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但却不可思议 (释迦太子出生二)
对释迦牟尼出生地的问题,佛教一直谈得很清楚,而且所有佛弟子都承认。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有的宗教对于教主的世俗生活问题避而不谈,而佛教不仅谈了,而且还谈得那么清楚?这与佛教作为一种东方宗教,来到人间的主题思想有关。
在藏传宗教中,有个宗派叫格鲁派(黄教)。格鲁派的宗喀巴大师曾著《菩提道次第广论》,这部论中就有一些有意思的说法。对于世俗的这样一些问题,宗喀巴大师是以否定态度来谈的。他认为:世俗既然不真实有,不是独立存在的,那么这些都是幻想,断然地不允许它存在。
而在宗喀巴大师之前的一些宗教大家,有另外一些看法,认为不能断然不允许世俗谛存在。比如印度佛教史上的龙树菩萨、月称论师,他们对于世俗谛的问题有着完全不同的诠释。他们认为:世俗谛是首先来进行确定的,要建立一个不妨碍神圣道理也存在的那样一个世俗的道理。
对佛的出生问题,他们的著作中怎么谈呢?他们说:佛是出生了,他出家修行之前,是有一段俗人的经历。他跟我们无别,世人怎么做,释迦太子当时也怎么做:我们吃饭,他也吃饭;我们喝水,他也喝水;我们生病,他也有生病的经历——他的基本生活状况和我们完全一样。但他有没有不同之处呢?有。这个不同之处就有意思了,我们下面再说这个不同之处。
他们认为:世俗的真理应该一分为二,不许绝对地只承认庸俗的世俗道理,而是要把它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暂时的世俗道理,一部分是究竟(彻底)的世俗道理。分成这两部分,所有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怎么解决呢?我们不妨先参看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
“每下愈况”是中国人的一个成语。意思是说,越是往“下”,越是普通、平易近人、庸俗的地方,我们越能看得清楚。看什么?看“道”。乃至在老庄哲学中曾提出,在屎尿、运水、搬差这些事中,我们都能看到“道”。这个“道”是怎样才能看到呢?其实在他们的哲学中并没有很清晰地交代,一概而论了。
而在佛教中观学派把世俗一分为二的道理中,是这么谈的:释迦牟尼佛确实有降生处,他也有世俗的生活一面;但他是由腋下降生的,有所不同。他是可以通俗的,但他有不可思议的一面。我们一般所谓的“通俗”,有些垄断性的独裁决断:只要他是通俗的,就一定百分百与我们一样;在这个通俗的世界中,就不能允许我们理解不到的事情发生。而佛教在这里用了个名词,叫做“不可思议”——世俗的现象当中,也有一些不可以去思考、不可以去讨论的问题。我们不要只是自己看到、理解到的部分,才承认它存在;看不到、理解不到的部分,就不承认它存在。事实上有些看不到、理解不到的现象,我们如果遇到,也要承认。
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在出生问题上是通俗的,但又有不可思议的地方。
这样一来,佛教是在世俗中,但又注定有超越世俗的智慧存在其中。这叫“即世俗”,但又一定要“离世俗”。“离世俗”是什么意思?它有它的超越性,不是百分百一样:暂时的一面大体一样,我们能看到:究竟的一面什么样,我们还不能轻易下决断。
佛教在这个时候的人间性,他注定就是要来教化人间的。人间性需要有脱俗方面的去向,这样人间性就有其存在的意义。否则人间本来就有人间性,我们不必再反过来提。
所以,我们不要因为人间性的第二特征,而摧毁宗教性的第一特征,这样就会导致我们的宗教被生活化,而没有宗教本身了。这里如果要硬性排序,宗教应该存在的这一特性还是宗教性;当运用到我们自身时,因为我们是人,并且有着宗教究竟意义方面的信仰,这时可以允许第二部分的人间性存在。
佛教世界观落伍了吗? (释迦太子出生三)
当时的那些智者把世俗谛一分为二,避开了很多麻烦的争执。
比如关于世界结构的争执。在座有很多同学是学科学的,也会讨论我们这个世界的结构。这个问题若拿到现在同学面前,也许大家也会跟着去争。佛教的教义中,对这个世界结构有一个很有名的说法:有些经论说,我们这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中间是须弥山,周边是香水海,海上有四大部洲,海的外延是铁围山,须弥山顶是各重的天界,有着二十七重天,二十八重天等等各种说法。
有人就问:“物理学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航天飞机都已经登月多少次了,你们现在还在坚持佛教两三千年前须弥山、四大部洲这些说法。你们这个信仰是不是太愚昧了?”很多佛教的法师也提出过类似疑问:“你要说佛教与时俱进吧,那就得放弃须弥山、四大部洲这个观点;你要说佛教去教化世间,那别人就必须放弃那些物理学观点,才能来理解佛教。”
那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佛教到底以前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在中世纪佛教时期人们把世俗谛一分为二,事实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把这个问题分成暂时世俗谛和究竟世俗谛两部分:暂时世俗,是我们现在所见的现状。因为我们执着力量的原因,我们理解的范畴有多大,这个世界就有多大;而且,凡是我们知识所及的地方,都会有一个相应的执着境界产生。当我们在不停地研究火星的时候,终有一天,火星的一切秘密都会展示在我们面前。因为佛教坚信这一点:“一切唯心造”。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宇宙的秘密都终将展示在我们面前,那佛教四大部洲、香水海的理论,怎么还能与现在科学的宇宙理论相提并论呢?”
可以相提并论。过去的祖师是这样谈的:我们现在所见到的,还的确就是一个凡夫的境界。大众不知道心创造了这一切,虽然见到的现象界看似与我们本心无关,但需要我们去发现,心就是他们的作者,自己就是这一切外境的作者。
什么时候才能看到、了解到四大部洲和香水海这些境界呢?这是逐渐走向究竟世俗真理的路上时的情况。他已经发现了一部分这个世间环境最彻底的知识,才能看到须弥山、香水海这些境界。在佛经里说,这是阿罗汉的境界。作为一个凡夫,这肯定还不是我们目前的境界。
相对我们现前看到的宇宙结构,这个境界先进一点。为什么先进一点?因为已经知道外境和心有密切联系。他能发现这种联系,发现心如何创造四种性(一切物质的基础因素)的过程。
心和境界相辅相成 (释迦太子出生四)
把世俗谛一分为二,就避开了现在宇宙结构与佛教四大部洲相冲突的疑惑。其实没什么可疑惑的,物理学家也同样可以信佛。为什么?因为当一个人提升到阿罗汉的水平时,不会有这样一个太阳系在你面前,这些境界已经全部转化了,成为了四大部洲和香水海的境界。
心和境界相辅相成、相互转化、水涨船高的例子,其实有很多。就以水涨船高为例:水没淹到眼睛时,我们看到的世界都是清楚的:水淹过眼睛时,我们看到的世界都是糊涂的。这是一个暂时不太贴切的比方,但它涉及到很多复杂的问题。
中观的学习进行到后面,还有很多其他譬喻。比如,讲台上这杯茶,单就人的水平,看到的是茶;如果就天人的水平,看到的就是琉璃;如果就地狱众生的水平,看到的就是猛火。
对于人生问题,我们现在是借用佛教的知识看释迦太子。那就来谈一谈佛教的这个观点。
如果把世俗谛的道理一分为二,就不会发生当年天主教教皇烧死布鲁诺的问题;不管这个世界是谁创造的——上帝创造的也好,亘古恒今就存在也好,冲突不会那么严重,因为它会有一个境界不同的情况。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因为阅历、健康等各方面因素,不同水平的人也会所见不同。
这是从佛的出生问题上,我们能看到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