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82|回复: 6

[其它] 大般涅槃经关于佛性的论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10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4-12-11 22:32 编辑

《大般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又称《大涅槃经》、《涅槃经》、《大经》。北凉昙无谶(385-433)译。师中印度人,初习小乘教法,兼习五明,讲说精辩,应答善巧。后遇白头禅师,得树皮《大般涅槃经》,自感惭愧,改而专学大乘。后携《大般涅槃经》前分十卷、《菩萨戒经》、《菩萨戒本》等入罽宾,又至龟兹,然此二地多学小乘,遂东经鄯善,至敦煌。  北凉玄始元年(412),河西王沮渠蒙逊迎师入姑臧,欲请译出经本,谶恐言舛于理,学语三年,方译写《大涅槃经》初分十卷。师以《涅槃经》品数不足,遂赴于阗,寻得经本中分,复还姑臧译之。后又遣使于阗,寻得后分续译。师谓此经梵本三万五千偈,今所出者,一万余偈。
  本经是四大部之一,全经旨在说明法身常住、众生悉有佛性、阐提成佛等教义。共分十三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来性品、一切大众所问品、现病品、圣行品、梵行品、婴儿行品、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师子吼菩萨品、迦叶菩萨品、憍陈如品。兹将本经旨要梗概分述如次:

   一、佛身常住
  佛身在本经中是指如来之身,或如来、如来藏、佛性,也就是指佛的法身。
  世间一切有为法是无常的,所谓生者必灭,合会必离,盛必有衰,众苦流转,无有休息,常为诸苦所侵。因此,佛陀于拘尸那入涅槃之际,众生心大忧愁,同时举声悲啼号哭,咸谓世间空虚,众生福尽,从今以后,无有救护,无所宗仰。纯陀因此怀疑,何以世尊已证大果,不能久住于世;乃至迦叶亦怀疑佛陀寿命何以同于世间,如此短促。事实上,佛陀的示寂,是在说明佛陀的涅槃境界并非如油尽灯灭,或薪尽火息,一切无存。如《寿命品》,佛陀告诉纯陀:“如来已于无量无边阿僧只劫无有食身、烦恼之身,无后边身,常身、法身、金刚之身。”佛陀为迦叶说如来长寿,于诸寿中,最上最胜;所得常法,于诸常中,最为第一。如来是常住法,不变易法,如来此身是变化身,非杂食身,为度众生,是故现舍,入于涅槃。《金刚身品》说,如来身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非杂食身,即是法身。又如来之身,无量亿劫坚牢难坏,非人天身,非恐怖身。如来之身,非身是身,不生不灭,不习不修,无量无边,无有足迹。
  涅槃有诸多异名,如:无生、无出、无作、无为、归依、窟宅、解脱、光明、灯明、彼岸、无畏、无退、安处、寂静、无相、无二、一行、清凉、无闇、无碍、无诤、无浊、广大、甘露、吉祥。涅槃实义,是谓法身、般若、解脱等三德。譬如伊字是由三点组成,不一不异,非前非后。如《寿命品》说:“我今当令一切众生及以我子四部之众,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复当安住是中,入于涅槃。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这是以伊字三点说明涅槃的法身、般若、解脱三德具有相即不离的关系。
  又常乐我净名为涅槃。《寿命品》说:“我者是佛义,常者是法身义,乐者是涅槃义,净者是法义。”“无我者名为生死,我者名为如来;无常者声闻缘觉,常者如来法身;苦者一切外道,乐者即是涅槃;不净者即有为法,净者诸佛菩萨所有正法。”又《高贵德王菩萨品》说:“常乐我净在何处耶?所谓涅槃。”“常乐我净乃得名为大涅槃。”“身不坏故,名为大乐,身若可坏,则不名乐。如来之身,金刚无坏,非烦恼身,无常之身,故名大乐。以大乐故,名大涅槃。”
  综观本经,无非处处在阐明佛身是常住不灭,是永恒存在,是常乐我净,是大涅槃。
   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本经的另一个重点是在阐扬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卷七的《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烦恼覆故,不知不见,是故应当勤修方便,断坏烦恼。”

  既然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阐提能否成佛?据《梁高僧传》卷七载,昔时,竺道生见法显所译六卷《泥洹经》后,立“阐提成佛”之说,而遭学者非议,直至昙无谶译出本经后,此种说法才渐渐被接受。
  “一阐提”,《如来性品》说无信之人,名一阐提。又以焦种、无目、难治之病、生盲、非法器、不可治、聋人等,比喻一阐提。卷十九《梵行品》说:“一阐提者,不信因果,无有惭愧,不信业报,不见现在及未来世,不亲善友,不随诸佛所说教诫,如是之人,名一阐提。”
  本经卷九《如来性品》复说:“佛为众生说有佛性,一阐提辈流转生死,不能知见。”“彼一阐提虽有佛性,而为无量罪垢所缠,不能得出,如蚕处茧,以是业缘,不能生于菩提妙因,流转生死无有穷已。”可见一阐提若能袪除烦恼缠缚,仍是可以见性成佛的。又如来善知一阐提辈能于现在得善根者,则为说法;后世得者,亦为说法。今虽无益,作后世因。因此,如来世尊大慈悲,见一阐提者,仍为施法药。于是在卷二十一、二十二《高贵德王菩萨品》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忏四重禁,除谤法心,尽五逆罪,灭一阐提,然后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宝佛性无差别相,犯四重罪,谤方等经,作五逆罪及一阐提,悉有佛性。”
  总之,本经是主张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亦能成佛。而其基本思想是在于认为佛性常住而一切悉有,从而主张一阐提亦具有佛性,纵然是断善根,其佛性仍常住不变,最后亦能成佛。

  本经是大乘经典中,最富有文学色彩的经典。经中处处可见佛陀以巧妙的譬喻说理,例如:
  □卷九《如来性品》以先陀婆比喻如来密语甚深难解。“譬如大王告诸群臣:“先陀婆来。”先陀婆者,一名四实:一者盐,二者器,三者水,四者马。如是四法,皆同此名。有智之臣,善知此名。若王洗时,索先陀婆,即便奉水;若王食时,索先陀婆,即便奉盐;若王食已,将欲饮浆,索先陀婆,即便奉器;若王欲游,索先陀婆,即便奉马。如是智臣善解大王四种密语,是大乘经亦复如是,有四无常,大乘智臣应当善知。”
  □卷三十三《师子吼菩萨品》的“众盲摸象”喻,自古以来即闻名于世。
“譬如有王告一大臣:“汝牵一象以示盲者。”
尔时大臣受王敕已,多集众盲,以象示之,时彼众盲各以手触,大臣即还而白王言:“臣已示竟。”
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耶?”
众盲各言:“我已得见。”
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
其触耳者言象如箕,
其触头者言象如石
,其触鼻者言象如杵,
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
其触脊者言象如床,
其触腹者言象如瓮,
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善男子!如彼众盲不说象体,亦非不说。若是众相,悉非象者,离是之外,更无别象。善男子!王喻如来正遍知也,臣喻方等大涅槃经,象喻佛性,盲喻一切无明众生。”
  □卷十四《圣行品》叙述佛陀的本生为一婆罗门,住雪山,修菩萨行,为求“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一偈,不惜舍身以施罗刹。此举与《华严经》善财童子、《般若经》常啼菩萨的道行,同为佛子求法的典范。
  □卷十四《圣行品》以醍醐譬喻佛性。“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稣,从生稣出熟稣,从熟稣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众病皆除,所有诸药悉入其中。□□佛亦如是,从佛出生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槃,犹如醍醐。言醍醐者,喻于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
  全经中如上述所列举的精彩譬喻,可以说是不胜枚举,俯拾可得,是文学创作的最佳体材,深具文学价值。
  本经以《阿含经》、《法句经》为始,并援引《首楞严经》、《瞿师罗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法华经》、《城经》、《杂华经》等诸经,其思想受《般若经》影响颇大。本经由昙无谶译出后,传于南方宋地,经慧严、慧观、谢灵运等人对照法显所译的六卷《泥洹经》,增加品数,重修而成二十五品三十六卷,古来称之为《南本涅槃经》;对此,昙无谶译本则称为《北本涅槃经》。
  









发表于 2014-12-11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4-12-11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众生生死之妄心,也是从佛性中出,佛性是常,所以生死妄心,从本质上看,也是常。
      六祖换个说法,你就抬起杠来了?不值得的。


      又为什么说“佛性”无常?这是对那些把佛性看成了一种实有的物质、相的人来说的。如果把佛性当成了一种实有的物质、相,他的看法就错了。此时他眼中的“佛性”,就成了无常的了。   (  这个解释中的“佛性”,与真的佛性不一样的。一个有引号,一个没有引号。)
      
      这是六祖的意思。所以,你杠过头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众生生死之妄心,也是从佛性中出,佛性是常,所以生死妄心,从本质上看,也是常。
      六祖换个说法,你就抬起杠来了?不值得的。








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妄心念念迁流,刹那变化请问妄心如何是常?
发表于 2014-12-12 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4-12-11 22:59
众生生死之妄心,也是从佛性中出,佛性是常,所以生死妄心,从本质上看,也是常。
      六祖换个说法, ...

众生生死之妄心,也是从佛性中出,佛性是常,所以生死妄心,从本质上看,也是常。

妄心变化不停,但妄心超出了真如法界了吗?妄心脱离真心了吗?这里说的是本质。注意是本质。不要别人说这,你说那。

如《楞严经》说的,世间一切所有物,都是妙明真心。按照你的意思理解,所有的变化不停的虚妄事物,怎么是真心?怎么是常?难道佛说的有错吗?


所以说你这些抬杠没意思,只是从字眼上较真。如果那些人从道理上说错了,自然可以较真。
发表于 2014-12-12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楞严经》说的,世间一切所有物,都是妙明真心。按照你的意思理解,所有的变化不停的虚妄事物,怎么是真心?怎么是常?难道佛说的有错吗?
------------------------------------------------------------------------
评:说得好。
发表于 2014-12-12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9-30 03: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