有了起烦恼的人,也就是没有了“染者”,那会如何?


答:月灯三灭经说:是菩萨不见于法,亦无所得——不见“染者”、不见染事、不见染业;不见瞋者、不见瞋事、不见瞋业;不见痴者、不见痴事、不见痴业。


问:这品观染染者品与前几品的关系是如何的?


答:别释说:生死患累必有因果。(六)情与(五)阴是果也。三毒是因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6-17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上两品,也就是六情品与五阴品讲什么?


答:别释说:然上两品既“空无其果”故。
今品(染染者品)中“空无其因”也


问:“空无其果”怎样讲?


答:生死患累有于““因果”。情阴为“果”,三毒为“因”。
A.上(品六情品和五阴品观)无果,
B.今(染染者品)观无因。
涅槃(经说)明十二因缘始不生灭,终无因果。
(【注意】:
1.这裡所说的“因”是指“三毒”,所谓的“果”是指六情与五阴:


问:你说六情品和五阴品观无果,那,六情与五阴是空的吗?


答:六情与无阴都是空的,因此说六情品和五阴品观无果。
放光般若经说:佛言:如观“五阴空”,如观“六情空”,如观内外空,如观有无空


2.六情品和五阴品是观“无果”,也就是说话观“无”六情与五阴。


3.染染者品是观“无因”,也就说观“无”三毒因。
问:三毒是有吗?
答:三毒是虚妄的。
华严经说:了知“三毒”真实性, 分别因缘“虚妄”起
十住断结经说:诸佛世尊分别智慧,三毒等分亦“无所有”
问:三毒有本末吗?
答:十住断结经说:尔时世尊告诸会者:道者无形亦不可见,““三毒根本永无本末”


问:原来如此,因此说六情品和五阴品是观“无果”,因为六情与无阴是如上面说的是“果”,观无果就是观六情与五阴是“
无”
染染者品观“无因”。“因”如上面说的是指“三毒”,故染染者观无因,也是观三毒是无


答:对!上面放光般若经说五阴与六情都是空的,十住断结经说三毒根本永无本末”


问:那,这品染染者品谈什么?


答:别释说:今品中“空无其因”也。(如上所说)


问:这样子说,此品是谈烦恼染着的?


答:别释说:总此品中。明烦恼本自不生。


问:“明烦恼本自不生”,那,要如何观?


答:别释说:故观此品意时。不同在家凡夫之烦恼现前。(也)不同(于)外道小乘有所得。


问:那,大乘所说的烦恼是如何的?


答:别释说:大乘等执有可断烦恼。故惑之上更生新惑。


问:那,此品染染者品有什麽特别?


答:这品对于观烦恼这事,此品认为贪欲是道,恚痴也是道。
中观论二十七品别释说:
若如此品观者。妙叶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復然。
别释又说:
如是三法中,“无量诸佛道之说者”也。


问:此品还有谈到什麽特别的议题?


答:别释说:又此品。诸大乘经忏悔之法也。所谓如普贤观经说。了烦恼本自不生时。观心即是实相也。与实相相应故。于一弹指顷。能灭百万亿阿僧祇劫生死之重罪。
(也许,那些善根深厚者看到这句:“了烦恼本自不生时。观心即是实相也”,他们可能就顿悟了!)


问:为什麽说“与实相相应”能灭重罪呢?


答:别释说:夫乖(离)理故爲“罪”。罪即虚妄也。若与实相相应。即便符(合)理。理是眞实。以实治虚故。能灭衆罪。


问:为什麽龙树菩萨会提到忏悔这事呢?


答:别释说:龙树大士。以无缘大悲愍末世重罪衆生。示大乘广大忏悔。速欲令灭烦恼业苦障。故立此章也。


问:那真的是特殊因缘也?


答:别释说:观此品可成就一大事因缘者也。


问:上几品六情品、五阴品、六种品简单的说是谈什么?


答:中观论疏说:上来诸品求身不可得。


问:前几品六情品和五阴品主要谈什么?


答:六情品和五阴品谈“除身之有”
论疏说:故“情、阴”除此身之有


问:那六种品主要谈什么?


答:六种品主要是“破身之无”
论疏说:六种破身之无。


问:身的有、无都破,这说明什麽概念?


答:那是“毕竟空”也!
论疏说:有无既淨即身毕竟空。


 楼主| 发表于 2020-6-17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问:所谓无身,不是没有身,而是说无身之“相”,不着己身?


答:大乘宝云经说:
「既了非相,不得己身则“无身相”;得无相已,不着己身;不着身故,不得一切外诸境相。
(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问:六情品与五阴品破身的什么?


答:除身之末。论疏说:又情、阴“除身之末”。


问:那,六种品(地水火风空识)是破身的什么?


答:论疏说:六种“破身之本”。


问:本与末都破了,那会如何呢?


答:论疏说:本末既淨,即内外皆空。


问:有没有身呀?


答:大集经说:若比丘观过去身已,亦不见作及以作“者”


问:为什麽不见作及作者?


答:大集经说:(因为)作者无身、身无作者,修庄严道观身见身,是名修空解脱门。


问:什麽是真慧?


答:大集经说:所谓菩萨思惟慧者,无闻、无行、“无身”、无相、无形、无为,如是真慧


问:如何观身?


答:般舟三昧经说:菩萨自“观身无身”,亦无所观、亦无所见、亦无所着。


问:正如前面说的,无身是无身心之相也?


答:佛母宝德藏般若经伽陀说:无身心相、无众生, 离诸相住不二法, 为求无上佛菩提, 是行精进波罗蜜。
仁王经说:
不动地菩萨摩诃萨,住无生忍,体无增减,断诸功用,心心寂灭,“无身心相”犹如虚空。


问:论疏说:(那些迷)惑者復云:若言无身云何有心?


答:论疏说:既其有心必有身也。故十地经云。三界皆一心作。故心为六趣之本。本有故末不无也。但身相麁(粗)显故前观。心相微细即后检也。


问:前面说:生死患累必有因果。六情与五阴是果也。三毒是因也。
六情品与五阴品是谈“空无其果”,今此品谈“空无其因”?


答:对!论疏说:生死患累有于因果。情阴为果,三毒为因。上(面)检无果,今(此染染者品)观无因。


问:论疏问:何故先观果后观因?


答:论疏答:果相显、因相隐。故先观果。


问:论疏问:智度论云。钝根者从果观。利根者从因观。此论(中论)明大乘观行,云何从果观?


答:论疏答:智度论云。菩萨为众生故亦从果观。今此论为末世钝根故从果观也。


问:观因、观果?


答:优婆塞戒经说:
善男子!菩萨若能观因、观果,能观因果,能观果因,如是菩萨能断因果,能得因果。菩萨若能断得因果,是名法果,诸法之王,法之自在。


问:此品染染者之前诸品,主要说明什麽?


答:主要谈法空。
论疏说:自上已来正明法空。


问:那,此染染者品说明什麽?


答:论疏说:今此一品“人法双泯”。染法为因,人者是果。


问:人法双泯,也就是人法双亡,人法双亡是怎样的一个概念?


答:弥陀经疏钞演义说:念极而忘者。忘谓人法双亡。是六识脱落。而七识随六识用事,六识既脱,则七识自然不行,故恒审思量者。其思寂焉。
疏钞又说:
忘极而化者。化谓空空亦空。是识阴尽。罔象虚无。颠倒妄想。皆淨尽无馀故。真妄和合者。其妄消焉。


万法归心录说:
师曰。人法双亡。“物我一如”。
(人法双亡,就是”物我一如”的境界)


问:人、法空是怎麽样的境界?


答: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说:
復次,行无相施,住第一义,得人法空,能利自他究竟圆满。


佛藏经说:
舍利弗!若有比丘耆年有德,比丘中龙有深智慧,是人能信无所有、自相空法、“无我”、“无人”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6-17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上一品“六种品”有谈到浅智者对有、无的不正确认识?


答:对!论疏说:上云浅智见诸法若有若无相。(中论)长行云:见诸法生时取相言有。见法灭时取相言无


问:那麽,这一品“染染者品”有谈论到这个问题吗?


答:(那些有异议的)外人云:若尔应有取相。取相烦恼。烦恼即是染法。起取相者即是染人。


问:此是这些外人对“染法、染者”错误认识?


答:对!因此这一品染染者品就破上面所说到的“执取相”
论疏说:是故今品次破取相也。


问:这一品染染者品有谈到大小乘断烦恼的问题吗?


答:论疏说:欲破一切内外、大、小乘人、断烦恼义。淨名经云。若须菩提不断烦恼亦不与俱。乃可取食。


问:断与不断烦恼,这怎麽说呢?


答:论疏说:明断不断凡有四人:
1.一者在家凡夫。三毒现前不明除断。
2.二者出家外道。断三空惑非想一地未能除之。故涅槃经云。是诸外道将尽三有而復迴还。
3.三者二乘之人断三界惑。而未除习气及界外无明。
4.四者大乘人具断五住烦恼。
总上四人以为二类。凡夫之人与烦恼俱。自后三种名为断惑。
(五住烦恼者:一切见住地惑。欲爱住地惑。色爱住地惑。有爱住地惑。无明住地惑也。)


问:但论疏说以上这些断惑者,淨名经都呵责而不认可的!


答:对!论疏说:总上四人以为二类。凡夫之人与烦恼俱。自后三种名为断惑。“若尔皆为淨名所呵”。


问:那,这到底是什麽一回事,被淨名经所呵责呢”?


答:因为正如前面说的“明烦恼本自不生”,因此,不谈断惑这回事!
论疏说:今明了烦恼本不生故不与俱。今亦无灭即无所断。乃免被呵。
今此品求烦恼无从。即广释不断、不俱、不之义。故有“此品(染染者品)来也!
(因此而有这染染者品)


问:这品染染者品对于起烦恼的解释是如何的!


答:论疏说:又如诸部本有烦恼。更復种种推画,兴于诤论


问:这些诤论会导致什么呢?


答:论疏说:即于烦恼上重起烦恼。故惑不除,新累更起。


问:那,这品染染者品作了什麽样的说明呢?


答:论疏说:今此品观烦恼毕竟皆空。即故惑既除而新惑不起,名得解脱。故说此品也!


问:诸大乘经典对于观法是如何说的?


答:论疏说:遍释诸大乘经甚深要观。如无行经云。婬欲即是道,恚痴亦復然。如是三法中无量诸佛道。


问:其实,圆觉经也有类似的说法的!


答:圆觉经说: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婬、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淨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问:师兄,这婬欲即是道,恚痴亦是道,又如圆觉经上面说的:诸戒、定、慧及婬、怒、痴俱是梵行,这些话可是圣者的境界的呀!


答:对!如果我们凡夫也这样说,那,你可能是着魔了呀!哈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20-6-17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上面中观论疏引用大乘无行经的谈话,论疏还引用了那些大乘经的谈话呢?


答:论疏说:涅槃经云:心共贪生不共贪灭。
论疏又说:
若能依此品正观烦恼即是心共贪生。不共贪灭,不如此品观。即心共贪生共贪“俱灭”。
(留意:心共贪生。不共贪灭这句)


问:论疏又说:又法华(称)呼断结(烦恼)为除粪下贱人。今内外大小乘人言。有烦恼可断有智能断。岂非除粪人耶?


答:对!因此论主龙树对这些人很怜愍!
论疏说:论主怜愍如此等人。并令成长者尊贵之子捨除粪之业。故说此品(染染者品)。
(除粪:华严经纲要说:应發如僮僕心。不厌一切诸作务故。应發如养母心。受诸勤苦不告劳故。应發如佣作心。随所受教无违逆故。应發如“除粪”人心。“离憍慢”故。)


问:中观论疏问:问:大品(般若经)云一念相应慧断烦恼及习。又云菩萨无碍道中行。佛在解脱道中行。诸大乘经皆明断惑。又如地持论。菩萨断惑障尽。佛断智障尽。云何断惑皆是除粪?


答:论疏答:答:大乘经论明断者。以了惑“本不生”故言除耳。“非先有惑而后除之令无”。
论疏又说:
大品(般若经)又云:若先有后无诸佛菩萨即有过罪。又二十六卷最后云。诸法本有今无耶。以此推之知无所断。无所断即是断耳。亦得有无碍解脱。前念知惑不生为无碍。后念无生为解脱也。


问:原来如此!知无所断。无所断即是断耳。亦得有无碍解脱。前念知惑不生为无碍。后念无生为解脱也。
以了惑“本不生”故言“除”耳。“非先有惑,而后除之令无”。


答:对!前念知惑不生就是无碍。后念无生就是解脱也!


问:前面说大乘经方等忏悔义,中观论疏如何说?


答:论疏说:遍释诸大乘经方等忏悔义。如普贤观云:十方诸佛说忏悔法。菩萨所行不断结(烦恼)使不住使(烦恼)海。


问:为什麽说菩萨所行不断烦恼,并使不住烦恼海?


答:因为了悟烦恼就是实相的缘故!
因此论疏继续引用经说:了此烦恼即是实相,无烦恼可住。亦无惑可断,令此心与实相相应。于一弹指顷能灭百万亿阿僧祇劫生死之罪。况復多时。


问:菩萨所行不断烦恼(结使就是指烦恼)?


答:佛说菩贤菩萨行法经说:
时十方佛各伸右手摩行者头,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诵读大乘经故,十方诸佛说忏悔法。菩萨所行,不断结使、不住使海。


问:那,菩萨是如何观这个心的?


答:经说:观心无心,(观这个心)从颠倒想起,如此想心从妄想起;如空中风无依止处。


问:这样子观心,会發现什么呢?


答:经说:如是法相,不生、不灭。何者是罪?何者是福?我心自空,罪福无主。


问:那,一切法又是怎样的呢?


答:经说:一切法如是,无住、无坏。如是忏悔,观心无心、法不住法中,诸法解脱,灭谛寂静。如是想者,名大忏悔、名庄严忏悔、名无罪相忏悔、名破坏心识。行此忏悔者,身心清淨,不住法中——犹如流水——念念之中得见普贤菩萨及十方佛。


问:由此可见,以上佛说菩贤菩萨行法经所说的方法才是真正的大忏悔?


答:对!名大忏悔、名庄严忏悔、名无罪相忏悔、名破坏心识。行此忏悔者,身心清淨,不住法中——犹如流水——念念之中得见普贤菩萨及十方佛。


问:为什麽会如此呢?中观论疏就發问:问何故尔。


答:夫乖(离)理故为罪。罪即虚妄。若与实相相应即便符理。理是真实。以实治虚故灭众罪。


问:为什麽论主龙树菩萨会弘扬这个忏悔法呢?


答:论疏说:论主无缘大悲愍末世重罪众生,示真实方等大忏,速灭三障法门。故说此品(染染者品)

 楼主| 发表于 2020-6-17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问:这品染染者品有什么特别呢?


答:论疏说:释染染者不同。一世间人但知有三毒不解寻究原由。


问:这怎麽讲呢?


答:论疏说:外道亦明三毒。如僧佉觉谛不淨分中有黑染麁。卫世师求那谛中二十一法中有于愚者。愚即三毒中一。


《三藏法数根据“提婆菩萨释愣伽经中外道小乘涅槃论”说当时有【二十种小乘外道涅槃】》这裡就不加以说明了!


华严经纲要说:
1.三颠倒相中言是中者。是前十二因缘中。皆空已下明倒所以。由空谓有。所以名倒。以缘生无性故空。离我我所释成空义。离我人空。离所法空。无知下释无我我所。知觉通外小。
2.““外道僧佉”说觉以为神相。卫世说知以为神相。皆“执神”为我。
3.今无知觉成上自体本无有我。
4.若约小乘。就五蕴说受蕴名觉。三蕴名知。约六根说身识名觉。馀五名知。五阴造业故云作者。当阴招报故云受者。今并遣之故都云无。如草木下喻无知觉义。
(现在要破这些,因此说“无”)




问:中论开头的长行问:问曰。经说贪欲瞋恚愚痴。是世间根本。贪欲有种种名。初名爱、次名着、次名染、次名婬欲。次名贪欲。有如是等名字此是结使。依止众生众生名染者。贪欲名染法。有染法染者故。则有贪欲。馀二亦如是。有瞋则有瞋者。有痴则有痴者。以此三毒因缘起三业。三业因缘起三界。是故有一切法
(注:结使者。谓一切惑业缠结。而能驱使众生。受生死之苦也)


(这个长行文的问题是由有异议的外人问的,中观论二十七品别释说:开品爲二段。第一“外人之立”。长行文是也)


答:中论长行回答说:
答曰。经虽说有三毒名字。求实不可得。
(经虽讲说有三毒,其实三毒是不可得的)
十住断结经说:
诸佛世尊分别智慧,三毒等分亦“无所有”


问:何以故?


答:中论偈说:
    若离于染法  先自有染者
 因是染欲者  应生于染法
 若无有染者  云何当有染
 若有若无染  染者亦如是


【 若离于染法,先自有染者,因是染欲者,应生于染法】


问:第一句说“若离于染法”,这就表示先有一个人体能离于染法,才说“若离于染法”,对吗?


答:对!故偈说:若离于染法,先自有染者。
中观论疏说:若离于染法前,自有染者。上半(偈)纵其离染法前,自有人体。


问:“因是染欲者,应生于染法”,这半偈说明了什么?


答:这说明因为有染者,才能生起染之“用”。(染其实也是一种“用”)
论疏说:下半偈纵前有人体因人起于染用。


若无有染者  云何当有染
 若有若无染  染者亦如是


问:“若无有染者,云何当有染”这句我明白,但第二句“若有若无染,染者亦如是”,这要如何解释?


答:若无有染者是说:若之前有染或之前无染,这是破前面说的染法是“有”的论点
中论疏记说:“若有若无染”,下第二(次)“破”染法亦应有”
中观论疏说:若有若无染下,第二次破染法。
论疏又说:
若前有染,若前无染。欲染于者,同于上说,故云“亦如是”(若有若无染,染者亦如是”)


上面中论长行文说:虽说有三毒名字(染法)。求实不可得。
(经虽讲说有三毒(染法),其实三毒是不可得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6-17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为什麽说破染法呢?


答:观染染者这一品,就是要破染法及染者的
中观论疏说:今此品破染、染者。


问:论疏说:云何但题破染染者?


答:论疏说:答:三毒俱黑行人故名染。又染是三毒初故。
又“生死本际”有二:无明与爱。
无明是前分本。已起不可治。爱是后分本。
论主(龙树)慈悲,欲令不起三因,得勉(免)二果。故偏破染也。


问:但是,染染者可得吗?


答:胜鬘宝窟说:如中论观染染者品。种种门求染染者不可得。
(也就是说:染、可染、染者都不可得)


问:那,为什麽又说“能染所染”(能染的人,所染的法)?


答:胜鬘宝窟说:而假名因缘(说)有能染所染。
(为了说法,假名因缘(说)有)


问:云何是不染而染。


答:胜鬘宝窟说:前心是淨。后心是垢。垢心起时障于淨心。故名为染。


问:为什麽又说实无所染?


答:胜鬘宝窟说:虽本性清淨。而于众生成颠倒不淨。故名为客尘烦恼所染。虽为客尘烦恼所染。而常本性清淨。故“实无所染”。难可了知。唯佛世尊下。此明唯佛能知。
(关于这一点,很难了解,只有佛能明白知道的)


问:六种品破什麽?


答:中观论疏说:六种(品)破身相。


问:这品染染者品破什么?


答:染染者品破心相。
中观论疏又补充说:
此二(品)破于“所相”。


问:下一品"观三相品”破什麽?


答:观三相品破“能相”
中观论疏说:今一品(观三相品)次破“能相”。即众相都寂。
中观论疏又补充说:
又六种(品)破空相。染染者品及三相品破于“有相”。


问:空、有二相都破了,那成什么相?


答:论疏说:破空、有二相即一切相空。


问:什麽是染法?


答:本事经说:云何染法?所谓妻子、奴婢、僕使,象马、牛羊、鷄猪、田宅,金银财穀是名染法。


问:这些染法当然是很关键的?


答:本事经说:如是染法,是诸有情生死苦本。愚夫异生,于此守护染爱耽着,由此不能解脱生死,故名染法。


问:要如何断除这些染法?


答:本事经说:若能永断、除捨一切所有无明及诸有爱,令其永尽无有遗馀,便能永断一切烦恼诸杂染法。


问:佛说法集经说:世尊!若菩萨起如是心:『世间是垢染法,涅槃是清淨法。』这会如何呢?


答:经说:是菩萨不得解脱。


问:何以故?


答:经说:何以故?有我见者,生如是心。世尊!若人起如是心:『我厌阴界入,求入涅槃。』是人不得解脱。何以故?有我见,有我见者生如是心。


问:菩萨如何看染法?


答:经说:举要言之,是菩萨见一切染法门皆是清淨门,是名菩萨摩诃萨忍辱力。


问:为什麽这样说?


答:月灯三昧经说:菩萨于染法不染、瞋法不瞋、痴法不痴。何以故?是菩萨不见于法,亦无所得——不见染者、不见染事、不见染业;不见瞋者、不见瞋事、不见瞋业;不见痴者、不见痴事、不见痴业。


问:佛经常说心性清淨?


答:对!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说:
文殊师利!心自性清淨故,彼心客尘烦恼染,而自性清淨心不染。而彼自性清淨心即体,无染、不染者。


问:要如何观察这些染法?


答:大宝积经说:应作是念:『此是空、此不淨。求此欲心生处灭处,从何所来?去至何所?是中谁染、谁受染者、谁为染法?』如是观时,不见能染、不见所染、不见染事,以不见故则无有取,以不取故则无有捨,以不捨故则无有受,不捨不受则名离欲寂灭涅槃。


问:法界有尘染吗?


答:大宝积经说:「无边慧!譬如法界无有尘染、无能坏者、无能染者。此之大乘亦復如是,无坏无染,无坏染故而当趣于一切智智,是故此乘说为大乘。此乘无碍,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不能退转,以无着故而当趣于一切智智,是故此乘说为大乘。言大乘者,谓大庄严,一切庄严无不入此大乘中者。」

 楼主| 发表于 2020-6-17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云何见法?


答:自在王菩萨经说:云何见法?见离染法。


问:云何离染?


答:经说:行者于一切法离染见,故名为离染,是故说“见离染法”。


问:要如何离染?


答:诸法集要经说:由慧而离染
月灯三昧经说:
智者出过于欲界, 超色无色烦恼地, 能于三界离染着, 行在世间利众生。


问:什麽不可染?


答: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说:
如是修习清淨之心,不见能汙、不见可染,无二无别,自性离故。


佛说弘道广显三昧经说:
何谓菩萨心为清淨?其心本者不可染汙。所以者何?心本淨故。


问:一切诸法皆是不实虚妄,虚妄就不可染吗?


答:金刚上味陀罗尼经说:
一切诸法皆是不实虚妄故。见一切法空本性不生而不可见。不可分别亦不可着。一切诸法如梦如幻如水中月。世尊。一切法中无有可染、无不可染。世尊。一切诸法皆是虚妄。虚妄生故。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离我我所。远离一切地狱门故。


前面说:
问:空、有二相都破了,那成什么相?


答:中观论疏说:破空、有二相即一切相空。


问:一切相空,那会如何呢?


答: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
亦不见法有能近者,亦无有法而汙染者。何以故?诸法所有皆空故


问:诸法所有皆空,那会如何?


答:经说:是故空不汙染空,空亦不“汙人”,人亦不汙空。何以故?空空不可得,是故无所得空。菩萨住于无所得空成阿惟三佛。


问:因此说,诸法所有皆空,那就无染法,无染者了?


答:对!空不汙染空,空亦不“汙人”,人亦不汙空


问:什麽是染?


答: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说:当知诸染法者,但随众生所受、所着故说“名为染”;


问:如果众生不受不着,那会如何?


答:经说:若诸众生不受不着,即无染可得亦无受“染者”,是故无我我所,以无我我所故,说名为淨。
经又补充说:
若诸众生不受不着,亦无淨可得,亦无受淨者。须菩提!以是义故,于一切法空中、一切法离中,说名为染、说名为淨。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者,应如是行。




  若离于染法  先自有染者
 因是染欲者  应生于染法
 若无有染者  云何当有染
 若有若无染  染者亦如是


问:关于上面这两个偈,中论长行如何说?


答:中论说:若先定有染者。则不更须染


问:为什麽说“若先定有染者。则不更须染”?


答:中论说:染者先已染故。


问:若先定“无染”者,那,要如何说呢?


答:中论说:若先定无染者。亦復不应起染。


问:为什麽说“若先定无染者。亦復不应起染”?


答:中论说:要当先有染者,然后起染。若先无染者。则无受染者。


问:染者是这样,那,染法也是如此吗?


答:染法亦如是。


问:若先离人而定有染法,这会如何呢?


答:中论说:若先离人定有染法。此则无因,云何得起?似如无薪火。


问:若先定无染法,那会如何呢?


答:中论说:若先定无染法。则无有染者。是故偈中说:若有若无染。染者亦如是。


问:中论长行问曰:若染法、染者先后相待生。是事不可得者。若“一时生”有何咎?


答:中观论疏说:身为在前、烦恼在前为一时有。


问:“身为在前、烦恼在前为一时有”,中论也这样问:若“一时生”有何咎(错)?


答:论疏说:身若在前,既无烦恼,谁感身耶?


问:那,烦恼在前,那要如何说呢?


答:论疏说:若烦恼在前既未有身谁起烦恼?
论疏又补充说:
若言一时则不相因。


问:“若言一时则不相因”,这怎麽说呢?


答:论疏说:佛答云。烦恼与身一时而有。虽一时有,要因烦恼而有于身。终不因身有烦恼也


问:因此,中论长行问:问曰。若染法染者先后相待生。是事不可得者。若一时生有何咎。


答:中论偈答曰:
    染者及染法  俱成则不然
 染者染法俱  则无有相待


问:这偈如何解释?


答:染法、染者为先有,为后有,以及染者、染法同时起,这三种说法都能不成立。
大乘中观释论说:
此言染法、染者为先有邪?为后有邪?。为染者、染法俱时起邪。三皆不然。
因此中论偈说: 染者及染法,俱成则“不然”。
又曰:
(若)染者染法(同时)俱,则无有相待

 楼主| 发表于 2020-6-17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为什麽三者都不能成立?


答:大乘中观释论说:是故颂言:
若先有染者, 后有其染法, 云何离染法 ,而有染者生?


问:如果离染法 ,而有染者生,这会如何呢?


答:大乘中观释论说:若离染法有染者成。如是乃“应别有染法”。此即染者因染法得。


问:如果是离染法有染者成。如是乃“应别有染法”。,那会如何呢?


答:大乘中观释论说:若尔(如果是这样),云何染者有,故染法即成。染法有,故染者即成,然后起染。此义显明。
释论又说:
若有爱境即染法成。若无爱境云何有染。应当止遣安立过失。


问:那就是说,这其中是非先有染者后起染法的,因为,如果有爱境即染法成,如果无爱境,那来有染、染者呢?


答:对!大乘中观释论说:此中亦非先有染者后起染法。
故颂遣言。
有染者復染, 云何当可得
  染者及染法  俱成则不然
 染者染法俱  则无有相待


问:中论长行文如何解释上面这个偈?


答:1.如果说染法、染者一时成的话,那染法、染者就不相待了,这样染法、染者皆俱成了。
2.“不因染者有染法、不因染法有染者”。那,这两种情况是个别的,这两种都各自都是“常”,如果是常就没有“因”成立了。既然是“常”,那就没有所谓“解脱”了。
中论说:若染法、染者一时成。则不相待。不因染者有染法。不因染法有染者。是二应常。已无因成故。若常则多过。无有解脱法


中论于是说:应该以一、异法来破染法、染者。
中论原文说:復次今当以一、异法。破染法染者。


问:何以故?
答:染者染法一,一法云何合
     染者染法异,异法云何合


     染者染法一,一法云何合
     染者染法异,异法云何合


问:要如何解释以上这个偈?


答:宗镜录说:如中观论偈云。染法染者一。一法云何合。染法染者异。异法云何合。


问:我的问题是要如何解释以上这个偈?


答:宗镜录说:古释。烦恼为能染。众生是所染。一即能、所不成。(如果说“一”,那就没有“能与所”。
(故中论偈说:染者染法一,一法云何合)


问:那,“染者染法异”要如何解释?


答:宗镜录说:异即如同水火。俱无合义。
(故中论偈说:染者染法异,异法云何合)


问:请进一步说明!


答:宗镜录说:止观云。若一念烦恼心起。具十法界百法。不相妨碍。虽多不有。虽一不无。多不积。一不散。多不异。一不同。多即一。一即多。


问:请用比喻说明!


答:宗镜录说:亦如初灯。与暗共住。如是明暗。不相妨碍。亦不相破。


问:根据你说的这个概念,我们能明瞭什麽道理呢?


答:宗镜录说:如是了达。烦恼性空。则四种瀑流。唯正法行日之能竭。七重慢阜。因平等慧风之所摧。能害所害俱消。自缚他缚同解。逢缘犹莲华上之水。历事若虚空中之风。


问:这样的境界说明了什么呢?


答:宗镜录说:一切时中。常居宗镜。见万法无异。如太虚空。


问:“见万法无异。如太虚空”,那,如何分别呢?


答:宗镜录说:因分别识生。名色影现。


问:如果不起分别那会如何呢?


答:宗镜录说:分别不起。名色本虚。向性空地中。美恶平等。


问:请用比喻说明!


答:宗镜录说:如大智度论云。譬如除宫殿。及诸陋庐。如烧栴檀。及杂木。其处虚空。无有异色。及萨婆若等诸法求其实皆如是。
(萨婆若是一切智的意思)


问:经如何说?


答:宗镜录说:故淨名疏云。但除其病。不除其法者。即是明其去取也。有师解言。如人眼病。见空中华。眼病差时。即无华可除。众生亦尔。妄见诸法。但除妄惑。妄惑若灭。则无法可除。此是本无法义。


问:何谓不除法也?


答:宗镜录说:今言一切众生。悉具十法界法。无明不了。触处病生。若有智慧。无碍自在。悉为佛事。


问:我的问题是“何谓不除法也”?


答:上面不是说吗?今言一切众生。悉具十法界法。(众生原本都具备了十法界的法呀!师兄!)


问:一切众生。悉具十法界法。那,众生的无明还在,那要如何解释呢?


答:宗镜录说:(因为)无明不了。触处病生。““若有智慧。无碍自在””。悉为佛事。
(如果有智慧,那就自在无碍了!)


问:比如说?


答:宗镜录说:譬如火是烧法。若触烧痛。谨慎不触。即是除病。不可除火。若除此火。则失温身照闇成食之能。十二因缘三道之法。亦尔。
宗镜录又补充说:
此有去取。法不同除也。又火能烧人。得法术者。出入无碍。不须除火也。


问:那,烦恼又如何说呢?


答:宗镜录说:故八万四千烦恼。凡夫为之受恼。诸佛菩萨以为佛事也。亦如治眼之法。去病不得损睛珠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6-17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染者染法一,一法云何合
     染者染法异,异法云何合


问:一、异是什麽相?


答:是颠倒相。
华严经说:若一即多多即一, 义味寂灭悉平等, 远离“一异”颠倒相, 是名菩萨不退住。


问:一和异各自都是颠倒相,那,什麽才是一、异?


答:不一不异,才不是颠倒相!
大集经说:
「善男子!菩萨以平等心修禅,非不平等心。云何心平等?若心不高不下,无求无非求,无作无非作,无分别无非分别,无行无非行,无取无捨,无闇无明,无知无念,无非知无非念,“不一不异”,非二非不二,无动无不动,无去无不去,无修无非修,心不缘于一切境界,是谓平等心。以菩萨心平等故,不取于色,去离眼色二法,而修于禅。以心平故,不取声香味触法,去离意法二法,而修于禅。

华严经说:
随顺觉知一切诸法“不一不异”


华严经说:
譬如猛风,吹大海水,波浪不停,由境界风,飘静心海,起识波浪,相续不断,因缘相作,“不相捨离”,“不一不异”,如水与波。
(不一不异,不相捨、离也)


问:不一不异就是空性?


答: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如是空性,不生不灭,无来无去,不一不异,非断非常,本无生处,亦无灭处,亦非远离非不远离,如是心等不异无为,无为之体不异心等。


问:为什么说非一非异呢?


答:首愣严经义疏释要钞说:
若二物相应,可说有“中”,今根境各立,则二体全别。如何立中?中论云:异法云何合?以不合故“中”不成也。如教云:二和生识,今既根境不杂,则失和合义也!和义既无,无生识理,故云成敌,两立云何为中?


首愣严经义疏释要钞说:
“一法云何合”者,论云:染法染者一,一法云何合?染法染者异,“异法云何合”:
是义不然者,世间秪有六尘与十八界合,今执无体有合,大似执有第七尘与十九界合,必无其理也!


问:染法染者可得吗?


答: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经说:若诸众生不受不着,即无染可得亦无受“染者”,是故无我我所,以无我我所故,说名为淨。


既然染法、受染者都不可得,无得则无体,无体要如何“和合”
故首愣严经义疏释要钞说:今执无体有合,大似执有第七尘与十九界合,必无其理也!


问:有染者吗?


答:月灯三昧经说:染法不染、瞋法不瞋、痴法不痴。何以故?是菩萨不见于法,亦无所得——“不见染者”、不见染事、不见染业;不见瞋者、不见瞋事、不见瞋业;不见痴者、不见痴事、不见痴业。




问:上面说了很多关于“和合、合”的谈话,那,到底和合是怎麽一会事吗?


答:万法和合故空!
大集经说:
当知一切如如体性,体性本来是空故空,如是万法和合故空,想离想故此空非想,非想亦空。何以故?如是一切和合法空“不可说”故,一切诸法体性尔故。


问:中论讲毕竟空,其实,在第一义毕竟空中,是非和合非不和合的,因为“和合”不是,非和合也不是,故说“非和合非不和合”的?


答:佛说如意宝总持王经说:
是名得一切法平等究竟成佛见所说法。无自、无他、非和合非不和合。妙住彼善男子。若恒修是行即得自“无染”。若得无染亦得无缚。若自无缚令他无缚。若自他无缚亦不住解脱。


问:为什麽又说“和合”?


答:大法炬陀罗尼经说:
佛言。毘舍佉。当知此受“本来无实”,唯有虚妄。虚妄因缘“和合”而生。
经又说:
今此声者虚妄不实。假众因缘和合而有。彼诸众生甚大愚痴。常为无明迷惑所复。不知见觉。耽着此声因为放逸。具造众恶堕三恶道。


    染者染法一  一法云何合
 染者染法异  异法云何合


问:中论长行文如何解释以上这个偈?


答:中论说:染法染者。若以一法合。若以异法合。若一则无合。


问:何以故?


答:中论说:何以故。一法云何自合。如指端不能自触。


问:一法不能自合,那异法又如何呢?


答:中论说:若以异法合。是亦不可。


问:何以故?


答:中论说:以异成故。若各成竟不须復合。虽合犹异。


问:为什麽说一法不能自合,异法也不可合?


答:中论说:復次一、异俱不可。何以故?
    若一有合者  离伴应有合
 若异有合者  离伴亦应合


问:“离伴应有合”,这怎麽讲?


答:中论疏记说:离伴应有合者。正难一合也。


问:为什麽呢?


答:中论疏记说:伴有二种。一亲。二疏。


问:什麽是亲?


答:中论疏记说:人是法体。法是人伴。此则是亲。


问:什麽是疏?


答:中论疏记说:因六根尘。而得起染。此则是疏。


问:离伴应有合,这如何说呢?


答:中论疏记说:今言疏伴,若人法是一而自合者。此则不藉根尘。故云离伴应有合。既藉根尘方得合。当知“非一”。


问:“若异有合者,离伴亦应合”,这怎麽讲?


答:中论疏记说:若人、法是异而能合者。此亦不藉根尘。故云。离伴亦应合。既藉根尘方得合者。当知“不异”。


问:因此说“非一、非异”也?


答:华严经说:一切诸佛悉知一切法无知无见、“非一非异”、非相非无相、非庄严非不庄严,一切诸法皆无自性、不生不灭


仁王经说:
「大王!是故佛佛出现于世,为众生故,说作三界六道名字,是名无量名字。如空法、四大法、心法、色法、相续假法,非一非异,一亦不续,异亦不续,非一非异故,名相续谛。相待假法,一切名相待,亦名不定相待,如五色等法,有无一切等法。一切法皆缘成,假成众生,俱时因果,异时因果,三世善恶,一切幻化,是幻谛众生。
仁王经又说:
如是一切如呼声响,诸法相续念念不住,刹那刹那非一非异,速起速灭非断非常
仁王经又说:
此初觉智,非如非智,非有非无,无有二相方便妙用,非倒非住,非动非静,二利自在,如水与波非一非异,智起诸波罗蜜多,亦非一异。


大宝积经也说:
依如实理,诸法皆如,是故世尊说一切法悉是真如,一切法如与佛真如无二无别、非一非异。

 楼主| 发表于 2020-6-17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非一非异”可见吗?


答:大宝积经说:如来亦不异于诸法本性,施设非一性非异性,一切诸法非一非异,不可见故。


大乘伽耶山顶经说:
又问:「入“非一非异”法性心依何而起?」
答言:「依深信心起。」
又问:「深信心依何而起?」
答言:「依菩提心起。」
又问:「菩提心依何而起?」
答言:「依六波罗蜜起。」
又问:「六波罗蜜依何而起?」
答言:「依方便慧起。」
又问:「方便慧依何而起?」
答言:「依不放逸起。」
又问:「不放逸依何而起?」
答言:「依三种淨行起。」
又问:「三种淨行依何而起?」
答言:「依十善业道起。」
又问:「十善业道依何而起?」
答言:「依持淨戒起。」
又问:「持淨戒依何而起?」
答言:「依如理思惟起。」
又问:「如理思惟依何而起?」
答言:「依观察心起。」
又问:「观察心依何而起?」
答言:「从忆持不忘起。」


问:如来的法身在那裡?


答:在五阴裡!入愣伽经说:如来法身亦復如是,于五阴中非一非异。


问:菩提体是如何的?


答:占察善恶业报经说:
如是显示一切诸法,皆不离菩提体。菩提体者,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非有无俱,“非一、非异”、非非一、非非异、非一异俱。乃至毕竟无有一相而可得者,以离一切相故。离一切相者,所谓不可依言说取。以菩提




    若一有合者  离伴应有合
 若异有合者  离伴亦应合


问:中论长行文如何解释以上这个偈?


答:中论说:若染染者一。强名为合者。应离馀因缘而“有”染染者。


问:请进一步说明!


答:中论说:復次若一。亦不应有染染者二名。


问:什麽是染?什麽是染者?


答:中论说:染是法,染者是人。若人法为一。是则大乱。


问:“染染者各异”要如何解释?


答:中论说:若染染者各异。而言合者。则不须馀因缘而有合。若异而合者。虽远亦应合。


问:中论问曰:一不合可尔。眼见异法共合(呀!)(明明眼见的异法是合呀!)


答:中论偈答曰:


 若异而有合  染染者何事
 是二相先异  然后说合相


论疏说:“若异而有合,染染者何事”
既然你说异已有合成了,那何须再合,又和什麽事合呀?你有没有搞错呀?
(老兄!这句“若异而有合,染染者何事”是呵责的言辞)
中观论疏说:
又人染异义已成。何事须合。此是直责之辞耳。
“是二相先异,然后说合相”,既然你已说二相已有异在先,然后现在你又说和合,你在说什麽呀?


     若异而有合  染染者何事
 是二相先异  然后说合相


问:中论长行文如何解释以上这个偈?


答:中论说:若染染者。先有决定异相。而后合者是则不合。


问:何以故?


答:何以故?是二相先已异。而后强说合。
復次。
    若染及染者  先各成异相
 既已成异相  云何而言合




若染及染者  先各成异相
 既已成异相  云何而言合


问:什麽是成异相?


答:大乘广百论释论说:若成异相。其体应别。相异体一。理必不然。


问:为什麽说“相异体一。理必不然”?


答:释论说:相与其体不相离故。


问:中论长行文如何解释:若染及染者,先各成异相,既已成异相,云何而言合!


答:中论说:若染、染者先各成别相。汝今何以强说“合相”??




问:中论偈:復次。
    异相无有成  是故汝欲合
 合相竟无成  而復说异相


答:中论长行文解释以上如下:
汝已染、染者异相不成故。復说合相。


问:“汝復说合相”,合相有什麽不对呢?


答:中论长行文说:合相中有过。染、染者不成(立)。汝为成合相故。復说异相。汝自已为定。而所说不定。


问:何以故。


答:中论偈说:异相不成故,合相则不成,于何异相中,而欲说合相


问:若染及染者,先各成异相
     既已成异相    云何而言合


       异相无有成 是故汝欲合
    合相竟无成 而復说异相


     异相不成故 相则不成
  于何异相中  而欲说合相


以上这三偈说明了什麽?


答:这三偈都呵责“合相不能成立,而又说“异相”的人的。
中观论疏说:
此三都是责合相不成也。而復说异相者。

 楼主| 发表于 2020-6-17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异相不成故  合相则不成
 于何异相中  而欲说合相


问:诸法有异相吗?


答:大集经说:一切诸法无别异相,能觉如是诸法等者,是名定觉分。


菩萨念佛三昧经说:
诸法无异相, 如海同一味


不退转法轮经说:
知一切界一切法性同于菩提等无异相,若能如是心无思虑,亦无调戏寂灭清淨。菩萨
经又说:
亦不见于空, 无相亦復然; 无有一、异相, 非缚亦非解。


问:那,诸法有合相吗?


答:华严经说:以无和“合相”, 是名为菩提。
华严经又说:
于法不颠倒, 如实而现证, 离诸和“合相”, 是名无上觉。


大宝集经说:
于一切法若相应不相应,彼皆远离。如是甲冑,亦无有作,作者无故。亦无有相,相非有故。无处所相,无“和合”相,无有分别,无有动摇,无有攀缘,无性可见。


问:什麽是和合性?


答:愣严经说: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问:上面说法“和合非合”?


答:佛说一向出生菩萨经说:
明见一切诸法。非作非非作。“非合、非非合。非生非灭。亦非过去未来现在。亦无灭想。不作一二不作取捨。


问:什麽是法性?


答:持世经说:智者证知无性是法性,


问:法性有和合吗?


答:经说:法性“非合”非散,法性中无法性相、无多、无少,以示性“方便”故,说法性名为性。




     异相不成故  合相则不成
 于何异相中  而欲说合相


问:以上这偈,中论长行文如何解释?


答:中论说:以此中染染者异相不成故。合相亦不成。汝于何异相中而欲说合相?


中论说:
復次:
 如是染染者  非合不合成
 诸法亦如是  非合不合成
关于这一偈,大乘中观释论说:
释曰。此中云何。所谓非唯染法染者。非合不合。诸法亦然。


问:偈颂说“非合不合”,那,非合不合是有染呢还是无染?


答:佛说如来智印经说:非合不合无染着


问:偈颂说:“诸法亦如是,非合不合成”
佛说如来智印经说:非合不合无染着
为什麽诸法无染着?


答:大乘大集经说:贤护!诸法无染,如虚空故。


问:虚空可染的吗?


答:华严经说:譬如虚空无染着, 为众生故而出现。
华严经说:愿一切众生得虚空身,世间恼患无能染着。


佛说如来不思议祕密大乘经说:
所有一切毒树药树、棘刺之树花果香树,彼等一切生长于空,然彼“虚空无染”无淨、无违无顺。




    如是染染者  非合不合成
 诸法亦如是  非合不合成


问:中论长行文如何解释以上这一偈?


答:中论长行说:
如染恚痴亦如是。如三毒一切烦恼一切法亦如是。非先非后、非合非散。等因缘所成。


问:非先非后,这怎麽讲?


答:华严经说:自性清淨、法界实相、如来种性,无碍际中,无去无来,“非先非后”,甚深无底,现量所得,以智自入,不由他悟。


问:非合非散,这怎麽讲?


答:大集经说:若无我者,我既是空我所亦空。何以故然?体性尔故。是故眼性无我我所,无有积聚“非合非散”,即生灭故。一切诸法亦復如是,一切法性无取无捨,非罗汉作,亦復非是辟支佛作,非菩萨作、非如来作。如眼识空,一切法空亦復如是,离我无我空故不见。


持世经说:
智者证知无性是法性,法性“非合非散”,法性中无法性相、无多、无少,以示性方便故,说法性名为性。


持世经说:
「所谓眼识中无眼识,无眼识性无有常性,眼识性无有根本、无决定法,眼识性无所示。是眼识性非合非散无有根本,但以先业“因缘起”,属现在缘,繫色缘故数名眼识性,随凡夫颠倒心故数名眼识性,贤圣通达眼识性即是非性。何以故?眼识性无决定故,从众因缘生,属诸因缘故数名眼识性。识所行处是眼识性,是识无决定故。说无决定相,无生故,示虚妄故,能分别色相故,能示缘故

 楼主| 发表于 2020-6-17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什麽是染?


答:染是爱着异名!般若灯论释说:
若先有染者 离染染者成
释曰。染是爱着异名。若染者离染彼名染者。此则不然。何以故。如熟无果。云何名熟。如偈曰。
因染得染者 染者染不然


问:染者可染(也就是”能”染与“所”染)是相合的吗?


答:般若灯论释说:
释曰。可见等者。谓见、可见、见者。如是染染者可染。皆不相合。


问:为什麽说不相合?


答:这是从第一义上来说的!般若灯论释说:
第一义中见者不与可见及见相合。何以故。彼不异故。若物不异者。终不相合。


问:这样子说,染、染者,不是合与不合的?


答:般若灯论释说:如是染染者, “非合不合成”,诸法亦如染 ,非合不合成

问:你说“诸法亦如染”,那就是说:不止染法染者非合不合成,就是其他诸法也是“非合不合成”?


答:对!般若灯论释说:
释曰。此中云何。所谓非唯染法染者。非合不合。诸法亦然。


佛说如来智印经说:“非合不合”无染着, 非执非捨非等长, 非造非处非非处, 此身非显无所欲。


问:上面般若灯论释说:非合不合。诸法亦然。
那,一切诸法是怎样的?


答:佛说一向出生菩萨经说:
明见一切诸法。非作非非作。“非合非非合”。非生非灭。亦非过去未来现在。亦


问:上面说能染所染?


答:胜鬘宝窟说:
世尊然有烦恼,有烦恼染心者。上来求烦恼染心义不可得。即是染无所染。


问:但众生有烦恼心呀?


答:胜鬘宝窟说:
而于众生“宛然”有烦恼烦恼染心。此是不染而染。如中论观染染者品。种种门求染染者不可得。


问:“染染者不可得”,那为什麽又说能染所染呢?


答:胜鬘宝窟说:而假名因缘有能染所染。


问:怎样才能做到不能染呢?


答:佛说海意菩萨所问淨印法门经说:
若于此法善成就, 即诸菩萨大无畏; 彼能常淨菩提心, 诸烦恼垢“不能染”。 虚空无垢尚能染, 空中鸟迹尚可见; 烦恼不染菩提心, 自性本来常清淨。


不退转法轮经说:
诸界平等, 离恼菩提; 妄想无智, 所不能染。


问:什麽是入智慧地?


答:华严经说:
所谓:入智慧地故;摄一切善根故;善分别一切佛法故;广法智故;决定说诸法故;无分别智善分别故;一切世间法“不能染”故;出世间善根清淨故;得不可思议智力故;得一切智人智境界故。


问:要怎样才不被烦恼所染?


答:华严经说:愿一切众生得虚空身,世间恼患无能染着。


问:我们的心像什麽?


答:心如虚空!华严经十迴向品是:于诸世间,心如虚空,无所染着,普观诸法真实之相


问:为什麽说心如虚空?


答: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说:
虚空之性若染汙者,终不得名为清淨也,以彼虚空实不可染,是故说为虚空,虚空如是。


问:为什麽虚空不可染?


答:佛说未曾有正法经说:復次,大王!虚空无相,亦无动转,烟、云、尘、雾所不能着。虚空本性清淨,无法可染、无法可淨,诸佛、如来了一切法与虚空等。以是义故,殑伽沙数诸佛说不能尽。


问:一切诸法可被染吗?


答:金刚上味陀罗尼经说:
一切诸法如梦如幻如水中月。世尊。一切法中无有可染、无不可染。


问:为什麽不可染呢?


答:经说:世尊。一切诸法皆是虚妄。虚妄生故。


问:深密解脱经说:观世自在言:「世尊!何者是无染法?」


答:佛言:「所谓无诸过、无分别,是名无染法,应知。」

 楼主| 发表于 2020-6-17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如何远离染法?


答:深密解脱经说:菩萨若于他力因缘法中,能如实知无相之法,如实知已,远离染法;离染法已,得证一,切清淨法相。


佛说大乘随转宣说诸法经说:
离一切染法,得清淨福业,心无烦恼。


问:菩萨为什麽于染法而不染?


答:月灯三昧经说:菩萨于染法不染、瞋法不瞋、痴法不痴。何以故?是菩萨不见于法,亦无所得——不见染者、不见染事、不见染业;不见瞋者、不见瞋事、不见瞋业;不见痴者、不见痴事、不见痴业。


问: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说:诸佛如来不断染法、不证淨法。文殊师利!诸佛、如来不见诸法、不闻诸法、不嗅诸法、不知诸法。
为什麽这样说呢?


答:经说:何以故?以一切法本清淨故。


问:大宝积经说,当起观时:应作是念:『此是空、此不淨。求此欲心生处灭处,从何所来?去至何所?是中谁染、谁受染者、谁为染法?』


答:经说:如是观时,不见能染、不见所染、不见染事,以不见故则无有取,以不取故则无有捨,以不捨故则无有受,不捨不受则名离欲寂灭涅槃。如是乃至一切受心,亦如是说。


问:当我们见到空性了,我们会对染法起什么样的认识呢?


答: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说:
若能随顺空性,于清淨法及杂染法,非有非无。


问:证到空性,那,心就无住了?


答:佛说如来不思议祕密大乘经说:
又无住法中,无出、无入、(超)越诸染法,故得辩才。又一切法无生而生、无灭而灭,故得辩才。」


问:那,空性是怎麽样的?


答: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说:
空性无来无去,空性即是如来。无“染”法无来无去,无染法即是如来。寂灭无来无去,寂灭即是如来。虚空无来无去,虚空即是如来。


问:我们要如给“染法”下个定义呢?


答: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说:
当知诸染法者,但随众生所受、所着故说名为染;


问:这怎麽讲呢?


答:不执着就不会染。
经说:若诸众生不受不着,即无“染”可得,亦无“受染”者,是故无我我所,以无我我所故,说名为淨。若诸众生不受不着,亦无淨可得,亦无受淨者。须菩提!以是义故,于一切法空中、一切法离中,说“名为染”、说名为淨。


问:云何离染?


答:自在王菩萨经说:行者于一切法离染见,故名为离染,是故说“见离染法”。


问:云何为染?


答:出曜经说:云何为染?所谓染者,染色、声、香、味、细滑法,是故说,染为染首。无染则离者


问:云何名无染?


答:经说:云何名无染?所谓无染者阿罗汉是。


问:初果须陀洹算是无染者吗?


答:经说:虽言须陀洹诸尘垢尽得法眼淨,(但)不永得淨;罗汉者永已得淨,是故说,无染则离也。


问:何来染者?


答: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菩萨住于般若波罗蜜者,能作是沤惒拘舍罗,持是方便,为十方恒沙众生作本而不与同归。何以故?亦不见法有能近者,亦无有法而“汙染者”。


问:何以故?


答:经说:何以故?诸法所有皆空故,是故空不汙染空,空亦“不汙人”,人亦不汙空。何以故?空空不可得,是故无所得空。菩萨住于无所得空成阿惟三佛。」


问:法界能被染吗?


答:大宝积经说:譬如法界无有尘染、无能坏者、无能染者。此之大乘亦復如是,无坏无染,无坏染故而当趣于一切智智,是故此乘说为大乘


问:如何作到不染?


答:佛说摩诃衍宝严经说:
是故诸贤!不当思想,亦莫反想。若不思想、不反想者,则无染不染。


问:作到无染不染,那会如何?


答:经说:若无染不染者,是说息寂。诸贤当知,所有戒身,亦不生亦不般泥洹,定、慧、解脱、度知见身,亦不生亦不般泥洹(涅槃)。


问:诸法是怎麽样的?


答:金刚上味陀罗尼经说:然此诸法无染无淨。


问:为什麽说诸法无染无淨?


答;经说:文殊师利。若法有染者虚空亦应有染。何以故。以虚空界亦无诸法而与作障。
佛说一切如来名号陀罗尼经说:
是诸法如梦。是诸法如幻。是诸法如水中月。是诸法无有着处。是诸法无有染者。


问:初修行的大乘菩萨,他们的境界是如何的?


答: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说:
为初修大乘行菩萨后,时成熟菩提心故,若在睡眠,五欲尚“无所染”,况在觉悟。所以者何?若初修大乘行菩萨,不应一生总断烦恼,若菩提成熟烦恼自灭。


问:作、作者,染、染者。此有何异?


答:中观论疏说:染染者。但是意地。唯明不善。


问:那,作、作者是如何解释?


答:论疏说:作、作者通于三业及以三性。
(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
三性:是善性,恶性,无记性)


问:又染染者如何解释?


答:论疏说:又染染者但是烦恼门。
论疏又补充说:
作、作者明于业门。
又染、染者引经立义。
作、作者引事立义。谓现见造作施为之事也


★★【总说:】


★★
【三毒俱累(修)行人。故总名染。】
【偏以贪烦恼名染也。】
【染者者:能起(烦恼的)人也】
【今观所起之烦恼“空”。能起(烦恼)之人(也)“空”。故名“染染者”也】
【染为心。可染为境。染者是人。以眼见色,心中染着故。】
【染是三毒初故。】
又生死本际有二:无明与爱。
1.无明是前分本。已起不可治。
2.爱是后分本。
论主(龙树)慈悲欲令不起三因,得免二果。故偏破染也。


问:什麽是染?


答:金刚顶大教王经私记说:
“害云染”。染卽害义。


问:什麽是离染?


答:金刚顶大教王经私记说:
离染者者“厌离”卽“离染”。


问:云何离染?


答:金刚顶大教王经私记说:云离染者。宋译云。以彼染法害清淨。清淨卽离染


1.这品染染者品谈“烦恼本自不生”。
2.对于观烦恼这事,此染染者品认为贪欲是道,恚痴也是道。
3.六情品和五阴品是“除身之有”
4.六种品是破“身之无”。
5.身的有、无都破,那就是毕竟空
6.六情品与五阴品是“除身之末”。
7.六种品是“破身之本”。
8.本与末都破了,即内外皆空。
9.此品染染者之前诸品,主要谈法空。
10.此染染者品说明“人法双泯”。染法为因,人者是果。
11.六种品破“身相”。
12.染染者品破“心相”。
13.下一品观三相品破“能相”
又六种品破“空”相。染染者品及三相品破于“有相”。
14.破空、有二相即一切相空
15.上两品(六情品与无阴品)讲“空无其果”
今品(染染者品)中“空无其因”也
16.关于“空无其果“与及“空无其因”的概念,前面已经说明


【补充】
问:以何因缘立空义邪?


答: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
以何因缘立空义邪?为灭烦恼从妄心生,而说是空。


问:讲空,那会执着空吗?


答:经说:善男子!若执空理为究竟者,空性亦空,执空作病亦应除遣。
(执空是病,比须遣除)


问:为什麽这样说呢?


答:经说:何以故?若执空义为究竟者,诸法皆空无因无果,路伽邪陀有何差别?
(路伽邪陀是外道)


问:比如说?


答:经说:善男子!如阿伽陀药能疗诸病,若有病者服之必差,其病既愈药随病除,无病服药药还成病。善男子!本设空药为除有病,执有成病执空亦然,谁有智者服药取病?


问:起空见会比起有见好吗?


答:宁可起有见,千万别起空见。
经说:
善男子!若起“有见”胜起空见,空治有病,(但)无药(可)治空。善男子!以是因缘,服于空药除邪见已,自觉悟心能發菩提,此觉悟心即菩提心,无有二相。




中论读经笔记就暂时作到这一篇,以后再继续作


下一篇读经笔记是“华严经义海百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30 05: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