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a167294385

[文殊普贤] 释摩诃衍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已说总识摄生圆满门。次说总相剖分散说门。
  本曰。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相。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何以故本觉义者对始觉说。以始觉者即同本觉。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又以觉心原故名究竟觉。不觉心原故非究竟觉。
  论曰。于此文中即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略说本觉安立门。二者略说始觉安立门。本觉门中即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清净本觉门。二者染净本觉门。始觉门中又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清净始觉门。二者染净始觉门。
    云何名为清净本觉。本有法身从无始来。具足圆满过恒沙德常明净故。云何名为染净本觉。自性净心受无明熏。流转生死无断绝故。云何名为清净始觉。无漏性智出离一切无量无明。不受一切无明熏故。云何名为染净始觉。始觉般若受无明熏不能离故。如是诸觉皆智眷属。当证何理以为体分。谓性真如及虚空理。如是二理各有几种。各有二故。云何名为二种真如。一者清净真如。二者染净真如。虚空之理亦复如是。云何名为清净真如。二种净觉所证真如。离熏习故。云何名为染净真如。二种染净觉所证真如。不离熏故。虚空之理亦复如是。以何义故强名本觉。字事差别其相云何。颂曰。
  本觉各有十  体虽同字事
  各各差别故  谓根镜等义
  论曰。本觉各十。云何十本。
  • 一者根字事本。本有法身能善住持一切功德。譬如树根能善住持一切枝叶及花果等不坏失故。
  • 二者本字事本。本有法身从无始来。自然性有不始起故。
  • 三者远字事本。本有法身其有德时。重重久远无分界故。
  • 四者自字事本。本有法身我自成我。非他成我故。
  • 五者体字事本。本有法身为诸枝德作依止故。
  • 六者性字事本。本有法身不转之义。常建立故。
  • 七者住字事本。本有法身住于无住无去来故。
  • 八者常字事本。本有法身决定实际无流转故。
  • 九者坚字事本。本有法身远离风相。坚固不动若金刚故。
  • 十者总字事本。本有法身广大圆满。无所不遍为通体故。是名为十。
云何十觉。
  • 一者镜字事觉。萨般若慧清净明白无尘累故。
  • 二者开字事觉。萨般若慧通达显了无障碍故。
  • 三者一字事觉。萨般若慧独尊独一无比量故。
  • 四者离字事觉。萨般若慧自性解脱。出离一切种种缚故。
  • 五者满字事觉。萨般若慧具足无量种种功德。无所少故。
  • 六者照字事觉。萨般若慧放大光明。遍照一切无量境故。
  • 七者察字事觉。萨般若慧常恒分明无迷乱故。
  • 八者显字事觉。萨般若慧清净体中净品眷属悉现前故。
  • 九者知字事觉。萨般若慧于一切法无不穷故。
  • 十者觉字事觉。萨般若慧所有功德唯有觉照。无一一法而非觉故。
是名为十。如是十种本觉字义。唯依一种大性法身随义异释。据其自体无别而已。
此中所说二本觉中当何本觉。谓清净本觉。非染净本觉。染净本觉字义差别其相云何。颂曰。
  染净本觉中  或各有十义
  前说十事中  各有离性故
  论曰。此本觉中或各有十义。所以者何。前十义中各有不守自性义故。字事配属依向应知。如是二觉同耶异耶。非同同故非异异故。以此义故或同或异。或非是同或非是异。是故皆是皆非而已。
以何义故强名始觉。字事差别其相云何。颂曰。
  从无始已来  无有惑乱时
  今日始初觉  故名为始觉
  论曰。从无始来始觉般若。无有惑乱时。而无惑时今始初觉。故名始觉如是始觉前惑后觉即非始觉而无惑时理常今常初故。名为始觉。如是始觉二始觉中当何觉耶。谓清净始觉非染净始觉。
染净始觉字事差别其相云何。颂曰。
  清净始觉智  不守自性故
  而能受染熏  故名染净觉
  论曰。清净始觉虽无惑时。而不守自性故。能受染熏随缘流转。以此义故。是故名为染净始觉。以何义故强名真如。字事差别其相云何。颂曰。
  性真如理体  平等平等一
  无有一多相  故名为真如
  论曰。性真如理平等平等。唯同一相。亦无一相亦无多相。无一相故远离同缘。无多相故远离异缘。以此义故名为真如。如是真如二种净智亲所内证。复次真如各有十义。云何为十真。一者根字事真。乃至第十总字事真。如是十真十种本义。相应俱有不相舍离。是故同名表示而已。云何十如。一者镜字事如。乃至第十觉字事如。如是十如十种觉义。相应俱有不相舍离。是故同名表示而已。所以者何。十种真理。本有法身有方便。十种如理。萨般若慧有方便。以此义故更重言词作如是示。
此中所说二真如中当何真如。谓清净真如。非染净真如。染净真如字事差别其相云何。颂曰。
  清净真如理  不守自性故
  而能受染熏  名染净真如
  论曰。清净真如从无始来。平等平等自性清净。不生不灭亦无去来亦无住所。而真如理性不守自性故随缘动转。是故名为染净真如。如是真如二染净智亲所内证。相应俱有不相舍离。如是等义。
观前所说比类应知。以何义故强名虚空。字事差别其相云何。颂曰。
  虚空有十义  体虽同义事
  各各差别故  谓无碍等义
  论曰。性虚空理有十种义。云何为十。
  • 一者无障碍义。诸色法中无障碍故
  • 二者周遍义。无所不至故。
  • 三者平等义。无简择故。
  • 四者广大义。无分际故。
  • 五者无相义。绝色相故。
  • 六者清净义。无尘累故。
  • 七者不动义。无成坏故。
  • 八者有空义。灭有量故。
  • 九者空空义。离空着故。
  • 十者无得义。不能执故。
是名为十。如是十事义用差别。若据其体无别而已。此虚空理二种净智亲所内证。相应俱有不相舍离。
二虚空中当何虚空。谓清净虚空非染净虚空。染净虚空字事差别其相云何。颂曰。
  清净虚空理  不守自性故
  而能受染熏  名染净虚空
  论曰。清净虚空具足十德。亦无染相亦无净相。而虚空性不守自性故。能受染熏随缘流转。是故名为染净虚空。能熏所熏建立诽谤等种种门。至广说分其理具显。已说字事门。次说随释门。所言觉义者者。即是总句。从此自下皆是别句。总者通表一切觉故。别者各各差别说故。
就别句中先说清净本觉清净始觉。次说染净本觉染净始觉。如其次第说相可见。谓心体离念相者。即是清净本觉。心谓即是自性清净心。体谓即是本有法身体。如是心体即名本觉离念相者。即是显示清净之义。所谓远离大无明念故言离念远离四种无常之相故言离相。过于恒沙烦恼眷属。此五有为以为根本。是故举本无。示眷属皆空。离念相者者。即唱清净本觉人辞者即人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者。如是觉者善证具足十种德义虚空理故。法界一相者。如是觉者于所证之真如法界。而共和合。一味一相无差别故。即是如来平等法身者。善证二种胜妙之理清净觉者。即是法身如来自性自体故。依此法身说名本觉者。本有法身自性德中。而作归依。建立清净本觉称。故已说清净本觉。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次说清净始觉。何以故者。即请问辞。谓欲建立清净始觉作如是请。问相云何。谓有众生作如是难。本有法身从本已来。具足无量性之功德。常恒明净常恒自在。依此义故名本觉者。如是本觉于何时中。何因缘故。具足一切无量功德名本觉耶。若作是说。此本觉者有大智力。能善断除一切过患。具足圆满诸功德者。即此本觉前惑后觉。非本觉明。即此功德断已前隐断已后显。非自性明。岂惑觉隐显。本有之义而得成立。若作是说常断更不断。常具足更不具足。是故应有本断本德者。此义亦不成立。无功德过故。谓一切障。从本断讫更不待断。一切功德。从本具足更不待具足觉者。即是始觉非彼本觉。是故般若波罗蜜中作如是说。若觉者是始觉。若不觉者即是无明。若离此二者即名为本觉。以何义故作如是说?本有法身自性德中。而作归依说名本觉。故言何以故。本觉义者对始觉说者。直决彼疑。谓马鸣师自通而言。清净本觉。从本已来不生不灭。非建立有非诽谤无。或非过患或非功德。言语道绝心行处灭。而有言说。具足圆满过于恒沙无量性德名本觉者。当知从无始来。而有清净始觉。发大智力发大定力。于一切时于一切处。常恒对治过于恒沙无量无边过患之海。具足圆满过于恒沙无量无边功德净品。对此清净始觉者故。立彼清净本觉之称。以始觉者即同本觉者。作其所由。谓以自然始觉与彼本觉同故。得对始觉示本觉故



如是二觉熏习差别其相云何。颂曰。
  清净本始觉  从无始已来
  远离一切染  湛明若虚空
  是故此门中  无能熏染法
  无所熏净法  唯有自家德
  论曰。如是二觉无有能熏所熏差别。唯有自家真实功德故。此门中不应建立能熏所熏。若如是者于此门中有何熏义。所谓有熏。染法净法不相待成。所谓即是具足转熏。此熏云何。谓白白故。三身本有契经中作如是说。本有本觉本有始觉。唯有德熏无患德熏。唯有满转无分转事故。已说清净始觉。
   次说离性二觉。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者。通示二种离性本始。谓依本觉故而有不觉者。即是离性本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者。即是离性始觉。此义云何。本觉般若不守自性故。善受染熏彼诸染法令得住止。即是本觉离性之义。始觉般若不守自性故。依诸染法如今方起被彼染诳。即是始觉离性之义。
始觉般若能断诸障证诸功德。何故说言始觉之智被染诳耶?于无过法立诸过患,断除障。故于无德法立诸功德。证得理故。若尔始觉于何时中而得离妄。极解脱道时。方得究竟离。于彼时中到无念故。

 楼主| 发表于 2017-8-16 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已說略說兩覺安立門。次說廣說兩覺決擇
[0616a09]本曰。此義云何。如凡夫人。覺知前念起惡。故能止後念令其不起。雖復名覺即是不覺故。如二乘觀智初發意菩薩等。覺於念異念無異相。以捨分別執著相。故名相似覺。如法身菩薩等。覺於念住念無住相。以離分別念相。故名隨分覺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是故修多羅說。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即為向佛地故。又心起者。無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謂無念。是故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若得無念者。則知心相生住異滅。以無念等故。而實無有始覺之異。以四相俱時而有。皆無自立。本來平等同一覺故
     
論曰。即是廣說始覺決擇分。此文中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建立四相門。二者建立隨覺門。
    四相門中即有四種。云何為四。一者過患四相。二者微細過患四相。三者無常功德四相。四者常住功德四相。四相者即長時故。細四相者即短時故。無常相者。過患相違始起德故。常住相者。過患相違德常住有故。
    隨覺門中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滿覺門。二者分覺門。滿覺門者。明一覺故。分覺門者。具足顯示覺不覺故。云何名為長時四相。從十信位乃至極解脫道時。方究竟離故。云何名為短時四相。因緣有法不過一剎那故。
    云何名為始起四相。起滅滅滅起異異異。起住德住起生德生。是故說言始起四相。翻過患故名為功德。今始起故名為無常。云何名為常住四相。今始起德本來有故。云何名為一種覺耶。覺與不覺無有二故。云何名為覺不覺。覺或受染熏。或不受故。如其次第說相可觀。此中四相有二次第。云何為二。一者前後次第。二者俱有次第。前後者。彼無時中前後差別故。俱有者。彼有時中前後一時故。彼無時者。據斷時故。彼有時者。據亂時故。俱有次第其相云何。頌曰
          生住異滅相                    如是四種相         
          一時即前後                    非漸次轉得  
          一時故俱有                    前後故次第         
          俱故成一相                    別故成四相
    論曰。俱有次第四相者。一者生相。二者住相。三者異相。四者滅相。如是四相或是一時。或是前後。以何義故名為一時。由得同故以何義故名為前後。細別故。非漸次轉得者。別為顯示一時義故。以何義故名為俱有。由一時故。以何義故名為次第。由前後故。如是四相俱有故一。細故四。中一時當何時耶。根本無明熏真心時。於此時中具起四相。不知不覺一切諸法真實之性周遍。建立過於恒沙無量煩惱。而能隱覆自性淨心還原無日。是故名為俱有四相
   
何故名生乃至名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大無明住地                    熏本覺時中         
          生三種細相                    故名為生相
  論曰。根本無明熏本覺時生三種相。故名生相。云何為三。一者獨力業相。二者獨力隨相。三者俱合動相。獨力業相者。非取無明之體。取無明之業故。獨力隨相者。非取本覺之體。取本覺之用故。俱合動相者。取和合動相故。總舉此三故名生相。生相之稱立初生故。
住相字義其相云何。頌曰
          住相有四種                    轉相與現相                    智相及相續                    是名為四種
   論曰。住相有四。云何為四。一者轉相。二者現相。三者智相。四者相續相。是名為四。如是四相。以何義故說名為住。此中住義隨應差別。所謂若據轉相說其住相。而能住持心識熏習故名為住相。若據現相說其住相。而能住持色相熏習故名住相。若據智相說其住相。而能住持六種漸次分別智相應染故名為住相。若據相續相說其住相。而能住持分別事識連續染污。故名住相。即是細分非分故。

異相字義其相云何。頌曰
          異相有二種                    執取計名字         
          如是二種相                    直是人執品
    論曰。異相有二。云何為二。一者執取相。二者計名字相。如是二相直人執品。如是二相以何義故名為異相。若據執取說其異相。能緣一切無量別相。隨其諸相。分別識而能執著。異自成異故名異相。若據名字說其異相。隨相立名依其名字而起著故名為異相。
滅相字義其相云何。頌曰
          滅相有二種                    起業及果報         
          破壞前異心                    令受苦名滅
    論曰。滅相有二。云何為二。一者起業相。二者業繫苦相。如是二相壞前異位令受苦輪。故名滅相。復次受苦輪時。能滅一切無量善品。故名滅相。復次發起業時。佛性善根漸漸損滅。故名滅相。已說俱有。



 楼主| 发表于 2017-8-16 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已說略說兩覺安立門。次說廣說兩覺決擇
[0616a09]本曰。此義云何。如凡夫人。覺知前念起惡。故能止後念令其不起。雖復名覺即是不覺故。如二乘觀智初發意菩薩等。覺於念異念無異相。以捨分別執著相。故名相似覺。如法身菩薩等。覺於念住念無住相。以離分別念相。故名隨分覺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是故修多羅說。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即為向佛地故。又心起者。無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謂無念。是故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若得無念者。則知心相生住異滅。以無念等故。而實無有始覺之異。以四相俱時而有。皆無自立。本來平等同一覺故
     
論曰。即是廣說始覺決擇分。此文中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建立四相門。二者建立隨覺門。
    四相門中即有四種。云何為四。一者過患四相。二者微細過患四相。三者無常功德四相。四者常住功德四相。四相者即長時故。細四相者即短時故。無常相者。過患相違始起德故。常住相者。過患相違德常住有故。
    隨覺門中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滿覺門。二者分覺門。滿覺門者。明一覺故。分覺門者。具足顯示覺不覺故。云何名為長時四相。從十信位乃至極解脫道時。方究竟離故。云何名為短時四相。因緣有法不過一剎那故。
    云何名為始起四相。起滅滅滅起異異異。起住德住起生德生。是故說言始起四相。翻過患故名為功德。今始起故名為無常。云何名為常住四相。今始起德本來有故。云何名為一種覺耶。覺與不覺無有二故。云何名為覺不覺。覺或受染熏。或不受故。如其次第說相可觀。此中四相有二次第。云何為二。一者前後次第。二者俱有次第。前後者。彼無時中前後差別故。俱有者。彼有時中前後一時故。彼無時者。據斷時故。彼有時者。據亂時故。俱有次第其相云何。頌曰
          生住異滅相                    如是四種相         
          一時即前後                    非漸次轉得  
          一時故俱有                    前後故次第         
          俱故成一相                    別故成四相
    論曰。俱有次第四相者。一者生相。二者住相。三者異相。四者滅相。如是四相或是一時。或是前後。以何義故名為一時。由得同故以何義故名為前後。細別故。非漸次轉得者。別為顯示一時義故。以何義故名為俱有。由一時故。以何義故名為次第。由前後故。如是四相俱有故一。細故四。中一時當何時耶。根本無明熏真心時。於此時中具起四相。不知不覺一切諸法真實之性周遍。建立過於恒沙無量煩惱。而能隱覆自性淨心還原無日。是故名為俱有四相
   
何故名生乃至名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大無明住地                    熏本覺時中         
          生三種細相                    故名為生相
  論曰。根本無明熏本覺時生三種相。故名生相。云何為三。一者獨力業相。二者獨力隨相。三者俱合動相。獨力業相者。非取無明之體。取無明之業故。獨力隨相者。非取本覺之體。取本覺之用故。俱合動相者。取和合動相故。總舉此三故名生相。生相之稱立初生故。
住相字義其相云何。頌曰
          住相有四種                    轉相與現相                    智相及相續                    是名為四種
   論曰。住相有四。云何為四。一者轉相。二者現相。三者智相。四者相續相。是名為四。如是四相。以何義故說名為住。此中住義隨應差別。所謂若據轉相說其住相。而能住持心識熏習故名為住相。若據現相說其住相。而能住持色相熏習故名住相。若據智相說其住相。而能住持六種漸次分別智相應染故名為住相。若據相續相說其住相。而能住持分別事識連續染污。故名住相。即是細分非分故。

異相字義其相云何。頌曰
          異相有二種                    執取計名字         
          如是二種相                    直是人執品
    論曰。異相有二。云何為二。一者執取相。二者計名字相。如是二相直人執品。如是二相以何義故名為異相。若據執取說其異相。能緣一切無量別相。隨其諸相。分別識而能執著。異自成異故名異相。若據名字說其異相。隨相立名依其名字而起著故名為異相。
滅相字義其相云何。頌曰
          滅相有二種                    起業及果報         
          破壞前異心                    令受苦名滅
    論曰。滅相有二。云何為二。一者起業相。二者業繫苦相。如是二相壞前異位令受苦輪。故名滅相。復次受苦輪時。能滅一切無量善品。故名滅相。復次發起業時。佛性善根漸漸損滅。故名滅相。已說俱有。



 楼主| 发表于 2017-8-16 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次說前後。其相云何。頌曰
          滅異住生相                    如是四種相         
          隨智力劣勝                    有增減不同
     論曰。前後次第者。一者滅相。二者異相。三者住相。四者生相。如是四相隨智慧量增減不同。此義云何。以信位人闕一具三。三賢位人闕二具二。於十地中第九地中闕三具一。第十地中闕麁一分具細一分。如來地中四相都無究竟清淨。是故說言增減不同
     
    已說建立門。次說隨釋門。依彼四相明覺差別即有五位。云何為五。一者十信位。二者三賢位。三者九地位。四者因滿位。五者果滿位。前四位中各有四事。云何為四。一者趣向行者。二者修行因相。三者行因果相。四者熏離俱相。第五位中唯有三事。云何為三。一者能圓滿者。二者對治行相。三者滿究竟相。
     如其次第說相應觀。第一位言如凡夫人者。即是趣向行者。位在十信。未得不退名為凡夫。已出邪定名為覺者。覺知前念起惡者。即是顯示修行因相。謂未得入十信已前。二種滅相是大過患不知不覺。具造種種一切惡業。遍受一切無量苦果。常恒輪迴五趣四生無休息時。而今以承知識妙緣聖說淨則。而能得入十信位中。覺諸惡業是極過失。知諸苦果是實無樂故。言覺知前念起惡。即是顯示覺滅相義。故能止後念令其不起者。即是顯示行因果相。謂此位中始起治道。氣力極弱故名為故。發心已去發起治道轉自在故。復次前不覺知常起惡業。今覺知故有慚愧心不作惡業。滅相之穢止息不起。雖復名覺即是不覺故者。即是顯示熏離俱相。所謂覺知滅相之法實是過患。彼滅相品不作滅事。故言熏離。彼滅相品。無始已來體性清淨實是功德不知不覺。故言熏俱。此中字句遠流應至於第十地。復次顯示覺與不覺。互相即通是一味故。
     第二位言如二乘觀智初發意菩薩等者。即是趣向行者。位在三賢。於此位中人空無漏。成就自在無所疑畏。故將二乘同於菩薩總明而已。復次顯示一切二乘。皆悉修行菩薩之道。證入自在大覺地之海故。覺於念異者。即是顯示修行因相。謂二種異相互相與力。而能執取境界之相。發起愛著尋求名字。分別言相故。是故無厭我我所轉盛攀緣思慮更增終日無息。而今發起人空般若。建立方便法空現前。覺知本覺淨心為無明眠。夢於異相起一切障。分分漸漸與遠離智而共相應。從彼夢念得於覺悟。是故說言覺於念異。念無異相者。即是顯示行因果相。謂始覺正念中。二種異相無所有故。以捨麁分別執著相者。即是顯示無異相緣。所謂意識有二分別。而能分別一切諸法。云何為二。一者麁分別。二者細分別。麁者起貪瞋等。能善分別違順境故。細者法執分別。恒流注故。今所遠離彼麁分別。非細分別。細分別者極喜離故。故名相似覺者。即是結前。并麁顯示熏離俱相。此中相似義即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異類相似。二者同類相似。異類相似者,二乘相似。同類相似者。菩薩相似。二乘人空形三賢空作相似義。三賢菩薩方便法空。形淨心地作相似義。是故總言相似覺焉。
    第三位言如法身菩薩等者。即是趣向行者。位在九地。九地菩薩真如法界以為自身。般若實智以為自心。垢累已出縛障悉斷。清淨明白無礙自在。是故名為法身菩薩。覺於念住者。即是顯示修行因相。謂四種住相於一切時。而能發起法執分別。離性本覺能令睡眠。本覺之心夢於住相。不能覺曉狂亂而住。今發始覺般若之日。照迷亂住相之闇。始覺正智無分別性。迷亂住相有分別性。有無覺亂極相違故。不能俱行。如是道理分明現前。是故說言覺於念住。念無住相者。即是顯示行因果相。以離分別麁念相者。即是顯示無住相緣。謂四種住相形於彼生相極麁現故。恐生住際互相雜亂。作如是說止思應觀。如是四種迷亂住相。如其次第。於極喜地過三有地寂滅淨地善慧地中。各離一相。故名隨分覺者。即是結前。并麁顯示熏離俱相。生相細念未出離故。
    第四位言如菩薩地盡者。即是趣向行者。此字句中自有二人。云何為二。一者因圓滿者。二者果圓滿者。因圓滿者。學地盡故。果圓滿者。無學之果滿究竟故初人對治俱合動相。後人對治獨力業相及大無明。獨力隨相非斷法故。無對治道。自此已下顯示二種圓滿者焉。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者。即是顯示因圓滿者。謂此位中即有二種金剛喻定。云何為二。一者方便金剛。二者正體金剛無垢行者二種金剛喻三摩提以為自體。是故舉道而標彼人。覺心初起心無初相者。即是顯示果圓滿者。大圓鏡智分明現前。無所不通無所不窮。法界一體無有與等。獨力業相根本無明不能自有。平等虛空一相無相。無初念故。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者。即是顯示始覺般若圓滿之相。而得到於無生覺故。是故修多羅說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即為向佛地故者。即是引經贊自所說。如是經文為證何義。證佛果故。云何證耶。謂佛果中證成遠離二種念故。云何為二。一者大無明念。二者細業相念。如是二念極解脫道一時相翻不能俱行。是故說言佛果無念。若無妄念當有何念。謂正念故。云何名正念。十德相應故。云何為十。一者出離功德。遠離一切諸難處故。二者同體功德。一切染法歸於自故。三者常住功德。遠離始有之過失故。四者一味功德。圓滿始覺常本覺故。五者俱離功德。遠離一切染淨法故。六者還轉功德。周遍誕生於諸趣故。七者無住功德。於一切處無在處故。八者修行功德。為諸眾生修萬行故。九者圓滿功德。為諸眾生成覺道故。十者虛空功德。如前所說種種功德。從本已來自性皆空無所有故。是名為十。如是十德與極解脫初剎那中。俱行俱起無有前後。一時俱轉是名正念。所引經文不出此義。應審觀察。
        又心起者無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謂無念者。即是除疑令生勝解。謂有眾生作如是疑。極解脫道會本覺時微細初生。知得有耶知得無耶。若知有者。極解脫道當非無念。所以者何。知有初念有初念故。若知無者。極解脫道當不能有。所以者何。既無初念。待何念無立解脫道有。如是疑故。今自通言。所知之相從本已來自性空無。能知之智從本已來無有起時。既無所覺之相。亦無能覺之智。豈可得言有細初相智慧可知。而有言說知初相者。即是顯示無念道理。所以者何。法性之理。雖無所知之初起相。亦無能知之始覺智。而能通達無所知相無能知智。無所有覺都非空無。是故今且衣此道理。作如是說知初相耳。是故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者。即是成立上無念義。謂金剛已還一切眾生。獨力業相大無明念未出離故。即是顯示一切眾生皆是有念名為眾生。一切諸佛皆得無念名為佛故。自此已下顯示始覺境界周遍圓滿。謂大覺者已到彼岸。遍知一切無量眾生。一心流轉作四相故。如本。若得無念者即知心相生住異滅故。以何義故如是知耶。得自無念時。一切諸眾生平等得故。如本以無念等故故。以何義故。唯一行者得無念時。一切眾生悉得無念。一一眾生皆悉各各有本覺故。此義云何。謂一行者始覺圓滿同本覺時。遍同一切無量眾生本覺心中。非自本覺。所以者何。自性本覺遍眾生界。無所不至故。清淨覺者得無念時。一切眾生皆得無念者。清淨覺者斷無明時。一切眾生亦可斷耶。若爾何過。若始覺者斷無明時。一切眾生皆得斷者。何故上言金剛已還一切眾生。獨力業相大無明念。未出離故不名為覺。若諸眾生無始無明未得出離。而與諸佛同得無念者。無念等義。唯有言說無有實義。豈可得言一切眾生皆有本覺亦有始覺。決斷此難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自宗決斷。二者望別決斷。自宗決斷者。此論正宗。為欲顯示一切眾生。同一相續無差別故。是故可得一修行者無始無明究竟斷時。一切眾生亦同斷盡。一修行者滿始覺時。一切眾生亦同得滿。是故三身本有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言。我由二等而成正覺。云何為二。一者斷等。二者得等。言斷等者。我極解脫道初發起時。一切眾生所有無量無始無明。一時究竟頓決斷故。言得等者。我初成道滿始覺時。一切眾生皆滿足故。是名二等故。望別決斷者。舉圓滿者望眾生界。無一一法而非清淨。舉諸眾生望無上尊。入無明藏無所覺知。皆悉清淨無所障礙。無念等義而得成立。入無明藏無所覺知。上所說文無相違過。舉此一隅應廣觀察。自此已下融諸始覺令同本覺謂五十一分滿始覺。實無轉勝漸次之異。亦無究竟圓滿之極。所以者何。一切始覺四相俱時。而得住止皆無自立。從本已來一味平等自性圓滿。契同無二一相覺故。如本而實無有始覺之異以四相俱時而有皆無自立本來平等同一覺故故。大總持契經中作如是說。悟滅相品始覺般若。有滅相位中而共俱時有。無滅時中始覺隨無。悟異相品始覺般若。有異相位中而共俱時有。無異時中始覺隨無。悟住相品始覺般若。有住相位中而共俱時有。無住時中始覺隨無。悟生相品始覺般若。有生相位中而共俱時有。無生時中始覺隨無。所以者何。一切始覺不能自起。當待染法方得而起。一切染法不能自滅。當待智力方得滅盡。廣說乃至從本已來。一切染法自體空無。而始覺者本無處中作有之解。俱時而轉不名正故
发表于 2017-8-17 13:0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师兄法布施!
 楼主| 发表于 2017-8-18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說廣說始覺決擇分。次說廣說本覺決擇
       本曰。復次本覺隨染分別生二種相。與彼本覺不相捨離。云何為二。一者智淨相。二者不思議業相。智淨相者。謂依法力熏習如實修行滿足方便故。破和合識相滅相續心相。顯現法身智淳淨故。此義云何。以一切心識之相皆是無明。無明之相不離覺性。非可壞非不可壞。如大海水因風波動。水相風相不相捨離。而水非動性。若風止滅動相即滅濕性不壞。如是眾生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心與無明俱無形相不相捨離。而心非動性。若無明滅相續則滅。智性不壞故。不思議業相者。以依智淨。能作一切勝妙境界。所謂無量功德之相常無斷絕。隨眾生根自然相應。種種而現得利益故
      
論曰。即是廣說隨染本覺決擇分。於此文中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本有性智清淨門。二者業用自在無礙門。第一門中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不守自性隨緣門。二者對治一切業障門。第二門中復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隨順機根契當門。二者不動本性常寂門。如是四門隨釋應配。本覺隨染者是簡句。簡異清淨本覺智故。此句為欲顯示何義。謂為顯示受熏義故。直唱本覺受無明熏不守自性。隨緣無礙俱時轉故。是故名為本覺隨染。即此字句從所隨染立名而已。自此已下直顯能隨本覺體相。分別生二種相與彼本覺不相捨離云何為二。一者智淨相。二者不思議業相者如是二種殊勝之相。與彼隨染本覺性智。俱行俱轉不相捨離故。如是本覺智淨行相其相云何。頌曰
          破滅一切障                    顯現法性身         
          實智清淨故                    名為智淨相
[0619c12]論曰。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具足功德圓滿智慧。莊嚴法身名智淨相。斷一切障當須何力。須滿足力。滿足力者其數幾有。有二種故。云何為二。一者法力熏習滿足方便力。二者如實修行滿足方便力如是二種方便之力。從無始來自然常住不始而起。如是二中。依法力熏習滿足方便力故。破根本無明及獨力業相依如實修行滿足方便力故。滅俱合業相能見相及與現相分別智相并相續相破根本無明獨力業相故。自性身體分明現前。滅俱合相等相續故。般若實智淳淨明白。如本智淨相者謂依法力熏習如實修行滿足方便故。破和合識相滅相續心相顯現法身智淳淨故故。何故三賢及十信位略不顯示。比來次第分明顯故。何故今此門中。最初對治根本無明。乃至最後對治滅相。為欲簡異始覺般若悟次第故。何故始覺背凡向聖。上上去去為次第轉。隨染本覺背聖向凡。下下來來為次第轉。以法爾故。如是二轉當一時耶當前後耶。決定一時即無前後如是等義何契經中明了顯說。謂證說經。彼契經中如何說耶。謂彼證說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陀羅尼菩薩發十千問問於如來。於是如來即作十萬決疑難答開菩薩問。如其次第答彼問已即告陀羅尼菩薩言。何故仁者。一事不問須問餘事。加宜佛子更問開發。為自他利問於如來。爾時陀羅尼菩薩。即承佛威神而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於大眾中唱如是言
          諦聽諸佛子                    我從具縛凡           
          具經一切地                    圓滿行因海
          莊嚴大覺果                    我從清淨地         
           具經一切地                    將一切萬行  
          得第一信位                    入無明藏海         
          如是二大事                    一時非前後
       我及一切諸大眾海。皆悉懷疑無解脫時。如宜世尊為諸佛子。種種方便隨宜開示。爾時世尊告總持言。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當為汝略說其要。善男子此二大事顯示二種般若覺智。云何為二。一者始覺般若。二者本覺般若。善男子始覺般若者。從具縛地漸漸出離。乃至金剛圓滿因行發究竟道。頓斷根本無明住地。覺日圓照無所不遍。是故名為始覺般若。善男子本覺般若者。從清淨性漸漸遠離。乃至信初發究竟智。斷滅相品入無明海隨緣動轉。是故名為本覺般若。於是總持及諸大眾聞此語已。覺知諸法一相一體。亦無一相亦無一體。亦空無言空無言亦空。而諸法性亦是實相亦是常住。亦是決定亦是實有故
         
      自此已下別釋散說顯示因緣。此義云何者即是總問。以一切心識之相皆是無明者。即是總答。所謂種種諸戲論識。發起種種諸攀緣量。慮知一切無量境界。或著一切境界之相不捨離者。皆是無明之氣分故。即是成立上中所說破滅二義。自此已下顯示斷非斷之差別。此中無明當定可斷耶。當不可斷耶。此何所疑。若可斷者。本覺之心亦當可斷。何以故。無明染法本覺性智。俱行俱轉不相捨離。譬如眠士夫及與悟士夫。俱行俱轉不相離故。亦不可言斬眠士時悟士不傷。相續一故。亦不可說得悟士時眠士空無。相續同故。若言異者。過失太故。若不可斷者。自性清淨心常為無明覆。輪轉五道無出離時。是故若言不可斷者。過失亦太。如是無明亦可斷除。亦不斷除。此義云何。無明本覺有二義故。云何為二。一者同體同相義。二者異體異相義。言同義者。一切諸法皆是理故。言異義者。一切諸法功德過患各差別故。若據初門不可斷除。若據後門亦可斷除。諸法無行契經中作如是說
          貪欲是涅槃                    恚癡亦如是         
          如是三事中                    有無量佛道
          見非見一相                    著不著亦然        
          此無佛無法                    知此名世智
本智契經中作如是說
          根本無明闇                    其力最大故         
          能障一切智                    令得不自住
          斷須般若劍                    飾須功德寶         
          無明海漸竭                    法身山徐顯
 楼主| 发表于 2017-8-18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本。無明之相不離覺性非可壞非不可壞故。自此已下顯示喻說。大海者喻阿梨耶識。此識有二種義。廣大圓滿如大海故。水者喻本覺心。自性清淨心顯了明白。如淨水故
     風者喻根本無明。根本不覺能
起動轉慮知之識。如彼風故。波動者喻諸戲論識。如是諸識遷動流轉。往來無常如海波故。
    水相風相不相捨離者。喻真妄相
資俱行合轉。謂本覺心不自起故。當資無明之力方得而起。根本無明不自轉故。要因真心之力。方得而轉如水不自作波浪故。當因風之力方得作波。風不自現動相故。要資彼水方得而現動轉相故
      而水
非動性者。喻本覺心離有為相。謂本覺真心從本已來。遠離動念解脫結縛。體性清淨相用自在。而不守自性故。隨無明之緣作種種相。如水非動性而不守自性故。隨風之緣作種種波故。
      若風止滅動相則滅者
喻根本無明滅戲論諸識皆滅無餘。本覺斷障先對治根本無明。後對治慮知攀緣之諸識故。
      濕性不壞者。喻本覺之智離斷滅法
故。謂無明滅諸識皆盡。本覺真心無有壞滅。如彼風滅諸波皆息而清白水終不壞滅故。
     
自此已下顯示合說。如其次第應配屬
焉。大海風水從誰而生。謂從龍王生故。各從何處而生。謂若水從其頭頂而出。若風從其尾末而出。何故海水為風所動。作種種波不斷絕耶。謂由二事故。云何為二。一者有同類大種故。二者由法爾故。此義云何。彼水大中亦有風大。彼風大中亦有水大。互相有故。而共和合作種種波。常恒相續不斷絕焉。若水大中無彼風大。風當不能令水動。若風大中無彼水大。水當不能隨風轉。何以故。以四大種俱生俱轉不相離故。而隨一大分明現知不了餘大者。增相減相而不同故。復次從無始來由法爾故。無明本覺亦復如是大龍王者。喻一心法。風者喻無明住地。從尾未出者。顯示此法下劣形相。水者喻本覺真心。從頭頂出者。顯示此法勝妙形相。彼水大中亦有風大者。喻自性清淨本覺心中有根本無明。彼風大中亦有水大者。喻根本無明藏中有本覺佛性此論本意異相為初同相為。隨釋應觀。諸佛無盡藏契經中作如是說。煩惱大海中有圓滿如來。宣說實相常住之理。本覺實性中有無明眾生。起無量無邊煩惱之波。如是大事佛菩薩境界。非凡夫二乘之所能知故。
        
      已說本有性智清淨門。
次說業用自在無礙門。謂此門中。本有性智以為所依。起應化用。為一切修行者。顯示種種勝妙色相。為眼根作境界。出現種種勝妙音聲。為耳根作境界。發起種種勝妙芬香。為鼻根作境界。出現種種勝妙法味。為舌根作境界。發起種種勝妙三昧觸。為身根作境界。出現種種甚深法藏。為意根作境界。如其次第。光明日月寶德如來。音聲梵響清淨如來。香積芬流圓滿如來。一味無雜平等如來。覺觸分明顯相如來。智慧明達遍滿如來。具足成就隨時隨處隨機根量。教化利益無礙自在。不動一念遍三世中。不分一身滿十方中而能作佛事故。如本不思議業相者,以依智淨能作一切勝妙境界。所謂無量功德之相常無斷絕。隨眾生根自然相應種種而現得利益故故
 楼主| 发表于 2017-8-18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已說廣說隨染本覺門。次說廣說性淨本覺門

本曰。復次覺體相者。有四種大義。與虛空等猶如淨鏡。云何為四。一者如實空鏡。遠離一切心境界相無法可現。非覺照義故。二者因熏習鏡。謂如實不空。一切世間境界悉於中現。不出不入不失不壞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體不動具足無漏熏眾生故。三者法出離鏡。謂不空法出煩惱礙智礙。離和合相淳淨明故。四者緣熏習鏡。謂依法出離故。遍照眾生之心令修善根。隨念示現故

論曰。即是廣說性淨本覺分。此四種大義中各有二義。與彼大義不相捨離。云何為二。一者等空義。二者同鏡義。如本復次覺體相者有四種大義與虛空等猶如淨鏡故。云何名為如實空鏡。及有二義其相云何。頌曰

          性淨本覺中                    遠離慮知如         
          遠離妄境實                    示遠離義空   
          鏡摩奢趺娑                    舉一示一故

論曰。性淨本覺之體性中。遠離一切攀緣慮知諸戲論識。成就一味平等之義故名為如。遠離一切虛妄境界種種相分。成就決定真實之相故名為實。為欲顯示遠離之義故名為空。鏡謂喻名。然此中鏡即喻摩奢趺娑珠鏡。非餘種種油摩等鏡以為譬喻。何以故。取此摩奢趺娑珠鏡安置一處。珠鏡前中或蘊種種石。或蘊種種飲食。或蘊種種莊嚴具。或蘊同類珠鏡。彼珠鏡中餘像不現。唯同類珠分明顯了故。如實空鏡亦復如是。於此鏡中唯同自類清淨功德安立集成。種種異類諸過患法皆遠離故。如本云何為四。一者如實空鏡。遠離一切心境界相無法可現故。何故各有二種義。而唯示同鏡義等。空之義不顯示耶。以舉一義兼示一義故。若如是者。云何名為等空之義耶。謂如虛空清淨無染四障所不能覆。廣大無邊三世所不能攝。如實空鏡亦復如是故。非覺照義故者即是顯示遠離因緣。謂如彼摩奢趺娑珠鏡中。石等諸像不現前者。石等諸法皆鄙穢故。此本覺珠鏡中。種種妄法不現前者。一切染法皆悉是無明不覺之相。無照達義故。

云何名為因熏習鏡。及有二義其相云何。頌曰

          性淨本覺智                    三種世間法         
          皆悉不捨離                    為一覺熏習
          莊嚴法身果                    故名因熏習           
          鏡輪多梨花                    空容受遍一

[0622a04]論曰。性淨本覺三世間中皆悉不離。熏習彼三而為一覺。莊嚴一大法身之果。是故名為因熏習鏡。云何名為三種世間。一者眾生世間。二者器世間。三者智正覺世間。眾生世間者。謂異生性界。器世間者。謂所依止土。智正覺世間者。謂佛菩薩。是名為三。此中鏡者。謂輪多梨花鏡。如取輪多梨花。安置一處周集諸物。由此花熏一切諸物皆悉明淨。又明淨物華中現前皆悉無餘。一切諸物中彼華現前亦復無餘因熏習鏡亦復如是。熏一切法為清淨覺令平等故。復次虛空義者。即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容受義。二者遍一義。容受義者。容受諸色無障礙故。遍一義者。種種諸色唯同一種大虛空故。如本二者因熏習鏡謂如實不空一切世間境界悉於中現故。如是本覺從無始來遠離四種過。自性清淨常住一心。云何為四。一者遠離不遍之過。三種世間不出本覺清淨鏡故。如本不出故。二者遠離雜亂之過。一切諸法不入本覺清淨鏡故。如本不入故。三者遠離過患之過本覺鏡中現前諸法。無不本覺淨功德故。如本不失故。四者遠離無常之過。本覺鏡中現前諸法。無不常住無為智故。如本不壞故。遠離邊過圓滿中實。是故說言常住一心。自此已下顯示因緣。何因緣故本覺智中種種諸法。如彼本覺離諸過耶。種種諸法皆悉無不真實體故。如本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故故。自此已下作緣決疑。謂有眾生作如是疑。三世間中眾生世間無明染法具足圓滿。流轉遷動無休息時。如是世間現本覺者。不可得言本覺清淨遠離諸過。以此義故今通而言。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般若實智其體不動。自性清淨具足無漏。常恒熏習眾生世間令清淨故。如本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體不動具足無漏熏眾生故故。
云何名為法出離鏡。及有二義其相云何。頌曰

          如實不空法                    出離三過失         
          圓滿三種德                    故名法出離
          鏡消練頗梨                    空出離色義

[0622b15]論曰。無漏性德。出離三過圓滿三德。名法出離。云何名為三種過失。一者無明染品。名煩惱礙。二者根本無明。名為智礙。三者俱合轉相。名戲論識。是名為三。如是三過究竟離故。名為出離。如本三者法出離鏡謂不空法出煩惱礙智礙離和合相故。云何名為三種功德。一者淳成就功德。二者淨成就功德。三者明成就功德。是名為三。如本淳淨明故故。出離何過圓滿何德。謂出離煩惱礙圓滿淨成就功德出離智礙圓滿明成就功德出離和合轉相圓滿淳成就功德。何以故相對法爾故。此中鏡者謂頗梨珠。譬如頗梨珠淪深泥中。即便湧現出離彼泥。外騰一丈量。若置濁水中驅渾成塵累。唯止清水安住其中。若置福多伽林中。出現香氣礙彼穢香。遠去而住。法出離鏡亦復爾故。此中喻詮者。喻自體淨義。住思應觀。等空義者。出離色義。謂如虛空遠離大種一向清淨。法出離鏡亦復爾故。
云何名為緣熏習鏡。及有二義其相云何。頌曰

          於無量無邊                    諸眾生緣中           
          出無量無邊                    殊勝應化身
          熏習眾生心                    出生諸善根         
          增長兩輪花                    莊嚴法身果  
          故名緣熏習                    鏡碧中頗梨         
          空隨順成義                    如法應觀察

[0622c12]論曰。譬如取頗梨珠安置一處。周匝積集種種色珠。彼頗梨珠隨向珠色現前轉變。緣熏習鏡亦復爾故。又譬如虛空有自在力故。於一切所作之事中隨順成立。緣熏習鏡亦復如是。於一切眾生修行之事中。隨應建立故。如本四者緣熏習鏡謂依法出離故遍照眾生之心令修善根隨念示現故故。如是四種本覺大義。遍一切眾生界一切二乘界。一切菩薩界一切如來界中。無不住處無不照處。無不通處無不至處。具足圓滿具足圓滿
发表于 2017-8-21 11:2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师兄法布施!
 楼主| 发表于 2017-8-26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已說廣說性淨本覺門。次說根本無明住地

本曰。所言不覺義者。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念無自相不離本覺。猶如迷人依方故迷。若離於方則無有迷。眾生亦爾。依覺故迷。若離覺性則無不覺。以有不覺妄想心故。能知名義為說真覺。若離不覺之心。則無真覺自相可說

論曰。則此文中自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異說相應契當門。二者隨次別釋散說門。初門云何。頌曰
          牟尼大覺尊                    一代聖說中         
          總有六種說                    謂明闇俱非
          空及與具足                    如是六無明         
          隨義立異名                    剋體無差別

論曰。凡集牟尼尊一代中種種異說。總有六種。云何為六。一者明無明。二者闇無明。三者俱是無明。四者俱非無明。五者空無明。六者具足無明。是名為六。如是六種隨義立名。據體無別。
  • 明無明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究竟無餘無                    通達顯了明         
          以此因緣故                    言總意別明
論曰。究竟無餘故名為無。通達顯了故名為明。所謂圓滿船若之日周遍法界。無一一法而非明故。是故當知如是無明言總意別光明實智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舍利弗則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於大眾中唱如是言。我今所說一切契經中。一一字字一一句句。盡攝一切無量所詮。而為鈍根之眾生故。以種種言說而談論耳。若如世尊說。當應有過失。何以故。如無明字唯表黑品。不能表示般若智明。乃至無常字唯表生滅之相。不能詮表無為當住真實理焉。如何世尊作如是說。於是世尊告舍利弗言。我今所說實無過失。何以故。如無明字。不可得言唯表黑品。汝智慧之力狹劣小見小聞故。作如是疑。而此無明字盡攝一切般若智明。具足圓滿無所闕失。所謂究竟義故。周遍義故圓滿義故。平等義故。無餘義故。說言為無。通達義故。顯了義故。觀照義故。現前義故。無礙義故。說言為明。乃至廣說故。
   2.闇無明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一切般若明                    隱覆令不生                    譬如闇中具                    無有殊勝事
論曰。根本無明。能覆一切總持慧明礙令不生。譬如暗中莊嚴具雖有勝妙相。而為闇障故。彼殊勝事不得出現。是故名為暗之無明。圓滿契經中作如是說。一切眾生具足三智。由顛倒故不知不覺故。
   3.俱是無明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唯一種無明                    或明或暗俱                    譬如一暗色                    二人各異見
論曰。一種無明或明或闇。譬如一色二人異見。此義云何。謂如迦羅鳩奢那。及人同分極闇夜分中。同在一處見此暗色。若迦羅鳩奢那唯見清淨光明之色。若人同分唯見一向黑暗之色。俱是無明亦復如是。唯一無明。或智慧明或黑法暗具二事故。甚深密嚴契經中作如是說。根本無明於幻人中能作幻質。於德人中能作德質。不可取一非一故
   4.俱非無明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
          從無始已來                    無有言說依                    遠離了別轉                    遠離遠離故
論曰。言俱非者無言依故。離心轉故。是故名為俱非無明。八勝天子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光明自在華寶妙輪天子。即承佛神力白佛言。世尊無明有耶。答曰非也。問曰無耶。答曰。非也。問曰亦有亦無耶。答曰非也。問曰非有非無耶。答曰非也。問曰非是耶。答曰非也。問曰何故如是耶。答曰以無可明之事故。是故說言無始無明故
   5.空無明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無體用則空                    譬如兔角無                    如是道理了                    是故說言明
論曰。空無明者。體用俱空。故名為無。如是道理明了現前。故名為明。譬如兔角本來無體。一切人眾皆悉現知。無始契經中作如是說。根本無明無所有事。遍計所執性故具足無明者。
   6.具足無明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染淨一切法                    通出生增長                    以此因緣故                    建立具足名

論曰。言具足者。根本無明能生一切染淨諸法。令增長故立具足名。佛性解脫契經中作如是說。從無明種出覺知樹從覺知樹出功德智慧華。從兩輪華結法身解脫乃至廣說故。如是六種根本無明。於論文中明了說故。安立配屬且略而已。



补充内容 (2017-8-26 10:09):
此六种无明义总说觉与不觉无二无别,无明即明,迷妄无因。

补充内容 (2017-8-26 10:12):
初总说,无明即明。故说一一诸法遍满无余名无,了知现前为明。

补充内容 (2017-8-26 10:13):
二说,暗即无明,由不知为无明总相。

补充内容 (2017-8-26 10:16):
三说,一切诸法唯心所现,觉心现量,显现即心故,无取无舍故。

补充内容 (2017-8-26 10:17):
以上三种初为觉义,二明不觉义。三者无二唯心义。

补充内容 (2017-8-26 10:25):
后三者,4,即无明非远离能所二取,无相,离言说性。乃无明实性即佛性。5,无明无体即无因故。无明无用俱是心体实用故。故说无明唯名字妄执故。6,说无明与明相待相成故。

补充内容 (2017-8-26 10:27):
以五一为证得,初证无明空,即证无我义。此证一一圆满义为法空。
 楼主| 发表于 2017-8-26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且暗無明名字差別其相云何。契經異說其數幾有。頌曰
          總有十種名                    契經異說故        
          見一處住地                    或報恩無盡  
          或無始有終                    或無等等生      
          或生得觀滿                    智礙及不覺
          覺了與子藏                    如是十種名     
          隨義用差別                    唯一暗無明
   論曰。凡集一代種種契經總有十種。云何為十。一者見一處住地。二者報恩無盡住地。三者無始有終住地。四者無等等生住地。五者生得住地。六者觀滿住地。七者智礙住地。八者不覺住地。九者覺了住地。十者子藏住地是名為十。如是十名唯是一體。隨義用別。應審觀察。
  • 見一處住地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圓滿般若慧                    現見一法界                    無明體頓斷                    故名見一處
論曰。金剛心還智慧未滿福德微少。不達一心中實處故。根本無明猶未出離。而率萬行到果位時。始覺般若分明顯了。本有功德具足圓滿。現見一中法界之心安立住處。根本無明頓斷無餘。是故名為見一處惑。光嚴童子契經中作如是說。復次有惑。一切聲聞辟支佛。及十地菩薩所不能斷。謂見一處無明住地。如是住地證一法界。清淨覺者乃所能斷故。
2.報恩無盡住地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無量一切佛                    報無明之恩                    盡未來無窮                    故名恩無盡
論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報無明恩。盡未來際無有窮盡。所以者何。一切覺者以無明作無為因。具足莊嚴法身果故。本來清淨契經中作如是說。文殊師利則白佛言。世尊無量劫中不惜身命。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圓滿行因莊嚴性海。喜樂自在德用無礙。何因緣故作如是言。我有多恩盡未來際不能盡報。佛言我由無明。以之為質成正覺道。是故我說有極重恩。於塵劫中報恩不盡。以此義故。無明住地亦名報恩無盡住地故。
3.無始有終住地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過去無際                    進未來有盡                    以此因緣故                    名無始有終
論曰。根本無明若過去無其本際。名為無始。若進未來必有間斷。名為有終。般若波羅蜜中作如是說。始覺淨智有始無終。無明住地無始有終。
4.故無等等生住地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過恒上煩惱                    無前後一時                    具足出生故                    名無等等生
論曰。根本無明有勝力故。過於恒沙諸上煩惱。無有前後一時俱生。是故名為無等等生。自體契經中作如是說。譬如天魔波旬於大自在天。色力壽命眷屬眾具自在殊勝。無等等出生大力住地。亦復如是。細前後無有前後。一時生長故。
5.生得住地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生謂三種生                    得謂立成就                    無明彼成立                    故名為生得
論曰。所言生者。所謂即是三種生相。所言得者。即有二義。云何為二。一者建立義。二者成就義。根本無明能善成立彼三種相。是故名為生得住地。十種妄想契經中作如是說。據子子轉生得住地。非據自體名為生得故。
6.觀滿住地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
          根本無明體                    金剛還不盡                    當待果滿位                    故名為觀滿
論曰。根本無明金剛心還猶存不盡。當待滿位永斷無餘。是故名為觀滿住地。無上菩提契經中作如是說。根本無明待究竟道。名為觀滿。諸戲論識隨位漸除。名為觀分故。
7.智礙住地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礙一切種智                    逆世間通達                    相違過極重                    故名為智礙
論曰。根本無明漠冥極暗。一切種智顯了極明。如是明暗相違過失。極重深故。是故名為智礙住地。甚深因緣契經中作如是說。染煩惱礙與正體智。相違過極建立為障。般若慧礙與後得智。相違過重建立為障。乃至廣說故。
8.不覺住地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從無始已來                    備三身菩提                    圓四德涅盤                    不能覺不覺
論曰。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具足三身圓滿四德。自性清淨遠離繫縛。而由無明不知不覺。是故名為不覺住地。大本楞伽契經中作如是說。般若無知。諸戲論識即是知無。根本無明即是不覺。所以者何不覺覺故。乃至廣說故。
9.覺了住地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十地非境界                    凡小亦非境                    唯大覺者了                    故名為覺了
論曰。根本無明十地菩薩未能盡知。何況凡小能善知之。唯大覺者窮了無餘。是故名為覺了住地。寶積契經中作如是說。唯佛境界非餘能知。覺了無明故。
10子藏住地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無明藏大海                    攝持上煩惱                    譬如種持子                    故名為子藏
論曰。無始無明攝持煩惱令得住止。譬如諸種持隱顯子。是故名為子藏住地。本業契經中作如是說。子子種藏譬如天網故。

因緣故皆名住地。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無明力大故                    住持諸染法                    如地持四擔                    故名為住地
論曰。根本無明其力最大。能善住持一切染法。譬如大地有勝力故持四重擔。故名為住地。云何為四。一者大海。二者諸山。三者草木。四者眾生。是名為四。勝鬘契經中作如是說。世尊如是無明住地力。於有愛數四住地。無明住地其力最大。乃至廣說

 楼主| 发表于 2017-8-26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且暗無明名字差別其相云何。契經異說其數幾有。頌曰
          總有十種名                    契經異說故        
          見一處住地                    或報恩無盡  
          或無始有終                    或無等等生      
          或生得觀滿                    智礙及不覺
          覺了與子藏                    如是十種名     
          隨義用差別                    唯一暗無明
   論曰。凡集一代種種契經總有十種。云何為十。一者見一處住地。二者報恩無盡住地。三者無始有終住地。四者無等等生住地。五者生得住地。六者觀滿住地。七者智礙住地。八者不覺住地。九者覺了住地。十者子藏住地是名為十。如是十名唯是一體。隨義用別。應審觀察。
  • 見一處住地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圓滿般若慧                    現見一法界                    無明體頓斷                    故名見一處
論曰。金剛心還智慧未滿福德微少。不達一心中實處故。根本無明猶未出離。而率萬行到果位時。始覺般若分明顯了。本有功德具足圓滿。現見一中法界之心安立住處。根本無明頓斷無餘。是故名為見一處惑。光嚴童子契經中作如是說。復次有惑。一切聲聞辟支佛。及十地菩薩所不能斷。謂見一處無明住地。如是住地證一法界。清淨覺者乃所能斷故。
2.報恩無盡住地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無量一切佛                    報無明之恩                    盡未來無窮                    故名恩無盡
論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報無明恩。盡未來際無有窮盡。所以者何。一切覺者以無明作無為因。具足莊嚴法身果故。本來清淨契經中作如是說。文殊師利則白佛言。世尊無量劫中不惜身命。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圓滿行因莊嚴性海。喜樂自在德用無礙。何因緣故作如是言。我有多恩盡未來際不能盡報。佛言我由無明。以之為質成正覺道。是故我說有極重恩。於塵劫中報恩不盡。以此義故。無明住地亦名報恩無盡住地故。
3.無始有終住地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過去無際                    進未來有盡                    以此因緣故                    名無始有終
論曰。根本無明若過去無其本際。名為無始。若進未來必有間斷。名為有終。般若波羅蜜中作如是說。始覺淨智有始無終。無明住地無始有終。
4.故無等等生住地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過恒上煩惱                    無前後一時                    具足出生故                    名無等等生
論曰。根本無明有勝力故。過於恒沙諸上煩惱。無有前後一時俱生。是故名為無等等生。自體契經中作如是說。譬如天魔波旬於大自在天。色力壽命眷屬眾具自在殊勝。無等等出生大力住地。亦復如是。細前後無有前後。一時生長故。
5.生得住地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生謂三種生                    得謂立成就                    無明彼成立                    故名為生得
論曰。所言生者。所謂即是三種生相。所言得者。即有二義。云何為二。一者建立義。二者成就義。根本無明能善成立彼三種相。是故名為生得住地。十種妄想契經中作如是說。據子子轉生得住地。非據自體名為生得故。
6.觀滿住地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
          根本無明體                    金剛還不盡                    當待果滿位                    故名為觀滿
論曰。根本無明金剛心還猶存不盡。當待滿位永斷無餘。是故名為觀滿住地。無上菩提契經中作如是說。根本無明待究竟道。名為觀滿。諸戲論識隨位漸除。名為觀分故。
7.智礙住地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礙一切種智                    逆世間通達                    相違過極重                    故名為智礙
論曰。根本無明漠冥極暗。一切種智顯了極明。如是明暗相違過失。極重深故。是故名為智礙住地。甚深因緣契經中作如是說。染煩惱礙與正體智。相違過極建立為障。般若慧礙與後得智。相違過重建立為障。乃至廣說故。
8.不覺住地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從無始已來                    備三身菩提                    圓四德涅盤                    不能覺不覺
論曰。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具足三身圓滿四德。自性清淨遠離繫縛。而由無明不知不覺。是故名為不覺住地。大本楞伽契經中作如是說。般若無知。諸戲論識即是知無。根本無明即是不覺。所以者何不覺覺故。乃至廣說故。
9.覺了住地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十地非境界                    凡小亦非境                    唯大覺者了                    故名為覺了
論曰。根本無明十地菩薩未能盡知。何況凡小能善知之。唯大覺者窮了無餘。是故名為覺了住地。寶積契經中作如是說。唯佛境界非餘能知。覺了無明故。
10子藏住地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無明藏大海                    攝持上煩惱                    譬如種持子                    故名為子藏
論曰。無始無明攝持煩惱令得住止。譬如諸種持隱顯子。是故名為子藏住地。本業契經中作如是說。子子種藏譬如天網故。

因緣故皆名住地。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無明力大故                    住持諸染法                    如地持四擔                    故名為住地
論曰。根本無明其力最大。能善住持一切染法。譬如大地有勝力故持四重擔。故名為住地。云何為四。一者大海。二者諸山。三者草木。四者眾生。是名為四。勝鬘契經中作如是說。世尊如是無明住地力。於有愛數四住地。無明住地其力最大。乃至廣說



补充内容 (2017-9-22 21:44):
1、2、3说无明自性。即不见一处,不达唯心即是无明。能成佛果,是无明用。无始有终是无明相。


补充内容 (2017-9-22 21:49):
4,5说相续不断,生起成就一切诸法。6说无明如何断。7,8,9说无明过。10说无明能持种

补充内容 (2017-9-22 21:51):
无明如地,住持诸法。
 楼主| 发表于 2017-9-22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已说异说相应契当门。次说随次别释散说门。
所言不觉义者者。总标本末一切不觉。自此已下作释略示。
于是初释根本不觉。次释分离眷属不觉。本广末略。应审观察。
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者
即是显示根本不觉之起因缘。根本不觉何因缘故得起而有。因不如故得起而有
何等法中而不如耶
谓三法中而不如故
言不如者。当有何义。谓违逆义故。
云何三法。一者实知一法。二者真如一法。三者一心一法。是名为三。实知一法者。谓一切
觉即能达智。真如一法者。谓平等理即所达境。一心一法者。谓一法界即所依体。于此三法
皆违逆故无明得起。
是故说言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彼三种法皆守一中终不舍离。
故通名为一。
自此已下眷属略示。而有其念者。即是显示分离无明。谓本已立一切眷属皆得有故。
自此已下即有二门。云何为二。
一者归德成幻力无力门。二者攀妄显真力无力门
归德成幻门者。一切无明。若克其本无自体相。依止本觉而得成立。譬如迷道路人依道路故迷。
若离道路无迷乱事故。如本念无自相不离本觉。犹如迷人依方故迷若离于方即无有迷。众生
亦尔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即无不觉故。

攀妄显真门者。法身般若不能自显。当待不觉然后,方乃赞扬名义具足现前。
譬如勇猛丈夫伏诸军众。然后方乃得高胜位故。如本以有不觉妄想心故。
能知名义为说真觉。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故。

  已说根本无明住地门。次说眷属无明住地门。此决择中自有二重。云何为二。一者显示
微细眷属门。二者显示粗重眷属门。初门云何。

  本曰。复次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云何为三。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
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
无见。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


  论曰。就此文中即有二重。云何为二。一者总标略示门。二者标释俱成门。
第一门言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者。
即是显示末相承赖本体之气力故而得成立。复彼本体为受末相之枝养故而得止住。
譬如父子互相为因得成立故。是故说言相应不离
若如是说。八地已上诸菩萨等。应断无明同妙觉耶?
是事不尔。虽断粗相。微细三相犹未断故。

自此已下释第二门。
此三相中第一业相。能见所见无有差别。心王念法不可分析。唯由精动隐流之义故名为业。
如是动流只由不觉。若觉不动、动即有苦。所以者何。业相之初果不离无明之初因故。
如本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故

第二转相。以业相念为所依故。转作能缘流成了相。若无业相动念之分位。当无了别转相之见分。
依此动作彼转名为转相
。如本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即无见故

第三现相以了别转为所依故。戏论境界具足现前。所缘相分圆满安布。若离了别见识之分位。
即无所缘境界之尘相。依此见分现彼相分。譬如依明镜故现诸色像名为现相。
如本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故。

如是三相虽名字别是示本识。前决择中已广说故。此中三相初能及所同体无别。中唯能见则无所见。后能与所具足圆满。

根本无明复有何别?
此何所疑。无明自体不明了故。

所谓若言心体无动。就此时故名无明者?
此事即不然。所以者何。三者分言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故。

若言动是业识分位非无明者?
此事亦不尔。所以者何。校量分言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故。
动起二文皆就业识作如是说。非彼无明。所以者何。能动能起根本无明。随动随起即是业识。以此义故无相违过。

若尔根本无明自体。如何能动心体能起诸念?
此处难了。十地非境三贤不量。唯佛穷了不可妄说。
然依经说假言强称但曰不觉。得有因缘次决择中自当显说

业相细念能所未分。相及境界不可分别。何因缘故立动名字释业相耶?
此事亦复不可妄说。唯依经说作如是言。业相本识。无能了作无所了作。不可分析不可隔别。唯由精动隐流义故。
名为键摩而已。若有众生须种种辞绮语此处。咄哉终日不堪了说。


 楼主| 发表于 2017-9-22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已说显示微细眷属门。次说显示粗重眷属门。

  本曰。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云何为六。一者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
二者相续相。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三者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
住持苦乐心起着故。四者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五者起业相。依于名字寻名
取着造种种业故。六者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果不自在故。


  论曰。如是六相皆意识地非余识法。所以者何。大本经中如是说故。此决择分当释何经。
谓楞伽经。彼契经中当何说耶。谓分流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

 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风起
 洪波鼓溟壑  无有断绝时
 藏识海常住  境界风所动
 种种诸识浪  腾跃而转生
 青赤种种色  珂乳及石蜜
 淡味众华果  日月与光明
 非异非不异  海水起波浪
 七识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譬如海水变  种种波浪转
 七识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谓彼藏识处  种种诸识转
 谓以彼意识  思惟诸相义
 不坏相有八  无相亦无相

  依此经文作解释故。起六相文。今此经文为明何义。谓欲显示现识之海性自常住。为彼
六尘境界之风所飘动故。七种转识现识之体以为内因。六尘境界以为外缘。兴盛六种粗重相
故。
如经。

 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风起
 洪波鼓溟壑  无有断绝时
 藏识海常住  境界风所动
 种种诸识浪  腾跃而转生

  云何名为境界之风。其风形状当如何耶。谓青黄等种种显色。能起眼识。宝珂等珠出现
种种胜妙音声。能起耳识。檀乳等香熏布种种芬芬香气。能起鼻识。木罗石蜜等诸安触着和
合种种诸善美乐具。能起身识。甘淡等味。随其所应出种种味。能起舌识。现在之华未来之
果种种法尘。随为彼识所缘境界。能起意识。
今此文中举尘取识。应审观察。彼末那识。即
是意识微细分位无别体耳。如是六尘能动心体令使散乱。譬如猛风故名为风。如经。

 青赤种种色  珂乳及石蜜
 淡味众华果

  如是七识及与藏识。同耶异耶。非同非异。离二边故。譬如日与光明水与波浪非同非异。
七识藏识非同非异义亦如是
。如经。

 日月与光明  非异非不异
 海水起波浪  七识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如是七识从何处所来入藏识作七种数。流转起动无断绝时。如是七转识。不从内来不从
外来不从中来。唯藏识体变作七识。譬如海水变作波浪。
如经。

 譬如海水变  种种波浪转
 七识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谓彼藏识处  种种诸识转
 谓以彼意识  思惟诸相义

  如是现识及七转识八种心识。唯有生灭无常相耶。亦有实相常住相耶。如是八识从无始
来。三际不动四相不迁。真实常住自性清净不坏之相。具足圆满无所阙失。而如是等一切功
德。同法界故无有二相。无二相故唯是一相。唯一相故亦是无相。皆以无相故无相亦无相。

如经。

  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

  此楞伽经凡明几识。即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略说门。二者广说门。如是二门中三本
各异说。云何异说。谓一本分流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种相。
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分别事识。又一本分流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大慧广说有八种识。略
说有二种识。何等为二。一者了别识。二者分别事识。又一本分流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大
慧略说有四种识。广说有七种识。云何为四。谓业识转识现识分别事识。如是三经直是真说。
当应归依。何等楞伽。因缘楞伽沙罗楞伽。盘尸多楞伽等此四种经。即是伪假说故不可归依。
今当依彼十万六千嗢拖南颂大本楞伽。三经异相安立会释。如其次第应审观察。初契经中第一真识。直是根本无明所熏本觉真心。
第二现识。直是现相阿梨耶识。
第三分别事识。直是意识。粗分意识。细分即末那故。
何故此经意识细分末那陀识。三细之中业识转识。且略不示。即有二门。
云何为二。一者举两显三备数门。二者率上达下备数门。
初门云何。谓举粗强显细劣故。此义云何。于三细中粗是现识。于七识中强是意识。举粗现识显细业转。
唯言现识。举强意识示劣末那。唯言意识。是故言略而义圆耳。是名举两显三备数门。
后门云何。谓浑前后满名字故。此义云何。经上文言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
第一转相。即是三细所摄转识。第二业相。即是三细所摄业识。第三真相。即是意识细分所摄之末那识。率此
经文及于下文。圆满名字义理具足。是名率上达下备数门。此契经中八种识者。阿梨耶末那
意识及五识身。是名为八。何故成八。一意识中分七种故。

中契经中第一了别识。直是现相阿梨耶识。第二分别事识。直是意识。义如前说。同说末那。彼初经中名言真相。此中经中
智相识者。异名同义。末那位中始有慧数。分别于尘名智相识。如是智识所缘境中。作真实
之相解。而转故名真相
。此中八识比前可知。后契经中四种识法。文相明故且略不说。言七
识者。末那意识总为一故。粗细虽别唯一识故。

法界法轮契经中作如是说。第六意识分别六尘境界时中。必依末那为所依根方得生起。
是故意识当是能依。彼末那识当是所依。能依所依。不能一种。何故今说一体无别。
经意别故无相违过。谓彼经中立别种故。今此经中立同种故。

以何文故。分明现知分别事识。不依末那而得生起。
楞伽经中明了说故。彼契经中云何说耶。谓分流楞伽中作如是说。
大慧了别事识分别事识。彼二种识无有差别迭共为因。
又一本分流楞伽中作如是说。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为因。由此文故明知意
识。唯以现相阿梨耶识为内所依。生起动转不依末那
。复次大本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尔时
妙严菩萨则白佛言。粗相意识细相意识。以何为因以何为缘。相续而转。佛言如是粗细意识。
以现镜识而为其因。以六尘境而为其缘。相续而转故。
以此义故。第七末那缘六尘境。为所
缘转义已成立。何以故。经伽他中作如是说。境界风所动七识波浪转故。复次若有众生。经
现识者即是末那。是故意识以之为因。咄哉此言不可指南。


点评

这是典型的六识论邪见!台湾印顺和藏密达赖喇嘛的典型邪谬知见! 今辨正如下: 第一,末那识乃是意根,乃是第七识。而意识是第六识,意根是意识出现的根本依,怎么会是意识的微细分位? 第二,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23 20:39
发表于 2017-9-23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7-9-22 22:56
 已说显示微细眷属门。次说显示粗重眷属门。

  本曰。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云何为六。一者智相。 ...
今此文中举尘取识。应审观察。彼末那识。即
是意识微细分位无别体耳。
如是六尘能动心体令使散乱。譬如猛风故名为风。


这是典型的六识论邪见!台湾印顺和藏密达赖喇嘛的典型邪谬知见!

今辨正如下:

第一,末那识乃是意根,乃是第七识。而意识是第六识,意根是意识出现的根本依,怎么会是意识的微细分位?

第二,意识无论怎么分,无论分到多么微细,仍然是意识,意识最细者莫过于“非想非非想处",即使到这种微细处,仍然不离定境法尘。仍然是意识。不可能变成为第七识末那识!

第三,《阿含经》中处处说: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意即意根,法即法尘。意识乃是因为有了意根接触法尘,才能出生。

第四,怎么可能先于意识存在的意根,反而是后出现的意识所细分出来的?天下无这种荒谬的道理也!如果这个逻辑成立,那么“你的妈妈是你细分出来的”也能成立,傻子也不会相信,承认这种逻辑道理的。

第五,世俗凡夫,尚且不会出现这种荒谬的见解,请问你号称学佛几十年的智者,居然出现如此滑天下之大稽的错误,岂不奇哉怪也??

点评

少管闲事,不要树敌过多。南无阿弥佗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24 10:52
发表于 2017-9-23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发的这些帖子中,似是而非的错误见解,处处充斥,你发这些来误导学人,居心何在?

另外,问你一个问题:你和“威灵仙”是不是一个人??你要隐瞒到几时???

点评

肯定不是一个人。大仙从来不发主贴,只是来凑热闹的。瞎搅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24 10:54
 楼主| 发表于 2017-9-23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已说显示粗重眷属门。次说显示无明有决疑门。

  本曰。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

  论曰。即此文中自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直示得有门。二者释相决疑门。初门云何。
颂曰。

 譬如见树木  当知有种子
 见诸上烦恼  知无明亦尔

  论曰。譬如有人见林树等决定当知有其种子。见诸烦恼知无明有义亦如是。如本当知无
明能生一切染法故。后门云何。谓有众生作如是疑。无明唯一染法无量。岂一无明生诸烦恼。
起不信心。若决彼疑应作是言。譬如种子唯一出生无量无边华果枝叶等一切类。根本无明亦
复如是。唯一无明能生一切无量无边烦恼染法。以何得知一切烦恼皆无明生者。由彼诸染法
皆不觉相故。若须是言彼疑便决。如本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从上已来本上无明略释已
焉。自此已下总蕴一切染净诸法。更作同异之二种门。表示造论真实本意。其相云何。

  本曰。复次觉与不觉有二种相。云何为二。一者同相。二者异相。言同相者。譬如种种
瓦器皆同微尘性相。如是无漏无明种种业幻。皆同真如性相。是故修多罗中依于此义说。一
切众生本来常住。入于涅盘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毕竟无得。亦无色相可见。而
有见色相者。唯是随染业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相无可见故。言异相者。譬如种
种瓦器各各不同。如是无漏无明随染幻差别性染幻差别故。


  论曰。即此文中故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同相门。二者异相门。为明何义故建立同相
门。为欲显示一切诸法。唯一真如无余法故。当真如门。为明何义故。建立异相门。为欲显
示唯一真如作一切法。名相各别。义用不同故。当生灭门。
如是二门依何契经所建立耶。谓
文殊师利答第一经。彼契经中当何说耶。谓彼契经中作如是说。佛问文殊。汝久远来恒无休
息。普遍游行十方刹中见何殊事。文殊答曰。我久远来不见余事。唯见微尘。又佛问言。汝
百年中居于轮家。不见种种瓦器相耶。文殊对曰。我唯见尘不见瓦器。又佛问言。汝实不见
地水火风山川林树等种种相耶。文殊对曰。我实不见如是等相。唯见微尘。如是如是世尊问
诘文殊答曰。至一百数佛问文殊见微尘耶。文殊对曰。我久远来不见微尘。尔时世尊告文殊
言。善哉善哉汝是大士。能觉一相。能觉一相即无相法。文殊师利。汝一仁者非如是觉。依
一相门。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入于涅盘菩提之法。乃至以智相无可见故。马鸣菩萨依彼经文
立同相门。文相明故不须重释。异相门者。彼契经中作如是说。佛告身子。汝见此土作何心
见。身子答曰。我见此土。山川林树沙砾土石日月宫殿舍宅等种种相各各形相名字差别不同。
佛言汝智慧力下劣狭少。心有高下见如是异。唯汝一人非如是见。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乃至
诸法亦复如是。真妄互熏染净相待。功德过患形相名字各各差别。随凡夫心所立名相。有而
不实皆幻化法。乃至广说。依此文故。寻义之述立异相门。文相明故不须重释。此二门中所
存初门。应审思惟。从上已来释本分中是心生灭字句已焉。自此已下直释因缘。

 楼主| 发表于 2017-9-23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曰。复次生灭因缘者。所谓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此义云何。以依阿梨耶识说。有无
明不觉而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起念相续。故说为意。此意复有五种名。云何为五。一者名
为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二者名为转识。谓依于动心能见相故。三者名为现识。所谓
能现一切境界。犹如明镜现于色像。现识亦尔。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以一切时任运
而起常在前故。四者名为智识。谓分别染净法故。五者名为相续识。以念相应不断故。


  论曰。即此文中自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摄义显宗生解门。二者随文散说决疑门。初
门云何。此中因缘有其二重。云何为二。一者不相应生灭因缘。二者相应生灭因缘。初重因
缘其相云何。颂曰。

 彼根本无明  是随缘本觉
 各因缘具足  为三不相应
 正作因缘故  细生灭因缘
 更作意观察  应审其义理

  论曰。根本无明随缘本觉。各各因缘二义具足。能为三种不相应染。正作因缘。是故说
言微细生灭之因缘门。具足形相散说门中其理自明。次重因缘其相云何。颂曰。

 现镜识自体  六尘境界相
 为三种相应  能作因缘故

  论曰。现镜识体六尘境界。如其次第。为彼三种相应染法能作因缘。是故说言粗重生灭
之因缘门。现识体中又有缘义。应审思惟。复次更有二重因缘。云何为二。一者本遍因缘。
二者末遍因缘。言本遍者。举根本无明及本觉心。望于六粗相。有因缘义故。言末遍者举业
转相望于三相应。有因缘义故。复次更有二重因缘。云何为二。一者上下因缘。二者下上因
缘。言上下者。无明为始果报为终。下下与力不越其数。作因缘故。言下上者。果报为始无
明为终。上上与力不越其数。作因缘故。复次一切有为生灭之法刹那不住。无因无缘故。复
次因缘之法空而无主。其实自性不可得故。复次不可得法。不可得亦不可得故。如其次第应
审思择。

发表于 2017-9-23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何不答我前面的质疑???是默认了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4-20 16: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