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9月10日报道 2000年,国家全面启动了退耕还林工程,鄂尔多斯市乌审旗被列为全国沙区唯一试点旗。工程实施以来,乌审旗始终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作为工程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并于2003年成功引进了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为沙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探索出一种新模式。
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是通过科学利用沙地资源,结合先进技术,开展生物质能直燃发电,进而实现规模、有效、持续利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治理沙化土地的专业化公司。多年来,产业经济和社会效益已初步显现。其中:一期2×12兆瓦机组,每年可向社会提供绿色电力2.1亿千瓦时;实现二氧化碳减排25.6万吨;每年15万亩沙生灌木能源林基地建设和收购20万吨灌木,可形成种植、抚育、储运、加工和利用于一体的产业链;年循环利用工业废弃水近100万吨;同时还为当地牧民提供约5000个绿色就业机会,每年为当地农牧民增收约5000万元人民币。
建设原料林基地,寻求产业大发展。毛乌素生物质电热厂能源基地建设在我国是首例,也就是说这是全国也是全世界第一家在沙区通过营造能源林基地抚育可再生林木资源进行能源产业化发展的示范企业。在项目开工建设之前,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就先行委托内蒙古林业勘察设计院在项目区制定了《毛乌素沙地60万亩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规划》。从2006年冬季实施起,两年来,共营造各类沙生灌木能源林33万亩(实际控制面积)。避免了重蹈我国农区生物质发电企业(秸秆电厂)因无原料基地而受困于燃料供应之覆辙。毛乌素生物质电厂先行大规模营造沙生灌木能源林基地的行动,既反映了生物质能源产业化治荒模式的内在需求,又昭示了企业尊重自然规律、寻求科学发展的理念,赢得当地政府和农牧民群众的一致认同和支持。
始终兼顾各方利益,建立合作共赢机制。由于历史原因,内蒙古沙区的绝大部分宜林沙地的经营权都掌握在农牧民手中,大多数农牧民无力治沙,也无心治沙,普遍存在“守着百十亩草地,荒着千百亩沙地”现象。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公司出于产业战略发展的内在需求,建立规模化的自有能源林基地,自然要解决好项目区与农牧民合作共赢的机制问题。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初步找到了一条“企业+基地+农牧民”合作发展的道路。同时,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公司选择“两条腿走路”,即在积极配合当地国有治沙站,承揽其全部治沙抚育任务的同时,广泛联系项目区内的农牧户,采取宣传鼓动、典型带动、利益拉动、合作推动等形式,让农牧民把宜林沙地拿出来与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公司合作,最后再由基地建设造林组按照基地年度建设作业计划组织实施。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使公司得到长期有效的发展,而且也帮助了农牧民从落后经济
环境中解脱出来。
用足产业优惠政策,促进产业快速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从内蒙古现状看,许多地方仍属于弱势产业。发展弱势产业,有待长期、全面扶持。但是,单凭国家投入,显然不足。毛乌素生物质热电项目从产业享受的政策面上看,聚合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国家可再生能源、荒漠化治理、西部大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节能减排等诸多支持性政策基本面。从产业顺应的国际上经济发展低碳化趋势上看,生物质热电厂替代燃煤发电,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CDM(清洁发展机制)方法学已是成熟、公认的,所以,该项目的碳减排交易早已成为国际发达国家投资机构竞相购买的目标。仅此一项,就为企业每年带来2000多万元的收益。毛乌素生物质热电项目从产业发展战略空间上看,前途广阔。
事实证明,产业想要大发展,必须做到紧密依靠政府和职能部门,紧密依靠各类人才,紧密依靠农牧民群众骨干。同时,发展后续产业的经验也告诉人们,发挥企业的龙头作用,选择正确的产业支撑点,建立共赢互利机制才是最佳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