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841|回复: 6

印光大师精要法语(实修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15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转帖

                                                      净宗法师摘编

一、选择称名

种种法门比较,知称名最稳当、最殊胜。
1. 禅宗
虽悟到极处,亲见佛性,
仍是凡夫,不是圣人。
禅宗功夫,虽到大彻大悟的地位,
以烦惑未断,犹不能了生死。

2. 密宗
还有人想学密宗,求现生成佛,不知道凡夫妄求很危险。
密宗虽云现身可以成佛,
然能成者,决非博地凡夫之事。
凡夫妄生此想,
则着魔发狂者,十有八九也。
是以必须专志于念佛一门,
为千稳万当之无上第一法则也。

3. 相宗
有的人喜欢学法相──唯识宗。
相宗,如果不破尽我法二执,
则纵明白种种名相,
如说食数宝,究有何益?

4. 教理
还有人以不懂教理为遗憾。
念佛修持,如服药然。
能明教理,如备知病源、药性、脉理,
再能服药,所谓自利利他,善莫大焉。

若不能如是,
但肯服先代所制之阿伽陀药,
亦可愈病。
也可以以此药,令一切人服以愈病。
只取愈病,
固不必以未知病源、药性、脉理为憾也。

5. 通家
通宗通教之人,
每每不如愚夫愚妇,老实念佛者,
为得实益。

学佛而不欲做大通家,
专心致志于净土法门,
可谓宿有慧根,具择法眼。

善导大师在《法事赞》说:
极乐无为涅槃界,
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
教念弥陀专复专。

6. 圣智
念佛一法,
唯死得下狂妄知见者,
方能得益。

任凭智同圣人,
当悉置之度外,
将此一句佛号,
当做本命元辰,
誓求往生

7. 实相

于持名识其当体实相,
则其益宏深。
外持名而专修实相,
万中亦难得一二实证者。

8. 观想
观不能作,称即获益。
于此谛思。

知持名一法,最为第一。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称名仪则

9. 六字
念佛宜六字,四字亦可。

如初念则六字,
念至半,或将止,则念四字。

若始终不念「南无」,
便为慢易。

经中凡有称佛名处,
无不皆有「南无」,
何得自立章程?
三经开示称名

《观经》教示的很具体、很明了,下品上生说:
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
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下品下生说:
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
称「南无阿弥陀佛」。
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10. 专一
凡修持宜专不宜杂。
不管学哪个法门,都宜专不宜杂。何况修净土法门乎?
若久修大士,
缘境不妨宽广,
境愈宽而心愈专一。
若初心末学
缘境若宽,则心识纷散,
而障深慧浅,
或致起诸魔事。

在凡夫地修持,
固当以纯一不杂为本也。
身业专礼
口业专称
意业专念
五种正行──五专
若依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所说的五种正行,就有「五专」:
第一是专门读诵净土三经。
第二是专门观察欣慕极乐依正庄严。
第三是专门礼拜阿弥陀佛。
第四是专门称念阿弥陀佛名号。
第五是专门赞叹供养阿弥陀佛。

念佛仪,
虽文殊、普贤、地藏、弥勒等尚不加入,
况其它乎?
然此等菩萨,
同摄清净大海众菩萨中。



11. 相续
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
一切时,一切处,皆好念佛。
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
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

12. 守凡
在凡夫地,
不得以法身大士之苦行,
是则是效。
需知未得法忍之凡夫,
心中当慕菩萨之道,
其行事当依凡夫常理。

未证法身,
必须调停得中,
方可唯益无损耳。

13. 守愚
念佛之人,勿自仗聪明智慧,
须抛之于东洋大海外。
念佛一法,最好学愚夫愚妇,
老实行持为要。

14. 守实
修净业的人,着不得一点巧,
倘或好奇厌常,必致弄巧成拙。
若肯守平淡朴实家风,
则极乐之生定可预断,
否则,不生极乐,亦可预断矣。
少实胜多虚,大巧不如拙。

15. 守约(功课)
「约」就是简约、简单,不要复杂。
修持功课,随机而立,
愈简愈妙。念佛之人,以省事为妙。
若过为张罗种种行宜,
或致疲劳。

16. 守宜
念佛岂有定章,
但取适宜。

法无定相,不可固执,
亦不应泛滥。
唯取得益合机为事耳。

念佛须音声高低适中,缓急合宜。
若高声如赶贼之猛烈,
始则心火上炎,或致吐血,
以成不治之病。

念佛一事,当随个人的力量,
随便出声、默念、大声、小声皆无不可。
凡同众修持,需按大家之精神另定。

个人修持,须按个人精神为定。
精神用极之后,
不是退堕,便是受病。
量己力为,则有益无损矣。

17. 妄想

妄想起时,
只一个不理,
便不会妄上生妄。

譬如小人撒赖,若主人不理,彼即无势可乘。
若用刚法抵制,彼亦以刚法从事。
若以柔法安慰,彼必谓主人怕他,又益加决烈。
二者皆是损多而益少。
只置之不见不闻,彼既无势可乘,只得逡巡而去。

18. 耳听
念佛要心中念得清楚,
口中念得清楚,
耳中听得清楚。

从朝至暮念,从朝至暮听。
比贪多贪快而含糊不清,
功效悬殊也。

若或犹涌妄波,
即用十念记数,
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
虽欲起妄,力不暇及。

19. 掐珠
掐珠不过为防懈怠,掐之有碍,则不必掐。
掐珠念佛,唯宜行住(立)二时。
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
20. 记数
念佛记数,是防懈堕。
如无懈堕之心,不记亦可。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诸事用心

21. 取舍
参禅一法,则取舍皆非。
念佛一法,则取舍皆是。
禅宗的法门,讲自性平等,无取无舍,无是无非,平等如是。你如果有分别,有取舍,这就错了。因为这是禅宗,「取舍皆非」,不取不舍。
「念佛一法,取舍皆是」:取什么?舍什么?舍娑婆取极乐,舍自力取佛力,舍难行取易行,舍杂行取专念,舍轮回取佛果。所以,净土法门取和舍都对!
为什么呢?因为:
一属专究自心,
一属兼仗佛力。

22. 念死
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
于念佛时,即作已死未往生想。
我已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着。
能如是念,必有大益。

23. 发心
念佛人要发心,发什么心呢?
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
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如药加硫。
其力甚大,而且迅速。
其消业障、增福慧,
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

若正念重,
则余一切皆轻矣。

24. 操持
被境所转,系操持力浅。
则喜怒动于中,好恶形于面矣。
操持者,即涵养之谓也。
急躁心,乃修行人之大障,
能放下此心,则当体清凉矣。
真修行人,于尘劳中磨练。
烦恼习气,必使渐渐消灭,
方为实在功夫。

25. 静闹
念佛极愿寂静,颇不合宜。
有此厌喧之病,现已发现病相。
若仍如此,久后则无可救药矣。
当静闹一如,在静亦不怕有闹来,
在闹时我心仍静,而不生憎恶,
则无惊厌魔事发生。
26. 境界
修净业人,
不以种种境界为事,
故亦无甚境界发生。
若心中专欲见境界,
则境界便多。
当以至诚念佛为事,
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

越分欲得,
为堕落魔外之本。

常有境界,
当是未曾真实摄心,
但只做场面行持之所致。

恐是魔现,正宜认真恳切念佛,
彼魔自无容身之地。
如明来暗自无存,正来邪自消灭。
何得怕魔现而不敢念佛?
譬如恐强盗来,自己先将家中护兵,移之远方,令勿在家,
则是替强盗作保护,令其了无所畏,肆行劫夺净尽耳。
何愚痴一至于此!

怎样辨识魔境
魔境胜境之分别,
在于经教合不合上分。

果是圣境,
令人一见,心地直下清净,
了无躁妄取着之心。

若是魔境,
则见之心便不清净,
便生取着躁妄等心。

佛光虽极明耀,而不耀眼。
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
佛现,
则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理来勘,
则愈显。
魔现以此理勘,则便隐。
此是勘验真伪之大冶洪炉也。

凡修行人,心要有主宰。
见好境界,不生欢喜,
见不好境界,不生畏惧。
能如是,
则所见境界,皆能作助道之缘,
否则皆作障道之缘。

27. 遇病
世间不明理之人,一有病,不是怨天尤人,便是求神祷鬼,徒增业障,有损无益。痴痴然唯求速愈,不唯不能速愈,反更添病。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当此等苦事发现之时,唯有放下万缘,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心求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不可求病速愈,只可求速往生。求病愈,若寿尽,便不得往生。求往生,若寿未尽,则速得痊愈。切不可痴心妄想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得往生了。

28. 任业
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
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
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
一切任彼前业,不去妄生计较。

我等但老实念佛,
只求临终往生即已。
至于现生之如何若何,
一任其水到渠成、春来花放。
倘先设一想念,
便反成障碍。
如断其水源而欲渠成,
正在严冬而欲花放,
若能得者,便属怪事。

念佛之人,
当存「即得往生」之心,
若未到报满,
亦只可任缘。

其往生之期, 任缘迟早,
不可预作一「即得往生」之心。

念佛不想增寿

29. 戒偏
尽报投诚,
乃吾人所应遵之道。
灭寿取证,
实戒经所深呵之言。

但当尽敬尽诚求速生,
不当刻期定欲即生。

学道之人,心不可偏执。
偏执或致丧心病狂,
则不惟无益,
而又害之矣。

30. 瑞相
我们很多人希望临终有瑞相,大师说得也很恳切。
临终之瑞相,不必预为期冀。
但平时念佛相应,
临终自得随佛往生即已。

31. 世福
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
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
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
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

32. 佛事
须知做佛事,唯念佛功德最大。
做佛事,当以念佛为第一,余皆场面好看而已。
作佛事,均当以念佛为事。
若念经、拜忏、做水陆道场,殊少实益也。

地藏弥陀比较
凡做功德,
仍以念普佛为是。
做功德超度,或者是回向求福,还是念普佛,就是念阿弥陀佛。
不必改念《地藏经》。
这是有人提到《地藏经》。当然,其它的,《普门品》啊,别的经典,拜千佛、万佛啦,拜什么忏哪,通通不需要!你都以念佛为主。
地藏菩萨救苦心切,
然比阿弥陀佛临终接引、令得往生,
则又相去悬远。

念佛一法,超过一切,
或荐亡,或祈亲寿。
并一切所求,皆可如愿。

以求生西方为主
下面大师讲,虽然说世间的一切求,你诚恳相求,都能如愿:
但以求生西方为主,
万不可求来生福报,
若求来生,便无往生之利益矣。
你今生的什么都可以求,来生的什么都不能求,来生只求一件事——往生西方。你今生要儿女孝顺、工作顺利、贵人相助、身体健康,你都可以求。但是你千万不要求来生富贵,来生只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你一旦求来生的话,就说明你不想往生西方,这样你就失去利益了。
今生利益虽然可以求,但是你要搞准了,不要等阿弥陀佛来接你了,你还舍不得,就麻烦了!大事你得分明白。

33. 结社
或谓「念佛求生西方即已,
何必结社?」

是不知世间万事,
须待众缘相助,方得有成,
况学了生脱死之无上妙法乎?

人之常情,若无依倚,
则多涉因循怠忽之弊。

大众同居,功课有定,
虽欲懈怠,亦不可得。

功课之外,其奋发精进者,
即可摄彼懈怠者,勉力而行。

人皆前进,谁甘后退?
彼此相辅,其行易成。

或有所疑,及有所见,
有可决择。

每假暇时,
请诸耆宿,略示净宗纲要。
则邪正去取,了了分明。

有此诸益,
故古人咸以结社为倡导。

当然,有一种情况另当别论,就说你本人对于念佛法门已经很清楚了,「我听得明明白白,就念一句佛。公众里面人多嘴杂,烦恼多,我就喜欢自己一个人在家念佛」,那你就一个人念佛就好。
总之,适合自己的根机:如果个人念佛不容易成就,我就选择大众在一起念佛;如果大众在一起,觉得妨碍,那我就一个人念佛。所以自己来看。对于多数人来讲,参加念佛组、念佛社来念佛,还是有好处的。
34. 助念
助念须专一念佛。
若至将终,并《弥陀经》亦不念,
方可令命终人心归一处。
临终助念,以专念佛号为主。

三时系念 非助念法
现在也有人时行用「三时系念」来做助念佛事,也是外行。大师说:
三时系念,乃后人所著,冒中峰国师之名。
乃平时提倡之派头,何可用以助念?
着此书者,实不知助念之道。
而世之不知净土法门者,以为助念佛事,亦可慨也!

助念不要音调太长

35. 孝亲
成就亲往生,即是成就亲作佛。
世间尽孝之事,尚有大于此乎?

36. 利他
劝一人生净土,
即成就一众生作佛。
劝人念佛求生西方,
即是成就凡夫作佛,
功德最大。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佛弟子,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如此行去,方为真佛弟子。若口虽念佛,心存不善,则与佛气分相反,不能得念佛之实益。(书一二二)。



  学佛之人,一举一动,皆须留心。至于念佛,必须志诚。或有时心中悲痛起来,此也是善根发现之相,切不可令其常常如是,否则必着悲魔。凡有适意事,不可过于欢喜,否则必着欢喜魔。念佛时,眼皮须垂下,不可提神过甚,以致心火上炎,或有头顶发痒发痛等毛病,必须调停适中。大声念,不可过于致力,以防受病。掐(音恰)珠念,能防懈怠,静坐时,切不可掐,掐则指动而心不能定,久必受病。(书一四)。



  人之宿生,何业不造。幸得闻佛法,当认真修持,庶可以消除宿业,超度怨家。所有怨家,若难解结者,倘肯发菩提心,并诚心超度,则无不即解结矣。汝之念佛气闷,非体弱之故,乃业障所使,汝但恳切志诚念。如念不来,则心常忆想。能念,则仍须用口念,不能念,则但心转心忆,久久此业即消。以后凡居心、行事,必须向厚道一边做。厚则载福,薄则无福可得。若再加之以刻、险、奸、巧,则便如山峰峻峙,任何雨泽皆不受,任何草木皆不生矣。(书九五)。



  念佛一法,乃佛教之总持法门。但有专念自佛,专念他佛,兼念自他佛之不同。专念自佛者,如诸经中,深穷实相,以期悟证,乃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等诸法中,以般若智照,了达此一切法,当体全空,亲见本具妙真如性。及禅宗看念佛的是谁,并各种话头,以期亲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者是。此于四种念佛中,名为实相念佛焉。专念他佛,有三种念法。一观想,谓依十六观经作观,或专观白毫,或但观丈六八尺之佛身,或观广大法身,及具观十六种观。二观像,谓对佛形像,想佛相好光明等。三持名,谓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圣号。此三种念佛,法虽不同,皆需具有真信、切愿,方可与佛感应道交,方可决定现生出此娑婆,生彼极乐。此四种念佛,唯实相念佛,谛理最深,然颇不易修。以唯仗自己戒、定、慧,及参究照察之力,别无他力补助。若非宿根成熟,则悟尚不易,何况实证。唯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傥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必于现生亲证念佛三昧,临终决定往生上品。纵根机陋劣,未证三昧,但以信愿持佛名号,如子忆母,常时无间,迨至临终,感应道交,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末世众生,唯此是赖。否则但种来因,难得实益。果能志心持念,念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心佛两彰,而复双泯时,则实相妙理,觌体显露,西方依正,彻底圆彰。即持名而深达实相,不作观而亲见西方。摄机最普,得益最深,最利末法钝根之士,大畅如来出世之怀。以故从上知识,多皆注重于持名一门,此念他佛之大致也。至于自他俱念,即所谓禅净双修者。有以专看念佛的是谁,以期明心见性,不以信愿求生为事者。虽似禅净双修,实为有禅无净。既无信愿,莫由仗佛力以带业往生。



  傥未到业尽情空地位,又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脱死。是知禅净双修,唯具深信愿者方能得益。否则固不如专致力于持佛名号一门也。(序二十)。



  理,即理性,即佛与众生同具之佛性。此性具一切功德。事、即修持,及断惑证真等。由自性中,具此功德,故修之及极,则称性显现,故名理事圆融。若徒知性本具足,不加修持,则尽未来际,亦不能亲证此性具之理。所谓执理废事,理亦不圆。以故修行人,既悟性具之理,必须要切实修持。而修持方法,唯持名念佛最为第一,是故当专主于信愿持名。再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为助行,则其益大矣。胡来胡现,谓心如明镜,镜本空寂,了无一物,而复随感而应。胡人来,则镜中便现胡人之相,汉人来,亦然。端坐念实相,即一心专注于不生不灭之真如佛性,以期彻悟而实证耳。此种工夫,颇不易得。倘理路不明,或起魔事,不必用此工夫也。(弘化八期)。



  所言妄念多者,由汝一向应酬外缘,致心中杂念纷至沓来。当作将死,将堕地狱想,一心念佛,则妄念便可消灭矣,正不在经之生熟也。(弘化七期)



  念佛修待,如服药然。能明教理,如备知病源、药性、脉理。再能服药,所谓自利利他,善莫大焉。若不能如是,但肯服先代所制之阿伽陀药,亦可愈病,亦可以此药,令一切人服以愈病。只取愈病,固不必以未知病源、药性、脉理、为憾也。(书二三九)



  汝父已许汝出家,当发至诚恳切心,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六道中,无业不造。若无心修行,反不觉得有此种希奇古怪之恶念。若发心修行,则此种念头,更加多些。(此系真妄相形而显,非从前无有,但不显耳。)此时当想阿弥陀佛,在我面前,不敢有一杂念妄想。至诚恳切念佛圣号,(或小声念,或默念。)必须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朵听得清清楚楚。能如此常念,则一切杂念自然消灭矣。当杂念起时,格外提起全副精神念佛,不许他在我心里作怪。果能如此常念,则意地自然清净。当杂念初起时,如一人与万人敌,不可稍有宽纵之心。否则彼作我主,我受彼害矣。若拌命抵抗,彼当随我所转,即所谓转烦恼为菩提也。汝现能常以如来万德洪名极力抵抗,久而久之,心自清净。心清净已,仍旧念不放松,则业障消而智慧开矣。切不可生急躁心。无论在家在庵,必须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说而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弘化五期)



  闭关专修净业,当以念佛为正行。早晚仍照常念楞严、大悲、十小咒。如楞严咒不熟,不妨日日看本子念。及至熟极,再背念。晚课弥陀经、大忏悔、蒙山、亦须日日常念。此外念佛,宜从朝至暮,行、住、坐、卧,常念。又立一规矩,朝念一次。未念前,拜若干拜。(先拜本师释迦牟尼佛三拜。次拜阿弥陀佛若干拜。再拜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各三拜。再拜常住十方一切诸佛、一切尊法、一切贤圣僧、三拜。)念佛或一千声,或多或少。念毕,再拜若干拜。午前一次,午后一次,再歇一刻做晚课。初夜念蒙山。后念佛若干声,拜若干拜,发愿回向,三皈依。后心中默念佛号养息。卧时,只许心中默念,不可出声。出声则伤气,久则成病。虽是睡觉,(音教)心仍常存恭敬,只求心不外驰,念念与佛号相应。若或心起杂念,即时摄心虔念,杂念即灭。切不可瞎打妄想,想得神通、得缘法、得名誉、想兴寺庙。若有此种念头,久久必至着魔。若不与汝说破,恐汝以此为好念头。妄想日日增长,必定着魔无疑。纵令心净妄伏,亦不可心生欢喜,对人自夸,有一分就说有十分,此亦着魔之根。(弘化十期)。
发表于 2012-7-21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2-7-21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2-8-18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大势至菩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9 21: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