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350|回复: 7

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大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8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大意



普贤行愿品大意  (第一集)  1988/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4-0001

  请掀开经本,一四0一面,也就是本经最后的一卷,「普贤菩萨行愿品」。这品经一共有四十卷,是《华严经》的最后一品,通常称为《四十华严》。这部经在我们中国一共是有三次的翻译,第一次是在东晋的时代,《华严经》最初传到中国来,当时我们也把它翻出来。但是传来的梵本是个残缺不完整的本子,经的部头太大,保存非常不容易,所以往往有散失。这个情形是难免的,尤其是在古代,在东晋那个时候纸张还没有发明。

  印度经典都是用贝叶写出来,贝叶相当厚,有点像我们台湾香蕉的叶子差不多,也许有很多人看见过。它的密度比较细,印度人就拿这个树叶来写经,保存的年代也能保存得很久。通常一片树叶,它也裁得很整齐,大概有这么长、这么宽,一片树叶通常都是写四行。你们想想这一部《华严经》,那个分量就很可观,恐怕用现在来讲,要装一卡车恐怕都装不下,一部《华严经》。所以很容易失掉的,丢掉就残缺不齐。到中国来这部经,实在讲差不多只有全部经的三分之一的样子,我们也把它译出来,非常珍贵,宝贵它。

  第二次翻译在唐朝,就是武则天做皇帝的时候,实叉难陀到中国来,也带了《华严经》的原本。他带的分量还不是完整的,但是比晋译的要多很多,要多出九千颂。佛经里面计算篇幅,它不像中国人,中国人书的分量多大就算多少字,这部书有多少字,以这个来算篇幅。印度讲颂,所谓颂就是四句做一个单位,不管句子长短,四句叫一首颂。全部的《华严经》是十万颂;换句话说,它有四十万句,这是完整的。实叉难陀带到中国来的这部经,有四万五千颂,诸位想想一半还不到;但是比东晋那个时候翻译的,就多出了九千颂。可见得最初来的经残缺得太多,因此经的意思都不完整,但是在华严宗的历史上,它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初祖,就是华严宗的杜顺和尚,云华,乃至于贤首,都是依晋译的这部经来建立华严宗,所以对于华严宗的历史很重要。

  到唐译出来之后,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八十华严》,晋译的叫《六十华严》,虽然不完整,但是《华严经》的义趣可以能够看得出来。在唐朝贞元年间,这部经,就是《四十华严》,《华严经》最后的一品,是当时中国的南方有个乌荼国王,是个小国,对中国皇帝进贡,进贡就是送礼物。礼物里有这部经,就这一品,这一品是完整的,一点都没有缺。中国历代帝王都是信奉佛教,都是虔诚的佛弟子。所以就找到当时在中国弘法的一位印度高僧般若法师,请他将最后这一品四十卷翻译出来,就称之为《四十华严》。实际上就是《八十华严》最后的一品叫「入法界品」,完全的品题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这部经翻译的当时,就是清凉国师参加翻译的工作,参加这个译场。经译出来之后,皇帝下了个诏书,因为清凉大师一生专门弘扬《华严》,《八十华严》他老人家一生讲了五十遍,在中国历史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比的,他把《华严经》讲五十遍。所以皇帝就下了个诏书,我们俗话称圣旨,给清凉国师,请清凉国师给四十卷,就是「行愿品」做个批注。这是皇帝下命令,请他做批注,现在就是《疏》,这四十卷的《疏》。

  他注完了这部经之后,感觉得这样大的经,而且可以说是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在佛法里面讲非常的重要。这么大,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够受持、读诵的,在那个时候确实如此。为什么﹖唐朝那个时候印刷术没有发明,中国的印刷是宋朝以后才有的,在那时候都是手写的。你们想想看,这么大的经,有五本,哪个人能够一生当中写一部,天天在家去念?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那时候统统是手写的卷子。又感觉得对于我们修行太重要了,所以他老人家特别就把这一卷,就是最后这一卷别行流通,就是把这卷特别从大经里头抽出来单独流通。所以现在有很多人讲到《普贤行愿品》,只晓得这一卷,以为这就是《普贤行愿品》,而不知道《普贤行愿品》有四十卷。

  不但很多在家的同修不知道,我们最初把这个书印出来,我送了很多法师。许多法师看到这个,都吓了一跳,《普贤行愿品》不是一点点吗?怎么会有这么多?就是说连法师都不晓得,都没有见过。可见得的确,读全部的经文不是个容易事情,这些年我们流通得很多、很广,大家都知道。但是最后这一卷清凉大师特别重视,他老人家有批注,他的学生,就是宗密大师,宗密大师是清凉大师底下的一位祖师;清凉大师是第四代,宗密大师是第五代,华严五祖,第五代。宗密大师就把清凉大师的《疏》又做了个《钞》,就是他的批注再加上批注,注得很详细,就是《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这个书我们也印得很多,分量比我们现在这本薄一点,大概有这个的三分之二,就是这一卷经的批注,注得非常的详细。如果单单要跟诸位来研究《别行疏钞》,我们每天晚上讲一个半钟点,我看至少也要讲一年,没有一年的时间,这一卷经讲不完的。

  这次我回来之后,我们里面的同修非常发心,上次我跟诸位提过了,很难得!他们自动自发来给我说,我们专修净土,专门研究净土五经。我听了之后非常的欢喜,他要求我,我们《华严经》可不可以不讲了?我说怎么可以不讲!我们讲净土五经,净土五经就包括「行愿品」别行的这一卷。五经除了三经,《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
 楼主| 发表于 2021-1-18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法子教了。就要教他洒扫应对,诸位读《礼记》,读中国的《礼经》你就明白了。

  佛法的教学,你看出家,一出家五年学戒,你学什么?就是学礼。出家五年要把《沙弥律仪》,就是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统统要做到,把它变成你的生活习惯。是学这个东西,不是学《大藏经》里头「律藏」,不是学这个;换句话说,就是入伍训练,新生训练。佛门的新生训练,五年长的时间,要做这个。我们中国普通教学,你要一个人学做人的训练,大概也是六、七年,七岁到十二岁,六、七年的时间,要经过这么长时期的训练。所以他懂礼,是以礼治天下,不是以法。

  礼里面有道理、有人情,它活活泼泼,不像法律那么样的呆板。法律还有人去钻漏洞,礼里头没有,礼是从内心里面自发的,所以礼治好。明心见性从哪里做起?从学礼开始,可见得礼重要。儒家的《礼经》,实在讲,比佛法讲得详细,讲得琐碎,佛法里面所讲的真是简单扼要。儒家讲「礼经三百,威仪三千」,那真是很繁琐;佛法里头没有。佛法里纵然戒条,你说出家戒有两百五十条戒,实际上它的戒多少?戒不多,只有四重戒,加上十三条僧残,那是戒,总共戒律只有十七条。其余的都是属于礼节,佛门叫威仪,都是叫威仪,统统是礼节。

  礼节里头尤其是以沙弥的礼节是根本,就是二十四门威仪。这个十戒二十四门威仪,是佛法里面讲礼敬的基础,礼敬的根本。不但出家人必须要修学,现在在家的同修要想真正成就,也应该要修学。从前是以儒家的礼代替,我们学佛不必从《沙弥律仪》学起,现在儒家的礼失掉了,失传了,我们要真正学佛,你要是真正修十大愿王,你就必须要从《沙弥律仪》做起,这非常重要,我们决定不能够疏忽它。我只把这个重要性说出来,如果诸位要深入去研究探讨,都在宗密大师《别行疏钞》里面,那个里面就说得详细、说得多了。

  礼为什么这么重要?我们学佛,所以不能成就的原因,就是俗话讲有障碍,通常讲业障,业障深重。我们每个人都是业障深重,要是障不重那我们早开悟、早就成佛了,这个自己要承认。什么障碍?贡高我慢。不要以为我没有贡高我慢,你要没有贡高我慢你就成佛了。贡高我慢是与生俱来的,与生俱来的烦恼,贪瞋痴慢疑,这不是学来的,是与生俱来的。为什么?只要有我,就有傲慢。所以末那识常讲「四大烦恼常相随」。为什么叫末那?就是因为它有四大烦恼常相随,生生世世都跟着它,这才变成了末那识。

  这四大烦恼里面就有我慢,只要有「我」,他就会有傲慢,他终究会瞧不起别人。哪怕自己贫贱到了极处,要饭、叫化子,要饭这是贫贱到了极处。贫是没有财富,贱是没有地位,没有财富、没有地位到了极处,就在街头上要饭。要饭他怎么样?他有没有傲慢?他还是傲慢。他看到有钱人从旁边过去,还哼哼鼻子,「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是有几个臭铜钱而已」,他还觉得他自己并不在人家之下。由此可知,傲慢人人都有,这是很大的障碍,障碍了我们见性。

  儒家讲,儒家是不教你见性,不是教你成佛的,不是教你出三界的,它只教你把人做好,将来能生天。所以在佛法讲,儒家只是人天乘而已。因此在《礼记》里,你看儒家教人,「傲不可长」。它只教你傲慢不要再增长,希望减少一点,不要再增长,只教你这个程度。佛,因为你要明心见性,因为你要出三界了生死,那傲慢要断掉。用什么方法来断?礼敬。所以,礼敬最大的意义,就是消灭我们的傲慢心,用意在此地。把无始劫以来,心里头贡高我慢的习气要把它断除,这的确是难。无始劫以来的习气,要在这一生短短几十年当中,要把它断掉,的确不容易。所以觉悟了之后,要认真的去修学。古人所说,「理虽顿悟,事须渐除」,道理我们一说,豁然开悟了、明白了。可是那个习气要断掉,必须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间,要把它断尽。用什么方法?用礼敬。所以,佛法第一个修行下手处是礼敬,儒家的教学也是礼敬。

  你看《礼记》,我们一打开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跟普贤菩萨所讲的没有两样。《礼记》一打开,头四句话就是它的宗旨,这四句话说:「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这是把礼教的精神、目的,全部给我们说出来了。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你看儒家也是从这里下手。俨若思,如果用佛家来讲,毋不敬是心,是意业恭敬,俨若思是身,身体端庄有威仪。严肃,好像有重大的事情在考虑一样,他态度非常的肃穆。安定辞,言语肯定、柔和,这是说话。由此可知,它这句拿佛法讲,就是身口意三业恭敬,其目的是安民哉;如果大家都能这样做,天下太平,国治民安。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小学教育用礼教,非常有道理。世界要想到太平,我们国家要想恢复到强盛,还是要用礼教才对,礼教确实超过法治。

  礼敬的对象,菩萨告诉我们是『所有尽法界虚空界』,这个范围就太大了,这一切都是我们礼敬的对象。『十方三世,一切佛剎』,就是一切诸佛国土,拿现在来讲就是每个星球。太虚空里头每个星球,星球里面都有生物,都有有情的众生住在那个地方。有些有情众生不是我们肉眼能看见,现在人登陆月球了,证明月球里头没有人,没有生物,这个话靠不住。将来科学再进步、再证明,我们见不到的那些有情众生,也发现了。譬如在我们世间,人鬼就杂居,我们一般人见不到,有些人可以见到,证明人跟鬼确实是杂居的。

  尤其我们这个地球是凡圣同居土,有许多菩萨、阿罗汉也住在我们这个地方,我们也不认识他。像你们念的《水忏》,《水忏》是悟达国师遇到迦诺迦尊者,那就是阿罗汉,他的道场在四川。文殊菩萨住在五台山,普贤菩萨在峨嵋山,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四大菩萨在四大名山,确实是如此。像观音菩萨在普陀山,现在有许多人到大陆上去,去朝普陀,去拜梵音洞,观音菩萨还现身,有不少人看到过。也有人拜了一、两个钟点,看不到,那就是业障重,没有缘;至诚恭敬去礼拜,
 楼主| 发表于 2021-1-18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菩萨现身。所以这是凡圣同居土,不能说我们肉眼看不见,就不承认有,这太武断了。

  底下讲的是『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们晓得一个世界只有一尊佛,怎么会有这么多佛?这么多世尊?诸位要晓得,这就是华严境界,这就叫一真法界,不跟你讲假话,讲真的。讲真的,佛在本经前面说过,「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尤其讲得究竟圆满,「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同圆种智就是成佛。不但有情众生是佛,无情的众生也是佛,这才合乎一切恭敬。就是说我们待人接物的恭敬心,跟我们平常礼敬本师释迦牟尼佛,礼敬阿弥陀佛,决定没有两样。你才晓得佛陀的教育,是把你每天早晚去拜佛,要把拜佛的恭敬心用来处事待人接物,这个才有用,学以致用!这就叫普贤行,这就是修礼敬诸佛。

  绝对不是说我早晨拜三拜佛,晚上拜三拜佛,我对佛很恭敬了,对于一切人就不理会,那你就是所学非所用;课堂里学的,离开教室都没用处。这样做早晚功课,给诸位说,白做了,没用!好像在学校念书,书念得怎么样,离开学校一点用都没有,这书念它干什么?学校里所学的,将来踏进社会我要用得上。佛法里面,早晚课就是教室上课,一定要把课诵应用在生活上。我们穿衣吃饭、待人接物,用至诚恭敬心,这就是普贤行愿第一愿的精神之所在。怎样才能做得到?这要求三宝加持,使我们能够做到。我们自己要真正发心,真正想去做,真正肯去做,这个才行。

  所以底下讲,『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这个能力之因只有两个,一个是以法力,「普贤行愿力」加持,见一切人、见一切物、见一切事,统统是诸佛如来,这就是普贤行愿力的加持。第二就是以自己的力量,自己力量是什么?是「深心信解」,就是决定的相信,一点都不怀疑。相信一切诸法都是从真如本性流露出来的,共同一法身,共同一如来,法身如来。经上也说「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所以说,离一切分别执着妄想我们就能见到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就是如来、就是真心,禅家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够做得到,你要不能真正理解,不能真正相信,你做不到;唯有彻底理解、相信,自己肯发心、肯努力去做了。

  『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常」是不间断,无时无处不在修行,就是修礼敬诸佛这个法门。也就是说我们以真心、诚心、恭敬心处事待人接物,乃至于我们自己日常的生活,穿衣吃饭都要以真诚的心来修学。三业讲「清净三业」,三业要清净,必须要离过失。过失,佛经上常讲的,我们从纲领上说,「身」离开三种恶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离这三种恶业。「口」离四种恶业,不妄语、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不绮语、不恶口。绮语是花言巧语欺骗别人,说得很好听,但是都是存心骗人;恶口是说话很粗鲁,叫人听了很不入耳。「意」离三种过失,贪瞋痴,这个样子我们三业就清净了。

  佛所代表的就是三业清净,我们通常看到许多画的佛像。画的佛像上画个圆光,光的上面写三个字,这三个字通常用梵文写的,也有用中国文写的,它的读音是「唵阿吽」,意思就是三业清净。唵是身清净,阿是口清净,吽是意清净,就是这个意思,就是代表三业清净。菩萨教给我们,我们要用「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就是无时无处不修。这是总说,总纲领,底下是别说,虽然别说也是举个例子来讲的,细讲那是讲不尽的。

  【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身。】

  这是每尊佛的处所我们有能力现身,现无数身。

  【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佛。】

  这个的确要依前面所讲的两种力量,一个就是法力,普贤行愿的力量;一个是自己深心信解。实在上讲,此地讲的「深心信解」,与《弥陀经》上所讲的「一心不乱」,境界非常的接近,可以说深心信解就是一心不乱。如果不到一心,我们信解的心不深,不深你才有怀疑,才不能认真去做到。所以一定要依前面这两个原则,我们才能够做到。到了自己心地真正清净的时候,他就有这个能力。所以本经里面所说的,它的对象,前面说过,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听普贤菩萨讲那很容易懂,为什么?他证得法身了,换句话说,各个人都是证得理一心不乱。

  我们《弥陀经》里面,你看蕅益大师、莲池大师在批注里面告诉我们,一心不乱有两种,一种叫事一心,一种叫理一心。事一心是断见思烦恼,相当于小乘阿罗汉的境界;理一心不乱,至少是破一品无明,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的地位。这个地方《华严经》的对象讲法身大士,起码都是圆教初住菩萨。所以普贤菩萨对他们来讲,是一点都不费力气的;也就是说华严会上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人人做得到,人人都有这个能力的。我们今天学,努力去学,也只能学到相似位,但是从相似就可以入真实。因为相似是事一心不乱,真实的就是理一心不乱,那就是此地所讲的这个境界。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确实你有这个能力,可以化身千百亿,同时到十方诸佛世界去参学,礼敬诸佛,闻法、供养、代佛教化众生,确实有这个能力。

  像这样的人物,普贤菩萨还劝他求生净土,你们想想,净土法门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法门?不必说了,大家应该能想得到。不是第一殊胜的话,这样的菩萨,法身大士,他还要求生净土,他为什么?的确是为了究竟圆满一切佛法。我们今天有幸能闻到这个法门,能死心塌地来修学这个法门,我们省了多少的冤枉路,我们省了多少的时间!他们不晓得修了无量无边的大劫,才碰到普贤菩萨,才晓得这个法门。我们今天是博地凡夫,就知道这个法门,你真正有善根、有福德,你死心塌地相信,努力来修学,一生就成就。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的智慧德能,就是所说的功德道力,与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相差不多。这个能力从哪里来的?是阿弥陀佛神力加持你的,普贤菩萨愿力加持你的。我们今天如果懂得普贤菩萨修行的纲领,
 楼主| 发表于 2021-1-18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这个意思。「云」表的意思就深了,它表什么?非有非无。你看云彩,你不能说它无,明明有一块云彩,大家都看到,怎么可以说没有?你也不能说有,为什么?它不是实际的东西,你绝对抓不到它,也摸不到它,它代表的非有非无。这就教我们要看破、要放下,虽然看破放下,我们要拿这些表我们的恭敬心,我们要用这些物质来供养。云的意思,简单的说就是代表看得破、放得下,代表这个意思。所以在一切供养具里面,没有执着这些,不起贪心,取这个意思。下面是讲量,形容量:

  【一一量如须弥山王。】

  『须弥山』是最大的,尽心尽力我们来办供养,不但办最好的供养,而且办最多的供养。

  【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

  这里面有许多都是属于形容词。

  【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

  天天都要供养,这点我相信有不少同修天天都在做。但是一定有不少人,只在形式上做,而不懂得它的意思,所以你没有得到「广修供养」的真实利益。诸位要知道一个总原则,这十愿它最高的目标,我们用一句最简单的话说,就是拓开心量。每一愿,心量都是尽虚空遍法界,从我们广大心量里面,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十大愿王愿愿都是这个目标。所以不修普贤行愿不能成佛,道理就在此地,一定要把心量拓开。

  在事实上,我们生活当中也是如此,尽心尽力就圆满,功德就圆满。我有一块钱,我这一块钱统统做得很如法,这功德圆满。我有一百块钱,我只用了九十九块钱,还有一块钱还舍不得,这功德不圆满。为什么不圆满?因为他不晓得「天」的意思,不知道「云」的意思,他要真正懂得这个经上讲天的意思、云的意思,他就会修圆满功德,可以念念圆满功德。当然这里头必须要甚深的胜解,胜是殊胜,解是理解,甚深殊胜的理解,你才真正能够做得到;换句话说,宇宙人生的真相,自己有相当的了解,他就肯做了,他做得很自在,做得很快乐,没有忧虑、没有忧愁。所以供养要常修,要晓得修供养的意义。底下实在是菩萨怕我们不明白供养个里的真正意思,所以说了这些事相之外,还要跟我们讲出真正的一句。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一切的供养具,像前面所举的例子,这么好的供养具,这么广大无有穷尽,比不上『法供养』,就是说财供养比不上法供养。财有尽,法是无尽的,这是真的。譬如我们送人家礼物,我们送人家千金,不如传他一个技能;技能是法,他有一技之长,他的生活无忧无虑。你供养他千金,他钱花光了怎么办?他还是苦,还是没法子生活。你就晓得技能之可贵,技能是属于法。这是一句总说,底下也举了几个例子,第一:

  【所谓如说修行供养。】

  这是真的。现在台湾,我们同胞们生活都非常的富裕,这些供养具、供养品都可以选择上好的,没有问题。如果像中国大陆地区,生活非常之苦。现在去大陆的人多了,我们也在电视里面看到,回来的人讲大陆上的情形,你们听听之后,心里一定有感慨。他们那边一个大学教授,一个月的收入大概是一百三十块钱人民币,他们人民币跟我们台币现在是一比八,一块人民币换八块台币。你们想想看,一百三十块钱合我们这里几个钱?我们景美图书馆馆长到大陆去了一下,就告诉他们,我们台湾开出租车的,每个月的收入大概都是两万多到三万。他们一算,人民币三仟多块钱,这还得了!三仟多块钱,他们要赚两年才能赚得到,不能比!她就讲,他们家里人说四十年没回去,兄弟姐妹请她吃饭,到观光旅馆餐厅去吃饭。请她点菜,她就点了几个菜,一算帐一百多块,馆长就讲还是我请你们,不要你们请我了。

  在这种情形之下,学佛,你就学到法供养。你就晓得,物质供养,我们没有能力做到没有关系,佛菩萨绝对不会见怪。佛菩萨不会说,你是我的信徒,你送给我的礼太少了,不会的!佛菩萨实在讲,最欢喜看到的,就是你依教修行。你甚至于一柱香都不烧,一个头都不磕,你只要依照这个理论、方法去修行,这就叫真正的供养,诸位一定要记住这点。理真正明白,我们依教奉行,真正修行了,照这样说,我们形式上可以不要了。在理论上来讲,确实可以不要,甚至于连佛像都可以不要供,这是真的。为什么我们还要?还要是你慈悲心,供养佛像有两个意义,对自己怕自己忘掉了,提醒自己;第二个意义是影响别人,就是接引初机。我们怎么接引他?他是个不信佛的,我们见到佛像恭恭敬敬的礼拜,他看了心里受感动,他到以后慢慢的会入门。

  所以我们供养佛像,种种供养,香花供养,都是为了接引众生,使他觉悟。他为什么对佛像这么恭敬?他会起疑,他会来请教、来问你,你就藉这个机会,把佛法的道理讲给他听,劝他学佛。这是接引众生的一种方式,这个诸位要晓得。所以供养的时候,不是说我有多少钱,像前面讲的一样,我要办种种供养具,那没有必要。道场,有相当庄严的程度,就够了;典雅,教人一看能生欢喜心,就好了、就够了,用不着再用什么样的装饰品,没有必要。记住这段所讲的才真正重要,第一个我们要依教修行。第二:

  【利益众生供养。】

  你做一切有利于众生的事情,就是供养佛。我佛前面香花减少一点,我把这个钱拿去救济有苦有难的人;甚至于我今天香花不买了,我把钱拿去供养贫苦之人,行!诸位要知道,千万不要说,佛菩萨最重要,别人他就是饿死、冻死,这个钱不能给他。那你就错了,那一点慈悲心都没有,以众生利益在第一位上,这是诸位一定要知道的。尤其是我们家庭里面供养佛像,你一天不供香花水果,两天不供都没有关系。道场里面,刚才讲了,是供给别人看的,是为了接引大众的,目的在此地,意思是在这个地方。不是佛菩萨贪图享受,大家一定要搞清楚,所以凡是利益众生的事情很重要。

  利益众生的事情,最大的利益,无过于把佛法介绍给他,所以我们印送经书是非常好的供养。你看经书,
 楼主| 发表于 2021-1-18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实在讲财供养有了,因为你花钱去印,财是财供养;经书是法,法宝,财、法两种供养都具足了。何况送人家一本好书,人家很珍惜,天天去念,他在里面真的会有成就。过去我们这里印了不少,印得很多,今天早晨我还跟简居士在讨论这个事情。前几天新加坡打个电话来,要我在今年到那里去住的时间长一点,给他们讲一部经,我是准备给他们讲一部《无量寿经》。那边的听众估计大概是一千五百人,我这部经要讲一个月。一个月,每天书都会要减少个几十本到一百本,带去他就不带回来了。所以我们要准备五千本经书去,这一个月才能够应付得了;否则的话,到最后几天一定书都没有了,不够用了。怎么劝告人家都不行,劝他不要带走,总还是有人带走,这情形我们很了解。

  所以我最近就印了一万本,我印这个本子印小本的,印五十开的,就像你们看到小本的《延寿药言》那么大。一本的成本才六块多钱,还不到七块钱,一万本才六万多块钱,你看看多便宜,我就印了一万本。我就觉得,以后我们印成非常精美的,像基督教《圣经》小本的,我们净土五经都印成小本,口袋可以装。他随时可以拿来看,随时可以拿来读,我们成本很低,普遍的去供养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像今天你要是送他六块多钱,算什么?我们也拿不出手。我们送他这本经书,他当宝贝!这是真正的供养,「利益众生供养」。第三句:

  【摄受众生供养。】

  『摄受』是要我们心,我们心里念念要想利益众生,念念都想着帮助众生,念念都希望众生成佛,这个叫摄受,就是心里面念念想众生。第四句:

  【代众生苦供养。】

  『众生苦』我们能代得了吗?能代。怎么说能代?譬如我刚才讲印书,我们本来可以钱多一点,生活富有一点,现在我把我生活费用减少,我自己宁愿吃得苦一点,我把这个钱供养众生,这是我代众生受苦。我本来可以日子过得很舒服的,我现在过困苦的生活,把生活费用拿出来去帮助众生。所以这一举这里面统统都包括了。所以我们吃一点点苦有价值、有意义,我们自己苦一点,多少人得福,多少人得到利益。

  现在印经的人很多,发心的人很多,诸位要知道我们要印什么经?印最重要的经典、最需要的经典,无过于净土五经,或者印五经的批注。为什么?这些经,人家真正读了之后,他这一生确实能得度。其它的经典不是不好,不是一生当中能修得成功的;当生成就的佛法,就是净土经典。所以,对于净土经论我们要大力的来弘扬,介绍给一切众生。第五句说:

  【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

  这个『善根』,此地是圆教一乘,是大乘之上,当然这里讲的善根标准就高了。虽然这么说法,可是我们在座的这些人,我们没那么高的标准,因此我们还要讲三善根。三善根是什么?不贪、不瞋、不痴。一乘圆教的善根是什么?是精进,不疲不厌,这都是我们要牢牢记住,我们要认真去修学的。所以培养善根,就是培养对一切事物、一切境界不贪、不瞋、不痴;努力精进,自利利他上要努力的精进,这就是「勤修善根」。特别劝勉我们要勤修,要努力的去修学,我们自己这样修,就是供养诸佛,就是供养佛剎,就是供养菩萨海会。

  『不舍菩萨业供养』,菩萨业,业是事业,菩萨的事业是什么?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我们每天念这句阿弥陀佛,就是上求佛道。我们依照十大愿王的纲领来做人,处事待人接物,我们依照这个纲领去做,把这十条变成我们自己的生活行为。我们把净土法门尽心尽力介绍给别人,这就是普度众生,就是下化,这是菩萨业,这样做这就真正的供养。

  【不离菩提心供养。】

  大经上说过,「舍菩提心,凡所修行魔所摄之」,那都是魔业,所以菩提心很重要。菩提心简单的说就是觉,菩提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觉,就是觉心,不迷。无论在什么境界,顺境、逆境,自己决定是觉而不迷,这就是菩提心。要依照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跟我们讲的,我们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这个心,就是大菩提心,这个说法很正确;换句话说,我们念念不忘求生净土,对这个世间决定不迷、不留恋。如果我们对于世间要贪恋,就是菩提心失掉了,那你前面所修的都变成人天福报,六道里面的福报,就不是菩萨的善根。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

  前面是讲事,就是香花、衣服、灯云这一类的供养,物质供养如来,虽然是有无量功德。

  【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

  那个供养,供养得再多比不上法供养。比多少法供养?一念。因为一念时间很短促,供养不多,心里才起这一个念头,这一念就超过前面所讲的事供养的功德,百分不及一,还不止!

  【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换句话说,简直不能比,没有法子相比的。前面几句好懂,什么叫『迦罗』?迦罗是印度话,它的意思是讲我们毛孔的汗毛,这很细的,汗毛。汗毛拿一根来竖的把它劈开,分成一百分,百分之一叫做迦罗。那就很细了,恐怕要到显微镜底下才能看,这都是讲很小。『优波尼沙陀』,这也是一句梵语,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我们常讲叫「邻虚尘」,这是微尘里头最小的,我们肉眼看不到。经上讲阿罗汉有天眼,天眼也见不到,阿罗汉见不到,得菩萨的法眼才能够见到。所以跟虚空做邻居,它不能再分,再分就没有了,所以我们叫它做邻虚尘,跟虚空做邻居,这是讲极少极少。总而言之,就是法供养的功德之大,绝对不是财供养所能够比的。这点我们要知道,可见得我们要修广修供养,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不一定要有财富;没有财富的人,一样可以修到圆满的供养功德,我们晓得修「法供养」。

  【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

  唯有法才能够帮助你断烦恼,开智慧,了生死,成佛道,财供养做不到。所以法供养确实超过财供养,诸佛菩萨没有一个不重法的,法里头第一,
 楼主| 发表于 2021-1-18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依教修行就是供养。

  【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

  『如说行』,前面法供养里面举的七个例子,这个七句是法供养里面的纲目,这样修行他才能成佛、才能够生佛。

  【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这是比较为什么财供养比不上法供养,所以然的道理就在此地。法供养不但自己能成佛,而且帮助众生成佛。这是财供养,财供养自己要供养太过分,福报都享尽了,福报享尽业障就来了。有不少同修来问我,听说念佛预知时至,无疾而终,我们应该怎么样学才能学得到?我想有不少人会关心这个事情。我老实告诉诸位,凡是这样成就的人,他没有什么秘诀,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只不过就是他能看得破、放得下而已,就这么简单!他能看得破、能放得下,他无忧无虑、无牵无挂,他什么障碍都没有。你修得再好,你一天念佛念得再多,只要有牵肠挂肚的事情还放不下,那就是你临命终的业障。你要能把一切放下,一切都舍掉,业障就没有了!没有业障,各个人都能预知时至,各个人都可以站着走、坐着走,你爱怎么走就怎么走。

  古德里头有个人,名字我记不得了,我刚刚学佛的时候,喜欢看那些故事书。看到有个往生的,他表演,他就问大家,他说盘腿坐着往生的,你们有没有见过、有没有听说过?大家说有,我们有听说过。站着走的?也有听说过。他竖了一个蜻蜓,头朝下脚朝上,竖在那儿。这样走的,你们有没有听说过?大家说没有,他就走了。你说多自在、多潇洒,简直就跟开玩笑一样,真是游戏神通!人家为什么能做得到?说老实话,没有什么秘诀,就是无牵无挂、无忧无虑,这点很重要。我们在平常就要把一切放下,身心自在,你业障就没有了!有一样牵挂,那就是一个业障,有两桩牵挂,就是两个业障,你业障多了,你要自找麻烦。

  临终有病苦,我跟诸位说,那个靠不住,不见得真的能往生。唯有临终没有病苦,预知时至,那是决定往生,那一点都不假。我们学佛要晓得,这才是我们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这个世界是假的,什么都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何必在那里去计较?所以,老老实实要把这真的事情要当真,假的事情要放下。钱财多了,我们衣穿得暖、吃得饱,够了,再多的,则修法供养,去修布施,兴隆佛法。兴隆佛法,我还跟诸位说,不要盖庙,拿钱去盖庙,钱都可惜掉了。为什么?庙盖好了,斗争道场,好多人争名夺利,在那里搞去,搞这个把戏去了。不如印经、放生、救济病苦,看到真正有可怜人,真正有病苦的人,我们去帮助他。你能这样修,佛菩萨欢喜,这叫真正的法供养。末后一段:

  【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最后一段意思跟前面一样,最殊胜的供养就是前面所讲的法供养。末后都是结无有穷尽,要发广大心,无有疲厌。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普贤行愿品大意  (第三集)  1988/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4-0003

  请掀开经本,一四0五页倒数第二行,下面。我们将经文念几句,对对地方。

  【复次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从这个地方看起,这是第四愿『忏除业障』。先解释名词,「忏」这个字是从梵文翻译过来的,梵文叫「忏摩」,我们中国人喜欢简单,所以把尾音略去,取忏的音。「悔」这个字是中国字,忏悔常常连在一起,悔是悔过。所以佛门常用忏悔这两个字。这个名词叫梵华合译,因为上面一个字是梵文音译的,底下一个悔是中国字,它的意思非常接近。忏的本意是将自己的过失当着大众说出来,就是表白出来,我们叫「发露」,这是忏的意思。悔是不二过,我们过失只有一次,不会有第二次同样的过失,这叫悔。所以古德翻译,常常把这两个字连起来。

  「忏除业障」,障有两种,就是佛经里面常讲的烦恼障与所知障。烦恼本身就是障碍,让你心得不到清净。诸位要知道,佛菩萨与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其实在生活行履上,可以说没有什么两样的,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心不一样。佛菩萨的心清净,我们的心不清净,心清净了就叫佛、就叫菩萨,不清净就叫凡夫。烦恼能够叫我们心不清净,所以它障碍了我们的清净心,烦恼本身就是障。

  其次我们讲到所知,所知本身不是障,这个诸位要了解,所知是智慧。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我们都知道的;换句话说,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原本就是我们的本能,应该是如此的。但是现在我们变成什么都不知道了,不但过去的事情不知道,未来的事情不知道,现在的事情知道也很有限;眼前的事情我们都没搞清楚,何况他方世界。我们这个能力为什么丧失掉了?这里头有障碍,这种障碍就叫做所知障,障碍了我们所知。所以,烦恼障跟所知障我们要辨别清楚,烦恼本身就是障碍;所知不是障碍,是障碍所知的那个叫做所知障。这要辨别清楚的,这是经上常讲的二障。

  除了说二障之外,还有说三障,三障说的是什么?三障说的是惑、业、苦。惑是迷惑,就是烦恼,迷惑就是烦恼。因为有烦恼,他就会造业,就有造作,这个造作就叫业。你有造作,你将来一定有果报,造善因则有善报,造恶因则有恶报,报都是苦的。所以,惑业苦叫做三障。我们常常在回向偈里面念的,「愿消三障诸烦恼」,这就是惑、业、苦三障。这三个东西就是六道轮回的原因,起惑、造业、受报,受报的时候又起惑,再造业、再受报,永远这么轮回,这是六道轮回的原理。

  由此可知,这个三障如果我们断掉一条,轮回就没有了,超越六道轮回。用什么方法把这三障断掉?佛教我们忏悔。忏悔有三种,第一种叫「伏业忏」,把烦恼伏住。像《金刚经》上须菩提尊者请教释迦牟尼佛的话,
 楼主| 发表于 2021-1-18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云何降伏其心」,怎么样把我们的烦恼、妄想把它降伏住,这是一种忏法。这个忏法当然是忏不干净的,只是伏着而已,所谓石头压草,草是不长了,根没有除掉,根还在。所以,这是属于定,有定功的人他能够伏烦恼。

  第二种叫「转业忏」,能把烦恼转成菩提,这个就高明了。或者像我们念佛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去,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把你的业也转了。为什么?极乐世界没有六道,到那个地方去,虽然有六道的种子,不会造六道的业,不会受六道的果报,这就转了。一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转了,这是很妙的。如果不到西方极乐世界,要在这个世界修转业忏,的确是很难的,像禅宗里面所说明心见性,要大彻大悟才能够转得了。自古以来,禅宗里面见性的人、大彻大悟的人实在是不多;小悟是不少,大彻大悟的人不多,这是诸位一定要知道的。不到这个程度,他的业转不过来,所以远不如念佛求生净土,一往生就转了。

  第三种叫「灭业忏」,那是真正到了究竟,不但是恶业习气不生,是连根都拔除了。这要到什么程度?给诸位说要到成佛。等觉菩萨还不行,因为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就是他的业障,要到成佛,那就是忏尽了。由此可知,忏悔法门连等觉菩萨还要修,何况我们凡夫?等觉菩萨要不修,他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不能破,他不能成佛。忏悔法门对于修行人的重要性,我们就了解了。所以,从初发心到成佛,天天要修忏悔法门。

  上面讲的这个三种,我们念佛实在是有莫大的方便。我们心里常常念这句佛号,把一切妄想、烦恼都伏住了,念头一起,立刻就换成阿弥陀佛,这就是伏业忏。所以你要问,我们用什么方法去忏悔?我告诉你,念阿弥陀佛就行了,我们初学的人念阿弥陀佛就是伏业,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转业,在西方极乐世界成了佛,就灭业。所以其它宗派行门里面,的确没有念佛人来的方便,这是实在的。

  古德为了教我们深入了解,特别提醒我们,认真的去修忏悔法门。第一个,我们要相信因果,你就会认真的改过迁善,要晓得因果报应。不但恶事我们不能做,恶的念头都不能起,为什么?作恶事就造恶业,心里面起个恶念还是恶业,比较轻微就是了;纵然再轻微的恶业,将来还是有果报的。所以真正相信因果的人,他对于起心动念很注意,决定不起恶念。顺境里面不起贪心,逆境里面不起瞋恚心,贪、瞋是恶业里面最重的。所以要相信因果报应。

  第二要有惭愧心。要自己常常能够勉励自己,别人都成佛了、都往生了,我们现在还留恋在这个五浊恶世,这是大错!我们在过去世中,生生世世与我们同参道友,我们同学的,甚至于还不如我们的,他们现在都成佛作祖,都往生西方世界了。我们用什么脸来对这些人?自己要想到这个地方,一定就自己能够勉励自己,不敢懈怠,要好好的努力精进。

  第三要想到恶道的可怕,如果我们不求往生,来生决定免不了要堕恶道。我们看看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确实非常的恐怖,时劫太长。一不小心就落在恶道里面去,要想避免不堕恶道,只有努力的念佛。

  第四,自己有过失,不必隐瞒。别人知道我们有过失,或者是当面、或者是背后,他来骂我们、责备我们,这是好事情。为什么?你就报掉了!所谓是「重罪轻报」,不要怕人家知道。反过来自己有好事情,不要让人知道,好事情人家知道了,这个人赞叹一声,也报掉了。所以,好的事情不要让人知道,留着后来有大的福报;恶的事情都让人知道,马上现前就报掉,以后就不要受苦报了!这个道理要懂得。

  第五,要断相续心。因为我们毕竟是个凡夫,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很重,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烦恼就起来,贪瞋痴慢的念头就起来了。真正修行做功夫,就在这个时候做,在这个地方去做。古人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个念就是烦恼习气念头起来了,一起来就觉悟。觉悟的样子是什么?阿弥陀佛!就是觉悟的样子,立刻把它换成阿弥陀佛,不要教烦恼习气从第一念、第二念、第三念,永远相续下去,就不好了。第一念才起来,第二念就换成阿弥陀佛,这叫真正修行。这样念佛真正是得力了,功夫得力了,可以伏烦恼,就是可以降伏烦恼。

  第六要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觉心,觉而不迷。如果用蕅益大师所说的,就是发愿求生净土,这个心,蕅益大师说是无上菩提心。我们想一想,他这个话很有道理,决定不欺人。确实一个人发心求生净土,的确是无上菩提心,因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决定一生成佛,决定是上求下化。

  第七要修功补过。知道过去做错的事情太多了,从今之后有力量就多做善事,多做好事;换句话说,多多的修福。修福不要享福,也不要念着我修了很多的福报,不用。心里面常常念佛,身常行善事,心里要常常念佛,念佛是无上的功德。

  第八要守护正法,特别是在这个时代,非常的重要。这个时代大家都知道,法弱魔强。法弱,佛法不能普遍的宣扬,众生得不到佛法真实利益,这是非常可悲的现象,这也就是众生没福。如何来守护正法?第一个,自己要依教修行,我们做出个样子给别人看。我们这边同修既然大家都发心专修净土,净土在一切佛法里面是第一正法,十方诸佛赞叹,十方诸佛弘扬,第一正法。净土宗当年的建立,如果不是那些人各个都认真的守护正法,这个法门不能建立起来,也不能流传到今天,更不能普及到全国。他们怎么护持法?诸位去看看净土宗的历史,你就明白了。

  在东晋的时代,慧远大师在庐山建念佛堂,当时参加的有一百二十三个人,这一百二十三人各个往生,这就是护持正法。走的时候瑞相都非常之好,远公大师自己往生的时候,西方三圣来迎接他。而且莲社早往生的人,都跟着阿弥陀佛一道来迎接他。刘遗民比他先往生的,刘遗民是在家居士,跟着阿弥陀佛后面来迎接慧远大师,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还跟他讲,我们念佛是跟法师学的,法师你怎么来得这么迟!他们先去了,你怎么后来?我们跟你学的,我们先到了,你后到的,
 楼主| 发表于 2021-1-18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才叫真正护持正法。我们今天这个地方同修,不论是多少,将来各个都往生。这是让大家看看这个法门不假,决定兴旺起来,这是事实强于雄辩。我们要把它做到,要认真的去做到,而不是口头上,纵然说得天花乱坠也无济于事。自己必须要做到,才真正把正法守护住。

  第九就教我们念佛,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就是念十方三世一切佛,生极乐净土就是生十方三世诸佛净土。

  末后一条,那是智慧,教我们观罪性空,以智慧来观察。这样自己对于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才建立坚定的信心。不怕自己过去做错了事情,造了很多罪业,没有关系,我们这一生决定可以往生。这些业障是障碍不了我们的,这点大家总得要明了,这是说忏悔的重要性。

  下面就说明所忏的业障,『菩萨自念』,自己常常反省。『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造业是身口意在那边造业、造作,贪瞋痴是在里面发动;里面没有贪瞋痴,身口意就不会造业。所以古人讲「擒贼先擒王」,王是什么?贪瞋痴这个烦恼,我们先要断烦恼。这是讲造业。造业里面,实在说是口业最容易造。所以古人也特别教导我们,在经典里面,身业讲三条,意业也讲三条,口业讲四条,可见得口业是最容易犯,最不容易断的。

  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教给我们,「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不见世间过,我们就不造业了。「若见他人非,自非却相左」,见到别人的过失,就是自己的过失,你自己心要清净,你怎么会见到别人过失?实在讲见到别人的过失,是自己恶的心所与这个境界相应。如果自己用清净心来看这个世界,「无善亦无恶,无是亦无非」,心清净,身清净,世界清净,你就见到真正的净土了。所以经上一再告诉我们,「心净则土净」。你求净土到哪里求?从心地里面去求,六祖在《坛经》说得非常有道理。

  我们无始劫以来造作的罪业,实在是造的太多了,『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这句是极力的显示,我们无始劫以来造业造得太多。好在造的业它没有形象,如果要有形象,再小,累积起来,今天虚空都容纳不下。下面就教我们忏悔,用什么忏悔?还是用三业。

  【我今悉以清净三业。】

  着重在『清净』,就是三业清净,身清净、口清净、意清净,这就行了。我们念佛,实在讲就是修三业忏悔。我们身拜佛,身清净,身业清净;口念佛,是口业清净;心里想佛,是意业清净。所以念佛人还用得着什么特别忏悔,不用了!你礼佛、念佛、想佛就是忏悔,就是忏除业障。所以自己一定要懂得这个意思。

  【遍于法界极微尘剎。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

  忏悔,实在说最重要的就是『后不复造』,这一句非常的重要。『恒住净戒』就是修功补过的意思,其余的都不难懂。这个境界里面完全是《华严》境界,所以经上每一节都是说『极微尘剎,一切诸佛菩萨众前』,境界非常的广大。我们今天没有这个心量,我们就在阿弥陀佛这一尊佛前就行了,或者是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西方三圣前就可以了。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都是总结无尽,意思跟前面是一样的,就不要重复讲。再看底下一段,第五段「随喜功德」。

  【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

  『随喜』是除我们心里面嫉妒的障碍,嫉妒、瞋恚都是与始俱生的,这个东西不要学的。你看很小的小孩,一、两岁的,他根本就不懂事,两个小孩你给糖给他吃,这个给多一点,那个给少一点,他嫉妒心就起来,他就有了。他从哪来?没人教给他。由此可知,嫉妒、瞋恚,贪瞋痴慢,这是与始俱来的,佛法里面讲无始劫的习气。嫉妒非常的坏事,是莫大的障碍,所以普贤菩萨归纳十大修行纲领里面,特别要加上这一条,教我们修「随喜」,随喜就是对治嫉妒的障碍。见到别人好,见到别人善,不但没有嫉妒,要生欢喜心,成人之美。不但要生欢喜心,而且要尽心尽力去帮助他的善行。如果你要是心里面欢喜,我有力量,我还是不帮助他,这不叫随喜。随喜一定是尽心尽力去帮助他,把他的善行,把他的好事发扬光大。能够教他一家善,一国善,能叫世界都善,这必得修「随喜功德」才能够达到。请看经文: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

  发心就是学佛,发心之后,我们学什么?就是要学『一切智』。此地的一切智就是平常经上所讲的「一切种智」,就是如来果地上圆满的智慧,我们是求这个。

  【勤修福聚。】

  求慧,为什么要修福?诸位要晓得,没有福就没有慧。俗话常说「福至心灵」,福到了,他的心也就灵活了;心灵就是慧,可见得福与慧是有连带关系的。所以佛称为二足尊,足就是圆满的意思,二就是智慧、福德,这两样都圆满,这两种都满足了,称为二足尊。有福、有慧,这两者不能缺的,我们统统要修,不要偏在一边。

  【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盘。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

  这段是讲『诸佛如来』,诸佛如来他们的善行,我们要学,我们要效法。经文与前面都相类似,这是解释「随喜功德」的相,这是第一段。时劫之长,真正看破,真正放下,我们要学诸佛为无上菩提,能舍『身命』。生生世世舍身,舍头目脑髓都值得,才能成无上道。『种种波罗蜜门』,种种是多,波罗蜜就是究竟圆满的意思。像菩萨的行门八万四千行门,样样都修得圆圆满满了,这就叫种种波罗蜜门。『种种菩萨智地』,严格的说,要从登地才叫「智地」,从初地到十地这十个位次,十地上面是等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3 19: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