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在一片静谧的晨光之中,他笃定地坐在一间摆满石膏头像的小屋里,习惯性地摆弄着一块平凡无奇的石膏,或是观摩,或是雕琢,经由时间和他的手,一尊极致安静的佛像让人由心而外为之动容。他叫蒋晟,一个九零后。 回到家乡,他每天做一件事──为佛造像。“大学毕业后的一年,我并没有过多的犹豫,我明白每个人都拥有与众不同的生命,我是做佛像的,我接受了。”
由于父亲教授雕塑专业,母亲是一位平面设计师,也是虔诚的信徒。自小在父母的影响下,蒋晟顺利考入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雕塑专业并在09年皈依佛教。 大学时期在恩师许健鼓励之下,开始创作佛教题材的雕塑。
在老师的带领下,蒋晟去过不少的石窟、寺庙。在一些特定的空间接触不同的佛像,与书本上的图像不同,身临其境的感知,体验佛像摆在什么样的空间,有怎样的肃穆。 这些经历几乎决定了他后来很多佛像的塑造手法和风格。可能由于本身是学佛之人,蒋晟的佛像总能让人感觉到一种隔绝外界喧嚣的、真正的安静祥和。 于是他造的佛像看上去有一种让人一辈子都记得住的宁静。
在历朝历代,汉传佛教艺术都是当时审美和工艺的最高峰,它会随着当时最好的工艺而发生改变。 而现代做佛像的手艺人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这些封存已久历代的工艺,再也没有机会接触到过去的实物,这或多或少限制了现代工艺的发展,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为了弥补这种遗憾,取材多样是蒋晟不同于传统匠人之处。而事实上历代出色“匠人”的概念也不同于如今在工坊里传统做佛像的工人。 过去匠人是一批受人之邀去订制佛像的人,有时候皇帝也会是他们的“甲方”,他们根据实际的空间、形态的要求来进行加工,有时候还会给出专业意见。 或许是对匠人身份有着独特的理解,蒋晟几乎是以一个艺术家的坚持来呈现他的作品。
不同的佛像,有其特定的空间与环境,也有其不同特质的呈现手法,蒋晟造的佛像无意于形成某一种自己的风格,在他看来任何固守的视觉语汇都是对创作妥协的表现。 而“风格”本身则应该是内在的思维方式。
一路走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生活与信仰开始揉捻成浑然顺畅的一根线,而这根线也成了他左右手臂上一条20厘米的直线纹身,他说:这一切只为更便于以身体做尺度来为佛造像。 虽然佛像塑造者的个人化倾向不一定是利于信仰传播,可对于蒋晟,他愿身先士卒,只为亲眼求证。
蒋晟最近的一次佛像展在北京梵几空间,主题叫“安静的瀑布”。 由于对长线条的偏爱,所以佛像的底座很长,与长线条相互呼应的是“瀑布”,是观想一面从极高处向下流淌的“瀑布”而由生的灵感。 仔细看来是一堆杂乱的东西被理顺了,安静就自然就显示出来,长线条就是被理顺了的结果,就像女孩子梳头发那样。 整个佛像让人看上去内心安定祥和。
除此之外,听说在这尊佛像创作之时,蒋晟做了另一种观想:安静。 他有意观察生活中特别安静与放松的人,其中多为僧人,观察他们说话的状态,相互打招呼的状态,什么也不做时的状态,尤其当在实际雕刻时,更是反复去体会这种状态,他希望能表现佛像的寂静、放松。 而最后,技巧性地把佛像的脸部和身体做到完全的对称,庄严的神性也显现出来了。 蒋晟总是把自己内心观想到的那一份安宁透过佛像展现出来,这让世人为之惊叹。
佛像可能是最美好的人像,在看原作的时候总是会想象当时有那么一个人存在。 “其实造佛的过程是很繁琐的事情,在长时间的雕塑中,人会不自主地会报以各种各样的心情去对待当下,这份对待也等同于对待自己的情绪,直到作品做完了,心情也就平复了。”蒋晟说。
蒋晟的一天,就在摆满石膏头像的搁架前细细琢磨佛像中开始,琢磨不透了往往需要更深入地观想,而为了更好地与佛相应,他会调伏身心隐入到不远处的高山上,或是禅坐,或是习武。 “内心的东西会反映到我做的佛像上。”对于造佛他始终怀有一颗敬畏之心。 心怀信仰,做什么事情都做得好。 当然这一信仰也在不断地被磨练,可不管内心如何变化。 佛说:人生无常,一切皆苦。
长按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