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04|回复: 11

火起喻妙法莲华经譬喻品浅释---宣化上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13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不惊不怖:在这个火的热法之中,能伤害身体,他不知道这会伤害身体的,所以他就不惊。好像小孩子没有见过老虎,偶尔见到老虎了,他说:“唷!谁家养这么大一只猫啊?猫这么大啊!”虽然猫这么大,他也不怕,这叫不惊。他不知道这火是这么厉害的,会断命,会把人烧死,这叫不怖。
又者,我们众生不觉悟苦,不知道集,不惊伤道,不怖失灭。不惊伤道,就是不惊着妨碍道业,不怕失去涅槃的这种快乐;这是有闻到四谛法,但是没有闻思的智慧。闻思,就是闻慧、思慧,又有修慧,这是闻、思、修三种的智慧。闻,就是用耳朵来闻,反闻闻自性;你闻,然后你又要有思慧。你没有闻、思二慧,这就是不觉;你在这火宅里头,也不知道修行,这叫不知;你没有这种的见解,这是不惊;你再没有思惟解,这叫不怖。
火来逼身:这个五道的众生和这三乘的人,在这火宅里头,他既然不惊,又不怖,也不知,也不觉,所以这火堪堪(编按:“正好”的意思)就来把这一些五道的众生和三乘的人烧死了。这个“逼身”是讲第五识;第五识,就是这个身体。身体这第五识,和“三受”相通着;三受,是“三苦”的一个别名,就是苦苦、坏苦、行苦。苦苦,就是贫穷的困苦;那么贫穷又困苦,富贵就没有苦了吧?富贵有坏苦;也不贫也不富,就有行苦。这三苦和第五识这身体是相通着的,所以又叫三受──受这种苦苦、受这种坏苦、受这种行苦;这叫火来逼身,也就是苦来逼身。
苦痛切己:切,是贴切;就挨到身上,已经和身体接触上了。己,这个“己”是谁呢?这个“己”也可以说是佛,也可以说是众生,也可以说是这三乘的人。怎么说呢?因为五道的众生和三乘的人,都是佛的子;那么佛的子被这火烧死了,你说佛苦不苦?所以就苦痛切己,佛自己本身也非常痛苦,就好像在佛身上割肉那么痛苦。这是拿佛来讲,要是按照三乘的人和五道的众生,这火一烧到他跟前,烧到身上了,这岂不就是苦痛切己?
心不厌患:火烧到身体的旁边了,他的心还不厌患。心不厌患,就是讲第六意识;这第六意识和第五识也是相通着,所以这个意识不厌患。无求出意:也没有心想出离这个火宅。你说这是不是迷了?如果不是迷,怎么被火烧,还不知道向外跑呢?这是迷了!被什么迷住了?被贪、瞋、痴这三毒迷了!被三毒一迷,所以就苦上加苦,越迷越深。
再按照五浊恶世来讲这一段经文:“乐着嬉戏”这是讲众生的见浊和烦恼浊,就是这个“见、爱”。你有见,就背觉合尘;你有烦恼,就是因为你有这个爱,有爱就有烦恼。你看看,有一些个很聪明的人,因为这个爱,一天到晚就颠颠倒倒的,哭了又笑,笑了又哭──哭了之后,也不知道怎么样他又笑起来;笑了一阵,他又哭上来了。为什么?就因为这个爱里边有烦恼,所以就生出这么多的麻烦。所以这个“乐着嬉戏”就是譬喻见浊和烦恼浊。“不觉不知,不惊不怖”就是譬喻众生浊。“火来逼身,苦痛切己”这就是譬喻命浊;这命若不浊,怎么会“火来逼身,苦痛切己”呢?“心不厌患,无求出意”这就是譬喻劫浊。
所以这五浊恶世,我们众生在这里边流连忘返,生出一些个人我是非,一天到晚在这五浊里边跑来跑去,浮沉不止。有的时候飘起来,有的时候又沉下去,就像鱼在水里似的;它在水里玩得不知多高兴,可是这个网不知什么时候就来了,就把它网上来了,命就没有了。那我们在这五浊恶世里头,也有网吗?我们这个网更厉害!什么是我们人的网呢?就是这个“业”。这个罪业,就是等于人的网一样;你罪业够的时候,就好像打鱼的那个网撒下去,把鱼都打上来了。我们现在在世界上,业造成了;阎罗王这一网就打去,打到地狱里就受苦,你说可怕不可怕?这个地方,你不要以为是一个安乐国;你不要以为,我在这个世界上是最好了!你认为最好,就因为你这个梦没有醒;梦若醒了,就知道这不是个安全的地带。
 楼主| 发表于 2017-9-13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L2 舍几用车喻 分二
M1 舍几喻 分二 M2 用车喻 M1 分二
N1 劝门拟宜不得 N2 诫门拟宜不得
今N1

舍利弗!是长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当以衣裓,若以几案,从舍出之。复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诸子幼稚,未有所识,恋着戏处,或当堕落,为火所烧。
舍利弗:释迦牟尼佛叫一声,舍利弗!是长者:这一位长者。谁呢?就是佛。作是思惟:就是像这样的来想一想。像什么样想一想呢?这是譬喻。佛在前边不是说“三七日思惟”吗?在三七二十一天里边,就一直在想,我要说什么法,才是对机、才可以把众生都唤醒过来呢?
我身手有力:我,就是佛自己比方自己。身,这是譬喻佛的神通;佛的神通,妙不可言。手,也不是就单单说手,是譬喻佛的智慧。佛的智慧,能提拔一切的众生,佛的神通,能荷负一切众生沉重的业力。所以佛用神通来担负这种重的业力,又用智慧来把众生一点一点地教化明白了。这个智慧是从三昧表现出来的;三昧就是佛的断德。佛因为对一切说断就断,不是像我们众生说去毛病,也不去毛病,说断一种欲念习气,也不断;所谓“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必受其乱,就是乱了,就不正常了!
佛有断德,所以他分别一切诸法实相;以这个智慧,表现佛的智德。佛有智德,所以佛就说法;在佛说法,有智德和断德,这能成就佛的法身。智德和断德这两种的德行,可是要从“劝、诫”这两种的门才能进来;劝,是劝勉;诫,是告诫,就是警告你不要去做。劝门,是属于为人悉檀;诫门,是属于对治悉檀。
什么叫悉檀?有四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世界悉檀、第一义悉檀,讲佛法要依照这四悉檀。本来佛法是没有可说的,所说出来的都是皮毛。我以前讲过这么两句话:“不二法门休开口,第一义谛本无言。”你没有话讲了,这叫“不二法门”,没有两个,只有一个,所以说不出来的;第一义谛也没有话说。那么法既然没有可说的,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又要说法呢?因为根据这四悉檀,所以要说法。四悉檀,“悉”就是当普遍讲;檀,就是布施;就要普遍来布施。
劝门,就属于为人悉檀;诫门,就是属于对治悉檀。为人,就是为一切众生来说法;对治,就是对治众生的习气毛病来说法。这两种悉檀是为什么说的?是为第一义悉檀说的,乃至于世界悉檀都是为第一义说的;为这“第一义”而作一个前方便,所以这是方便法。佛首先说法,是说劝门,令一切众生众善奉行,教导一切的众生所有的善事都要做。众善奉行又有什么好处?那好处就多了!总起来讲就是可以成就如来的十力。
这个“十力”讲过好几次了,我们现在再来讲它一遍。
(一)知觉处非处智力。佛能知道一切合理的和不合理的,他都清清楚楚的;这个“处”就当“理”字讲,又当一个“道”,合乎道不合乎道,合乎理不合乎理。(二)知三世业报智力。佛知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这种智慧的力量。(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四)知众生种种根胜劣智力。胜,就是好、殊胜;劣,就是不好,就是一种坏的根性;佛都知道这些。(五)知种种解智力。一切种种的解,佛都知道。(六)知种种界智力。(七)知至所道智力。(八)知天眼无碍智力。(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十)知永断习气智力。
佛具足这十种的智力。由这个“劝”门,你若能众善奉行,也就能成就这十种的智力。还具足有四无所畏:
(一)一切智无所畏。一切的智慧,佛无所畏。
(二)说法无所畏。佛说法的时候,好像狮子吼似的具足,“狮子一吼,百兽皆惧”,所以天魔外道也惧怕了。
(三)说障道法无所畏。佛说什么法可以障道、什么法不障于道,分别诸法实相,令众生觉悟。
(四)说尽苦道法无所畏。尽苦道,把苦了了、穷尽了,就是没有苦了。
佛说这四种法无所畏,我们如果依照佛所说劝化这个门,能众善奉行,也可以得到这四无所畏。
还能得到什么呢?还能得到“一切种智”的智慧。这是依照佛所说的劝门来修行,就可以得到这种种的好处。可是众生偏偏就有这么一个坏脾气:教他做好事,偏不去做;教他做坏事,他很快就去做了。所以我给它起个名字叫坏脾气,也可以说是坏习气。众生不堪纳受这种“劝门”的法,佛又说一种“诫门”的法;诫,是警诫。就说:“喂!你不要那样做!”大声疾呼来警告人。好像父母叫子女不要去做错事,要怎么样子呢?教你“诸恶莫作”,什么恶事也不准你做的。以前教你众善奉行,你不行;这回再教你诸恶莫作,不准你做坏事。

 楼主| 发表于 2017-9-13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奇怪的,众生的坏习气就这样,你教他不准做错事,他单要做去!这回不像做善事,你叫他做,他也不做。诸恶不作,你叫他不要做去,他偏偏要试一试、要去做,试试它倒底有什么不好处,或者就变个方法去做那恶事;啊!试一试,将来就堕落的。唉!众生的习气太深,连佛也没有办法了;佛一看,你这样不听话,我不教化众生了!所以就要停止教化众生。
“诸恶不作”有什么好处呢?这个好处可大了!可以证得大涅槃,得到常、乐、我、净这涅槃四德。可是众生单要作恶,所以这个“诫门”,众生也不能接受;这时候,佛想教化的众生都没有了──想用“劝门”教化众生,众生也不听;用“诫门”来警告众生,众生也不听。所以这时候,没有可教化的众生了,佛就要休息了,不教化众生了!可是不教化众生,佛没有事情做,又闲不住了,就没有事情做,又想找点事情做,所以就想着说大乘法。
这个大乘法,还是用劝、诫这两种悉檀,所以就有神通、有智慧。本经上有两句话:“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就是现在这段经文的意思。定就是神通,慧就是智慧;神通和智慧这两种力量很庄严,所以用定和慧这种庄严的力量,来教化众生、度众生。在前边所讲,赞叹长者“其年衰迈”,这就是譬喻智德和断德;“身手有力”就是智德和断德的一种作用。
当以衣裓:什么叫衣裓?这是在印度一种装花的袋子,也就是好像现在我们装东西的纸袋一样。那么这个衣裓,不是单单就说的衣裓;这也有一种比喻,比喻佛的知见。因为这个衣裓,虽然只是一个袋子,但是它里边可以装很多的东西;这表示,佛知、佛见虽然是很简单的,可是能把一切众生的知、见都给包括在里边。“知”就是一切种智的智慧,“见”就是说的佛眼。一切种智就无所不知,佛眼就无所不见;所以“衣裓”就譬喻佛用这佛知、佛见,可以把一切众生,都从六道轮回里头救出来。
若以几案:若以,就是或者;或者用这个几、案。几,是一个小几,很小的;案,是一个大的桌子,好像把这一些个桌子并在一起,这可以说是“案”。几,它有四条腿;案,就有很多条腿。
这个“几”也有一个比喻,就比喻前边所说的“一切种智无所畏、说法无所畏、说障道法无所畏、说尽苦道法无所畏”这四无所畏;就是表示佛用四无所畏来说法教化众生,也可以令众生脱离三界之苦,免去六道轮回这种难。可是这个“几”表示四无所畏,这个法就比较小一点──因为这个“几”也比那个“案”小一点;小一点,那就不宽广,所以又说这个“案”。这个“案”,也有一种比喻法,就比喻佛的十力。
这十种智力,已经讲过,不过还有人没有听见过,我们再把它讲一次。法,你听一次,再听一次,三次、五次都不要怕多,为什么?你听过一次,在你那个八识田里头就走过一趟,就种了这个金刚不坏的种子;所以你不要以为听过的法,再就不要听了。这个“法”,就是我们所吃的一种饮食;你所吃的饮食,是不是今天吃了,明天就不要吃了?不是的,天天要吃。你吃过一次,等肚饿了再吃;吃饱了,等到肚饿的时候又要吃。我们听佛法,也是这样子;听了一次,再听一次,不要怕听的次数多。你怕听的次数多,那就是你的善根有问题了;有什么问题?就有退菩提心的问题了。
所以我们听法,无论谁讲,只要有人说法,我在百忙之中,也要去听法;他就讲得好不好,我都要听,他在说法一百句之中,只要有一句对我相应,可以去我的毛病,那我就没有白听。所以无论任何人讲法,都应该去听;不要说他讲的没有什么意思,我不要听的。因为你听法,第一,是种自己的金刚种子;第二,还拥护这个法会,拥护道场。你应该拿道场,就当你自己家里的那种责任一样;所以我天天要听经,天天要闻法,天天要管理我家庭的事物──就拥护道场。
十力:知觉处非处智力、知三世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众生种种根胜劣智力、知众生种种解智力、知众生种种界智力、知至所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佛用这十种的智力,来教化六道的众生离苦得乐,那么是可以的。
前边这个“几”,法是比较简略一点;这个“案”就不同了,横也度、竖也度,包括就广泛了,就多了。
佛在三七日中来思惟,用什么法来教化众生呢?是用小法教化众生?是用大法来教化众生呢?那么想了二十一天。所用的法就是属于劝门;劝门,也就是慈悲门,属于摄受。怎么叫摄?摄就好像用吸铁石吸铁似的,把铁给吸来,所以它属于为人悉檀。诫门,是令众生诸恶不作,这叫折服门;劝你不听,就骂你一顿,以严厉的方法来教化你,用威德来令你折服,这也就是一个威服门。所以佛说法,用折摄二门来教化众生,用四无所畏、十力和如来的知、见,令一切的众生,从舍出之:都从这个火宅里头出来。
复更思惟:这位长者又想了,是舍唯有一门:这个舍,唯有一个门。一门,就是唯一佛乘,也就是大乘的大白牛车那个车门。大乘法唯有一门,而复狭小:可是这个门是很小的。因为这么多人,虽然说大乘是唯一佛乘,可是这么多人从一个门出来,也是很拥挤的──很拥挤,就是人太多了,这个门太小了。一,可以说是一乘的道理,又可以说是一道的清净。门,是比喻正教,真正的、正正当当的佛教。又者,门是以能通为义;通于什么地方呢?通于所通,通到所通的那个地方。这个正教就是教化所教化的众生,这叫通于所通。
又,怎么叫狭小呢?这个门,外道进不来──外道,就是执断、执常的那种外道;七方便众生也进不来,一定要大乘的圆教菩萨才能从这个门走。什么叫七方便?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三藏的菩萨乘、通教的菩萨乘、别教的菩萨乘。
这七方便,都是小乘的根性,没有达到大乘圆融无碍那本有的、圆理的境界,他们就都不能到这个门里边来;所以说这个门狭小,这是按照小乘的人来说。本来按教理来讲,这个门是最大的,大乘的,只有佛和圆教的菩萨,才能从这个门能出能入的;小乘的人不明白大乘圆融的妙理,所以才说它狭小。其实这“狭小”不是狭小,而是最大了。
怎么叫“理一”?因为这唯一佛乘的妙理,纯一无杂──只有这一个妙理,不掺杂其它的道理。这理既然一,这一条道路是非常清净的,只有这一条道路;所以就说是“门一”,这个门是唯一的。为什么又说狭小呢?因为“理一”和“道一”这种法,是微妙不可思议的,不容易明白。这是按照理论来讲,所以叫理一。
那么再可以约这个教来讲,这种教,也是属于圆教“权实不二”的妙理;但是在凡夫,他不知道出这个门,所以这叫不知权;他也不知道入这个门,所以这叫不知实。这权、实教理,凡夫不知道;二乘虽然知道出,可是他永不知道入,所以也不明白这种的教理;菩萨确实知道出,然而也不知道入──这是别教里的菩萨,也就是前边讲七方便的那个菩萨。这七种方便的人,对于这种教理都不明白,所以就说这个唯一佛乘的教门是狭小。
为什么说它狭小?就因为小乘人不能走这一个大乘的路;不能走,虽然大,也就变成小了。所以在经上说:“正直舍方便,唯说一佛乘。”这个法门,是只属于一佛乘的。这按照“教”来讲,所以说这个门,也是狭小的;这个“乘”,也是只有佛乘。
“唯有一门”,一门,只有这么一个门;这一个“门”,就是大乘这个白牛车的车门。这个车门,就是比方一乘的佛乘。一乘佛乘,在前依照理、教来讲;现在要依照“行”来讲这一门而复狭小。这个“行”是圆教修行的行,就是一直的行去,没有弯弯曲曲的这种行为,也没有可以留难或行不通的地方,所以这叫“行一”──你修行这菩萨道,一直到佛的果位上,到菩提道场而证佛果;所以这又叫“门”,因为你一直行这个,这就比方一个门。可是行这个门,这是一种妙行;妙行难行,不容易去修行。这个大乘的佛法不容易修行,把一切的方便法门都不用了──前边不是讲正直舍方便?把方便法都不要了;因为这个,所以就说是狭小。实际上这一个法门并不是狭小,而是最广大的一个门。

 楼主| 发表于 2017-9-13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诸子幼稚:诸子,就是说的前边那个“一十、二十乃至三十”,就是声闻、缘觉和菩萨这三乘的佛子。我们一般人都知道,小孩子他无知、无识,不惊、不怖,所以叫幼稚。这是说这三乘的人,在二万佛那时候,学习这无上的道、修行菩萨法;那二万佛,也教化这三乘的众生修行无上道。虽然这样子,但是这三乘人对于大乘的佛法,这种的善根很微弱;微,是微细;弱,是软弱,就是很薄弱的,没有力量。因为他大乘的善根微弱,所以叫幼稚;在佛法里就说这三乘的人,都像小孩子似的。
未有所识:因为三乘的人善根很薄弱,所以他一闻见大乘的佛法,就生出一种谤毁的心;好像五千退席,有增上慢的人听见这个佛法,不生信心反而跑了!这就叫未有所识,这就叫无知。
恋着戏处:恋是留恋,着是执着,戏就是小孩子的游戏,处就是地方、处所。他不单不能接受大乘的佛法,而且还退失菩提心了;退失菩提心,就着到见、爱这两种的毛病上。着到见和爱上,这就叫恋着戏处。
在退失菩提心,有时候会被八苦来交煎,就着住到依、正二报上,这是就一般的凡夫来讲。依报,就是山河大地、房廊屋舍,又叫“器世间”;正报,就是我们身体这个报身,又叫“有情世间”。三界众生,有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欲界的众生,就着住到五欲上;五种的欲,是财、色、名、食、睡,也可以说是色、受、想、味、触这五尘。
色界众生也有所著住,他们着住到“味禅”上了;味是滋味,禅是禅定。就到四禅天,四禅天的众生还有色,就着住到味禅上,得到禅悦为食、法喜充满;一天到晚都是非常快乐,简直说不出来那么快乐。所以,初禅天就叫离生喜乐地,二禅天就叫定生喜乐地,三禅天就叫离喜妙乐地,四禅天就叫舍念清净地。那种清净是味禅的一种境界,那种妙乐也是味禅的一种境界。味禅,就是禅的滋味,得到参禅这种滋味了。所以色界众生就着住到这种的快乐上了;好像小孩子吃糖,吃一块还想要吃,这都是着住。
无色界也有所著住,着住到“定”上了。你不要说天天讲定,虽然说“勤修戒定慧”,你也不能着住的。你若着住到这个定上,你生了无色界天,还一天到晚总有所执着──着住到定上,也是执着;所以有这么多的执着,就出不了三界;出不了这个三界,就叫恋着戏处。
我们不要说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就好像我们人一天到晚,哪一个没有执着?要是能没有执着,就可以出三界了!我们就因为有所执着,执着这种东西,执着那种东西。本来人是很聪明的,但是做了一些糊涂事。为什么做糊涂事?就因为有所执着,有所留恋,留恋这个“戏处”,这种好好玩的地方。到这儿玩一玩!到那个地方又玩一玩!今天到南边去,明天又到北边去,后天到东边去,再后天到西边去,四面八方这么玩,这叫恋着戏处。舍不得离开这愚痴的行为,舍不得放下这愚痴的知见,这都叫恋着戏处。
这“恋着戏处”,在这个地方留恋,舍不得走;为什么舍不得走?因为这个地方好好玩的。好像人跑到电影院去,把家就忘了;就因为看电影看得生出一种执着,留恋戏处了。跑到赌场,也把家都忘了,什么都忘了;那时候,也可以说是一种定──入了赌钱的定了!看电影去,入了看电影的定;乃至于你跳舞去,入了跳舞的定,跳上舞,什么都忘;喝酒的,就入了酒定;抽烟的,入了烟定;吃迷幻药的,入了药定。你说这不是恋着戏处,是干什么?在这里边,糊糊涂涂地那么去游戏、去玩,这都叫恋着戏处。恋着戏处就会怎样呢?这下一句说得清清楚楚的,告诉你明明白白的,什么呢?
或当堕落:这幸亏经上还是个“或”字,若不是个“或”字,那就是正式堕落了,真真实实堕落了!因为有这个“或”字,这还有一点希望;是或者堕落,或者还不堕落?这是有一种活动的口气。这活动的口气就是说,你如果能改过自新,能不执着,能迷途知返,能早一点觉悟,或者就不堕落;你若不觉悟,那或者就堕落了。这“或者”是不定词,没有一定的。好像这个人犯罪了,法官没有判决,没有说“你现在有罪了,要坐五年监狱。”在没有被判决之前,或者就会没有罪,或者就会有罪,这是两可之间。
怎么样堕落的?因为幼稚;幼稚就是愚痴。小孩子没有知识,太愚痴了,就着住到五欲上──这就比喻着住到五欲上;就会堕落到三涂里,三涂,就是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堕落有两种原因,第一,幼稚会堕落;年纪轻不懂事情、尽贪玩,都会堕落。第二,就是无知,没有知识,就是“未有所识”,这也会堕落。未有所识,就是以苦为乐、背觉合尘;他违背这个觉悟的道理,而合尘劳了,这就叫无识。他以苦为乐,这样的人也会堕落,堕落到地狱、饿鬼、畜生里去。堕落,就是为火所烧:为八苦、五蕴这种五浊的火所烧。被这种火所烧,就更不能觉悟了。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0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18-5-18 17:1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8-10-9 16:2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9-1-15 20:4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20-4-11 23:1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20-8-1 17:4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20-10-25 15:0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20-12-16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30 05: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