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529|回复: 12

本焕老和尚说禅与禅净双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18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随喜功德 于 2011-5-18 11:40 编辑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今天座上的几位大居士要我来给大家讲几句话,但是我不会讲话,那么就把这几十年来我个人修行中的一些心得体会,拿来跟大家聊一聊吧。
     
       我本人是搞禅宗的,出家以后就到高明寺亲近来果老和尚。来果老和尚同虚云老和尚一样,都是当代禅宗的大宗师,都是已经明心见性了的。来果老和尚是在金山开悟的,虚云老和尚是在高明寺开悟的,我出家以后,有幸先后亲近了这两位大善知识,所以自己虽然没有什么修持,也勉强觉得几十年的光阴没有白过。
     
       今天各位让我来讲禅宗,那么我就先讲一讲禅宗的渊源。大家一定都知道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破颜微笑的典故——‘以心印心、心心相印’,这就是禅宗这一顿超法门在印度,从迦叶尊者始,禅宗一直流传了二十八代。到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的时候,他远渡重洋到中国来传法,成为中国禅宗的初祖。达摩初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后传法给二祖慧可,慧可传法给三祖僧璨,僧璨至四祖道信,之后是五祖弘忍、六祖慧能……。我也是这个宗门下的,传到我这里,已经是第四十四代了。
     
       什么叫做‘禅’呢?‘禅’,就是‘禅那’,翻译成‘静虑’,就是我们思想清净地去来回思虑。又翻成‘思维修’,我们可以在这个思想上去来回思维,去修它。
     
       禅宗这一法,现在名义上还存在,实际上在这门下,依此用功办道、开悟的人是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了。在过去唐朝、宋朝、明朝,甚至于清朝,还有少数开悟的,像虚云老和尚,来果老和尚都是属于清朝的——这以后开悟的都没有听到。是不是没有开悟的呢?开悟也有大、小之分。如我宗门下,大悟十八,小悟无数。为什么我这样讲呢?我们对于一桩事物不明了,最终明白了,这就是一种‘悟’,这是一种‘小悟’;‘大悟’是彻底明心见性——二者完全是不同的。
     
       宗门下这一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起疑情’。什么叫‘疑情’呢?它是指我们对一桩事情不明了,不明了这桩事情究竟是什么东西,体现在禅宗这一法里面,就是禅宗历史上诸多的公案。过去祖师也讲: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我未生以前,究竟哪一个是我本来面目呢?自己知道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这就是一个疑情。也有祖师提‘狗子无佛性’。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为什么‘狗子无佛性’呢?大家就可以从这里入手,去参究它。这就是从那个你不明白的地方去起疑情。
     
       明万历年间以后,念佛的人就多了。念佛的人多了以后,就提出一个‘念佛的是谁’——我明明知道自己念佛,那么这个念佛的究竟是谁呢?在高明寺,来果老和尚就提倡‘念佛的是谁’这个疑情,就是教你在‘念佛是谁’这四个字上面去来回地、反覆地‘参’……。
       禅宗中还有‘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等疑情。总而言之,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为了利益众生、成就众生,使众生离苦得乐。不论用哪一法门,都是为了降伏其心。降伏什么心呢?就是降伏我们尘劳、烦恼、无明、贡高、嫉妒、人我、是非这一切一切的心。为什么要降伏这些心呢?因为这些心,都是我们生死的根本。我们从无量劫到今天,在六道轮回中滚来滚去,都是因这些而起。有这些心,才有这些轮回;如果没有这些心,就没有这些轮回了。本来我们自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为什么今天还有这一切一切的东西呢?都是由于我们自己所造成的。过去古人也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们‘性相近’,习气就远得很!本来我们自性的心是很清净的,因为有了这些习气的污染,才有我们今天的生来死去、死去生来,才有六道轮回。那么我们今天学佛用功,就是为了消除一切心,消除一切尘劳、烦恼这些东西。而这些东西怎么去消除呢?不是说我们把这些东西都甩掉它、不要它——这些东西都是‘无相’的,既‘无相’,怎么去甩掉它?我们的罪业也是‘无相’的。因为普贤菩萨讲,我们从无始到今天,由身、口、意所造的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有相时,虚空都不能容受。既然这些罪业无相,那么我们怎么去消除它?不是我们拿一个什么思想去消除它,也不是拿一个什么东西来消除它,要拿我们这个心来消除它。我们每一个人,就是一个心、一个念。既是一个心、一个念,为什么你这里在用功,那里还在打妄想呢?是不是有两个心两个念呢?不可能。如果我们有两个心、两个念,那么我们将来就成两个佛了,我们在用功的人,只有一个心、一个念。我们修行人在用功时,知道有了妄想,那正说明你在用功。如果你没有用功,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妄想’。为什么?我们一个人活了几十年,一天到晚都在妄想里头。我们的生死及与其相关的一切,都是由妄想所造成的。不去用功,就不会察觉这种状态,因而也就不知道什么叫‘妄想’,什么叫‘用功’。如果你今天能够知道有了妄想,那就证明你的思想还在用功。
       我们这个功夫,是在高明来果老和尚教的。他教我们要起疑情。他这个疑情呢,就是要我们问‘念佛的是谁’,要在不明白处——‘谁’字这个地方去参究。有些人不明白,不明白这个地方,谁;再问它一句,到底是谁——反覆在这个不明白的地方‘谁’字上来回地参下去。你能够在这个地方一直参下去,那么这个疑情,就不仅仅是一个不明白,而是很有滋味的了。我们真正有了一个疑情,就会明白,这个疑情的力量是大的。就像我们吃东西,越吃越高兴,吃酒、吃饭,好得不得了地吃,那个滋味很好的。而我们的功夫要在不明白这个地方、这个疑情上来回地去追究。所以我们只要一把疑情提起来。功夫就得现前。好了,你就在这个疑情上绕来绕去地参究,看看到底是‘谁’,就在这个‘谁’字上去用功夫。当我们粗粗地用功时,还是有妄想的,这个妄想很厉害,按我们宗门下的讲话,叫‘一人与万人敌’。什么叫‘一人’呢?‘一人’就是我们参话头的这个念头;‘万人’呢?就是我们的这些妄想。这些妄想很多、很厉害,你不打,它们自己也会打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它几十年已经熟透了。而我们的功夫,却用得很少。譬如你现在三十岁,在这三十年的时间里,你有没有用三十年的功夫啊?没有。但你要知道,在这三十年的时间里,你打了三十年的妄想,妄想已熟得不得了。妄想既已熟得不得了,它就成为‘细念’;而我们用功的这个念头儿,是个粗念。这个粗念在上边,细念在下边,所以我们参‘念佛的是谁’,一会儿就不知念头儿跑哪儿去了。
     
    ‘念佛的到底是谁’,它还要翻起来,这个‘翻’,我们用功的人叫‘翻业识’。‘翻业识’是不是把它去掉呢?不能去、不要去。不要去的原因是什么呢?宗门下如果让我们一心一意去降伏这些妄想。这些东西,就好比‘搬石头压草’——你看到地上草很多,去搬一块石头把草压下去。看那个石头,面上没有草,是不是啊?但你把石头搬起来以后,那个草照样还是一样。所以我们用功的人要‘斩草除根’,这是最主要的。如果不能斩草除根,而是搬块石头来压上,那是没有用的。这点希望各位注意。不要专门、有意地去压这个妄想。但是不压,用功时妄想又很多,怎么办?那就你作你的,它搞它的。为什么这个‘它’这么厉害呢?我不是讲了吗,它已搞了很长时间,它已经熟透了。你这个‘家’,你这个身体,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它所造成的。现在你从外头领进一个生人,要把它赶走。而它已霸占你的‘家’、身体那么久,一个生人想将它赶走,真是不容易。它就是要跟你拼命,也要跟你打。所以我们用功的人,只有你作你的,它搞它的。我经常打这样一个譬喻:好比妄想是十分,你用一分的功夫,妄想便剩九分;用两分的功夫,妄想便剩八分;用三分,妄想剩七分。你用功越多,妄想剩的便越少。而我们之所以不能达到没有妄想的程度,是因为我们功夫不够深,思想不能统一。如果你的功夫深,那么有了功夫就没有妄想,有了妄想就没有功夫,那就‘时时相通’了。一方面我们用功的时间还是太少,另外我们用功的念头还是一个粗念,而打妄想的念头还是细念,因为它已熟透了。如果我们用功的念头最后成了像打妄想这样细的念头,就好了,那就是不参自参、不念自念、不疑自疑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5-18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随喜功德 于 2011-5-18 11:40 编辑

    我们现在是不是能做到这样呢?
     
       做不到,所以只好由它去。它要进来,就不管它。你的功夫越来越深、越来越牢,妄想自然越来越少。所以我们参话头也好,念佛也好,或念经咒,都要好好用功。所谓‘打得念头死,法身方能活’,念头打不死,法身不是能活的。所以我们要想把妄想铲除掉,就要好好用功。要从根本上彻底地把它铲除,这才是真用功。我们现在用功的人,都是在静坐上面用功,但一动起来就没有功夫,甚至在定中的时候,这个功夫还没有把握。什么叫‘把握’呢?刚才我提到的‘念佛的是谁’,这个不明白,不是完全的功夫,是要在这个不明白的地方起疑情。为什么要起疑情呢?古人讲:‘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就不悟。’我们有了疑情才能悟。为什么有了疑情才能悟呢?大家想一想,因为这个疑情,它真正地功夫得力,可以疑成一团、打成一片,什么妄想也没有;真正地功夫得力,可以忘身心、忘世界,一切都能忘的。
       我们用功的人要达到这种功夫,不是一下能做到的。当然过去古人、祖师都是一闻就开悟。一闻就开悟,那是在什么时候?那是在唐朝到清朝,那个时候的人善根深厚。可是我们现在,越到后来众生的孽障越深重,善根福德越薄。要知道,那些用功用得好、一闻就开悟的人,已经走了很长的路,我打个比喻:比方我们去广州或香港,这一千里路,我们是坐飞机、火车,搭汽车,还是步行?当然我们坐飞机最快了,是不是啊?火车要慢一点,汽车更慢一点,步行就更慢了。但是不管快慢,总是要走;几时不走,几时不能到。所以我们佛教,最主要的不是讲,讲得再好,那都是假的;最主要的是要行。我们一定要行才能到家,不行不能到家。


       我们用功的人,首先要从静中对于我们的功夫有把握。怎么叫‘有把握’呢?静中你一坐下来,把功夫一提,哎,功夫就现前,那个疑情就现前。但是这个疑情,有时现前、有时不现前;有时提起时间不长,马上又没有了——所以我们用功的人,最主要要有惭愧心。古人讲,我们用功的人要如丧考砒,像死了父母一样,有痛切的感受,用一颗真切的心来修行。所以古人来求法、来用功,他那种思想不是随便的。
     
      比如说慧可二祖,本来他在出家以后专门打坐、坐禅,后来他的师父就叫他去亲近达摩法师。当时达摩祖师在那里面壁,是不睬人的。那慧可二祖就到他那里去亲近他、求他说法。达摩祖师不睬他,一天不睬他,两天也不睬他。最后达摩祖师说:‘轻心慢心,焉能闻法。’慧可二祖站在外面,当时天在下雪,冻得不得了,‘唉呀,祖师说我轻心慢心,不能闻法。’那时的出家人,有一个袋子,里面装一把戒刀,他就取出刀,把手臂割下来,献给达摩祖师,祖师还是不睬他。慧可祖师又冻又饿,雪下得更大,而且胳膊还在淌血,红地齐腰,唉呀,他很难受,就说:‘师父,请您替我安心吧’。他请祖师替他安心。祖师说:‘好,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慧可二祖就来回地找他的心,找找找,找了半天找不到,‘觅心了不可得’——我这颗心找不到了,于是达摩祖师就讲:‘好了,我与汝安心竟。’哎,他就开悟了。咦,这些祖师过去只一句话就开悟了,为什么呢?你想一想,我们现在这些人,哪个照他这个样子去求法哩?有没有说站在雪地里去求法,有没有说把个胳膊割下来去求法哩?
     
    想起古人,他的志向大,善根深厚,求法的心切,因为有他这个样子,马上‘觅心了不可得’——找那颗心,找来找去找不到——就开悟了。那么我们现在找自己的那颗心也是找来找去找不到,是不是开悟了?显然不是的。所以有时,我们用功的人,要发大道心,要发惭愧心,要发生死恳切心。如果没有发这些心,我们要想把功夫用好,很不容易。这桩事情,从无量劫到今天来,都是向外驰求,我们今天却转过来找自己;那么既是找自己,如果不能发一个惭愧心,不能有一个大的生死恳切心,要想把疑情提起来,是很不容易的;要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也是很难的。所以在这里,我要讲讲古人的这种生死心、恳切心,这种大毅力。今天在座的大家都是佛菩萨的弟子,我们要向佛菩萨学习,好好用功办道。但是谁能开悟呢?人人都可以开悟。为什么人人都可以开悟呢?因为我们大家都是未来的佛。未来佛的迟早呢,要看我们用功的迟早,看我们福德、智慧程度,看我们培福修慧、利益众生、成就众生、结众生缘的程度。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我们能照著做,将来一定会成佛,会了生脱死。
     
    那么,既然人人都能开悟,为什么现在没见到几个人开悟呢?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我们放不下。大家想一想,既然放不下,也就提不起;能够放得下来,才能提得起——所以放不下这件事情,是我们用功办道、了生脱死的一个大的障碍。那么放不下的是什么呢?放不下一个‘我’。样样都是‘我’,‘我’这个家庭,我这个妻子、儿女,都是‘我’的。什么都是‘我’的——为了你,也是为了‘我’;为家庭。妻子、儿女,全部都是为了‘我’——从无始劫到今天,我们大家都死死抱著这个‘我’,放不下这个‘我’,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这个‘我’,我们人世间不也很快乐吗?我们不也早就了生脱死了吗?
    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过去有一个老太婆,她是个佛教徒。她很想用功,也想请寺里的方丈开示开示她。但过去的方丈不是随随便便可以见的,要先禀告客堂,客堂到方丈那里,方丈还有一待者,侍者再去报告方丈,方丈同意才能见,不同意不能见。但这个老太婆一心一意要请方丈开示她,于是客堂就转告侍者,侍者又禀告方丈:外面有个老太婆请和尚开示。那个方丈讲:‘随她去!…‘随她去’就是不睬她。哎呀这个老太婆呢,听了方丈说‘随它去’,她就一天到晚‘随它去’——哎呀‘随它去’,什么都随它去!结果她的孙子掉到水里去了,人家跟她讲她也随它去。哎,她没有这个‘我’了,如果她有这个‘我’,她就会赶快去救这个孙子是不是?!她没有这个‘我’了,她连孙子都不要了,她也‘随它去’了。又有一次她家著火了,房子烧了,人家跟她讲,说‘不得了,你家里房子著火了!’嘿,她也随它去。唉!,这个时候,她连家也不要了,孙子也不要了,为什么?她没有一个‘我’——她如果有个‘我’,还不是赶快去救孙子,赶快去救这个家了吗?就这样,呃,她开悟了。大家想一想,我们用功有什么期待,没有什么期待,大家只不过放不下一个‘我’,如果大家能真真实实放下一个‘我’,那么用起功来还是很快的。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障若除,有什么不快呢?
     
    我们真正用功的人,首先要在静中有把握。静中有把握以后,还要在动中有把握。但是这种用功怎么用法呢?高明寺来果老和尚讲:‘我们吃饭,要吃在功夫上;屙屎,要屙在功夫上;走一步路,要走在功夫上……要处处不离功夫。如果心心都是功夫,念念都是功夫,那个功夫有什么用不好!’希望大家想一想,我们有没有真真实实念念都在功夫上?恐怕很不容易。原因是什么?念头跑到哪里去,跑了很远你自己还不知道——所以禅宗用功的人就讲:‘不怕念起,但怕觉迟。’我们的念头起,那没关系,它起就让它起,但是我们要‘念起即觉’,我们念头一起来要即觉:这个念头一起来,或是功夫的念头,或是其他的念头,一起来,马上去觉照,马上把功夫提起来。
    我们用功的人,光静中用功还是不够的,还要在动中来用功,要在动中一切处有功夫,才算得有一点功夫。静中有功夫,动中有功夫,还是不够,还要在睡梦中有功夫。过去有一个禅师,他去请开示。问他静中有没有功夫,他说:‘有功夫’;问他动中有没有功夫,‘有功夫’;间他睡梦中有没有功夫,‘没功夫’。没功夫怎么办呢?他就一天到晚睡觉,专门睡著来用功。一睡睡了三年,最后枕头掉到地下去,呃,他开悟了。所以我们光在静中有功夫是不行的,还是在动中有功夫;动中有功夫还不行,还要在睡梦中有功夫。为什么要这样子呢?我们念佛要能念得‘打成一片’,参禅要参得‘疑成一团’,怎么叫‘一团’呢?就是这个里面没有其他的东西,没有第二念的东西,就只有用功的功夫这一念的功夫。所以我们念佛,念前也是佛,念后也是佛,念念都是佛。但是念佛光在静中念还不够,还要在动中念佛,还要在睡梦中也念佛。即使这三点做到了,也还是不够。为什么?大家想一想,一天有二十四个钟头,要二十四个钟都有佛,那才叫‘成一片’。参禅的人呢?古人讲要‘疑成一团’。静中有功夫;动中有功夫,睡梦中还有功夫,这个才叫做‘疑成一团’到那个时候,桶底脱落,就开悟了!是不是啊!所以各位要想功夫用好,第一要放得下。放不下,你的功夫就用不好;第二要想用好,就要静中用功,动中也要好好用功。动中要把握功夫还是很不容易的。在高明寺时老和尚讲:‘我们走路的时候要踩在功夫上,如果没有功夫,那么这一步路就不走了。’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真正地时时用功啊,你那个眼睛哪里还去东张西望、东翻西翻的——没有的。如果你自己想一想,真正时时地把握自己的念头,念念都在功夫上,恐怕自己的眼睛都不敢翻了,是不是啊?我这里讲,大家好好回想一下,究意怎么有功夫,怎么没有功夫;我们的功夫在,怎么样;不在,又怎么样;再一方面,把那个功夫提起来,有没有疑情。
     
    这个疑情啊,它的力量很大,如果真正的疑情在,可以忘身心、忘世界。比如我们虚云老和尚,他在终南山居山的时候,煮什么东西就吃什么。有一次煲马铃薯——煲起来之后他去打坐。哎,这一坐就坐得定下去了。这一定呢,定了好多天,他自己还不知道,旁边的人好几天没有见他,过去一看,他还在那里打坐,就把引磐一敲,替他开静。开静以后,他说:‘吃饭啦,吃饭啦’,叫人家吃,把他煲的那个东西打开一看,哦,里面的东西长了毛儿,长得很深。计算一下,他入定已六、七天了。所以我们真正用功的人,一定下去就很长时间。再讲个例子,我们的玄法师去印度取经时,在路上呢,看到有一个坟堆,但是那个坟堆呢,旁边下雪的地方都有雪,只有那个坟堆上没有雪。那时玄法师跟他讲,叫他们把那个坟堆挖开。挖开一看:哦,里面坐著个出家人。玄奘法师就替他开静。开静之后,他就问:‘迦叶佛出世了没有?迦叶佛出世了没有?’原来他已经定了几千年了。所以过去古人讲:‘定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



 楼主| 发表于 2011-5-18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随喜功德 于 2011-5-18 11:40 编辑

    刚才我们讲起疑情,如果起不起疑情来,光一个‘念佛是谁’的句子是没有多大作用的。光念这个句子,跟念‘阿弥陀佛’没有什么区别;而且如果念‘念佛是谁’,还不如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还有阿弥陀佛的愿力,他用他的四十八愿来摄受你、加持你,到了时候,就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你参禅,那么你要明白,参禅是叫你参,不是叫你念。这是什么意思呢?打个比喻:比如我们把门锁起来了,钥匙找到,才能打开家门。我们参禅就如同找钥匙,翻来覆去地去找念佛的是谁一一或是找‘讲话的是谁’也一样。我们天天讲话,讲话的是谁?大家能答吗?不能答。不能答的原因是没找到怎么答。真正找到了,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那时你就会答了,但是这个答呢,不是一般的答,不是随随便便地答,不能随随便便地答。未证言证,未断言断,这个是犯大妄语的,不许可的。而我们如果能够真真实实地到了那个地方,它自自然会示现的,自己会找到自己。
     
    不管开悟不开悟,今天大家在这里真真实实地参禅,一心一意地好用功,必定是有好处的。为什么?参禅就好比往家走,你今天也走,明天也走,一天到晚不停地走,总有一天会到家的。像过去那些一闻就开悟的祖师,那是因为他原本已经走到了家,或只差很少一点儿,一转过身来再走一步就到了家了。所以我们现在,不论自己是已经走了十里,二十里、一百里,都要打起精神来,努力前行。参禅这一法是祖师留下来的,过去有很多人开悟,得到这一法的利益,我们能够依著这一法去走,是一定不错的,或早或晚,我们大家都能到家。用功时有一点要记住,即切切不能有执著。宗门下是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一切都要斩得干干净净的,什么也不可得,哪怕有一丝一毫的挂念也不行。如果贪恋一个什么东西,这也就是个生死。过去古人讲:‘去年穷,不算穷,还有卓锥之地’——卓锥之地,就是过去老太婆纳鞋底用的锥子那么大的地方——‘今年穷,穷到底,卓锥之地也无。’我们参禅的人,用功就要用到这个地方,才是真实到家。
     
    好了,今天我就只讲了我自己的,也不知道你们各位用功用得怎么样。现在是九点钟,还有点儿时间。我的意见呢?大家有什么问题,最好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研究研究,好吗?(鼓掌)
     
    1.请法师讲一下,什么是开悟,开悟之后的境界是什么样的?
     
    答:开悟啊,就是我们对一个东西不明了,最后明了了,这是开悟。我们没开悟的时候,就像瞎子一样,成天闭著眼睛瞎摸;而开了悟以后呢,就仿佛睁开了眼睛,这个地方那个地方有不有拦路石,就清清楚楚了,路就好走了。但我们不是说开了悟,明心见性了,就成了佛,再不用做事了。不是的,我们开了悟以后还要继续用功。因为佛是觉行圆满的人,我们虽然已经见到了‘法性’,有了‘觉’,但‘行’还不圆满,所以还要继续努力。但开了悟以后,他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的,就好用功了。


    2.现在末法时期,是修念佛法门比较好,还是参禅比较好?
     
    答: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治我们众生的病的。就像药房里的药,你有什么病,他就下什么药。你觉得哪一个法门好、能治自己的习气毛病,能与自己相应,就选哪一个法门好了。
     
    念佛法门,是佛到忉利天为母说法,摩耶夫人看到娑婆世界很苦,所以佛最后开一个方便,将西方极乐世界示现给大家看,叫大家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
     
    永明延寿禅师有一个《四料简》:‘有禅有净,如带角虎。’就是说我们坐禅的人,如果再念佛修净土,就如本已威猛的老虎又带了角,那岂不是更厉害嘛!我是三六年出家的,算来出家已经六十多年了。这六十年来一直习禅,但我自己的回向还是要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呢?因为我现在没有把握说将来一定做什么,所以要念佛,要阿弥陀佛的愿力来摄受,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顺便说一下,《普贤行愿品》是生西方极乐世界最好的。为什么呢?它的后面有一段话,‘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我觉得诵《普贤行愿品》生西方极乐世界好。
     
    我们每个人的心、思想都如大海的水,一天到晚不停。可是你想过没有,你成天地想东想西、想好想坏、想来想去,有什么好处呢?有那个时间念念佛不是很好吗?我自己平生没有事的时候,就念佛或参禅,或看经诵经,把功夫扑在佛上,我不喜欢把思想放在其他不好的地方上。不知道在座的众位是怎样用功的?不管怎样,希望大家都好好发心精进,希望我们能在西方极乐世界再见。
     
    3.请问老和尚,念佛人临终时要注意什么?
     
    答: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可以少福德因缘。什么叫福德?你修庙也是福德,念经也是福德,行菩萨道也是福德,这些都叫福德。福德很重要,因缘也很重要。比如某个人,他做了很多好事,有很多福德、功德,本来可以去极乐世界的,但是可惜呢,他最后要走的时候,家里人这个哭、那个喊,得了,他走不了啦。为什么?因为我们都是有情众生,你看爸爸妈妈要走,舍不得,又哭又喊,哎,他/她见你喊他/她,舍不得他/她走,他/她心也就舍不得你起来,结果你就把他/她拉得走不了啦。所以这一点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注意。另外希望在座的大家能组织一个念佛团,有人要走的时候,大家去帮他念佛,成就他。他家人再哭呢,叫他到外头去哭,不要在跟前哭,听到没有啊?(众笑)
发表于 2011-7-12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禅有净,如带角虎。
发表于 2013-11-29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本焕长老!
发表于 2013-12-3 07:4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随喜赞叹师兄!
发表于 2013-12-22 19:2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3-12-22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顶礼本焕老和尚!
发表于 2014-5-17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太好了,不知道怎么感谢这位大德!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4-6-13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感恩!
发表于 2014-6-13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禅净双休这是出家人必做的,你所说‘思维修’,为什么不说出其根本,是不明白吗?
发表于 2014-6-13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4-6-14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开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4 04: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