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70|回复: 2

[善导思想交流]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懺雲法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24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懺雲法師)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注重在聽。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聽,即耳根。心念、口念、耳聽,此三根一攝,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聞別的氣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自無汙雜妄念,故名淨念。淨念,必須要常常相繼不斷,故名淨念相繼。能淨念相繼,久而久之,則得念佛三昧。此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別名。如此念之,決有淨念常存,妄念全無之一日。(印祖文鈔續編卷上復修淨師書)
印光大師說,我們這種持名法門,就是一種耳根圓通法門,不但攝心,而且最容易稱念出來,而且還很好養神,因為像你本身這種觀像的方法,眼睛你觀察佛像一個小時,你的眼根受不了,但是你這個耳根呢,你念這個一天的佛號,他不會有所疲累,那麼很養你的精氣神,你就可以長時間的憶念這句佛號,所以你這個佛號能夠念念相續,乃至一生把它當做你的一個目標,那麼把這個憶念佛號這件事情,我們這個法門就不換,就是以這個法門當作一個歸依境,那麼你就是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萬修萬人去的法門,就是念佛法門。何以故?理由是什麼呢?因為無外雜緣得正念故,以佛本願相應故,不違教故,順佛以故。因為這個持名法門之所以殊勝,因為它的所緣境明瞭,容易得到正念,而且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就是我們執持名號,臨終十念往生是相應的,那麼不違教故,順著本經阿彌陀佛經,以及無量壽經,都同樣說明這個稱名念佛法門所以這樣子也是隨順佛也。我們再來看這個所謂的事相上的念佛法門呢!平時的時候要怎麼樣做一個執持?約著平時而言,我們怎麼樣要把這一句名號念好,就是說當我們在這個很多的法門當中,我們選擇了這個念佛法門之後,那你要怎麼樣做呢?在這個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心中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攝於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較比不攝者,則心中清淨多矣,故名淨念!淨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淺之則得一心,深之則得三昧。我們把這一段印光大師的開示,把它念過一遍之後,印光大師說,在這個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裡面說到,我們因地上的修行,就是要採取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種方式。那麼它在果地上,得到這個三摩地,得到這個功德,斯為第一。這樣子是最殊勝。
再來解釋,也就是說,我們要扣著都攝六根,跟淨念相繼,來做一個發揮。所謂的都攝六根,就是念佛時,心中要聽得清清楚楚。那麼這一點也就是很清楚的,把我們這個念佛的一個法門,把它解釋出來。你看印光大師說,他所說的這一段當中,特別強調四個字,也就是清清楚楚,就是說我們要怎麼樣子,使令我們這句佛號念得清清楚楚。這個就是我們念佛一個進步的方法。首先就是要心中,要把這句佛號憶念得清楚,口中要念得清楚,耳中要念得清楚,那麼就是使令這句佛號,在我們平時的時候,打坐的時候就是從模模糊糊的佛號,然後你在這個每次的憶念當中,這句佛號越來越清楚越來越清楚,這樣子的時候,可以使令你臨命終,這句佛號的功德,更容易發揮出來。那麼這個時候意舌耳三根,攝於佛號,也就是說,你這個時候攝住了時候,也就是等於都攝六根,怎麼說呢?因為你的眼睛不會東張西望,鼻子不會嗅別種氣味,身體不會懶惰懈怠,那麼這樣子啊,就是說當你把你的意,還有你的舌根,還有你的耳根攝住。那麼你的眼睛、鼻子、身體,都同樣的會把它給攝住了,這樣子就是所謂的都攝六根。我們今天念佛,以這種都攝六根的方法來念,雖然印光大師解釋,我們沒有辦法全部沒有妄想,但是比那一種完全不攝六根而念的人,來得更加的殊勝,心中來得更加的清淨,因此同樣的,因為你都攝六根之後,它所產生的結果,那麼就是一種淨念,這個就是所謂的淨念相繼。那麼淨念又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的話,自可心歸一處。從淺的方向來說呢,就可以得到一心,那麼從深的一方面,那就可以得到念佛三昧了。這裡所講的印光大師所強調的這個一心,跟蕅益大師彌陀要解,所定義的一心定義不一樣。蕅益大師的一心指的是能所雙亡,心佛不二。那印光大師的一心指的是念佛成片,就是說你這個佛號,可以相續下去,你一剛開始念佛的時候是點狀的,一句佛號、一句佛號、一句佛號,但是你把它念久了,這句佛號它就串聯起來,變成成片。那麼這樣子就是印光大師所強調的一心。

发表于 2015-2-25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25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蕅益大師用「健人突圍」的決心來比喻「全神貫注」的「一心」。健人決心要突圍時,必然生死決定於當前,自然全神貫注,一心不亂,容不下一絲一毫的雜念。這樣的「一心情境」,正是「都攝六根」的寫照,也是達到「一心不亂」的修証方法。此時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已歇下對外境的攀緣,全攝在「一心突圍」。
《楞嚴經》用「如子憶母心」來比喻「念佛心」,讓我們很容易的從中掌握到「念佛心」。我們大多數人都有過對母親的思念,尤其遠遊在外的遊子更是親切。深切的「思母之情」會讓他「食不知味」;這樣的憶念情境,不只是已經處在「都攝六根」的「一心」,更是安住在「憶念相續」中。
我們容易從「健人突圍」的情境捕捉到「都攝六根」;接著,時時提起「都攝六根」的情境,清明的安住它,能由此來熏習「都攝六根」的定心。若是只是了解語意,忽略「都攝六根」的實際熏習,在往後的「淨念相續」修習,不免會感到「事倍功半」的無力感。「都攝六根的定心熏習」像是高樓的「地基」,「地基」越深厚,高樓才能越札實。
在熏習過程中,若能熏習到 不再經過意念捕捉,一提就掌握到它的情境,再去禮佛時,很能在禮佛中明確的安住在「禮佛心」而「淨念相續」。
我們在包紮傷口時,會小心翼翼,或者在尋找重要的東西,也會自然而然的處在「都攝六根」的一心中。在包紮、尋找的過程,小心翼翼的狀態,正是「一心相續」。只是總在「事過境遷後」後,「一心」就散了,六根又回到追逐外境的習性。這樣的「攀緣心」正是我們「欲界眾生」的「散心」;世尊為了克服我們這樣的攀緣習性,在《彌陀經》中交代我們要「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要發心執持名號,並且持之以恆,才能撼動、止息「攀緣習性」,才能邁向「一心淨念相續」。
熟悉了「都攝六根」了,再從「念佛」或「觀想」、「誦經」中去掌握「一心」就容易了。比如「唸佛」或「誦經」時,所念的佛號或經文,不論是出聲念,或默念,只要確實的「句句分明,聲聲入心」,心念就處在「都攝六根」中。若是昏沉散亂了,就是六根在攀緣外境了;此時口中雖然念佛,心已不在佛號上,「信願心」也消踨無跡;得抖數精神,回到「都攝六根」念佛,方能截斷「妄想」,令「念佛心」 淨化習性。
我們若能訂下適合自己的功課,並且持以之恆,一日復一日,當「句句分明,聲聲入心」越來越清明時,這樣也能表示「都攝六根的定心」有所深化;散亂紛飛的「無明習性」有所漸消,猶如慧日漸漸在照散晨霧。這樣的恆心,或許也能說為「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的大意。
《楞嚴經》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續,得三摩地。」亦即不斷的深化「都攝六根,淨念相續。」昏沉掉舉就會漸漸消,也是通往「一心不亂」,乃至「念佛三昧」的大道。至於「隨願往生淨土」,更不在話下了。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要掌握到「都攝六根」倘是容易,要能清明的安住在「念佛心」令其相續無間,才是困難所在。
我們眾生隨順「妄想習性」久了,要一時扭轉,甚難也會感到甚累。古德總是告誡我們要恆心的「執持名號」,令心「都攝六根,相續綿綿」,方能有力扭轉頑劣習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4 04: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