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93|回复: 5

大正藏第34册No.1730金刚三昧经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7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摘自《大正藏第 34 册 No. 1730 金刚三昧经论》

大正藏第 34 册 No. 1730 金刚三昧经论


  金刚三昧经论卷中

  新罗国沙门元晓述

  无生行品

  论曰。菩萨观行成就之时。知自观心顺理修行。非有生心非无生心。亦非有行亦非无行。但为离增益边故假说为无生。不于有生生心。不于无生生心故。为离损减边。亦假说为行。虽非有有行之行。而非无无行之行故。是故立名无生行品。

  经曰。尔时心王菩萨闻佛说法出三界外不可思议从座而起叉手合掌以偈问曰。

  论曰。别显观行有六分中。第一遣诸境相显无相观竟在于前。此下第二泯其生心明无生行。就文有三。一者正说。二者赞说。其第三明闻说得益。初正说中有其四分。一者往复问答。二者反徴问答。三者菩萨领解。四者如来述成。初中有六。一问二答三难四拒五请六释。初中有二。先经家序。心王菩萨者。从体立名。然心王之义略有二种。一者八识之心御诸心数故名心王。二者一心之法总御众德故名心王。今此菩萨入无生行证一心王故。从所体以立名也。今此品中明无生行。所以心王菩萨发问出三界外不可思议者。是出所闻之法以为发问之本。其所闻者谓前品说。今且举后以摄其前。谓最后颂言。超然出三界乃至所成故。

  经曰。如来所说义出世无有相可有一切生皆得尽有漏断结空心我是即无有生云何无有生而有无生忍。

  论曰。此二颂是问辞。于中初颂领前所说。上半领前一味法印。下半领次一乘所成。后一颂正发问。于中上半牒无生义。下半问无生忍。既无有生。应无忍心故。

  经曰。尔时佛告心王菩萨言善男子无生法忍法本无生诸行无生非无生行得无生忍即为虚妄。

  论曰。是第二答。答意有二。先示无生忍相。后显有得过失。无生法忍者。达法本无生。是则定慧诸行亦无有生。非于无生。有能忍行。故言非无生行。于中有得能忍之行则乖真忍无住无行。故言即为虚妄。

  经曰。心王菩萨言尊者得无生忍即为虚妄无得无忍应非虚妄。

  论曰。是第三难。难意而言。若谓有得有忍是虚妄者。则谓无得无忍应非虚妄。反虚妄故。诸学大乘无所得者。作如是计。自谓非妄。为显彼妄故作是难。

  经曰。佛言不何以故无得无忍是则有得有得有住是则有生有生于得有所得法并为虚妄。

  论曰。是第四拒。于中有二。不者直拒。何以故下第二释拒。拒意而言。若彼意谓无得无忍则虽不得有得有忍之有而犹得其无得无忍之无。既得于无者则心住于无。心既有住即是有生。谓有心生于有所得故。亦违于无生无得。是故说言并为虚妄。

  经曰。心王菩萨言尊者云何无忍无生心而非虚妄。

  论曰。是第五请。追难路穷意不能诣。故须仰咨。请为将导。

  经曰。佛言无忍无生心者心无形段犹如火性虽处木中其在无所决定性故但名但字性不可得欲诠其理假说为名名不可得心相亦尔不见处所知心如是则无生心。

  论曰。此下第六为释。于中有四。先开无得道理。次示无生道理。三者举非。四者明是。初中有三。谓法喻合。初言无忍无生心者。是牒正在法忍之心。言心无形段者。显心无所得。形之言体。段之言分。就诸缘中求心体分。若即若离皆无所得。由是道理故无形段。非谓无色形段相也。喻中火性虽处木中者。喻于忍心。虽处理中。其在无所者。就此木中有诸极微。于中都无火性所在。如是理中有恒沙法门。于中求心永无所在。如是火性无处道理。有佛无佛法性常尔。故言决定性故。火性名下义不可得。如是火性虽不可得而其木中非无火性。欲诠此理说火性名。推析此名但有诸字。转求诸字皆无所得。忍心名相当知亦尔。故次合言。心相亦尔。得忍菩萨知心如是。何得于中能取心生。以之故言则无生心。

  经曰。善男子是心性相又如阿摩勒果本不自生不从他生不共生不因生无生何以故缘代谢故缘起非生缘谢非灭隐显无相根理寂灭在无有处不见所住决定性故。

  论曰。此下第二明无生理。于中有二。先喻次合。喻中有二。先明四不。后显八不。言四不者。待缘故不自生。自种故不他生。无作故不共生。有用故不无生。又复未生时无自故不从自生。已生时已有故不须自生。自既不成。待谁有他。自他既无。何得有共。有因而生。既不可得。何况得有无因而生。如是求生皆无所得。言不因生无生者。明不无因而生。谓不能生因无而果得生也。何以故下次释伏疑。疑者意曰。三不可尔。第三云何。意谓果生种子为亲因。地水为疏缘。此二共合故有果生。云何而言不共生耶。是故问言何以故也。缘代谢故者。明彼二缘先代后谢不得暂停。停时既无则无功用。功用无故俱不生果。如偈说言。诸行皆刹那。住尚无况用。故又求代谢。无生无灭。所以然者。既无暂住则无有生。生无有故。则无有灭。故言缘起非生。缘谢非灭。如是推求隐显皆无。隐者种子在土下故。显者芽茎出地上故。根理寂灭者。推其树根及树干理求生果因毕竟无起。故言寂灭。在无有处不见所住。所以然者。决定性故。决定性义如前所说。

  经曰。是决定性亦不一不异不断不常不入不出不生不灭离诸四谤言语道断无生心性亦复如是云何说生不生有忍无忍。

  论曰。次明八不。非直法尔。唯前四不亦乃具绝一异等八。所以然者。果种不一。其相不同故。而亦不异。离种无果故。又种果不断。果续种生故。而亦不常。果生种灭故。种不入果。果时无种故。果不出种。种时无果故。不入不出故不生。不常不断故不灭。不灭故不可说无。不生故不可说有。远离二边故不可说为亦有亦无。不当一中故不可说非有非无。故言离诸四谤言语道断。阿摩勒果如是绝言。法忍之心亦不异此。故言无生心性亦如是等也。

  经曰。若有说心有得有住及以见者即为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般若是为长夜。

  论曰。此是第三举非。谓有说言无生忍心心体可得住于无生。及与能见无生理者。不了心性。直是妄执能障菩提及其般若。是明不得性净菩提能证般若。又菩提者。始起菩提。言般若者。菩提之因。不得觉因故为长夜。无始妄想是大梦故。

  经曰。了别心性者知心性如是性亦如是无生行。

 楼主| 发表于 2015-3-7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大正藏第 34 册 No. 1730 金刚三昧经论》

摘自《大正藏第 34 册 No. 1730 金刚三昧经论》
  论曰。此是第四显是。言了别心性者。即以自心了自心性。如经言。若能以其能取作意还能通达能取作意。如是方乃能缘所缘平等平等。无漏智生通达圣谛故。知心性如者。知自观心体性平等故。是性亦如者。是能知用。用性平等故。如是观心体用平等。无生无灭无始无终。以之故言是无生行。上明四不之无生者。显无生理。理通凡圣。今明知如之无生者。明无生行。行别在圣。在圣之行与理一味。遍通之理与智平等。平等一味故圣人所不能异也。有通有别故圣人所不能同也。不能同者即同而异也。不能异者即异而同也。同者辨同于异。异者明异于同。明异于同者非分同为异也。辨同于异者非销异为同也。良由同非销异故不可说是同。异非分同故不可说是异。但以不可说异故可得说是同。不可说同故可得说是异耳。说与不说无二无别矣。

  经曰。心王菩萨言尊者心若本如无生于行诸行无生生行不生不生无行即无生行也。

  论曰。此下第二反诘问答。于中有八。一举行难理。二反诘有证。三仰报无证。四反诘有得。五仰报无得。六述无证得。七更陈所疑。八决其所疑。此即第一举行难理。言心若本如无生于行者。举前所说行无生义。谓即前言知心性如是性亦如是无生行。谓无生于生灭之行。即是正举无生行相。言诸行无生者。举理无生。谓诸众生五阴诸行本来无生。生行不生者。明理无生异行无生。谓生起行即空不生非由证理灭心不生。言不生无行者。显理不生类行无生。谓不生门亦无心行。如无生忍无分别行故应即是无生行耶。若如是者一切凡夫莫不证得无生忍矣。

  经曰。佛言善男子汝以无生而证无生行耶。

  论曰。此是第二反诘有证。诘意而言。汝于入观无生忍时以依诸行无生之理而得无生行耶。所以如是反诘问者。彼以理无生别异行无生而难理无生亦是行无生故。今诘言。汝入观时理行别异。有能所耶。

  经曰。心王菩萨言不何以故如无生行性相空寂无见无闻无得无失无言无说无知无相无取无舍云何取证若取证者即为诤论无诤无论乃无生行。

  论曰。此是第三奉答无证。于中有三。初明无证。二者举非。三者显是。初中亦二。前标后释。如无生行性相空寂者。是总标句。言性空寂。谓观心体性离生灭相。即前所说知心性如也。相空寂者。观心知用。用相亦如。即前是性亦如之谓也。下以十无释此总句。无见无闻者。心性希夷。夷故绝色非像所表。希故绝声非教所诠也。无得无失者。显空而无所得。遣生而无所失故。如是四无释性空寂也。无言无说者。心行既寂不起言说故。无知无相者。心行寂灭远离二分故。无取无舍者。既无分别无性可取无相可舍故。如是六无释相空寂也。无生行中如是空寂。云何于中而有取证。作是答时自知前难不成难也。举非显是。攻即可知。

  经曰。佛言汝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论曰。此是第四反诘有得。问曰。菩萨未得阿耨菩提。如来何故问汝得耶。解云。此虽未得究竟菩提。而已证得初地菩提。如法华论曰。八生乃至一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谓证初地菩提故。以离三界中分段生死。随分能见真如佛性名得菩提。非谓究竟满足如来方便涅槃故。案云。是约真如佛性说名菩提。能证见故名得菩提。如经言诸法性空即是菩提。此之谓也。

  经曰。心王菩萨言尊者我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菩提性中无得无失无觉无知无分别相无分别中即清净性性无间杂无有言说非有非无非知非不知诸可法行亦复如是何以故一切法行不见处所决定性故本无有得不得云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曰。此是第五仰报无得。于中有三。谓标.释.结。释中有二。先明所得菩提无所得性。后显能得诸行无能得相。初中言菩提性者。谓真如性虚通无碍性离闇弊故名菩提。于中本无真性可存。亦乃本无妄想可亡。故言无得无失。如是本觉远离思构之觉亦亡率尔之知。故言无觉无知。既无分别之见亦离所行之相。故言无分别相。由如是故非惑所浊。本性离染故言即清净性。纵非生灭所间横非能所所杂。故言性无间杂。无有言说者。能言所言无不绝故。非有非无者。虽非有如而非无如故。非知非不知者。虽非本觉而非不觉故。菩提性然无可得义。诸可法行已下次显无能得行。如前品说六度之行无非真轨故。言可法亦如是者。同前无得故。一切法行者。六度等行。不见处所者。不见得失觉知乃至有无知不知等所可行处故。与菩提平等平等。所以本无有能得不能得也。云何已下总结无得。

  经曰。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一切心行不过无相体寂无生。

  论曰。此下第六如来述成。于中有三。一者正述。二者举非。三者显是。初中亦三。总述.别述.后还结成。初言如是如是者。述前无证及后无得。一切已下第二别述。先述无生后述寂灭。言无生者。是无生行。述无能证能得。言寂灭者。是寂灭理。述无所证所得。初言一切心行者。所有出世无分别智相应心行不取诸相证会无相故。言不过无相体于空寂冥然无生故言体寂无生。

  经曰。可有识识亦复如是何以故眼眼触悉皆空寂识亦空寂无有动不动相内无三受三受寂灭耳鼻舌身心意意识及以末那阿梨耶亦复如是皆亦不生寂灭心及无生心。

  论曰。此是第二述寂灭义。谓诸世间八识空寂。于中有二。一者例前。二者广释。初言可有识识。总摄所有世间八识。如言处处。摄一切处故。亦如是者。空寂之理同前出世心之无生故。何以故下第二广释。眼者眼根。眼触即是遍行中触。依三和生。令三和合欲明散空故偏举之。识亦空者。眼触既空眼识不生故。无有相续迁动亦无刹那不迁故。言无有动不动相。言内无三受者。三受生起本来寂灭故。诸心数中触受相近。有大胜能故举此二通遣余法也。耳鼻舌身者。谓耳耳触耳识等也。心意意识者。是第六识。未来名心。过去名意。现名意识。依随转门举此三名。为显三世皆空寂故。末那梨耶第七第八皆同眼识故亦不生也。广释文竟。次言寂灭心者。近结八识空寂之文。及无生心者。远结体寂无生之文。

  经曰。若生寂灭心若生无生心是有生行非无生行内生三受三行三戒。

 楼主| 发表于 2015-3-7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正藏第34册No.1730金刚三昧经论

续-《大正藏第 34 册 No. 1730 金刚三昧经论》

摘自《大正藏第 34 册 No. 1730 金刚三昧经论》
  论曰。此是第二举非。谓有所得。大乘学者不空八识违其寂灭。故言生寂灭心。不知出世心之无生。谓有心生证无相理。故言生无生心。直是世间流转之行而乖出世无生忍行。故言是有生行等也。言三行者。身口意作通善不善。言三戒者。身口意止唯取其善。生此三行三戒为因而生三有具受三受。如是流转不得解脱。

  经曰。若寂灭生心不生心常寂灭无功无用不证寂灭相亦不住于无证可处无住总持无相即无三受等三悉皆寂灭清净无住不入三昧不住坐禅无生无行。

  论曰。此是第三显是。言若寂灭生心不生者。反前若生寂灭心句。遣诸生心不取生故。心常寂灭无功无用者。反前若生无生心句。离诸生灭起动之相亦无作意分别功用故。不证寂灭相者。虽遣生起之心。不存寂灭相故。亦不住于无证者。虽无取寂灭相不堕无证过故。可处无住者。总明离住着过。诸可住处皆无所住故。可住处者。若遣生起则可住寂灭。若遣有证则可住无证。如是可处皆无住故。总持无相者。总显具功德。谓无生心持诸行德而同一味无差别相故。则无三受等三者。反前内生三受等句。远离流转因果相故。悉皆寂灭者。达三受等本来空故。清净无住者。能达之心无住空故。不入三昧者。能亡世间入定心故。不住坐禅者。亦遣世间住禅静故。若能如是则无生起之心亦无分别之行。故言无生无行也。

  经曰。心王菩萨言禅能摄动定诸幻乱云何不禅。

  论曰。此是第七陈疑。疑意而言。凡诸禅定能摄掉动之念令定散乱之心。云何出世无生行心亦不入住于禅定耶。如其不禅则应是动。有如是疑故乘彼问也。

  经曰。佛言菩萨禅即是动不动不禅是无生禅禅性无生离生禅相禅性无住离住禅动知禅性无有动静即得无生无生般若亦不依住心亦不动以是智故故得无生般若波罗蜜。

  论曰。此是第八决疑。言禅即是动者。谓世间禅虽非散乱而取境相。取相心生生起动故。能离如是生动之禅乃能得入理定。故言是无生禅。如是理定性无生动。故言禅性无生。非直无生亦无住寂。故言禅性无住。若有生则是相。有住着则是动。今即反此故言离生禅相。离住禅动。上来诸句明理定相。知禅性下显理智相。唯就一体义分为二。知禅性无有动者。知禅性无生故。无有静者。知禅性无住故。即得无生者。得理无生故。无生般若者。得行无生故。亦不依住者。谓无生智不依理住离能所故。心亦不动者。虽不依理住而非生心动故。由如是智能到彼岸。故言般若波罗蜜也。上来八分合为第二反诘问答。

  经曰。心王菩萨言尊者无生般若于一切处无住于一切处无离心无住处无处住心无住无心心无生住如此住心即无生住尊者心无生行不可思议不思议中可不可说。

  论曰。此是第三领解。一切处者。一切真俗动寂等处。言无住者。于此一切无所得故。言无离者。于此一切无所不得故。所以然者。彼一切处悉皆非然非不然故。心无住处者。无所住处故。无处住心者。无能住心故。无住无心者。合前二句。以无有处有住之心故。心无生住者。不无无生无住之心故。如此住心者。结前于一切处无住乃至无离。无离之义假说住故。即无生住者。结前心无住处乃至心无生住。住即无住。无住即住故。心无生行不可思议者。离言绝虑故。不思议中可不可说者。以离言亦离离言故。以离言故言不可说。离离言故亦可得说。言可说者。非不然故。不可说者。非是然故。故总说言可不可说。如说言说有可不可。当知其思亦有可不可。但举一边影显之耳。

  经曰。佛言如是如是。

  论曰。此是第四述成。如前领解非直契当道理。亦乃仰称佛说。所以重言如是如是。长行正说竟在于前。

  经曰。心王菩萨闻如是言叹未曾有而说偈言。

  论曰。此下第二以偈赞说。于中有二。先序后颂。闻如是言者。闻此一品之内佛言也。

  经曰。满足大智尊广说无生法闻所未曾闻未说而今说。

  论曰。此下三颂非别颂文但是总叹。于中有四。法喻合结。此是第一法说。赞叹未说而今说者。虽前广说。而今此经言略义丰文省理详。若斯之妙未先说故。

  经曰。犹如净甘露时时乃一出难遇难思议闻者亦复难无上良福田最上胜妙药为度众生故而今为宣说。

  论曰。此下二句是第二喻。言甘露者不死之药。以喻此经能出生死。次有四句。是第三合。无上良福田者叹能闻者。最上胜妙药者合所闻法。下之二句第四结也。

  经曰。尔时众中闻说此已皆得无生无生般若。

  论曰。此是第三时众得益。地前凡夫闻说此品能得初地无生忍故。

  本觉利品

  论曰。一切有情无始已来入无明长夜作妄想大梦。菩萨修观获无生时。通达众生本来寂静直是本觉。卧一如床以是本利利益众生。此品显是道理故名本觉利品。

  经曰。尔时无住菩萨闻佛所说一味真实不可思议从远近来亲如来座专念谛听入清白处身心不动。

  论曰。别明观行六分之中此下第三明本觉利。依无生行能会本觉。方得普化饶益一切。由是义故次演说之。就文有三。一者广明本觉利益。二者以偈赞颂。三者时众得益。初中有二。一者因动明静略标本利之宗。二者从微至着广说本利之义。初中有三。一者寄身移动以标本利。二者因言往复以标本利。三者放光赞颂本利。初中言无住菩萨者。此人虽达本觉本无起动。而不住寂静恒起普化。依德立号名曰无住。无住之德契合本利。故因此人以表其宗。言一味真实不可思议者。则前品说心无生行不可思议等也。从远近来亲如来座者。其先座处去佛座远。闻前品已迁至近处。表其先时未闻深法。位在凡愚去佛果远。今闻佛说得本觉利。自知当得佛果在近也。专念谛听入清白处身心不动者。已近佛座时专念于谛听。入本清净明白之处。随本觉静身心不动。因此即表入本觉时达本无动得无所得也。

  经曰。尔时佛告无住菩萨言汝从何来今至何所无住菩萨言尊者我从无本来今至无本所。

 楼主| 发表于 2015-3-7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正藏第34册No.1730金刚三昧经论

续-《大正藏第 34 册 No. 1730 金刚三昧经论》

摘自《大正藏第 34 册 No. 1730 金刚三昧经论》
  论曰。此下第二因言往复。于中有三。问.答.述成。第二答意明从凡位来至圣位。至圣位时顾寻古今。古在凡位始发趣时自信己心本无起动。起动之本不可得故。今至圣位得无生时证知自心本来无生。生起之本无所得故。故知始从无本处来。今所至处亦无本所。既举无本。当知无末。无末无本者。无来无至矣。但仰顺佛问之辞假寄来至之言。虽复不有来至而非都无来至故。故因来至显无来至。至所来处同无本故。

  经曰。佛言汝本不从来今亦不至所汝得本利不可思议是大菩萨摩诃萨。

  论曰。此是述成。述成意言。来处至处既同无本。无本处同则无来至。所以然者。来处不异于至处故。本无从来。至处既同于来处故今无所至。又复来处既无本故无来不来。今所至处亦无本故无至不至。既无来无至本来寂静。故言汝得本利不可思议。既得本利自利利他。故言是大菩萨摩诃萨也。

  经曰。即放大光遍照大千界而说偈言大哉菩萨智慧满足常以本利利益众生于四威仪常住本利导诸群庶不来去去。

  论曰。此下第三如来放光表赞菩萨。于中有二。先经家序。所以放大光明照大千界者。为表得大智慧光明照世间闇令得光明故。证成如来前所赞故。大哉菩萨者。别赞无住菩萨。智慧满足者。以无所知无所不知故。于四威仪常住本利者。如前所序从远近来亲如来座。因此示现本觉利故。不来去去者。寂而恒化故。言不来者。随所导化令得出世不退还故。言去去者。随得不退展转出离而善逝故。

  经曰。尔时无住菩萨而白佛言尊者以何利转而转众生一切情识入唵摩罗。

  论曰。此下第二广演本利之义。于中有二。一者直广。二者重演。初直广中先问后答。以何利转者。是问能化转利义。问前导诸之句。而转众生等者。是问所化转诸识义。问前去去之句。一切情识即是八识。唵摩罗者。是第九识。真谛三藏九识之义依是文起。如彼章说。

  经曰。佛言诸佛如来常以一觉而转诸识入唵摩罗何以故一切众生本觉常以一觉觉诸众生令彼众生皆得本觉觉诸情识空寂无生何以故决定本性本无有动。

  论曰。是答正广本利之义。于中有二。先标后释。诸佛如来常以一觉者。是标能化之本。而转诸识入唵摩罗者。是标所化之转。释中有二。正释转释。正释中言一切众生本觉者。释前能化之本一觉。一切众生同一本觉故言一觉。诸佛体此乃能普化故言常以。以此本觉令他觉故。故言常以一觉觉诸众生。令彼众生皆得本觉者。是释所化转入之句。本觉正是唵摩罗识。得本觉者。是释入义。入本觉时觉诸八识本来寂灭。觉究竟故诸识不生。故言诸识寂灭无生。是句正释转诸识句。此文具显本始二觉。谓一切众生本觉等者。是本觉义。觉诸情识寂灭无生者。是始觉义。是显始觉即同本觉也。何以故下第二转释。释前始觉所觉寂灭。虽诸八识随缘动转。而求定性皆无所得。故言决定本性本无有动。本无动故本寂灭也。

  经曰。无住菩萨言可一八识皆缘境起如何不动。

  论曰。此下第二重演。于中有二。先演始觉。后演本觉。初中亦二。一演诸识空寂。二演诸识无生。前是始觉之所觉。后是能觉之始觉。初中即有六番问答。于中有三。一者前二问答正明空寂。二者第三问答明不同相。三者后三问答明不异相。此初问答明无起动。言可一者。一切之谓。谓一切众生所有八识。皆缘境起者。四缘之中且举缘缘以难不动。

  经曰。佛言一切境本空一切识本空空无缘性如何缘起。

  论曰。且遣境缘显识无起。

  经曰。无住菩萨言一切境空如何见佛言见即为妄何以故一切万有无生无相本不自名悉皆空寂一切法相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身亦如是身尚不有云何见。

  论曰。此下第二问答明见是妄。妄故真空。谓境空故见有境即是妄。见亦空故计有见亦是妄。释中有二。总明别显。总明者。阴界等有本不自名我为色等。但由妄心名为色等。是故一切悉皆空寂也。别显中言一切法相亦如是者。谓外山河等六尘法相。一切众生身亦如是者。内色受等五阴之身。身体尚无。何有见用故。

  经曰。无住菩萨言一切境空一切身空一切识空觉亦应空佛言可一觉者不毁不坏决定性非空非不空无空不空。

  论曰。此下第三番明觉不觉之不同相。问意言觉亦应空者。从缘生识既空。从缘起觉亦空。识既空故其见是妄。觉亦空故其觉亦妄也。佛答意言一切觉者。不坏道理故非可空。不存自性亦非不空。是故觉中无空不空。诸识不尔。妄取诸法违反真理。可空可遣。如是不同。何得相类也。决定性者。谓真如性不可破坏。性自尔故。言不毁者。不取有相。以伤空故。言不坏者。不计无性。以损真故。谓不毁坏于决定性也。

  经曰。无住菩萨言诸境亦然非空相非无空相佛言如是彼可境者性本决定决定性根无有处所无住菩萨言觉亦如是无有处所佛言如是觉无处故清净清净无觉物无处故清净清净无色。

  论曰。此下三番明不异相。于中前二番明觉与境同相。后一问答显觉与识同相。初中前番明境同觉。谓诸妄境本来不有。既无其有。何有空相。既非有空。何得无空。故言非空相非无空相。以此而言则不异觉。答中言性本决定者。明本不有故非空相。无有处所者。明非有空故非无空也。后番问答明觉同境。觉亦如是者。觉亦缘生。本性空故。答中言清净无觉者。觉空之理离一切相故曰清净。觉性既空空中无觉。如色空中无色相故。前明境同觉者。以境非空非不空义同于前觉非空非不空义。今明觉同境者。以觉性空无相之理同于境空无相之义。二文不同应如是知。

  经曰。无住菩萨言心眼识亦复如是不可思议佛言心眼识亦复如是不可思议何以故色无处所清净无名不入于内眼无处所清净无见不出于外心无处所清净无上无有起处识无处所清净无动无有缘别性皆空寂。

 楼主| 发表于 2015-3-7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5-3-7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4 06: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