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873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8-7-3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会员报到
是否已阅读提醒: |
已阅读 |
您开始学佛了吗: |
已开始 |
您学佛的目的: |
学习了解宇宙人生真相。 |
有固定功课吗: |
偶尔,心血来潮时做一下功课 |
您的修行方法: |
信愿持名念佛一门深入,深信此为最上功德,随缘随力做其它但不执著 |
对往生有信心吗: |
有信心,往生不难 |
[南无]的意思: |
即是皈命,亦是发愿回向、随顺佛愿救度 |
念佛超胜: |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的发音为ná mó) |
最想说的一句话: |
謝謝閱讀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善俊儒编写(31—7-2018 新加坡)
谈谈『涅槃那些事儿』(上篇)
这篇“涅槃那些事儿”很长,所以分为上下两篇。下篇下一次才发表。。。
本篇(上篇)内容:
1. 五蕴,涅槃
2. 涅槃相
3. 缘起,轮回,涅槃
4. 法住智为前、涅槃智为后。
5. 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6. 分别想灭
7. 九乘教
8. 人法空
9. 公案
『经疏啦,古来大德讲经啦,都这麽说:梵语涅槃。华言灭度(汉文称为“灭度”)。佛学辞典说灭度是:谓命终证果,灭障度苦。即涅槃、圆寂、迁化之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圆寂”。某某大师圆寂了。
『涅槃那些事儿』标题一:《五蕴(阴),涅槃》
问 :涅槃这两个字在大藏经裡应该是出现最多数次的两个字之一吧?
答 :这我就不晓得了,要问深入经藏八次的印顺法师才知道。
问 :你有没有搞错呀?印顺法师已涅槃了,我要去那裡问他呀?
答 :没关系,就让圆悟佛果禅师告诉你如何去涅槃找印顺法师吧!
问:佛果禅师怎麽说呀?
答 :圆悟佛果禅师说:
五蕴山头涅槃路。四方八面没遮襴。通身尽是金刚眼。一粒灵丹火里燃。
问 : 什麽意思?
答 :禅师的意思是涅槃就在我们的色受想行识五蕴裡,也就是在我们的心中。
问 :是这样的意思吗?
答:宏智禅师广录说:
何处不入般涅槃?若论此事。不论僧俗。不在久近。若尔一念相应。照体独立。物我皆如。在一切时圆陀陀。明了了。淨裸裸。赤洒洒。堂堂地现前。在一切时。成佛作祖。只为尔放不下。自筑界牆便见有。
问 :佛法真微妙哦!
答 :故说无上甚深微妙法!
问:妙哉也?
答 :宏智禅师又说:
吾家一片田地。清旷莹明。历历自照。虚无缘而灵。寂无思而觉。乃佛祖出没化现。诞生涅槃之本处也。“妙哉人人有之”。而不能磨砻明淨。昏昏不觉。为痴复慧而流也。一念照得破。则超出尘劫。
(“吾家一片田地”就是指我们的心,就是佛祖出没化现的地方)
问 :为什麽涅槃在五蕴裡?
答 :大宝积经说:诸蕴无有实,
自性本来空,性空故无相,一切无所起。诸蕴远离相,离相则无生,无生则无灭,诸蕴如是相。
(离相则无生,无生则无灭,诸蕴如是“相”。 涅槃不也是无生无灭的吗?
愣伽经说: 无生则无灭。无灭则寂灭。寂灭则自性涅槃
问:要在那裡求菩提?
答 :大方广师子吼经说: 欲求法者于自身求;欲求菩提以五蕴求。
(要得涅槃也得以五蕴求)
问:五蕴的本体是怎样的?
答:陀罗尼集经说: 观五蕴知其性空。不可
得。即心”寂灭三昧”。
问:寂灭三昧应该是指涅槃吗?
答:愣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四说:
无生则无灭。无灭则寂灭。寂灭则自性涅槃
问 : 上面说诸蕴也是远离相的,『离相则无生,无生则无灭』。 这样说,无生无灭处就是涅槃啦?
答 :对!藏传经论说: 若谓灭是涅槃,则应成断。若是不灭,则应成常。是故涅槃非有、无性,『无生无灭是涅槃』。
60华严说:『涅槃非生灭法』。
问 :为什麽说诸蕴也是远离相的?
答 :大宝积经说: 诸法无体故,斯蕴亦无性。
界处亦如是,“一切从缘起”,自性本来空,无相无有体。
问:为什麽说“斯蕴亦无性”?
答: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说:
五蕴诸法。其性本空。性空则无二。无二则无我我所。无我我所则无所取着。无所取着者即是出离世间法也。
问:五蕴的自性是怎样的?
答:父子合集经:五蕴自性本非有 应知但诳彼愚夫
问 :一切从“缘起”?怎麽讲?
答 :大宝积经说:是五蕴者属于“因缘”,若属因缘则不属我,不属众生,若不属我不属众生是则无主,无主则无取,无取则无诤,无诤论者是沙门法,如手画空无有触碍。修行如是空平等性超过世间。
问:五蕴者属于“因缘”,因缘则不属我,不属众生,五蕴相是空的吗?
答 :佛说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卷中说:
五蕴身相本性皆空,由诸妄因受诸异报,如梦中人历种种事
问 :如梦中人历种种事,这样子说,五蕴相是空的了?
答:诸法集要经说: 故诸佛所说
五蕴自性空
若如实了知 则于欲不着
为愍诸有情 断除烦恼缚
令至于彼岸 得寂静涅盘
问 :正如大般若经说:五蕴以无性为自性,无性自性不可得故。
答 :对!所以藏传白话广论说:菩萨应正确地观照五蕴皆是自性空。
问:藏传四百论不也讲涅槃无我吗?
答:四百论说:究竟涅槃时,无蕴亦无我,不见涅槃者,依何有涅槃。
问 :哦!原来是这样子的,难怪禅师说:五蕴山头涅槃路。涅槃就在五蕴裡?
答:对!大集经说:知是“五阴(蕴)如菩提“,
如菩提性入界然,观是诸法无有二,
是名菩萨不退印。
(五蕴如菩提者,五蕴就是本心也, 故说:观是诸法(五蕴和菩提)无有二)
问 :大涅槃经不就说得更直接明白了吗?涅槃经说: 善男子,衆生佛性住五阴中。
但是,经没直接说“涅槃在五阴中”。
答 :师兄,你今天是怎麽样了啦?上面不是说『无生无灭是涅槃』吗?佛性就是无生无灭的呀!换句话说『众生的涅槃住五阴中』呀!
♣小标题:『少见佛性』
问 :对哦,就是这个道理哦!讲到佛性,很奇怪,涅槃经有说我们可以见少佛性的?
答:哦!你是指涅槃经的这段话: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如来今日善能开示《大涅槃经》。世尊!我因是事即得悟解《大涅槃经》一句、半句,以解一句至半句故“见少佛性”。如佛所说,我亦当得入大涅槃。
问:可以乘这机会谈谈这“少见佛性”的概念吗?
答:好!先谈谈声闻的修证吧!
问:声闻住什麽谛?
答: 愣伽阿䟦多罗宝经心印说: 此声闻初观苦空无我。住于真谛。
问:为什麽声闻能住真谛?
答:愣伽心印说:(声闻)以离欲寂静之力。能息阴界入自共相。外不坏相如实知。不坏相。谓一切法真如实相也。如实知。谓如实相而知。无别闻见。所谓真谛也。
问:住真谛的情况是什麽样的?
答:愣伽心印说:由是心得寂止。住禅定住禅定解脱之乐。遂成差别。习气。谓无始习气。此习未离。则不能直下担荷八识。“犹藉禅寂。易麤为妙”。心外之法未忘也。
问:二乘能见佛性吗?那一些人能见佛性?
答: 愣伽心印说: 二乘(声闻和缘觉)不见佛性。十住菩萨少见佛性。
问:为什麽二乘不能见佛性?
答: 愣伽心印说: 谓二乘定多慧少。虽得自觉圣智。不知智体本寂。妄见寂乐。为寂所障。故曰不见。
(注意“妄见寂乐。为寂所障”这句
问:为什麽十住菩萨能少见佛性?
答: 楞伽心印说: 十住菩萨慧多定少。谓初见自觉圣智。智相明了。于智本寂。未即圆彻。故曰少见
问:什麽是什住?
答:仁王护国经疏说:十住十行十回向诸位菩萨皆称贤者。此就别教而论。盖诸位菩萨但断见思惑尽。尚有无明惑在。未入“圣”位。名“贤”也。一十住。会理之心安住不动。名之为住。一发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五具足方便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
大乘起信论说: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
问:上面说贤和圣,什麽是贤?什麽是圣?
答:金刚经石注说:贤者。若须陀洹。阿罗汉之类。圣者。佛也。无为法者。自然觉性。不假人为之法也。
♣小标题:『舍五蕴得解脱』
问:可见,读涅槃经多麽重要呀!
答:这裡我再乘这个机会告诉你什麽是佛性,涅槃经说: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智者见空及与不空、常与无常、苦之与乐、我与无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槃。
答 :对!话虽说佛性在五阴中,涅槃经说要解脱,比须舍掉五蕴的。
问 :涅槃经怎麽说?
答 :大涅槃经说:“又解脱者,舍婴儿行。譬如大人,舍小儿行;解脱亦尔,除舍五阴。除舍五阴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问:除舍五阴就是真解脱,是如来,那麽,那些业果啦,善恶之业呢?
答:涅槃经说:
然后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甚深秘密之义。複次,善男子,云何複名甚深之义?虽知衆生实无有我,而于未来不失业果;虽知五阴于此灭尽,善恶之业终不败亡
问:业果还在,善恶之业还在,那能算是解脱真如来吗?
答 :但是涅槃经说: “虽有诸业,不得作者;虽有至处,无有去者;虽有系缚,无受缚者;虽有涅槃,亦无灭者。是名甚深秘密之义。”
(注意上面那段“知衆生实无有我”)
问 :解脱了,但是还有诸业,还能见到涅槃吗?
答 :大乘起信论说:谓虽念一切法皆无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灭自性涅槃。而亦即见因缘和合善恶业报不失不坏。虽念因缘善恶业报。而亦即见一切诸法无生无性乃至涅槃
问 :南传巴利藏有说要捨五蕴吗?
答 :巴利藏说:重担是五蕴 ,担者名士夫,世间取担苦,捨担为安乐。
问 :重担是五蕴,这样讲,如果我们还有我执,五蕴是轮回的根本了?
答 :巴利文小部经典说:「善能知五蕴,断其根本存,生死轮回尽,我今不再生。」
「了知五蕴,断尽根本,苦恼灭尽,诸漏灭尽。」
问:巴利藏也说:
「摩耶夫人生瞿昙,实爲衆生得利益,世间病死所击者,“排除”五蕴得自在。」
答:对!巴利藏说:「“舍断”世五蕴,而成无所趣,受人时供物, 期福婆罗门」
问:大集经也说呀:五受阴(蕴)名为世间,菩萨善分别五阴,观是无常乃至如“涅槃”性已,知此道中无有世间及世间法,知此道是无漏是出世间无所繫着,是名出世间。善男子!是名菩萨道。
答 :对!观是无常乃至如“涅槃”性。
问 :涅槃我们还没证到,但我们众生都在生死裡呀?
答 :但是,60华严说: 生死及涅槃, 此二悉虚妄
问 :这样子说,五蕴及涅槃,此二悉虚妄 ?
答 :大宝积经说:汝等若能奉持戒已,于是六根六境、“五蕴”六界,深知“虚假”皆不执着,以不着故是名出家无欲之法。
问: 话虽这麽说,涅槃就在我们的五蕴裡,如果你的心是污染不淨还有一个“我”,那可就不是涅槃了!
答 : 对!所以藏传“入中论善显密意疏”说:
《宝鬘论》云:「乃至有蕴执,从彼起我执。有我执造业,从业復受生』
问 :应怎麽样,才能从五蕴处悟入呢?
答 :大宝积经说:谓观察五蕴寂灭如幻空无所有,如是悟时不见悟入、无觉无思,一切分别悉皆寂灭。若于诸蕴如是悟入,即为悟入一切诸法。
问 :要怎样才算是涅槃?
答 :龙树菩萨六十颂如理论说:
彼诸蕴不灭。 “染尽”即涅槃。
问:究竟涅槃的时候,还有我吗?
答 :藏传圣天菩萨的“四百论”说 : 究竟涅槃时,无蕴亦无我。
(究竟涅槃时,就无五蕴,也无我了)
问 :彼诸蕴不灭。 “染尽”即涅槃,究竟涅槃时,无蕴亦无我。 那不是证入第一谛了吗?什麽是第一谛?
答 :大集经说:「云何名为得第一谛?所谓观于六根五阴(蕴)犹如镜像,名得第一谛。
问 :哦!原来是这样:观于六根五阴(蕴)犹如镜像,名得第一谛。
答 :对!大集经说:若能了了知五阴(蕴),
是人能到无漏边,了知不生亦不灭,能令众生到彼岸。
问:什麽是涅槃?
答:龙树菩萨说:“无得亦无断,不断亦不常,不生亦不灭,是说名涅槃。”
⚫再以这段做总结:
涅槃经说: 善男子,衆生佛性住五阴中。
(涅槃在五阴中)
✸✸✸✸✸✸✸✸✸✸✸✸✸✸✸✸✸✸✸✸✸
『涅槃那些事儿』
标题二:缘起,轮回,涅槃
问 :前面谈到缘起,金刚乘有说轮回和涅槃是缘起的吗?
答:《大界无央王续》云:
诸法以及种种相 于虚空中实平等
虚空即是根本智 其所标誌无生基
于中“轮迴及涅槃” 皆依“缘起”而显现
是故说即缘生法 如天之云及虹彩
以其正由本智生 故说皆住于法界
问 :缘起和空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藏传“三主要道笔记”说:缘起与空二者必然相辅相成而现。
藏传略名缘起贊五十八颂说:空即缘起义 性空与成立 作所作无违.
问:缘起与空二者必然相辅相成而现?
答:对!藏传三主要道笔记这麽说:
所以说,因果缘起与无自性二者相辅相成,是[中观应成派]的独特优胜之处。
问:三主要道笔记不也这麽说吗?笔记说:我们可以立量来说明这一切:“轮回涅槃一切法一一有法,完全没有实执所执的自性有,因为他们是缘起的。”所谓[缘起]是指依他而起或依他而生,故绝无从自己这边自然而有之理。
答:对! 但是,四法宝鬘说: 须认知实相之胜义本体,非由因缘和合而生,此乃纯然清淨,离诸虚妄,故无轮回与涅槃、功德与罪孽、善与恶等区别对待。
问:藏传四法宝鬘释说: 依中观见,轮回涅槃都无自性,无非现象而已。现象实有而无本体,...是故空性中可现万法幻相,万法幻相亦由空性中生,必唯证入空性,然后始可消除一切幻相,在空性中轮回涅槃无二。
问:“所作作无违”?
答:五十八颂又说:当了知。“如”能了知无自性之我,则更知凡俗我不须破除,以其无害于无自性我也。
宝云经云:【佛转妙法轮,宣说一切法,本寂静不生,自性般涅槃】
问: 为什麽藏传“四百论”有这麽说:【愿我得涅槃,非不空观空,以佛说邪见,不能得涅槃。】?(佛说是邪见)
答: 藏传入中论善显密意疏说: 中论亦云:【大圣说空法,爲离诸见故,若複见有空,诸佛所不化。】亦即说诸法“自相”空义。
(如果再见有一个空,诸佛所不化,因为诸法“自相”空故)
问:自相空义做何解?
答:藏传“宝相论”说:
“觉性之自性光明,爲一切轮回涅槃明现之源,从本以来即是元成,然觉性之体上并无轮回涅槃可得”
又说:“然明现之本,应知不灭”
问:“然明现之本,应知不灭”做何解?
答:藏传宝相宝藏论释笔记说:
如虚空中显现情器,轮回涅槃亦由觉性的不灭妙用而起现,即现之时,自现爲空,是相空,觉性之体,空湛清淨,是体空,二空皆本自大“元成”。换言之觉性有用要现,现而成空,摄用归体;空而又要现,从体起用,这是“元成”规律。
(注意:从体起用,现而成空,摄用归体)
问:所以宝相论说:“轮回(和)涅槃所现,皆觉性之妙用,觉性本体轮回涅槃皆不可得”
答:对!四法宝鬘说:于胜义谛,本来清淨无生,故不堕轮回(和)涅槃两边,得离世俗心之虚妄。
问:上面说:于中轮迴及涅槃 皆依“缘起”而显现。可是轮回的那些业的种子存在那裡?
答:藏传“大圆满心性休息”说: 轮回与涅槃的一切业均以种子的形式依存于阿赖耶。《文殊淨智经》中云:“阿赖耶乃一切基,轮回涅槃清淨基。”
但是,佛说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卷第五说:众生轮迴及佛彼岸体(涅槃)无二故。
问:这样讲,生死和涅槃是无二了?
答:藏传“普贤王如来大力愿颂”说: 生死涅磐法,一因二道果,明无明所变,今以普贤愿,令于法界宫,一切成正觉。
问:正如藏传“宝相宝藏论释”说:
轮回涅磐一切诸法莫不包罗在自心本性──明空妙觉之内,无欠无缺,故名大圆满。
答:对!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裡有这样一段精彩的对话:
梵天言:「佛所示法有度生死耶?」
答言:「无也!如来不令众生离于世间,亦不令众生得于涅槃。」
梵天言:「善男子!以是因缘,当知如来不令众生出于生死入于涅槃,但为化度妄想分别生死涅槃二相者耳,此中实无出于生死至涅槃者。何以故?诸法平等,实无有人往来生死,亦无有人入于涅槃,无染无淨故。」
问:我还是不明白以上说的非不空观空的概念?
答:索达吉堪布上师的“四百论广释”是:
非不空观空,谓我得涅槃,
如来说邪见,不能得涅槃。
并非将不是空性的诸法观爲空性,便说“我修成空性得到了涅槃”,如来说凡有这类不合实相的邪见者,即不能证得涅槃。
问 :为什麽这麽说呢?
答:广释说:要解脱轮回证得涅槃果位,必须如实现证空性实相。但是修习证悟空性,并非是诸法本来不空,而修习者在自相续假想它们是空性,由此假想串习而断除贪执,然后说自己得到了涅槃解脱
问:藏传菩萨瑜伽行四百论释也说: 是于空法修习现证为空,因为没有通达补特伽罗(我)和五蕴实有空,则执为诸法实有。谓“我修空性证得涅槃”,并不是(说)诸法不空观它为空。
答:对!“必须如实现证空性实相。” “是于空法修习现证为空”,并不是(说)诸法不空观它为空。
问:说到观空,如来根本教如何说观空?
答:印顺法师的性空学探源说:
「第一义中无去来;未来无聚唯转生,住如芥子生诸法,彼法灭已是其初, 世间以法初不离,不见去来不见生,诸法不起如虚空,犹如电起须臾灭。」
问:须臾灭?那不是一切法皆归于灭吗?
答:对!性空学探源说: 一切法皆归于灭;灭的当体就是空。这是如来根本教中从无常观空的方式。这论中叫它做「观灭智」。
问:从这所谓观灭智,能证到什麽境界?
答:性空学探源说:由此观灭智,对于诸法的终当归灭,生起了恐怖、厌患, 而欣求解脱。从观无常苦无我,而达于正性离生,真见灭谛,刹那而顿了四谛, 证得了“初果”。
(注意:刹那而顿了四谛)
问:这种讲法和阿含经的讲法相通吗?
答:探源说:这依生灭缘起,泛观无常苦无我,而归到见灭得道,与『杂阿含』 所说的证道次第,大体相顺。
问:为什麽说是大体相顺呢?
答:探源说:见道位中就是见的涅槃空寂,所以也就是见空得道 。化地部的「四谛一时现观」,也有这个见解;所以,见空得道,可说是分别说系的“共义”。
问:什麽是化地部?
答:维基百科说:化地部(梵文:Mahīśāsaka,巴利文:Mahiṃsāsaka),音译为弥沙塞部,意译为大不可弃部[、正地部、教地部等,为部派佛教的早期部派之一,《异部宗轮论》记载它于佛灭后第三百年中分立而成。
问:什麽是分别说系?
答:维基百科说:分别说部(巴利语: Vibhajjavāda,梵语: Vibhajyavāda),部派佛教的部派之一,源于本上座部,与大众部、可住子部和说一切有部并列为佛教的最初四大派系。在《大毘婆沙论》中据宗义而归结其下各部派为分别论者。
问:我们这裡谈轮回(生死)涅槃,印顺法师的见解如何?
答:中观论颂讲记说:一般声闻学者,把生 灭的有为,寂灭的无为,看成隔别的;所以也就把有为与无为(主要是择灭无为 ),生死与涅槃,世间与出世间,看成两截。
问:这样说,把生死与涅槃,世间与出世间,看成两截。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啦?
答:讲记说:(他们其实)不知有为即无为,世间即出世间, 生死即涅槃。
问:问题是要怎样才能明白有为即无为,世间即出世间, 生死即涅槃?
答:讲记说:
所以体悟缘起的自性,本来是空寂的,从一切法的本性空中,体悟 世间的空寂,涅槃的空寂。这世间与涅槃的实际,「无毫釐差别」。
问:这不是心经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吗?
答:讲记说:
『般若经』 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就是这个道理。缘起的自性空,是一切法本来如 是的,名为本性空。一切法是本性空寂的,因众生的无始颠倒,成生死的戏论。
问:那些生死的玩意儿“生死戏的论息了”,会怎麽样?
答:讲记说: 戏论息了,得证涅槃的寂灭,其实是还他个本来如此。
问:为什麽说还原他本来的样子呢?
答:讲记说:缘起自性空,所以说缘起 的实性是空的,性空的妄相是缘起的。如果不谈空,怎能开显缘起的真相,怎能 从生灭与寂灭的无碍中,实现涅槃的寂灭?
问:原来是这样:缘起的实性是空的,性空裡的妄相是缘起。
答:对?讲记说:无一法不是缘生,也就无一法不是性空。
问:根据因缘生法,我们能了解法空吗?
答:讲记说:依世俗的因缘生法,通达一切法空,是证入胜义的正见。观一切法的空 性,才能离自性见,悟入诸法实相。
问:了解空性的过程是怎样的?
答:讲记说:所以,观行的过程,第一要了解因果缘 起,得法住智;再观此缘起无自性空,假名寂灭,得涅槃智。依缘有而悟入 性空
问:悟入 性空的情形是怎样的?
答:讲记说:悟入性空的当下,是一切生灭缘起法都泯寂不现的。因此,在正觉中 ,不能不所,一切都不可安立。如从真出俗,观性空的假名缘起,见一切如 幻缘起法宛然存在。
(俊儒识:不能不所,是指没有“能”“所”了,没有“能”见的人和“所”见的法)
问:这不是和我们前面谈藏传佛教的缘起性空的看法一样吗?
答:对!讲记说:因此,龙树学可以称为性空唯名论。
问:说这个空,那个空,可以简单的一句说经论裡的空是什麽吗?
答:藏传《辨中边论》说空性有五相:1.不可言说。 2.不可思议。3.无二相。4.一味。5.无差别。
问:空性的特色是什麽?
答:藏传“宗义宝鬘浅释”说:空性六特色:1.无爲。2.甘露。3.寂灭。4.离戏。5.光明。6.甚深
问:南传巴利藏如何说空?
答 :巴利藏譬喻经说:空法无相法,无欲求梵住,无欲即苦灭,此等汝法殿
彼空无相法,非欲求住法,四种沙门果,一切吾解明。
问:禅宗祖师如何说“观空”?
答:护国元禅师
观色即空成大智。故不住生死。“观空”即色成大悲。故不证涅槃。生死不住。涅槃不证。汉地不收。秦地不管。且道在甚麽处安身立命。
圆机禅师
广寻文义。镜里求形。息念“观空”。水中捉月。单传心印。特地多端。
马祖大寂禅师
自性本来具足。但于善恶事上不滞。唤作修道人。取善捨恶。“观空”入定。即属造作。更若向外驰求。转踈转远。但尽三界心量。一念妄想。即是三界生死根本。但无一念。即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无上珍宝。
随州双泉山郁禅师
若将意解度量。迢迢十万八千。更乃息念“观空”。大似水中捉月
韶州云门山朗上座
乾坤大地本来虚 靡用“观空”作意除
作意除兮终不了 还似霜钩钓火鱼
✸✸✸✸✸✸✸✸✸✹✸✹✹✸✸✸✸✸✸✸✸✸✸
『涅槃那些事儿』标题三:《什麽是涅槃,涅槃相》
问 :在还没谈那些很长的“解释”什麽是涅槃啦,多少种涅槃啦等等的严肃谈话前,让我们轻松简要的谈什麽是涅槃吧?
答 :经疏啦,古来大德讲经啦,都这麽说:梵语涅槃。华言灭度(汉文称为“灭度”)。
问 :什麽是“灭度”?
答 :佛学辞典说:谓命终证果,灭障度苦。即涅槃、圆寂、迁化之意。此谓永灭因果,开觉证果。即永远灭尽「分段、变易」等二生死,而度脱「欲、有、见、无明」等四暴流。
问 :人常说某某大师圆寂了,灭度了。这样说,灭度就是解脱了?
答 :藏传龙树菩萨的“精研论”说“解脱”就是涅槃:
一性、异性、二俱皆非有故,一切法皆无。由无法故,所说、能说亦皆非有,故“涅槃与解脱无有异”。
问:南传巴利藏怎麽说解脱?
答 :离欲是为解脱,解脱是为解脱知见,解脱知见是为无取着般涅槃。
(注意:解脱知见是为“无取着般涅槃)
问:藏传“宝相贊”不也说吗:成无上静寂,证爱尽离灭,得“解脱涅磐”,名阿罗汉果。
答:对!证爱尽离灭,得“解脱涅磐”
问 :上面禅师说涅槃在我们心裡,经典说涅槃在那裡?
答 :巴利大藏经第 03 册 犍度说:
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的)众生.....亦甚难见一切诸行寂止,一切缘依断捨,渴爱灭尽,离、灭、“涅槃处”。
问 :涅槃就在“一切诸行寂止,一切缘依断捨,渴爱灭尽,离、灭的地方?
答 :对!故正法念经偈云:三界如转轮 业繫轮不断,是故捨爱欲,离欲得涅槃
问:南传论藏如何形容涅槃?
答:摄阿毘达摩释义说:脱瓦那诸大仙宣说,无死、究竟、无爲、无上之句爲涅槃。如斯如来宣说心、心所、色、涅槃四种第一义。
问 :再问一次:涅槃在那裡?
答 :华严经说:诸佛能现身,处处般涅槃
问 :如果我们处在涅槃裡,那会是怎样的情况?
答 :华严经说:汝等当知一切诸行众苦炽然,如热铁丸。诸行无常,是磨灭法;『涅槃寂静,无为安乐,远离炽然,消诸热恼』。
问:南传巴利藏如何说涅槃的情况?
答 :出离、离欲、止灭、寂静、证悟、正觉、涅槃也。
问 :涅槃像什麽样子呀?
答 :华严经说:如虚空涅槃,如来涅槃亦如是
问 :涅槃好像虚空那样吗?
答 :60华严说:行于涅槃性,犹若虚空相
问 :这样子说,涅槃是无相的啦?
答 :60华严说:令住离相无碍涅槃
当如是知如如般涅槃。如来大般涅槃。亦復如是。如实际。如法界。“如虚空”界。如实性。如离欲际。如“无相际”。
问:要怎样才能得离相无碍涅槃?
答:华严部“十住经”说:远离一切三界所着。令住“离相无碍涅槃”。
问:离相无碍涅槃,那涅槃的“相”是什麽?
答:佛说大方等顶王经说:一切物无生,求自性亦无,以自性无故,此是涅槃相。
问 :涅槃有老死相吗?
答 :龙树菩萨劝诫王颂戒说:涅槃无尽,无老死
问 :为什麽涅槃没有老死相?
答 :60华严说: 何以故。涅槃非生灭法。
问 :我们能见到涅槃吗?
答 : 大乘密严经说: 涅槃名为佛,佛亦名涅槃,离诸分别想,云何而可见?
(离诸分别想,要如何见到涅槃?)
问 :涅槃有增减吗?
答 :南传巴利律藏“遮说戒犍度”说:若甚多诸比丘于无馀涅槃界般涅槃,是故,无馀涅槃界亦不知有增减。
问:维摩诘所说经说:众生是涅槃相?
答 :是的!经说:一切众生即菩提相。若弥勒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应灭度。所以者何?诸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槃相,不復更灭。
(金刚经说:如是灭度一切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问:众生是涅槃相,这样子说,佛能见到有情众生的涅槃吗?
答:说无垢称经菩萨品也说:佛说真如为般涅槃,以佛观见一切有情本性寂灭即“涅槃相”,故说真如为般涅槃。
问:一般上,小乘对涅槃的讲法:已舍重担者不再取重担,根绝渴爱者,无欲般涅槃
答:对!巴利藏说:若比丘以厌患于色、离欲、灭尽,不取执而解脱者,应名爲得达现法涅槃之比丘。
问:其他大乘经如何说涅槃相?
答: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说: 佛言:「譬如虚空,无贪、瞋、痴。文殊师利!当知色等诸法亦復如是,无贪、瞋、痴,不异“涅槃相故。
圆觉经说:有我爱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
不退转法轮经说:
使闻三千界 安住于虚空
众生亦復尔 皆同涅槃相
问 :禅宗祖师说涅槃是什麽相?
答 :大慧菩觉禅师书卷说: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
问 :对禅师的这一席话,经典有相应的解释吗?
答 :大宝积经说:佛于涅槃而无分别亦无所得。若于涅槃起于分别及有所得,如来尽说名为邪见。若邪见者则名无智,若无智者名为损害,若损害者名曰愚夫。
问 :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经典有什麽相似的解释?
答 :华严经说:能善分别知,一切诸世界,
于彼十方国,无有分别想
维摩经:善于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问 :为什麽分别不能做分别想呢?
答 :佛说大乘智印经说:若于是法起分别想及以戏论,则法有二。若法有二,则堕生灭。何以故?此无上法第一义谛,亦无有生,亦无有灭。如是了知是名守护。」
维摩经略疏说:仁者自生分别想耳。分别即是染着故也。若“息”分别想者。则会法实相。名如法。
问 :上面说起分别想就是堕生灭,,要怎样正确的认识这分别想念?
答 :注大乘入愣伽经说:
言一切法皆非坚实者。谓从分别想念而生也。若能了悟“分别识空”。则知诸法本来寂灭。若生若灭俱是分别。分别若亡法非生灭。金刚三昧经亦云。法从分别生。还从分别灭。灭诸分别法。是法非生灭。
问:金刚三昧经说得非常好! 金刚三昧经亦云。法从分别生。还从分别灭。灭诸分别法。是法非生灭。
答:对!故愣伽经说:若生若灭俱是分别。分别若亡,法非生灭。
问 :在不生不灭中还能作分别想吗?
答 :智者大师的释禅波罗密次地说:
是故摩诃衍论云。除诸法实相。其馀一切皆是魔事。故偈言。
若分别忆想
是即魔罗网
不动不分别
是即为法印
常念常空理
是人非行道
不生不灭中
而作分别想
藏传宝相贊说:示现佛涅磐,利他及自利,二利等事业,名法身“大用”。
问:再一次说明分别不作分别想?
答 :佛说十地经说,:
“知”法无生无起性 无相无成无坏灭
无尽无转无止息 无性为性常平等
以无分别入佛智 “超心意识分别想”
证此忍已得静住 甚深不动常寂灭
(关键字: “知”法无生无起性)
问 :什麽是不作分别想?
答:华严经疏钞说 :离一切心、意、识分别想,无所取着,犹如虚空,入一切法如虚空性。
佛子住于此
一念摄诸劫
但随众生心
而无分别想
问:无分别想了,要以什麽性为性?
答:华严说:无性为性,初中后际皆悉平等,“无分别”如如智,之所入处离一切心意识分别想,无所取着犹如虗空,入一切法如虗空性是名得无生法忍
♣小标题:『要到什麽时候分别想才灭』
问 :要到什麽时候分别想才灭?
答: 大乘入愣伽经现证品说: 大慧。八地菩萨声闻缘觉。心意意识分别想灭。
问:这样说来,八地菩萨得三昧了?这三昧和
诸声闻缘觉涅槃相同吗?
答:是相同,愣伽经说:八地菩萨所得三昧。同(于)诸声闻缘觉涅槃。
问:八地菩萨得三昧后,有入涅槃吗?
答:愣伽经说:以诸佛力所加持故。于三昧门不入涅槃。
问:为什麽诸佛加持不要八地菩萨入涅槃?
答:愣伽经说:若不持者便不化度一切众生。不能满足如来之地。亦则断绝如来种性。是故诸佛为说如来不可思议诸大功德。令其究竟不入涅槃。
问:既然八地菩萨所得的三昧和诸声闻缘觉相同,为什麽诸声闻缘觉要入涅槃呢?
答:愣伽经说:声闻缘觉着三昧乐。是故于中生涅槃想。
(他们执着三昧乐,所以于中生涅槃想)
问:难怪你上一篇”须陀洹”篇裡最后有引用禅宗祖师的一首诗,说:声闻有相求?
答:对!祖师的诗说:诸佛说空法。声闻有相求。寻经觅道理。何日学心休。
问:御製拣魔辨异录说: 既不可取相求悟。亦不可离相思空。不即不离。觉性自现。
答:对!不即不离。 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说: 若世出世法一切淨尽不即不离,方是究竟出家是大解脱人。
问:传灯录志道禅师有提到,志道禅师有回应大慧禅师的分别不作分别想。也谈到五蕴的。
答:志道禅师这样写:
无上大涅槃 圆明常寂照
凡愚谓之死 外道执为断
诸求二乘人 目以无为作
尽属情所计 六十二见本
妄立虚假名 何为真实义
唯有过量人 通达无取捨
以知五蕴法 及以蕴中我
外现众色象 一一音声相
平等如梦幻 不起凡圣见
不作涅槃解 二边三际断
常应诸根用 而不起用想
分别一切法 不起分别想
劫火烧海底 风鼓山相击
真常寂灭乐 涅槃相如是
吾今彊言说 令汝捨邪见
汝勿随言解 许汝知少分
问 :用一个说无分别的公案让我想想什麽是无分别吧!
答 :庞居士问马大师云。如水无筋骨。能胜万斛舟时如何。
祖云。我这里无水亦无舟。更说甚麽筋骨。
居士于言下顿息诸缘。遂回南嶽。见石头和尚。
一日石头问居士。自见老僧后。日用事作麽生。
居士云。若问某甲日用事。直是无开口处。
(石)头(和尚)云。知子恁麽方始问子。
居士遂述一偈曰。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非取捨。处处勿张乖。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
问 :谈到另一公案之前,让我们了解佛果圆悟禅师的碧严录如何解释六识,七识和阿赖耶识的。
答 :好的!碧严录说:
古人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若证佛地。以八识。转为四智。教家谓之改名不改体。
问:什麽是第六意识?
答:碧严录说:根尘识是三。前尘元不会分别。胜义根能发生识。识能显色分别。即是第六意识。
问:什麽是第七识?
答:碧严录说:第七识末那识。能去执持世间一切影事。令人烦恼。不得自由自在。皆是第七识
问:什麽是第八识?
答: 碧严录说: 到第八识。亦谓之阿赖耶识。亦谓之含藏识。含藏一切善恶种子。
问 :可以用碧严录的公案来谈谈分别不作分别想这概念,正如公案裡面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于无功用中施功用”,也许这句话说明了大慧禅师说的涅槃相是:“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不作分别想”?
答:对?讲了这麽多不外就是要说明大慧禅师说的涅槃相,就用以下的公案总结以上所说,,文的段落是长了一点,希望能耐心看吧:—
来问赵州道。初生孩子。还具六识也无。
初生孩儿。虽具六识眼能见耳能闻。然未
曾分别六尘。好恶长短。是非得失。他恁麽时总不知。学道之人要復如婴孩。荣辱功名。逆情顺境。都动他不得。眼见色与盲等。耳闻声与聋等。如痴似兀。其心不动。如须弥山。这箇是衲僧家。真实得力处。
古人道。衲被蒙头万事休。此时山僧都不会
。若能如此。方有少分相应。虽然如此。争奈一点也瞒他不得。山依旧是山。水依旧是水。无造作。无缘虑。如日月运于太虚未尝暂止。亦不道我有许多名相。如天普盖。似地普擎。为无心故。所以长养万物。亦不道我有许多功行。天地为无心故。所以长久。若有心则有限齐。得道之人亦復如是。于无功用中施功用。一切违情顺境。皆以慈心摄受。到这里。古人尚自呵责道。了了了时无可了。玄玄玄处直须呵。
又道。事事通兮物物明。达者闻之暗里惊。又云。入圣超凡不作声。卧龙长怖碧潭清。人生若得长如此。大地那能留一名。然虽恁麽。更须跳出窠窟始得。岂不见。教中道。第八不动地菩萨。以无功用智。于一微尘中。转大法轮。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不拘得失。任运流入萨婆若海。衲僧家。到这里。亦不可执着。但随时自在。遇茶喫茶遇
饭喫饭。这箇向上事着箇定字也不得。着箇不定字也不得。石室善道和尚示众云。汝
不见小儿出胎时。何曾道我会看教。当恁麽时。亦不知有佛性义。无佛性义。及至长大。便学种种知解出来。便道我能我解。不知是客尘烦恼。十六观行中。婴儿行为最
。哆哆啝啝时。喻学道之人离分别取捨心。故赞歎婴儿。
问 :以上这开示是长了一点,但很有意思。上面说了这麽多,总的说就如禅师说的“分别不作分别想”,这就是涅槃的相。
⚫答 :对!正如以上引用的华严经说:能善分别知,一切诸世界,于彼十方国,无有分别想。
(能善分别知,无有分别想)
✸✸✸✸✸✸✸✸✸✸✸✹✸✸✸✹✹✹✹✸✹✸
『涅槃那些事儿』
标题四 :法住智为前、涅槃智为后。
问:要得到什麽智慧才能得涅槃呢?
答:巴利藏说「须尸摩!法住智为前、涅槃智为后。」
藏传“律海十门释”有说:“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这是龙树菩萨的话
。
问:什麽是法住智?
答:巴利藏说:于此法住智之处,亦「是尽法、消法、离贪法」
南传须深经说:
「诸法之住(性),彼自性(性),是法住,即无常、苦、无我(性)。关于彼〔无常等〕的智,即是法住智,故说观智」。
问:为什麽说法住智是观智呢?
答:温宗堃教授译的须深经说:即使无定,智也如是地生起。
问:为什麽说即使没有定,这个智也会生起呢?又为什麽说先有法住智,后才有涅槃智呢?
答:须深经说:意思是:须深!道或果皆不是定的等流,不是定的利益,不是定的成果,它是内观的等流、内观的利益、内观的成果。因此,无论你了解或不了解,法住智在先,涅槃智在后。」
(道或果都不是定的成果,道或果是内观的成果,因此说:法住智在先,涅槃智在后。」)
问:须深经不也进一步说即使无定:如所说那样。〔道、果〕并非如〔九〕次第住那样,是定的结果。?
答:对!即使无定,经说:就观乘者而说,
『即使无得奢摩他相的、之前成就的定』。如是地:如所说那样。〔道、果〕并非如〔九〕次第住那样,是定的结果。并非如世间神通那样,
是定的利益。并非如一切最上有那样,是定的成果。」
(对观乘者而言,道或果并非是定的成果,也没有得到定的利益而有世间的神通)
缅甸帕奥禅师的止观禅修的指导与问答裡,这样的清楚解释:
(以上说)这是什麽意思呢?道智并不是八定与五神通的结果,而是观智的结果。道智不是接在八定与五神通之后生起,而是只能接在观智之后生起。在《须师摩经》中,所有的观智都归类为法住智。在这裡,法住智指的是:透视所有行法,无常、苦、无我本质的观智。行法也就是名、色与它们的因缘。因此,先生起法住智,然后生起以涅槃为对象的道智。
问:须深经说须深证得阿罗汉果?
答:对!须深经说:『须深!你认为如何?色是常或无常?』等等。具三转之教结束时,长老证得阿罗汉果。」
问:以上这问题缅甸帕奥禅师的止观禅修的指导与问答裡有说得很清楚。
答:对!缅甸帕奥禅师说须深因为有法住观智,没有神通,证的是阿罗汉果。
禅师说:佛陀开示三轮教法,正如《无我相经》这一类经典中所开示的。说法结束时,须师摩证悟了阿罗汉果,虽然他并未先得到八定与五神通。他也是纯观行者。那时,他清楚地了解佛陀说法的含义。
问:须深长老证的阿罗汉果,其基本内容如何?
答:禅师的问答裡有说:以“纯观行”来灭除烦恼,证悟阿罗汉果
问:以“纯观行”来灭除烦恼,证悟阿罗汉果,这个概念是什麽?
答:正如上面须深经说的,南传向智尊者的“觉者之言”说:获得禅定并非领悟四圣道的必要条件。
1.没有达成禅定而觉悟四圣道中的其中之一道者被称为‘纯观乘者’;即意:一个修行者取‘观’为他的‘修行交通工具’。
2. 通过达成禅定而觉悟四圣道中的其中之一道者被称为‘定乘者’即意:一个修行者取为他的‘修行交通工具’
问:如果我们今世得到法住智,但没有证悟涅槃,怎麽办呀?
答:帕奥禅师说:如果禅修者得到法住智,那麽,即使今生未能证悟涅槃,他的观智将不会灭失,潜在的观禅业力仍然强而有力。若他是普通弟子,他将能在不久的来世证悟涅槃。
♣小标题:印顺法师谈“须深经”裡的概念
问:印顺法师性空学探源中,也提到须深经这解脱的概念。
答:对!探源说:杂阿含经』中,长老比丘们告诉须深比丘,他们是阿罗汉,但不 得四禅(『相应部』说不得五通)及无色定。须深觉得难以信解。
问:佛怎样解开须深的疑惑?
答:探源说:佛告诉他(须深)说:「彼先知法住, 后知涅槃」;「不问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后知涅槃」。这是说,阿罗汉有先后层次,也 可说有二类。
问:那两个层次?
答:先说第一层次,探源说:一、法住智知:缘起被称为法性,所以法住智是从因果起灭的必然性中,于五蕴等如实知,厌,离欲,灭,而 得解脱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问:没有禅定,能了生死吗?
答:虽然没有禅定,但烦恼已尽,生死 已了。这是以慧得解脱,知一切法寂灭,而没有涅槃的自证。
(注意:而没有涅槃的自证。)
问:第二层次是什麽?
答:探源说:二、涅槃智知: 生前就能现证涅槃的绝对超越(即大乘的证入空性,绝诸戏论;也类似一般所说的神秘经验), 名为得现法涅槃。
在古代,被称为得灭尽定的俱 解脱,不过灭尽定,论师的异解纷纭。
⚫问:其他经论如何说什麽是法住智?
答:吉藏撰的大乘玄论说:依小乘法。法住智者。知苦集相生诸法存立。名法住智
又云。知苦集道。名法住智
问:成实论说有五智,,什麽是五智?
答:成实论说: 五智。法住智发,泥洹智(涅槃智),无诤智,愿智,边际智。
问 :什麽是法住智
答:成实论说:知诸法生起名法住智。
问:诸法生起是什麽意思?
答:成实论说:如生缘老死乃至无明缘行。以有佛无佛此性常住故曰法住智。
问:得到法住智有什麽好处?
答:解深密经说:五识一时取境。广慧。如是菩萨摩诃萨。依法住智。如实善知心意意识深密之法。
问:那麽,怎样才能算得上“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呢?
答:解深密经说:若诸菩萨于内各别,如实不见阿陀那、不见阿陀那识;不见阿赖耶、不见阿赖耶识;不见积集、不见心;不见眼色及眼识、不见耳声及耳识、不见鼻香及鼻识、不见舌味及舌识、不见身触及身识、不见意法及意识,是名胜义善巧菩萨。
问:佛说几种谛?
答:佛说四圣谛,世谛和胜义谛
缘生初胜分法本经裡这样说:比丘白佛:「大德!若世尊说四圣谛,何故復说二谛:世谛及最胜义谛?」
问:比丘白佛:「大德!若世尊说四圣谛,何故復说二谛:世谛及最胜义谛?」
答:缘生初胜分法本经说:佛言:「比丘!于此四圣谛中,若法住智境界,彼是世谛;若復自内最胜义智境界,非安立智境界,彼是最胜义谛。应如是见。」
问:这样说,法住智是属于世谛了?
答:缘生初胜分法本经是这麽说的:若法住智境界,彼是世谛。
南传复归佛陀的教导裡说:《七十七智经》的诠释,有部的三論中,法住智是世俗智。
问:印顺法师也说法住智是俗智的。
答:对!印顺法师的“中观今论“说:我说:依阿含经意:「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 」,修行取证性空解脱,必需依世俗而入于胜义,也即龙树菩萨所说:「若不依 世俗,不得第一义」
问:为什麽要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 ?
答:印顺法师的性空学探原说:根本佛法与后来的一分大乘学者,有点不同。佛说,必须先得世俗法住智, 对缘起法相得到正确认识,然后才能体验涅槃的空寂。
又说:先有通达缘起法相的法住智,然后才能证得涅槃智,这是必然不可超越的次第。
问:通达缘起法相的层次是怎样的?
答:藏传“律海十门”讲记说: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这是龙树菩萨的话。那麽先要学有部的缘起——一切法有了,有部的“有”,法如何有的?如何缘起生起来的?一切法生灭的因缘如何?把它搞清楚,然后进入经部的空。
问:要把这些“有”空掉吗?
答:律海十门讲记说:经部里把有部的很多东西空掉了,然后又进入『唯识的空』,把外境空掉。然后进入『中观的空』。
问:可以用三言两语说什麽是『唯识的空』吗?
答:印顺法师的唯识探源说:「无境」,即唯识 家的「空」义
『外境无实』的思想,这又完成唯识学的另一面。等到 这细心、种子,与无境的思想融合,唯识学也正式完成。
问:再三言两语说『中观的空』吧?
答:印顺法师的中观今论说:『中论』说:「因缘(即缘起)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因缘所生法,即 是寂灭性」。。。「缘起自性空」,实为中观 的『根本』论题,根本观法,根本的法则。
问:藏传佛教有说中观有两派,要依那一派?
答: 律海十门讲记说: 中观里边又分自续派和应成派。最后要把自续派空的不彻底也除掉,达到最高的应成派的空见,那时候才说是达到了真正的中观正见。
问:要以什麽法下手才能达到中观正见?
答:要达到真正的中观正见当然是不容易的。律海十门讲记说:
这不是一下子能得到的。但是如果我们依律行持的话,当下就符合佛的中观正见。
问:为什麽说依戒律行持,当下就符合佛的中观正见?
答:十律门讲记说:
因爲真正的中观正见绝对是符合戒律的。因此,从戒下手,当下中观正见就含在里面。所以,这是最便宜的方法。
(好一句:这是最便宜的方法!可见戒律多重要)
问:南传淨观比丘的复归佛陀的教导裡也说要以信戒为基础的!
答:对!淨观比丘的复归佛陀的教导裡说:《律藏僧》:想要修得法住智,还得先思惟佛陀教导的解脱正道,生起真切的信悔过。于贤圣法中得增长故,从今日后勿復更作」心。接着,以信戒为基,无悔无愧,过着清淨的生活。这样的生命今日后勿復更作」
问:阿含经如何说明什麽是“法住智”?
答:印顺法师的“杂阿含经论会编是说:
此中云何名法住智?谓如有一,听闻随顺缘性缘起无倒教已,于缘生行因果分位,住异生地,便能如实以闻、思、修所成 作意如理思惟,能以妙慧悟入信解:苦真是苦,集真是集,灭真是灭,道真是道。诸如是等,如 其因果安立法中所有妙智,名法住智。
问:什麽是涅槃智?
答:阿含经论会编说:
又復云何名涅槃智?谓彼法尔,若于苦、集、灭、道,以 其妙慧悟入信解,是真苦、集、灭、道谛时,便于苦、集住厌逆想,于灭涅槃起寂静想,所谓究 竟、寂静、微妙、弃捨一切生死所依,乃至广说。如是依止彼法住智,及因于苦若苦因缘住厌逆 想,便于涅槃,能以妙慧悟入信解为寂静等,如是妙智名涅槃智。
问:“复归佛陀的教导”怎样说法住智和涅槃智?
答:教导说:依七十七智经:一切众生的生死缘起,现在如此,过去未來也如此,都是有此(如无明)而有彼果(如行)的,决不離此因而能有彼果的,这是法住智。所以,此法住智是对于因果缘起的决定智。……如依此而观缘起法的从缘而生,依缘而灭,是尽相、坏相、離相、灭相,名涅槃智」
问:教导裡有总结巴利藏汉藏经论谈到法住智的?
答:对!教导说:总结巴汉经与論注在《七十七智经》的教导,法住智是知缘起的因果。这也是《瑜論》对《杂》本《须深经》的诠释:
「缘起……因果安立法中所有妙智,名法住智」先法住智、后涅槃智是解脱的共同修证次第,乃智慧的成熟过程。在上述《杂》本《须深经》的经論、《七十七智经》的巴汉经論中,都共同遵奉这个修证原则。
问:印顺法师的弟子,也就是阿含要略的作者杨郁文居士如何说法住智?
答:阿含要略说:法住智,无常、有为、心所缘生、尽法、变易法、无欲法、灭法断智。
问:空海法师讲述的“阿含解脱道次第”怎样说法住智?
答:「法住智」就是三法印、四圣谛、缘
起法,缘起性空,这些是可以透过闻思、渐渐地去体会、深入……,再来渐渐进
入实修,你可以体证到。
问:清淨道论如何说法住智?
答:不论是「法住智」、「如实智」、「正见」皆是此〔度疑清淨之〕同义语。即所说如次:「无明为缘,行乃由缘已生。此等之法,两者皆是缘生,把握缘之智为法住智。」
清淨道论又说:〔法住智〕如斯此「无明是因,行是由因而生起,此等两者亦由因而生起,把握缘之慧即是法住智。不论于过去时、于未来时,无明是因,行是由因而生起,此两者亦由因而生起,把握缘之慧即是法住智」,由此方法可详知一切句。
♠小标题:『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谈法住智
问:为什麽说先法住智后泥洹智(涅槃智)?
答:沙论说:又须尸摩经中说。先法住智后泥洹智。是义(是)不必先得禅定。而后漏尽。但必以法住智为先。然后漏尽。
问:沙论有说:法住智“是一世俗智”。
答:对!沙论说:第七法住智。是“一世”俗智。如知生缘老死七智。乃至知无明缘行七智亦尔。1.此中法智者。知欲界生缘老死等。
2.类智者。知色无色界生缘老死等。
3.世俗智集智者。俱知三界生缘老死等
毘婆沙论问:何故第七名法住智。
答法者是果。住者是因。知果法所住因故。名法住智。谓知三界下中上果所住之因名法住智。此智唯知因之别相。“非圣行相”。故唯世俗智摄。有作是说此通四智。谓法类世俗集智。
问:为什麽说法住智是一世俗智?
答:沙论说:问若尔。何故说是一世俗智。答实通无漏。此中且说是有漏者。此多分知因别相故。復有说者。前六智是知因智故名为法住。缘彼起智名法住智。
(如上面说的:此智唯知因之别相。“非圣行相”。故唯世俗智摄。)
✸✸✸✸✸✸✸✸✸✸✸✸✸✸✸✸✸✸✸✸✸✸✸
『涅槃那些事儿』标题五:知见立知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问:愣严经有告诉我们怎样见到涅槃嘢!
答:对!愣严经有一名句,就是没看过愣严经,也许都听过这句:知见立知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问:怎麽解释呀?我看了满头雾水呀?
答:愣严疏说:孤山云。立知略见。无见略知。经文互影也。执知见实有名立知见。此即妄心。是生死轮迴之本。达知见无性,名无知见。此即真心安乐妙常。是则唯一真心更无别法。
问:为什麽说:执知见实有名立知见,即妄心。是生死轮迴之本。达知见无性名无知见。此即真心?
答:愣严经笺说:
笺云。知本来真知。见本来真见。若向此上。立能知能见。此即无明本也。苟能知能见上。不立见知。即是涅槃。
(俊儒识:如果在能知能见上,不立见知就是涅槃,能知能见,但无能知能见的想就是涅槃,就是上面所说的分别不做分别想,就是涅槃相)
问:为什麽说“知本来真如”?
答 :观愣伽阿䟦多罗宝经记说:真妄一如。以显平等相也。谓三界五蕴一切境界。但随妄想而转。然于实际。当体寂灭。本自如如
问:知见立知的知见是指什麽?
答 :愣严经直解说:知见立知者,知见指六根,,说谓六根本(来是)妄,若妄立六根为实有者,即是无明。
问:请再解释「执知见实有名立知见。此即妄心」?
答:销释金刚科仪会要注解说;于一切法。取着知见信解。则有分别。既有分别。则成法见。既有法见。则不能证无分别之理。所以难契如来妙义也。
因此,愣严疏说:执知见实有名立知见。此即妄心。是生死轮迴之本。
问:为什麽苟能知能见上。不立见知。即是涅槃?
答:愣严经直解说:若六根不执知,即无知见,即无见,即是真知真见,真故无漏不妄不染即知见而为涅槃真淨之德也。
(因为是真知真见的缘故,所以是无漏,不妄不染的)
问:这就是愣严蒙钞说的:于知见立识知之心。则结为无明之本。于知见无见觉之妄。则解为涅槃真淨?
(俊儒识:有知和见,但无知见想就是涅槃相,分别不作分别想)
答:对!愣严蒙钞又说:〔孤山又解云〕知见立知。是迷真知见。立缘尘等妄知见。故即无明。知见无见。是达真知见。无缘尘等妄知见。故即涅槃。
⚫『公案』香严开悟
问:师兄,你知道瓦砾击竹,就能开悟吗?
答:哦!你是说禅师语录裡有关香严悟道的事吗?
问:是,香严是如何悟道的?
答:雪窦石奇禅师语录说:愣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记得香严禅师一日偶以瓦砾击竹大悟云。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俏然机。沩山和尚云此子彻也。
问:“沩山和尚云此子彻也”。(沩山和尚认为香严彻悟了)
答:但是,仰山和尚认为香严还没开悟:仰山云未在。此是心意识着成。待某勘过则得”
(“待某勘过则得”,等我去试探看香严开悟了没有).
问 :仰山怎麽样试探香严?
答:(仰山)一日见香严。云闻师兄参得禅也。请道看。(听说师兄你得禅了,请说说看)
问:香严怎样回答?
答:香严回答说:香严云,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无卓锥之地。今年贫连锥也无。
问:仰山听了香严的回答如何对香严说?
答:仰山说香严只得如来禅,还没得到祖师禅:仰山云与麽话。如来禅许师兄会,祖师禅未梦见在。试再道看。(香严师兄,请你再说说看)
问:香严再怎麽回答?
答:香严回答说:香严又云。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
问:仰山怎麽说?
答:仰山说,恭喜师兄,你得祖师禅,开悟了嘢!:仰山方肯道恭喜师兄会得祖师禅也。
问:雪窦石奇禅师对香严的这偈语“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作什麽样的评论?
答:禅师说,各位居士,你们去参究看看:老居士试将此三偈一一细看。自有一番超脱处。并拙偈奉答。未审以为何如。
问:什麽是如来禅?什麽是祖师禅?
答:佛学辞典说:
如来禅:指佛地之禅定。出自大乘入愣伽经卷三集一切法品。即入于如来地,证得圣智三种乐,为利益众生而示现不思议之广大妙用者,称为如来禅
祖师禅: 与「如来禅」相对称。又作南宗禅。特指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传来,而至六祖慧能以下五家七宗之禅。係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不依言语,直接由师父传给弟子,祖祖相传,以心印心,见性成佛,故称祖师禅
问:师兄,你对香严的这则开悟有什麽看法?
答:扬眉瞬目皆般若,举手投足即真如,我本来是沙弥。。。
问:雪窦石奇禅师语录有解释香严那偈语吗?
答:语录说:「既无入处则全处入。全处入则全体入矣。若能全处全体入。则无入而不自得」。
所以香严大师道。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与麽道唤作知见得麽。
拙偈:附书扇头。老居士当一笑而掷之。一机瞬目视前人。不会沙弥谁更亲。知见无知何处入。李陵原是汉朝臣。」
问:其他禅师有评论香严那偈语吗?
答:天界觉浪盛禅师语录:
广照寺小参师击案云,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此香严悟后句也,只今众中还会麽,众无语。
师復云:山门前金刚为甚常努目?
佛殿里罗汉为甚常欣眉圆?
通殿观音为甚常自在?
若会得我这三句便会得香严悟后句。
大众汝等终日山门前走佛殿,里坐圆通殿行,为甚麽不会这箇消息?聻良久,云:「智者聊闻勐提取,莫待须臾失却头」。
『破句读知见立知句』
问:师兄,你有听过有人把“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的标点改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答:有听过。有一位名叫瑞鹿遇安禅师就是把知见立知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把这句读成:知见立 知即无明本 知见无 见斯即涅槃。就这样开悟了。
问:真奇哉也。禅师语录原文怎麽讲?
答:于此有省。有人语师曰。破句了也。
语录说:(禅师)得法于天台。又常阅首愣严经。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师乃破句读曰。知见立 知即无明本 知见无 见斯即涅槃。于此有省。有人语师曰。破句了也。师曰。此是我悟处。毕生不易。时谓之安愣严。(他的外号叫“安愣严”)
问:奇哉!奇哉?
答:古时的经论都没有标点的,有人说这样我们看经典时比较容易悟入。
✸✸✸✸✸✸✸✸✸✸✸✸✸✸✸✸✷✷✸✷
『涅槃那些事儿』标题六:九乘教。
问:师兄,你引用了小乘的经论,大乘的经论,禅宗,金刚乘的经论谈各种问题,到底这些乘教有那些异同呢?我可被搞煳涂了。
答:好吧!我就以金刚乘宁玛派的“九乘次第论”“来谈谈这问题吧!
问:什麽是九乘教?
答:九乘次第说:宁玛派把整个佛法的显密教法分为九乘,它的教义全部包括在九乘裡。九乘的分法是:显教三乘、密教六乘合共九乘。密教六乘中又分为外密三乘、内密三乘。九乘即九个等级。
问:为什麽要分等级?
答:九乘次第说:因为众生根器、意乐、时机各有不同,而佛是因时制宜、随类施教,故有这些差别。
问:虽然有些差别,总应该有基本的相同处吧?
答:九乘次第说:儘管佛的法门广大无边,但归总起来主要的问题是如何使众生离苦得乐,即解脱一切痛苦的根本——烦恼,得到涅槃的安乐——菩提。所有大小显密各种乘门,提出种种说教,其目的不外是在求解决烦恼和菩提的这两个问题。
问:首先我们谈宁玛派对显教三乘,也就是声闻,独觉和菩萨三乘的看法?
答:九乘次第说:九乘中开始是显三乘。宁玛派分为声闻、独闻、菩萨三乘,是佛教的起始阶段。显教三乘的教法,在佛教内部各派说法无有不同,在西藏也无新旧宗派的差别,他们共同认为,只有彻底断除烦恼,才能超出生死轮迴,才能趋向菩提涅槃。
问:对于如何断烦恼,如何求证菩提,大小乘各自都提出了什麽样的理论和实践?
答:我们先谈小乘吧!九乘次第说:小乘的声闻乘认为,应当发出离心,断三业行(三业行:断身、口、意三造作不善事。身三不善)
对治烦恼,守持淨戒,对七聚别解脱戒,随一而守,修十二头陀苦行,依九住心修三摩地,入四谛十六观法等之止观法门。
问:修以上这些法门会有什麽成就?
答:九乘次地论说:悟到人无我,断烦恼障,生起菩提智慧,证阿罗汉果。独觉乘也认为,应当守持七聚戒,对治三业行,彻断烦恼,入十二因缘门,悟法无我,断所知障,而得菩提智慧,证阿罗汉果。
问:为什麽这些被称为小乘?
答:九乘次第论说:由于他们都希求自利,不管众生,所以他们证得的菩提智慧亦不圆满,皆属小乘。
问:显教三乘裡的菩萨乘呢?
答:次第论说:显三乘最后一乘为菩萨乘,它认为应当彻断烦恼,除严持淨戒,受菩提心戒外,还要修四无量心、七圣财、十法行,发菩提心,广持六度。
问:修这些菩萨乘法门会有什麽成就呢?
答:次第论说:双悟人法二种无我,双断二障,才能开显菩提妙智。菩萨虽未证成佛的大觉,但利已利他,发心广大,故属大乘。
问:大乘小乘相同处在那裡?
答:次第论说:总之,无论大乘小乘,都主张要断除烦恼,才能证得菩提。
问:但他们在方法上应该有差别的吧?
答:次第论说:但又认为本有妙明真性由原始以来为烦恼缠裹太深,一时不能彻底断除,故显(教各)乘採取逐步去缠、逐步了悟的渐断的办法。
问:小乘的要求是什麽?
答:次第论说:小乘只求悟人法空。
问:大乘的要求是什麽?
答:次第论说:大乘唯识求悟二取执空,大乘中观求悟诸法自性皆空,故要从闻、思、修入手,勤习戒、定、慧,发出离心、菩提心,走止观双运和修定发慧的路子。
问:显教三乘对悟本有妙明的自然智慧,有什麽看法?
答:次地论说:显(教)三乘中都未提出悟本有妙明的自然智慧,所以要经历多生的磨练,艰苦修行,才能有所成就,故显(教)三乘名为引度业恼乘。
问:显教为什麽要经历多时始能成佛?
答:次第论说:原因还由于他们有些人虽然承认众生有佛性,但生佛有别,把佛和众生的差距拉得太大,说凡夫要成佛须经三大阿僧祗劫修行才能成就。所以显乘又称因乘,或称为性相因乘。因乘就是修成佛之因,修三十七道品,是趋往涅槃道路之资粮,这是显教的渐修乘门。
问:后期大乘对烦恼的看法如何?
答:次地论说:后期大乘对烦恼则有不同的看法,认为烦恼的是心,成菩提的也是心,二者只是在一心上迷悟的差别。因此对烦恼不用彻底断除或对治的办法,而改用转变的办法,转烦恼为菩提。
问:转烦恼为菩提?比如那一些说法?
答:次第论说:如大乘唯识派有所谓「转识成智」,转有漏种成为无漏种,即成菩提。
问:大乘中观对转烦恼的看法又如何?
答:次第论说:大乘中观用缘起性空之理,转烦恼的根本执实心而成不执实的空性——菩提。特别是密教运用转烦恼为菩提的方便则更多,不需长时艰苦修行就可以达到快速成就菩提的目的。
问:密教为什麽能快速成就菩提?
答:次第论说:因为密宗不仅认为众生有佛性,而且众生就是佛,即心是佛,佛和众生只有迷悟之分,迷即烦恼,悟即菩提。烦恼即菩提。
问:即心即佛不就是和禅宗的看法一样吗?密宗还提出什麽法?
答:次第论说:外密三续部则提出「三密相应法」,用众生造业和烦恼的身语意三业转变为佛的身语意三密,即可相应获得成就。不过众生因业恼缠缚,耽着凡庸的思想隆厚,不敢直追佛位,更不敢自认是佛,一下子还转不过来,所以外密才有三乘的划分。
问:外密三乘是什麽?
答:次第论说:外密三乘有制耶、邬巴、瑜伽等三乘,约当新派的事续、行续、瑜伽续三续部。
问:可以简单的说明外密三乘吗?
答:次第论说:三乘都採取逐步引导的办法来转变众生的习气。事续主要用三密相应法来求从速获得三密成就;行续用加持三业的办法来求得成就;瑜伽续则用四大印印定法求得三密成就。
问:密宗有修显教吗?
答:次第论说:以所有密宗,不是只修密法,不修显教。在修密之前都有显教的观修前行作为引导,以便有个思想基础。如依显教,要观人身难得,观无常业果,发出离心,发菩提心等等。
问:为什麽称为外密?
答:次第论说:总之,宁玛派称事续、行续、瑜伽续三部为外密三乘。何以称「外」?因为他们相信众生是佛,但还不敢自认是佛、自身是佛,对佛我要分高低,不敢承认烦恼菩提皆是一心而作为在外,故要断要转总向外求。总的原因是外密三乘把胜义和世俗二谛各分别开,不相系属,其见修等都是外向的,故名为外。
问:又内密三乘的内容如何?
答:次第论说:又内密三乘何以称「内」?因为这些乘门把胜义和世俗二谛融摄为一,二无分别,一切世俗皆为是佛智所现,融摄在一心之中,其见修等都是内向,故名为内。
————————————————————————
♣小标题:人法空
问:哦!原来是这样!显教三乘,密教外密三乘,密教内密三乘,共九个乘。故说九乘教。
答:对!以上都是金刚乘宁玛派九乘次第论的说法。。
问:对!请补充一下,大乘经论都说声闻乘是还有法执的,为什麽上面九次第论说:小乘只求悟人法空。
答:小乘空于我和我所名为法空,空人我名众生空。法执那事儿是大乘相宗以上的要义,小乘都不知道有第七识和第八识的,“大日经劫心义章”这样说的。
问:大日经劫心义章原文怎麽说?
答:大日经劫心义章说:
问小乘教既观法空然言不断法执障违大途性相如何会通。
答:人法二空为烦恼所知二障,能断观者,相宗以上大乘名义也。今生法二空虽名目同,其意不同三藏教意所断惑品局,四住烦恼,四住即见思,如上所引止观云,如此观破无量诸见亦破八十一品诸思,成惑智因果等不生,小乘为遣人我实执观生法二空故,所引文云故知小乘空于我所名为法空,空人我名众生空,凡执我(和)我所总名为人执,况小乘不识七识八识称烦恼所知目乎。
(生法二空是指人法二空,又名我法二空)
华严悬谈说:即不了法空即法执也
大智度论说:二乘见人法空。如毛孔空。菩萨如十方空。
⚫现引用清凉国师的华严经疏钞,看疏钞如何说人空法空:
1. 小乘中但说七十五法,但说人空——纵少说法空
2.二乘「不见」「法空」
3 《智度论》三十一云「小乘弟子钝根故,为说众生空」《起信》云「法我见者,依二乘根钝故,如来但为说人无我」等。「纵」「说」二「空」,少未「明显」(很少说,就是有说,也不明显的说)
4. 小乘人空,如兔之足;中乘(缘觉)修习,如马之足;大乘二空,深彻底故
⚫胡吉藏的法华义疏说:
1. 又二乘但得人空,不得法空名为小智
2. 二者、小乘但明三界内人法空,空义即短,大乘明三界内外皆空,空义即长。
3. 三者、小乘人但见于空不见不空,大乘人具见空与不空故名中道,以空无诸累不可言有,有于众德不可言无,非有非无即中道。
4. 四者、小乘人入空则失有,出有则失空,是故取捨行心断常二见。
5. 《中论》云「若有所受法则堕于断常,当知所受法若常若无常」,大乘人不坏假名而说实相,故即有而常空,不动真际建立诸法,即空而常有,故不堕断常名中道观。
⚫站在中国禅宗祖师的角度,五灯会元说:
人空法亦空。二相本来同 (讲得很妙!!)
——————————————————
问:密宗讲九乘教,禅宗祖师又如何说呢?
答:五灯会元说:如来初虽别说三乘。后乃通为一道。
问:通为一道是什麽意思?
答:五灯会元说:三十年前。或说小乘。或
说空教。或说相教。或说性教。闻者各随机证悟。不相通知也。
四十年后。坐灵鹫而会三乘。诣拘尸而显一性。前后之轨则也。
(俊儒识:“坐灵鹫而会三乘”是指佛说法华经,“诣拘尸而显一性”是指佛最后说涅槃经,说佛性)
问:诸佛说的话是何藏?
答:五灯会元说:故涅槃经迦叶菩萨曰。诸佛有密语。无密藏。
问:佛怎样回答迦叶?
答:世尊赞之曰:如来之言开发显露。清淨无翳。愚人不解。谓之秘藏。智者了达。则不名藏。
此其证也。
问:三乘十二分教做何解?
答:五灯会元说:
药山问石头(和尚)曰。三乘十二分教。某甲(我)粗知。承闻南方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
未明了。伏望慈悲示诲。(请您指教!)
石头(和尚)曰:恁麽也不得。不恁麽也不得。恁麽不恁麽总不得。你
作麽生。(药)山罔措。(药山听了不知所措)
(俊儒识:这样子也不可以,不这样子也不可以,这样子不这样子都不可以,你要怎样生心呢?)
问:哈哈哈!什麽是十二分教?
答:华严经疏说:谓经律论之三藏。各能包含无量义理也。教即契经。重颂。授记。讽颂。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有。论议。十二分教也。
问:师兄,你真噜噜啦啦嘢,讲了这麽多的涅槃事儿,太长了。
答:就因为这样,『涅槃这事儿』我才分为上下两篇嘛!下篇下一次才发表。
问:还有话要说吗?
答:还有!还有?
问:还有什麽呀?快说!
答:大珠慧海禅师开示:
问: 如何得大涅槃
师曰: 不造生死业
(问)曰: 如何是生死业
师曰:求大涅槃是生死业,捨垢取淨是生死业,有得有证是生死业,不脱对治门是生死业
(问)曰:云何即得解脱
师曰:本自无缚不用求解,直用直行是无等等
涅槃相:
杭州文喜禅师:
僧问:如何是涅槃相
师曰:香烟尽处验
问:如何是自己
师默然
僧罔措再问
师曰:青天蒙昧不向月边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