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123|回复: 4

[佛力超胜] 净土教义与传承简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30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 第一章 净土教史概观
    (一).?「一见明星,大悟彻底」,这是二千五百年前(公元前六世纪顷),释迦牟尼佛于佛陀伽耶(Buddhagaya)之菩提树下初成正觉时,如秋夜澄澈,天上星月,朗朗映现于波平浪静的大海原;宇宙森罗万象,朗朗浮现在释尊大觉圆明的心海中。
    此时,释尊很想将这甚深微妙的悟境弘传给他人,继而又想到像这样深妙的境界,别人毕竟无法领悟,于是想当下进入涅槃;然而正当回顾这如梦似幻的人生,因起惑造罪而受苦的芸芸众生时,不禁深起大悲,不忍舍弃而独取涅槃,因而离开正觉之座,先往鹿野苑(Mrgadava),为阿若憍陈如(Ajnata-Kaundinga) 等五比丘说法。此即释尊最初的说法,所谓「初转法轮」。
    此后约五十年间,尽其全力宣扬佛法,当时并没有集成文字。直到释尊灭度后,诸弟子才在释尊灭度之年,首次集合弟子结集三藏;之后又在入灭百余年、二百余年、四百余年等各行结集,共结集四次,其所结集而流传下来的,就是经、律、论三藏。
    (二) 净土教始于释尊在耆阇崛山(Grdhrakuta)上之说法(讲《无量寿经》),次于王舍城(Rajagrha)(讲《观无量寿经》)与祇树给孤独园(Jetarana-Anathapindada-Arama)之说法(讲《阿弥陀经》)而逐渐显著。后依之结集成《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使净土教理成为有形之物,而大放光芒于人间。
但这只不过以净土三部经为中心来追寻净土教之滥觞而已,现在以更广阔的视野来看日本现存的大藏经,其版本不只二、三种,其中最被广泛使用的是「缩刷藏经」(于此藏初刊之后,又出版《大正大藏经》)。
    此藏经有八千五百三十四卷,大别分为九百一十六部,四百八十册。此不只是佛经,也有历史本、戒律本、注译本,其中与净土教有关之经典至少有二百数十部之多。
先举「华严部」:《华严经》(「四十华严」)末尾⟨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说: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刹
    这虽是普贤菩萨开示善财童子之语,但在此就已明白地显示,有愿往生阿弥陀佛安乐国之净土教的思想。
    次就「方等部」:三百六十三部之中,不只收录「净土三部经」,含有净土思想之经典也有数十部。
    更于「般若部」:《大般若经》六百卷之第一卷、第四百零一卷、与第四百七十九卷中,有描述西方极乐世界之情景。
    进于「法华部」:《妙法莲华经》之第七卷⟨化城喻品⟩说:「三千尘点劫之昔,有一位大通智胜佛,其王子十六人之第九王子成佛,号阿弥陀佛。」同经之第二十三⟨药王菩萨本地品⟩说:「闻药王菩萨本地之事而修行者,命终即生安乐世界阿弥陀佛所。」
    最后「涅槃部」:《大般涅槃经》四十卷中,于第一卷、第三卷、第十卷与第二十四卷中,有说到极乐世界之事。
    要而言之,含有净土教思想之二百数十部经典,是否都是释尊亲说,至今虽尚无定论,但释尊五十年间之说法,时时说到阿弥陀佛之安乐世界,却是不可置疑的事实。天台宗之荆溪大师说:「诸经所赞,多在弥陀」,此决非不当之语。
    (三) 释尊入灭后五百年间,即所谓小乘教兴盛的时代,故大乘之净土教似尚未兴盛。但在这时期相传为大目犍连(Maha-maudgalyayana,纪元前六世纪)所作之《阿毘达磨法蕴足论》、及小乘异部之论书中,已可看出净土思想。
    其后到大乘佛教第一期之代表人物-马鸣菩萨(Asuaghosa,纪元一世纪)所造之《大乘起信论》中,明白记载受阿弥陀佛之摄护往生西方净土之事。
    至八宗之祖-龙树菩萨(Nagarjuna,纪元二世纪)于《十住毘婆娑论》之⟨易行品⟩中,说明难行道与易行道;更于《十二礼》专赞阿弥陀佛之德;并于《大智度论》中处处宣扬净土教。
    尤其是天亲菩萨(Vasubandhu,纪元五世纪)依「净土三部经」,撰述《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即《净土论》),以阐明「一心归命」之真髓。
由于以上诸师的努力,阿弥陀佛之他力教的苞蕾,始在印度天地中,从隐而显地开出美丽之花。
    (四) 中国之佛教始于后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七年),由印度僧「迦叶摩腾」(Kasyapamatanga)及「竺法兰」(Dharmaraksa)二人率先来华所传入;那时已由摩腾之兄奉持阿弥陀佛的画像来中国。其后八十余年,桓帝建和初年(一四七)安息国僧「安世高」来中国与月氏国的「支娄迦谶」(Lokaksema)共译《无量寿经》,之后许多翻译家都曾翻译过此经,计有十二次之多;其间《观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也各翻译二、三次。经过这样的耕耘净土教才在中国的土地上发芽。
    虽然后汉起至西晋末年之三百余年间,是中国翻译经论的时代,但在东晋之世,竺僧显(三二○顷)与道安(三一二-三八五)出现,已有愿生兜率净土的思想,直至庐山慧远(三三四-四一六),中国的净土教(西方净土)才逐渐兴盛起来。
    慧远与同志一百五十人结成莲社,在今江西省庐山勤行昼夜六时的念佛,后来的学者称其为庐山流的念佛,其法灯相传远及宋、元、明的时代。
    后来传入日本的净土教,不是庐山流,而是始于梁武帝天监六年(五○七)北印度菩提流支(Bodhiruci)到洛阳翻译天亲菩萨的《净土论》,将之传授予昙鸾大师(四七六-五四二)而开始的。
    昙鸾大师本是四论宗的学者,因访南中国的陶隐居,接受传长寿法的仙经,在归途中,于洛阳遇菩提流支授与《观无量寿经》,因而焚烧低劣的仙经而归入净土教。之后著《净土论注》(亦称《往生论注》),大力地向世人显示净土他力(佛力)的深义。此后涅槃宗的学者-净影寺的慧远(五二三-五九二)、天台宗开山祖师-国清寺的智者(五三八-五九七)、三论宗学者-嘉祥寺的吉藏(五四九-六二三)、法相宗的大成者-慈恩寺的窥基(六三二-六八二)、华严宗学者-黄龙寺的元晓(六一七-六八六)、天台宗中兴者-传教院的义寂(九一九-九八七)、法相宗的憬兴(年代不明)与天台宗的知礼(九六○-一○二八)等,于自宗之外,或撰净土三部经的注解书,或修念佛三昧,各自弘传净土的教义。
    然舍去他宗之教,而归入净土一门,是西河道绰禅师(五六二-六四五)。禅师十四岁出家,专以《涅槃经》求安心。因参谒石壁谷的玄中寺,读昙鸾大师的碑文,深受感动,而彻底归入净土门,时年四十八岁。此后每日念佛七万遍,一生讲解《观无量寿经》达二百遍,著《安乐集》,极力阐扬净土教理。
    踵之,唐朝之善导大师(六一三-六八一)受教于道绰禅师,著《观经疏》四帖、《往生礼赞》、《法事赞》、《观念法门》、《般舟赞》,以楷定从来被错解的净土教义,而建立中国净土教的骨干,至此净土教才开始繁荣,而成为有花有果巍然壮观的大树。其弟子有怀感(六八○顷)、次有法照(七七二)、次有少康(八五○)等相继出世,以继承善导大师之伟迹。
    这样,从菩提流支、昙鸾、道绰、善导等相继传来的一流,叫做善导流的念佛。

**                         第二章 无量寿经之说时

**    (一).?《无量寿经》是何时所说的呢?在历史上找不到线索。但法然上人在《观经释》中举出「三文一理」,亦即从教理上看来,可以断定是比《观经》先说的。「三文」就是:
    (1) 在《观经》的「华座观」有「是本法藏比丘之愿力所成」之文。这是指《大经》所说之四十八愿因果是愿力所成的,所以在《观经》之前已说出《大经》是没错的。
    (2) 在《观经》的「中品下生」也有「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之文。因为在《大经》中已经说过四十八愿,所以在此段经文中才这么讲,如果在《大经》中没有说过,则接着必须说出四十八愿之情形。因为没有说出,这就证明在《观经》之前已经说过《大经》的四十八愿。
    (3) 在《大经》上卷,阿难尊者向释尊问:「法藏菩萨,为已成佛而取灭度?为未成佛、为今现在?」释尊答:「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而在《观经》中详细说明安乐国的情形。如果《观经》比《大经》先说,则阿难尊者在《观经》的说法中,已经闻过了阿弥陀佛安乐国的情形,不必在《大经》说法时再次请问释尊。然而会有此请问,就是《大经》比《观经》先说的证据。
   其次言「一理」:在《大经》中说明法藏菩萨发心修行与净土的情形,因而《观经》是以《大经》所说的为基础,而详说十六观的观法。故可明知是「大前观后」。

**                            第三章 无量寿经之翻译

**    (一) ?《无量寿经》在中国前后翻译过十二次,其中五部现存,七部失传,
此称为「五存七缺」。
    1.《佛说无量寿经》二卷 后汉 安世高译 欠缺
    2.《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四卷 后汉 支娄迦谶译 存
    3.《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大阿弥陀经》)二卷 吴 支谶译 存
    4.《佛说无量寿经》二卷 曹魏 康僧铠译 存
    5.《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 曹魏 白延译 欠缺
    6.《佛说无量寿经》二卷 西晋 竺法护译 欠缺
    7.《佛说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二卷 东晋 竺法力译 欠缺
    8.《新无量寿经》二卷 东晋 觉贤译 欠缺
    9.《新无量寿经》二卷 刘宋 宝雲译 欠缺
    10.《新无量寿经》二卷 刘宋 昙摩密多译 欠缺
    11.《无量寿如来会》二卷 唐 菩提流志译 存
    12.《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三卷 赵宋 法贤译 存

**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0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无量寿经之梗概

**    《无量寿经》是释尊在王舍城耆阇崛山入大寂定,显现与阿弥陀佛同相之威相,以阿难尊者为对告众,演说释尊出世之本怀的他力法门。
    上卷说如来净土之因果:
    如来净土之因:即阿弥陀佛示现法藏菩萨时,在世自在王佛所,见二百一十亿之诸佛国土,于诸佛净土中选取最美善之处,自己也构思建立一个净土,而发四十八之誓愿,并重发三誓之大愿,就是誓愿不论善人、恶人、智者、愚者,只要听闻我愿力的道理而信顺的人,就必定救度他,使其往生安养界,如果此事不成就,誓不成佛。之后即依其誓愿永劫修行。此谓之如来净土之因。
    如来净土之果:即依法藏菩萨之修行而圆满愿行,成为阿弥陀佛,而完成西方净土,并向十方世界示现「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之名号,使众生闻信。
其次,在下卷说众生往生之因果:
    众生往生之因:有两种:一、念佛往生,二、修诸行往生。在下卷初先说念佛往生之因,接着再说诸行往生之因。之后在东方偈一段文中,诸佛劝赞这两种往生之因。
众生往生之果:就是众生往生净土所得的佛果。释尊先从第二十二愿之意义说起,再介绍观音、势至二菩萨是最初的往生者,又广说往生之人都具足三十二相,智慧圆满,神通自在,而供养十方诸佛,又能够到十方世界随意自在地救度众生。
    随着是释尊宣说「劝信诫恶」的一段,亦即恳切地劝导避五恶,修五善,不要背离仁义礼智信之道。接着说「不了佛智」,不能明信佛之大智慧的人,不能往生真实净土,所以劝人明信佛的不可思议智。

**                           第五章 无量寿经之大意

**    《无量寿经》的大意:《大经》的大意在于释迦、弥陀二尊的遣唤,惠施真实功德的名号。亦即释尊说阿弥陀佛的因源果海(如来净土的因果),而劝往生其净土(众生往生的因果)。从释尊的心意来讲,谓之发遣;从弥陀的心意来讲,谓之招唤。此遣彼唤,以「六字名号」惠施一切众生是《大经》一部的大意。

**                             第六章 无量寿经之宗体

**    (一)?古来讲说经文的惯例,如前所述,先论大意,再论定「经宗」与「经体」,这样才能了解一经的根本义。所以现在想讨论无量寿经的「经宗」与「经体」,但在这之前,要先了解「经宗」与「经体」的字义。
    「经宗」:在天台大师《法华玄义》之一说: 宗者,要也。
    就是一经所说的法门义理之中,指其最为重要的,亦即是指一经所说教法的中心点,譬如纸扇的结要之处。
    「经体」:天台大师之《观经疏》 上说:
    体者,主质之义也。
    就是连亘一经全体的本质,亦即贯彻一经之始终的根本精神,以纸扇来说,纸的部分譬如「经体」。自古以来,对经宗、经体的比喻,是以房屋的梁柱为宗,房屋所有的木材为体作惯例,这是很好的比喻,故附记于此。
    (二)《无量寿经》的「宗」和「体」。亲鸾大师在《教卷》说:
    说如来本愿为经宗致,即以佛名号为经体也。
 《大经》一部上下二卷,所说虽然很广,但其中心点,不出于四十八愿。亦即以「本愿」为「经宗」。更于四十八愿中,一一愿的根本精神就是名号。这名号不只是四十八愿,也是连亘《大经》一部全体的本质,故以「名号」为「经体」。本来本愿与名号并非分开的,这只是因(本愿)与果(名号)的差别,其体是一。但四十八愿是总,名号是别,以此总别的不同,举出经宗与经体,如前面所举《教卷》之文就是。

**                第七章 《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的梗概

**    次述《观无量寿经》的梗概:当释尊在耆阇崛山之时,王舍城发生了大悲剧。太子阿阇世禁闭父亲频婆娑罗王于牢狱,又使其母韦提希夫人同样遭受痛苦。此时韦提希夫人不堪愁苦,遥请释尊降临;因而释尊以神通力出现在夫人的室内,又从自身的光明中显现十方净土给夫人看,夫人看后,求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道。
    在此释尊先为夫人说定善十三观的修行,定善就是息虑凝心,亦即使心寂静,不起余念,观想安养国土及佛与菩萨。当释尊说到第七观华座观之时,为夫人说「除苦恼法」,正开始说时,忽然间,阿弥陀佛现在空中,夫人拜见了阿弥陀佛,发起信心,欢喜大悟。
    释尊说完了定善十三观,虽然夫人没再问,而释尊自说散善三观。散善就是废恶修善,亦即在散乱心中废恶修善之意。这善是什么呢?所谓三福;就是指世间的善、小乘的善、及大乘的善三种,释尊将此当作众生的机类,而分为九品。其中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三品是大乘的机类,大乘善就是修第三福;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之二品是小乘的机类,小乘善就是修第二福;中品下生一品是世善的机类,世间的善就是修第一福;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是三福无份,虽说是一点善行也没有的恶人,但只要依念佛也能往生净土。
    在最后,赞扬「南无阿弥陀佛」的六字念佛,唯有此是最殊胜的成佛之法,所以劝人信此持此,而结成一经。
    《阿弥陀经》是释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以舍利弗尊者为对告众而说的经。此经先标示极乐的位置,再解释极乐的名称,进而赞叹宝树、宝池、天乐等的庄严,以光明无量、寿命无量解释阿弥陀佛之名,又赞叹往生的人也能得到无量光明与无量寿命。
次明欲往生极乐国土者,须舍去自力的少善根少福德,劝人唯依多善根多福德的念佛。这就是在叙述《观经》尚未说完的余义。
    最后,释尊述说东、南、西、北、上、下六方的恒沙无量诸佛,都证明念佛的功德不虚,而举出诸佛护念的利益,劝人信称念佛。
    释尊出世的本意,唯在于宣说阿弥陀佛的本愿,劝化众生他力的念佛。因此虽然先说《大经》而广示,但还没明白地解释此念佛胜于诸行的原因,所以再说《观经》与《小经》,使疑心深固之自力根性的人,最终也能闻信。释尊深重的慈悲和恳切的施设,唯有感泣欢喜之外,无法形容。

**

**转自于庐山龙泉寺网站


发表于 2014-12-2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4-12-2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8-10-25 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3 04: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