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9587|回复: 28

唯识学概论 ——白云老禅师著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26 18:2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唯识学概论

白云老禅师著作  

  唯识与缘起

  1.缘起释义:

  旧译,称做「因缘」,十二因缘,简称因缘观。基于宇宙人生,都是种子而生现行,现行还归种子。

  如:种子成芽,芽成茎,茎成枝干,成叶成花,花成果;果还成种子。如是现行种子,种子现行,循环不息;其中皆具过程,或谓层次段落,是为缘起法则、或因缘法则。

  兹以「人」的关系,而说明人的缘起法则,十二因缘。

  
发表于 2020-4-26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0-4-26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4-26 23:2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20-4-26 23:2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2.十二因缘:为阐述方便,说明如下:

(1)无明:是说愚痴、暗昧的心体,没有明妙的智慧;过去世无始以来,切的烦恼,皆是迷惑、愚顽、昧理的一些现象。因此,无明是烦恼,迷于本际,集起生死。

(2)行:依过去世,一切的烦恼,而造作善恶诸业;故说诸业集起,名之为行。

(3)识:依过去世之业,而受,现世受胎之一念。此为,以前所有心识,为业烦恼所熏发,故能生后果;于受生之时,最初一念染污之心,入彼父精母血等事,其妄想起于,华池等爱,不是起于淫爱。

(4)名色:于胎中,身心逐渐发育之相。楞伽经云:「以名宣说,无相四阴故说为名,色相形现,可以现见,当相名色」。

故心,从诠目号为名,身形质碍称为色。

(5)六处:又名六入,也就是六根具足,行将出胎之相。

所谓六根,即是眼耳鼻舌身意,于生识之处,故为之入。

(6)触:触对境尘,目之为触。于二三岁间,对于事物,尚未识别苦乐,但欲触物之相;也就是依根对尘,能令根尘,共相触对。

(7)受:领纳名受,于六七岁以后,逐渐对事物;识别苦乐,而感受之相。

(8)爱:染境名爱,于十四五岁以后,发生种种强盛,爱欲之相。

(9)取:依前爱而增长,而取着境界,也就是成人以后,爱欲愈盛,驰驱诸境,取求所欲之相。

(10)有:现在行业,能有当来之果,依爱取之烦恼,作种种之业,确定当来,有果之相。

(11)生:当来受报之起始,也就是依现在之业,于未来受生之相。

(12)老死:衰变尽坏,名为老死,也就是受生过程之现象,至最后终了之相。
 楼主| 发表于 2020-4-26 23:2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3.两个轮回:

十二因缘,可分作两个轮回,基于烦恼造业,由业感苦,由苦复生烦恼,这样循环不已。例如:十二支,前七支是一个轮回,后五支又是一个轮回。

当无明是烦恼时,行即是业,而识、名色、六入、触、受是苦。皆为过去的烦恼,成就过去的行业,复由过去的行业,而生现在的苦果。

当爱取是烦恼时,有即是业,而生、老死是苦;皆为现在的苦果,还生现在的烦恼。复由现在的烦恼,成就现在的行业;再由现在的行业,而生将来的苦果. 如是,完成三世的因果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20-4-26 23:2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4.一念之缘:

吾人之一念,于心中生起,便具足了十二因缘;

(1)由于真象不明,事理不解。

(2)方始,有整个环境的发生,此即是,无明缘行。

(3)有了环境,便会产生知识,此即是,行缘识。

(4)有了知识,便会产生身心及物我等,此即是,识缘名色。

(5)有了身心物我,之一切作用,必然有所相触之处,那就眼耳鼻舌身意入,此即是,名色缘六入。

(6)有了相触的机会,必然产生各种情感反应,此即是,六入缘触。

(7)有了感触,必然生起苦、乐、不苦不乐,此即是,触缘受。

(8)基于人的心识作用,必然产生乐受的贪爱,此即是,受缘爱。

(9)于是爱欲不舍,执着分别,此即是,爱缘取。

(10)由于取一切,心行之成就,此即是,取缘有。

(11)于此一念生起,而至成就,此即是,有缘生。

(12)此一念成就,而不常住,随之消灭,此即是,生缘老死。
 楼主| 发表于 2020-4-26 23:2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5.三苦情形:

十二因缘,所感受之果,最后,无非是一个苦字;惟所受之苦不同。

兹分述如下:

(1)行苦:由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而生一切法之迁流无常,所发起苦恼者,皆谓之行苦。

(2)坏苦:由爱、取、有、生、老死,而生乐事毁灭之相,所发起苦恼者,皆谓之坏苦。

(3)苦苦:基于触、受二者,是刺激之相,不免恼乱心性,所感受之果,是谓苦苦。
 楼主| 发表于 2020-4-26 23:2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6.唯识观法:

十二因缘的循环,即是生死过程中,的一切行为感受。如果,欲解脱这一切的束缚,唯有断绝,十二因缘法则;但是,如何才能断绝,这循环性的法则?

应从何断起?其实,十二因缘成就,依其法则,可以断自任何一支,惟最直接的方法,仍从无明之断绝做起,最为理想。

不过,无明之根本,即是烦恼,欲断绝它极为不易。假使,能从受与爱二支上着手,则因果不生,自不受报,十二因缘中断,便无由循环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4-27 08:2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法相说
 楼主| 发表于 2020-4-27 08:2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法相说

一、 种子

唯识,所说现行诸法,是第八阿赖耶识中生起的,一切有漏和无漏的有为功能。这种功能的发生之最初,便叫做种子,譬如:草木花果,善恶无记等,都是有为法,于因缘和合,而成的事实。

种子约分本有与新熏两类,如下:

1、本有种子:藏于第八识,为无始以来所造作者,具一切有漏和无漏,有为法发生的功能。

2、新熏种子:由现行之前七识,随其所应,于色法、心法,各种差别习气,尽数投送于,第八识中,进而发生,诸法的功能。所以,新熏种子,又名始起种子。

种子,在唯识学上,的因果关系。于色法,仅依二缘,和合而成;于心法,则四缘,和合而成。

依法相原理,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于第八阿赖耶识中,的种子生现行,是本有种子,生果的一种功能。其现行之法,必随所应而熏种子,这种所熏的种子,便是新熏种子;也就是现行熏种子。

这种因果关系,有三种情形:

a、是能生的种子。b、是所生的现行。c、是所熏的种子。三者相互形成,所生的现行,即熏的种子;也就是「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的三法,同时形成二重因果。

依唯识思想,立三法展转,因果同时。就八识而言,第八识,所持的种子为因,而生眼耳等七转识。同时,七转识,的现行法为因,生第八识的种子,这就是唯识学,谈因果的几则原理。
 楼主| 发表于 2020-4-27 08:2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四缘

缘,是一种心识与境界,能所的关系,具有攀附和助力的意义。人的心识,攀缘于境界,叫做能缘。境界的本身,是为所缘。而心识向境界,发动的作用,便称之缘,所谓心攀缘于境界,缘为心境生作用;也就是说,心的虑知,而生缘虑,缘不异虑知。

缘,所藉之境有别,故有四种不同的缘,兹分别说明如下:

1、因缘:

六根为因,六尘为缘。如:眼根见色尘,根尘相应,识心即起;或者说,因缘和合,识即生法。依法之现行,物之所以生,是由亲与力为因,辅助添增为缘。

例如:种子,具亲与力是因,需要土地、阳光、空气、水、肥料、农夫等,辅助或者说耕耘、播植为缘,然后,因缘和合,而有稻菜果等。

例如:无明,听闻声色,相应作用,而生烦恼。其实,以主因助缘,而说因缘,如不相应,是不能发生诸法的。

因此,以唯识思想说因缘,不说主与助,但言相互成就,所谓「因缘和合」。在于和合与否?!如果,一定要加以分别,则可以借罗什之说:力强为因,力弱为缘。笔者立二者,先后和合相生,得结果,而形成了别之所依,作用之能力。诸法因缘假相,由是成立之,是为因缘之法。

2、等无间缘:

依唯识论说:谓八现识及彼心所,前聚于后,自类无间,等而开导,令彼定生,称为等无间缘。

这是一种于心、心所,相续上而立之缘,它的现象是这样:于心法已灭前念,导引心法后念之生起,而产生的一种作用。

依法相而立:等者相同,说明前念、后念,其心、心所之变化数,虽然有增有减,而每一自体只有一个,没有任何一法,而二体并起。

也就是说,前念、后念,各属一个,没有二念同时。但是,前念后念,生灭分明,剎那现相,决非一念,而分前后,而是念念变化相等。

不过,在这里要加以说明的是:以色法言,则不同于心法,因为,前剎那虽然是一个极微,而后剎那,则同体之极微,有增加至三的时候,有相反而较为前剎那减少,形成前后不等的现象。

无间缘者,于前后心念之间,没有间隔的物体,即使经过多少时间,前心念与后心念,之心法为生缘,此缘,仅局限于心法,与其各法皆不相通。

唯一例外,是罗汉于临涅槃,最后的心心所,没有此种缘用。因为罗汉入于涅槃,毕竟不再生起心法。概括的说:等无间缘,即是心心所法,次第无间,相续而起,因是而名。所以,又称为次第缘。

3、所缘缘:

即是,所缘之缘。前面所说,心识对于境界时,心识是能缘,境界是所缘,缘的作用是攀附;心识,各自攀缘境界。

如:根对尘,相应成识。因此,心识是所缘之缘,也就是心识,缘其所缘而起,而完成所缘缘。

概括的说:心心所法,由托缘而生起,是自心的所缘虑知,叫做所缘缘。

4、增上缘:

倍增强力,尽除障碍,是为增上缘。如:眼根能生眼识,土地能生稻果。或者,六根照境发识,能增上力用,是谓增上缘。

如:人际关系,亲上加亲。如:能力之胜任,更进层境。

如:河渠之成坝,灌溉、发电等。
 楼主| 发表于 2020-4-27 08:2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心所四分

心所,即心王之所有。唯识,立八识心王之心所,由于体之不同,故所起作用,有所分别。以至标出四分,而明究竟。

此四分,于早期论师,多以三分标立,将证自证,分并于自证分内,后依护法菩萨之正义,而有四分之说。兹分别叙述如下:

1. 相分:相即是相状,指所缘而言,系人之心识缘境,不时所现的影像。于心是虑知之法,虑知来自所知。

心生之时,心之自体,自转变,因而现起所虑所托之境。也就是心于起动之时,浮现心前之相貌,称之相分。

2. 见分:见即是见照,指能缘而言,心性明了,自能照见前境。

缘其所变相分,见照的作用,识得自体变相分,共起能缘之作用者;称之见分。

3. 自证分:证是证知,能证知见分,是其三分之体,所以又称自体分。

其主要原理,在说明见分虽知相分,却不能自知见分。

如:刀之本身,不能自斩其刀。因此,识之自证分,彼见分非是他物,于此自体缘(相)外,别有知见分之作用,故称之为自证分。

4. 证自证分:就是能证自证分,为不知谁证知自证的作用。于是从自证分更起能缘,使证知自证。

也就是说,自证分为证知自体,缘(相)外之见分与缘内之证自证分,皆得知之。

以见分与证自证分,是自证分,缘之内外作用,其体必能知其作用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4-27 08:2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八识之相分,所影现之相分殊异;前五识乃五境,第六识乃一切法,第七识为第八识之见分,第八识尽藏五根、器世界、种子等,境界和体性。

概括的说:四分于心所,究竟的分别,可以举「见月」之例,而说明分别的情形:天上的月,相应于心,于心所,显现者是相分。能见者,是见分。能自感受已见月,是自证分。能证知,自感受已见月,是证自证分。

最后,笔者于唯识,研讨过程中所得,发现法相于心所,而起四分之别,正好相应于多年来,得佛法鉴评之四要;可以配当适宜,而容易了解,其中堂奥。

兹对照例述如下:

1..相分-体:能。

2..见分-用:所。

3..自证分-相:能依。

4..证自证分-境:所依。
 楼主| 发表于 2020-4-27 08:2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所缘境

心心所法是能缘,境是所缘,心识之所对,于缘境,而起唯识法相,是八识所变的相分,而心所四分,是心识之作用。

所以,唯识学思想之建立,完成于心外无法,万法唯识的理论之上,认定既无实我,亦无实法。

为使学者明了,所缘之境的真貌,分别说明「三境」的差别相。如下:

1. 性境:

性,是为体性、或谓实体,由实体种子而生,自然维护实性,不随能缘之心,得境之自相。因能缘之心,原本彼之自性,可以现量而得知。

这是唯识中,所谓「性境不随心」的道理,乃第八识与眼识等五识,之全部相分,第六识之一部份相分。

2. 独影境:

是无所托之本质,为能缘之心,独自变化的影相。如:第六意识,浮起空华水月之相,不是自实体种子,而生的实法,仅系能缘之见分,而颠倒计度者。

其所发之假相,既无能生之种子,复无所托之本质,唯独自生起影像,故名独影境。是境,随其种子与善恶之性等,为能缘之见分。所以,唯识学上,有「独影唯随见」的说法。

3. 带质境:

为有所托的本质、性质,能缘之心,不能得其自性。如:第七识缘,第八识之见分。或如:散心独影(散乱或放逸之心)之意识,缘五识之境,其自识之相分,是为第八识之见分。

说明五尘中,确有所托,不是空华水月;所以,对于独影境,称之带质境。基于所托之本质,虽有实体之性境,但所起之相分,却不是所托之本质。

于唯识思想中,似乎支配,于能缘之自我(妄识),而于非我之物体,现我相。依实之本质,与非实之自我,而现一种,似非之相分;此相分不属任何一方。

于见分之自我,与性境之本质,二者可使为两质之性质。所以,唯识学上有「带质通情本」之说,也就是带质境,通于自我、通于本质的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20-4-27 13:5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我法二执

所谓执,即是固执事理,不舍妄情,皆由惑、迷心所起,形成「我法」的执持。而这惑心之起,俱有两种不同的现象。兹分述如下:

(一)俱生:

无始以来,基于六识与七识,虚妄熏习,内因之力,恒与身俱,不待邪教和邪分别,而自然生起;这种发起的情形,可以发现,俱生我执与俱生法执,是由两种情形下,而有相续和间断的差别。

1.是第七识,缘第八识,执为实我或实法,而且相续不断。

2.是第六识,缘五蕴之相,执为实我。或是,蕴处界之相为实法,

但常生间断。

(二)分别:

不是与生俱来,须待邪教和邪分别,然后生起。这种发起的情形,可以发现,分别我执与分别法执,是第六识之执着。详细如下:

1.分别我执:缘邪教所说,蕴相或我相,而分别计度者;执着实我之见。

2.分别法执:缘邪教所说,蕴处界相或自性等,分别计度者,执着实法之见。

综合的说:一切凡夫,依无始以来,之熏习力,与身俱生,自然而起的诸惑,叫做俱生所起之执。而由邪教、邪师、邪思惟三缘,而起的诸惑,叫做分别所起之执。是故,分别所起之惑,易断,于最初顿然断除者,即是见惑。

但俱生所起之惑,难断,于后逐渐断除者,即是思惑。此是唯识,分别心态,于我法二执上,说明诸惑的缘起论。深入研究的话,可以发生警觉,不为诸惑所迷失。
 楼主| 发表于 2020-4-27 13:5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六、三性三无性

法,有真妄之别,一般说来,随无明之染缘,而起者为妄。随戒定慧之净缘,而起者为真。依唯识思想,则凡因缘所生之法,总为不实,故谓之妄。而不生不灭之法,为真如真实,故谓之真。

本宗为明了,真妄之究竟,故立徧、依、圆三性。兹分述如下:

1. 徧计所执性:

为凡夫妄执,认为实物,而徧计一切法,是明显的自以为是。如俗云:一朝被蛇咬,三年畏井绳。

如:夜入空屋,妄执有鬼。基于妄执,无中生有,像空中华,是相无!这便是周徧计度,妄情所现,的实我实法相,称之为徧计所执性。

2. 依他起性:

依因缘而生之万法,如:棉花是因,人织为缘,而后有布。或:依布为因,人缝制为缘,而后有衣。

于唯识思想,则因缘和合而生之法,以第八阿赖耶识,之种子为第一因,藉种种助缘而起,是离妄情而自存。

例如:树是因,人制成材是缘,而后有椅桌等,之因缘而生者。皆依他而起,非自然生,故说生无性。

3. 圆成实性:
由我空与法空,所显现圆满、成就的真实性。此指真如而言,因真如,是唯识的实性;如:布实性是棉,衣的实性是布,所以说圆成实性。

基于此性的完成,必须证得,我法二空以后,才能显现,超情离相。由于远离以前的,徧计所执我与法性的原故,所以说胜义无性。
 楼主| 发表于 2020-4-27 13:5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七、三量缘境

心所三量,依于缘境,或者说,心心所量知,所缘之境。

而所立之三量,兹分述如下:

1、现量:

现,即是现显直觉,已有的缘境。如:明镜之对物体,分明了别而不迷乱;也就是能缘之心,不受些许隐障所蒙蔽,量知现在所有之境,像耳识之于声,眼识之于色等。

2、比量:

比,即是比类,不能直觉,显现的缘境。如:见烟知有火,比类量度,而正确了知。并具因明学上,依第六识的比量智,所有比较分别,而所量知者。

3、非量:

为缘境所现,不能正知,而虚妄分别。也就是说,于现在之境与非现在之境,以逆乱之心,错分别取,不实之事。

以似现量、似比量,而为非量。就八识所知而分之,则第八识,与眼等之五识,唯为现量。第七识唯为非量,第六识通于三量。

或者说:似现非现,似比非比,凡对现量与比量,而谬误之量度者,叫做非量。
 楼主| 发表于 2020-4-27 14:0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善恶无记

善、恶、无记三者,唯识学上,称之为三性;但是别于前述,徧、依、圆三性,兹分别叙述如下:

1、善:于现在及未来之世,对自己与他人之顺益者;举凡信等善心,以及善心所起,一切之善业者。

2、恶:现在及未来之世,对自己与他人之违损者;举凡贪等恶心,以及恶心所起,一切之恶业者。

3、无记:非善恶、非顺益、非违损,不可记别者。

计分:有覆与无覆二种无记。

a.有覆者:妄惑之体性,染污而非善恶,妄惑之势微弱。如:俱生起之我法二执。虽然不违损自他之力,但是,其体妄惑,荫覆圣道。

b.无覆者:其性非染污、非善恶,自性微弱,其体非妄惑,及非与妄惑俱起,无损益自他之力。如:第八阿赖耶识之自体,以及内之五根、外之山河大地、森罗万有等。

善、恶、无记三性,如以八识分别,第七识为有覆无记,第八识为无覆无记,前六识,则通于善恶无记之三者。
 楼主| 发表于 2020-4-27 21:0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九.三身之辨

三身,在佛典中,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如:天台所立,为法、报、应三身。该宗又于佛所立者,谓色、法门、实相三身。而大小乘所通用者,为法、报、化三身。乃至经论中所说,二身而十身、无量身等,开立多途,总以三身通达,纵诸佛菩萨之不同,亦不出三身。

故唯识学所立,虽然标以自性、受用、变化三身,却已涵盖了法身,自受用之报身,他受用之胜应身,变化之劣应身等。

为分辨起见,兹依本宗所立三身,详述如下:

1、自性身:

同于法身,为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平等心之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弄,具足无边际,真净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之大功德,所依止者。

2、受用身:

同于报身,并具二种性,详细如下:

(1)自受用:

诸如来三无数(阿僧祇)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之无量真实功德,具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无量未来际,恒常自受用,广大法乐者。

(2)他受用:

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真净功德身。居纯净之土,为住十地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轮,决众疑惘,令彼受用,大乘法乐。

3、变化身:

同于应身,是诸如来,由成所作智,变现无量随类,(依应用而现)化身。居净秽之土,是未登地菩萨,二乘异生。

称彼机宜,现神通而说法,令其各获诸般利乐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1 05: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