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8697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0-11-11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净则国土净。”前两句说明诸法由心生,心是原动力。后两句说明由于心的染和净,而有六凡四圣的十法界。
如何心净?修行者要做到外不染六尘、内不起我执,扫荡一切妄情执著。如何实现净土?必须修持五戒十善、八正道、四摄、六度之行,求得转依,即是转染成净、转迷成悟。净是涅槃,悟即菩提。唯识法相有转八识成四智的具体解说。
弥陀净土的往生,历代净宗大德根据经典的指示,不出信、愿、行三法。信即对极乐净土的依正庄严坚信无疑。愿即愿生极乐,愿离娑婆。行即持诵洪名,一心不乱,配合修三福业。行要以清净心持诵名号,如《往生论》说,持诵佛号即清净句,由清净句而产生净土的无量庄严。故一句佛号,可代表戒定慧三学,代表无量的修持法门,其义甚深,不能以凡情测度。
四、趣向净土的净业
(一)《观无量寿经》的三福业
经云: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1.父母生养教育子女的恩情很重,孝养父母,是人伦道德的根本,所谓“德以孝为先”。佛教是很重视和提倡这一点的。奉事师长,才能重道,才能如法行持,培养德性。本慈悲心,不杀众生,有悲天悯人的胸怀,才能济世救民。行此三种,结合修十善业道,就是人天乘的基础。
2.以上是世间善的道德,进一步必须具有出世的解脱善的道德。就是首先以三宝为身心性命皈依处,如法奉行。结合受持众戒,即居士、沙弥、比丘、菩萨所受诸戒,约束身心,清净三业,达到身不造业,不为业累——身解脱;心无虚妄分别,不为烦恼所障——心解脱;心远离无明,通达缘起性空——慧解脱。此种境界,就是阿罗汉的解脱道。
3.发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深信因果,方能明彻心性,洞见三世。读诵大乘经典,有利于开拓心胸,悲智双修。并能策发其他修行者,同发菩提心,同证无上菩提,这是趣向佛乘的菩萨大行。
念佛结合三福业,循人天乘阶梯到发菩提心趣于佛乘,由渐修到顿超,顿渐是结合的。净行者积累福德智慧资粮,足踏实地,不存空想,不是一步登天。老实念佛,也老实修行。自力与他力结合,决生净土。
(二)宗喀巴大师的三士道
宗喀巴是西藏建立黄教的祖师,藏密自有宗喀巴整顿后,根据教理和戒律修持密法,才走上正轨。
宗喀巴大师写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分道前基础、共下士道、共中士道、共上士道。
1.道前基础指出欲学佛必须先依止善知识,听闻正法、启发知见。
2.下士道说明要保持人身、不堕三恶趣,必须念死殁无常、皈依三宝、知因果、修十善。
3.中士道旨在修解脱行,必具出离心(愿离世间、不受轮回)、观十二因缘、勤修四谛。
4.上士道以发菩提心、具真空见为主,修持四摄、六度之行。在此段中,宗喀巴对引发菩提心的次第,修习止观法门,有精辟的阐述。
宗喀巴另著有《密宗道次第论》,即在上士道的基础上,建立密乘,故密乘的修持,仍不能脱离三士道。
(三)太虚大师的三级三宗、三依三趣
近代人生佛教倡导者太虚大师,学贯中西,融合诸宗,主张八宗平等。他判摄佛法,总括为“教之佛本三期三系,理之实际三级三宗,行之当机三依三趣”。
三期三系:指佛灭度后初五百年为小乘教盛行时期,形成上座部的巴利语系。次五百年为大乘显教盛行时期,形成空有诸宗的汉文语系。后五百年为大乘密教盛行时期,形成密教系统的藏文语系。
三级三宗:指佛教教理根据行持阶段分为三级,初为五乘所共的因缘生法;次为三乘所共的三法印;后为大乘不共的空有诸教法。依之而建立法相唯识宗、法性空慧宗、法界圆觉宗。
三依三趣指:
1.依声闻乘行果趣发大乘心(佛住世及正法时代)。
2.依天乘行果趣发大乘果(像法时代)。
3.依人乘行果趣修大乘行(末法时代)。
太虚大师认为:现在处于末法时代,依前二乘行果已不能适应时代的机宜。今日的情况,所向的应在进趣大乘行,而所依的是确定在人乘行果,实行人生佛教。其中心思想是:阐扬因果道理,提倡五戒十善以化民,广修六度四摄以福利人群。
无论显密诸宗,遵循佛的指示,修持佛法不离三个阶段,而其特有的共同点是以人乘为基础,以大乘的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证得佛果,为圆满究竟的归宿。因此,趣向净土的净业,都是一致的。
五、以净业庄严国土,净化世界
现实的世界,是五欲尘劳污染的世界,是人我纷争、战斗频繁扰攘不安的世界,是重重灾难、身心痛苦的世界,是一个无常变化、极不安宁的世界。
具有善良知见的人们的心理,需要光明,需要和平,需要安定,需要解脱。这就需要以佛法净化心灵,庄严国土,净化世界。
从上面净业修持的内容中,提取几项,作为医治众生疾病,转五浊恶世为人间净土的良药。
(一)明因识果
这是佛教最重要的一法,是五乘共法,也是培养人生道德、提高人的价值的重要法则。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善受福,作恶遭殃。人们能明于此,则能消灭罪恶于无形,建立起真正的道德观。
慧远大师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印光大师说:“因果一法,为佛教入门之初步,亦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图。”又说:“今时若不以因果为救国救民之急务,任汝智巧技术,如何高超,皆属虚设……。若能明因果之事理,举心动念,唯善是从,决不敢有非分之念及举动,则天下太平,人民安乐矣。”
历代净宗大德弘扬净土,都要阐发因果道理。慧远大师写有《明报应论》、《释三报论》等;印光大师写有《印光大师文钞》及《嘉言录》,均处处提到因果。唯因果可以警惕人心,从而止恶行善。
(二)奉行五戒十善
五戒谓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十善谓身业有三,即不杀、不盗、不邪淫;语业有四,即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业有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