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97|回复: 0

[学佛交流] 杀生的人有罪,吃肉的人有没有呢?阎罗王这样判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9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杀生的人有罪,吃肉的人有没有呢?阎罗王这样判案

众生乃众缘和合而成,从十二因缘演变而成人。蚂蚁乃至细菌皆是众生,我们不用往外找众生,人自性中已有无量众生。

现在科学发达,已经证明人体内有很多细菌和微生物,我们的五脏六腑中都有无量的众生。
人吃的食物也是众生,譬如猪肉、牛肉、鱼类等,这些肉类中有很多细菌,人吃这些肉类,肚子里就有了这些细菌的种子。
吃哪一类众生较多,就和它成为眷属,与它的因缘就加深,乃至纠缠不清不能分离。猪肉吃多了,就有机会生为猪;牛肉吃多了,就生为牛。
那多吃米,是否也会变米呢?米是无情,而众生是有情。如果噉食有情众生,就会生为有情众生。人若禁食哪一类众生,就是度那一类众生。「度」,就是度过苦海,登涅槃彼岸。人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就不应该吃众生肉。
从前有一个吃肉的人,死后到阎罗王那里,他生前吃过的肉类众生,都要来跟他算账,这个吃肉的人还自我辩护:「我虽然吃肉,但罪不应该归我,应归咎于卖肉的人。」
于是阎罗王传召肉贩,这肉贩也自辩:「我所以卖肉,都是因为有人买肉。如果没人买肉,我又何必卖肉呢?」
肉贩和吃肉的就互相争论,后来两个人把责任推在屠夫身上。于是阎罗王又召见屠夫,屠夫也自辩说:「我确实是宰猪,但是因为有人买,有人吃肉,我才会屠宰;如果无人买,无人吃,我也不会宰了!」
就这么各说各的道理,所说的尽是造罪业的道理。结果,阎罗王仍然判吃肉的人偿还血债。
可见我们吃哪一类众生,就与那一类众生结下不解之冤,所谓:
肉字里边两个人,里边罩着外边人,众生还吃众生肉,仔细思量人吃人。
楞严经》中也说:「羊死为人」,羊既然可以为人,猪牛也可为人,可是未得天眼通,不能观察其因缘,就以为猪是猪,羊是羊。
人多吃众生肉,把本有的自性都埋没了,失去了灵性,变得更愚痴。所以想要度众生,先应戒食众生肉。欲度众生,先度自性众生,但是度生还要离相,无所执着,方为真度。

     杀生吃肉罪过弥天


  一天,一位父亲牵着小儿的手,前来皈依。大师微笑地看着孩子问:“你喜欢吃肉吗?”

  孩子点头:“喜欢。”大师一把抓住孩子的小手,将他的手指塞到他嘴里:“这个肉很香啊,你吃吃看哪。”

  小孩拼命挣脱,口里喊着:“吃不来,吃不来。”一旁的父亲看得目瞪口呆。

  大师说:“你晓得自己的肉不能吃,那为什么其他动物的肉却吃得下呢?你现在吃他,他将来吃你。那种被吃的痛苦,比你吃自己的肉,要难受千万倍!”

  孩子吓得说不出话来。

  大师回头望着孩子的父亲说:“圣人教导我们,己所不愿,勿施于人。可怜世人弱肉强食,已经习以为常,根本不觉得杀生吃肉有什么罪过。

  看见有人不吃肉,还嘲笑他迂腐迷信,却不想想自己有朝一日变成鸟兽鱼虾,被人猎捕,要杀了吃,这个时候,他是否还觉得,自己被杀被吃天经地义!

  自己身为鱼肉就应该被人吃?他还能欢喜被人填肚子吗?

  “不会不会!”父亲连连摆手。“

  那么,他是否会怀恨在心?”

  “嗯!恨!很恨!”孩子使劲点头。

  大师继续开导:“假如这时候来了个戒杀放生,自己又不吃肉的人,劝大家不要杀他,愿意出钱买了放生,他心中还会认为这是迂腐迷信吗?还是感激救命之恩,终生难忘?

  如果能够设身处地反复多想想,我想,大家恐怕宁愿吃自己的肉,也不肯吃众生肉。县令,县令命人将囚犯打得血肉模糊还未消气。
杨自惩跪在地上帮囚犯求情。县官不解,说:这个囚犯做的坏事太多,不由人不怒。杨自惩叩首报告说:朝廷本身有过失,人民对朝廷丧失信心,人心涣散。那么百姓犯法,错在哪里?错在没有人教导。那么谁负责教导呢?父母官。你是这个地方人民的父母官,百姓的老师,弟子为非作歹,是你没有把他教导好。他做了这么多坏事,的确要重判,你应该去怜悯他,怎么能发怒呢?县官听杨自惩这样一番言论,觉得十分有理,于是不再发怒。杨自惩这个人家境贫寒,却是自由心善。进入衙门之后,对待囚犯特别有怜悯心。有些人送礼托他帮忙,他一无所取,凭良心办事,不受贿赂。有时候狱中囚粮缺乏,囚犯只能饿肚子,杨自惩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如僧人化缘一般到富裕心善的人家要来捐助,让这些囚犯吃饱肚子。一次,新来几个囚犯没饭吃。尽管自己家里粮食也并不宽裕,杨自惩还是跟夫人商议,将家里一半的米拿了出来。此后,杨自惩生二子。两个儿子官至南北吏部侍郎。什么是侍郎呢?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十分显贵。他的长孙则做到刑部侍郎,次孙为四川廉宪,廉宪为古代官职名,也被成为钦差大臣。(二)明正统年间,福建地区有一个十分有名的盗匪名叫邓茂七。英宗皇帝用鄞县的张楷带兵南征平定叛乱、擒获邓茂七,但是毒瘤已深,还有些余党。于是朝廷有委派布政司谢都事,布政司相当于现在的省长,都事是布政司下面的官职,派一个姓谢的都事搜杀东路的贼党。这个谢都事有点意思,领到任务之后,他并没有一片撒网,而是想方设法拿到了贼党的名册。官兵进城搜查,谢都事就给那些和贼党没有关系的人一个小白旗,让他们把旗子插在门口,如此一来全活万人,这是功德。自古以来,凡驰骋沙场做到大将军的人,一般很难保全后裔。为什么?杀伤无数,所以后代往往不好。但凡后代好的武将,必定是爱惜人命,绝不妄杀的人。后来,谢都事之子谢迁高中状元,做到宰相,孙子谢丕则高中探花。(三)福建莆田,无人不知林氏。林氏先世祖母好善,常做粉团布施穷人。老太太布施非一日之功,而是长年累月,不曾间断,必定也是家大业大。一仙人化为道人见林家布施,于是天天来此索取,别人要一个两个,他要六七个,并且天天都来,这一要就是三年。平常人若见这样的人必定觉得此人贪得无厌,未免心生不悦。可是林老太太却每日欢欢喜喜将六七粉团交与道人。三年哪,非常人所能及。道人知道,布施救人发自内心,这是真善。一日,道人告诉老太太,你家中有一风水宝地,待你百年之后一定要葬于此地,那么将来你的子孙做官之人,有一升芝麻那么多。老太太百年之后,后代依照道人指点将她下葬。果然,她死后的第一代后人就有九人考中进士。以至于在福建莆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叫“无林不开榜”。但逢科考,中举人、进士的,数林家最多,直到现在,林氏后人依旧贤德倍出。
三个故事,细思耐人寻味。所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先祖有德,福荫后人的故事不胜枚举。诚然,这些代有才人出的家庭必定少不了良好的教育,可是在看得见的东西背后,谁又能否认这不是先祖好善积德的阴德?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9-29 16: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