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382|回复: 63

[文殊普贤] 释摩诃衍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6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释摩诃衍论卷第一
龙树菩萨造
  姚秦三藏筏提摩多奉 诏译
  顶礼圆满觉  觉所证法藏
  并造论大士  及诸贤圣众
  欲开隔檀门  权显往向位
  利益诸众生  分报师恩故

  论曰。今造此论重释摩诃衍。为欲显示自师其体深玄其穷微妙。未得正证未出邪行。漠漠冥冥实绝窥[穴/(烈-歹+(跳-兆))](莫昉反)。域超思惟境故。或为欲令利钝众生开顿入门。显渐进位趣入甚深所诠理故或由师亭毒极深重故。小分为报师大恩故。或秘观察当来众生。起百千诤坏论宗故。或亲听受阿世耶故。有如是等因缘。所以须造论。
  已说本趣次说论差别。论有几数。几论所摄摩诃衍论何所摄耶。颂曰。
  十万九千部  总十论所摄
  摩诃罗跋提  邬舍摩阇他
  筏那提舍论  阿部帝跋摩
  呼呵摩僧那  键婆摩迦摄

  论曰。凡集一代种种诸论。总有十万九千部焉。如是诸论总十所摄。云何为十。一者摩迦罗论。二者跋提论。三者邬舍摩论。四者阇他论。五者筏那提舍论。六者阿部帝论。七者跋摩论。八者呼呵论。九者摩僧那论。十者键婆论。是名为十。摩诃衍论如意论摄。马鸣菩萨所作之论。其数几有几文几义。摩诃衍论何所摄耶。颂曰。
  总有一百部  九十九种文
  十种义所摄  斯论宝册摄

  论曰。马鸣菩萨所作诸论总一百部。于百部中九十九种花文论摄。余十种论摄义论摄。斯论宝册。十种摄义论其名字云何。所其开示同耶异耶。颂曰。
  遍满及归真  中藏与微妙
  合一并三昧  清净本原论
  玄理起信论  建立同一相

  论曰。云何为十。一者一心遍满论。二者融俗归真论。三者法界中藏论。四者秘密微妙论。五者众命合一论。六者真如三昧论。七者心性清净论。八者不动本原论。九者甚深玄理论。十者大乘起信论。是名为十。如是十论其数虽别。而建立相同一种焉。
  已说论差别次说藏差别。藏有几数几藏所摄。摩诃衍论何所摄耶。颂曰。
  或五十一藏  或唯十如经
  总三藏所摄  论或通或别

  论曰。五十一者。别因果故。表功德故。引行者故。金刚契经中作如是说。佛告佛子。我当为汝无碍言词。宣说开示五十因藏及一果藏。故或有十藏。云何为十。一者唯立一藏总摄诸法。谓法界法轮藏。圆满契经中作如是说。一切众生所有言音。莫非如来法轮声摄故。二者立二藏总摄诸法。谓声闻藏及菩萨藏。总持契经中作如是说。法门虽无边不出二种藏故。三者立三藏总摄诸法。谓加如来藏。光明契经中作如是说。过于恒沙一切诸佛。唯当宣说声闻法藏菩萨法藏如来法藏。更无余道故。四者立四藏总摄诸法。谓加补特伽罗藏。道品契经中作如是说。佛子谛听为汝解说。仁藏义藏礼藏智藏及与信藏并声闻藏及菩萨藏大觉法藏。所以者何。一切行者渐次转胜次第之法故。五者立五藏总摄诸法。谓加天藏。天子契经中作如是说佛告耶论。不可言说清净报空。我为大众广大宣说净藏人藏并二乘藏一切诸佛大觉法藏故。六者立六藏总摄诸法。谓加?落迦藏。怖畏契经中作如是说。我不动坐分别宣说八万四千?落迦藏。如前所说五种藏故。七者立七藏总摄诸法。谓加魔罗鸠多耶藏。班母契经中作如是说。我今实言为班母等一亿七万三千大众。分别宣说五万一千三百二种鬼神道藏。如前所说六种藏故。八者立八藏总摄诸法。谓加键婆陀那跋藏。龙王契经中作如是说。难陀龙王发八千问问于如来。佛开十亿傍生道藏。如前所说七种藏故。九者立九藏总摄诸法。谓加器世界藏。世界契经中作如是说。尔时世尊告树神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说。若欲闻者我今为汝分别演说所依止藏。如前所说八种藏故。十者立十藏总摄诸法。谓加杂乱藏。音声契经中作如是说。我今开示八种杂藏。如前所说九种藏故。是名为十。如是诸藏总摄十亿八千法藏。根本三藏或摄十藏。云何为三。一者素呾?藏。二者毗捺耶藏。三者阿毗达磨藏。是名为三。摩诃衍论或诸藏摄。或唯阿毗达磨藏摄。是故颂曰或通或别。通谓总通别谓简别。持其行法随应不失。所以立名曰藏焉也。
  已说藏差别。次说经差别。经有几数几经所摄。今摩诃衍论何等经为依。颂曰。
  总百洛叉数  十二部经摄
  修多罗祇夜  及毗伽罗那
  伽陀忧陀那  并与尼陀那
  阿波陀那经  伊帝目多伽
  阇陀伽佛略  阿浮陀达摩
  优波提舍经  依或通或别

  论曰。凡集一代种种诸经有一百亿部。如是诸经总十二部摄。云何十二。一者修多罗。二者祇夜。三者毗伽罗那。四者伽陀。五者忧陀那。六者尼陀那。七者阿波陀那。八者伊帝目多伽。九者阇陀伽。十者毗佛略。十一者阿浮陀达摩。十二者优波提舍。是名为十二。摩诃衍论所依本经。或通或别。通谓总通。别谓简别。摩诃衍论文狭句少甚极微少。何故无量无边契经之海通为依耶。如婆萨伊伽诺故。如标多罗呾提故。是故无失。别所依经其数几有。何等名字眷属各几。颂曰。
  总一百契经  光明大觉等
  初五十各百  后五十各千

  论曰。摩诃衍论别所依经。总有一百云何为百。一者光明大觉经。二者甚深顺理经。三者金刚三昧经。四者诸法无行经。五者树林说法经。六者无尽一地经。七者清净如如经。八者自性自体经。九者大乘同性经。十者阿梨耶识经。十一者果圆满经。十二者虚空等经。十三者三三昧经。十四者一心法经。十五者本性智经。十六者真法界经。十七者摄无量经。十八者最上极经。十九者维摩诘经。二十者楞伽王经。二十一者中实经。二十二者无始经。二十三者十因经。二十四者轮转经。二十五者慈云经。二十六者器心经。二十七者无位经。二十八者贤圣经。二十九者隐密经。三十者华严经。三十一者大品经。三十二者寂灭经。三十三者圣轨经。三十四者遍缘经。三十五者熏习经。三十六者佛性经。三十七者玄理经。三十八者楞伽经。三十九者本业经。四十者蕴高山经。四十一者归本经。四十二者真修经。四十三者八德经。四十四者佛慧经。四十五者缘起经。四十六者一体经。四十七者自佛经四十八者大海经。四十九者无相经。五十者遍真如经。五十一者十种如来藏经。五十二者三身本有经。五十三者八识通达缘经。五十四者众生身等法经。五十五者诸佛无尽藏经。五十六者赞叹不善品经。五十七者诸法同一相经。五十八者一体大悲观经。五十九者如如本智慧经。六十者尘尘法界刹土经。六十一者轮转本际经。六十二者法界法轮经。六十三者大智本有经。六十四者平等法界经。六十五者四相常住经。六十六者真如一相经。六十七者流转不动经。六十八者寂静涅槃经。六十九者通达音声经。七十者如来自相经。七十一者夫人经。七十二者法门经。七十三者八喻经。七十四者中在经。七十五者总持经。七十六者不动经。七十七者两智经。七十八者道智经。七十九者本觉经。八十者大无量经。八十一者自然本果经。八十二者甚深法藏经。八十三者一道清净经。八十四者十种妄想经。八十五者法门显了经。八十六者境界圆满经。八十七者光明实智经。八十八者因果同体经。八十九者心神不空经。九十者真智无生行经。九十一者无碍解脱经。九十二者随缘增长经。九十三者法性实际经。九十四者广大虚空经。九十五者本因缘起经。九十六者诸法无为经。九十七者本来清净经。九十八者修行道地经。九十九者不修具德经。百者摩诃萨云若经。是名为百。如是百经眷属。如次初半各百后半各千。举经之目属论之纲。下当随文开示现说。
  已说经差别。次论当造人。契经异说其数几有。今马鸣师何所摄耶。颂曰。
  总有六马鸣  契经异说故
  然随机应故  无有相违失

  论曰。凡集一代诸契经中种种异文。总有六种。云何为六。一者大乘本法契经中作如是说。无上大觉尊说入涅盘缘。马鸣菩萨即从坐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向佛世尊而说偈言。
  大慈满足无上尊  无边劫海备万行
  唯慈悲群生类故  而佛自言入涅盘
  我及一切诸大众  冥冥而乱失心神
  大慈满足世尊尚  弃自子等往异界
  况我慈悲未满足  随佛往异界谁谤

  尔时马鸣说此偈已。睹佛眼睛徐自命终。二者变化功德契经中作如是说。尔时世尊告马鸣言。我灭度后三百余岁。汝当承我加力。以种种方便法利益安乐末代众生。若我不加力汝当不能自。三者摩诃摩耶契经中作如是说。如来灭后六百岁已。九十六种诸外道等。邪见竞兴毁灭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马鸣。善说法要降伏一切诸外道辈。四者常德三昧契经中作如是说。佛灭度后八百岁中。有一智人名曰马鸣。或外道众或佛家众。破诸外道建立佛法。五者摩尼清净契经中作如是说。佛涅盘后一百余岁。马鸣大士出现于世。守护正法安立佛幢。六者胜顶王契经中作如是说。如来成道第十七日。有一外道名曰迦罗诺鸠尸摩。变化其身作大龙王。出现八万六千头八万六千舌。一时发起八万六千相违难问问于如来。如来则作三重答说通彼切难。于是龙王又作十重问问于如来。如来则作百重答说通彼切难。如是问答已。佛告龙王言。善哉善哉马鸣沙门。为护法城故。以破坏相建立佛法。耐也耐也。常如是修常如是行。勿小游行普遍游行。于是龙王以其本形舍畜生相。无上尊前顶礼和南。欢喜之貌向佛世尊。而说颂言。
  善哉善哉言  经听于我耳
  假耶实耶自  极疑于我心
  我非畜生身  我非外道众
  而赞化为生  变化如是形
  世尊如镜知  我没于是界
  出于余世界  如教普游行

  尔时马鸣说此偈已。如入禅定入于寂室。是名为六。如是诸经各各别说。随机现应无相违过。马鸣菩萨当何位人。何城诞生何因马鸣。颂曰。
  本大光明佛  因不动位中
  西天竺出现  从过去立名

  论曰。马鸣菩萨若克其本大光明佛。若论其因第八地内住位菩萨。西天竺诞生。卢伽为父瞿那为母。同生利益。过去世中有一大王。名曰轮陀。有千白鸟皆悉好声。若鸟出声大王增德。若不出声大王损德。如是诸鸟若见白马即出其声。若不见时常不出声。尔时大王遍求白马终日不得。作如是言。若外道众此鸟鸣者。都破佛教独尊独信。若佛弟子此鸟鸣者。都破外道教独尊独信。尔时菩萨用神通力。现千白马鸣千白鸟。绍隆正法令不断绝。是故世尊名曰马鸣。

  已说人别相。次唱本作释。

 楼主| 发表于 2017-8-6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曰。
  归命尽十方  最胜业遍智
  色无碍自在  救世大悲者

  论曰。此一颂中则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总摄一切众命门。二者归向圆满大觉门。
  总摄门者。通摄一切十方界中所有众生众命根故。如本命尽十方故。
  归向门者。用如是众命归契于满足大慈悲人故。如本归最胜业遍智色无碍自在救世大悲者故。论师举几德赞叹大觉尊。各其相云何。颂曰。
  总八万四千  四十八种德
  最胜等各十  智无碍各四
  及八万四千  色相差别故
  功德虽无量  终不出此数

  论曰。马鸣菩萨总举八万四千四十八种功德。奉仰赞叹无上大觉。佛果满位中功德净品。虽有无量无边。而终不出此数量。是故马鸣菩萨总相赞叹。云何为八万四千功德。色相差别故成八万四千。云何为四十。最胜业遍各十种故成四十数。云何为八。智及无碍各有四种故成八种。云何为十最。一者超过最。远离二乘地故。二者出离最。永离三界域故。三者对治最。顿断四住地故。四者厌患最。已过五蕴聚落故。五者离爱最。永别六道岐故。六者威德最。胜退七恶军故。七者兵众最。皆尽八邪林故。八者智慧剑最。决断九结绊故。九者解脱最。断除十缠绳故。十者勇猛最。摧伏九十六种诸外道故。是名为十最。于契经中十种第一。云何为十胜。一者力胜。具足十力故。二者无畏胜。具足四无畏故。三者不共胜。具足十八不共法故。四者道品胜。具足三十七道品故。五者变化胜。具足百千种变化故。六者言音胜。具足八十八梵音故。七者端严胜。具足三十二种丈夫相故。八者吉祥胜。随作境界处出生增长功德善根故。九者难得胜。于三界中独尊一故。十者住处胜。所居宫殿以九万八千微妙圆满而所庄严故。是名为十胜。于契经中十种殊胜。云何为十业。一者自然业。所作自在故。二者平等业。教化利益无差别故。三者相应业。随机出现故。四者具足业。圆满福智二资粮故。五者无尽业。无边际故。六者同生业。随趣受生故。七者无著业。远离尘累如莲华故。八者依止业。作归依处如大地故。九者无厌业。摄生无穷如大海故。十者通达业。无有障碍如虚空故。是名为十业。于契经中十种作用。云何为十遍一者根遍。佛诸色根各各一一根周遍法界故。二者识遍。佛诸心识无所不达故。三者境界遍圆智所缘无分界故。四者寿命遍。不可思议故。五者眷属遍。不可测量故。六者功德遍。一一功德等虚空界故。七者慈悲遍。无简择故。八者言说遍。佛言音声无所不至故。九者证遍。无所不穷故。十者无等遍。无与等故。是名为十遍。于契经中十种周遍。云何为四智。一者光明无尽藏智。能出生十亿一千智慧门故。二者一味一相智。通达恒沙一切诸法无差别故。三者大悲无边智。随起一化遍满一切十方世界故。四者无为寂灭智。远离一切起动作业故。是名为四智于契经中四种圆满智。云何为四无碍。一者法无碍。了知诸法实相实性故。二者义无碍。了知诸法共差别相及生灭相故。三者辞无碍。不坏假名而说实相故。四者乐说无碍。发无边言说契经海次第不断绝故。是名为四无碍。于契经中四种解脱智。自在之言皆通于上。故不别释。色相名义如大总持中广显说已说觉宝次说法僧。

 楼主| 发表于 2017-8-6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释摩诃衍论

次说法僧。
  本曰。
  及彼身体相  法性真如海
  无量功德藏  如实修行等

  论曰。此一颂中复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体摄一切众身门。二者总达法藏僧伽门。体摄门者尽摄一切无量众生生灭流转无常身故。如本彼身体相故。(??)总达门者。以如是众身。总达于诸甚深法藏一切如实修行者故。如本及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如实修行故。等言总通和南之意。论师依几法僧而和南耶。其相云何。颂曰。
  总归于十四  僧十法四故
  或兼上下故  有多类僧众

  论曰。马鸣菩萨总归依于十四德处。十僧四法各差别故。云何为十僧。十地差别故。云何为四法。教理行果各差别故。谓教法。所谓随顺机根一切契经之海。真如谓理法。于一切法体性平等。离虚妄之假绝执着之实故。谓果法。于妙觉果万德圆满。无有穷尽如大海故。无量功德藏谓行法。六度万行净品眷属。不可思议超过数量故。如谓十种真如。实修行谓十种正智。证真如理于真实智建立僧名。理智和通能所一味平等。平等无诤论故
    何故取命标十方耶。

    为欲显示所摄命根广大圆满无边际故。
    何故取身标其相耶。
    为欲显示四相所乱一切众生皆悉摄取。欲令获得金刚常住不动身故。
    何故八圣唯不归自身命。乃通取一切无量众生所有身命归于三宝。由明了知一切众生平等平等,唯一真如无有别异。众生身命及我身命。一味一相不相离故。是故颂言等。等言极甚深。何故摄取一切众生无量身命。归于三宝成和南相。由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悉欢喜。十方三世一切诸菩萨皆悉赞叹。十方三世一切诸法藏。常恒流布不断绝故。马鸣菩萨证不动地。下地功德悉已满足。何故下位诸僧皆悉和南。由能归人皆非同于自得位故。若自归依唯应和南不动地满并上二地。若尔何故不取地前。非无归人故不别举。以上兼下影显示故。法云地菩萨能归人时当依何僧。于妙觉地有真实僧故无过失。若尔何故不别举耶。以下兼上影显示故。是故颂曰或兼上下故有多类僧众。


 楼主| 发表于 2017-8-6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已说法僧次说本趣。
  本曰。
  为欲令众生  除疑舍邪执
  起大乘正信  佛种不断故

  论曰。此一颂中则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断绝障缚门。二者连续解脱门。
      断绝门中有四差别。云何为四。一者决定信心门。为令一切无量众生。断除疑惑心发起坚固信。决定于甚深大乘正道故。二者远离舍心门。为令一切无量众生。远离厌舍心,增长欲乐意。精进于甚深大乘正道故。三者对治邪论门。为令对治九十六种诸大外道。九万三千眷属外道。四种大魔三万二千眷属魔众断除一亿四万六千种诸世论。趣入于大乘甚深正道故。四者除遣执着门。为令一切无量异生。及诸二乘一切菩萨。断除五种人见证得五种对治。断除二种法执证得二种对治。回向于甚深大乘正道故。如本为欲令众生除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故。
      连续门中有三差别。云何为三。一者不断大觉门。为令集成万行之因。庄严大觉之果。无上法王不断绝故。二者不断法藏门。为令出现胜妙梵响。宣说一切契经之海。八万四千法藏不断绝故。三者不断僧伽门。为令修地前地上之大道。建立真如法界之宫殿。住正后二僧而不断绝故。如本佛种不断故故。


颂众生言分际云何。为欲对治何等断故。建立三宝不断耶。颂曰。
  通摄三聚人  未得圆满故
  对四种断故  建立三不断

  论曰。马鸣菩萨通缘三聚。而为境界。所以者何。由未证得圆满果故。然三聚门有其三种。云何为三。一者十信前名为邪定聚。不能信业果报等故。三贤及十圣名为正定聚。决定安立不退位故。十种信心名为不定聚。或进或退未决定故。二者十信前并十信心名为邪定聚。皆无善根故。无上大觉果名为正定聚。已满足故。三贤及十圣名为不定聚。皆未究竟故。三者十信前名为邪定聚。无乐求心故。十圣名为正定聚。已得真证故。十信三贤名为不定聚未得正证故。是名为三。马鸣菩萨须彼初门(?)。为欲对治四种断故。建立三宝不断之义。云何为四。一者疑惑断。由犹豫心不能决定。断三宝种故。二者厌舍断。由爱有心不能乐法。断三宝种故。三者见邪断。由妄想心不能正见。断三宝种故四者定执断。由实有心不能离着断三宝种故。是名为四断已说本趣。

 楼主| 发表于 2017-8-6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曰。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是故应说


  论曰。此文中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能入门。二者所入门。能入门者。于所诠理善趣入故。所入门者。善为彼法作依止故。有法者。总标十六能入门法。能起信根者。总标门法作业之相。摩诃衍者。总标十六所入法体并及不二摩诃衍体。信决定进心。根生长行法。若为入理无超此二。故曰信根。复次信谓十信。根谓从初发心住乃至法云地。所以者何。初信无根随缘进退。譬如班多伽伊摩华故。后信转胜坚固不动。譬如键鸠阿弥礼树故。


信根有几义。各其相云何颂曰。
  各有十种义  澄净下转等
  论曰。信有十种义。云何为十。
一者澄净义。能令心性清净明白故。
二者决定义。能令心性淳至坚固故。
三者欢喜义。能令断除诸忧恼故。
四者无厌义。能令断除懈怠心故。
五者随喜义。于他胜行发起同心故。
六者尊重义。于诸有德不轻贱故。
七者随顺义。随所见闻不逆违故。
八者赞叹义。随彼胜行至心称叹故。
九者不坏义。在专一心不妄失故。
十者爱乐义。能令成就慈悲心故。是名为十。
根有十种义。云何为十。
一者下转义。能除憍慢故。
二者隐密义。能诠甚深理故。
三者出生义。生长种种诸功德故。
四者坚固义。皆悉摄持不阙失故。
五者相续义。转转增长无断绝故。
六者出离义。地地转胜渐渐远离故。
七者集成义。修集种种道品法故。
八者茂荣义。以诸行德而所庄严甚可爱乐故。
九者具足义。等觉位中圆满因行故。
十者高胜义。于妙觉果最胜广大无能超过故
是名为十。


能入所入种种差别。立义分中自当显说。
  已说总体。次明建立。

 楼主| 发表于 2017-8-6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已说总体。次明建立。
  本曰。
  说有五分。云何为五。一者因缘分。二者立义分。三者解释分。四者修行信心分。五者劝修利益分。

  论曰。何故次第如是。教法出现法如是故。此义云何。为欲显示上味妙药。当由所对疾障出现。能化教法。定由所治机根发起。疾前无药机先无教故。初立因缘分。为欲显示如意宝珠虽唯是一。而为一切诸宝根本。摩诃衍法虽唯是一。而为恒沙法门体性。重威大龙乃所受用。利根智者乃所领解故。第二立立义分。为欲显示摩尼宝藏虽备无量万宝而开千重门群龙所了知。大乘本法虽圆无边千义而别释散说钝根所分明故。第三立解释分。为欲显示虽眼耳中见闻宝雨之妙术。思心中解知无尽之圆德。而出现舌威不竞入门开通往向不近隔檀。得如意宝藏无由蹬台宫。虽口语中诵持教义之尊辞。思心中观察广略之深理。而勤加行添于胜进。方于金刚。不起坚固信。得法界宝藏而无由契玄理故。第四立修行信心分。虽开广略之法示进入之门。而怯弱众生。闻广说法门不堪进修行钝根众生闻略说法门。不能解故生厌离心。如是等众类。若值劝请缘渐渐进修。备百行因至万德果。若不得值劝策缘弥弥远退。将恒沙烦恼而及于无性。马鸣菩萨见是利故。显示利益劝请修行。是故后立劝修利益分。有何因缘不增不减唯立五分。颂曰。
  摄彼大总地  五十法门故
  是故不增减  唯建立五分

  论曰。马鸣菩萨十万嗢拖南大总地论中。总立五十门判释诸教理。今此论中五分法门各摄彼十门。是故不增减唯立五分。所谓彼论建立所化圆满等十门。因缘分所摄。百六十摩诃衍等十门。立义分所摄。安立随顺决择等十门。解释分所摄。修习决定趣入等十门。修行分所摄。劝请呵责引导等十门。劝修分所摄。

 楼主| 发表于 2017-8-6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已说建立门次说唱章判说门。
  本曰。初说因缘分。问曰。有何因缘而造此论。答曰。是因缘有八种。云何为八。一者因缘总相。所谓为令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故。二者为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令诸众生正解不谬故。三者为令善根成就众生。于摩诃衍法堪任不退信心故。四者为令善根微少众生修习信心故。五者为示方便消恶业障。善护其心远离痴慢出邪网故。六者为示修习止观。对治凡夫二乘心过故。七者为示专念方便生于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八者为示利益劝修行故。有如是等因缘。所以造论。

  论曰。是八因缘中。初一为立义分作正因缘。次二为解释分作正因缘。次四为修行信心分作正因缘。后一为劝修利益分作正因缘。初一因缘中即有四门。后七因缘中各具三门。
云何为四。一者能化教法出兴门。二者所化众生分际门。三者出兴作业善巧门。四者除遣诤论诽谤门。云何为三。谓前三门。今当举相随次别释。
  • 因缘总相者。总举能化教法出兴门。谓为八种根本总体作正因缘。故言因缘总。为二十四种分离别相作正因缘。故言因缘相。三十二种总别法相。立义分中自当显说。为令众生者。总举所化众生分际门。谓摄邪定聚十亿八万六千种众生。不定聚三十种众生。正定聚一百二十种众生故。离一切苦得究竟乐者。总举出兴作业善巧门。谓缘三聚而为境界。宣说开示妙法要者。欲令一切无量众生。远离生灭无常之苦。获得根本总相之乐故。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故者。总举除遣诤论诽谤门。谓愚众生作如是疑。马鸣菩萨居位不动地未及法云地。而缘上地诸菩萨等。为其所化之境界者。唯显自殊胜。为求名利等。有其虚言无有实义。岂下地菩萨应得教化上地菩萨。是故马鸣为遣如是不信疑故。自通而言。我久远劫成正觉讫。而助教化利益群生。为满本愿故权示蓝修位。非谓欲求名利等故作如是说。已说初因缘。
  • 第二因缘言解释如来根本之义者。总举能化教法出兴门。谓是因缘能为显示正义对治邪执。作正因缘故。言如来根本之义。所以者何。十方三世一切如来。无有一佛不为根本一心二门七种对治成正觉故。令诸众生者。总举所化众生分际门。谓摄十亿八万六千种邪定聚众生故。正解不谬故者。总举出兴作业善巧门。谓缘邪定聚狂乱众生而为境界。宣说开演显示正义对治邪执甚深法者。正恒沙之谬邪解。摧尘数之逆乱见。断除其阐提不信障。而为令趣入于十信大道故。已说第二因缘。
  • 第三因缘为分别发趣道相作正因缘。是名为能化教法出兴门。谓三种发心。善根成就众生者。总举所化众生分际门。谓摄上品十信三品十解三品十行三品十向三品十地诸众生故。于摩诃衍法堪任不退信心故者。总举出兴作业善巧门。谓缘二聚众生而为境界。宣说开示三发心者。为令超过自分获得胜进故。已说第三因缘。
  • 第四因缘为修行信心分四种信心四种修行作正因缘。是名为能化教法出兴门。善根微少众生者。总举所化众生分际门。谓摄得十信位前五心中品众生故。已得前五故。非都无善根名言微少。未得后五故不能具足。不名成就。修习信心故者。总举出兴作业善巧门。谓能为令成就后五信心故。已说第四因缘。
  • 第五因缘为修行信心分进门之终。复次若人虽修行信心乃至得免诸障善根增长故作正因缘。是名为能化教法出兴门。此中众生摄得十信位初心下品众生故。是名为所化众生分际门。消恶业障等者。总举出兴作业善巧门。谓示礼拜忏悔等方便。而为消除种种业障海故。已说第五因缘。
  • 第六因缘言修习止观者。总举能化教法出兴门。谓为修行信心分修行止观门作正因缘故。凡夫二乘者。总举所化众生分际门。谓摄得十信位二心下品众生。邪定聚摄一切二乘故。对治心过者。总举出兴作业善巧门。谓以两轮通为对治凡夫二乘见执过失故。已说第六因缘。
  • 第七因缘为修行信心分之终。复次众生初学是法乃至毕竟得生住正定聚故作正因缘。是名为能化教法出兴门。此中众生摄得十信位前四心。更不能胜进下品众生。谓住是世界信心成就极怖畏故。是名为所化众生分际门。必定不退信心故者。总举出兴作业善巧门。谓以胜缘力而为安立正定聚故。已说第七因缘。
  • 第八因缘为劝修利益分作正因缘。是名为能化教法出兴门。此中众生摄十亿八万六千种邪定聚诸众生故。是名为所化众生分际门。为示利益劝修行故者。总举出兴作业善巧门。谓为欲令宣说功德增长欲乐。显示过患觉悟厌离故。已说第八因缘。
  
一切诸教法皆尽于立义分。一切诸所化之机皆尽于初因缘分。何故开三分而别释。立七因缘而散说耶。为欲显示利钝广略总别不同故。何故二乘人重取于四处。为欲显示二乘众生下劣狭少。发菩提心向无上道。甚极切难超过于余类众生故。何故所余邪定众生唯取于三处。为欲显示所余众生形于二乘轻其过失故。何故不定人别取三品耶。为欲显示不定众生微薄暗钝。发决定心向无上道。甚极切难超过于正定众生故。何故正定人不别三品通总摄耶。为欲显示正定众生形于不定轻其过失故。

有何因缘不增不减唯立八种。何故次第如是颂曰。
  总摄大总地  八十因缘故
  修行转胜法  次第如是故

  论曰。马鸣菩萨十万嗢陀南大总地论中。总立八十因缘。以为论缘由。今此论中八种因缘。各摄彼论十种因缘。故不增减唯立八种。由是义故言如是等。等字总摄彼八十故。因缘次第行法法尔故。谓除阐提不信障得十信心。除着我障得十住心。除畏苦障得十行心。除舍离障得十向心。断异生性等十种障证欢喜等十种地故。

 楼主| 发表于 2017-8-6 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已说八因缘。次说四种根。  本曰。问曰。修多罗中具有此法。何须重说。答曰。修多罗中虽有此法。以众生根行不等。受解缘别。所谓如来在世时众生利根。能说之人色心业胜。圆音一演异类等解。则不须论。若如来灭后。或有众生能以自力广闻而取解者。或有众生亦以自力少闻而多解者。或有众生无自心力。因于广论而得解者。自有众生复以广论文多为烦。心乐总持少文而摄多义能取解者。如是此论为欲总摄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故。应说此论。
  论曰。此文中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所说无异难问门。二者举时分位决疑门。问曰。修多罗中具有此法何须重说者。则是难问门。谓光明大觉等一百契经中。开示一切无量法藏。随机根量摄取利益无所阙失。中士何用烦造此论。重传彼法更无加显力。今造此论重说彼法者。颇不求称赞等事耶。毕竟尊信不尽其理。是名为所说无异难问门。答曰。修多罗中虽有此法以众生根行不等受解缘别者。总举决疑门。所谓马鸣自通而言。三世诸佛一切教理。自然常住一味平等。无有移转无有起灭。是故虽题榜差别翰牍不同。而其教法唯是一味唯是平等。或不分或不别。然而众生根性差别利钝不等。心行差别广略不同。既所化之机异。能化之人不能自同。令受教法名字各别。令解文义因缘各别。谓或有众生依佛伽陀修梨毗罗而得解者。或有众生依菩萨遮陀尸修梨毗罗方得解者。故为是人当须造论。复次如来在世时所化清净。能化圆满八万四千种色四种心遍智十种作业十种殊胜。六十八梵圆八十八妙音。无有前后一时敷演。无量无边种种异类。或有众生见佛妙色而得解者。或有众生思惟佛心品而得解者。或有众生观察如来十业十胜而得解者。或有众生听闻佛梵圆妙音而得解者。如是平等明了通达则不须论。若佛灭后所化杂乱能化少阙。经论机异广略根别。根谓四种根。机谓三乘机。云何为四。一者广自力根。二者略自力根。三者广无力依他根。四者略无力依他根。如是四种根性中。初二是修多罗众。后二是优婆提耶众。何故因缘门中所化圆满。根性门中所化微少。为欲显示清净僧那阿世耶无有边际故。为欲显示受教实行众生之类有其分际故。以何因缘出兴两重广略教法。其相云何。颂曰。
  本愿系属故  出兴此法门
  楞伽王契经  分明显说故

  论曰。系属因缘之力故。出兴两重甚深法门。所以者何。于契经中明显说故。所谓楞伽王契经中作如是说。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言。我念过去无量劫海。于五百世忍辱仙人。在山林中专心修行小欲知足四圣众种清净之法。于时有一大蛇从山顶下。来诣我所闻我所诵。则投其体礼拜忏悔。投体已讫以头攒地。区区作文而说偈言。
  我过去世  忍辱仙人  住于此山
  六时行道  而一时瞋  因缘力故
  今得蛇身  常受大苦  若命终后
  得人同分  我当弟子  随汝修行
  汝所读诵  常我所诵  是故我今
  发大惭愧

  说是偈已即便命终。后得人身则我弟子。尔时互相发愿系属。谓作如是愿。我若证无上道。宣说九十落叉广说修多罗。利益意乐广大众生。宣说十落叉略说修多罗。利益意乐总持众生。即我弟子作如是愿。我当师灭后造作九十部广说优婆萨提耶。利益意乐广大众生。造作十部略说优婆萨提耶。利益意乐总持众生。以此因缘我今宣说诸契经海。以此因缘故。我灭度后我弟子现造作论教。

 楼主| 发表于 2017-8-7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已说因缘分。次说立义分。立义分中法门名字。其数几有其相云何。颂曰。

  有三十三种  十六所入法
  十六能入门  及不二别故

  论曰。立义分中法门名数。总有三十三种差别。云何为三十三差别。所谓十六所入本法。十六能入门。及不二摩诃衍各差别故。何故摩诃衍成十六种。根本摩诃衍中开八种故。一心法界三大义中各开二种故。何故能入门成十六种。一心法界及三大义各二种故。或各开二种门故。是名为本数。

  已说法数。次当别释。


  本曰。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法。二者义。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则示摩诃衍体故。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所言义者即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不减故。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谓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


  论曰。此文中有三门。云何为三。一者所入根本总体门。二者能依趣入别相门。三者通达轨则不动门。初二种门有其两重。住思应观。

        摩诃衍者总者。即是所入根本总体门。即是根本摩诃衍中有八差别。云何为八。

    一者一体一心摩诃衍。
    二者三自一心摩诃衍。
    三者无量无边诸法差别不增不减体大摩诃衍。
    四者寂静无杂一味平等不增不减体大摩诃衍。
    五者如来藏功德相大摩诃衍。
    六者具足性功德相大摩诃衍。
    七者能生一切世间因果用大摩诃衍。
    八者能生一切出世间善因果用大摩诃衍。

是名为八。如是八种摩诃衍法。皆从能入建立其名。谓以一体一心。而为其门所趣入故。名为一体一心摩诃衍。乃至以能生一切出世间善因果用大。而为其门所趣入故。名为能生一切出世间善因果用大摩诃衍。譬如转轮圣王。谓如轮王随其轮相建立名字。摩诃衍法亦复如是。随其门相建立名故。大觉契经中作如是说。佛告文殊师利言。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分别开说八种身法。何等为八。一者一体趣入身法。二者三自趣入身法。三者诸法差别不增不减体大趣入身法。四者纯净一相无杂不增不减体大趣入身法。五者如来藏功德显了大趣入身法。六者圆满性功德显了大趣入身法。七者出生世间因果自在无碍大趣入身法。八者出生出世间妙因果自在无碍大趣入身法。是名为八。乃至广说。马鸣菩萨正摄彼文。是故说言摩诃衍者总。此中总言。于两处中是总体故。所谓望上及下临故。大总地论中开八十门。广释根本摩诃衍法。今各摄十成一种故。唯立八法。由何义故有八应知?能入别相有八种故。所入总体有八应知。

能入所入八种法相。胜劣广狭其相云何。颂曰。

  平等平等一  皆无有别异
  各摄诸法故  然终不杂乱

  论曰。如是能所十六法相。遍满遍满平等平等。一味一相皆无差别。所以者何?各摄诸法毕竟尽故。

      若尔本末及与总别。皆悉浑同应杂乱耶?终其本末不相杂乱。其总别门初后不无。然各各别皆悉等量。故曰平等。非谓一法故称平等。已说初重。


第二重四种法中各具三门。云何为三。一者本法所依决定门。二者根本摄末分际门。三者建立二种摩诃衍门。

     所言法者谓众生心者。即是本法所依决定门。今当须嗢拖南颂总持显说。其相云何。颂曰。

  众谓四衍众  生谓四种生
  是一法界藏  遍于彼八处

  论曰。众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一切如来众。二者一切菩萨众。三者一切声闻众。四者一切缘觉众。是名为四众。生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卵生。二者胎生。三者湿生。四者化生。是名为四生。过数故众。受生故生。是一法界心。彼八处中周遍圆满。不可分析不可离散。唯是一体唯是一相。以四种众摄诸圣尽。以四种生摄诸凡尽。马鸣论师为显一心广大圆满。名为众生。顺理契经中作如是说。尔时世尊放大光明显神力已。告佛子言。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分别解说一法界藏。善男子。一法界藏者。所谓遍于诸如来众诸菩萨众诸声闻众诸缘觉众及诸异生。无所不通。无所不至无所不当。是故名为一法界藏。今摄此文故名众生。马鸣菩萨六万嗢拖南本藏论中。开十种门别释散说。今略摄故唯言众生。已说本法所依决定门。


     是心即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者。即是根本摄末分际门。其相云何。颂曰。

  是一法界心  总摄二种门
  名摄世出世  作法界名法

  论曰。一法界心总摄一切生灭门法。是故名为摄世间法。总摄一切真如门法。是故名摄出世间法。皆作法界故名为法。自体契经中作如是说。广大神王即摄一切种种无明。一切种种染法。一切种种净白品法。又摄一切清净法。一切无碍法。一切解脱法。一切绝离法。一切满足法。一切寂静法。而广大神王非世间法非出世间法。今摄此文故名为摄。马鸣菩萨八万嗢拖南归宗论中。开二十门分明显说。此中略故如是而已。已说根本摄末分际门。


    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等者。即是建立二种摩诃衍门。其相云何。颂曰。

  总标二种门  言依于此心
  总标二本法  显示摩诃衍

  论曰。总标能入二种门故。言依于此心。总标所入二种法故。言显示摩诃衍义。

云何为二门。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

云何为二本法。一者一体摩诃衍。二者自体自相自用摩诃衍。

如是所入二种本法。或从能入建立其名。所谓以真如体。而为其门所趣入故。名言为体。以自相本觉心。而为其门所趣入故。名言为自。由能入门二种别故。所入本法有二应知。何以故者。即请问辞。谓由何义。依于此心句中具二种门。显示摩诃衍义句中具二种本法者焉。答曰。作一法界心真如门。即显示一体摩诃衍法。作一法界心生灭门。能示自体自相自用摩诃衍法。由此义故。当知各具二门二法。

      大觉契经中作如是说。复次文殊师利。有二种法。甚深微妙不可思议。何等为二。一者体相平等摩诃衍。二者自相自然摩诃衍。若欲证得是二种法。当行二门。何等为二。一者无断无缚门。二者有断有缚门。乃至广说。今摄此文作如是说。大总地中开八种门分明散说。


已说建立二种摩诃衍门。三大义中各略初二门立后一门。马鸣菩萨本趣意乐。举后摄初中故如是而已。复次比来次第分明显了故。以上二颂本流应至于此。

    一者体大者。总标所入二种本法。云何为二。一者无量无边诸法差别不增不减摩诃衍。二者寂静无杂一味平等不增不减摩诃衍。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不减故者。总标能入二种别门。云何为二。所谓如本法名门亦尔故。
    二者相大者。总标所入二种本法。云何为二。一者如来藏功德摩诃衍。二者具足性功德摩诃衍。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者。总标能入二种别门。云何为二。所谓如本法名门亦尔故。
    三者用大者。总标所入二种本法。云何为二。一者能生一切世间因果摩诃衍。二者能生一切出世间善因果摩诃衍。谓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者。总标能入二种别门。云何为二。所谓如本法名门亦尔故。

三种大义别别分释。如总地论本地品中分明显说。

何故不二摩诃衍法无因缘耶?
是法极妙甚深独尊。离机根故。何故离机根。无机根故。何须建立。非建立故。是摩诃衍法诸佛所得耶。能得于诸佛。诸佛得不故。菩萨二乘一切异生亦复如是。性德圆满海是焉。所以者何。离机根故。离教说故。
何故八种本法从因缘起?
应于机故。顺于说故。何故应机。有机根故。
如是八种本法诸佛所得耶?
诸佛所得。于诸佛得不故。菩萨二乘一切异生亦复如是。修行种因海是焉。所以者何。有机根故。有教说故。
何故依真如门所趣入之摩诃衍法唯立体名?依生灭门所趣入之摩诃衍法立自名耶?
真如门中无他相故。生灭门中有他相故。他谓一切不善品法。自谓一切清净品法。若所对治他无。能对治自无故。唯言体不说自焉。若所对治他有。能对治自有。故名言自不唯体焉。复次为欲显示一法界体平等平等无有其私。无量性德自然本有非得他力故。复次随宜安立。无有定故。
何故别说门中。一心别为一三大总为一。而等同各诠二摩诃衍?
三大义合。方应得诠二摩诃衍。大义之名通于三种。故总为一义。无别意趣。

今所开示十六法门。胜劣广狭其相云何。颂曰。

  平等平等一  皆无有别异
  各摄诸法故  然终不杂乱

  论曰。能入所入十六法门。圆满圆满平等平等。周遍法界无有差别。所以者何。各摄诸法毕竟尽故。然终不杂本末能所。已说总别二门。


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者。即是通达轨则不动门。谓微尘数过去诸佛。微尘数现在诸佛。微尘数未来诸佛。皆悉乘此三十二种。甚深安车。达于清净无上地故。十方三世一切菩萨亦复如是。此中菩萨言通取三聚一切众生。所以者何。无有众生而不通达如来地故。
 楼主| 发表于 2017-8-8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已说立义分。次说解释分。
  解释分中法门名字其数几有。其相云何。颂曰。
  唯有四种法  余二十九门
  略不解释故  九论已说故
  论曰。解释分中唯释四法。所余法门略不别释。云何为四。一者一体摩诃衍。二者三自摩诃衍。三者真如门。四者生灭门。何故余法略不解释。一心遍满等九论中已解释故。所谓一心遍满论中唯释四法。所余法门略不别释。云何为四。一者一体一心摩诃衍。二者三自一心摩诃衍。三者一体一心门。四者三自一心门。融俗归真论中唯释四法。所余法门略不别释。云何为四。一者无量无边诸法差别不增不减体大摩诃衍。二者寂静无杂一味平等不增不减体大摩诃衍。三者诸法差别不增不减体大门。四者一味平等不增不减体大门。法界中藏论中唯释四法。所余法门略不别释。云何为四。一者如来藏功德相大摩诃衍。二者具足性功德相大摩诃衍。三者如来藏功德相大门。四者具足性功德相大门。秘密微妙论中唯释四法。所余法门略不别释。云何为四。一者能生一切世间因果用大摩诃衍。二者能生一切出世间善因果用大摩诃衍。三者世间因果用大门。四者出世间善因果用大门。众命合一论中唯释四法。所余法门略不别释。云何为四。一者无量无边诸法差别不增不减摩诃衍。二者寂静无杂一味平等不增不减摩诃衍。三者诸法差别不增不减门。四者一味平等不增不减门。真如三昧论中唯释四法。所余法门略不别释。云何为四。一者如来藏功德摩诃衍。二者具足性功德摩诃衍。三者如来藏功德门。四者具足性功德门。心性清净论中唯释四法。所余法门略不别释。云何为四。一者能生一切世间因果摩诃衍。二者能生一切出世间善因果摩诃衍。三者世间因果门。四者出世间善因果门。不动本原甚深玄理二种论中唯释一法。所余法门略不别释。云何为一所谓不二摩诃衍法。广说略说各差别故。
何故诸论建立门中备标本数。散说门中各阙其数?
为欲显示法体不分,义门得别故。复次为欲令使学者增长思惟力故。复次为欲令使开示教理甚深极玄。出生尊重赞叹心故。复次为欲显示法门广大如虚空界。义理无穷如澄神海。言说不能具谈。思惟不知其量故。

 楼主| 发表于 2017-8-8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已说本数。次当别释。
  本曰。解释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显示正义。二者对治邪执。三者分别发趣道相。
  论曰。如是三门解释四法大门数量。
  本曰。显示正义者。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此义云何。以是二门不相离故。
  论曰。即是略说分。此中有三门。云何为三。一者建立四种法相门。二者法门该摄圆满门。三者发起问答显因门。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者。即是建立四种法相门。
二法二门名字差别。其数几有其相云何。颂曰。
  各有十种名  契经异说故
  而无有别体  随能立名故
  论曰。二法二门各有十名。诸契经中别别说故。而其法体无有差别。随彼功能立其名故。二种本法十名云何。颂曰。
  毗摩诃健那  摩诃鸠尸帝
  摩尸陀那罗  摩迦罗俱舍
  必萨伊尼罗  婆伽婆俱舍
  必达摩边那  或名摩诃衍
  婆伽叉一婆  必阿素摩利
  如是十种名  通二种本法
  论曰。二种本法各有十名。名通义别。云何为十。
  • 一者名为广大神王。此中有二。云何为二。一者鸠那耶神王。二者遮毗佉罗神王。第一神王住金刚山。一向出生吉祥神众。第二神王住大海中。遍通出生一切种种吉祥神众过患神众。二种本法广大神王亦复如是。体本法。一向出生真如净法。三自本法。遍通出生一切种种清白品法染污品法故。自体契经中作如是说。文殊师利前白佛言。世尊甚深极妙二种大乘。不知不觉同异极疑众心。如宜世尊为众更说。佛造作相而告文殊言。善男子如是二法。譬如金刚神王及主海神王其相各差别。谓如金刚神王住金刚山现诸境界。唯现金光不现余光。真如一心金刚神王亦复如是。唯有净法无有余法故。又如金刚神王唯出生清净眷属。尝不出生杂乱眷属。真如一心亦复如是。唯出生无垢清净法故。复次譬如主海神王住大海中。出生种种粗恶眷属种种善妙眷属。生灭一心主海神王亦复如是。出生一切染净法故。
  • 二者名为大虚空王。此中有二。云何为二。一者空自在空王。二者色自在空王。第一空王以空容受而为自在。第二空王以色容受而为自在。二种本法亦复如是。一体空王以无住处而为自在。三自空王以有住处而为自在故。金刚三昧契经中作如是说。一心如法理自体空无。如彼空王本无住处。一地契经中作如是说。一心法体于诸障碍。无有障碍令住诸法。譬如空王于一切色。得自在故容受大种故
  • 三者名为出生龙王。此中有二。云何为二。一者出生光明龙王。二者出生风水龙王。第一龙王以净光明而为依止。第二龙王以风水德而为依止。二种本法出生龙王亦复如是。一体本法以纯净法而为其体。三自本法以染净法而为其德故。顺理契经中作如是说。一心本法纯一无杂。譬如光明龙王以净光明而为宫殿。以净光明而为相身。以净光明而为徒众。无始契经中作如是说。譬如大海中有大龙王。名曰出生风水。从其头顶出生澄水。从其尾末出生标岚。由是龙王故大海水。风常恒相续无有断绝。一心龙王亦复如是。能生一切差别平等种种诸法。常恒相续无有断绝故。
  • 四者名为如意珠藏。此中有二。云何为二。一者金主如意。二者满主如意。第一如意唯出金刚。第二如意具足出生善不善物。二种本法亦复如是。一体如意唯生净法。三自如意通生染净法故。如如契经中作如是说。佛告金刚藏菩萨言。佛子譬如金翅鸟王命终。然后其心入海为如意珠。能生金沙利益龙王。一心本法亦复如是。能生真理利圆满者。故本性智契经中作如是说。譬如遮多利鬼。为报恩故于一万劫。为如意珠利益海生。一心如意亦复如是。能生长生死及涅盘法故
  • 五者名为方寸。此中有二。云何为二。一者白毫方寸。二者乱色方寸。第一方寸中唯现前天像。第二方寸中通现前五趣。如是二毫众生身分。显了分明譬如明镜。二种本法亦复如是故。摄无量契经中作如是说。清净法界如白必萨伊尼罗。无尽法界如乱必萨伊尼罗故。
  • 六者名为如来藏。此中有二。云何为二。一者远转远缚如来藏。二者与行与相如来藏。实际契经中作如是说。佛子如来藏者。唯有觉者唯有如如。离流转因离虑知缚。一一白白。是故名为如来之藏。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如来藏者。为善不善因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犹如伎儿故
  • 七者名为一法界。此中有二。云何为二。一者纯白一法界。二者无尽一法界。第一法界如空劫时。第二法界如住劫时。真法界契经中作如是说。空种无碍如空长时。遍种无碍如有长时故。
  • 八者名为摩诃衍义如前说。
  • 九者名为中实。此中有二。云何为二。一者等住中实。二者别住中实。第一中实如独明珠。第二中实如顺明珠。明中实契经中作如是说。离边真心。若真如依如异同珠。若生灭依如同异珠故。
  • 十者名为一心。此中有二。云何为二。一者是一是一一心。二者是一切是一切一心。第一一心随所作立名。第二一心随能作立名。一心法契经中作如是说。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本地修多罗中作如是唱。其心体性非大非小。非法非非法。非同非异非一非一切。何因缘故。今日自言真如一心因一故一。生灭一心因多故一。将非世尊无有前后相违过耶。佛言善男子莫作如是说。所以者何。心法非一。因所作一故假名为一。心法非一切。因所作一切故假名为一切。而言一心不说一切心者。随能作心立其名故。乃至广说。是名为十。如是十名总摄诸佛一切法藏根本名字。



 楼主| 发表于 2017-8-8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已说二法十种别名。次说二门名字差别。真如十名其相云何。颂曰。
  婆伽婆俱舍  健遮阿多那
  必菩提婆梨  健诃健婆那
  阿陀阿只尼  阿伽阿始耶
  度罗诺补帝  漠呼健那地
  摩诃标陀一  婆阿叉尼罗
  如是十种名  真如不共称
  论曰。心真如门有十种名。云何为十。
一者名为如来藏门。无杂乱故。
二者名为不二平等门。无差别故。
三者名为一道清净门。无异岐故。
四者名为不起不动门。离作业故。
五者名为无断无缚门。无治障故。
六者名为无去无来门。无上下故。
七者名为出世间门。无四相故。
八者名为寂灭寂静门。无往向故。
九者名为大总相门。无别相故。
十者名为真如门。无虚伪故。
是名为十。如是十名。总摄诸佛一切法藏平等义理法门名字。

生灭十名其相云何。颂曰。
  阿梨耶键摩  婆伽婆俱舍
  阿伊婆那罗  健诃健只尼
  健伽健始耶  叉叉筏那罗
  罗诺补帝尼  阇缚多涅盘
  呵只伽那尸  多跋多健舍
  如是十种名  生灭不共称
  论曰。心生灭门有十种名。云何为十。
一者名为藏识门。摄持一切染净法故。
二者名为如来藏门。覆藏如来法身体故。
三者名为起动门。相续作业故。
四者名为有断有缚门。有治障故。
五者名为有去有来门。有上下故。
六者名为多相分异门。染净之法过恒沙故。
七者名为世间门。四相俱转故。
八者名为流转还灭门。具足生死及涅盘故。
九者名为相待俱成门。无自成法故。
十者名为生灭门。表无常相故。
是名为十。如是十名。总摄诸佛一切法藏种种差别法门名字。

  已说二门十种别名。次说同异分相门。
      二种本法同异差别其相云何。颂曰。
  有三异二同  各依门境别
  各遍名同故  同名异义故
  论曰。二种本法有三异二同。云何为三异。一者依异。各有所依摩诃衍故。二者门异。各具能入门差别故。三者境异。各缘自依为境界故。是名为三异。云何为二同。一者遍同。周遍法界等其量故。二者名同。十种名字通二法故。是名为二同。何故如是。同名异义故。

二种法门同异差别其相云何。颂曰。
  有七异一同  人法依行体
  境界位别故  异名异义故
  论曰。是二种门有七异一同。云何为七异。一者人众异。真如门中唯有清净解脱者故。生灭门中备有三聚诸众生故。二者法门异。真如门中唯有一向清白品故。生灭门中备有一切染净法故。三者所依异。各有所依摩诃衍故。四者行法异。真如门中一心一念生缚。不生以为其行故。生灭门中以生灭生以灭灭灭。以为其行故。五者体相异。心真如门与其本等故。心生灭门与其本别故。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故。六者境界异。各缘自依为境界故。七者位地异。真如门中相杂住故。生灭门中往向住故。是名为七异。云何为一同。所谓遍同故。何故如是。异名异义故。

二门位地何等契经分明显说。各有几位。颂曰。
  楞伽等契经  真如有一种
  生灭门有二  唯乱上下故
  论曰。二门位地楞伽等契经中明了显说谓大本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
  回向即信心  信心即佛地
  佛地即十地  十地即发心
  分流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
  十地为初地  初地为八地
  九地为七地  七地为八地
  二地为三地  四地为五地
  三地为六地  寂灭有何次
  真修契经中作如是说。
  一岁母一时  生五十岁儿
  彼五十岁儿  怀妊一岁母
  生五十一岁  大丈夫男子
  或岂如是有  或岂如是无
  如是等诸经依心。真如门建立其位地。于真如门唯有一向杂乱住位无有余位。是故颂曰唯乱。余契经中次第往向种种位地。依生灭门而所安立。应审观察。
于生灭门有二种位。云何为二。一者向上门。二者向下门。如是两门生灭决择自当显说。

  • 心生灭门正智所证性真如理何门所摄?生灭门所摄。非真如门。分界别故。
  • 二门真如复有何别。真如门理理自理故。生灭门理智自理故。
  • 二门位地以何义故其理各别?无障有障故。举是一隅随应应观。

已说建立四种法相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者。即是法门该摄圆满门。谓以真如门摄一切法。无一一法而非真如。以生灭门摄一切法。无一一法而非生灭故。然真如门。不能摄生灭门一切诸法。又生灭门。不能摄真如门一切诸法而言总摄一切法者。总摄生灭一切法故。总摄真如一切法故。所以者何。如是二门皆悉平等各各别故。已说法门该摄圆满门。此义云何。以是二门不相离故者。即是发起问答显因门。谓直表问故直说答故。

 楼主| 发表于 2017-8-8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已说略说分。次说广说分。
  本曰。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问曰。若如是义者。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得入。答曰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是名随顺。若离说念名为得入。复次真如者。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义。云何为二。一者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二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所言空者从本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以无虚妄心念故。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乃至总说。依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说为空。若离妄心实无可空故。所言不空者。已显法体空无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变净法满足。则名不空。亦无有相可取。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

  论曰。即是广说分。此中有三门。云何为三。一者根本体性真如门。二者发起问答决疑门。三者假说开相真如门。

第一门中即有三门。云何为三。一者建立名字门。二者直诠真体门。三者解释名字门。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者。即是建立名字门。谓随功能立其名故。一心真如各有十名。何故除余唯立是名。作业当故。所余众名必非如是故略不立。此义云何。一心作大业。法作总业。界作相业。故法之门。门则是体。是故说言法门体。种种别相率向应审。已说建立名字门。
      次说直诠真体门。所谓心性不生不灭者。直诠真如门而简生灭门。谓真如法非生非灭无生无灭。非住非异无住无异。非如生灭之法。是生是灭有生有灭。是住是异有住有异故。以相有无为差别故。复次非是言不。非谓是非故言不焉。所以者何。其真如法百非非非。千是非是。非非非是。于非二亦不住故。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者。且假彼有显此是无。谓假生灭门之假有。示真如门之实无故。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者。若离诸戏论之识。无有一切妄境界故。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者。直显示真如法离绝之相故

言说名字心量各有几数。其相云何。颂曰。
  言说有五种  名字有二种
  心量有十种  契经异说故
  论曰。言说有五。云何为五。一者相言说。二者梦言说。三者妄执言说。四者无始言说。五者如义言说。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大慧。相言说者。所谓执着色等诸相而生。大慧。梦言说者。念本受用虚妄境界。依境界梦。觉已知依虚妄境界不实而生。大慧。执着言说者。念本所闻所作业而生。大慧。无始言说者。从无始来执着戏论。烦恼种子熏习而生。金刚三昧契经中作如是说。舍利弗言。一切万法皆悉言文。言文之相即非为义。如实之义不可言说。今者如来云何说法。佛言我说法者。以汝众生在生说故。说不可说。是故说之。我所说者义语非文。众生说者文语非义。非义语者皆悉空无。空无之言无言于义。不言义者皆是妄语。如义语者实空不空。空实不实。离于二相中间不中。不中之法离于三相。不见处所如如如说故。如是五中前四言说。虚妄说故不能谈真。后一言说。如实说故得谈真理。马鸣菩萨据前四故。作如是说。离言说相。
       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字字名。二者字影名。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大慧。复次名身者。所谓诸字从名字差别。从阿字乃至呵字名为名身。道品契经中作如是说。镜中共说名为影名故。
       字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依声字。二者依空字。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大慧。复次字身者。谓声长短音韵高下名为字身。大海契经中作如是说。佛告文殊师利言。汝所前问。云何名为虚空轮字者。譬如虚空中飞鸟。逾明耀时出十种和声。虚空轮字应如是观故。如是二中各初一种。不能诠表甚深真理。各后一种得诠真理故。今据前门作如是说。离名字相。
       心量有十。云何为十。一者眼识心。二者耳识心。三者鼻识心。四者舌识心。五者身识心。六者意识心。七者末那识心。八者阿梨耶识心。九者多一识心。十者一一识心。如是十中。初九种心不缘真理。后一种心得缘真理而为境界。今据前九作如是说。离心缘相。本有契经中作如是说。甚深真理非余境界。唯自所依缘为境界故。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者。显示三离之功德故谓一切差别以四种妄言说。而为根本而转。一切外道九种变论十种异执。唯以名字为本而转。一切烦恼破障一切所知坏障。唯以心品为依转故。而真体中离三相故满三德耳。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者。总结体真如。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者。显示三离之因缘故。谓以一切言说无实。一切假名无实。一切心识但随妄念不可得故。不可言说真实理中。不离三相故。虚假之相。如实之法极相违故。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者。第二转言遣执着之过。谓愚众生作如是执。远离三相圆满三德体真如理。虽无假相而有实相。自然常住决定实有。由如是计堕于常边无出离时。是故为遣如是见故。言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者。直示真如无相之因缘。谓诸言说极于真如更莫超过。既绝言说。岂得有相无言。故得因言遣言而已。于是能遣如如如说。所遣四种虚妄言说。大本维摩诘契经中作如是说。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语鸠那阿筏陀多言。我等诸大众。皆悉各各随所自乐。宣说八千一种向不二门。如宜维摩诘为我等大众。离言说言说说非不二不二。除遣假说之垢。于是维摩诘默然无所说。尔时文殊赞维摩言。善哉善哉居士。如言说如如耳听如。善哉善哉斯乃真实不二法门。斯乃真实不二法体故。已说直诠真体门。

     次说解释名字门。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者。约真释名。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者。约如释名。此文明何义。所谓显示无有断证智故。此义云何。谓断道起必因治障。不能自起。而真体中。无有染法而可除遣故。无有能治之断道。所以者何。以无有一一法而非真体故。复次若有障智随心高下。应可建立一切位地。而如体中。无有分位而可建立故。无有能立之方便所以者何。以无有一一法而非如体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者。总结所上说故。



 楼主| 发表于 2017-8-8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已说根本体性真如门。次说发起问答决疑门。
  问曰。若如是义者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得入者。生疑致问。问者依何等句发何等疑。所谓依不可说不可念句故。发难随顺之疑。依第二转言句故。发难得入之疑。于是随顺之句直疑其因。得入之句直疑其果。所以者何。善巧言说生长闻慧随顺方便。闻所成慧生长思慧随顺方便。思所成慧生长修慧随顺方便。一切善教极于言说。一切三慧尽于念法。若无言说则无三慧。若无三慧则无万行。而真如法不可说故无有言教。不可念故则无三慧。无三慧故无以成就十地万行。诸众生等以何为依渐渐进修。如是疑故。作问而言云何随顺。行因能起果德所起。若无起因则无能入。若无能入不得所入。能入谓金刚心。所入谓金刚地而已。无因以何为门。证入于如来萨婆若海中。如是疑故。作问而言而能得入。如是二问依生灭门疑真如门。谓有众生作如是疑。如生灭门中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备足因行圆满果德。真如门中亦复如是。岂不可说拨加行善。不可念诽五等位。今举此意发如是问。
    答曰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是名随顺若。离说念名为得入者。如其次第决彼二疑。所谓随顺自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生灭随顺。二者真如随顺。
     生灭随顺中而有其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向上随顺。二者向下随顺。向上随顺者。从信乃至金刚。能为菩提果随顺方便故。向下随顺者。从自性净妙藏乃至第一念信。能为耶耶地随顺方便故。所言向上随顺者。因无常音声言说。生长无常之闻慧。因无常之闻慧。生长无常之思慧。因无常之思慧。生长无常之修慧。因无常之修慧。生长无常之行德。是名向上。所言向下随顺者。因常之行德。生长常之修慧。因常之修慧。生长常之思慧。因常之思慧。生长常之闻慧。因常之闻慧。生长常之言说。是名向下。如是二门同时具足无有前后。障智别相至于文处自当显说。            真如门中作如是说。不可说者。以无有常无常之音声言说故。不可念者。以无有常无常之三慧故。非无自门之言说及念。作如是说不可说不可念。以此义故。不可以异门难异门。此有故彼有。彼有故此有。若尔真如门中言说及念何等相耶。谓有言说。非常音声非无常音声。谓无能说可说如如如说。复次有念。非常三慧非无常三慧。谓无能念可念寂灭寂静念。所以者何。真如门中无有往向。杂乱住故。云何名为真如随顺。谓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常说说无无常说说。无能说说无可说说。是名为随顺于真如音声。若与此相违。是名为颠倒于真如音声。复次若知一切法虽念。无常慧念无无常慧念。无能念念无可念念。是名为随顺于寂灭寂静念。若与此相违。是名为颠倒于寂灭寂静念。已说随顺相。次决得入疑。此中有二。云何为二。一者生灭得入。二者真如得入。生灭得入中而有其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向上得入。二者向下得入。言向上得入者。即金刚地。言向下者。则耶耶地。须随顺句应审观察。真如得入者。则自所依。以何得入。谓是杂位。云何得入。谓离说念。离何等说念耶。谓真如门俱非言说及俱非念。是故说言若离说念名为得入。第一转言得成就故。第二转疑决断理明。
  已说发起问答决疑门。次说假说开相真如门。此中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如实空真如门。二者如实不空真如门。如实空者。如如体中。过于恒沙一切染法。皆悉空空无所有故。如实不空者。如如体中。过于恒沙一切净法。皆悉具足无所少故。如是二门随一一具不相舍离。于是应诵玄理颂言。如彼颂言。
  远离三假相  圆满三实德
  以此因缘故  建立体真如
  远离四句相  圆满四法德
  以此因缘故  建立相真如
  一切过患行  三四相为本
  一切功德品  三四德为本
  以此因缘故  不增亦不减
  止于数量品  作如是安立
  今诵此颂本应持真如门。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者。是乱住证非往向证。
  已说心真如门。次说心生灭门。

 楼主| 发表于 2017-8-8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已說心真如門。次說心生滅門
    本曰。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梨耶識。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能生一切法。云何為二。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
   論曰。此中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所依總相門。二者能依別相門。此中有二重。住思應觀察。謂生滅門一心為依。生滅門攝覺義不覺義。梨耶為依故。先說初門。心生滅者者。唱上立故。依如來藏故者。所依一心。彼多一心亦名如來藏故。則是上心字下降建立異名故。有生滅心者。能依法門。謂生滅門故。

   今當依經如來藏門分明顯示。如來之藏其數幾有。今如來藏何所攝耶。頌曰
          如來藏有十                    契經異說故                    此中如來藏                    與行與相攝
  論曰。如來藏有十種。於契經中別別說故。云何為十。
  • 一者大總持如來藏。盡攝一切如來藏故。諸佛無盡藏契經中作如是說。佛告文殊。有如來藏。名曰大寶無盡殊勝圓滿陀羅尼。盡攝諸藏無所不通無所不當。圓滿圓滿平等平等。一切所有諸如來藏。無有以此非為根本。何以故此如來藏。如來藏王如來藏主。如來藏天如來藏地。以此義故。名曰大寶無盡殊勝圓滿陀羅尼如來藏故。此經文明何義。所謂顯示陀羅尼藏所依總相。餘契經中諸如來藏能依別相故。以何義故名如來藏。謂攝持故
  • 二者遠轉遠縛如來藏。一清一滿故。實際契經中作如是說。佛子如來藏者。唯有覺者唯有如如。離流轉因離慮知縛一一白白。是故名為如來之藏故。此經文明何義。所謂顯示真如門一心。無有惑因無有覺因。無有惑果無有覺果。一真一如唯有淨妙如來體故何義故名如來藏。謂無雜故
  • 三者與行與相如來藏。與流轉力法身如來令覆藏故。楞伽契經中作如是說。如來藏者。為善不善因受苦樂。與因俱若生若滅。猶如伎兒故。此經文明何義。所謂顯示生滅門一心。於惑與力於覺與力。出現生死涅槃之法。譬如非幻幻人於諸幻事。隨其所應與力用故。以何義故名如來藏。謂令覆故
  • 四者真如真如如來藏。唯有如故。真修契經中作如是說。如理如理如來藏。非建立非誹謗。非常非無常。非正體智之所證得。亦非意意識之所緣境界。何以故。唯有理理無彼彼故。此經文明何義。所謂顯示真如門中性真如理。唯理自理非智自理故。以何義故名如來藏。謂無他故
  • 五者生滅真如如來藏不生不滅被生滅之染故。楞伽契經中作如是說。大慧。愚癡凡夫不覺不知。執著諸法剎那不住。墮在邪見而作是言。無漏之法亦剎那不住。破彼真如如來藏故。復次大慧。金剛如來藏如來證法。非剎那不住。大慧。如來證法若剎那不住者。一切聖人不成聖人故。此經文明何義。謂顯示生滅門中性真如理。遠離無常之相不生不滅之法故。以何義故名如來藏。謂被染故。
  • 六者空如來藏。一切諸空覆藏如來故。勝鬘契經中作如是說。世尊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故。此經文明何義。所謂顯示生滅門中一切染法。隱覆自相本覺無量性功德故。以何義故一切染法總名為空。所謂一切染法幻化差別。體相無實作用非真故名為空。而能隱覆法身如來實德真體是故名為如來之藏。從能藏染立其名故
  • 七者不空如來藏。一切不空被空染故。勝鬘契經中作如是說。世尊不空如來藏。過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故。此經文明何義。所謂顯示生滅門中自相本覺。備過恒沙一切功德。被過恒沙一切染法之所染故。以何義故一切淨法總名不空。所謂一切淨法自體中實作用勝妙。遠離虛假超越巧偽。故名不空被染之覆名如來藏。於出現時名為法身。於隱覆時名如來藏故。從所藏淨立其名故
  • 八者能攝如來藏。無明藏中自性淨心。能攝一切諸功德故。不增不減契經中作如是說。如來藏本際相應體及清淨法。此法如實不虛妄不離不脫智不思議法。無始本際來。有此清淨相應法體故。此經文明何義。所謂顯示一切諸眾生自性清淨心。從無始已來具足三智圓滿四德無所闕失故以何義故名如來藏。由顛倒心不知不覺故。從能所淨立其名故
  • 九者所攝如來藏。一切染法無明地藏。既乃出離圓滿覺者為所攝故。不增不減契經中作如是說。如來藏本際不相應體。及煩惱纏不清淨法。此本際離脫不相應。煩惱纏不清淨法。唯有如來菩提智之所能斷故。此經文明何義。所謂顯示始覺滿佛。斷一切障具一切智。智明為外障闇為內。一切染法智所攝持故以何義故名如來藏。謂攝持故
  • 十者隱覆如來藏。法身如來煩惱所覆隱沒藏故。不增不減契經中作如是說。如來藏未來際平等恒及有法。則是一切諸法根本。備一切法具一切法。於世法中不離不脫故。此經文明何義。所謂顯示多一心體。等於法界遍於三際。具足圓滿染淨諸法。無所不通無所不至故。復次顯示隨緣門中自性淨心。於染法中隱藏沈沒。法身如來未出現故。是名為十。
是十中今如來藏。與行與相已說如來藏門。


 楼主| 发表于 2017-8-8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次說阿梨耶識門。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梨耶識者。略去分名建立滿名。雖義具足言未足故。此中所說不生不滅及與生滅。各何等法分際云何。頌曰
          總攝諸無為                    名為不生滅        
          總攝諸有為                    故名為生滅

    論曰。總攝一切無為法故。是故名為不生不滅。不生不滅諸無為法之總相故。總攝一切有為法故。故名生滅。生滅之言諸有為法之總相故。如是有為無為二法各有幾數。何等名字。頌曰
          無為雖無量                    略說有四種         
          謂真如本覺                    始覺與虛空      
          有為雖無量                    略說有五種         
          謂根本無明                    及與四相品

論曰。無為法有四種。云何為四。一者真如無為。二者本覺無為。三者始覺無為。四者虛空無為。是名為四。有為法有五種。云何為五。一者根本無明有為。二者生相有為。三者住相有為。四者異相有為。五者滅相有為。是名為五。

且四無為以何為體。有何等用。頌曰
          依各有二種                    所謂通及別         
          如體用亦爾                    隨釋應觀察
   論曰。      真如無為有二所依。云何為二。一者通所依。非有為非無為一心本法以為體故。二者別所依。生滅門內寂靜理法以為體故。
      本覺無為有二所依。云何為二。一者通所依。非有為非無為一心本法以為體故。二者別所依。生滅門內自然本智以為體故。
      始覺無為有二所依。云何為二。一者通所依。非有為非無為一心本法以為體故。二者別所依。生滅門內隨他起智以為體故。
      虛空無為有二所依。云何為二。一者通所依。非有為非無為一心本法以為體故。二者別所依。生滅門內無所有事以為體故。
是名二依。
復次真如無為有二種用。云何為二。一者通用。一切諸法令出生故。二者別用。平等之性令不失故。
       本覺無為有二種用。云何為二。一者通用。不守自性故。二者別用。不轉變故。
       始覺無為有二種用。云何為二。一者通用。隨妄轉故。二者別用。對治自過故。
       虛空無為有二種用。云何為二。一者通用。欲有令有故。二者別用。空無之性令不失故。

是名二用。此中所說通謂他義別謂自義。依此二言應廣觀察。種種別相至於文處自當顯說。
 楼主| 发表于 2017-8-8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種有為以何為體。有何等用。頌曰
          依各有二種                    所謂通及別        
           如體用亦爾                    隨釋應觀察
    論曰。
  • 根本無明有為有二種依。云何為二。一者通依。非有為非無為一心本法以為體故。二者別依。生滅門內大力住地以為體
  • 生相有為有二種依。云何為二。一者通依。非有為非無為一心本法以為體故。二者別依。生滅門內細分染法以為體故。
  • 住相有為有二種依。云何為二。一者通依非有為非無為一心本法以為體故。二者別依。生滅門分染法以為體故。
  • 異相有為有二種依。云何為二。一者通依。非有為非無為一心本法以為體故。二者別依。生滅門內分染法以為體故。
  • 滅相有為有二種依。云何為二。一者通依。非有為非無為一心本法以為體故。二者別依。生滅門內分染法以為體故。
是名二依。

  • 復次根本無明有二種用。云何為二。一者通用。能生一切諸染法故。二者別用。隨所至處作礙事故。
  • 生相有為有二種用。云何為二。一者通用。於上下中與其力故。二者別用隨所至處作礙事故。
  • 說生相住異亦爾。
  • 滅相有為有二種用。云何為二。一者通用。於上及自與其力故。二者別用。能作礙事故。
是名二用。種種別相至於文處自當顯說。

以何義故作如是說?
有為無為一切諸法。通以一心而為其體。於契經中如是說故。何等契經。謂道智經。云何說耶。於彼經中作如是說。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阿梨耶識。具一切法備一切法。過於恒沙過於恒沙。如是諸法以誰為本生於何處。佛言如是有為無為一切諸法。生處殊勝不可思議。何以故。非有為非無為處。是有為法是無為法而能生故。文殊師利又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非有為非無為處。佛言非有為非無為處者。謂即是一心本法。非有為故能作有為。非無為故能作無為。是故我說生處殊勝不可思議。復次善男子。譬如庶子有二所依。一者大王。二者父母。有為無為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各有二依。謂通達依及支分依。復次善男子。譬如一切草木有二所依。一者大地。二者種子。有為無為。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各有二依。謂通達依及支分依。乃至廣說故。

與和合者。即是開示能熏所熏之差別故。云何開示。所謂顯示染淨諸法。有力無力互有勝劣故。今當作二門分明顯說。云何為二。一者下轉門。二者上轉門。生滅門中不出此二。如是二門云何差別。頌曰
          諸染法有力                    諸淨法無力         
          背本下下轉                    名為下轉門   
          諸淨法有力                    諸染法無力      
          向原上上轉                    名為上轉門
論曰。由染淨諸法互有勝劣故。二種轉門得成而已。
今當先說初下轉門根本無明以何等法而為所熏於何時中而作熏事頌曰
          所熏有五種                    謂一法界心         
          及四種無為                    非初非中後   
          取初中後故                    如契經明說
論曰。根本無明以五種法而為所熏。謂一法界及四無為。熏一法界其相云何。頌曰
          一種法界心                    有二種自在      
          謂有為無為                    是根本無明   
          依於初自在                    而能作熏事
論曰。一法界心有二種自在。云何為二。一者有為自在。能為有為法而作依止故。二者無為自在。能為無為法而作依止故。根本無明依初自在能作熏事。非後自在。中實契經中作如是說。根本無明熏自所依分際之量。

 楼主| 发表于 2017-8-8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非他所依故熏真如法其相云何。頌曰
          真如無為法                    有二種作用        
          所謂通及別                    如前決擇說   
          是根本無明                    依於初作用         
          而能作熏事                    餘無為亦爾
論曰。真如無為有二種用。謂通及別。如前所說。根本無明依初作用能作熏事。非後作用。如說真如餘三無為亦復如是。皆依初用非後用故。作熏事時量。非初亦非中後。取初中後故。本智契經中作如是說。大力無明作熏事時。初及中後一時具取。而非別取故。
   此中所說能熏所熏以何義故名言為熏?
   謂能引彼法。而合自體不相捨離。俱行俱轉故名能熏。又能彼法不作障礙。若隨若順不逆違故。名為所熏。
謂五有為法。能熏四種無為法及一法界心。所熏五法隨來。而與五能熏共會和合同事俱轉故說言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如大無明一心本法為通依故。依初自在作熏習事。四相有為應如是知。如大無明依四無為通達作用能作熏事。四相有為應如是知。如是等義至自決擇其理分明。非一非異者即是開示有為無為同異差別故。云何開示。所謂顯示一法界心無為自在。四種無為別事作用。與一法界心有為自在。四種無為通達作用不同理故。名為非一。為欲顯示受能熏染法一法界心有為自在四種無為通達作用。與能作熏事五種有為不異理故。名為非異。復次所熏淨法與能熏染法。各差別故名為非一。能熏所熏俱一心作。無有他故名為非異名為阿梨耶識者。總結圓滿字

 楼主| 发表于 2017-8-8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已說下轉門。次說上轉門。若欲成立此上轉門。更應安置經本之辭。所謂楞伽王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世尊告大眾言。諸佛子我念往昔。於出時中我來依他。於入時中他來依我故。此經文明何義。謂顯示二轉故。云何顯示。謂於出時中我來依他者。即是下轉。於入時中他來依我者。即是上轉。此義云何。我謂則是真如本覺如來藏佛故。來謂受熏之義故。依他者背自本覺依無明他故。依此經文作解釋故。是故說言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則是下轉門。若欲成立上轉門者。可言生滅與不生不滅和合。以此義故玄理論中則存斯詞。馬鳴菩薩本阿世耶。比來次第分明顯了。舉一兼一影示而已。是故無有闕失過咎。上轉門義於對治分其理自明。

已說上轉門。次說該攝安立門。諸識差別其數幾有。何等契經中各說幾種識。頌曰
          牟尼大覺尊                    一代聖說中         
          總集有十種                    各異說契經   
          謂一種為始                    十種而為終        
          歸本等契經                    分明顯說故
    論曰。凡集一代諸聖說中異說契經。總有十種。謂從一種識乃至十種識。云何為十種差別經。
  • 一者立一種識總攝諸識。此中有四。云何為四。一者立一切一心識總攝諸識。所謂以一心識遍於二種自在無所不安立故。一心法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文殊師利承佛威神之力。即白佛言。世尊說幾種識。體相如何。當願為我分別開示。爾時世尊告文殊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為諸大眾當問此事。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當為汝分別解說。於是文殊白佛言。善哉世尊願欲樂聞。佛告文殊言。我唯建立一種識。所餘之識非建立焉。所以者何。一種識者多一一識。此識有種種力。能作一切種種名字。而唯一識終無餘法。是故我說建立一種識。所餘之識非建立焉故。二者立阿梨耶識總攝諸識。所謂以阿梨耶識。具足障礙義無障礙義無所不攝故。阿梨耶識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觀自在菩薩即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通達總相識。以何義故名為總相。佛告觀自在菩薩言。所言通達總相識者。即是阿梨耶識。此識有礙事及非礙事。具一切法備一切法。譬如大海為水波等作總相名。以此義故名為總相故。三者立末那識總攝諸識。所謂以末那識具足十一種義無所不攝故。顯了契經中作如是說。種種心識雖有無量。唯末那轉無有餘法。所以者何。是末那識具足十一義。無所不作故。四者立一意識總攝諸識。所謂以意識有七種轉變自在。隨能作其事故。七化契經中作如是說。譬如幻師唯是一人。以幻術力變化七人。愚人見之謂有七人。而智者見唯有一人無餘七人。意識幻師亦復如是。唯是一識能作七事。凡夫見之謂有七事。而覺者見唯有意識無餘七事故。是名建立同一種識四種契經。
  • 二者立二種識總攝諸識。云何為二。一者阿梨耶識。二者意識。阿梨耶識者。總舉業轉現三識故。意識者。總舉七種轉識故。楞伽契經中作如是說。大慧廣說有八種識。略說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了別識。二者分別事識。乃至廣說故。
  • 三者立三種識總攝諸識。云何為三。一者阿梨耶識。二者末那識。三者意識。阿梨耶識者。總舉三相識故。末那識者。直意根故。意識者。總舉六種轉識故。慈雲契經中作如是說。復次敬首廣說有十種識。總說有三種識。何者為三。一者細相性識。二者根相性識。三者分離相性識。乃至廣說故。
  • 四者立四種識總攝諸識。云何為四。謂前三中加一心識故。無相契經中作如是說。識法雖無量不出四種識。云何為四。一者所依本一識。二者能依持藏識。三者意持識。四者遍分別識。乃至廣說故。
  • 五者立五種識總攝諸識。云何為五。謂前四中加隨順遍轉識故。大無量契經中作如是說。復次有識。非彼彼識攝。遍於彼彼識。所謂隨順遍轉識故。
  • 六者立六種識總攝諸識。云何為六。所謂眼等五種別識。及第六意識故。四聖諦契經中作如是說。佛告樹王。我為小根諸眾生故。以密意趣作如是唱。但有六識無有餘識。而實本意。為欲令知六種識中具一切識。於大眾中作如是唱故。
  • 七者立七種識總攝諸識。云何為七。謂前六中加末那識故。法門契經中作如是說。復次文殊師利識法有七種。云何為七。所謂六識身及末那識。如是七識或一時轉或前後轉。復次第七識有殊勝力故。或時造作持藏之用。或時造作分別之依故。
  • 八者立八種識總攝諸識。云何為八。謂前七中加阿梨耶識故。道智契經中作如是說。心王有八。云何為八。一者眼識心王。乃至八者異熟報識心王。種種識法不出此數故。
  • 九者立九種識總攝諸識。云何為九。謂前八中加唵摩羅識故。金剛三昧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無住菩薩而白佛言。尊者以何利轉。而轉眾生一切情識入唵摩羅。佛言諸佛如來常以一覺。而轉諸識入唵摩羅故。
  • 十者立十種識總攝諸識。云何為十。謂前九中加一切一心識故。法門契經中作如是說。心量雖無量而不出十識。乃至廣說故。是名十種異說契經。


 楼主| 发表于 2017-8-8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是十種於寶冊中云何該攝。云何安立。頌曰
          於本論雖明                    今更作重釋         
          將契經散文                    屬斯論總言
    ]論曰。於本論中。雖分明說。而今為鈍更作重釋。將契經文屬當論言。所謂一心法契經中。總所建立一切一心識。摩訶衍論一法界攝。義如前說。
   阿梨耶識契經中。總所建立阿梨耶識。摩訶衍論總阿梨耶攝。所以者何。於本論中作如是說。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梨耶識。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為二。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故。
   顯了契經中。總所建立大末那識。摩訶衍論總末那攝。所以者何。於本論中作如是說。復次生滅因緣者。所謂眾生依心意意識轉故。此義云何。以依阿梨耶識。說有無明不覺而起。能見能現能取境界。起念相續故說為意。此意復有五種名。云何為五。一者名為業識。謂無明力不覺心動故。二者名為轉識。依於動心能見相故。三者名為現識。所謂能現一切境界。猶如明鏡現於色像。現識亦爾。隨其五塵對至。即現無有前後。以一切時任運而起常在前故。四者名為智識。謂分別染淨法故。五者名為相續識。以念相應不斷故。乃至廣說故。
  七化契經中總所建立同一意識。摩訶衍論一分意識攝。說相雖闕具密意故。於本論中作如是說。復次言意識者。即此相續識。依諸凡夫取著轉深。計我我所種種妄執。隨事攀緣分別六塵。名為意識。乃至廣說故。如是如是彼彼諸經。隨應當處應如如配。已說該攝安立門。

次說藏識剖字門。阿梨耶識名字差別其數幾有。契經異說其相云何。何等字義屬何等處。頌曰
          有十阿梨耶                    契經異說故        
          摩訶鍵怛摽                    鍵阿尸伽羅   
          白白唵摩羅                    黑白唵摩羅         
          羯羅羅鍵摩                    縛多提鍵摩   
          奢呵那鍵摩                    婆阿叉尼羅         
          白白迦薩羅                    黑白迦薩羅   
          如是十種識                    摩訶衍論中         
         分明顯說故                    隨應各配屬
論曰。阿梨耶識總有十種。所以者何。於契經中別別說故。云何為十。
  • 一者名為大攝主阿梨耶識。所謂即是總相大識。義如前說。
  • 二者名為根本無明阿梨耶識。所謂根本無明別立。以為阿梨耶故。十種妄想契經中作如是說。剎奢只多提王識。直是妄法。不能了達一法界體。一切染法阿梨耶識以為根本。出生增長無斷絕時。若無提王識。黑品眷屬永無所依不能生長故。此阿梨耶識當何決擇攝。於本論中作如是說。所言不覺義者。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乃至廣說故。
  • 三者名為清淨本覺阿梨耶識。所謂自然本智別立。以為阿梨耶故。本覺契經中作如是說。自體淨佛阿梨耶識。具足無漏圓滿功德。常恒清淨常恒決定。無受熏相無變異相。智體不動具足白品。是故名為獨一淨識故。此阿梨耶識當何決擇攝。於本論中作如是說。復次覺體相者有四種大義。與虛空等猶如淨鏡。乃至廣說故。
  • 四者名為染淨本覺阿梨耶識。所謂不守自性陀羅尼智。別立以為阿梨耶故。本因緣起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光嚴童子即白佛言。尊者以何因緣故。難入未曾有會中作如是說。隨他緣起陀羅尼智名。為楞伽王識。云何名為楞伽王。以之為喻示彼緣起陀羅尼智。於是尊者告光嚴童子言。此楞伽王常在大海摩羅山中。率十萬六千鬼神之眾以為眷屬。如是諸眷屬皆乘化宮殿遊於諸剎。皆悉承賴彼楞伽王。方得遊行。所謂諸鬼神眾作如是言。我等神眾無有威德無有氣力。於諸所作無有其能。如宜大王。我等眾中與堪能力。彼楞伽王即隨其時與殊勝力。不相捨離而共轉故。謂楞伽王雖非分身。而能遍滿諸神眾中。各各令得全身之量。於一切時於一切處共轉不離。不守自性智亦復如是。能受一切無量無邊煩惱染法鬼神眾熏。不相捨離而俱轉故。以此因緣故。我難入會中作如是說。隨轉覺智名為楞伽王識故。此阿梨耶識當何決擇攝。於本論中作如是說。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心與無明。俱無形相不相捨離。乃至廣說故。
  • 五者名為業相業識阿梨耶識。所謂根本業相及與業識。別立以為阿梨耶故。本性智契經中作如是說。阿梨耶識無能了作無所了作。不可分析不可隔別。唯由精動隱流義故。名為鍵摩故。此阿梨耶識當何決擇攝。於本論中作如是說。復次依不覺故生三種相。與彼不覺相應不離。云何為三。一者無明業相。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覺則不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故
  • 六者名為轉相轉識阿梨耶識。所謂能見境界之相及與轉識。別立以為阿梨耶故。大無量契經中作如是說。阿梨耶識有見見轉無見見起故。此阿梨耶識當何決擇攝。於本論中作如是說。二者能見相。以依動故能見。不動則無見故。
  • 七者名為現相現識阿梨耶識。所謂境界之相及與現識。別立以為阿梨耶故。實際契經中作如是說。別異別異現前地轉。相異相異具足行轉。是故名為阿梨耶識。復次此阿梨耶識。真是異熟無記之法。淨白相故或名成就故。此阿梨耶識當何決擇攝。於本論中作如是說。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離見則無境界故
  • 八者名為性真如理阿梨耶識。所謂正智所證清淨真如。別立以為阿梨耶故。諸法同體契經中作如是說。有識是識非識識攝。所謂如如阿梨耶識故。此阿梨耶識當何決擇攝。所謂清淨般若質境真如攝故
  • 九者名為清淨始覺阿梨耶識。所謂本有清白始覺般若。別立以為阿梨耶故。果圓滿契經中作如是說。佛告菩提樹王言。自然始覺阿梨耶識。當常不離清淨本覺。清淨本覺當常不離始覺淨識。隨是彼有。隨彼是有。或非同種或非異種故。此阿梨耶識當何決擇攝。於本論中作如是說。本覺義者對始覺說。以始覺者即同本覺故
  • 十者名為染淨始覺阿梨耶識。所謂隨緣始覺般若。別立以為阿梨耶故。果圓滿契經中作如是說。復次樹王。如始覺淨識及白淨本覺。說染淨始覺阿梨耶識。不守自性緣起本覺。亦復如是故。此阿梨耶識當何決擇攝。於本論中作如是說。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又以覺心原故名究竟覺。不覺心原故非究竟覺。乃至廣說故。
如是等義至自決擇自當備演。十種末那六種意識。於後文中隨次釋故。今略而已。

已說藏識剖字門。分相門。次說總識攝生圓滿門。
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能生一切法。云何為二。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者。而總顯示本識殊勝圓滿相故。此義云何。所謂具足二種圓滿故。云何為二。一者功德圓滿。二者過患圓滿。功德圓滿者。覺義字句。能攝一切無量無邊過於恒沙不離不斷諸功德故。能生一切無量無邊過於恒沙不離不斷。諸功德故。過患圓滿者。不覺義字句。能攝一切無量無邊過於恒沙若離若脫諸過患故。能生一切無量無邊過於恒沙若離若脫諸過患故。如是種種攝生熏習差別之相。至彼別相決擇分中。分明顯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4-23 17: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