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95|回复: 3

[戒幢佛学研究所2000级学员文集]从三性三无性谈唯识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30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戒幢佛学研究所2000级学员文集]从三性三无性谈唯识学的空有中道观(廖乐根)
从三性三无性谈唯识学的空有中道观
廖乐根
  内容提要: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是唯识学的核心概念和重要思想。以三性而立三无性。本文在辨析三性的基础上,从三性、三无性的角度,分析、论述了唯识学的空有思想,并进一步论证了“非空非有”的唯识中道义。同时本文还将唯识的空有中道与般若中观思想进行了简要的比较分析,认为:在究竟本质上,唯识与中观是完全相通的,但在具体论述的方式、方法却并不相同,对某些问题存在一定的分歧。对此,我们应该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三性 三无性 空 有 中道
一、引言

  三性,是唯识学的核心命题,也是唯识理论的特质所在。全面、正确地理解三性思想,对学习唯识乃至全部佛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切法都离不开三性,因此要学会以三性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来认识诸法。本文所要探讨的唯识空有中道观,就是以三性为立足点而展开的。
二、三性辨析

  三性,也称为三自性或三自相,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
  1、遍计所执性
  遍计所执性是指人们认识事物时主观分别的产物,它与事物的本来面目没有任何关系。我们在认识任何事物时,总是依主观的构想,不由自主的周遍计度、妄想分别,从而产生种种名称、概念,并加以执着为真实的存在,这就是我执和法执。
  云何诸法遍计所执相?谓一切法假名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注(1)
  这就是说,一切名言、概念都是遍计所执的产物,概念本身并不等于真正的客观存在。所以,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其实都是我们自己心识的经验和分别,是遍计所执的世界。这遍计所执的实我、实法,纯属虚妄,在本质上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因为众生的妄想、迷情而显现,但有假名,无有实体,就像是在黑暗的房间里,错把绳子认为是蛇一般。或者更直接地说,遍计所执性就是我们人为地强加在事物之上的,所以它根本没有自性。正如《唯识三十颂》所说:“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
  必须特别指出的是,我们现在所处的状况,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其实都是处于遍计所执性之中。甚至可以说,我们基本上都是生活在幻觉和想象之中。人们所认识和领略的事物,并不是事物本身真实的状况,而只不过是其幻相和虚名而已。
  《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三对遍计所执性的种类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提出了五种变计所执性,即:“依名遍计义自性”,“依义遍计名自性”,“依名遍计名自性”,“依义遍计义自性”,“依二遍计二自性”。对于这五种遍计所执自性,周叔迦先生用五种分别,作了形象而具体的解释,很有启发性:
  第一,由名分别义;如听见人说牛,不认识是何物,便推求牛是什么样的东西。第二,由义分别名;便是看见牛,不认识它,便推求叫个什么名 。第三,由名分别名;便是世间历史、语言的学问。第四,由义分别义;便是世间一切科学。第五,由名义分别名义;便是世间一切学术的争论。由这五种分别所得的结果唯是虚名,决不会得到真实的了解的,所以佛教中说“唯证自知”了。注(2)
  由此可见,世间一切学问、知识,说到底都是虚妄分别。
  不论是感性认识、知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没有离开遍计所执自性。从唯识学看,辩证法哲学也同样没有超越遍计所执。因为世间法都把法当成识外之法,不了达唯识无境之理。 注(3)
  不过,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世间的一切学问,也不能认为意识的分别就毫无用处,因为解铃还需系铃人,没有意识的分别作用,学佛、断烦恼同样是不可能的。
  2、依他起性
  所谓依他起性,就是指一切依托众缘、和合而生的现象世界。
  色心诸法,依托他众缘而生起,故名依他起,所谓众缘,即四缘(因缘、增上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心法通依四缘生,色法依因缘、增上缘生。故百法中,从缘所生之心法、心所法、色法及于缘所生之色心上所假立之不相应行法等,四位九十四法,皆依他起性。 注(4)
  云何一切法依他起性?谓一切法缘生自性。注(5)
  既然依他起性是众缘所生,也就没有独立不变的实体,而是有生有灭的。
  云何成依他起?何因缘故名依他起?从自熏习种子所生,依他缘故名依他起。生刹那后无有功能自然住故,名依他起。注(6)
  这说明,依他起性是依仗亲因(“自熏习种子”)和其它助缘而成立的。而且,依他起的事物,是即生即灭的,不可能自然而住,只有在其它诸法的相互依持下,才刹那间发生作用。
  此外,依他起性还有杂染、清净之分。
  一者,依他熏习种子而生起故,二者,依他杂染清净性不成故,由此二种依他起别故,名依他起。注(7)
  在这里,“依他熏习种子而生起”的,是指仗因托缘而生的依他起,侧重点在于杂染。而“依他杂染清净性不成”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它本身是杂染还是清净,是不能确定的,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总之,依他起性指的是宇宙间一切相对存在的事物,即因缘所生法。
  一切世间流转门法和一切世间还灭门法,都要建立在这因缘性的依他起法上。注(8)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现在只能通过文字和思维去认识依他起性,但却无法彻底地理解依他起性。因为,无始以来,我们的认识都是停留在遍计所执性的基础上。而依他起性本身与人为的遍计所执性是毫无关系的。
  这是冒过经验层以讨论客观存有的构造,不必通过主体活动的分析。虽然,唯识家的依他起自性的内容,仍然通过主体(阿赖耶识)所摄持的功能(种子)待缘而起现行的方式来说明,但这种主体观念,是在宇宙论的意义上讲的,它不是知识论上的主体。由赖耶持种观念来交待世界的构造,可见依他起自性的意义主要在解释客观存有的理法,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都在这理法下展现。问题是,站在经验的立场,我们不能如实证见依他起法,我们只能依我们的经验所得,起识心分别,然后使用语言套上客体。换言之,我们只能获得遍计所执自性,只能看到自己心灵活动下的世界。 注(9)
 楼主| 发表于 2015-5-30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续-《●[戒幢佛学研究所2000级学员文集]从三性三无性谈唯识学的空有中道观(廖乐根)》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所以,对于凡夫众生来说,我们是无法真正明了依他起性的,我们只能带着遍计所执去分别依他起性,这也就我们为什么要学佛、修行的原因所在。
  3、圆成实性
  顾名思义,圆成实性,就是圆满、成就、真实的体性,也就是真如法性。圆满显示其体周遍,成就显示其体常住不灭,而真实则表示其体真实不虚。
  云何诸法圆成实相?谓一切法平等真如。注(10)
  云何圆成实性?谓诸法真如、圣者所行、圣智境界、圣者所缘,乃至能令证得清净,能令解脱一切相缚及粗重缚,亦令引发一切功德。注(11)
  如果从三性的角度来说,圆成实性就是指在依他起性上远离遍计所执性而显现的真如实性。
  此即于彼依他起上,常远离前遍计所执,二空所显真如为性。注(12)
  这“二空”指的是能取空和所取空,也就是我执空和法执空,因为能取的我执和所取的法执能障碍真如,使之无法显现。
  圆成实性亦有二种:一者,自性圆成实故,二者,清净圆成实故,由此故成圆成实性。注(13)
  这里的“自性圆成实”是指法性本具的真实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不生不灭、永无变异。而“清净圆成实”则是指离染、去圬之后而显现的真实本性。正因为有“自性圆成实”的存在,所以每一个轮回的众生都有解脱、成就的希望;但同时,“清净圆成实”又告诉我们,假如不在佛法上勇猛精进、认真修学,以去除妄想、执着,那么这种希望就永远不可能变为现实,不可能迈向生命的圆满。
  4、三性之间的关系
  总的来说,三性是不一不异的。既不可说是全都一致,也不能说是完全不同。认识到三性是不一不异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复次,此三性为异不异?应言非异非不异。谓依他起自性,由异门故成依他起;即此自性由异门故成遍计所执,即此自性由异门故成圆成实。由何异门此依他起成依他起?依他熏习种子起故。由何异门即此自性成遍计所执?由是遍计所缘相故,又是遍计所遍计故。由何异门即此自性成圆成实?如所遍计毕竟不如是有故。注(14)
  对于这段论文,印顺导师作了如下的讲解:
  在大乘佛法中说到真俗空有,都是认识非一非异的,现在说到三性,也同样的说是非异非不异。在同一依他起自性中,由三种“异门”而成为三性。从同一的依他起性上说,不能说它是不一;从异门安立上看,又不能说三性是不异……那么,依什么“异门”建立“此依他起成依他起”呢?约“依他熏习种子”为缘而“起”的意义,成立为依他起……遍计所执性又是怎样安立的呢?由是“能生”遍计心的“所缘相”,“又是遍计”所现的“所遍计”影像,所以成为遍计所执性……圆成实呢?因为“如”遍计“所遍计”的义相,“毕竟不如是有”,就是依他起法因通达遍计执性增益的义相,究竟不如是有,而显出空性,成立为圆成实性。 注(15)
  由此可知,三性之中,依他起性是基础,遍计所执性和圆成实性都必须建立在依他起性的基础之上。若无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和圆成实性都不可得、不可说。因为遍计所执是性是依他起性上的妄情计执,而圆成真实性则是依他起性上的真实性。
  三自性就客观上说,只是依他起一种,就主观上说则有二种:一是依识心而起的遍计所执,一是依智而起的圆成实。前者为凡夫,后者即是佛。在佛境界中,依他起即圆成实,所以《唯识三十颂》释圆成实自性说:“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可见这两者的关系。所以三自性若从主观上说只有二种:识与智。依识而起的,就是分别;依智而起的,就是圆满。其实大家所面对的都是依他起的世界。问题是识心之执必然变相而缘,把主体的活动套上客体,唯有佛的心灵才可以念念无住而与这如如相应。圆成实性自性由其定义看来是真实、圆满的存在,瑜珈学派以此为归宿。 注(16)
  霍韬晦先生这段关于三性关系的论述,相当精辟,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也许,我们还可以通过比喻进一步认识三性的关系。比如做梦,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的经验。梦中的一切境界都是遍计所执,是根本不存在的,而做梦这件事本身却是不能否认的,这就是依他起,因为梦也是因缘所生的。至于梦醒的境界可以看作是圆成实。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梦中的一切固然是虚假不实,难道现实世界中的一切也都是不真实的吗?我们真的是生活在遍计所执的世界吗?答案是完全肯定的。因为轮回本身就是一场大梦,我们之所以会轮回,就是由于我们执着这轮回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只要我们还在这漫漫长梦的轮回中流浪生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觉醒。只有当我们最终从这轮回大梦中豁然大悟之时,才真正明白现实的一切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认为的那么真实,一切都如梦、幻、泡、影。
  三性其实是一体三面,它表示我们对同一事物在认识上的三个不同的层次或层面。遍计所执性是虚妄不实,依他起性是现象的相对存在,而圆成实性则是本质的存在、最高的存在,也就是绝对真理。
三、空有之辨--三性三无性

  空与有的问题,是佛法的根本与核心的问题,一定要有正确而全面的认识。习惯上,我们总认为唯识只是谈有,乃至将唯识宗说成是有宗,这固然有其道理,但却不能因此而说唯识只谈有而不讲空。所以,我们要掌握唯识学是如何说有、说空的。对唯识的空有观,我们必以三性、三无性的思想来理解和认识。
  1、依三性而立三无性
  为什么佛在圣教中说了三性之后,紧接着又说三无性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其实不然。因为三无性是依三性而建立的,并不是离开三性之外,别有三种无性。其实三无性的思想就包含在三性之中,这是佛密意而说。正如《唯识三十颂》所说“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
  所谓三无性,指的是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透过三性,我们就能理解这三无性。
 楼主| 发表于 2015-5-30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戒幢佛学研究所2000级学员文集]从三性三无性谈唯识学

续-《●[戒幢佛学研究所2000级学员文集]从三性三无性谈唯识学的空有中道观(廖乐根)》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胜义生,当知我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所谓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善男子!云何诸法相无自性性?谓诸法遍计所执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为相,是故说名相无自性性。云何诸法生无自性性?谓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说名生无自性性。云何诸法胜义无自性性,谓诸法由生无自性性,故说名无自性性,即缘生法亦名胜义无自性性……复有诸法圆成实相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何以故,一切诸法法无我性,名为胜义亦得名为无自性性。是一切法胜义谛故,无自性性之所显故,由此因缘名为胜义无自性性。注(17)
  由此可知,“相无性”是依遍计所执性而立,因为遍计所执的实我实法根本不存在,是“假名安立为相”。“生无性”是依依他起性而立,因为依他起性是“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世界上从来不存在无缘无故的事物和现象。而“胜义无性”是依圆成实性而立,是约“一切诸法法无我性”的殊胜义理而安立的。
  所以,三无性说到底就是三性,两者是完全统一的,只是解说的角度不同。三性是从肯定的方面说,三无性是从否定的方面说。从肯定上讲就是有,从否定上说就是空。因为三性本身就是包含了肯定和否定、正和反两个方面,是有与空的统一。三无性是建立在三性的基础上的,它不能离开三性而存在。关于这个问题,在下面谈到的唯识非空非有中道观时,还会有更详细的说明和论述。
  2、“一切法无性”之密意
  既然三性自身就说明了三无性,为什么还要特意提出三无性呢?又为什么说三无性是佛密意所说?如何正确理解密意说的含义呢?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认识思考。
  所谓密意,大致有两种理解,一是指佛所说法有所隐藏,而不是直接显了其真实之意。二是说明佛所说法,甚深难测, 不是一般凡夫众生所能了知。
  首先,佛说三无性的真正目的是在于破除众生的执着。众生的最大毛病就是执着,一听佛说三自性,就会执着诸法实有自性,因此便说三无性以破之。具体来说,就是要破除凡夫外道的“我执”,以及小乘人的“法执”,指出“一切法无性”以显示诸法空性。
  另一方面,讲三无性为密意说,言下之意是讲三无性乃方便说,也就是不了义教。在唯识家看来,说一切法空,都可以认为是不了义教,否则就等于否定现实,落入恶取空的断灭见。
  善男子,如来但依如是三种无自性性,由深密意,于所喧说不了义经,以隐密相,说诸法要,谓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注(18)
  其实,尽管总说三无性,但在三性之中,真正没有自性的只是遍计所执性,而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其实都是有的,这一点需要引起注意。
  故佛密意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非性全无,说密意言,显非了义。谓后二性虽体非无,而有愚夫于彼增益,妄执实有我法自性,此即名为遍计所执。为除此执,故佛世尊于有及无总说无性。云何依此而立彼三?谓依此初遍计所执,立相无性,由此体相,毕竟非有,如空花故。依次依他,立生无性,此如幻事托众缘生,无如妄执,自然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依后圆成实,立胜义无性,谓即胜义,由远离前遍计所执我法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注(19)
  因此,三无性是佛密意言说,其实真正要空的只有遍计所执性,因为遍计所执是虚妄自性,而依他起性与圆成实性却是“假说无性,非性无全”。依他起是幻有自性,圆成实是真实自性,可见这两种自性还是有的。
  复此,何故如所显现实无所有,即依他起自性非一切一切都无所有?此若无者,圆成实自性亦无所有;此若无者,则一切皆无。若依他起及圆成实自性无有,应成无有染净过失。即现可得杂染清净,是故不应一切皆无。注(20)
  3、空有与自性
  说到三自性、三无自性与空、有的关系,就很有必要对“自性”这个概念作一个比较全面的分析,否则,许多问题就无法说清楚。
  自性是佛教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不太好理解的概念,有时也叫做本性,相当于哲学上所说的本体。值得注意的是,在佛教的不同派别中,对自性的定义和理解是不相同的,必须要分别对待,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通常,自性是指有独立实体的、最基本的、永恒不变的本质属性。
  自己的存在的本质;自己决定自己的存在的即真实不变的本质。这是存在自身与其它存在区别开来而不能混淆的本性。注(21)
  在部派佛教中的说一切有部,将事物分析到最后,不可再分的“极微”叫做自性,并且肯定这种自性,从而提出三世实有、法体恒有的观点。并对这个观点进行了系统而严密的论证。后来,大乘中观学派对有部的这一思想提出了强烈批判。中观学认为,承认自性就等于否定佛法的根本--缘起法,这与诸法无我的思想是相违的。顺便说一下,有部也是承认缘起和诸法无我的,否则,它就不是佛教,只不过对缘起法和“我”的理解与中观的看法有一定差异,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中观学的根本思想就是缘起性空,也就是无自性空,既然一切事物都是因缘生、因缘灭,就根本无自性可言。因为自性就意味着自有、自成,永恒存在,自性与缘起是根本对立的。
  那么,唯识学又是如何看待自性的呢?可以说,唯识对自性的理解与上面所说是完全不同的,这一点要认识清楚,否则就会产生种种误解和矛盾。唯识学的核心思想是三自性,从上面对三性、三无性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三无性是密意方便说,因为,唯识认为只有遍计所执自性是真正没有的,而依他起自性和圆成实自性却是不能否认其有的。而在三自性之中,处于中心与枢纽地位的又是依他起自性,因为遍计所执自性和圆成实自性都不能离开依他起自性而存在。可以说,自性在唯识学中是与依他起自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性就是指依他起的一切现象世界,即哲学所说的存在。其实,这自性与佛教通常所说的“法”是同一回事。可见,在唯识看来,自性即是法。在此,我们不妨从三自性的角度,将唯识与中观作一简单的分析比较,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把握唯识的空有观。
 楼主| 发表于 2015-5-30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戒幢佛学研究所2000级学员文集]从三性三无性谈唯识学

续-《●[戒幢佛学研究所2000级学员文集]从三性三无性谈唯识学的空有中道观(廖乐根)》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云何应知圆成实自性?应知言说四清净法。何等名为四清净法?一者,自性清净,谓真如空、实际、无相、胜义、法界。二者,离垢清净,谓即此离一切障垢。三者,得此道清净,谓一切菩提分法波罗密多等。四者,生此境清净,谓诸大乘妙正法教。由此法教,清净缘故,非遍计所执自性;最清净法界等流性故,非依他起自性。如是四法,总摄一切清净法尽。注(25)
  这清净之圆成实性,显然是有,如果不承认这一点,那么人们无论怎么修都永远不可能证得圣果了。这样,学佛、修行又有什么意义呢?但这圆成实之有,是无形无相的,看不清,摸不着,不可认知。这不是一般的现象有,而是真空妙有、不可得有。妙有故非空,无相真空故非有,非空非有,唯识中道也。
  3、从《辩中边论》看唯识学的空有中道观
  《 辩中边论》是唯识宗的重要论典之一,本论对唯识的空有中道观作了详细的解说,因此有必要单独提出来。在本论中,始终是依三性来说明空有、中道的问题的。可见,三性在唯识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颂曰: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
  论曰:虚妄分别有者,谓有所取能取分别。于此二都无者,即于此虚妄分别,永无所取能取二性。此中唯有空者,谓虚妄分别中,但有离所取及能取空性。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者,谓虚妄分别中,但有离所取能取空性。于彼亦有此者,谓即于彼二空性中,亦但有此虚妄分别。若于此非有,由彼观为空。所余非无故,如实知为有。若如是者,则能无倒显示空相。注(26)
  顺便说明一下,论文中的偈颂是弥勒菩萨所造,而长行的“论”是世亲菩萨为解释弥勒菩萨的偈颂而作的。
  什么是“虚妄分别”呢?虚妄分别指的是人的虚妄意识。其实,唯识所讲的八个识都是妄识。因此印顺导师把唯识宗归为佛法三大体系中的“虚妄唯识系”,原因就在此。
  “能取”是指“能认识”,“所取”是指“被认识”,也就是认识的对象。用唯识的术语来说,能取的分别就是见分,而所取的妄相就是相分。这相、见二分都是妄识的作用,是“虚妄分别有”。在三性中,这虚妄分别的妄识是属于依他起性,是有为法。必须注意的是,这依他起性的有,是指相、见二分在没有人为的主观价值判断介入的情况下而说的,而一凡夫众生的主观认识介入之后,情况就发生了根本变化。此时的见分与相分就分别变成了我执和法执,而实际上,这实我和实法在客观上是根本没有的。所以说“于此二都无”,这里“此”即是虚妄分别的依他起性。“二”就是能取、所取二性,即我、法二执,也就是遍计所执性。
  “此中唯有空”,这里的空指的是空性,而不是什么都没有的空无之空。空性不但不是空,而恰恰是有,是胜义之有,这空性就是圆成实性。怎样认识空性呢?必须透过虚妄分别有的现象去认识。要在认识依他起性的现象时,离开能取的我执和所取的法执--遍计所执性,才能真正了悟空性--圆成实性。这就是“谓虚妄分别中,但有离所取及能取空性”的含义。
  “于彼亦有此者,谓即于彼二空性中,亦但有此虚妄分别”。这里的“彼”是指空性,“此”是指虚妄分别。这句是说空性与虚妄分别,也就是圆成实性与依他起性的关系是不一不异的,既不能说两者完全一致,也不能说是截然不同,因为空性没有离开虚妄分别,必须透过虚妄分别去认识空性。
  “若于此非有,由彼观为空。所余非无故,如实知为有。若如是者,则能无倒显示空相。”这就很清楚地告诉了我们唯识是如何看待空与有的:如果某种现象在客观上确实不存在,它就是空,不能说有;相反,如果客观上是存在的,就应该认为是有,而不能说它是空。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诸法空相--圆成实性。这么一说,只要客观存在的就是有,客观不存在的就是空,表面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可事实上,我们现在根本无法做到对事物的客观认识。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面对任何一件事物或现象时,总是不由自主地把种种主观上的经验、妄想、分别、判断以及喜爱、讨厌等感性和理性的思想观念投射到认识的客观对象上去,因而我们无法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圆满的认识。
  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出,唯识对空有的认识方式与中观的不同之处。中观讲空不能离开有,有也不能离开空,最明显的就是《心经》所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上面这段论文主要是说明唯识对空有的认识。下面的论文则直接阐明了唯识非空非有的中道义。
  复次颂曰: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
  论曰:一切法者,谓诸有为及无为二法。虚妄分别名有为,二取空性名无为。依前理故说此一切法非空非不空,由有空性虚妄故说非空,由无所取能取性,故说非不空。有故者,谓有空性虚妄分别故;无故者,谓无所取能取二性故;及有故者,谓虚妄分别中有空性故,及空性中有虚妄分别故。是则契中道者,谓一切法非一向空亦非一向不空。如是理趣妙契中道,亦善符顺般若等经,说一切法非空非有。注(27)
  有为法和无为法可以总摄一切法,而一切法都不离三性,所以要依三性来认识一切法。“虚妄分别名有为”,指的是有生灭的缘起法,即有为法,也即是三性中的依他起性。“二取空性名无为”,是指空去能取所取的我法二执--遍计所执性,而自然显现的空性--圆成实性。这依他起性与圆成实性是不一不异的。不一是说无为法非缘起,不异则是指对无为法的认识必须透过缘起的有为法才能实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
  “依前理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就是说对一切法的认识不能一刀切,既不可以说一切法都是空,也不可以说一切法都是不空。空与不空都是两种极端的边见,不合中道。唯识中道是“非空非不空”。怎样理解呢?
  “由有空性虚妄分别故说非空”。前面已经说过,空性其实是有,是胜义有,是妙有。而虚妄分别也是有,是缘起有、世俗有、假有。胜义有即圆成实,缘起有即依他起。也就是说,圆成实性和依他起性都是有的,有故非空。“由空无所取能取性故说非不空”。“非不空”就是空,什么是空的呢?遍计所执的能取和所取我法二执是空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4 02: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