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wlxg20130220

[其它话题] 净修捷要报恩谈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整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9-28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怎么能想象呢?局部怎么包括全体呢?这个(问题),我在我(写)的《净土资粮》里头有谈到这个,也有事例嘛,「全息照相」,全息照相那个底版你把它打破了,打破了拿一个渣子,那这个是一个局部了,一个渣子是个局部了。你再把这个渣子放到原来底版那个位置,还把这光线通过去,而这个所显现出来的还是全体,跟那个全部的底片是一样的。但是,比方是我吧,出现我这个人比原来的情况小一些。小一些不管它,但是确实这一切信息、全体所含的信息,在一个小渣子局部中都含有。所以佛所说的,「一就是多,小中就有大」。那个大底片是个「大」,那一个小渣子是个「小」,大的东西都在小的东西里头啊,没有欠缺呀。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要破除我们这种情见。
我们知道了这些道理,而从学佛(说),将来就是,我就是这么(认为),当然可能不对,也可以说我这是随便说说。我说:「佛法在中国接受得最好啊!」其它的国家他们接受了小乘法,虽然是学习的很认真,社会上大家很恭敬,地位也很好,但是只是小乘法。佛不满意呀!佛说小乘法是「焦芽败种」啊!好不容易发了芽儿,它焦了,你这个种子腐烂了,佛批评这个小乘。小乘也看到大乘的那种成就,小乘哭声震天哪!「云何一法中,而不知此事」?跟着佛这么多年,这个我不知道!小乘(人)一直跟着佛,他如聋如盲,跟瞎子一样,跟聋子一样。这个大乘法真是接受是在中国呀!日本是不错,是我们的学生,所以日本打我们是忘恩负义呀!真是我们的学生啊,在各个方面是从中国学的。
(对于)这些哲理,(比如)「一和多」呀,刚才说(的)这一个渣子,这个要把它讲得很(周详),每一个它都是有(很深的道理)。你比方像北海这个水,(大家)都看见过北海公园了。这个水中有一个波,这一个波为什么形成这个样子呢?是根据刚才水怎么动的情况,又根据现在风的力量是什么情况。前头那一个波为什么形成那个情况呢?是跟全湖的、湖的结构,水的动力,风的大小,这一切信息所共同决定的。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新的信息,这个波又在动啊,还在动啊,又在动啊,所以这一个波是具足了整个儿北海水的全部的信息。所以现在我们这种「信息论」呀,为什么一个渣子它还能够放出整个儿的人来?就是这一个渣子它有全部的信息呀,不是它有那个全部底版的物质,那并不是,但是信息它是全部的。这一个波的水,它具备了全体的性质。而且你这一个波,请问你给它切下来,什么是它的界线哪?这个波和那个波之间你切得开吗?它是一个体呀!
所以就是这样啊,「一」里头就有「多」,其它东西也都在我这里头,我也在其它东西那里头。这用镜子就很容易看了,十个镜子在这儿,每一个镜子都到我这一个镜子里头来,而且我也就入其它的镜子里面去,而且重重无尽哪!重重无尽,就咱们两个人在对面就重重无尽,没有止境。你看见我了不是?你看见我了,你看见我眼珠儿没有?我眼珠儿里有谁?眼珠儿里有你。可是你呢?你有眼珠儿,你眼珠儿里有我,所以你看见我这个眼珠儿上的你。可是你要说(我)这个眼珠儿上的你、(这个)你的眼珠儿里头又有我。这么套下去是无有穷尽的,所以重重无尽哪,就是说这个世界。所以我们不要很固执,以为这个事情只能多里头有一,一里头不能有多;只能大的装小的,小的不能装大的。这样一盖就全都看不见了,这一点儿就把全(部)大的东西都盖住了。从「一(和)多」我们说到「一和普」,说到《华严》的无碍。
底下说「全事即理」,这个事,波是什么呢?波不就是事吗,事相吗?整个事相是什么?这个波、它整个儿是什么?整个儿波、整个儿是水嘛!没有一个什么叫做波嘛,波就是变成这个样子了。水一拱,(波)它的本体,没有别的,只是水。所以一切事相它的本体是什么?只是理。理是本体,事是事相;一个形相,一个本体。要说这个本体跟这个相是不可分割的嘛,全部的事都是理。因为全部的事都是理,「理事一体」,所以这个「一」中才可以包括「一切」嘛。「全妄归真」,我们现在这是妄啊,妄想啊。我们在念佛,我们念佛就是把我们整个儿的「妄想」归到「真如」了,所以这个妄想也不是可怕呀。所以不要说念到(没有妄想),你只要念就是了,念佛中有妄不要怕呀。如在水上画画,水上画个圈儿,是有一个圈儿,等(一会儿),马上就没有了。这个妄哪儿去了?妄又归到水里头去了嘛。水代表「真」嘛,你画这个图像是事相,是你一时的盲动;这盲动没有关系嘛,它并没有真实有个东西在这儿啊,它马上就归到「真」了,全部还是要归到真。所以这就说明啊,这一切「全事即理,全妄归真」。
「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我们说「性修不二」,这个又进一层了,是承整个儿的性来开始来修行的。我们在念佛,是从你的本心起了个念头;我们有个本觉,我们开始了觉悟,有了始觉,这不(就)是从我们本觉起了一个觉悟的念头吗?本觉是咱们的本性,是从性里头起了一个修行之念,所以全性起来修行。我们修什么呢?我们念的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本心哪,因此我们所念的、所修的正是我们的本心哪。你所修的在哪儿啊?所修的就在我的本心嘛。你所修的在性,而且咱们的念佛法门,你全部的修持就都在你的本性。所以这就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由于「是心是佛」这个心来念佛,这是「全性起修」;你念的是佛,佛就是你的心,你所修全部在你的心上,不是在心之外;你「全修就在性」,在你的本性。如珠子发光,珠子发光是全珠发光;珠子发光之后,珠子的光先照到谁?珠子的光还是还照本珠啊!首先把这个珠子先亮了,是不是啊!这个譬喻就可以说明「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你手电灯亮,照到外头去了,远处亮了(讲到此处,念公开怀的笑起来)。珠子放光,这个光首先照亮了珠子,这就是「全珠生光,全光照珠」,就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直截了当」,中间儿没有周折,
 楼主| 发表于 2020-9-28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去浪费。你自己起的就是照明自己;照明自己,自性愈明就愈放光,愈放光自己就愈明,实际就是这样儿。最后彻底「垢灭善生」,彻底「恢复本来」。
「广学原为深入」,我们为什么要学许许多多?就是为了要深入啊。所以他们华藏佛教会,还有视听图书馆来了一些和尚、比丘尼,我也给他们说「广学」呀。我说我跟你们的师父不一样,你们师父讲「专修专弘」,我说我是主张「广学普赞,一门深入」。他们把我这个「普赞」弄错了一个字,(成了)「遍赞」;「遍赞」不是我的(说法),没有「普」字好,我应该是「广学普赞」。如果要挖一个坑,要挖深,你要一个这么深的坑,要挖五尺(深),你这上头就只有这么大,你这铁刀就下不去,你必须要大一些,你才能挖到五尺深,「广学」就是为了「深入」 。还有你要「普赞」哪,平等,法门没有一个不是好的,我们这个赞叹,不是说你搞那个就是错了,这个我们要「普赞」。但是最后你还是要「一门深入」嘛,你总不是脚踩两只船哪;脚踩两只船就「两门俱破」 了。所以「广学就是为了深入」。
「专修即是总持」,专修就是总持。一个洪名只有六个字,「统摄万法」。所以蕅益大师说,你念这一句佛号,三藏十二部的经典都在里面,一切戒律都在里面。正当念佛之时,你还想偷人家的美金哪?(念公说到这里幽默地笑起来。)当然不会!你想偷人美金,就不肯念佛了。这连破戒念头都没有了 ,这样儿就是持戒嘛,戒律都在里头了。禅宗「一千七百则公案」,禅宗到现在为止的公案有一千七百条。公案就是大家作为所谓公共的一种档案数据、案件啊,就是立案了。公案、公共承认的案,一共有一千七百条,就是一千七百则公案。另外一句话说,禅定也都在里头了 。所以「一门就是普门」,就是「统摄万法」啊;「专修就是总持」,因此总持陀罗尼;「统摄万法」,完全都统摄了,就是「总持」。
下面两句很好,「声声唤醒自己」,「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叫谁呢?是把你自己叫醒啊!你在睡觉啊,现在都是做的梦中事啊。就这么一声一声叫,把你自己叫醒了。「声声唤醒自己」,这句就是禅嘛,还有什么是禅哪?所以「此身已在含元殿」,真是老实念佛的人,你已经在了「含元殿」。「含元殿」 就是长安城的皇宫,等于说在北京,你「此身已在天安门,更从何处问北京」?到了天安门,你还要问北京干什么?你到了北京中央了。(另一句,)「更从何处觅长安」,原来(文句)是这样子(「此身已在含元殿,更从何处觅长安」 ),古时候嘛,含元殿。(修)净土不再需要去参禅了。领会一些禅,对于我们破执着,不要是限于有为、有漏,还是有好处的。所以我们广学多闻,学般若。
「念念不离本尊」,声声是唤醒自己,我一念一念,念的南无阿弥陀佛,没有离开我的「本尊」哪。这句就是密,这就是密法的「相应」呀,念念都在「本尊」上。我这个感应道交,这个心感应,自己和本尊没有分离呀。「阿弥陀佛」,「本尊」是谁呀?「阿弥陀佛」。这是第十三。第十四也是很重要。今天上午这个都是在咱们《净修捷要》之中很精华,也就是我们整个儿佛教的精华。不光是净土宗,牵涉到各个重要的佛教经论。

第十四拜
「一心观礼,无量光寿,是我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托彼依正,显我自心,始本不离,直趋觉路,暂尔相违,便堕无明,故知正遍知海,虽入众生心想,寂光真净,不涉一切情计,微妙难思,绝待圆融,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无量光寿,是我本觉」,这就是讲的「三觉」,「三觉」是本觉、始觉、究竟觉。人人都有个本觉,一切众生也都有本觉,但是众生因为他迷了嘛,他成了众生了嘛,就不觉。这众生是不觉,他没有觉悟。他虽然本觉是跟佛一样,但是现在他完全就为追求声啊、香啊,这种享受,世间这些欲、欲望,情欲、物欲,物质的这些刺激,他为这个所求,沾污了他的身哪、心哪,他不觉了。人人都有「本觉」,但是现在是迷了,有无明,有妄动;自己心中妄动就有了无明,有了无明之后,沾染越来越深,你就完全变成不觉了,现在众生是这个样子。人还是好的,还有众生更愚痴的、有更残酷的,互相就是杀呀,那怎么能够「恢复本来」呢?所以因为本觉人人都有,但是他不觉,不觉之中怎么才能够恢复本来?就要靠「始觉」,开始的觉悟。你有始觉你才可能收复失地呀,还我山河,才能够彻底。那么,有了始觉之后,是不是就可以了呢?你始觉要合乎本觉,很要紧是「始觉合本」,你的始觉要合乎你的本觉,这样达到「究竟觉」,这才是成佛了,真正的成佛了,不再迷了。虽然现在我们等于……反正这个譬喻,没有一个譬喻能够从各个方面都恰当的。用矿做个譬喻,就是恢复成佛之后不再迷了。我们虽然有「本觉」,就好像矿里头有金子,你(必须)锻炼了之后,炼成了金,这个成功了,那就是「究竟觉」。这个成功之后,你这个金子不会再变成矿了。
「无量光寿,是我本觉」,无量光佛、无量寿佛就是我们的「本觉」呀。怎么算「始觉」呢?我们起了心,发起了这个心来「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才叫做「始觉」。所以一般的你信了佛,还不足够完全能够称为「始觉」。这个念佛是很重要啊!所以,十地菩萨、每地菩萨都不离念佛呀!所以你不管修什么,你必须在你起心念佛之后,才是真正的始觉。从不觉,你就要开始结束你那个不觉了,趋向究竟觉了。你就要产生始觉,产生始觉就是要靠「念佛」呀。
「托彼依正,显我自心」,这八个字好啊!我们藉托啊,要靠,托靠啊,藉托啊;靠彼土,就是「托彼」,彼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依报和正报,「依报」就是国土,黄金为地,泉池交流,宫殿,种种的庄严,(这是说)依报;「正报」就是佛菩萨、大众,这都是正报。我们要假托,要依靠彼土极乐世界,正报佛菩萨,依报种种的庄严,来显明我自己的「本心」哪。所以我们这么讲,要观想极乐世界、想阿弥陀佛什么什么功德,
 楼主| 发表于 2020-9-28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切一切都是帮助来显明我们自己的「本心」哪。
「始本不离,直趋觉路」,我老念佛,我这不就是叫「始觉」了吗?我所念的是什么呢?念的「南无阿弥陀佛」,那就是「无量光佛、无量寿佛」啊,我所念的就是「本觉」呀。因此,我始觉所念的就是本觉,我始觉不就是没有离开本觉吗?这不就是「始觉合本」嘛!所以产生始觉,还得要始觉要合于这个本觉,这样儿才「直趋觉路」,直捷走上究竟觉的觉路。所以佛是「三觉圆满」,本觉、始觉、究竟觉都圆满了就是佛。咱们现在很荣幸的,是在本觉出生始觉,「要念佛了,这个是始觉」。你只要始觉不离开你这个本觉,老念,就直趋觉悟之路。那么假定是最殊胜的(情况),即生就「证无生法忍」。有这样儿的,晋朝有一个穷人,生活很苦,知道这个法门,他就拼命念佛,发了大菩提心。结果佛就现身给他说法,他就现生证了「无生法忍」,就成菩萨了 。他后来往生之后,七次到世界来,世界上人都不知道。直到清朝的时候儿,在乩坛 上才把这个事儿说出来,说了很多开示。
所以,在这个世界上韦提希夫人,《观经》,儿子太坏了,儿子要杀父亲,她要去救丈夫。不许给他东西吃啊,饿死他啊。她把果酱什么之类的东西涂在身上;涂在身上去见丈夫,丈夫就吃她这些东西就活命。后来儿子说,「这个老东西怎么这么些天不死啊」?别人说,「皇太后来看他,带东西」。(他)就要杀母亲哪。大宰相说,「我不干了,自古有杀父之国王,还没有杀母的国王,我不给这样儿的皇帝当宰相了」。他才没有杀。皇太后很苦啊,就求佛呀。佛就来了,给她说法,于是她见到极乐世界,她当时「证无生法忍」。儿子太坏了。所以就是我们这个念佛,不是说只有在往生、临终,不过绝大多数是如此,在临终才能显现的。极特殊的,你可以证到「事一心」,那就把见思惑就断了;证到「理一心」就破无明了。破无明有四十几个层次啊,所以《华严》是从十住、十行、十(回)向,每一个都是十,三十个位次这是「三贤」。(从)初住起就开始破无明,里头再有三十个位次,到初地那又十个位次,然后等觉、妙觉,最后一分无明破尽才成佛啊。所以「破无明」也不是一下子,破了无明的人就应该都是一样儿?那很不一样!还有四十多个不同的情况,一层一层的。就好像我们一个铜东西(把它擦一)擦,露出一点本来的铜的光,那你可以高兴啊,你认为你是擦得出来的;但是这擦的过程那还要慢慢的、慢慢的,还有四十多个位次。所以我们只要是「究竟觉」,那全部擦干净了,全部「无明破尽」了。
「始本不离」就「直趋觉路」,「暂尔相违,便堕无明」。「暂尔」,这么很短的时间,你这个始觉和本觉分家了,相违就是分家了,彼此相悖,没有去合本觉,就马上堕落在无明里头了。无明就是不觉了,就是迷了。所以我们要成就的话,就要破这四十多品无明。在修行过程之中,所以无明(就是要破除),我们修行就是「行和解要并重」。「解而不行,是增长邪见」,我只是去研究,看了很多书,懂得很多东西,我到处给人讲,而并没有按佛所说的去做,这叫做「解而不行」。「解而不行」,你所进步、你所增长的是什么?只是一些「邪见」哪!那并不是「正见」哪。「行而不解」,有的人就只知道念,什么也不懂,这个什么都不懂很危险呀 !很多人他念佛,他说我念一句佛,死后多个元宝。他的愿就是死后多元宝,因此他就不能往生啊,将来就是满他的愿,他就元宝多一些呀。佛都不勉强你,你的心愿,除非他放弃了,他不放弃,(就)老是这个样子。我曾在居士林碰见一个人,他说,「我没有什么,我的心愿就是我念这一切,他(就要)什么谁死了,让他能得到好处」。所以我这个大妹她说,「我只要求我死的时候好一点」,因为她看见我母亲和我岳母死得很平安 ,而她自己的婆母和公公死得很痛苦,所以她说我就是求这个。她说,「往生那我还有希望?没有希望」。这种人很多啊。所以就是「行而不解,增长无明」啊。我们要破无明,你只是去修,你不理解,你长的是无明。所以这些事情我们要「行解相资」是很重要的。所以《净修捷要》就是这个好处,我们很快的能够深入了解佛教一个「纲领」,有了纲领就好办了。然后以这个为核心,再进一步的随缘去「行解相资」哪,相互促进哪。
「故知正遍知海,虽入众生心想」。《观经》上有这个话呀,诸佛的法性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后来又说是,「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我们都知道「正遍知」,正遍知是佛的十号之一;「遍」无所不知,正知;这个正遍知,所知者如海呀,这个「正遍知海」就进入到一切众生的起心动念。不但是佛,观世音菩萨都是如此啊。观世音菩萨修耳根圆通,一步一步的打破「能所」,最后都没有,就是要灭。灭也要灭掉,「生灭灭已」,生灭这个灭,连灭也灭了,就寂灭了,「寂灭」现前。寂灭现前不是断灭,忽然得两种殊胜,生灭灭了之后得两种殊胜:「上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跟一切佛同一的慈力,可以去救度;「下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和一切众生同一个心,在那儿求佛加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嘛,观世音菩萨发心就发了这个心,证的果也是如此,(就是)「(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所以众生如果求救,观世音菩萨马上就可以解决,感应了,马上就知道了,「同你的悲仰」。但是他又「同一慈力」,有如来的慈力,慈力就到你身上了。所以这个「寻声救苦」,念观音灵验得救的人多到不可说,现在还是多得很哪!
「正遍知海,虽入众生心想」。可是大家要知道,寂光啊,常寂光土啊,是真实的净土,它不牵涉一点点的、咱们这个情和计呀。众生是情想啊,都是一些考虑呀、计算哪。不牵涉一丝一毫的情计。《楞严经》说,情和想,人类的「情想居中」;「情要再多」,畜生、鬼;「想要多」就是天界。「想」,理想,所以我常常说,感情要符合「理想」啊!佛法就是说,
 楼主| 发表于 2020-9-28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纯情即沈。入阿鼻狱。」)纯情则堕,纯情就堕落了,情越多就往下走了。「纯想」,这个想就离开情和情的对面,说理想还不大够,(是)「纯想即飞」 ,就是不牵涉这些情啊。所以这一切追求物欲、追求名利、眷属儿女,种种的感情,都在这「情」字里头啊。因为你这个就有所私,有所私就不可能是大公啊,就没有那个普遍的心啊,你只是在这个「有」,所谓「有缘慈」呀。佛是「无缘慈,同体悲」呀!「有缘慈」,你跟我有缘,我们是这个因缘,所以我对你好,我愿意帮助你。而这个善心就不算十分伟大呀,但总之还是好事,是「有缘慈」。佛是「无缘慈」,不是靠这个因缘的,我同等都要救度。「同体悲」,任何一个众生就都是我身上的,本体呀,他的病就是我的病啊!所以佛菩萨是伟大的,不涉一切情计。这些情计,众生,这些属于「情计」,就比「情」还要什么,(就)总是要考虑:(比如)我修法,修得怎么样,这么好不好?今天修的殊胜不殊胜?总是在那儿计算,总在那儿有所求、有所等待,这就陷于「有为」了。只有到了寂光真实净土,这个法身的境界,不牵涉一切情计呀。佛是虽然入到众生心想,可是佛并不是牵涉到我们这些东西,他都啰啰嗦嗦都带到他佛的「正遍知海」里头,他一点都不牵涉这些呀,是真实的清净。因此我们如果要成就「正遍知海」,同样的也是应该「不涉一切情计」。所以这个老实念就是这样儿,在念的时候,一切不考虑,就是这一句,就是这么一句跟一句的念哪。我常常说,咱们这么念的时候,一切都不换哪,比如说见佛、见光,都不能拿我这一句清清净净在念,来跟他做交易去换哪!这(要)坚持啊,「不涉一切情计」。
「微妙难思」,这个事情是非常「微妙」的,妙到了更加深入、更加细致。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用)这个显微镜(下的世界来形容),,它太小了,你看不见,它很「微」呀,然而它这个里头还是许多的事情啊,拿这个来形容这个「妙」。这个妙不是你(肉眼所观察到的)很粗(的结构),你能发觉的(很有限),(微妙就好比)你要藉助仪器才能知道啊。所以这样的「始觉合本,托彼依正,显我自心」,这一切都是「微妙」。「难思」,是「难思之法」,不是我们很简单的用我们现在这个头脑去思考能把它想通啊。那现在我们要求什么呢?我们先要求能够理解是更好,首先去「仰信」。因为刚才说的,有的(文句)是哪部经里头的话;哪部经的话,(那就)都是佛所说的嘛。我们这块儿(,这些经文都)是佛所说的,我们就应当知道它必然是正确的。但现在有的我已经接受了,有的还不能接受,但是我可以让大家放心,今天不能接受不要紧,你只要老念老念,你都会一天比一天明白的;自然自然就会,不要一定要请人家讲,你只要老反复的看来看去,或是念来念去,你就变了。所以这是佛恩哪!这是佛法的殊胜就在此。
「绝待圆融」啊,这一切是没有对待的;一有对待就是「二」啊,就是矛盾哪,就是我们世间了。这是离开对待了,不是对待的法。所以没有对待法,你还比较什么?本来是绝待的,是圆融的,是彼此没有妨碍的。对于「圆融」和「不圆融」,我们可以做一个比方嘛,水你可以往什么样的容器倒进去,它都是恰当的,都很合适。同样的水,电冰箱里头冻成一块冰,你这块冰你搁在什么容器里头它都不合适,有的搁不进去,有的搁得进去也不恰好。那么这个水它就是「圆融」啊,这个冰它就「不圆融」啊。那么这个冰和水的差别在哪儿啊?它就是多一点「寒气」 ,它凝结了,去掉了这个使它凝结的这点儿寒,它就是水了。所以这就是这样。这一些是「绝待的圆融」。

第十五拜
「一心观礼,万德洪名,能灭众罪,果能一向专念,自然垢障消除,不但道心纯熟,且可福慧增长,临命终时,圣众现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接引往生极乐世界,七宝池中,华开得见,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
    第十五条,「万德洪名,能灭众罪。果能一向专念,自然垢障消除」。这个名号是万德所庄严的,所以称为「万德洪名」啊。「名具万德」,这个名字里头就具有了万德。名字也可以「召唤万德」,所以名具万德,名召万德。你叫谁的名字嘛,叫谁就谁来嘛。这个名字是万德所成的,里头包括万德,所以叫这个名字,你就把万德都叫来了 。所以就是说,你念佛就全摄佛的功德成自己的功德,这是蕅益大师的话,这话好啊!你念佛的时候儿,这一句佛号,也是蕅益大师说的呀,就是释迦牟尼佛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法呀,就全给我们了。这就全摄佛的功德成自功德,阿弥陀佛的功德,你念这一句话,就把阿弥陀佛的功德全变成你自己的功德了,所以这一句功效有这么大呀!「能灭众罪」,各种罪都可以消灭呀。
「果能一向专念」,你果然能够一向专念,「一向专念」这里头提出来了,这「一向专念」是个重要的、修持的关键。一个是《无量寿经》的「三辈往生」,不管你是上辈、中辈、下辈,共同的都需要的一个条件是什么呢?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向」,就是我一向就是如此,就是一贯的;「专念」,是专一的念,不是什么都念,不是很杂呀;或者我虽然念的是佛号,可是心里总不安,总是想将来我有机会学点别的我才满意呀,这都不够专哪,(要)真正的「专念」哪!你果然能够「一向专念」,它不问你是不是达到「一心」了,这个就跟《阿弥陀经》不同在这儿。《阿弥陀经》是打一个突击,克期取证,规定一个时期之内,专心的修,修到如果能够达到了「事一心」或「理一心」,这样儿,最后一定能往生,这是一个解释。那么,再进一步,就是比这个还可以放松一点,就是「一向」、「一心不乱,专持名号」 ,不需要达到「事一心、理一心」;达到「事一心、理一心」你当然是好啊,那就可以你生到了方便有余土啊,可以生到实报庄严土啊。不过咱们一般的都是到凡圣同居土,那不需要达到「事一心,理一心」。你只要一心不乱的,不是想这想那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9-28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知道他翻译得准确、翻译得好,也没有谁肯念,它就是绕口啊。但是他还是要翻哪,重要的就是加上了「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是佛的慈悲力来庇护你、来加持你,「令心不乱」!这个「令」字的分量很重,叫你的心,叫这个临终人的心,是叫它不乱,命令它不乱;这个「令」,它不一定是命令,就是使得它。还有的经上说,佛在这时候入一个特殊的三昧,而且让这个亡者也入另一种三昧。这个亡者这个时候于佛的加持入在三昧之中,因此他就能念了。
所以这个是靠什么?靠「他力」。往生法门、净土法门是「他力门」哪。要说你不相信「他力」,只相信「自力」,这个就不够啊。他力是弥陀的愿力呀,所以弥陀称为「大愿之王」啊,「佛中之王」啊!他这个愿力特别殊胜。你只要有一定的这种「信愿持名」,愿意往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些条件符合了,在你这个最后的时候,佛就现在你前,大众现在你前,以佛的力量(接引往生)。这个说得简单一点,别的经上是说,佛,我这个《大经解》上都有,佛以这种三昧的力量,使得你也入三昧,这时候自然正念分明、能跟着念,那就随着佛往生了。
是「接引往生」,所以阿弥陀佛称为「接引佛」。我们修行者需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得到的果实就是「蒙佛接引」,蒙佛接引而得往生,靠佛力。所以「接引佛」,是一个手捧着莲花,一个手是这么垂着的。这个莲花就是你这个亡者所要坐的莲花,给你送来了。这个手就是接引的,表示接你,佛的威力加被使你能去。
「往生极乐世界,七宝池中,华开得见阿弥陀佛」。所以一到极乐世界就不是父母所生之身了,就在莲花之中「自然化生」,自然变化出来,就不是我们这种血肉的身体了,所以叫「莲花化生」。就是一生之后,大家都是三十二种大丈夫相。
这个就是说明,上面谈了很多很多道理,这就是具体的地方了。这一切都不二。阿弥陀佛,也确实大家都共同见到了极乐世界,见到了阿弥陀佛。我们开始念佛就是开始的觉悟,这个觉悟与本觉相合,就直趋究竟。那么,具体那就需要你「一向专念」,在临终就得到接引哪、往生啊。所以一个教,它一方面要跟你说明,这是必然有一个道理在嘛,至理存焉嘛,这是符合真理的,你能够接受。不是像乌烟瘴气的动物,它是最高的、最奥妙的、最清楚的,最正确的嘛。但是还不光是它正确什么的就好啊,你还要能做得到啊!要做得到,得怎么做啊?所以(念佛法门)它这个很全哪,这是做得到的嘛。你「一向专念」,我下定决心,从现在起,我就(是)供(的)佛像也请来了,开始很好,我就供上佛;供上佛,我就从很小的一个定课开始,我天天就念。他们这个小孩儿都在念,有的在中学时代,他现在上大学了,这是一个。他中学时代转换,一天他就是念到八万,念下来了。念后来就转变了,现在功课很顺。(念公讲到此处转头问身边的一个人,镜头虽未显示她的面孔,但是可以听到十分稚嫩的声音。念公问说:)「你今天念了多少了?」(那个稚嫩的声音回答说:)「今天念了一万一千。」(念公重复了这一句:)「念了一万一千。」(然后继续说到,)所以大家都是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将来就是一个佛化的家庭,菩提眷属,大家一致。

第十六拜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德风华雨,妙香天乐,泉池林树,宝网灵禽,色光声香,遍满佛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增益有情,殊胜善根,大愿大力,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
这里讲到极乐世界的自然境界。「一心观礼,极乐世界,德风华雨」。这个风是「德风」啊,很清净啊、很温和,很舒适。「华雨」,它没有下雨呀,它只是风吹,吹到天上落华(花)。华很多,华瓣儿一瓣儿、一瓣儿下来跟下雨一样。华落在地下呀,随着颜色不同,红的跟红的华瓣儿在一块儿,黄的跟黄的在一块儿,自然在地下就成了图案,很美丽的地毯一样。你要踩上去,脚踩下去深四指,因为它是软的。你踩到哪个地方,这个华瓣儿下陷四指,这些软的东西踩下去,你起来(以后)它又是平的了。这个德称为「华雨」,华下雨呀。它是一天几次嘛,满地都是华瓣儿,而且华不是乱杂无章,东一堆西一堆呀;是各种颜色组成了很美丽的图案,都是华所成的。
空气里头,空间都是微妙的香。因为它这个世界一切东西都是各种宝所成功的,也是各种最上的香所成功的,因此它一切的万物都在放香。这个香有种种好的功德,能够让你「增益种种善根」,这个香也「普熏一切世界」,极乐世界的香。所以有些人在修法中闻到特殊的香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极乐世界的香,你现在心里清净你闻到了;再有,有这个空行母来了,天人来了,你这里也会香,就是这个香啊,花香啊。
「天乐」,极乐世界到处都是,风吹的,树上都是有铃铛、有这种(铃),都会响,自然而然就奏乐。所以树、网子,树上都有宝网;屋子犄角上都有种种的悬的铃,叮铃叮铃,自然就是奏乐啊!到处是妙乐,天中很多演奏许多音乐呀。
「泉池」,泉水的池,流泉的池子到处都是。上面都是莲华,各种啊,「白色白光,黄色黄光……」所以《无量寿经》说,「随风散馥,沿水流芬」,随着风都散布这个香气呀;沿着河流的水,流水,流的是什么呀?流的也是香啊,也都在放香啊。而且这个水,它妙就妙在这儿呀!敦煌有一张画,画的极乐世界的游泳池,多少头上有圆光的菩萨在池里头游泳;岸上坐着很多就是游泳池畔在看游泳的,都是穿菩萨衣,头上有圆光的;它(极乐世界)也是一样嘛,你可以游泳啊、可以歌舞啊,都有嘛,那是清净,是快乐。而且它这个泉池就是不可思议呀!大家都在一个池子里头,可以随各人各人的意思啊;有的人你喜欢这水只到你脚面前,浅一点,对于你说就只到脚面;有的人希望深一些;有的人希望淋浴,从上往下灌;各种、各种,都是一个池子,随一切众生的心,所以这就微妙不可思议了!这是什么水能如此的聪明啊?所以处处那都是阿弥陀佛的心嘛,
 楼主| 发表于 2020-9-28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皆由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菩提树下,宝栏楯边」。在菩提树,极乐世界最高的树叫菩提树。那个广大、高大极了,功德也大极了。这个树你见色闻声,看见了树,看见树的影子,听见了它的声音,你去观想这个树,都得不可思议功德。可以得「三种忍」,甚至可以得到「无生法忍」哪,所以这个树是极端的殊胜啊!所以我们密宗很多观想,归依境啊,观想很多坛城啊,在菩提树的上面。你念着、想着这个树,就得到无边的功德。在菩提树底下,在宝栏杆的边边儿上,闻了妙法,证到了「无生法忍」哪。证到「无生法忍」,那就地上的菩萨了。「证无生忍」,真正证无生法忍是八地的菩萨,再上就是九地、十地,十一地是等觉菩萨,十二地就是佛了。再说特殊一点,十二地是妙觉,再佛、再高是十三地。所以到了八地就很高很高了,离佛就差一点点了,并肩了。彻证无生法忍的是八地的菩萨,但是初地菩萨就可以证。所以初地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所证的深度不一样,但是都可以开始证。到八地真正证了无生法忍,证了无生之法。所以大家唱这个赞,「花开见佛悟无生」啊,到了极乐世界花开了就见佛,见佛就闻佛说法,闻到法音哪,闻到法音自个儿就开悟了,「证无生法忍」了。证了无生法忍不是个普通的事啊,你马上是地上的菩萨啊,那还得了啊!所以这是非常「顿」的法呀!
「受用种种大乘法乐」,所以地上菩萨的法乐,咱们是无法子想得到的。「福慧威德,神通自在,随意所须,应念现前」。他这个福慧,有福有慧,佛就是功德智慧、福报,福慧这(些)方面都圆满哪。福也圆满,慧也圆满,「福慧威德」。这一些「一生补处」啊,就不是八地菩萨了,那就是像弥勒。释迦牟尼佛这个法都完了之后,再到下面一个新的劫,到人寿八万四千岁的时候,弥勒菩萨来了,他成佛了。他是「一生补处」,现在已经在兜率在等了,将来他也是舍兜率,降王宫,然后出家、得道、成佛、转珐輪、最后般涅盘,这是「一生补处」。
这些「一生补处」的菩萨,所以他的福慧、威德、神通自在,这一切「随意所须,应念现前」哪,心里想到哪里,就(是)心一动(就)都现前哪。这是「一生补处」啊,如弥勒一样啊,这样儿的大菩萨。现在虽然是菩萨,是「一生补处」菩萨,就是补佛位了。等于说你已经当选了总统,还没就职。选举的结果,你已经当选了,但还要到那个时候前任总统才满,才把职位交给你。实际上,下一届的总统不是别人,就决定是你了,这已经定下来了。所以下一届的佛就是弥勒了,但他还没有就职,就是这样,这要等一等了,这是「一生补处」。
这「一生补处」,是怎么成为一生补处啊?「皆由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呀。所以十地菩萨都不离念佛,这一生补处菩萨也由于念佛啊,念阿弥陀佛啊。所以我们不能把念佛看得是很浅哪,所以这一种概念,我们必须要把它端正过来。这一切,连「一生补处」的菩萨他之所以成为(一生补处)都是由于念(佛)哪。底下我们都要讲,文殊、普贤都在发愿要往生净土。文殊是大智慧,七佛之师,他也发愿,还有谁的智慧能超过文殊啊?都在求生净土啊。而且是最下的下根也可以去呀,也就是说最严重的病人患了绝症,病入膏肓都可以治。最高的像文殊、普贤这都不屈才呀,他们也要去。什么能够这么广泛哪?一切都不屈才,一切都可以救?这两头儿!所以当老师的就是怕学生水平不齐。水平不齐,你讲得低了,高的不爱听;你讲得高了,低的听不懂。老师不怕别的,就怕学生水平不齐。极乐世界这个水平再不齐,也到了极点了嘛,都能救度啊!不可思议呀!所以我常说,这些功课,从幼儿园到研究院是一个课本儿啊。只有佛法可以,就一句阿弥陀佛,你真的这么念下去,(这一生决定往生、作佛。)这个就是礼拜刚才(讲的)一生补处的菩萨。(下面)这个在礼拜什么?礼拜那个在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两种。刚才那个都在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这主要是实报庄严土,这一切。

第十九拜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道场、楼观、讲堂、精舍,诸往生者,方便同居,或乐说法,或乐听法,或现神足,或在虚空,或在平地,随意修习,无不圆满,菩萨圣众,皆由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
这底下就是要来礼拜在「方便有余土」跟「凡圣同居土」的这些圣众。在极乐世界已经生的这些圣众,我们要观想、要礼拜,尊敬啊。他们都成功在我们之前,这是将来我们的同修啊。你去了之后,这不就是同修吗?是不是啊?我们将来的同修,所以要结缘哪。
「方便有余土」,是你在这一世已经断了见思惑,或者到了极乐世界之后断了见思惑,你生在方便有余土。它是在凡圣同居土之上,又在实报庄严土之下。实报庄严土是菩萨,菩萨要破尘沙惑,还要破无明。所以菩萨他在实报庄严土,也部分的可以证入到常寂光土,这是最高的啊。真正佛就在常寂光土。所以四土,极乐世界分成四土。但四土也不是划分得界限分明,也是融会、融合的,所以很特殊就在这儿。「方便有余」是断了见惑、思惑。凡圣同居土,极乐世界叫做「凡圣同居净土」;现在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在娑婆世界,我们这个土就是凡圣同居土。咱们不都是凡吗?咱们这儿有圣啊,就在五台山,文殊就在五台山哪。
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有人亲见文殊,一个福建和尚。这是两个人说的就不会有错,一个(是)通愿法师 ,通愿法师在比丘尼(里面),现在在国内是第一位了,很有道德,她那时在五台;再一位是圆彻法师 ,他是福建人,他们那一个福建的同乡告诉他,他赶紧追那个和尚,他没追着。这个福建和尚,他到了五台之后,他很恭敬,他三步一拜。现在像(他)这种的人就很少了,三步一拜,三步一拜。拜到(总共)五个台吧,他走了一半的样子,看一个地方,一个小门,山上那个洞洞门上,写了一个「金刚洞」。他说这个名字(很殊胜),就走进门一看,哦!里面很大啊,
 楼主| 发表于 2020-9-28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场,很多大殿,还有藏经楼等等,很多很多出家人。两种服装,一种是和尚服装,一种是喇嘛服装。五台山是两种啊,有和尚、有喇嘛。那么他就走进大殿,走进大殿很怪呀,这个大殿有一个台子,没有供佛像。因为没有佛像,他就没有顶礼,空台台。但是他围着那个台子转了三个圈儿,这也是一种礼节。绕啊,绕这个三匝,也是个礼节,就没有顶礼那么恭敬就是了。他说怎么上头没有佛像,很奇怪,这个地方怎么没有佛像?他预备走出来到别处看看,看看那个藏经楼,看看别处。当刚走到这个门口,刚要出去,后头出来一个小沙弥喊他:「什么什么法师!」叫他。「哎呦!」(心想说:)「他还叫我?」他这个回头一愣,这儿怎么有人知道我呀?我一个人刚来。(小沙弥)他叫他,他说:「我师父叫你。」后来跟那小和尚走进去,就看见一个老头,看见(后)他就很恭敬的顶礼。顶了礼之后,老和尚就说呀,远来不容易,给他一个座位。就把那个座位给他。他就跟老和尚说:「你这个地方很好,我跟这儿(在这儿)挂单吧?」老和尚说:「你的因缘,你还是得回去,我这儿不能留你。」他说:「老法师呀,你这儿怎么大殿上没有佛呀?」和尚就说:「我这里用不着啊。」这是禅宗的话,用禅宗的话,「外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但是现在我们还是老老实实你把佛像拿去供。(念公说着就爽朗地笑起来了。)我们懂得禅宗的道理还是照样供,这是最高明,连禅宗这也不着。听了禅宗的话,我就不供了,那也还是「粘住」在那一边。
后来和尚不留他嘛,他就请老法师开示。老法师就写了几句话给他,他记住了。继续走,他没有丝毫感觉有任何特别,他也没有拜。他后来就是不行了,天黑了,不能下山,不行,危险了。正好有一个西藏人就在那块儿住,不是出家人,但是他就在那儿住;走到他那儿,那人就留他。说:「你不能走了,你走了之后很危险,你就在我这过夜吧!」他就留下来。留下来就招待他吃晚饭,两个人就聊天儿。这个和尚就问他:「你们这儿有多少和尚哪一共?全五台山哪?」「这五台山怎么算也不到几百人哪,」他说,「有人要供千僧斋呀,我们把所有的人都找来也凑不够」。这和尚说:「不对,不对!我知道一个地方,那儿一个地方就七、八百,你们还有其它地方,怎么凑不出一千人?」这个人说:「我在五台山,我怎么不知道啊?我当然清楚不够,从来是不够的。」两人就争起来。(一个说:)「我亲眼见(的)。」(另一个问:)「你在什么地方?」(他就说:)「我在什么什么地方,叫什么什么。」那人说:「没有这个地方啊。」他说:「怎么没有?」「我查书给你看。」五台山导游的、老的地图,各个方面,没有这个名称,没有个金刚洞。(这个和尚说:)「有几百个和尚(在呢),那它怎么会没有呢?」大家都愣住了,这怎么回事儿?僵持不下。住在那儿的那个人忽然说了句:「你恐怕是碰见文殊菩萨了吧!」
这句话一说完,他本来是预备吃饭的,他「啪」一下子眼泪也下来了,饭他不吃了,坐不住了。他开头儿再去拜,又从头儿三步一拜、三步一拜,拜到那儿天都亮了,怎么找也找不着了,找不着啊。找不着以后他就来到庙里头,把这件事情告诉他的福建同乡,这个同乡就告诉了圆彻法师,这话是圆彻法师也就在我这儿跟我说的。(圆彻法师)他一看,他说你这个一定、一点不会错,决定是文殊。因为写的那四句话呀,它是可以横看,可以直看。横看是个表面的意思,直看又是个意思。直看就是说了文化大革命以后的事儿,也告诉他「将来佛前要没有灯啊,庙里无有僧啊」。(圆彻法师)他接着就说,「我去追这个人」。他追没追着,这个人已经下山了。这就是见到了文殊啊。   
现在还是这样儿,文殊还是在那儿一接一送啊。去的人他都接,就是大家看了不认识。这件事情和古代的那个事情都有很类似之处。所以这不就是「圣人」跟我们在一块儿吗?雁荡、天目都是几百阿罗汉哪!浙江的雁荡和天目五百阿罗汉,这也是圣啊;还有不断的有佛菩萨来化度,来这个世界,也是圣。但是跟极乐世界不一样,大家不容易见着,见着也不容易认,而且很少很少。就不像极乐世界和「诸上善人」、「阿鞞跋致」到处都是,天天可以见面。这个是不同之处。
诸上善人共会,「凡圣同居」只是一个方面。本质就是他们是「凡圣同居净」,是净土;我们是「凡圣同居」,我们是秽土,污秽的「秽」,我们是「凡圣同居秽」。所以我们这个往生是容易的,是从凡圣同居转到凡圣同居,但是这就好像还是一层楼,不是变成方便有余了。但是你是从凡圣同居的脏的这一头儿,换到了清净的那一头儿。可是到了清净那一头儿,它那块儿自动的变化和高级的方便有余、实报庄严、常寂光打成一片哪,跟这边不一样啊所以这个搬家就是容易了,你不需要把很多东西运上楼,一推一转移就过去了。这个是容易之处,是从凡圣同居秽土,(转到)还是凡圣同居,(但)它是净土。
那么我们现在就是在顶礼什么?顶礼极乐世界这个「道场」之中、「楼观」之中,「观」也是楼阁的意思,大的建筑;「讲堂、精舍」,这一切往生的人哪。在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或者喜欢说法,可以大家凑在一起,他说大家听;或者喜欢听法,正好大家凑在一块儿;或现神足,他现种种神通啊。「或在虚空,或在平地」。这个凡圣同居在平地的多呀,方便有余都有种种神通,那他就是在虚空之中。「随意修习,无不圆满」。随他自己意思,想怎么修习都可以呀,没有不圆满的。这些「菩萨圣众」,所以我们要注意这个地方,他没有说别的圣众,是「菩萨圣众」啊!凡是同居土的,凡是方便土的都是菩萨呀,不是人哪,不是阿罗汉哪;都是发「大乘心」的人哪,都是菩萨呀!这是「菩萨圣众」啊!但是他现在断惑的水平只达到这样儿的水平,所以就是说只能在方便、同居。「方便」是(方便)有余,「同居」是凡圣同居,
 楼主| 发表于 2020-9-28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恒沙世界一切诸佛」。这一切佛他(们)是在赞叹咱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呀。「四维上下」,东南西北称为四维,上下就是中国「六合之内」,这是一个「六合」嘛。四方,(又)有上有下,不就六方了吗?四个角儿就都包括在里头了,就不用说十方,(只是)「六方」。所以在秦译的《阿弥陀经》就是六方佛,六方就够了。实在印度文是「十方」,玄奘(法师)翻译的就是十方。那四个角儿,鸠摩罗什(法师给)省掉了,六方够了。所以夏老师会集也是保持了六方,没有十方。但是把「慈悲加佑,令心不乱」这一些摄受进来了。四维上下,「称赞本师」,称赞咱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称赞什么呢?称赞本师在这一切世间哪,在这样的世间里头,种种的世间、一切的世间,来说这个「易行难信」之法。这个「难信」是一切世间都难信的法,不光人信不及,天比我们聪明得多,他也信不及呀;高的天也信不及呀,色界天、无色界天,「一切世间难信」的法。释迦牟尼佛(于一切世间,说此易行难信之法。)
「劝诸有情,至心信受」。四维上下,称赞本师说这个法,这是所顶礼的第一点。第二点,十方的佛自己都在劝这一切有情要「至心信受」啊。这是难信的法,十方佛都在那儿帮助劝导众生,你们要好好的信受啊,对于释迦牟尼佛所说,要至心、至诚的心来相信,来接受啊,相信释迦牟尼佛所说。而且十方的佛都在「护念十方的念佛众生」。所以我们在念佛,我们不但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护念我们,你是他的好学生啊;阿弥陀佛在护念你,因为你想去呀,你要去求学呀;十方佛都在护念你呀,这个十方佛都在护念十方的念佛众生啊!就是你这个真正发心念佛的人,你得到十方佛的护念!这就使得你能够成功,能够往生净土。所以这样儿的诸佛遍满于「恒沙世界」,我们在遍礼恒河沙那么多世界的一切的佛,这就广了!我们就要礼他,和我们关系也如此,他称赞我们的本师,劝大家好好儿接受本师的教导,而且护念一切的念佛的众生。所以这一种,我们在礼拜,在恭敬佛,这就在拜佛,这就是功德。你知道这个佛的功德,增加咱们的信心哪,我们不是孤立的。(念公讲到这里对面前听众酣然而笑。)
所以有很多人总觉得,我在外面参加一个地方,人非常多,道场非常盛,这个师父非常有名气,很热闹,天天再有建筑什么,锣鼓喧天哪,香烟缭绕。这没关系,没关系。你真正的用功去修啊,你这儿(虽然)是清净,你这儿是「十方之佛之所护念」哪!所以我们所贵的是山林中的佛法,不是要求城市里头佛法的那个热闹。所以自古以来,山林中的佛法和城市里的佛法是不一样的,一个就是要广泛的结缘哪,热闹啊;一个就是清净啊,真修啊;这两个不可得兼哪!大家都要知道啊!你要去忙乱之后,种种忙乱了之后,正果法师 有句话,他说你认识一个人,他就在你的脖子上挂一根绳儿。挂了根绳儿之后,他不定什么时候,他就来揪一下;你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高兴,有了绳儿(嘛),他要揪你一下。你挂太多了,这个刚揪完一下,那个再揪一下,老有人揪你,你就麻烦了。
所以说现在,我觉得要避免这个热闹,(避免)这个(让别人)老揪一下。但是(如果)我们互相为了说净土法门,为了巩固大家的信心,宣传正法,这个就是再辛苦也是应该做的,这个要分开。这些事不是被揪,是我主动的。尽量避免被人揪,不愿被人拉着鼻子走。我也有我的计划,这一些事跟我计划、在我计划相合,我尽力去做;因为年岁有限了,这跟我这个计划不合的我尽量避免哪,不能舍己循人哪!能够做的,那个力量也是不多,我们只能是踏踏实实的做几件对于佛法、对于众生有益处的事情。所以希望大家要护持,希望能做的事儿做成。每一件事做成是不简单的,都是好多好多障碍。

第二十二拜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经上说,这就是礼拜我们这个经了。「当来经灭」,这也是经文哪,以后佛经都是要灭的,这个经叫做《法灭尽经》。所以有人说,你们佛教也是要消亡的。我说我们佛教从来没有说要赖在世界上不走,我们早就说过了要灭尽的,第一部灭的是《楞严经》。所以我现在是比较着重这两头儿啊,一个是(第一部)要灭的,一个是最后存在的,这是两头儿。第一部要灭的是《楞严经》,现在已经看出来了,最有名的学者他们都在做文章,说《楞严经》是假的,这种学说现在还没有破尽哪。所以是有两派啊,你看现在虽然都这么说,圆瑛法师还是做批注呀,这是一派呀;而像吕澄,他就是《楞严百伪考》,从一百方面来说都是假的,这也是很有名的学者。学者「解而不行,增长了邪见」哪。他们后来这一批人,湖北他们这一些人,还有王恩洋什么,又要说《华严》也是假的等等,因为跟他们那个抵触了。
小始终顿圆,法相唯识。小始终顿圆这五时,「小」是小乘;「始」是开始说大乘;「终教」,大乘法终了;而「顿」,特别了,剎那成就了;「圆」就是圆满哪,圆教。他拿这个「始教」的观点来反对「圆顿教」,所以他们错误就错误在这儿啊。根器不同,说法就是不一样。「小乘」不谈成佛,就是最多你证阿罗汉。到了「始教」,你可以成佛,「阐提不能成佛」;大家听过这个话,阐提不能成佛。而「终教」就不这么说了,终教就是说都有佛性,阐提也具如来智慧,所以阐提也能成佛。这不就矛盾了?当然是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而「顿教」就不一样了,顿教说剎那间可以成佛;迷就是众生,悟就是佛,一悟就是佛啊,什么叫三大阿僧祇呀?「圆」那更是圆融,圆含一切。因为对象不同,说的法就不一样。(比如)这数学老师,你现在讲奥姆定律,你给初中讲,就是代数式子,电压电阻之比等于电流,代数式子,这是常数。你要到了高深之后,
 楼主| 发表于 2020-9-28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实际上就不是这(样)了,是微分的式子了,微分的电压除微分的电阻等于电流,都是变化的,瞬间时时在变。但是你把这个要给那个刚开始的学生,没法儿懂啊,这种矛盾是必然的,这是教师的巧妙。所以你不可以根据我这个初中学的代数式,说你大学念的、你那个不对,你这个跟我不一样。现在这些人犯了这个毛病!所以种种的病,卢胜彦的病,就财色的心没断,拿这个心出发,在这儿坏佛教。像吕澄他们这些都久学成了偏见,这样的一些毛病,所以各个的毛病都成为障碍。
经,将来《楞严经》是要灭的,所以首先有人反对呀。将来慢慢的就越说越多了,他们的这个(言论)占上风,(久而久之)大家都说既然(是)假的,谁还念哪?必然会灭呀。所以这个不能抬杠,也不要担心,而且自然佛说在前头了,现在这个趋势也在那儿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还有一部经最后、最后还留下来的,就是我们的《无量寿经》啊。我曾经怀疑过,我说《无量寿经》很深哪,这样的经啊,到了末法的时候啊,众生只有十岁的平均寿命了……我们是「减劫」,寿命是在减;现在我们的寿命在增长,这是个特殊的现象。我是,我也没有什么……我就是自己这么猜啊,可能是一个「中兴」的瑞相,人的平均寿命增长了。按减劫说,每过百年人寿减一岁。最近呢,看来是人的平均寿命在增长,也正好跟西藏的传说,密宗的传说,「佛法要中兴于世界」,这两个有不谋而合的地方。现在姑且我们先这么看,这是一种中兴的瑞相。
所以大家能够长寿这是很重要的。在我年轻的时候,要是说快八十岁的人还能这么想,那就没有了。六十岁都是人搀着,两个人架着,老太爷了。那他们现在,(念公指了指身边坐着的男众居士,然后说,)像他们(这个岁数现在)还能当小伙子,过去那都当做老太爷了。寿命长了,这是一个好现象,这个是中兴,不是老长的。到经灭的时候,人只有十岁。所以那个劫,我们将来来的劫是「刀兵劫」呀,就是人和人之间不能见面,都是互相要杀,都互相怀疑;我不杀掉你,你就会杀掉我,所以见(面)我先动手,先下手为强。每个人都是想先下手为强,所以就杀光,人类自相残杀,杀光,所以是「刀兵劫」。到了那个时候了,最后人类消灭呀,只有极少数的人可以过去,等待换下面的一个劫了。那么这个时候还能念《无量寿经》啊?《法灭尽经》里头说得很好,佛说人类这个时候,法运在这个时候,就像那个灯,油灯要灭的时候、蜡烛要灭的时候,忽然间特别亮。所以人死的时候,(就像)夕阳无限好,那也是「回光返照」,特别好看。人快要死的时候,忽然间神志清楚,会说很多很多话,然后他就咽气了,也是「回光返照」。这个是整个儿的法运的「回光返照」。所以最后这一百年,人类的聪明智慧能接受《无量寿经》,就是(如同)它这个蜡烛快要灭了反而比平常更亮,因此他能接受了。那么能接受呢,还有很多人得度。这个再过去,会念「阿弥陀佛」就是阿阇黎,金刚阿阇黎。别人不会念四个字了。再过去就没人能念,空中现几个字,你还能念还能得度的。最后都没有了,那就法灭了,法灭尽。
当来经灭,「佛以慈愍」,佛以慈悲心怜悯大家呀。「独留此经,止住百岁」,什么经都完了,而独留《大乘无量寿经》在人间存在一百年哪!时间也是不很长哪,只有最后这一百年哪。「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遇见这个经的话,随你的意思,你所愿的事情都可以满愿啊。「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就是说我们修的人,修三十二拜的人,因为这个经、最后由(于)它存在,所以我现在以至诚的心来顶礼这个经啊。到最后什么经都没有了,就只靠这部经了,以至诚的心来顶礼这个经。这个经是「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是「第一希有,难逢的法宝」。正因为如此,所以我要来顶礼这个经啊,最后还来度众生。「广大」,这个经的内容是普度一切,这个内容是广大,上至极深的《华严》的「十玄」,以及人天乘,(下至)娑婆世界众生如何种种的造恶啊;所以,从人天乘一直到圆教的华严,无所不包,「广大」。所救度的众生(是一切皆得度),许多大菩萨不听闻此法都退了。这(部经)十分「广大、圆满」。
(有了)这个经,(众生)他就不再需要(其它),所以这一部经就够了。有的经给你很大的启发,但是整个儿在修持上你不见得用得上啊。《金刚经》和《阿弥陀经》都是家喻户晓,但是很多人就是知道了《金刚经》,你能够理解,也可以「随文作观」,也可以随着「文字般若」来练习着「观照般若」。有的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众生就是办不到的了。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像「如梦幻泡影」,这个你把它看淡一点哪,这个众生可以做得到。这个「无住生心」,那要到登地菩萨他才做得到。登地的菩萨,登地以前这「三贤位」,只能在无住的时候就是无住,不能生心;在生心的时候,只能生心,就不能无住。而「无住还生心,生心还无住」,要登地的菩萨才做得到。所以你知道了这个经、(《金刚经》),知道这个殊胜。但是对于众生来说,他这里头(要能够)得到法益,就不是能够跟生活打成一片,跟一切一切随时随地都能用得上,只能用得上其中很浅的一部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看到这个如梦如幻哪,当然这个对于很多人就够了。这一关他就没有破,他对于「一切有为法」他正是津津有味。但是你把这个破了,不怎么样啊,你就是看了「如梦幻泡影」,你顶多就是不作恶,作点善,还是不出这六道啊!你怎么才能出六道啊?一般都是要竖出,那要断见思惑,那很难哪!所以方便不够啊。又要有方便,又要有理论,又要有实际,又种种的圆满,那就是《无量寿经》是圆满哪!
这么圆满的一部大法,它又是很简单嘛,《无量寿经》并不很长,一本就完了。而且是你念、只要念六个字啊,再简单没有了,小孩儿都能念。所以很多小孩儿就念哪,照着念「南无阿弥陀佛」。而且直截了当,你念的是什么?就是你「自心」哪,
 楼主| 发表于 2020-9-28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是以什么为体呀?以什么为体就是以「实相」为体,《大乘无量寿经》,本体就是实相。所以这是一个「了义」的法门,「了义」的经典哪。
「万善同归」,入这个大海呀,所以世界的一切河流完全都要归到大海里头啊。你行一切善,你最后如果这个善要得到了果实,就是你流到了这个阿弥陀佛的大愿之海。这是「万善」真正得到了归宿啊,万善所同(归的)、最理想的归宿就是这个,以这个一乘的愿海作为归宿。所以文殊、普贤都在求生极乐啊。
「凡圣齐收」,凡夫跟圣人都收。所以一个法,有的是刚才说适合于凡夫,不适合于圣人;适合于圣人,不适合于凡夫;而这个法是圣人、凡夫都适合啊。十地菩萨,地地菩萨都不离开念佛啊。说到凡,凡到什么程度?(凡到)五逆都可以往生啊。还(不止如此,畜生)都可以往生啊。过去有很多记载,夏老师就(遇过)一个老鼠往生了。他在闭关的时候,他也是穿着和尚式的那两个大的鞋,坐着念,起来穿上鞋就绕,绕佛。一个老鼠,夏老师起来念佛,这个老鼠就跟在后头;念完佛,回来坐下之后脱了鞋,这不是两只鞋摆在这儿嘛,(中间)这儿有个空档,老鼠就坐在这儿。起来之后老鼠跟着转,你坐下老鼠就坐下,习以为常了,天天如此。一天夏老师起来之后(去)走,老鼠没有跟。夏老师(心想)说:「今天怎么不动?」就想惊动惊动牠,还都做一点声音,好像你恐怕是睡着了?(还是)怎么?还不动,觉得有点不同了,再一观察,往生了,端坐,坐在那往生了。所以动物一样可以往生啊!
还有庙里头那个鸡,跟着和尚绕佛。有一天,忽然间鸡叫了一声,飞到窗户边儿上,提起一只脚,金鸡独立呀,打太极拳不有个「金鸡独立」吗?金鸡独立,鸡会这一招儿(招数),提着一个爪子,也就是牠冲着西,提起一个爪子,单合掌,鸡不能双(手)合掌,(否则)牠(就)没有脚(站着了)。金鸡独立,提着一只脚,冲着西叫了一声,化了(往生了) 。所以畜生也跟着念佛,也(可以)往生。这个救度之普啊,大家要知道,所以这个恩德啊!而且说众生同样有佛性啊,我们不能小看哪。不能看见牠现在不会说话,不会什么,牠同样有灵性。而且那些个灵,鸽子就比我强啊,你从南京(把)通信鸽、把牠坐飞机装来,你把牠(在)这块儿放开,牠(能)自己飞回南京。牠从磁的感觉、地磁的感觉,牠能知道辨别这个方向。这比我聪明啊,我不可能。一个地方我就找不到,有的时候,第一次去,第二次要找还是很费事。
所以「凡圣齐收,利钝悉被」,不管你是利根、是钝根。确实根器有利有钝哪,有的法适合于利根;有的法钝根也行,但是利根就不想修啊;而这种法利根、钝根都适合修啊!「顿该八教」,佛法可以分为八教,就是藏、通、别、圆。「藏」就是小乘;「通教」是小乘和大乘共同的教,叫通教;「别教」,专是讲大乘法的称为别教;「圆教」,《法华》、《华严》是最高的教。藏、通、别、圆是四种,还有顿、渐、秘密、不定,又是四种,就八种了,称为「八教」。「顿教」就是顿法,剎那即可以成功的是顿法。「渐教」那就要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是无数的劫呀,是要经过无数的劫才能成功啊,三个无数的劫啊,是「渐教」。「秘密」,就是没有说,许多很高深的东西,言语不能表达了。譬如像禅宗,许多他没有明说,没给你说破。还有很多禅宗开悟之后,我是感谢老师,我不谢谢他别的,我只感谢他不给我说破。要自己参哪!所以「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哪!眼睛是看的,耳朵是听的,这都是门,从门进来的东西不是你自家的宝贝,要从自己心中流出,(这是)宗门的主张啊。这「八教」(之中),这就是「秘密」。「不定」,就这个不是单纯的只属某一类,可以有这种性质又可以有那种性质,称为「不定」;有很多它是可以变化的,包括的因素比较多,就称为「不定」。所以把一代的时教可以分为这八个方面。但是这个称名法门,这八个方面的这个教都包括在内了,所以叫「顿该八教」。
「圆摄五宗」,禅宗一花五叶。在印度一代就传一个,衣钵,传了就得衣钵,释迦牟尼佛的衣,释迦牟尼佛的钵,表示这是证明啊。得到衣钵,一代传一个,一代传一个。那达摩是王子,是王子出家。我看过一个王子出家,大概是不丹的王子在西藏出家了,他跟着亲尊活佛到重庆给大家修法,跟着活佛,仪表很好,确实不俗,啊,王子。所以不但古代有,现代有啊,王子出家。有很多人在那儿给(王子)他顶礼,不大如法,因为师父在,不(应该)给别人再顶礼了。有很多人有时候他只想到一个方面,(王子)确实很庄严。(以上是)「顿该八教」。「五宗」呢,就是这个,达摩是王子,达摩就是看见东土有大乘气象;印度在我们的西边,他所谓的东土就是我们的国家。看见我们这儿有大乘的气象啊,拿着衣钵就到中国来了。谁知道跑到梁武帝(那儿),梁武帝不理解呀;到北边,北边也不理解,所以就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后来碰见二祖,就传。传到六祖,到了六祖这一花五叶,这才大(盛)。所以衣钵 不再传了,可是广泛的(传了)。
「五宗」就是禅宗的五宗。这「五宗」就是临济宗,现在最广的是临济宗,所以「临济儿孙遍天下」。一般说和尚你是哪一宗?临济宗。第二个多的是曹洞宗,曹洞宗在中国虽然是有,衰微到极点了,日本还很盛,所以日本是曹洞宗。第三沩仰宗,(第四、五)云门宗,法眼宗,这个就名存实亡了,过去都是极盛。所以现在,国际上把禅宗认为是中国的,对于我们是个光荣,实际都是印度来的,达摩传来的嘛,不是我们自己的。把道教和禅划归中国。这个道教,现在这些气功师哪里是道教?不是,道教的糟粕都没有,只能称为气功师、养生家而已,不是老子的东西了。一个姓潘的,他说是圣约翰毕业,父亲是个银行经理,他就没有结婚,也没有工作,专门研究《易经》。法国的一个道教代表团来了之后,到了上海找不到人招待,哪里找道士去呀?经过文化大革命,
 楼主| 发表于 2020-9-28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士也衰极了。就把这个潘先生请去了,陪着他们座谈哪。他就问他:「你们道教怎么样?」他当然说不出来了,道教现在没有了。法国人很惊讶,怎么搞的?道教这么好,你们国家的东西,你们这儿没有了!人家惊讶极了!
老子、庄子这都是(在)中国,所以我们正是因为有老庄、有孔子,我们佛教的大乘佛法在中国接受得很好,就是如此。就是这个基础很好,有这个基础才能提高啊。孔子在《易经》(《易经.系辞》)上,「无思也,无为也」,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在寂然不动之中,一感就通啊,这跟佛法很近了。正是因为有咱们中国这些圣者,所以我们中国的古老文化是光明的!现在有些谬论,说中国的文化不行,要学西方,全盘学西方。方励之也是谬论,这都是对于中国的文化认识不足啊。应该那很好发挥的!不是东方文化没落了、不行,一直不行啊,而是一贯的没有受重视!
这里讲到「五宗」啊,这个就是禅宗的五宗,然而在念佛法门里头「圆摄了五宗」啊,这就是把禅宗的这五宗就都在这一句佛号里头了。正好是蕅益大师所说的,禅宗一千七百则公案,都在这一句佛号里头。只要你老实念哪,就在里面哪。有人问莲池:「如何融通禅宗与净土?」莲池大师说:「若待融通是两物。」如果等着去融通,那就是两个东西了,他不答复你如何融通,他说如果需要融通那就是两个东西了。那么现在就是,本来就是一个,干嘛要融通呀?实际就是这样儿一句话嘛,所以禅净本来是不二啊!但是到了现在这个「斗诤牢固」的时候,大家就是要「门户之见」哪,所以有很多很多是「门户之见」,产生了「门户」。禅宗就是反对其它的宗,密宗也反对,都是一样门户之见。在禅宗,我是某个师父,我就反对你其它师父的一些禅;密宗也是如此。各个这样,所以「斗诤牢固」啊,现在就是这样。一句佛号是「顿该八教、圆摄五宗」。
我在二十岁的时候,那天不是说嘛,那个郭兆明,他说是去看见台湾的情况,他说中国的一千多年的佛法不是正法。我说,这是我在十七八岁的时候的思想。(我那时候)就是看到这些大居士、大和尚还是勾心斗角,还是机心哪,宗派呀,种种概念哪,世间这一些考虑一点不减少。我(当时错误的想法)就跟(郭兆明)他那一句话(一样),「那个佛教不灵了,没有用」。念了佛之后,就都是到这个水平有什么用啊?没有用。所以产生一个错觉。(我)在二十岁的时候,大学三年级,寒假考完之后,看到《金刚经》,那就是醍醐灌顶了,这个「安乐」啊,那个「轻快」,是没有法子形容啊!这就明白呀:「不是佛法不灵,而是大家对不起佛法。」
这个「无住生心」,当时我就体会了一个,「无住生心」凡夫办不到啊,刚才不是说了吗?你要到地上菩萨才能办得到啊。可是刚才我说(念佛)这么殊胜,要讲出点道理来,不能就(口头上)说好,不行啊,要有点道理,是不是?这道理(就是)「无住生心」哪。怎么(回事),(我当时)就觉得你这个念佛,你什么都不想,就念佛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别的都不想了,别的就无所住啊。没有住在工作上,没有住在地位上,没有住在金钱上,没有住在男女之间上,所以一切事情都「无所住」啊。也没有住在什么要成佛、要什么什么的,都没有。法上也「无所住」,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可是这句佛号不断,这个心是生生不已,是没有断灭,没有死啊。所以「无住生心」,你在这念佛里头,那时还没有现在这个明白,是自个儿这么琢磨的,觉得这个是可以这么去达到啊!实际上这个想法是对的。当时并想,如果要是念咒就更好啊。为什么会更好?你这个念佛有佛字。但是现在(对)初机来说,还是有个佛字,你起恭敬心哪!那个时候儿就是要全放下,连佛也放下。我那时候儿的想法,佛也放下。佛也放下,你有个佛字就不大容易放了。你那个咒,连佛也放了,真正的无所住啊,可是此心还不乱哪。那是我第一次看经,纠正了我的错误。
所以这样来看,六祖就是在无住生心上(开悟的)。第一次,他是在客栈里头,给客栈里头挑柴送柴。第二天客人跟那儿念经,他在旁边儿听,第一次就(是)这个,听到「无住生心」,就问他:「你这是哪来的?」(回答说:)「黄梅」。他就要去黄梅,大伙儿就捐钱给他。他还有个老母亲,买些柴,买些米,让人家照顾母亲,他就走了。到了五祖(那儿),碰见之后,这(是)机缘,五祖给他说法,又是说到「无住生心」,没有说完哪,但他就第一遍听到这儿,他就超过神秀。神秀能够讲十二部经论,五百个人,人人都知道有神秀在,当然他得衣钵,我们无份,威望非常高啊!这么一个苦力,还不是和尚,在庙里做工,南方人,少数民族,那个五祖管他叫獦獠、蛮子、文盲。他就是「无住生心」,就得衣钵嘛,他真正的开悟了。「五宗」不就这么出来的吗?那么(六祖)就是这么出来的。你念佛人你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就「暗合道妙」嘛。不管你是谁呀,老太婆,你只要这么念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把这些东西都放下了,这一句老「净念相继」,就暗合「无住生心」嘛。所以有的时候叫「明合道妙」,这是「暗合道妙」,他不知不觉就合了道妙。明合跟暗合都是合嘛,所以不可思议呀!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说「圆摄五宗」啊?这就是(像上面所说的)。当然这个真正要说,那佛与佛才能究竟,我只有体会到这个地方。
所以「八教、五宗」都在一句佛号之内呀!是「横超三界」,我们刚才说,那个虫子横着一咬就出去了,别的法你要竖着咬啊,这横着咬。「径登四土」,极乐世界不是四土吗?常寂光土、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一登就登四土啊,直(捷)就登了四土啊!你登了凡圣同居土,那个凡圣同居土跟常寂光土也不是隔裂的。所以生凡圣(同居土),就是时间嘛,你现在还没有断惑,到了时间,你一定是要登常寂光土。时间是人类的错觉嘛,
 楼主| 发表于 2020-9-28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不要在时间上把它看死了。(说完这句话,念公超然而笑。)
「一生成办」,所以现在有很多(人)在这个地方还是不大懂,有人说密宗是一生成就,净土正是一生成就啊。我曾经问过贡噶上师,现在学密的人他是有意的标榜自己呀,来压低净土宗啊,我就说:「往生净土算不算密宗的即生成就?」贡噶上师很负责任:「你说的是哪个净土?」后来,贡嘎上师的汉话说得非常好,我们这个对谈很畅,话稍微说得慢一点儿,他直接用汉话说,比人家翻译强得多,经过翻译,七折八扣了。他说:「你是哪个净土?」我说的:「我是西方极乐世界净土。」(贡噶上师说:)「那就是即生成佛。」到了极乐世界就是「一生补处」,没有再要别的生了,最后都成佛嘛。这一生完了,那一生就是这一生。
「九品可阶」,你可以生到九品。但是上品上生是什么情况啊?上品上生,你当时随佛就到极乐世界,就可以分身到十方的世界听法,得种种陀罗尼,你就可以到十方世界,变现种种的身去救度众生。上品上生是大菩萨啊!当然这个不是很容易的,这种上品上生都是戴角虎的事情嘛,有禅有净土的人才能。「十方诸佛同赞」,刚才我们拜了十方的佛,十方的佛都在赞叹这个法门哪,这「易行难信之法」,劝大家信受嘛。所以十方诸佛异口同声,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在那儿劝大家呀,在赞叹这个法门呀。「千经万论」,多少部?一千部经、一万部论,都给大家指明方向啊,共指啊。   
所以法相宗,这在中国第一代祖师是玄奘,第二代(祖师)是窥基。玄奘就翻译了《阿弥陀经》,窥基是第二代,他就做过《阿弥陀经》批注,叫做《阿弥陀经通赞疏》。这次净公上人也印出来了,三种,把《弥陀疏钞》、《弥陀要解》和《通赞疏》(印出来了)。他这个用心我知道啊,就是你看看,唯识的人他这不(也是)作这个净土宗的批注(吗)!忏云法师来,他看了这个《通赞》,他觉得不很突出,他觉得唐朝人(窥基法师)比不上莲池(大师)和蕅益(大师),他这个用心是好的。如果我见着,我就跟(净公上人)他提一提,把这四个印在一块儿,把那个《圆中钞》印进来,《弥陀疏钞》、《弥陀要解》、《弥陀圆中钞》,底下再印上窥基的《通赞疏》。窥基的《通赞疏》就是这个作用,你这个法相宗的祖师,他在赞叹净土呀。所以现在法相宗很多人,他们轻视净土,这就是忘本哪!
「宝王三昧」,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三昧,这是个王三昧呀。(念公举着手中的《净修捷要》油印本子,对着面前的居士们说:)「所以你这个(本子)翻过来就是《宝王三昧忏》。」这个忏就称为《长寿忏》,也称为《宝王三昧忏》。就是这个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三昧」,它是宝啊,宝中之王啊,所以说是王中之宝。「宝王」,既是宝又是王,你怎么说都可以。总之,宝和王两个字本身就说明问题,「王」是高出一切,「宝」是最可贵的,最可宝重啊!是这样儿的三昧呀,「宝王三昧」呀。还有说许多三昧,有的三昧能消瞋,有的三昧能消贪,有的三昧能消痴,有的三昧能消过去的业,有的三昧消现在的业,有的三昧消未来的业,只有念佛三昧消一切,所以是「宝王三昧」。所以有的时候你不广读经论,就这么自个儿随便听听、道听涂说,好多是有害的东西。自个儿再辗转传说,误人误己,所以我们要把它弄清楚。
「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宝王三昧」是不可思议的「微妙法门」,这个微妙之处是思想与言语所不能及的,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呀。所以《华严》称为不可思议;《阿弥陀经》里头也有不可思议,诸佛称赞的不可思议的法门。所以《华严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就是大本、中本、小本的区别;《华严》是大本,《无量寿经》是中本,《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大家都说经中之王啊,经中之最尊的了,《阿弥陀经》也是如此。

第二十四拜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反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
今天一上来,第一段就是拜观音菩萨。这一共连着五个大菩萨,观音、势至、普贤、文殊、弥勒。所以这个里头我们关于五个大菩萨的礼拜、赞叹,也让我们产生了理解,这个菩萨他怎么(有)如此殊胜的功德呀?他的功德最主要的在哪一方面哪?而且这五段加上前头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和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这七个都是成就的果人哪。所以我们有的时候,在碰见这个佛菩萨的纪念日,我常常就这么做,在佛菩萨纪念日,今天如果是观音(纪念日),拜了佛之后,在今天把这一段单独礼拜一次。当然你是(修)《净修捷要》嘛,就(已经)礼拜了,就不利用这个法子来修这个了。如果不是修这个的呢,就可以利用这一些做纪念,在纪念某个菩萨的时候,在礼拜了之后,单独把这一段读三遍,拜三拜。这个纪念的形式很好嘛,并不干扰你原来的功课,也不增加很多的负担。同时对于这个纪念而我们做得很好嘛,我们又礼拜、又赞叹,增加我们对于菩萨的恭敬和理解。这个大家很多人也都跟着做,也都觉得很好、很方便。当然你以《净修捷要》为功课本嘛,那就自然了,天天已经(包含)在里头了。
第一个是观音,因为观音是极乐世界的第一位大菩萨。有的传说,说是观音哪,是阿弥陀佛的徒弟呀、儿子呀什么什么。这个密宗的说法呢,观音就是弥陀的化身,那观音就是弥陀。所以莲花精舍有一个三身法,这个化身是莲花生祖师,报身就是四臂观音,法身就是无量寿(佛)。那么观音就是无量寿佛的报身嘛,那观音不就是阿弥陀佛的化现哪,佛的报身嘛。从法身变现出报身,从报身再流出化身。所以莲花生大士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这个是红教一个特殊的地方,这个和弥陀的关系呀,特别深哪,赞叹的也特别多。所以莲花精舍就有一个共愿,每个人都要往生,求生极乐世界呀,
 楼主| 发表于 2020-9-28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后头他没有遇难,他在里头是一个桥梁啊。他念书的时候,我听过他的弟弟抱怨,都是我自个儿亲耳听见的,小的舅公(我那个九舅公),(文廷式)他(是)三舅公。九舅公、十舅公,他说:「我这个三哥,我们小时候儿就上他的当。他说,『你们都要念书』,拿书叫我们念,我们都累得要死,拿本书呱啦呱啦呱啦念。他躺在床上,躺那儿睡觉。其实他这一听,什么都听去了。我们累得要死,效果他得到了。」这就证明耳根利。所以有时候我说你们念经文,必须要念,大声的念。要利用这个耳根,不光是心里记,(还要)嘴里念,念到自个儿能听,听见声音,这耳朵就听进去了,耳根最利。而且耳根呢,又远远超过眼根其它等等的地方,这个问题啊。所以「圆通常」啊,这个「常」当然都是根性不断,但是它是「圆」哪。
所以文殊给他总结,「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十方都打鼓,东西南北,四面打鼓。十处的鼓声,你一时同时听见。大家在国外剧场中可能很清静,没有这种感觉。在国内有时候公共秩序不那么好,那个地方有人说话,那个地方有小孩子哭,那个地方有小孩子闹。你坐在当中间,你可以不动你的这个地方,你都可以知道,什么地方出了什么声音,是什么人,什么地方是什么什么样儿,后头是什么样儿,这个声音一出来你都可以分辨嘛。因为它「圆」哪,而且它「通」啊。你这个窗户可以看见外头,那边我就看不见了,墙堵住了。耳朵没有问题呀,那边儿出声音,这边儿出声音,你一样听得见哪。它不能阻隔啊,顶多声音弱一点,但还是可以通得过来的。所以耳朵还有「常」,这个「常」是共同的,所以耳根最利。观音(菩萨)就利用耳根成了一个典范。      
而且是「反闻」。所以那一位他讲,他说「在闻中入流亡所」,入什么流啊?入这个声的流?这声不是要入的流,声是要忘的东西。声是「所闻」哪,你要把这个「所闻」忘掉!观音就是这么下手的,先认识了「能闻」的这个本性。声音是一个问题,但是声音跟我什么关系呢?因为我有一个能够听得到的这个性能嘛,你这个是个工具嘛,耳朵是个工具嘛,单是一个工具,跟我无关嘛,我还有「耳识」嘛,不光是「耳根」。要有「六识」嘛。「六根」,「六识」,「识」就能识别了嘛。利用耳根,观世音菩萨他就是这样子。我先知道我有一个「能闻」的本性,事情都有能、有所。根和尘,尘就是我们的「所」,每个根的「所」。色就是眼睛的「所」,「所见」;声音就是耳朵的「所」,声音是我的「所闻」。所以观世音菩萨在闻性之中,心住在「闻性」之中,在闻性之中就入了流了。「闻性」就是「法性」嘛。这个入了流,就把这个「所」就忘掉了。声音是好、是粗;是有声、无声;是动、是静;这一切就忘掉了。所以从这个地方入手,「反闻闻自性」,就是说我不是去听外头那个声音,那个「声尘」,这是什么音乐,这个是某一个名家的,这个是什么感情,在这儿欣赏,那你就还在这个声音里头。你那里只管演奏,我这都在无心,他入了「能」,在「能」的这一方面,「能闻」这一面。
总之「闻性」,你(的)六根嘛,闻有闻性,见有见的性,舌头有知味,有知味的性。但是这个六种,你这种「能知」分为六种,实际「源流」是一个,总之都是你自己嘛。这不是分成六家,不是六个人在开会呀,是不是,自然而然嘛。它这方面工作就是这方面,耳朵起作用,耳朵在那儿;回头鼻子闻到,鼻子也闻到了,你也可以同时工作嘛,各有所司。但是各有所司,不要六个人开会,自然而然都是你自己嘛,它自然嘛,自动化了,就是自己。所以本是一个,而分成六个「和合」嘛。「一根还源,六根解脱。」从一个根上解脱了问题,六根(就)同时解脱了。观世音菩萨就是「反闻自性」,不是追那个声尘,而是利用耳根,自己观照能听的这个「本性」、「闻性」。那么这个「闻性」也就是自性在耳根所表现的,可以这么说。「自性」嘛、自心,自性心的性质就叫「自性」。「自性」只是一个,但是在耳根表现为「闻」,在眼睛表现为「见」,它就有「闻性」、「见性」种种的,但是始终都是「自性」在那儿的作用。所以不去听那个声音,声音的好坏,美不美,这个声音是赞颂我还是在咒骂我。咱们要是用这个观音菩萨(反闻自性的方法),这就是不去理它了,这都是「声尘」,与我无关。我是在「观照」我什么?观照我能够听到的这个本性。我能够听到的,这是你的自性,返来观注心,照在自己的本性上,这就成「无上道」了,这是观世音的成功的经过。在《楞严经》讲得很详,而文殊大士给他总结,就是总结两句,不过原来是五个字一句,是「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这是文殊菩萨大士的原话。(《净修捷要》)这里头为了文字的整齐,「从闻思修,入三摩地」,都是四个字一句的。(《楞严经》)这个是变成五个字一句,(这是)这个文章(的修辞方式)。
所以这个文字还是很有讲究。玄奘大师所翻译的比鸠摩罗什的可以更严格、更可信、更广备、全,但是没有谁念,大家念的《阿弥陀经》还就是鸠摩罗什的。他文字好,他这个读起来,大家愿意念啊,好多都是他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法华经》,大家都愿意念哪。所以一个外国人有这样的(水平),他是七个佛的翻译呀。总要翻译,现在看看谁出大译师,能把咱们这个(净土经论著作等翻译出来)。现在都在翻译,有人说叫我翻译,我说我没有这个能力,翻成英文,这个要极高的智慧呀,不是那么容易,不是像普通文字那么好翻。翻个小说,翻个科学书,那个好翻。这个是了不起的事情啊!不知道有什么佛菩萨来担当这个任务!鸠摩罗什是七个佛的翻译呀,过去的佛他已经担任过这个任务,做过第七次了。
所以观音就是「返闻自性,成无上道」,就把观世音菩萨整个儿的这个修持概括成这两句。当时观音是很细致啊,先就是不受声尘的干扰,就产生了「净相」,「清净」啊。这个「清净」你还是分别,清和净,静和动是一对嘛,
 楼主| 发表于 2020-9-28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就还是在有分别之中嘛。再之后就是「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啊,又进了一步了。一步一步,唯有这个都了然不生。但你还有「知觉」,你知道这个事儿嘛。你知道这个事,知道这个「动静」二相不生,这就是你的「所觉」。「所觉」就有「能觉」,「能觉」和「所觉」。他进一步,「能觉」和「所觉」也空了,一层一层的进,所以佛法是无尽藏。你「空」,你还存了一个「空」啊。我们把它空了,空了之后,「空」就是你的这个「所」啊,你能够做到就是有个「能」啊,有个「能空」和「所空」,而这个「能空」和「所空」也都灭了。但是灭了还有个「灭」,「灭」也灭了,所以前头我们还好体会,到这个地方灭也灭了,「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哪。所以「涅盘」是「寂灭为乐」,「寂灭」不是什么都没有了,就是一个木头墩儿啊,不是啊。「寂灭」,「寂灭」是乐啊,「寂灭为乐」。
所以佛舍了身体,求两句偈,就是后头这两句话:「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呀。」「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这个释迦牟尼佛过去在因地中,知道佛有这两句。(而且)知道后头还有两句,他就是到处求,没有人知道。有个夜叉说:「我知道,但是你要叫我说也可以,你得让我吃,我饿得厉害了,我好久没吃人了。」释迦牟尼佛说:「好,好!你只要告诉我,我就给你吃。」他说:「那我就吃你。」(佛)他说:「你现在吃了我不行,吃了我不知道啊,我没听见呀,你等我听完了。」听完了之后,他就在那儿一拜,(要)跳下去摔死,你就吃吧。但在这个时候,天空中有天人把他接住了。舍身让夜叉吃,就求两句,就求了「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就说,这两句值得舍身命,极殊胜了!
观世音菩萨也是证明这一点哪 ,所以这个「灭」也灭了。「生灭灭已」,「寂灭」就现前了,就忽然超出一切,(超出)世间和出世间,得两种殊胜嚒。「上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呀,跟一切佛的力量是相同的,佛有的慈力,我都有啊,同有;「下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所以他是平等的!我在下头,我跟一切众生,苍蝇、蚂蚁、地狱中的众生都是一样的,同一在悲仰,在求救度啊。所以佛是一个最平等的法门哪,他是个「无神论」哪,他不承认有个至高无上的神主宰一切,统治一切,制造一切,管理一切,高出一切。他都是平等的,就是你还没有明白,我先明白了一步啊。而且我先明白一步,我马上希望你跟我一样的明白呀。你明白了之后,你就跟我是一样啊。所以这个就是伟大之处。
所以「反闻自性,成无上道」。然后就「修菩萨行」,就是行菩萨道。行菩萨道要利他,这样的菩萨,「往生净土」啊。所以这就是说,有人看不起,但观世音菩萨,你看,成无上道,修菩萨行,而往生净土啊。就连大智慧的文殊都求生净土啊,往生净土啊。「愿力宏深」,观世音菩萨有大的愿力,「宏」是宏广,「深」就是如大海呀,深无边际。「普门示现」,所以《普门品》哪,你应以何身得度者,我即现某种身给你说法呀。所以观世音菩萨在那时候,他就能够现佛身给大家说法,应以佛身得度者,我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阿修罗身得度者,我即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所以他是普门救度啊,三十二应啊!「普门示现」是说法,应该有什么因缘,听到什么人说,观世音就做这种示现。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观世音「循声救苦」。一个是给你说法,一个是救苦啊,救你的灾、救你的难哪。所以救苦,「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有人是这么念的。观世音菩萨还有一个大愿是「救苦救难」。「普门示现」、「普门说法」是一个大愿哪,这个是彻底的度脱;但是你临时的这样儿一个度脱,世间上,今天火烧了房子出不去,这个时候儿你怎么办?你念。,(只管)念,火它就熄了。这个事儿真有啊,从古至今这个事儿很多很多啊,观音的灵感说不尽哪。
最近我(看到)在海外杂志上记载了一则,一个阔人家,一个少奶奶,她有一个女佣人。少奶奶信佛,天天念佛,女佣人也很羡慕。看见少奶奶她这么(好命),人家已经有福,还在修福,还在念。她说我不知道怎么念,她就跟少奶奶求,说:「妳告诉我,教给我,让我念个什么。」少奶奶正在吃荔枝呢,她瞧不起她,她(心想)说妳还配念佛?妳会什么?(就说:)「荔枝核!」(女佣人)她当以为真,她就念荔枝核,成天念荔枝核。后来儿子漂海 ,漂海后来回来告诉他妈说:「好险哪!船翻了,都在海水里头了,可是有一个东西把我漂起来了。漂、漂、漂、漂、漂,把我漂到海上。我登了岸之后,我一看哪,好厚一层都是『荔枝核』。」这些事情就是这样儿,观世音菩萨并不需要现出我观世音菩萨的身体来,我把你拉出来。这个也增加他母亲的信心嘛。这个是你心之专注啊!所以,有的人很执着啊,很什么呀。你这个诚恳,这个少奶奶是一句玩笑话,但她是以真心来去这么念,这也得到很真实的感应嘛。「循声救苦」,就是你只要有苦难,不但你念观世音菩萨,你念「荔枝核」,这个「声」他都循到了,你想想是不是啊?你念荔枝核他都循到了,何况你念观世音菩萨!是不是?何况你念观世音菩萨的咒?(都)「循声救苦」。所以菩萨,他不需要(一定的文字),有的人就必须念仪规、都要念西藏文,觉得这样才有功德。佛菩萨不需要翻译呀,你什么文字都可以。而且已经超出翻译的范围了,观世音菩萨翻成了「荔枝核」了,观世音菩萨一样知道嘛,「遍入众生心想」。
「随机感赴,循声救苦」,随着这个机就感到了。(有人)说观世音忙死了!北京有个人念,观世音菩萨赶到北京;同时,上海有个人念,观世音菩萨赶到上海;洛杉机有个人念,赶到洛杉机……他不知道观世音他遍一切处啊!就好像拿月亮做比方嘛,一个月亮,千江的水都现月亮嘛,你月亮不需要来嘛,水也不要去接嘛。自然而然,这个月的影就现在你的江水里头。所以「千江」就打譬喻任何一个众生嘛,你只要这个时候念观世音菩萨,你求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到啊,这月亮就现哪!所以并不需要时间,
 楼主| 发表于 2020-9-28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还要通报,还要准备,还要准备交通工具,还要来,甚至说还要办护照,那什么事情都过去了。(说到这里,念公开怀而笑。)所以就是说「随机感赴」。
「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这是《无量寿经》的话,赞叹观世音菩萨。如果你有急难、有恐怖,「但自归命」,你「归命」,俗话说把命都归上去了。你生命都可以贡献,你这个命都可以舍,这个时候儿你就把那个命都忘了,你就一心念观世音菩萨,「无不解脱」,没有不得到解脱的。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话,印证观世音菩萨的功德,也就是给大家保证这个事儿。你只要真实求啊,没有不得到解除的,一切凶险。可以求财得财、求子得子、求妻得妻、求长寿得长寿,这都是世间的东西,但是众生需要啊!所以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都满足啊!所以「送子观音」,那个龙居士,得到儿子了,高兴得不得了,花了十几块美金,寄邮票,写了信来。我以为是寄了什么画片儿呢,我打开(一看),一小篇儿,一封信。我这忙,还没顾着给他回信呢。「无不得解脱,无不满愿者」,众生需要嘛,所以(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嘛。「先以欲勾牵,后令入正道」,先满足你这些欲望,那么你就感谢观音菩萨,你就慢慢就念,一点点入正道嘛。所以「摄受」,佛菩萨「四摄」,摄受众生;布施;爱语,和颜悦色的;(利行);同事,来跟你做同样的事情,种种的,来摄受众生。
「万亿紫金身」,颜色是紫金的颜色,金色带一点赤金。好的金子不叫赤金吗?赤金,赤不就是紫啊!紫金就是形容那金子黄的之中带一点红,表示成分很足啊。「万亿紫金身」,一方面金质之高度,一方面也是度量的高度。「万亿」呀,高大啊。「观世音菩萨」,所以这一拜就是拜观音了。
「入三摩地」,「三摩地」是个印度的话,翻译我们的语言就是三昧、正定等等。过去翻成「三昧」,你得入什么什么「三昧」了,「三昧耶」。「三昧耶」、「三摩地」其实是一个(意思),都是翻译的音,用的字不同一点。中国地方这么大,方言不一样,所以用字来注。「三昧耶」、「三摩地」这不是差不多吗?等到这个正定、正受,就是翻译的意思了。不但是入定,(而且)是「正定」;你不但是得受用,(而且)是「正受用」。因为外道修的许许多多法,他们也入他们的「邪定」,他们也得(一)些他们邪的受用,那就不可贵了,走入邪道啊,而且以后就纠正不了啊,他出不来了啊。但是《楞严》的这个三摩地是超过其它的三摩地,不同于其它的三摩地。《楞严》的三摩地,它是一个所谓是「楞严大定」啊,所以称「首楞严三摩地」。「楞严」这两个字要跟那个「首」字连在一块儿念,「首楞严」。「首楞严」是一个印度话,大家简称为「楞严」,丢掉一个字。有的人把这个首字连到上句,「诸菩萨万行首」,不是!「菩萨万行」就断句了,「首楞严」这是一个名词。「首楞严」的意思是一切事究竟坚固,所以这个都是极殊胜的开示啊。这就跟一切皆成佛、一切皆法身、一切事究竟坚固,这都是一味的。
我们不是说这些所有的事情都是要坏的?地球将来也要经过大劫,要大爆炸的,极乐世界才是「无衰无变」。这还是常情的说法,还是随顺了大家根器的一种说法啊。说到究竟,那「一切事究竟坚固」,真正的无分别了,没有取舍,没有拣择了,一切事都是如此。「一切事皆是法身」,法身还有什么不坚固的?不但是坚固,而且是彻底的坚固嚒,「无生无灭」嘛,没有坏嘛。所以这一切分别也就是来源于「第六识」,分别识;所以你就出来有坚固,有的不坚固。所以《楞严》这个定就没有什么叫「出定入定」,「楞严大定无出入」啊!他入定出定也都是究竟坚固。你出到哪儿去呀,入到哪儿去呀?是吧。你不能说从这个坚固入那个坚固,它就是坚固,整体是一个坚固,没有出入。所以这个「三摩地」是一切事究竟的这样儿一个「正定」,是个殊胜的「正定」,不是一般的那个禅定中所说的「三摩地」。观世音菩萨以他耳根圆通入了「三摩地」,而且他认为这个是第一。二十五圣个个都说了,二十五圣是个个都好。释迦牟尼佛让文殊,你看吧,你说这里谁最适合于我们这儿的根机呀?这底下文殊有大段的议论,这个议论很长啊,说耳根殊胜,耳根它是「圆」、是「通」、是「常」,就不仅仅是观世音,「我亦从中入」啊。所以《楞严》这一段,这个是它的第二十五段。
这里头的说法,因为他是闻自性,所以禅宗就说,你看看,还是我们殊胜吧,我们正确吧,那文殊菩萨给我们挑啊,我们是第一呀;大势至菩萨是念佛呀,大势至菩萨没有当选哪!(念公讲到这里豁然而笑。)先看大势至菩萨,再解决这个争论。所以有很多大德在这儿做翻案文章,他说是文殊的评论,他们有另外一种看法。其实这也很自然,因为这一次他是以入《楞严》的「三摩地」这个标准来选择哪个第一呀,那当然是观世音菩萨。所以(有人问)诺那祖师:「什么是最快最好的成佛方法?」诺那祖师说:「那就是明白自心和弥陀大法。」要明白自心!那不管是什么,你就是修别的,你到最后入这个三摩地,没有超过「明白自心」这个最直接嘛。别的门入了之后,他还是要「明白自心」嘛,是不是?所以在现生现世你要希望很快「入三摩地」,那观音的「耳根圆通」这确实是第一呀。如果要问现在这六道众生怎么最快的能够脱生死,出六道轮回,很快的成佛?那么文殊,我看那就只有选大势至菩萨了,是吧。这个要求(不同),比(的是)「什么」不一样,比的东西不一样,你所比的东西不一样,这个就没有什么(可争论的)。同时看见这个次序的安排呀,也很明显了,再往前一个就是弥勒,唯识观哪。

第二十五拜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
 楼主| 发表于 2020-9-28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势至菩萨是净土宗第一代祖师。观世音菩萨不是,禅宗是拿观世音菩萨这个「反闻闻自性」为代表。大势至菩萨就是专门用「念佛法门」哪,而且是专一的。经上说:「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那不就是我们「十二光佛」呀,「无量光」、「无碍光」、「无等光」……他那也是有十二个佛相继一劫呀,「彼佛教我。念佛三昧」。念佛就是「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我就是念佛嚒,我入了「无生法忍」,证了「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最低是初地菩萨,彻底的证「无生法忍」要八地菩萨。那么怎么达到这个八地菩萨?就是念佛嘛。一个凡夫啊,完全就是念佛啊,就证「无生法忍」。
这个念佛的作用在哪里呀?「都摄六根」,这都是《楞严经》的话。所以我们对于这个(《净修捷要》的)经文应当很恭敬,这不是我的老师他自个儿写出来的,都是经文的原句呀。他这个本领很大,把很多东西凑在一块儿非常自然。那个《无量寿经》(会集本)那非常自然!其实是很多很多,五种译本里挑出来的,这里挑一句,那里挑一句。这个没有大智能、特殊智能的人,这个事儿做不成。我以前还不知,就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越来体会越深,这个是殊胜极了啊!这里这些话都是《首楞严》的话,「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我念佛,我这个「六根」都摄住了。我们这个「六根」就是为「六尘」所牵引嘛,所以一时也不得心安啊。见色闻声哪,又是想吃东西呀,什么种种的。来点凉风,这个触觉就舒服啊;这个灯它就烤啊,这也是触觉呀,是不是?这种种都是为这个所牵引,心中就种种分别。念佛就把这「六根」全摄住了。我念的时候儿自念自听嘛,因此你念的时候儿「舌根」就摄住了,舌头在念哪;「耳根」也摄住了,听自个儿在念哪;你在那儿点一支香,心里也不想别的,所闻的也是你念佛这个香啊;念的时候儿自个儿是很端正哪,一般是眼观鼻、鼻观心哪,而且前头供的是佛像,心里头这时候绝不会一边念佛、一边在想着在那儿跳霹雳舞,不可能,是不是,没有理由。(还有)看电视,不要在念佛的时候电视机还要开,专心一点嘛,这个六根就摄住了,不然「六根」还是在跑。
「都摄六根」,「意根」当然也定在那儿了。你都在念、都在听,这样的心,一念一念,心也在这个上头。所以你这个身体当然了、更是了,没有做别的事情啊。我这个眼、耳、鼻、舌什么都在这个方面,身体也在佛堂里头,我坐在这儿好好念,身也就端正了,所以这「六根」都摄住了。「都摄六根」,我是一念一念,念头是众生都有的了,但是现在我不是妄念,我是「净念」。我们现在是妄念相继,前一个妄念,后头又跟着一个妄念,后头跟着马上又来一个妄念,所以有「时间」哪。时间就是由于这个妄念产生出来的嘛。刚才那个妄念过去了,这就是过去的时;你现在正在这个妄念(之中),就是现在;底下马上有个妄念又要来,就是未来嘛。过、现、未这三际都是由于妄念嘛。没有妄念什么叫三际呀?所以像这样儿的一个道理,他们科学家懂了,爱因斯坦说:「时间是人的错觉。」你有妄念就有了时间,还不是由妄念所产生的?这个「妄念」跟「错觉」你说差多少?妄跟错,都是错、都是妄,用的字不一样。而且它那个字,我们是从它的英文里头翻(译)过来的,当时把它翻成「错觉」了,要是(翻译的)这人通佛法,就给它翻成「妄觉」,我看爱因斯坦不会反对。就是字虽然没有用的同一个字,意思是同一个意思,所以产生时间。你(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就超时间嘛,时间、空间、物质都是些错觉,都由于妄念。
而现在你这个念佛是「净念相继」。所以我们现在肯念,现在我们难得(到)的就是不能够「净念相继」。念着念着,滋出一个妄念来了;念着念着又滋出一个妄念来了。这个不要怕,这个远远儿的不要怕。《楞严》的精神,「一切事究竟坚固」,那个妄念,也就是「真如」啊,真妄也平等,所以不要怕。就跟水上画画儿,画个画儿是妄,但它马上就归到水里头了,马上就返到真里头了,所以「全妄归真」,可以归到真哪。所以我们虽然不能相继,但是也不要怕,真正到了念念是「净」的时候儿,就「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呀。所以我们只要去念,你总有一段时间,念着念着有一次经过一个时候就可以成了片了。就是念这个十句、三十句、五十句这个中间儿没有妄念了,这叫「念佛成片」。
「念佛成片」也不容易呀,有的修行人哪,他还跟我说,现在还不能成片。我说都不管哪。大家要知道,「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真正信了这个净土宗的道理,弥陀的这种大愿,这些道理;「信自、信他……信事、信理」,相信我们念佛就是以这个为因,就能得念佛的果、往生的果、成佛的果,这个就是「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这「六信」都具足啊。而且我们不留恋娑婆世界,愿意往生极乐世界,很恳切,你就是有信、有愿,深具信愿。深具信愿就决定往生。因为深具信愿必定会念,念了有妄想、没妄想那是其次的问题,那是第二个问题。你能不能够往生全在于头一句,「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这就是我们只要去主观努力;你要是说我一定念到一点儿妄想都没有,这个事儿不见得今生能做得到啊。那就到「事一心、理一心」了,这是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做不到没有关系,你只要「一向专念」就好了,肯念就好了!但是你只要有信、有愿,决定往生!反过来,你就是念得风吹不动,雨打不透,你当作一个道教的什么口诀似的这么念。外道现在也能念一些什么东西呀,他们要想飞,他们也有外道的咒啊,他也是老念哪。回教也要念一个什么,基督教有时候也念哪。那么他用同样念的这种态度换了念了一句佛号,但是那个思想,还是别的教的那个思想,(那还是不能往生)。所以这一点很(重要),他是完全信佛的心念了「荔枝核」,「荔枝核」起佛的作用;你完全是外道的心,你来念佛号,你还是外道的道路,还不如那个念「荔枝核」的。就是你这个器具呀,
 楼主| 发表于 2020-9-28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剎。」这是「普贤行愿品」,也就是普贤菩萨的愿嘛。愿我临到命终的时候,我这个障碍消除。障碍,就是往生的障碍就消除了,不是「业力」都消除了。所以这一点大家要注意,一个字都有一个字的用处,「离经一字便同魔说」啊!现在有好多(人)他不大小心哪,你不能离开呀,那个背叛是更不行啊,一个字之差都不行啊,似是而非都不行啊!所以宁可少说两句。太喜欢说了(不好);不说也不好,我们所能知的、有把握的还是尽量(说)。
这个普贤菩萨是「无量寿如来会上,座列上首,德为众尊」。在佛说《无量寿经》的时候,普贤菩萨是上首,跟《华严经》一样,是第一位。座是最上,德也是众之尊哪。大家来的人都是「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嘛,所以德也在众中称尊哪。同是《华严经》的「经主」啊,所以《华严经》跟《无量寿经》是同等的经。「万行庄严」,万种功德,所以普贤(是)大行菩萨嘛。观世音是大悲,弥勒是大慈,普贤是大行,文殊是大智,地藏是大愿,这都是不同之处。他是「万行庄严」哪。他化身为什么呢?就是密教的最初的祖师「金刚萨埵」。「永为密教初祖」啊,将来这个世界,各种世界,各种劫,永远是密教的最初的祖啊。在咱们这个世界,「莲花生大士」,咱们在佛学辞典都找不出这个名字,甚难得闻哪!大家所知道的是龙树啊,所以「东密」,什么这个中国的记载都把密宗第一代称为龙树。
龙树菩萨是个很特殊的菩萨,佛教分十宗,他是八宗的祖师,这是最奇特的一位大菩萨。少年的时候,可以说是一个流氓。跑到皇宫去,他会隐身,和他一些邪友跑到皇宫去,结果弄得很多宫女大肚子。说这怎么回事?他们说就是好像睡梦中啊。有人说还是有真人来了,这个恐怕有邪术。到了晚上把宫门紧闭,派了多少力士拿刀砍哪,结果是都被杀了。就是龙树,他就藏在国王紧背后 ,因为那个刀要离国王远一点,国王走哪儿他就在紧跟着,他不让(自己)出气儿。最后看看看,(又)数了好些人都死了,再也砍不着人了,差不多都杀光了,宫门开了,他才偷偷的跑出来。偷偷跑出来,哎呀,这「欲为苦本」哪!这回明白了,这个苦很苦啊,很惊险,差点没死!好朋友都杀掉了,是吧。这是由于什么?由于欲呀,欲是苦本哪。他出家,后来成了八宗的祖师。《华严》就是他从龙宫中取出来的,《楞严》也是他从龙宫中取出来的。净土宗的祖师,禅宗祖师中间接衣钵的,八宗都是祖师,律宗的祖师,这是极特殊的一位大菩萨。在佛涅盘后五、六百年的时候,这样儿一个大菩萨。
他在南印度,拿几个芥子打开了一个铁塔,进入铁塔,亲自见到金刚萨埵。所以这个书上的记载,密宗的来源就是这么来的,金刚萨埵把这个法授给龙树。日本人都是恭敬龙树,但不知道这个(莲花生大士)。东密、唐密都是龙树。龙树和莲花生大士互为始祖,莲花生大士是从阿难那儿得的法 ,他早,比龙树早,他是从阿难那儿得到。释迦牟尼佛预先教给阿难,你给莲花生大士。这两个人有交流,所以这就是(他们)都是大德,没有妒嫉障碍。这些法我从金刚萨埵那儿得的,他可以给莲花生;莲花生是从阿难那儿得到的,可以给龙树。所以从这儿就证明他是密教初祖嚒,金刚萨埵嘛。而且现在所谓是「金刚阿阇黎」就是代表金刚萨埵。这是普贤的一个特殊之处,金刚萨埵就是他的化身,他不但是显教「德为众尊」,在密教也是「永为教主」啊。
他「不舍因地」,他虽然是已经(有)这样殊胜的成就,他还不舍因地,还示现为菩萨呀。他虽然还是现身为因地,但是他一切「玄妙」。「玄妙」啊,《华严经》十玄,最深密的东西呀;最妙的法呀,《妙法莲华经》。《华严经》是十玄门,《妙法莲华经》称为妙法,都是「玄妙」嘛,他都收了,都融会了。融会了最后在《华严经》后头,普贤菩萨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一品是在八十一卷《华严经》的最后一卷。怎么出来一个八十一卷呢?最初翻译的《华严经》,晋朝就翻译过,是六十卷,称为《六十华严》。唐朝国家又组织翻译,很多大德,清凉国师什么都参加,这次翻译的是八十卷,称为《八十华严》。这个刚翻好,又进来一种《华严》,《四十华严》。再翻译,这是第三个翻译,《四十华严》。《四十华严》没有单行本,只是《大藏经》里有《四十华严》,现在可能是香港、台湾能印了,过去是没有的。到这个里头最后一品呢,三次都有翻译,《六十》、《八十》、《四十》基本上广略略有不同;有一品,最后一品是《八十华严》所没有的,就是「普贤行愿品」。这已经翻好了《八十华严》怎么办呢?就把《四十华严》的最后一品搬进来,作为《八十华严》的末一卷,所以成为八十一卷。这个是到中国,在三种《华严经》中,它是最后来的,是《四十华严经》的最后,因为前头都没有来呀,这个就把它补进去。所以这个「普贤行愿品」现在是列为净土五经之一呀,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偈子在那儿。
就是等到你临死的时候儿,诸根败坏,你一切一切都不能跟着你了,一切都没有作用了。到了这个时候儿,你的「愿王」不离开你呀。所以发大愿很重要啊,而得往生啊。你只要念,到临终能够往生极乐世界,面见彼佛无(量寿),往生安乐剎,那就是一切都不退了,永远不退了,决定就等着成功了。
「大愿大行普贤菩萨」,所以「十大愿王」是大愿哪,他「万行庄严」,所以「大行」啊。他是以「实际」在救度众生,弘扬正法,现这种菩萨身哪,以行为主,所以称为「大行普贤菩萨」。底下是文殊。

第二十七拜
「一心观礼,法王长子,七佛之师,胜妙吉祥,无垢大圣,愿共众生同生极乐,系心一佛,专称名号,即于念中,得见弥陀,一行三昧,大智宏深,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法王长子」。过去的习惯哪,国王是立长子啊。「法王长子」,就是说这个是要继法王位的嘛。而且是「七佛之师」啊,文殊虽然现在是菩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30 23: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