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李四龙教授:《美国佛教:亚洲佛教在西方社会的传播与转型》
发布者:妙菲 来源:中国宗教网 时间:2015-07-24
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系教授李四龙
菩萨在线北京讯 李四龙教授任职于北京大学宗教学系,是一位年轻有为的佛教学者。师从名家,学养深厚,思想深刻,著述颇丰,在民俗佛教研究等领域建树颇多,成果丰硕。近年来,其关注的焦点兼及欧美佛教,潜心钻研,实地调研,几经琢磨,继《欧美佛教学术史——西方的佛教形象与学术源流》后,又写成《美国佛教——亚洲佛教在西方社会的传播与转型》一书,充分显示了李四龙教授开阔的学术视野、扎实的学术功力、勇于创新的治学精神和作为中国佛教学者深切的现实关怀。
《美国佛教——亚洲佛教在西方社会的传播与转型》首次在汉语世界系统介绍佛教在美国的传播与转型,简要评述美国佛教的主要派别及其特点,诠释全球化时代的“新佛教”理念。以佛教的“美国化”为主线,重点讨论:禅在美国的演绎与特色、美国佛教徒的身份认同、美国特色的僧团生活、美国佛教的传播绎验。
关注美国佛教的视角,也正是为了反思亚洲佛教自身的发展理念,以及宗教在现代社会的整体处境。在目前中国佛教处于复苏之际,此书的推出十分及时,不仅有助于佛教在国内的建设,还为佛教未来的海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参考。
一、写作时代背景
20世纪被认为是一个全球世俗化不断推进的时代。自二战结束以后,人们需要共同面对时代环境对宗教的挑战,随着佛教等宗教传入西方,宗教对话在不同宗教之间逐渐展开。因此,21世纪应该说是新的宗教交流与相互取长补短的时代。
回到中国宗教研究的背景上,可以看出,中国的宗教研究大致呈现出三个范式的转变:从哲学义理、历史文献讨论,到宗教学研究,再到宗教的社会科学研究的出现,这是中国宗教研究的一般轮廓。李四龙教授在对美国的佛教学术分析中提到了美国佛教的社会史研究和人类学考察,美国借以形成自己的学术传统,区别于更重文献学、语言学研究的欧洲佛教学术,美国佛教研究呈现出学修并重的特色,比如亲自体验藏传佛教出家修行的西部弗吉尼亚学派。这又与早期亚洲佛教各宗派深入美国弘法培养精英弟子有关。因此需要结合中国佛教研究的三个不同范式,以及美国佛学研究特色,展开更为全面的分析,反思亚洲佛教在美国的传布。
二、美国佛教传播的社会性因素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美国的宗教转变过程,同时也是移民生育人口结构的变动过程。如何能在一个既世俗化又宗教化的国度开展佛教的弘法利生,以及美国是否允许佛教从边缘宗教成为主流宗教,美国社会的移民与人口结构占了一个重要变量。同时,美国的人口政策也在影响佛教发展。美国还是一个政教分离的现代国家。这决定了它的文化交流不同于古代多是政教合一国家的模式。《美国佛教——亚洲佛教在西方社会的传播与转型》指出,美国社会的多元文化改变着美国人僧团信佛的方式,比如居士佛教的发展、女性地位的提升、基督教主动与佛教对话,佛教也相应地认识到与其他宗教展开交流的必要性。政教分离使得宗教能够更自由地开展文化交流,因而方便人们了解彼此的信仰。接触佛教的人更为关心的是通过佛教信仰减少自身的心理焦虑,而参与佛教的理念也为佛教从事更为宏观的环境建设、和平议题,以及参与公共政治提供机会。
美国主导的佛教因此进行了本土化的创建。从少数族群自身的文化背景来看,美国佛教徒能够争取到主流社会认同,以及适应美国社会,也是他们能在美国社会立足的一个关键因素。指出了他们共同面临的文化现代性危机问题,间接肯定了宗教对话的作用,并明确指出禅的本土化,需要依赖于欧裔美国禅师,而非亚裔禅师。这一思路为佛教在美国的传播提供了方向:不一定需要通过移民和大量僧人的引入,也能促进美国本土新佛教的发展。
三、比较亚洲各国在美国传法的经验
佛教起源于亚洲,大致分为南传、汉传和藏传佛教,而日本佛教和朝鲜佛教基本传自中国,因此也可视作为汉传佛教。亚洲佛教内部千差万别,这种差异性为其在美国的传播以及美国佛教创造了不同的特色。
日本禅在美国的发展历程。早期铃木大拙以神秘主义接引西方人从逻辑和理性中走出来,尝试接近禅的非凡体验,效果显著。后来通过道元禅补充了禅宗的理性一面,使得美国社会全面了解禅宗思想。如今接触佛教的美国人大多乐于参禅打坐放松身心。此外,培养美国人能够帮助迅速实现佛教的本土化及其传播。
四、佛教转型需要宗教对话
宗教对话的重要性。这种对话不仅表现为宗教徒之间的对话,还表现在学者对于佛教作为文化的介绍和争论上。指出了需要宗教对话的根本原因,那就是无论是佛教还是其他宗教,都难以单独面对现代的世俗性带来的对于宗教神圣性的挑战。以虚无主义为代表的文化问题,需要人类合力解决现代社会自身的处境难题。
禅宗研究的学科多样化优势。东西方学者对于佛教的交流与相互吸收,比如阿部正雄的《禅与西方思想》,促进了佛耶对话;基督禅与神秘主义的思想发挥,又促进了精神分析的发展,帮助人们解决快节奏生活所带来的各种问题。禅宗与精神分析的对话,也促使西方人以科学的态度看待禅,寻求将其运用于身心方面和临床心理医疗上。作者讨论了美国佛教研究的契入处主要在对于不同学科的掌握上,关注点主要分为作为文化研究的佛教和作为信仰修行的佛教,二者显示出美国佛教研究的内容和范围,突出了佛教的地域分布和社会历史背景。美国的佛教研究学者更注重从亲身实践的角度,来思考佛教对于美国社会的潜在价值,学科方法上也更为多样化,促进了美国多元主义文化的包容共生性。
移民社会的佛教徒身份,提出要注意佛教作为美国边缘宗教的特殊地位,与中国佛教历史相比,不能简单地忽略美国社会的文化背景,比如宗教多元性和宗教宽容,以及移民种族多样性。
五、结语
美国佛教的发展是基于两方面因素的配合,首先是亚洲佛教的主动传播和佛教移民的输入,作为输入佛教,这一因素为美国的多元文明提供了不可缺乏的发展动力;另一方面,美国社会随着宗教的个体化等,主动地展开与其他宗教的对话。美国佛教发展的根本原因,即宗教的世俗化与再神圣化。作为新教国家,美国新教神圣与世俗的二分,造成了二者的紧张,而美国社会的世俗化背景更是让美国宗教难以弥合这种二分所带来的距离。作者提出大乘佛教此时正可以派上用场,其关于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不二的平等思想,能够弥合神圣与世俗之间的距离;而佛教自身的神秘感和生活化,又能为美国社会提供新的敬畏感和神圣性。
以点带面,通过系统地梳理亚洲各个宗派的佛教在美国的传播和转型,重点介绍了一些佛教徒的修行以及美国佛教的学术研究现状,并指出了美国佛教的发展经验,为深入了解美国佛教内部的发展轨迹以及未来趋势提供了思路。佛教作为宗教和文化呈现了不同的面向。然而,不管是学术研究还是宗教信仰,都是对于佛教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作者透露出,美国佛教的发展有其综合性的前景,至于信仰佛教到底呈现出哪些如法的修行,或者如何影响了美国社会的发展,需要极大的智慧和耐心去观察和发现。佛教的社会实践总会越出人们的设定,其传播也需要善巧方便的弘法,比如台湾佛教强调的“契理契机”,怀着开放平等的心态,积极导引众生展开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而共同应对人类生存的难题。
李四龙,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2001-2002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研修,为哈佛燕京学社、哈佛大学世界宗教研究中心访问学者。重点研究领域为中国佛教史、怫教哲学与比较宗教学。主要论著有:《中国佛教与民间社会》、《天台智者研究》、《民俗佛教的形成与特征》、《论欧美佛教研究的分期与转型》、《略论“中国宗教”的两个思想基础》等。
相关新闻:
李四龙:佛教在美国的传播及其特点
李四龙:佛教是一部舍利“显圣”的历史
(文编:妙甜 责任编辑:杨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