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13|回复: 19

[学佛交流] 《读经笔记【华严经义海百门(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3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读经笔记【华严经义海百门(六)】》


★★【差别显现门第六】


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观纤毫而顿彰。然用就体分。非无差别之势。事依理显。自有一际之形。今且略举大纲。以显十义。


 一明止观 二开二谛 三出入定 四通性起 五辨六相 六显帝网 七鉴微细 八通逆顺 九定主伴 十登彼岸




【差别显现门第六】


问:什麽是差别显现?


答:华严经说;善男子!我依一切智光明故,于念念中,见无量佛,既见佛已,先所未得、先所未见、先所未闻普贤菩萨所有妙行,悉得成就。何以故?以得一切智光明故,差别显示无量无边法界门故。


★★【初、明止观者】


★★义海百门说:初明、止观者。如见尘无体空寂之境为止。照体之心是观。今由以无缘之观心通无性之止体。心境无二。是止观融通。由止无体不碍是心故。是以境随智。而任运。由观心不碍止境故。是以智随法而寂静。由非止观以成止观。由成止观。以非止观。二而不二。不二而二。自在无碍。


问:什麽是止观?


答:禅林宝训
三观之总名也。停息诸念曰止。如理思惟曰观。


问:止应该是“定”吧?


答:宝训说:
1.内心不动曰定。随缘照了曰慧。
2.梵语奢摩他。此云止。止久曰定。
3.梵语三摩鉢提。此云观。观久曰慧。梵语禅那。此云等该。等该前二。即定慧之通称。
4.通遮通照。故曰等该。


问:从因与果上如何看止观?


答:宝训说:
在因曰止观。在果曰定慧。


问:从戒定慧三学来看,如何?


答:宝训说:若约三学互论。即一心不动。人境双忘曰戒。觉心圆明。内外湛然曰定。随缘应物。妙用无穷曰慧。


问:什麽是止观!


答:三藏法数说:止观也。定则摄心不散。止诸妄念。慧则照了诸法。破诸邪见。以为成佛之资。故名定慧财
瑜伽论说:
止观者。止即止息散乱。观即观照昏暗也。


问:止观是对治什麽!


答:无异禅师广录说:
智者大师云。止者乃伏结(降伏烦恼)之初门。观者是断惑之至要。
圆觉钞说:
止观。止观者。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谓若能成就二法。自然定慧圆明也。


问:止观有几种?


答:永嘉禅宗集注说:
故三种止观。一一各有主对。


问:第一种是什麽?


答:集注说:以奢摩他故。虽寂而常照。
“奢摩”。当“静义”。(奢摩是静的意思)
然法性之体立不孤然。故虽寂而常照也。

问:第二种是什麽?


答:集注说:以毗婆舍那故。虽照而常寂。
毗婆舍那。当观照义。(毗婆舍那是观照的意思)
然法性之体亦不孤立。故虽照而常寂也。

问:第三种是什麽?


答:集注说:以优毕叉故。非照而非寂。
优毕叉。当止观等。既非寂而非照。亦即照而即寂。
集注又说:
照而常寂。故说俗而即真。寂而常照。故说真而即俗。非寂非照。故杜口于毗耶。
(杜口于毗耶维摩经所说的概念,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寻思路绝的概念
禅林僧宝传说:
语路处绝。心行处灭。直得释迦掩室于摩竭。淨名杜口于毗耶。须菩提唱无说而显道。释梵绝视听而雨花。与麽。现行无疑。此外更疑何事。勿栖泊处。离去来今。限约不得。寻思路绝。不因庄严。本来清淨。动用语笑。随处明了。更无少欠。时人不悟。)


问:再说止观?


答:憨山老人梦游记说:
实修心工夫条目。不出止观等持三门而已
1.此集中奢摩他。止也。
2.毗婆舍那。观也。
3.优毕叉。止观双运定慧等持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7-3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什麽是止观?


答:义海百门说:初明止观者。如见尘无体空寂之境为止。照体之心是观。


问:“无体空寂之境为止。照体之心是观”,这是同一个法吗?


答:宗镜录说:
夫云何一心而成止观。
答。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非能所观。但是一法。


问:义海百门说:“今由以无缘之观心通无性之止体。心境无二”
其实,止观就是心境无二?


答: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说:
此心性无外。亦是境性无外。心境无二性故。


问:心境无二!


答:行愿品别行疏说:若约能成佛果之功。则本是毘卢正觉之体故。


问:佛境要如何讲?


答:疏说:动身發语,无非佛境界。
疏又说:
而触目对境无非十身毘卢。无非常恒说法。见之闻之。岂不成见闻益乎。


问:那,心境无二怎麽说?


答:疏说:例如三圣圆融观云。若与此观相应。则触目对境常见三圣及十方诸佛。一卽一切故。“心境无二”故


问:云何止?


答:华严演义钞说:如起信论云。云何修行止观门。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故。


问:云何观?


答:钞说:所言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毘鉢舍那观义故。


问:云何随顺?


答:钞说:云何随顺。以此二义渐渐修习不相捨离。双现前故。次论云。若行若住若卧若起。皆应止观俱行。


问:止观俱行会如何?


答:钞说:所谓虽念诸法自性不生。而復即念因缘和合。善恶之业苦乐等报不失不坏。虽念因缘善恶业报。而亦即念性不可得。


问:止观俱行,那是止不碍观,观不碍止耶?


答:钞说:释曰。此中先止不碍观。后观不碍止。皆止约入理。观约观事。


问:义海百门说:是止观融通。由止无体不碍是心故。是以境随智。而任运。由观心不碍止境故。


答:止观俱行,那是止不碍观,观不碍止者,就是“止观融通”。


问:义海百门说:境随智!


答:成唯识论俗诠说;为菩萨根本智证真如时。真如境与智冥合。能所一如。离本智外。更无别境。境随智转。故说唯心。


问:境随智,就是真如境与智冥合耶?


答:妙法莲华经说:
1.“智契于境”,“境随智”空,名无尽意(空),
2.又意者世、出世之本也,智随于境,境多智多,名无尽意(假),
3.又意即法界,一切皆是法界故,言能观心性名为上定(中)
佛说骂意经说
「止观俱行,为得四谛。」

问:义海百门说:是以智随法而寂静。由非止观以成止观。由成止观。以非止观。二而不二。不二而二。自在无碍!


答:《大正藏》第74卷No.2371 汉光类聚一(天台传南岳心要钞)说:
止观不二道理也。止观俱一心当体。止外无观。观外无止。
(此是义海说的:自在无碍!)


问:止观不二道理也。止观俱一心当体。止外无观。观外无止?


答:止观不二,止外无观。观外无止
这正如义海百门说的:由非止观以成止观。由成止观。以非止观。二而不二。不二而二。自在无碍!


问:止观不二,就是寂照不二吗?


答:汉光类聚说:寂照不二,理智未分故。
汉光类聚又说:
今圆顿止观者。只是行者本不生一念也。故止观二字,二法不相分。
又说:
境智圆融,止观全一体不各别。故不动理、不动智一体无有异。


问:义海百门说“止观融通”?


答:起信论疏笔削记说:止观融鎔无前无后。


问:这怎麽说呢?


答:起信论疏笔削记说;谓即止而修观,寂而常照也。即观而修止,照而常寂也。


问:寂照何心耶?


答:起信论疏笔削记说:寂照之体即是一心。一心名为实性。
又说:
故云。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此中不唯止观不二。抑亦心境一如。


问:心境一如?


答:起信论疏笔削记说:
谓以无缘智缘无相境。以无相境相无缘智。境智一如。如水与水。唯一实相更无别法。方名圆顿止。观真如三昧。


问:空寂之境是如何的?


答;华严经说:一切诸佛心无障碍,于百千亿那由他不可说不可说劫,恒善清淨。去、来、现在一切诸佛同一体性,无浊、无翳,无我、无我所,非内、非外,了境空寂,不生妄想;无所依,无所作,不住诸相,永断分别;本性清淨,捨离一切攀缘忆念

 楼主| 发表于 2020-7-3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


问:止观有几义?


答:注心赋说:
如古释云。止观无所现有三义者。
一无心现约止。
二所现空约观。
三无别体约止观契合。


问:寂是止,照是观?


答:宗镜录说:
既入一心。凡一念起。不离于我。我即众生。达念念心而寂而照。寂故名止。照、故名观。一心既尔。诸心例然。止观为因。眼智为果。一一念中。无非止观眼智也。


问:止观有何特殊?


答:华严经说:止观如来大智风轮,悉能消灭一切烦恼。


问:要如何思惟止观!


答:华严经说:以正方便思惟止观,调伏诸根,一切诸法无所造作;无生无为,皆悉寂灭


问:如何专求止观?


答:华严经说:于布施、淨戒、多闻,专求止观、功德、智慧,心无疲厌,是为智业


华严部经典佛说菩萨本业经说:
入室当愿, 一切众生, 安隐寂寞, 得止观意。




【二、开二谛者】


义海百门说:二、开二谛者。谓如见尘相圆小。幻有现前。是世谛。
了尘无体。幻相荡尽。是真谛。
今此世谛之有。不异于空相。方名世谛。又真谛之空。随缘显现。不异于有相。方名真谛。又空依有显即世谛。成真谛也。由有揽空成。即真谛成俗谛也。由非真非俗。是故能真能俗。即二而无二。不碍一二之义历然。经云。于解常自一。于谛常自二。通达此无碍。真入第一义。


问:义海百门说:谓如见尘相圆小。幻有现前。是世谛
世谛是幻化,作何解?


答:仁王经说:世谛幻化起, 譬如虚空华, 如影三手无, 因缘故诳有。


问:为什麽说世谛是幻有?


答:因为世谛缘生法,缘生法是幻有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说:
缘生幻有,生死轮迴,若不息心,无有穷尽


问:世谛是有,但那是幻有?


答:佛说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
观诸有情,“缘生幻有”刹那灭谢,不见有情,唯”存空法故


问:世谛幻有,那,世谛有起吗!


答:世谛是“幻化起”也!
仁王经说:
世谛幻化起, 譬如虚空花, 如影如毛轮, 因缘故幻有。 幻化见幻化, 愚夫名幻谛, 幻师见幻法, 谛幻悉皆无


问:“谛幻悉皆无”,但为什麽说“见幻法”呢!


答:答案是:幻化见幻化
仁王经说;
幻化见幻化, 众生名幻谛, 幻师见幻法, 谛实则皆无, 名为诸佛观, 菩萨观亦然。


问:为什麽说如幻?


答:愣伽经说:佛言:「大慧!不依执着种种幻相,言一切法如幻。大慧!以一切法不实速灭如电,故说如幻。大慧!譬如电光见已即灭


问:什麽是真谛?


答:度世品经说:「诸法悉寂然, 譬之如幻化, 假喻若影响, 皆由因缘生。 诸法本末淨, 一切无所生, 悉因其本际, 无想为真谛。
(幻化法如影、如响)
摩诃般若波罗密经说:
真谛者,亦不知来时,亦不知去时,真谛者则如来。


问:怎样才算是悟到真谛?


答: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若无为,是心即名断见,若离心法,即名常见。永离(这断常)二相,不着二边,如是悟者名见真谛


问:悟真谛者,名为贤圣?


答:经说:悟真谛者名为贤圣。一切贤圣性本空寂,无为法中戒无持犯,亦无大小,无有心王及心所法,无苦无乐。如是法界自性无垢,无上中下差别之相。


中本起经卷上(次名四部僧,出长阿含)说:
真谛是为无生,无生者无老,无老者无病,无病者无死,无死者无痛,无痛者无上吉祥,向于泥洹(涅槃)

 楼主| 发表于 2020-7-3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什麽是无为空?


答: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
所谓无为空者,不起不灭、亦不自在、亦无所住,存在“真谛”,是为无为空。


问:无为空是如何的?


答:经说:彼所谓无为空,其无为空者,不可毁伤、不可坏起。


问:为什麽这样说呢?


答:经说:所以者何?本淨故也。


问;这就是究竟空吗?


答:经说:彼何谓究竟空?究竟空者,谓不可得崖际。


问:为什麽这样说呢?


答:经说:所以者何?本淨故也。是谓究竟空


问:这是广远空吗?


答:经说:彼何谓广远空?谓不见来,亦无所得。所以者何?本淨故也。是谓广远空。


问:这是无分别空吗?


答;经说;彼何谓不分别空?彼无能捨法,亦无所住。所以者何?本淨故也。是为不分别空。


问:彼何谓本淨空?


答:经说:悉能解了一切诸法悉为本淨,有为、无为,非声闻所作,非辟支佛所作。是谓本淨空。


问:除了世谛和真谛法,还有第三法吗?


答:经说;世间智者于实法, 不从他闻自然解, 所谓世谛及真谛, 离此更无第三法。


问:真谛就是第一义谛


答:大宝积经说:是性真谛,第一义谛故。


问:因缘和合?


答:大宝积经说;彼观如是则真谛见。因缘所合皆不可得,已不可得便作是察如因缘空,从是兴立诸法亦空。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说:悟缘生理得见真谛


问:惑是幻化的吗?


答: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说:
佛言非汝幻惑所知。
受十善戒经说:
颠倒妄见起, 幻惑故生爱。 一切
菩萨念佛三昧经说:
令一切, 长得获安乐, 永无幻惑心, 常修正直意。


问:如果惑尽了,那会如何?


答:惑尽就证涅槃!
根本萨婆多部律摄说:
若三界惑尽业累俱亡,契会无生“证涅槃”乐。


问:因此,义海百门说:了尘无体。幻相荡尽。是真谛。
(幻相荡尽,就是三界惑尽)


答:对!涅槃就是真谛也!
妙法莲华经演义说;
不觉等者。于“涅槃真谛”之理不觉。


问:义海百门说:今此世谛之有。不异于空相。方名世谛
佛说梵网经顺硃说:
谓此菩萨常以智照一切世谛有为诸法。虚假不实。都无自性。故得证此有为空慧门,常现在前也。


问:为什麽说“世谛之有。不异于空相。方名世谛”?


答:俗谛是有,但那是假有,俗谛假有不真故空,因此说世谛之有,不异于空。
肇论略注说:以俗谛假有不真故空


问:义海说:又真谛之空。随缘显现。不异于有相。方名真谛?


答:肇论略注说:真谛缘生故。不是实实断空。故题称不真空。
(真谛之空,不是实实在在的断灭空,这就是真谛之空,随缘显现。不异于有相。方名真谛)
肇论略注又说:言诸法非有、非无者。先立中道谛体也。


问:什麽是中道谛体?


答:肇论略注说:
言不有者。即俗谛不有也。不无者。真谛不无也。以俗谛假有,不真故空。真谛缘生故。不是实实断空。故题称不真空


问:因此义海百门说:又空依有显即世谛。成真谛也。由有揽空成。即真谛成俗谛也。由非真非俗。是故能真能俗。


答:非真非俗者,非有、非无者也。中道也。
肇论略注又说:言诸法非有、非无者。先立中道谛体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7-3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非真非俗。是故能真能俗者,即即二而无二。不碍一二之义耶?


答:二而无二就是“真俗双融”,真俗双融”就不碍一二也!
成唯识论证义说:
真如二义同。真即俗双融,二而无二。故论云。智障甚盲闇。


问:故义海百门说:经云。于解常自一。于谛常自二。通达此无碍。真入第一义。


答:对!愣伽阿䟦多罗宝经合辙说:
1.通达第一义心,即以第一义心应凡夫,成就世间法
2.应三乘,成就出世间法
3.应最上乘,成就出世间上上法。




【补充】


问:不执真谛、世谛?


答:大集经说:
以世谛故假名诸法,亦不执着真谛、世谛,是为菩萨入甚深法门,诸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入。
大集经说;
不住知不知、识不识、世谛真谛,乃至不住一切诸相。

问:行菩萨道要如何面对真谛与世谛?


答:宝女所问经说:行菩萨道,意常专秉第一执志,又恒安详究竟具足真谛之心,未曾忘失一切世俗及度世法,遵修思惟于四意止。
经又说:
其于是法晓了慧者,慧无所念,是曰谛。真谛无本则法之慧。


问:什麽是无明?


答:华严经说:不知真谛名无明


问:什麽是真谛之相?


答:十住断结经说:菩萨圣谛其实有一而无有二,无着至真无所希望,亦不想求色亦不想求无色,于想无想平等无二,是则名曰真谛之相。


★★【三、出入定者】


义海百门说:三出入定者。谓见尘性空。即是十方一切真实之理。名为入定也。
然见此尘无性空理之时。乃是十方之空也。何以故。由十方之心。见于一尘。是故全以十方为尘。定亦不碍事相宛然。是起然起之与定俱等虚空界。但以一多融通同异无碍。是故一入多起。多入一起。差别入一际起。一际入差别起。悉皆同时一际成立。无有别异。当知。定即起起即定。一与一切同时三昧起。一切尘中入正受。一毛端头三昧起。


问:义海百门说:三出入定者。谓见尘性空。即是十方一切真实之理。名为入定也
云何真实之理?


答:十住经说:我今已永离, 如是诸恶事, 行于真实理, 寂灭之善法。


问:寂灭是定吗?


答:菩萨璎珞经
解空无相亦不着相,復能深“入寂灭定”意
大涅槃经说:
即入初禅,以涅槃光遍观世界,“入寂灭定”。

问:上面说,“解空无相亦不着相者”,真实之理也!


答:对!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鉢大教王经说:
等如虚空证入无相。喜智心心性空无念。无生而常照性“入寂灭定”。不见有相一切我性。


金刚王菩萨祕密念诵仪轨说:
一切诸法从自心起从本已来皆无所有。入寂灭定已。即復观虚空中无数诸佛。


问:义海百门说:然见此尘无性空理之时。乃是十方之空也。何以故。由十方之心。见于一尘。是故全以十方为尘。定亦不碍事相宛然
云何十方空?


答:添品妙法莲华经说:
彼悟三界十方空寂,皆如化梦及以焰响,观见诸法不生、不灭,不缚、不解、不闇、不明,如是见“甚深法”,彼见亦无所见,而亦恒见满诸三界别异众生心之信解。


问:甚深法者,无性之空理也!


答:对!因此义海百门说:见此尘无性空理之时。乃是十方之空也。


问:何以故?


答:义海百门说:由十方之心。见于一尘。是故全以十方为尘。定亦不碍事相宛然

 楼主| 发表于 2020-7-3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义海说:定亦不碍事相宛然?


答:华严经说:
譬如十方空, “不碍”于诸刹, 智灯照世王, “无碍心”如是。
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鉢大教王经说:
尔时菩萨得证入十空门。入内外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尔时菩萨常住十空门。


问:义海百门说:定亦“不碍事相”宛然。是起然起之与定俱“等虚空界”
为什麽说俱“等虚空界?


答:无性义就是虚空义故!
大方广总持宝光明经说:
善男子!无法即法,即一切义,即无性义,一切法义即等“虚空义”,一切法即无数义,无数义即一切义,无数义即一切法义。
经又说:
信法自性本“不生”, 法身报身亦復尔, 法常寂住““等虚空””


问:义海百门说:但以一多融通同异无碍。是故一入多起。多入一起。
【什麽是一多融通】


答:一多融通就是一多相融,能与所相即也。
《大正藏》第74卷No.2362 守护国界章说:
一多相融。能、所相即。性海縁起。即一而六。即六而一。即一之故。


问:如果一多不融,那又如何?


答:守护国界章说:一多不融。能、所不(相)即。


问:义海百门说:但以一多融通同异无碍。是故一入多起。多入一起。
【什麽是一入多起,多入一起 ?】


答:新华严经合论说: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无量境界,种种差别,
所谓:
1.一入多起
2.多入一起
3.同入异起
4.异入同起
5.细入麤起
6.麤入细起
7.大入小起
8.小入大起
9.顺入逆起
10.逆入顺起
11.无身入有身起
12.有身入无身起
13.无相入有相起
14.有相入无相起
15.起中入入中起
如是皆是此之三昧(定)自在境界


问:以上说的15种,是怎麽一回事呀?


答:新华严经合论说:如是皆是此之三昧(定)自在境界


问:因此,义海百门说:但以一多融通同异无碍。是故一入多起。多入一起。差别入一际起。一际入差别起。悉皆同时一际成立。无有别异。


答:对!义海百门又说:当知。定即起起即定。一与一切同时三昧起。一切尘中入正受。一毛端头三昧起。


问:正如上面新华严经论说:如是皆是此之三昧(定)自在境界


答:对!定即起起即定。一与一切同时三昧起。
华严演义钞说:
依起无碍无心,顿现海印(三昧)力故者。谓虽寂用无心,不妨皆依海印之力。又正依定即起用故。
演义钞又补充说:
贤首品云。或现童男童女形。天龙及以阿修罗。乃至摩睺罗伽等。随其所乐。悉令见众生形相各不同。行业音声亦无量。如是一切皆能现。海印三昧(定)威神力等。


问:义海百门说的定起,是什麽概念?


答:定起是“观”的概念!
华严经纲要说:此中云三昧(定)起者观也。


问:义海百门说的“正受”,是什麽概念?


答:入正受是“定”的意思!
华严经纲要说:入正受者“定”也。


问:华严经纲还如何说?


答:华严经纲要说:定慧虽多。不出理事二门。
1.制之一处无事不办。事定门也。
2.能观心性契理不动。理定门也。
3.明达法相(是)“事观”也。
4.善了无生(是)“理观”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7-3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


问:如来有不定心吗?


答:大集经说:
復次,善男子!如来真实无不定心。若行、若住、若坐、若卧、若语、若默,常知诸法深妙之义。一切世间若有入定、若不入定,悉无能知如来心也,唯除诸佛借其道力。欲令一切无量众生常在定故,说如是业,是名如来第十八业。


问:观入定?


答:大集经说:
若观无有“入定之心”,而得远离一切烦恼,无因缘故烦恼不生,是名远离见于心心得无相解脱门。若如是观,即得远离有漏之心,得无漏解脱。


问:什麽是禅?


答:大集经说:
若菩萨摩诃萨,取诸禅支观诸禅支,观已入定。既入定已,不贪着色受想行识,是名为“禅”。


问:因舍摩他定而得解脱?


答:大集经说:
「云何復名身寂静耶?是人入定灭于入息,既无入息何有出息?是则名为身心寂静。身心寂静即舍摩他之因缘也。是人观身所有骨节,离散如沙为风所吹,见已即生空无物想,观于虚空,是则名为身心寂静,是名因于舍摩他定而得解脱。」


问:入定,起定,入三昧差别智?


答:华严经说:此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入三昧差别智。何者为十?所谓:东方入定西方起,西方入定东方起,南方入定北方起,北方入定南方起,东北方入定西南方起,西南方入定东北方起,西北方入定东南方起,东南方入定西北方起,下方入定上方起,上方入定下方起。是为十。


关于入定和出定,请看我那两篇“谈三昧那些事儿(一)与(二)


★★【四、通性起者】


义海百门说:四、通性起者。谓尘体空无所有。相无不尽。唯一真性。以空不守自性。即全体而成诸法也。
是故而有万像繁兴。万像繁兴而恒不失真体一味。起恒不起。不起恒起。良以不起即起。起乃显于缘生。起即不起。不起乃彰于法界。是故此尘即理即事即灭即生。皆由不起而起也。此尘亦空理亦坏亦隐。由起而不起。是故终日繁兴。而无施设也。


问:什麽是性起?


答:行愿品别行疏钞说
诸法者总有二门:一性起门,二缘起门
关键中约亲疎(疏)也,性起者性即真界起,即万法,谓法界性全体起,为一切诸法也


问:你说法界性全体起,那,个中的淨土与秽土又如何说呢?


答:别行疏钞说:既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全是性起,则性外更无别法,所以诸佛与众生交彻,淨土与秽土融通,法法皆彼此互收,尘尘悉包含,世界相即相入无碍鎔融,具十玄门,重重无尽,良由全是性起也


问:你说一切诸法全是性起,则性外更无别法,性起依据什麽而起呢?


答:依体起用名为性起!
别行疏钞说;
故还源观五止门中第三性起,繁兴法尔止文云:依体起用名为性起,起应万差故曰繁兴。今古常然名为法尔,


问:何谓今古常然?


答:别行疏钞说:既云今古常然,即知不待别遇外缘牵之,本来法尔常起也,纵诸缘互相资發,就此门中缘起亦成性起。
别行疏钞又说
约此义故,诸佛常普遍一一尘中说华严法界,永无休息故


问:这样子说,性起就是缘起耶?


答:就正如上面说的:本来法尔常起也,纵“诸缘”互相资發,就此门中““缘起亦成性起”。


问:依体起用名为性起!这怎麽讲?


答:以大悲故,从真起用!
大正藏第 21 册 No. 1232 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说:
次乃端身正坐息诸缘虑。当观己身皆由先世之因。成此四大五蕴。于一一求实不得无常败坏。速起速灭即色即空。如是了了决定信解已。其能观之不可泯灭。成真实智。廓周法界。量等虚空。以大悲故从真起用。

 楼主| 发表于 2020-7-3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义海百门说:通性起者。谓尘体空无所有。相无不尽。唯一真性。以空不守自性。即全体而成诸法也。
【什麽是相无不尽?】


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小钞说:
如涅槃(经)明。无能取、所取有者。则无妄法之有也。
有能取、所取无者。则有妄法之无也。
故曰。遂令缘起之相。“相无不尽”。无性之理。理无不现。
(相无不尽者,有、无二相尽也)


问:义海百门说:以空不守自性。即全体而成诸法也。
【什麽是以空不守自性?】


答:首先,这个空是指真空。
圆觉经大疏说:
以是法无我,理非断灭者。有二意:
一以色非自体之色。但是真空之色。故不断灭。
二以真空不守自性故。虽不变而能即色。云非断灭。


问:“虽不变而能即色”这怎麽讲?


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小钞说:
观色一法:
1.小乘。见是实色。不说性空。
2.初教见此色从缘所成。必无自性。即空无所有。如波归水。
3.终教。见色空无碍。以真空不守自性。随缘成色。即是幻色全赖空成。


问:这样子说“虽不变而能即色”,就是随缘成色。即是幻色全赖空成?


答:钞接着说:即此赖空之色。虚相无体。恒自性尽而空现。是故色即空而常泯。空即色而常存。要由自尽之色。方是空色。成色之空。乃是真空。举体互融。无有障阂。如水入波。


问:顿教怎麽说?


答:宗镜录说:顿教。一色法。无非真理所收。是故此色。即真理一味等。更无别法而可显说。水波双绝。


问:圆教如何说色法?


答:宗镜录说:圆教。起即全收。一多互摄。同时成立。一块圆明。随举即色。随举即空。义味自在。随智取用。何以故。随举一门无不显现。古德云。皆本一心而贯诸法。
宗镜录又说:
夫一心者。万法之总也。分而为戒定慧。开而为六度。散而为万行。万行未尝非一心。一心未尝违万行。然则一心者。万法之所生。而不属于万法。得之者。则于法自在矣。见之者。则于教无碍矣。本非法。不可以法说。本非教。不可以教传。岂可以轨迹而寻哉。故知但研精一法。内照分明。自然柔软。入神。顺法界之性。无心合道。履一际之门。


问:有人说“真空不守自性”这句话有问题!


答:对!他们说:
1.既然是真空,那来有“守”与”不守”呢?
2.华严经十迴向品清楚的说:譬如真如,无有变易;譬如真如,不可失坏;
3.既然譬如真如,无有变易,不可失坏;
那来“真空不守自性”呢?


问:义海百门说:谓尘体空无所有。相无不尽。唯一真性。以空不守自性。即全体而成诸法也。


答:因为空不守自性。即全体而成诸法也。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小钞说:
以真空不守自性。“随缘成色”。即是幻色全赖空成。


问:是故而有万像繁兴。万像繁兴而恒不失真体一味?


答:三藏法数依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说:
性起繁兴法尔止。谓依体起用。名为性起。应用万差。故曰繁兴。任运常然。名法尔也。


问:义海百门说:起恒不起。不起恒起。良以不起即起。起乃显于缘生。起即不起
【一切法从何而生?】


答:宗镜录说:世间无有一法不从缘生。缘会则生。缘散则灭。


问:一切的动静都从缘起?


答:宗镜录说:动静无恒故知悉从缘起。


问:缘起是一种和合?


答:宗镜录说:推诸缘和合成事。各各不有。和合亦无。


问:为什麽说:缘和合成事。各各不有。和合亦无?


答:因为无自性故!
宗镜录说:
缘缘之中。俱无自性。但是心动。


问:你说心动?


答:宗镜录说:反推自心。心亦不动。


问:为什麽说心亦不动?


答:因为心是无形的!
宗镜录说:
以心无形。故起处不可得。即知皆从真性起。真性即不起。方见心性遍四大性。体合真空。性无动静


问:那,起恒不起呢?


答:宗镜录说:故金刚三昧经云。因缘所生义。是义灭非生。灭诸生灭义。是义生非灭。是以起恒不起。不起恒起。

 楼主| 发表于 2020-7-3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什麽是不起?


答:大明度经说:不生法者,不起法也。


问:那,不起而起就是“不生而生”,为什麽说不生而生?


答:愣伽经说:诸法先非有, 诸缘不和合; 本不生而生, 自性无所有。


问:本不生而生, 自性无所有?


答: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说:
悉知有情烦恼生死皆如幻化,示现受生,由此能断诸生死缚,无所染汙,名曰涅槃。


问:得涅槃,就自在矣?


答:经说:名曰涅槃。既得自在,不生而生,无所不生亦无所生,常在涅槃,不断生死,而成熟有情,无有休息。


问:因此宗镜录说;故金刚三昧经云。因缘所生义。是义灭非生。灭诸生、灭义。是义生非灭。是以起恒不起。不起恒起。!


答:不起恒起者,不生而生也!
金刚三昧经说:不生而生,无所不生亦无所生,常在涅槃。
(起恒不起。不起恒起,生而不生,不生而生)




问:义海百门说:是故此尘,即理即事,即灭即生。皆由不起而起也。
【什麽是即理即事?】


答:即理即事,就是性真圆融义!


答:首愣严正见说:
1.理无事外之理。即色是空故。
2.事无理外之事。即空是色故。
3.即空是色。色非有色。即色是空。空实非空。由此即空即色。即色即空。即理即事。即事即理。故曰性真圆融。皆如来藏。


淨业痛策说:
託十方三世常住三宝。而顿显现前一念本具广大之心。所谓即自即他。即理即事。即真空妙有。即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问:义海百门说:由起而不起。是故终日繁兴。而无施设也。


答:上面,三藏法数依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说:
性起繁兴法尔止。谓依体起用。名为性起。应用万差。故曰繁兴。任运常然。名法尔也


问:由起而不起。是故终日繁兴。而无施设也。


答:生而不生,性起应用万差,故曰繁兴。任运常然。名法尔也
任运常然。名法尔如是,故说:终日繁兴。而无施设也。


【补充】


问:从何处性起?


答:华严经说:从真实法性起,坚固不转,无碍所持,诸佛无碍功德所生。


问:诸佛都说性起吗?


答:华严经说:
佛子!如我惟忖,如我所见,过去如来、应供、等正觉,放大光明,必说如来性起正法。是故今佛放大光明,显自在力,“必说如来性起正法”
华严经又说;
佛子!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起正法不可思议,所以者何?非少因缘,成等正觉出兴于世。


问:华严经所说的性起法门,有什麽特别之处?


答:无异禅师广录说:
华严乃性起法门。众生悟入者。于一尘中。彻见无边法界。知心体合。达本忘情。彻诸佛之本源。洞众生之本际。故华严论云。其为本者。不可以功成。其为源者。不可以行得。如生在王家。天然之贵。岂禅宗称顿悟。曰教外别传者。过此而别有长处耶。不涉此大教。而别有长处耶。


问:什麽是缘起之法?


答:永嘉禅宗集注说:所用之心。乃以意根为因。法尘为缘。中间生起一念识心。名为缘起之法。中论所谓因缘所生法是也。


问:这个识心原依什麽?


答:集注说:如是识心。“元依性起”。性之不变。未随缘时。乃体不我形。至不变而随缘时。乃假缘而成体。然而缘非自会。要因性体而成妄缘。


问:这个性起好深奥哦?


答:沩山警策句释记说:
谓真如法界,性全体而起一切世、出世间诸法。是则诸法全是性起。起无别起。全体而起。


问:全体的功能是如何的?


答:释记说:故全体即用。全用是体。体用全彰。事理交彻。故得任运腾腾。体周用遍。是以通身应物。上来了达事理体用。向下正明用德。以大用无方。化被一切。上酬四恩。下资三有。故曰往来三界为他作则。

 楼主| 发表于 2020-7-3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显六相者】


义海百门说:五、显六相者。今尘全以理事解行教义以成缘起。此为总也。由尘总义现前。方于尘处。辨体用解行教义。各各差别。是别也。此一尘处所辨诸义。各各无性。互不相违。是同也。此一尘处。诸义体用性相各各差别。是异也。此一尘处。诸义现前尘法方立。是成也。此一尘处。诸义各各显自性相终不相成相作。是坏也。一切诸法。皆具此六相。缘起方成。若不如此。则失六义也。


这篇请参阅我的:
“根据《华严经金师子章註的十个条目》谈谈华严经(十一)”


【顺便附录如下:】




根据《华严经金师子章註的十个条目》谈谈华严经(十一)


《《【金师子章原文:
【括六相第八】


  狮子是总相,五根差别是别相;共从一缘起是同相,眼、耳等不相滥是异相;诸根合会有狮子是成相,诸根各住自位是坏相】》》


《《【华严经金师子章註的第八个条目:括六相 法无定相。举一即多。】》》


【★★现在依据百度百科来谈:】
(以下的答案皆出自百度百科,除非另说明)


问:为什麽说是六相?


答:六相,源乎在经。经观融通,相玄交彻,故第八括六相。


问:【括六相第八】,什麽是“括”?


答:括,包括、包容。


问:什麽是六相?


答:六相,指事物的六种相状,即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和坏相。括六相,


问:六相基本上讲什麽?


答:是讲一切事物都包容有六种相状,也就是从哲学上论述部分和整体各种关系。


问:什麽是总相?


答:一即具多为总相。总相,指狮子的全体,即事物的整体。


问:什麽是别相?


答:多即非一名别相。


问:师子的那一些相是别相?


答:五根,指眼、耳、鼻、舌、身。别相,不同的五根各为狮子的一部分,唯指事物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


问:总相是如何形成的?


答:多类自同成于总。同相、眼、耳等到时缘起而形成狮子,也就是组成为整体的各部分的共同性。


问:金师子章原文说:眼、耳等不相滥是异相,这是什麽意思?


答:此句金师子註作“眼耳各不相到是为异相”,作“眼耳各不相是异相”,而[“钞”作“眼耳各不相是异相”。
以金师子章云间类解本为胜。


问:金师子章云间类解怎麽说?


答:[类解]各(一)[註:(一)“各”原作“名”据华严五教改。体别异现于同。


问:眼、耳等不相滥是异相,不相滥是什麽意思?


答:不相滥,不相同。异相,眼、耳等各不相同,也就是事物整体各部分的差别。


问:金师子章原文:诸根合会有狮子是成相,是什麽意思?


答:金师子章註作“诸根合会是成相”,
[勘文]作“诸根合会复有师子是成相”,[显钞]作“诸根会得有师子是成相。”


问:什麽是成相?


答:金师子章云间类解说是“一多缘起理妙成。”
成相,是说眼、耳等诸根和合而成狮子,即各部分,共同组成为整体。


金师子章註:“诸根”作“诸缘”。案:“诸缘”应为“诸根”。


问:什麽是坏相?


答:坏相,是说眼、耳等各自独立而不和合,则无狮子相。也就是各部分只停留在各自本位上,不共同组成为整体。


《★★“华严经金师子章註”谈【括六相第八】》


问:什麽是总相?


答:师子章註说:第八括六相者 谓师子是总相,


问:什麽是别相?


答:师子章註说:五根差别是别相


问:什麽是同相?


答:註说:共一缘起是同相


问:什麽是异相?


答:註说:眼耳各不相到是为异相


问:什麽是成相?


答:註说:诸根合会,是成相。


问:什麽是坏相?


答:註说:诸缘各住自位是坏相 


问:各相的相互关系如何?


答:註说:显法界中无孤单法。随举一相。具此六相缘起。集成各无自性。““一一相中含无尽相””,““一一法中具无尽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7-3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什麽是六相?


答: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说:六相者。谓一真法界之体。而有六种名义之相也。


问:但是法界的体是相同的嘛!为什麽又有六种相呢?


答:分齐章说:然法界体同。本无异相。由法入于义。遂有六名。


问:这样的话,相有六种,那,体应该是一吧?


答:分齐章说:名虽有六。不离一体。交彻融通。一多无碍故也。


问:什麽是总相?


答:分齐章说:一总相。一即具多为总。谓一法界之体。能具多种之义也。如人之身。能具眼耳等诸根而为“一体”。故云总相。


问:什麽是别相?


答:分齐章说:二别相。多即非一为别。谓理体虽一。而有种种差别之义也。如身体虽一。而眼耳鼻舌诸根。各各不同。故云别相。


问:什麽是同相?


答:分齐章说:三同相。义不相违名同。谓义虽有种种差别。而同一法界缘起故也。如眼耳等诸根。虽各不同。而共一身。不相违背。故曰同相。


问:什麽是异相?


答:分齐章说:四异相。多异相望为异。谓种种差别之义。虽同一体。而各适其宜。不相溷滥也。如眼耳等诸根。各得其用。而不杂乱。故云异相


问:什麽是成相?


答:分齐章说:五成相。一多缘起和合为成。谓种种缘起之义。共成法界总相之体也。如眼耳等诸根。共成“一身之用”。故云成相。


问:什麽是坏相?


答:分齐章说:六坏相。诸法各住本位为坏。谓诸法之义。各各自住本位。则总相不成也。如眼耳等诸根。各住自位。一体不成。故云坏相。


新华严经论说:
第十会在法界品者。明此一会普含诸会,及十方刹海法界虚空界。总为一会。重重无尽。一切诸佛海及一切众生之海。总以此法界一品。总为一体。一切境界随众生心。以此为别。以“六相”、“十玄”该(括)之。以““无思之心照之、观之可见。


新华严经论说:
问曰:古佛今佛。为一为异。
答曰:为一为异。


问:何以然者?
答:为法身、智身九十七大人之相。大慈大悲智慧解脱。是一。


问:什麽是异?
答:各各众生發心成佛。是异。


问:无量三世诸佛又怎麽讲?
答:又无量三世诸佛。皆同一念成佛。无前后际。是一。


问:有坏吗?
答:然亦不坏一念中,见无量众生三世劫量。是异。以“十玄门”与“六相义”该通可解。
经云。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


问:般若宗说什麽?


答:演义钞说:说般若宗。则性空寂灭


问:为什麽要讲唯识?


答:钞说:建立唯识。则性相历然。


问:为什麽讲法华?


答:钞说:及释法华一乘昭着。(昭显一乘)


问:要如何才能做到六相圆融呢?


答:钞说:解十地论。则六相圆融。
(由此可见,十地论是非常重要的!)
钞又说:
佛随众生机缘立教。菩萨随佛亦显浅深。故次下。引宝性佛性。即符一性。


问:百度百科如何说十地经论?


答:首先,论中举出六相,以释经文中各种十法的意义。这六相是从初地菩萨第四愿中,菩萨方便行的经文提出来的。汉译经文(卷一)所举六相之名为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这六相的释义““在后来华严宗的着作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华严演义钞说:六相圆融方显教圆!
又说:六相圆融。唯属圆教一乘之别教义。

 楼主| 发表于 2020-7-3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华严一乘法界图】说以下:
问:六相者为显何义。
答:显缘起无分别理故。


问:六相义说明了什麽?
答:以此六相义故。当知虽一部经七处八会及品类不同。而唯在(十)地品


问:为什麽这样说?
答:所以者何。是根本摄法尽故。地品中虽十地不同。而唯在初地。何以故。不起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故。一地中虽多分不同。而唯在一念。


问:为什麽说“一地中虽多分不同。而唯在一念”?
答:何以故。三世九世即一念故。一切即一故。如一念。多念亦如是。一即一切。一念即多念等。


问:一切缘生法如何成?
答:一切缘生法。无不六相成也。


问:总相成什么?
答:所谓总相者义当圆教。


问:别相成什么?
答:别相者义当三乘教。


问:在此,六相说明了什么?
答:如总相、别相、成相、坏相等。不即不离。不一不异。常在中道。一乘三乘。亦復如是。主伴相资。不即不离。不一不异。虽利益众生。而唯在中道。主伴相成。显法如是。一乘别教。三乘别教。准义可解。


问:对一乘来说,什麽是成佛义?


答:法界图记丛髓录说:古记云。一乘之中旧来成佛有二义也。
(以下答案皆出自法界图记丛髓录,除非另说明)


问:那二义?


答:一不修众生已成佛义。二已成诸佛本不修义。若须六相可得此旨。


问:你说六相可得此旨,那,总相如何说?


答:谓佛为总相。


问:别相怎麽说?


答:众生为别相。


问:那不是佛与众生同义了吗?


答:一切众生是佛义齐。以为“同相”。


问:你说一切众生是佛义齐,以为“同相”,那异相如何说?


答:一切众生各不相。是以为异相。一切众生缘起究竟正即是佛。以为“成相”。一切众生各住自位旧来不动以为“坏相”也。


法界图记丛髓录又说:一切缘生法无不六相成也。


问:六相是指总、别、同、异、成、败六相,总别二相表示什么?


答:法界图记丛髓录说:六相者。总别二相表法无尽。


问:同异二相表示什么?


答:同异二相现法无碍。


问:成败二相表示什么?


答:成坏二相示法无侧。
又说:一乘法义不出此三也。


问:除了以上之外,这六相还说明了什么?


答:髓录说:若别释者:
1.总相直标无住法之自体。
2.别相指无住总之无尽。
3.同相现无尽之无碍。
4.异相释无碍之无违。
5.成相示无违之无侧。
6.坏相表无侧之不动也。


问:到底六相的功能是如何的?


答:六相只是一种为方便说法而施设的教门言说罢了。


答:法界图记丛髓录说:六相者唯是教门施设耳。于““法体上无所关””也。故言方便也。
故和尚云。入法性家之要门。开陀罗尼藏好““钥匙””。


问:这个“方便”又如何说?


答:康藏云。以此方便会一乘又云。四句与六相俱为入法方便。故知但是能诠教门之方便也。


问:上面说“六相于法体上无所关”,请进一步说明!


答:思惟德云。六相者但约“法体巧相集成名”方便耳。““此外更无所入法体””也。


问:前面说““一切缘生法无不六相成也””,请进一步说明!


答:故和尚云。一切缘生法无不六相成。又云。六相者正现“缘起无分别理”。乃至云。以此理故陀罗尼法主伴相成。康藏云。第四集成方便诸法同体巧相集成故名方便。智论云。此法善巧集成故名方便,故知但约““所诠法体为方便””也。


宗统编年说:
华严六相义颂曰。华严六相义。同中还有异。异若异于同。全非诸佛意。诸佛意总别。何曾有同异。男子身中入定时。女子身中不留意。不留意。绝名字。万象明明无理事。

 楼主| 发表于 2020-7-3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祖纲目裡有一则有关六相而开悟的公案:


有一位名叫潜。河中武氏子:


道潜。河中武氏子。
初谒文益。益曰。子于参请外。看甚麽经。
(道潜回答)曰:华严经。
(问)曰:总、别、同、异、成、坏六相。是何门摄属。
答曰:文在十地品中。据理则世出世间一切法。皆具六相也。
问曰:空还具六相也无。
道潜无对(答不出)
益曰:(那)汝(就)问我(吧)。
潜乃问:空还具六相也无。
(益答)曰:空。
道潜于是开悟。礼谢。


舒州投子山妙续大师语录:
师因谓众云。华严经有六种之因缘。有时总。有时别。有时同。有时异。有时成。有时坏。诸禅德。毕竟如何领会。此六相唯是一相。总佛。别心。同法。异念。成僧。坏情。全一佛之所印。珍重。


观心玄枢卷说:
六相义者。一心为总相。多心为别相。乃至能同能异。能成能坏。皆是一心本末建立。


万法归心录:
问。如何是六相义
答曰。总别同异成坏


问。如何是总。
答曰。真如一心。总摄诸法


问。如何是别。
答曰。心生诸法。法法非一


问。如何是同。
答曰。法因心生。心法无二


问。如何是异。
答曰。法是法相。心是心理


问。如何是成。
答曰。心生诸法。法能成事


问。如何是坏。
答曰。摄法归心。心空法泯。


续藏“註心赋”


问:何来六相?


答:续藏“註心赋”说:夫一切字一切法。皆有此六相。


问:如果我们能领悟六相,那会如何?


答:註心赋说:若善见者。得智无碍总持门。于诸法不滞有,无断常等见。


问:这六相之义如何?


答:註心赋说:此六字义阙一。即理智不圆。此是初地位中。观通世间一切法门故。


问:那要如何理解六相?


答:註心赋说:不可废一取一。双立双亡。虽“总”同时繁兴不有。纵各具“别”冥寂非无。


问:我的问题是要如何理解六相?


答:註心赋说:不可以有心知。不可以无心会。


问:“不可以有心知。不可以无心会”,这怎麽讲呢?


答:註心赋说:此六相义。于一一法上皆具。


问:为什麽说:此六相义。于一一法上皆具?


答:註心赋说:今于一心上具者。心是总相。(因为)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法故。


问:别相又如何说呢?


答:註心赋说:于一心中起善恶心。是别相。


问:那,什麽是同相?


答:註心赋说:心王心所皆同真性。同一聚法。是同相。


问:那,什麽是异相?


答:註心赋说:念念互起。各各差别。是异相。


问:什麽是成相和坏相?


答:註心赋说:诸法由心迴转。心生则种种法生。则是成相。心心不可得。是坏相。


註心赋说:
如华严经云。智入三世悉皆平等。此明俗体本真。故云平等。以六相该之。即总而全别。即别而全总。即同而俱异。即异而恒同。即成而俱坏。即坏而俱成


《大正藏》第83卷No.2611  黑谷上人语灯录序
说:
1.谓法相宗五重唯识三性三无性观。
2.三论宗八不中道胜义皆空观。
3.华严宗““十玄六相””法界圆融观。
4.天台宗一念三千一心三谛观。
5.达磨宗卽心是佛一念不生观。
6.眞言宗阿字本不生三密同体观也。
此等观门皆依经论建立之。


 楼主| 发表于 2020-7-3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辨显密二教论悬镜抄说:
问:有何因缘令此诸法得有如是溷融无碍。
答:因广难陈。略提“十类”


问:那十类?


答:辨显密二教论悬镜抄说:
1.一.唯心所现故。
2.二.法无定性故。
3.三.缘起相由故。
4.四.法性融通故。
5.五.如幻梦故。
6.六.如显像故。
7.七.因无限故。
8.八.佛证穷故。
9.九甚深用故。
10.十.神通解脱故。
十中随一,卽能令彼诸法,浑融无碍云云)






《大正藏》第77卷No.2425
秘密漫荼罗十住心论:
【括六相者】:
1.言一师子是总相。
2.五根差别是别相。
3.共成一縁起是同相。
4.眼耳各不相是是异相。
5.诸根合会得有师子是成相。
6.诸根各住自位是坏相。


《★★【金师子章云间类解】如何说【括六相】》


1.师子是总相 一即具多。为总相。


2.五根差别是别相 多即非一。名别相。


3.共从一缘起是同相 多类自同。成于总。


4.眼耳等不相滥。是异相 名体别异现于同。


5.诸根合会。有师子是成相 一多缘起理妙成。


诸根各住自位。是坏相 坏住自法常不作。教义章中。有入句偈文。上引六句。随文注之。末后二句结歎。劝修云。唯智境界非事识。以此方便会一乘。彼章广寄一舍。以喻六相。后学如仰祖训。宜悉讨论耳。




★★【六、显帝网者】


义海百门原文:六、显帝网者。谓尘无体。显现一切缘起理事。菩提涅槃教义。及解行等。由此诸义无性。理通十方。圆明一际。或一现一。或一现一切。或一切现一。或一切现一切。四句同时。一际显然。重重无尽。自在现也。如帝释殿珠网。重重互现无尽。论云。帝网差别。唯智能知。非眼境界。


问:什麽是帝网?


答:三藏法数引华严疏说:帝网珠者。谓帝释殿前千珠宝网。光相交暎。互摄无碍也。


问:华严圆教对帝网的解释如何?


答:三藏法数说:圆教。此教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如帝网珠。重重无尽。于中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故十信满心。即成正觉。名为圆教。


问:法藏大师的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不是有说到主伴互现帝网观吗?


答:三藏法数说:主伴互现帝网观。谓毘卢遮那自身为主。十方诸佛菩萨为伴。或以一身为主。多身为伴。主伴互现。重重无尽。如帝网珠。光光交暎。无有穷尽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7-3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华严演义钞有说“徧犹帝网”的概念?


答:三藏法数说:
徧犹帝网。谓如来演说此法。徧诸刹尘。犹如帝网无尽也。盖前诸类一一微尘。各摄无边刹海。此之刹海所有微尘。彼诸尘内復有刹海。是则尘尘不尽。刹刹无穷。犹如帝释殿上珠网交光。重重无尽。而如来徧于其中常演说法。亦復如是。故云说徧犹帝网。


问:义海百门说:谓尘无体。显现一切缘起理事。菩提涅槃教义。及解行等?
【缘起法是如何的?】


答: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说:缘起法復无自性。


问:,缘起法依何而立?


答:依真而立。


问:缘起法依真而立?


答:对!依真而立,因此理事融通无碍
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说:
是故缘起理事融通无碍


问:这就是所谓的法性融通门?


答: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说:
法性融通门者。唯依缘起法上假立。此缘起法復无自性。依真而立。是故缘起理事“融通无碍=


问:义海百门说:谓尘无体。显现一切缘起理事。菩提涅槃教义。及解行等


答:对!既然尘境无体,因此缘起无性,所显现的都是依真而立,法性融通,这就是一切缘起理事融通无碍,菩提、涅槃教义。及解行等因而涵盖也!


问:义海百门说:由此诸义无性。理通十方。圆明一际。
【何谓诸法无性义?】


答:就是自性无我,不生无起空寂义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淨印法门经说:
若法自性本无我, 是中我亦无自性; 诸法无性亦復然, 本来不生皆空寂。 诸法无生亦无起, 空无所取常清淨; 远离戏论无相门, 一切皆与虚空等。


问:义海百门说:由此诸义无性。理通十方。圆明一际。
【以无性义。理通十方。圆明一际,圆明一际是什麽样的概念!


答:是身心无碍的概念也!
曹溪中兴憨山先师传说:
圆明一际,身心世界廓然无碍,上下虚明如大圆镜相似


问:义海百门说:由此诸义无性。理通十方。圆明一际。或一现一。或一现一切。或一切现一。或一切现一切。四句同时。一际显然。重重无尽。自在现也。
【这怎麽讲?】


答:义海百门不是说理通十方。圆明一际吗?


问:对呀!你要说明什麽道理呢?


答:这就是愣严经所说的:观音菩萨圆通法门也!
佛光国师语录:
一现一切现。一应一切应。一观一切观。一听一切听。一入一切入。亦无来相。亦无去相。亦无有相。亦无无相。亦无断相。亦无灭相。处处成就。处处复护。处处圆满。处处具足。处处相似。处处各别。处处分形。处处不动。此“”观音菩萨获眞圆通””底消息也。


问:义海百门说:一际显然。重重无尽。自在现也。如帝释殿珠网。重重互现无尽。论云。帝网差别。唯智能知。非眼境界。
何哉?


答:正如生面三藏法数说:圆教。此教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如帝网珠。重重无尽。于中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故十信满心。即成正觉。名为圆教。
又说:
或以一身为主。多身为伴。主伴互现。重重无尽。如帝网珠。光光交暎。无有穷尽也。


十住经说:
以一切佛土入一佛土、一佛土入一切佛土,一一佛土无量光明庄严


【补充】
十住经说:
一切世间广狭极高,无量不可分别、不可移动、不可说麁细,正住、倒住,首足相对、平坦圆方;随入如是世间,智如帝网,经幻事差别,如是,十方世界差别皆现前知。發如是大愿,广大如法性、究竟如虚空,尽未来世、尽一切劫,如是世界皆现前淨知,无有休息。


问:帝网作何喻?


答:华严经说:一念中不可说不可说菩萨行海,皆悉现前,得淨一切诸菩萨行,犹如帝网殊胜愿力故


问:帝网显示什麽义?


答:华严经说:摩尼妙宝以为其网,普现如来所有境界,如天帝网于中布列。


问:帝网形容了什麽华严境界呢?


答:华严经说:此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在华藏庄严世界海中,如天帝网分布而住。


问:通过帝网说明了什麽菩萨愿行?


答:华严经说:愿一切世界广大无量,麁细乱住、倒住、正住,若入、若行、若去,如帝网差别,十方无量种种不同,智皆明了,现前知见
华严经又说:
以种种形相、种种威仪、种种音声、种种言论、种种住处,于一切世间犹如帝网行“菩萨行”。


问:对菩萨来说,解脱是怎麽样的?


答:是如幻一般的。
华严经说:我唯得此如幻解脱。如诸菩萨摩诃萨得无生忍,知诸有趣悉皆如幻,菩萨诸行悉皆如化,一切世间悉皆如影,一切诸法悉皆如梦


 楼主| 发表于 2020-7-3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那,经典常提到无碍境,这又如何说呢?


答:华严经说:入真实相无碍法门,修行帝网一切诸行,以无碍智行于境界,普入一切平等三昧,于陀罗尼已得自在


问:以无碍智行于境界,入一切平等三昧,于陀罗尼已得自在,菩萨就广利众生矣?


答:菩萨为利诸群生, 正念亲承善知识, 敬之如佛心无怠, 此行于世“帝网行”。


问:帝网行?


答:华严经说:胜解广大如虚空, 一切三世悉入中, 国土众生佛皆尔, 此是普智光明行。


问:说无垢称经更进一步说明了帝网的比喻!


答:对!经说:
或有佛土为诸有情,种种文词宣说幻梦、光影、水月、响声、阳焰、镜像、浮云、健达缚城、““帝网””等喻而“作佛事




【七、鉴微细者】


义海百门说:七、鉴微细者。谓此尘及十方一切理事等。莫不皆是佛智所现。即此佛智所现之尘。能容持一切刹海事理教义。无不具足。
所以然者。由十方差别虽多。恒是一尘之十方。一尘虽小。恒是该通一切之尘。是故显现。无有先后。不碍差别。远近宛然。经云。微细世界中。容受大世界。境界无不了。智慧山王行。又云。于一尘中。普现三世一切佛刹等。又云。乃至一尘一毛一世界一佛一众生等。皆如是顿显故。


问:义海百门说:七、鉴微细者。谓此尘及十方一切理事等。莫不皆是佛智所现。即此佛智所现之尘。“能容持一切刹海事理”教义。无不具足?


答:华严演义钞说:
微细相容安立门。谓一能含多。名曰相容。一多不杂。乃称安立。然所含微细。如琉璃瓶盛多芥子。炳然齐现。不相妨碍。经云。于一尘中。一切国土旷然安住。


问:何等为微细义?


答:华严演义钞说:然微细言总有三义:
一、所含微细犹如芥缾,以毛孔能受彼诸刹,诸刹不能遍毛孔
二、约能含微细以一毛一尘,即能含故
三、约难知微细微尘不大而刹不小而能广容即难知义,一能含多即曰相容,又法法皆尔故云相容一多不坏故云安立。


问:能含微细以一毛一尘,即能含故,又一能含多即曰相容。
因此义海百门说:能容持一切刹海事理教义。无不具足


答:为什麽说能容持一切刹海事理教义。无不具足呢?


答:义海百门说:所以然者。由十方差别虽多。恒是一尘之十方。一尘虽小。恒是该通一切之尘。是故显现。无有先后。不碍差别。远近宛然。


问:不碍差别?


答:圆觉疏钞随文要解说:
释亦一亦异,示于亦差别、无差别之相


问:义海百门说:由十方差别虽多。恒是一尘之十方。一尘虽小。恒是该通一切之尘。


答:愣严经观心定解说:若一毛含十方土即“一多无碍”也。
义海百门说:一尘虽小。恒是该通一切之尘。


问:是大小相容?


答:愣严经观心定解说:
1.若转大小,即大小相容也。
2.若会物为己,即自他不隔也。
3.若身心圆明,即色心不二也。
4.若以身对土,即依正互融也。
5.若一毛含十方土,即一多无碍也。更有多义


问:大小相容,微细相容安立?


答:演义钞说:
微细相容安立门者。谓此一尘微细等刹炳然齐现。
钞又说;
一一尘中一切佛刹旷然安住


问:什麽是微细相容安立门?


答:圆觉经大疏说:微细相容安立门:约相说也。一切法。于一切中。炳然历现。如瑠璃瓶盛白芥子
(芥子就是芥兰的种子)


问:一切法。于一切中。炳然历现?


答:义海百门说:
经云。微细世界中。容受大世界。境界无不了。智慧山王行。又云。于一尘中。“普现”三世一切佛刹等.


问:“于一尘中。“普现”三世一切佛刹等”?


答:华严镜灯章说:一镜影中。容多光影佛像。名为微细相容安立门。


问:义海百门说:经云。微细世界中。容受大世界。境界无不了?


答:华严经说下: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入世界。何等为十?所谓:入染世界;入淨世界;入小世界;入大世界;入微尘中世界;入微细世界;


华严经说:
1.欲知微细世界即是大世界,知大世界即是微细世界;
2.知少世界即是多世界,知多世界即是少世界;
3.知广世界即是狭世界,知狭世界即是广世界;
4.知一世界即是无量无边世界,知无量无边世界即是一世界;
5.知无量无边世界入一世界,知一世界入无量无边世界

 楼主| 发表于 2020-7-3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又云。乃至一尘一毛一世界一佛一众生等。皆如是顿显故?


答:华严悬谈说:
言能含微细者如,一毛一尘一相等,难知微细者,微尘不大、刹不小等而能容故。




【补充】


问:微细是不可思议的?


答:大集经说:若復菩萨能住如是禅者,则能入于一切诸法,入此法时能知众生善恶诸欲,而成熟之。


问:你说能知众生善恶诸欲,当然能见到众生的啦?!


答:大集经说:是人不见众生,不见我人寿命众数生者、养育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


问:不见众生,但能见众生的烦恼吗?


答:大集经说:是人若復入于如如法界时,见诸众生颠倒烦恼,以颠倒故受种种苦。是人如是入于“微细”如如实际法界,是菩萨于众生不见众生,而成熟之。


问:众生是怎麽样的呢?


答:大集经说:众生非实故,众生无众生故,众生无我故,众生离故,众生无自性故,众生不可说故,众生空故,众生无相故,众生无愿故,众生无作故,众生如性故,众生无生故,众生不灭故,众生清淨故,而成熟众生如是亦不见我,乃至不见受者,亦不坏事。


问:诸佛有什麽微细智?


答:华严经说:
是菩萨住十地中,诸佛所有微细行智,所谓细微生死智、细微世智、细微出家智、细微得道智、细微神力自在智、细微转法轮智、细微持寿命智、细微示涅槃智、细微法久住智,如是等细微智皆如实知。


问:菩萨能见到那些微细?


答:华严经说:以此无缚无着解脱心善根,具菩萨行,生真实妙智:知色微细,知身微细,知刹微细,知劫微细,知世间微细,知方微细,知时微细,知数法微细,知业微细,知报微细,知清淨微细,如是等一切微细,于一念中皆悉了知;随顺普贤菩萨所行,成就普贤真实智慧


【八、通逆顺者】


义海百门说:八、通逆顺者。谓举尘相。不必见理为逆。以尘无体即空为顺。由相取不可得。逆则常顺。以理不碍事。顺则常逆。由事理融通。是以逆顺无碍自在用也。


问:什麽是顺逆?


答:圆觉经析义疏说:
现逆顺境者。顺如戒定慧等。逆如贪瞋痴等。皆为曲顺机宜。权巧示现。逆固非逆。顺亦非顺


问:比如说?


答:圆觉经析义疏说:故云犹如虗空。既顺逆犹如虗空。自能了知善知识之身心。毕竟平等。并不因善人而现顺。亦不因恶人而现逆。葢与诸众生。同一。


问:这样子说是顺逆无碍了!


答:修习瑜伽集要施食坛仪说:
成观自在菩萨之称也。顺逆无碍。故名自在。


问:请进一步说明顺逆的概念!


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小钞说:
逆则缘灭。顺则缘生。此约流转还灭。以为顺逆。即逆生死。顺生死也。无明灭。故行灭等。逆生死也。顺即流转门。逆乃还灭门。


问:什麽是流转门?什麽是还灭门?


答:起信论疏笔削记说:
1.不生灭与生灭合者。谓真随妄转“流转门”也。即背觉合尘义。非是等者。
2.谓息妄归真“还灭门”也。即灭尘合觉义。


问:义海百门说:谓举尘相。不必见理为逆。以尘无体即空为顺?


答:理者,体也!顺逆只是一种方便说。
愣严经说: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


问:为什麽说方便说?


答:顺逆是妄故!
No. 1216  淨土救生船诗说:
““境缘顺逆妄中邪””。见地分明认本家。洞彻春风先及第。佛前受职记名华。


问:为什麽说是妄?


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小钞说:
经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顺逆都是方便说:
愣严经说: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


问:义海百门说:谓举尘相。不必见理为逆。以尘无体即空为顺?


答:理者,心也,体也,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小钞说:性空故。因缘生法。生无有生故。


问:义海百门说:以尘无体即空为顺?


答:仁王护国般若经疏法衡抄说:
相从缘生名有体假空,若遍计所执空,空体是无,如空华等,故云彼“无体故”,即是“无体空”。


问:因此义海百门说:由相取不可得。逆则常顺?


答:前面义海百门说:以尘无体,即空为顺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法衡抄说:
空体是无,如空华等,故云彼“无体故”,即是“无体空”。


问:以理不碍事。顺则常逆。由事理融通。是以逆顺无碍自在用也。


答:华严悬谈说:理不碍事,一成一切成


问:那,事不碍理又如何说?


答:华严悬谈说:事不碍理,都无所成


问:义海百门说:由事理融通。是以逆顺无碍自在用也?
【云何事理融通?】


答:华严悬谈说:以理融事(通)故,一成一切成

 楼主| 发表于 2020-7-3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因此义海百门说:是以逆顺无碍自在用也?


答:对!以理融事(通)故,一成一切成


问:一成一切成,即义海百门说的:无碍自在用?


答:义海百门说:以理不碍事。顺则常逆。由事理融通。是以“逆顺无碍自在用”也。


【补充】


大宝积经说;
如来以如实知,于八解脱或顺次入、或復逆入、或顺逆入、或间杂入。


佛说法集经说:
诸菩萨则应修行随顺逆流,不随顺顺流。世尊!


★★【九、定主伴者】


义海百门说:九定主伴者。谓尘是法界体无分齐。普遍一切。是为主也。即彼一切各各别故是伴也。然伴不异主。必全主而成伴。主不异伴。亦全伴而成主。主之与伴。互相资相摄。若相摄彼此互无。不可别说一切。若相资则彼此互有。不可同说一切。皆由即主即伴。是故亦同亦异。当知。主中亦主亦伴。伴中亦伴亦主也。


问:什麽是主伴?


答:三藏法数说华严有十类经:
一、略本经,二、下本经,三、中本经
四、上本经,五、普眼经,六、同说经,七、异说经,八、主伴经,九、眷属经,十、圆满经
(这裡不详述,改次再谈!)




问:那,什麽是主伴?


答:三藏法数说:谓佛约百亿同类世界。徧于虚空。皆有主伴。同说无尽法轮。不思议品云。如一佛身。转如是无尽法轮。如是尽虚空界。一一毛端分量之处。一一化身皆如是说。音声文字句义。一一充徧法界。故名同说经
三藏法数又说:
谓毘卢遮那与十方佛。互为主伴。重重无尽而说此经。如此方遮那为主。说此法时。十方诸佛为伴。彼方为主。此方为伴。如此方说十住时。十方来证。皆言我等国土皆说此法。则知十方国土一切诸方。互为主伴。皆说此经。故名主伴经。


问:三藏法数有谈到“主伴圆明具德门”!


答:三藏法数说:主伴圆明具德门。谓如来说圆教之法。理无孤起。必眷属随生。故十方诸佛菩萨。互为主伴。重重交参。同时顿唱圆教法门。如淨空明月。列星围绕。淨器百川。近远炳现。名主伴圆明。一一法会所说法门。称性极谈。具足众德。名为具德。经云。法界修多罗。以佛刹微尘数修多罗以为眷属。是也。(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


问:与十方佛互为主伴?


答:三藏法数说:
谓毘卢遮那如来。现法界无尽身云。徧一切处。与十方佛互为主伴。称性圆融而说此经。令诸菩萨一切大众。及未来世法界众生。皆悉得闻。信解悟入。生如来家。乃至深入毘卢性海。若人闻是经。得无量无边利益。今束为十。故云闻经十益也。(梵语毘卢遮那。华言徧一切处。)

 楼主| 发表于 2020-7-3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因此义海百门说;定主伴者。谓尘是法界体无分齐。普遍一切。是为主也。即彼一切各各别故是伴也。


答:愣严经纂註说:万法皆空。则尘体不有。 义海百门说:诸尘是法界体无分齐。普遍一切(无分齐就是无差别)


问:义海说:谓尘是法界体无分齐。普遍一切。是为主也。即彼一切各各别故是伴也!


答:三藏法数说:谓佛约百亿同类世界。徧于虚空。皆有主伴


问:义海说:即彼一切各各别故是伴也。然伴不异主。必全主而成伴。主不异伴。亦全伴而成主。主之与伴。互相资相摄。?


答:地藏本愿经科注说:復能化人。依胜位立胜行。乃圆教大人。故言大菩萨摩诃萨。主与伴俱。因随果集。主不异伴。伴不异主。即主即伴。非异非同。来则俱来。集则共集。故云皆来集会。


问:集则共集。故云皆来集会?


答;科注说:
斯时如帝网珠光。重重无尽。行人一念。冥契其中。则始觉智与本觉智融通一际。无明心与菩提心交互双流。则无边刹海。不隔毫端。十世古今。不离当念。


问:义海说:若相摄彼此互无。不可别说一切。若相资则彼此互有。不可同说一切。皆由即主即伴。是故亦同亦异。当知。主中亦主亦伴。伴中亦伴亦主也。
【即主即伴。是故亦同亦异?】


答:科注说:主不异伴。伴不异主。即主即伴。“非异非同”。来则俱来


问:请进一步说明!


答:宗镜录说:当知主中亦主亦伴。伴中亦伴亦主也。故“一理融通”。十门具矣。故知此理。尘尘具足。念念圆融。无有一法而非所被。


问:义海说:若相摄彼此互无。不可别说一切。若相资则彼此互有。不可同说一切。皆由即主即伴。是故亦同亦异。当知。主中亦主亦伴。伴中亦伴亦主也
【这就是一理融通”。十门具矣。故知此理。尘尘具足。念念圆融。无有一法而非所被?】


答:对!宗镜录针对义海百门的论述解释说:
又谓尘是法界。体无分齐。普通一切。是为主也。即彼一切各各别。故是伴也。伴不异主。必全主而成伴。主不异伴。亦全伴以成主。主之与伴。互相资摄。若相摄。彼此互无。不可别说一切。若相资。则彼此互有。不可同说一切。皆由即主即伴。是故亦同亦异。
宗镜录接着解释说:
当知主中亦主亦伴。伴中亦伴亦主也。故一理融通。十门具矣。故知此理。尘尘具足。念念圆融。无有一法而非所被。(无有一法不被包涵的)


【补充】


问:什麽是主伴圆融?


答:金光明经说:至于明诸佛法性之源,探如来寿量之本,金光普照,發扬一切智门;金鼓腾声,显示无边妙用,则菩萨發行之源也。忏除罪障,本如梦之法门;赞歎如来,举修行之妙果。摩诃萨埵之饲虎,能捨能行;长者流水之济鱼,有始有卒,则菩萨依真之行也。譬之明月当天,影沉众水,真金作器,体应万形,主伴圆融,一多自在,能于一法,受一切法,则信如来之祕藏,实为三界之宝乘,庄严性海之门,趣向觉王之本。


问:原来如此!体应万形,主伴圆融,一多自在,能于一法,受一切法,则信如来之祕藏!


答:对!经是这样说!


问:佛与佛子并主伴哉?


答:大方广总持宝光明经说:
无边一切诸十方, 显示佛子并主伴, 种种三千微尘刹, 光明严饰莲花座。


★★   【十、登彼岸者】


义海百门说:十登彼岸者。谓尘名相生灭。是此岸。今了尘名相空寂不生不灭。是彼岸。但以不了为此。了即为彼。依了不了边。寄彼此以言之。经云。菩萨不住此岸。不住彼岸。而能运度众生于彼岸。


问:什麽是此岸?


答:金光明最胜王经说:从梦觉已,不见有水彼、此岸别,非谓无心。生死妄想既灭尽已,是觉清淨,非谓无觉。如是法界一切妄想不復生故,说为清淨,非是诸佛无其实体。


问:为什麽说不见有水彼、此岸别?


答:佛说法集经说:修行断烦恼境界,而见诸法本性,离烦恼门现前、修行诸波罗蜜境界,而不着于“此岸彼岸”故、修行世间境界,而涅槃门现前


问:菩萨璎珞经说:佛告天子:「从此岸至彼岸,不见众生有生者有灭者,亦不见巢窟处所,是故亦不见生亦不见无生。」??


答:义海百门说:谓尘名相生灭。是此岸。今了尘名相空寂不生不灭。是彼岸


问:无此岸、彼岸乎?


答:菩萨璎珞经说:
虚空无形识, 不有彼此岸, 不见有众生, 况有游法界?


问:要如何作到心中无此岸,无彼岸?


答:佛藏经说:于是忍中无此岸无彼岸、无分别无非分别,通达无相成就是忍名为圣众,破和合故名为圣众。


问:要在什麽情况下,我们才没有此岸,彼岸的概念?


答:佛说大乘智印经说:
思惟计念悉皆不生;无有此岸,无有彼岸;


问:义海百门说:今了尘名相空寂不生不灭。是彼岸。
对呀!涅槃就是空寂不生不灭呀?


答:大圣文殊师利菩萨赞佛法身礼说:
涅槃常不动, 无此岸彼岸
新译仁王般若经陀罗尼念诵仪轨序说:
彼岸也。乘大极智。离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得无住处大般涅槃


问:义海百门说:经云。菩萨不住此岸。不住彼岸。而能运度众生于彼岸?


答: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说:
如来深入第一义谛。不见此岸,不见彼岸。以一切法无彼此故


问:菩萨深入第一义谛。不见此岸,不见彼岸。以一切法无彼此故,因此,菩萨不住此岸。不住彼岸。而能运度众生于彼岸


答:对!


问:什麽是第一义!


答: 寂调音所问经说:
无心无心相续、非迹非不迹、非此岸非彼岸非中流,是名第一义谛。


问:什麽是如来?


答: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说:
如来不动,则如如实,如如实者,不见此岸不见彼岸,不见此彼故,则见一切法,以见一切法故,称为如来。


问:众生在那裡?


答:华严经说:观一切众生、一切诸法,心皆平等而无所住,非此岸、非彼岸,此彼性离,无所从来,无所至去,常以智慧如是思惟


问:为什麽众生不知此岸、彼岸的道理?


答:虚空藏菩萨经说:
众生着二见, 常为所迷惑, 以彼迷惑故, 不知彼此岸。


问:如果作到离相,就能不住此岸、彼岸?


答:大集经说:相离相故,无增减故,不依此岸及彼岸故,第一义谛如如住故,此名身行。是故身行非识依






特引此经与大家共勉!
度世品经
一心常念佛, 专精思经典, 劝众生入道, 示以所造业。 赞助修正行, 恒使不失愿, 威仪、礼节备, 善本成圣慧。




发表于 2020-7-4 06:5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师兄法布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1 00: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