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一、近年来,关于阿弥陀佛的读音问题,一直在信众中有所争议,网上也有不少考证文章,这些文章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说是考证“阿弥陀佛”的读音,但却只考证“阿”一个字的读音,“弥陀佛”三个字的读音无人考证。
只要头脑稍微清醒点的人,都能想出来,“阿弥陀佛”四个字,难道只有第一个“阿”字的读音有变化?“南无”这两个字的读音[na mo],不就和现代的普通话不同吗?
为什么“弥陀佛”的三字读音无人考证呢?很简单,因为那些所谓的考证文章,就是网上搜索,东拼西凑,复制黏贴弄出来的,那些民科作者,根本就没有学过音韵学,网上搜不到的,他自然考证不出来了。
至于他们网上搜到的“阿”字读音考证,对错他们也看不出来,只要符合他头脑中的认识,就可以拿过来用。
可笑的是,还有人强词夺理说:“阿弥陀佛四个字,第一个“阿”字的读音对了就行,后面三个字读音不重要”。这种思想太奇葩了!就像我“朱亚仲”的名字,你把姓喊对,名喊错,我知道你在喊我吗?你知道全国姓“朱”的有多少人吗?
读音是个单纯的学术问题,与宗教信仰无关,与佛教派系更无关。学术的问题,就单纯的用学术去解决。但有些人渣,却把一个“阿”的读音,与正法邪法捆绑在一起,到处给人扣帽子,其人品之低劣,实在到了不堪的地步。
二、阿弥陀佛,是梵语Amitabha(Amita-buddha)的翻译,译法是音译加意译, amita取其音“阿弥陀”, buddha取其意“佛”,合起来就是阿弥陀佛。
梵语读什么,没有太大意义,因为梵语和汉语是不同的语系,不同语系的发音方式本就不同,例如“巧克力”音译自英文“chocolate”,“沙发”音译自英文“sofa”,英语和汉语读起来,也是不一样的。
而且如果考证梵语,那些民科还会找茬说,古梵语和现代梵语读起来不一样的。我有点好奇,一个没学过梵语的人,怎么会知道梵语古今读音的区别呢?
所以,我还是单刀直入吧,直接用汉语读音来考证,毕竟“阿弥陀佛”是汉语嘛。
三、汉语的音韵学科有本代表作——《中国音韵学研究》,该书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不可撼动的学术地位,作者是瑞典著名学者、歌德堡大学教授、校长高本汉。
《中国音韵学研究》是古音构拟的方法学和方法论著作,是第一部将空间和时间因素结合起来研究汉语语音的巨著。
高本汉利用现代方言资料,证就了中古语音系统,再由中古音系,推证出上古音系,并完成了中古音与上古音的语音构拟。《中国音韵学研究》开启了汉语音韵学研究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现代音韵学史的开端。
我们查《广韵》里,“阿”字是“乌何切,平声,歌韵,影母。”歌韵属果摄。在《中国音韵学研究》中,对果摄歌韵字的韵母拟音是[a]。
由此可见,“阿”字在中古和上古时期都是读[ā]音的,后来,随着语音的演变,这个元音发生了前化和高化。这种演变很常见,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诸多汉字的读音都有所改变,特别是韵母的元音变化更为明显。
中国的佛经翻译工作,起始于东汉,兴盛于六朝,在唐代达到了巅峰。根据音韵学考证,在汉魏隋唐时期,“阿弥陀佛”读作[a mi da ba]。
“阿”字的韵母a,从汉朝到唐朝都读a,在元代出现了演变,歌韵变成了o;后来,开口字的o元音又演变为e;同时,与原先的a读音也出现了平面的交叉与重叠,所以“阿”字在当今的普通话中有两个读音[ā、ē],而[ō]的读音则保留在一些地区的方言中。
至于单韵母o,到了现代才复音化为uo,所以“陀”字在现代读tuo,往前至元代时读to,汉唐时期读da。
“佛”字的声母是奉母字,在隋唐时读浊音b,宋代轻唇化后成了bv,元代清化为f。“佛”字的韵母属歌韵,前文已述,元代时由a演变成了o。
所以,“佛”字在汉魏隋唐时期读ba,在宋代读bva,在元代读fo,然后延续至今再也没有改变。
从上述考证可以看出,“陀佛”这两个字的现代读音,和汉唐时期也是不同的,所以,你还有必要去纠结一个“阿”字的读音吗?
音韵学是一门有着多年学术积累的成熟学科,那些民科作者考证时,居然能脑洞大开,另起炉灶,这种无知者无畏的勇气,确实令人钦佩。
四、语言是人类约定俗成的交流工具,本来就不存在绝对的正确与错误,本质上属于社会文化协议的范畴,所以,在影视剧中,社交媒体等公共领域,应该按照官方规定的普通话读音来表达,不然可能会引起别人的误解,或者是产生交流障碍,这也是公民文化素质的体现。
目前的词典中,“阿弥陀佛”念[ē mí tuó fó]。在时机成熟之时,也可以参照佛教界的读音现状进行更改,不过这种更改行为,应该是由政府主导来实现,任何个人不可以越俎代庖。
至于信众念佛时,“阿”字的三个历史时期读音a-o-e,都是可以的;乃至“阿弥陀佛”四个字,用不同的家乡方言念,也是没问题的,不必用分别心去执着对错。
至于那些利用一个“阿”字的读音,来挑拨是非,分裂佛教,抹黑辱骂,攻击他人的痞子,他们纯属佛教中的败类,无需理会,远离即可;因循果报,惟人自召。
《观无量寿经》云:“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大悲心陀罗尼经》云:“诵持大悲神咒者,于现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惟除不善、除不至诚。”
根据佛教义理,念佛持咒时,发心才是关键性和决定性的因素,所以,信众不可舍本逐末,亦无需在读音上纠结和争辩。(作者:朱亚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