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7899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3-11-1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5-5-30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佛说大乘无量寿》
摘自《净空法师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
1、 末世修行,多诸障难,阴魔干扰,行人正见稍失,便陷魔网。《愣严》曰:「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可见行人稍有执着,便失正见,即入魔途,求升反降,甚至堕入泥犁。
2、 念佛法门,行人发心念佛,仗弥陀本愿摄受,威神加持,护持行者,魔不能扰。《十往生经》云:「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
3、 《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是故念佛人有四十里光明烛身,魔不能犯。
(四) 暗合道妙,巧入无生。
1、 「无念」与「无生」,远非凡夫之所能。圆教八地菩萨,离一切心意识分别,始名真得无生法忍。可见此乃圣者之所难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浊众生,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
2、 此方便门,指方立相,摄心专注,即此妄心,持佛名号,念一佛名,换除百千万亿妄想杂念。念得纯熟,乃忘能所。心无所住,佛号分明,便契无住生心之妙谛。
3、 持名念佛,入有得空,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巧入无念,即凡成圣。至哉妙用,不可思议。
4、 念佛乃修行之径路,持名又为四种念佛之径路,称为径中之径。又本经不倡「一心不乱」,直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宗。「但能发心专念,皆可往生」,故更为明确简要。故称淨宗第一经。因其为直捷中之直捷,方便中之方便,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利济众生,此经为最。
(五) 大圣垂慈,特留此经。
1、 经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2、 今于末世,浊恶弥深,众根愈劣,垢重障深,恶浪滔天,毒焰遍地,世尊垂慈,仍特留此经以作慈航。正显本经兴起之胜缘,持名法门之妙用。佛恩深重,粉身难报。
◎ 二、本经体性
一、一切大乘经典,皆以实相为体。实相者,真实相也,又平等一相也。
实相无相—离一切虚妄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实相无不相—非顽空与断灭。「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二、实相离言说。南岳云:「说似一物即不中。」故云,凡有言说,皆无实义。
三、《圆觉》云:「诸幻尽灭,觉心不动。」「幻灭灭故,非幻不灭。」故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四、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
五、论云:「庄严佛土功德成就,庄严佛、菩萨、功德成就,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略说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淨句。清淨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此论直显事理无碍之一真法界。即事而真,当相即道。极乐世界种种依正庄严,一一皆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一一即是实相。故云本经以实相为体也。
六、《要解》云:「实相无二,亦无不二。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乃至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讚所讚,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
七、本经云:「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住真实慧,勇勐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此即本经之所开示者。弥陀世尊,宣此妙法,欲惠予众生以真实之利也。此三真实,即一即三,方便究竟,不可思议。依正法门,举体皆是「真实之际」。
◎ 三、一经宗趣
一、宗谓宗旨,又修行之要径也。趣者,趣向、归趣也。体是理,宗是行。是故依经宗旨,明其所为,识其所求,究其所至,名之为趣。
二、本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以「圆生四土,迳登不退」为趣。
三、明宗:
(一) 经云:三辈往生之人,莫不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因。
(二) 第十九愿是发菩提心,第十八愿是一向专念。故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弥陀本愿之心髓,全部大经之宗要,往生必修之正因,方便度生之慈航。本经所崇,全在于此。修行要径,唯斯捷要,故为本经之宗也。
(三) 发心有二义,先须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
1、 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
2、 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
3、 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
次须知三种顺菩提门:
(1) 无染清淨心。不为自身求安乐故,菩提是无染清淨处。
(2) 安清淨心。为拔一切众生苦故。
(3) 乐清淨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生彼国土故。
(四) 元晓师云:「发菩提心,是明正因。」又云发心有二:(1)随事发心,如四弘誓愿。(2)顺理发心,信解诸法实相而发心者。
(五) 元晓师等以发菩提心为正因,念佛为助行。善导、灵芝与日淨宗诸家则以持名为正行,发心为助行。莲池大师和会之曰:「还以持名为正行,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
彻悟禅师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蕅益大师云:「信、愿、持名,为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先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又曰:「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淨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大本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
故今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大本之宗,正是遵奉莲池诸祖之垂教也。
(六) 《观经》云:「若有众生,愿生彼国,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1、至诚心
2、深心 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3、迴向发愿心
(七) 《菩提心义》云:「此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缘莫过于此。」
《菩提心论》云:「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故。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又讚菩提心曰:「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
(八)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故发心之要,不可言喻。
(九) 「一向专念」,即专恆依止持名念佛法门之义也。弥陀因中发十念必生之大愿,故行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必得往生淨土,圆证不退之妙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