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3939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11-1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6-7-10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名无上士。譬如人身,头为最上,非余肢手足等也。佛亦如是,最为尊上,非法僧也。’又曰:‘有所断者,名有上士。无所断者,名无上士。’
二四、《会疏》曰:‘业惑净尽,更无所断,于三界天人凡圣之中,第一最上无等,故号无上士。’
二五、《智度论》曰:‘涅槃法无上。佛自知是涅槃,不从他闻。亦将导众生令至涅槃。如诸法中,涅槃无上,众生中佛亦无上。复次,持戒、禅定、智慧,教化众生,一切无有与等者,何况能过,故云无上。’
二六、《净影疏》曰:‘能善调伏众生,名调御丈夫。’
二七、《合赞》曰:‘自既丈夫,复调丈夫。故号佛为调御丈夫。若具四法,则名丈夫。何等为四:(一)近善知识。(二)能听法。(三)思惟义。(四)如说修行。’
二八、《会疏》曰:‘谓具大丈夫力用而说种种诸法,调伏制御一切众生,令离垢染,得大涅槃。’
二九、《净影疏》曰:‘能以正法近训天人,名天人师。’
三十、《会疏》曰:‘所有天上人间、魔王外道、释梵天龙,悉皆归命,依教奉行,俱作弟子,故号天人师。’
三一、《合赞》曰:‘诸佛虽为一切众生无上大师。诸众生中,唯天与人,能发无上大菩提心,是故号佛为天人师。’
三二、《合赞》曰:‘佛者名觉,既自觉悟,复能觉他。譬如有人觉知有贼,贼无能为。’
三三、《智度论》曰:‘佛陀,秦言知者。知过去、未来、现在众生数、非众生数,有常无常等一切诸法。菩提树下了了觉知,故名为佛陀。’又曰:‘佛一切智慧成就。故过去、未来、现在,尽不尽、动不动,一切世间了了悉,故为佛陀。’
三四、《成实论十号品》曰:‘如是九种(指前诸号)具足,于三世十方世界中尊,故名世尊。’(又《智度论》以佛为第十号,以世尊为具十号尊德之总号,与此开合稍异,义无不同。)
三五、《俱舍论》曰:‘道义云何?谓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
三六、《华严大疏》曰:‘通至佛果,故名道。’
三七、《赞阿弥陀佛偈》曰:‘究畅道要无障碍。’
三八、《汉译》经曰:‘世饶王,闻经修道,欢喜开解,便弃王位,行作比丘。’义寂云:‘准彼经文,世饶王者,亦为法藏在俗时名。’
三九、‘沙门’义为勤息。《会疏》曰:‘此人勤修善法,息诸恶故。’
四十、《四十二章经》云:‘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为沙门。’
四一、《探玄记》云,‘藏’有四义:‘(一)含摄,(二)蕴积,(三)出生,(四)无尽。’
四二、《嘉祥疏》曰:‘在能蕴蓄佛法,故曰法藏。’
四三、《嘉祥疏》曰:‘称逸群之能,故曰高才。能自胜胜他,故称为勇。坏邪见之明,所以言哲。’
四四、《净影疏》曰:‘才谓才巧,才德过人,故曰高才。志强名勇。心明称哲。’
四五、《净影疏》曰:‘此德孤出,名世超异。’
四六、《会疏》曰:‘不(非)常人所及,故云与世超异。’
四七、《合赞》曰:‘或约地上发心,则所谓世者,地前世间之义耳。’
四八、净影云:‘今寻发无上心,是地前世间行,下我发无上正觉之心,是地上出世间行。’
四九、《甄解》曰:‘说有前(此段)后(第五品),发心无有二。唯是一发心也。’
五十、《甄解》曰:‘其龙树大士为初地(指所判法藏比丘发心之位),或为八地。………亦是从果向因,大与诸师别也。’
五一、《法华寿量品》曰:‘我(释尊)实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五二、《大乘义章二》云:‘于三宝等净心不疑,名信。’
五三、《晋译华严经六》云:‘信为道源功德母,………示现开发无上道。’
五四、《菩提心论》曰:‘求菩提者,发菩提心,修菩提心。’
五五、《净影疏》曰:‘起行之愿,名为愿力。’
五六、《会疏》曰:‘愿力者,四弘誓愿能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故。’
五七、《智度论》曰:‘五根增长,不为烦恼所坏,故名为力。’又‘天魔外道不能阻坏,故名为力。’
五八、灵峰大师曰:‘念根增长,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名念力。慧根增长,能遮(止也)通别诸惑,发真无漏,名慧力。’
五九、《金刚经》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六十、《金刚经》曰:‘如如不动。’
六一、《慈恩上生经疏》曰:‘精谓精纯,无恶杂故。进谓升进,不懈怠故。’
六二、《法华经序品》曰:‘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妙。’
六三、《会疏》曰:‘天下至明,无大于日月。万品光耀,无过于摩尼。若映佛光,皆悉隐蔽。’
六四、《华严普贤行愿品》曰:‘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
六五、《普贤行愿品》曰:‘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继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愿行。’
六六、灵峰大师曰:‘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
六七、清省庵法师曰:‘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又曰:‘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六八、《大乘义章》曰:‘界别(分别、差别)为界,诸法性别,故名为界。’
六九、《唐译》为‘演说施戒诸法门,忍辱精勤及定慧。’
七十、《智度论》曰:‘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
七一、《往生论注》曰:‘般若者,达如之慧名。’
七二、《大乘义章》曰:‘真心体明,自性无闇,目之为慧。’
七三、《汉译》曰:‘檀施调伏意,戒忍及精进。如是三昧定,智慧为上最。’
七四、《嘉祥疏》曰:‘明五度为行,不能出离生死。要须智慧达解本原,方皆过出,故云最上也。’
七五、《心经》云:‘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七六、《三藏法数》曰:‘究竟即决定终极之义也。谓能觉了染心之源,究竟终穷,同于本觉,故名究竟觉。’
七七、《大乘义章》曰:‘痴闇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
七八、《探玄记三》曰:‘三昧,此云等持,离沉浮故。定慧等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