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85|回复: 8

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9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G3 说法

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
演说正法:演说,就是没有一定的说法。演说要有一种精神,什么精神?就是你演说出来的法,这主要的地方,就是宗旨,就是精神。为什么说“没有一定的”呢?你演说的时候,应该见什么人,就说什么法。
见高尚的人,要谈“性理”。性,是自性;理,是道理;什么道理?就是“自性的道理”。人人都有自性,可是没能明白自性;见有知识的人,应该谈性理。中等人,应该给他谈“伦理”;世间一切的法,都可以说是伦理,乃至于科学、哲学,世界一切一切,都是有一种轮回的,这可以说是“伦理”。若遇最没有知识的人,给他讲“因果”;一般没有什么智慧的人,听因果是对机的。所以演说正法,是没有一定的。
在演说的里边有一种艺术,有一种方法。什么方法?你的演词要有“开、合”;本来人不知道有这个道理,你把它开启了,然后再把这道理合起来,有一个结论。光开不合,是有始无终;光合不开,是有终无始。光开、合还不算,还要有“转”。本来往前讲,讲得一般人听了很注目凝神的,你又转弯了,往旁的地方转一转;或者人不注目凝神,因为你讲得乾燥无味,令人听得沉沉欲睡,你这个时候把话题变动一下,用一个巧妙的方法,或者讲个什么公案,或者讲一个什么令人听得很有兴趣的。然后“折”,再回到原来的主题上。这是指在讲的理论,要有“开、合、转、折”。
讲演的声音,要有抑、扬、顿、挫。抑,就是把声音压低了,很小的声音,这叫你注意了!你如果不注意,根本就听不见他说什么。注意的时间久了,会觉得疲倦,精神也不集中了,听不见他究竟讲什么。头一句,你还注意挨近,但时间一久,他这么小的声音,就会不注意了;这时候你就“扬”,把声音扬起来,大声一点。声音扬起来,有的人听得就像是在吵架,又不愿意听了;这时你就“顿”,把声音停止。他一听不到声音,又会注意了;这时候就“挫”,你再给他来回讲几遍。你看!一个声音,若用得对了,就令一切的人想不听你,也都不可以的。演说有这么些个方法。
初善、中善、后善:由释迦牟尼佛最初发菩提心,乃至于出家,这叫初善。出家之后修行,经过种种的苦行,这是中善。由成佛之后,又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乃至于到涅槃,这是后善。
这也可以说:由释迦牟尼佛在凡夫地位的时候,发菩提心出家,修习佛法,求成佛道,这叫初善;凡夫的地位,就是你、我和现在一切众生一样的时候。由修习佛法之后,就行菩萨道,布施自己身、心、性命、头、目、脑、髓、国城、妻、子,而利益一切众生;在行菩萨道这三大阿僧祇劫期间,这叫中善。乃至于今生,释迦牟尼佛开悟成佛,这叫后善。
又可以说:第一阿僧祇劫所修的功德,是初善;第二阿僧祇劫所修的功德,是中善;第三阿僧祇劫所修的功德,是后善。怎么样讲,都可以的。
其义深远:佛在初、中、后善不同时期所演说的正法,有本、有迹。本,是“本门”;就是佛最初的发心。迹,就是佛示现的种种行门──行门,是所修的法门;这期间所经过的,是非常之深、非常之远。佛演说正法,说他过去、现在、未来,这一切的经过;其语巧妙:佛说法的时候,言语非常巧妙。怎么叫巧?佛所说的法,正对所化的机。妙,是一种微妙不可思议的境界。所说这个法是什么呢?
纯一无杂:纯一,是单单一样,没有参杂其他的法门。这是什么法呢?告诉你,是个顿法,圆顿之法。这个圆顿之法,具足清白:具足,就是无欠无余;你说多,他也不多一点;你说少,他也不少一点。清,是清净;白,是一种光明。梵行之相:梵行就是净行;梵行之相,就是清净行的样子。
为求声闻者:声闻是二乘人;二乘有两种,一种是声闻,一种是辟支佛;辟支佛又叫缘觉。声闻是修四谛法而开悟的,是闻佛声音而开悟的。声闻是小乘,小乘是佛教的一个初机,是最初学佛法的人;以后学的时间久了,在佛法薰修得深了,由三藏教而经过方等、般若,才回小向大,渐渐进入大乘的法门里边来。
说应四谛法:四谛,就是苦、集、灭、道;是佛最先说的。佛为五比丘说四谛法,五比丘一听见这个法门就开悟了。闻见佛的声音而悟道了,所以叫声闻。他修苦、集、灭、道四谛法,度生老病死:把生、老、病、死苦都度脱了,都离开生、死,了生脱死了。究竟涅槃:得到究竟无余的涅槃。所谓“所作已办,梵行已立,不受后有”;他所做的事情已经办完,所修的清净行已经成就,不再受生死。
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十二因缘,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十二因缘,又叫十二支,“无明”和“行”,是“能引支”,就是能引起来,生以下的缘;“识、名色、六入、触、受”,是“所引支”;“爱、取、有”,这三支是“能生支”;“生、老、死”,又是“所生支”。这十二因缘又和四谛法来分析,“能引”和“所引”七支是属于苦谛,“能生”和“所生”是属于集谛,“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是属于灭谛,你再观这十二因缘,就有一种智慧,这就属于道谛。这是以十二因缘来配合四谛法,有这样的关系。
十二因缘,是缘觉和辟支佛修的;辟支佛有两种,有一种是缘觉,有一种是独觉。如果生在有佛出世的时候,修十二因缘而开悟证果,这叫缘觉。若生在无佛出世的时候,他修十二因缘而证果;因为是他自己了悟,所以叫独觉。他“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他在深山穹谷之中,在岩穴里边,春天看见万物生长;所谓“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欣欣,是欢喜的样子;向荣,就是开很繁荣美丽;涓涓,是流水的声音。他春天看草木都非常欢喜,都开得很美丽的,那个水泉这么涓涓的向前流去;这个时候,万物都得它生长的时候,如我,我这一年过了,又少了一岁;一年过了,就少一年;如果不成道,你说有什么意思呢?没有意思。所以在山里头,他就发奋修行用功。
最初他打坐的时候,我告诉你们,这个腿也一样痛的,不过他忍着!所以,修行是要忍人之所不能忍的。就坐着那地方也不动,一天到晚都参禅打坐,就研究无明是怎么一回事?怎么有这无明?他研究十二因缘,有了无明,然后就造出来这种行业;有这种业了,然后就有了识;有识,就有名色了;有名色,就有六入;有六入,就有触;有触,就有受;有受,就有爱;有爱,就有取;有取,就有有;有有,就有生;有生,就有死。这么研究来、研究去,啊!豁然他开悟了!他知道原来他的鼻子孔还是从下长着的;他本来不知道鼻子孔究竟长得是冲下、是冲上?现在他知道了!
这是个疑问,你也可以问一问你自己:鼻子孔究竟朝上、朝下?那么他开了悟了,他知道自己头上边长的有头发。很奇怪,他又知道了:这是一个“九孔常流不净”的身体,终究是会归于变灭的;在这个时候,他了悟万法生生灭灭的原理,于是他证果。
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为这一切的菩萨,就应该说六波罗蜜法;六波罗蜜,是菩萨所修的。菩萨是行菩萨道的,是自利利他的,甚至舍己为人。本来地狱是苦的,人人都知道下地狱是不好,可是菩萨看见地狱众生受苦,他也就跑到地狱去,陪着众生来受苦,这叫舍己为人。陪着众生受苦,有什么意思?又有什么好处?对于自己,是没有好处。他到那里,给受苦的众生来说法,令受苦的众生发菩提心;众生一发菩提心,就会离苦得乐了。所以菩萨不怕一切的苦,而去教化众生。
你不要听说“观自在菩萨”,就以为菩萨都很自在;有很多菩萨都很不自在的,一天到晚忙得不得了,到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去救度众生。为什么他这样子?他要行六度、万行,要立功、立德。菩萨也要做功德的,他救一个人,就等于救出他自性里边的一个众生;他若没有度这个人,他自性的众生就没有度。所以菩萨要做布施,又要持戒、又要忍辱、又要精进、又要禅定、又要修般若;六度少一度,菩萨也不圆满,所以要六度并行。要忍辱,他或者布施给人家一些个东西,对方说:“你给我这个东西干什么?我不欢喜!”甚至于布施人家一点钱,人家说:“哼!你钱太多了!你给我,我不欢喜要!”这种情形是很多的,菩萨行菩萨道,是不容易的。
行六度波罗蜜──六种到彼岸的方法;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诸菩萨得到无上正等正觉,成一切种智:得成佛果,成就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是属于“空”的一边;道种智,是属于“假”的一边;这还是两边。一切种智,就是中道了义,不落于空、不落于有,是属于中道。
佛就是成一切种智,“成”就是“证”,就是证果、证得的意思。说“成了”,也就是“证了”,证果了;成佛了,也就是证佛果了。所以,成一切种智,就是空、假、中三谛,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这三种的智慧,三智圆融!现在说的“一切种智”,也就包括一切智和道种智在内了。
**F2 引二万佛同



 楼主| 发表于 2017-8-9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初他打坐的时候,我告诉你们,这个腿也一样痛的,不过他忍着!所以,修行是要忍人之所不能忍的。就坐着那地方也不动,一天到晚都参禅打坐,就研究无明是怎么一回事?怎么有这无明?他研究十二因缘,有了无明,然后就造出来这种行业;有这种业了,然后就有了识;有识,就有名色了;有名色,就有六入;有六入,就有触;有触,就有受;有受,就有爱;有爱,就有取;有取,就有有;有有,就有生;有生,就有死。这么研究来、研究去,啊!豁然他开悟了!他知道原来他的鼻子孔还是从下长着的;他本来不知道鼻子孔究竟长得是冲下、是冲上?现在他知道了!
这是个疑问,你也可以问一问你自己:鼻子孔究竟朝上、朝下?那么他开了悟了,他知道自己头上边长的有头发。很奇怪,他又知道了:这是一个“九孔常流不净”的身体,终究是会归于变灭的;在这个时候,他了悟万法生生灭灭的原理,于是他证果。
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为这一切的菩萨,就应该说六波罗蜜法;六波罗蜜,是菩萨所修的。菩萨是行菩萨道的,是自利利他的,甚至舍己为人。本来地狱是苦的,人人都知道下地狱是不好,可是菩萨看见地狱众生受苦,他也就跑到地狱去,陪着众生来受苦,这叫舍己为人。陪着众生受苦,有什么意思?又有什么好处?对于自己,是没有好处。他到那里,给受苦的众生来说法,令受苦的众生发菩提心;众生一发菩提心,就会离苦得乐了。所以菩萨不怕一切的苦,而去教化众生。
你不要听说“观自在菩萨”,就以为菩萨都很自在;有很多菩萨都很不自在的,一天到晚忙得不得了,到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去救度众生。为什么他这样子?他要行六度、万行,要立功、立德。菩萨也要做功德的,他救一个人,就等于救出他自性里边的一个众生;他若没有度这个人,他自性的众生就没有度。所以菩萨要做布施,又要持戒、又要忍辱、又要精进、又要禅定、又要修般若;六度少一度,菩萨也不圆满,所以要六度并行。要忍辱,他或者布施给人家一些个东西,对方说:“你给我这个东西干什么?我不欢喜!”甚至于布施人家一点钱,人家说:“哼!你钱太多了!你给我,我不欢喜要!”这种情形是很多的,菩萨行菩萨道,是不容易的。
行六度波罗蜜──六种到彼岸的方法;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诸菩萨得到无上正等正觉,成一切种智:得成佛果,成就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是属于“空”的一边;道种智,是属于“假”的一边;这还是两边。一切种智,就是中道了义,不落于空、不落于有,是属于中道。
佛就是成一切种智,“成”就是“证”,就是证果、证得的意思。说“成了”,也就是“证了”,证果了;成佛了,也就是证佛果了。所以,成一切种智,就是空、假、中三谛,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这三种的智慧,三智圆融!现在说的“一切种智”,也就包括一切智和道种智在内了。
**F2 引二万佛同

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如是二万佛皆同一字,号日月灯明,又同一姓,姓颇罗堕。弥勒当知!初佛后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灯明;十号具足,所可说法,初中后善。
前边说“初善、中善、后善”,我用释迦牟尼佛来作比喻;本来不单释迦牟尼佛是这样,十方三世一切佛,都是这样子。
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在第一位日月灯明佛之后,又有一位佛,名字也叫日月灯明。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其后在这第二位日月灯明佛之后,又有一位佛,也叫日月灯明佛。为什么叫日月灯明这名字?
这个名字又光明、又有智慧、又有定力,所以顾名思义,这一位佛是戒、定、慧三学圆满。戒、定、慧,叫三无漏学;有戒就不会漏,也就无漏了,有慧也无漏了,有定更无漏了;这样子得到无漏,这叫三无漏学圆满。
佛都欢喜这个名字,所以第一尊佛叫日月灯明,第二尊也叫日月灯明,第三尊又叫日月灯明,不单第三尊;如是二万佛皆同一字,号日月灯明:像上边所说佛的名字这样子,二万佛统统都叫日月灯明。你看!这个名字一定是很响亮的,所以二万尊佛都欢喜这个名字,都是这个名字,他们的名号都是日月灯明。
又同一姓:不但同一个名字,而且还都同一个姓。日月灯明佛,有两万这么多,这两万尊日月灯明佛,都同一个名字、同一名号,又同一个姓;名字是日月灯明,号也是日月灯明。在这个时候,名字和号没有什么分别,名也就是号、号也就是名;姓就不同了。姓什么呢?
姓颇罗堕:他的姓,就叫颇罗堕。颇罗堕是梵语,此云叫捷疾,就是很快就成佛了。你姓这个姓,大概也很快就成佛了;可惜你没有姓这个姓,所以很慢的。又译作利根;言其非常的聪明、非常有智慧。智慧和聪明怎么样来的?是从修行种种的法门而来的,习学经典、读诵大乘。又有一个翻译,叫满语;言其所说出来的言语,都是圆满的道理,所说出来的,都合佛法。“颇罗堕”有这三个意思。
弥勒当知:文殊师利菩萨说,弥勒菩萨,无能胜菩萨!你应该知道,初佛、后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灯明:初佛,就是第一尊日月灯明佛;后佛,就是那两万尊佛的最后一尊佛。都是同一个名字,叫日月灯明。
十号具足:日月灯明佛,是佛的一个别名;这十个号,是十方诸佛一个通名,就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每一尊佛,都有这十个名号,所以叫通号。
所可说法:每一尊佛所应该说的法,初中后善:或者初善、中善、后善;他最初发菩提心修的善,中间修行发的善,乃至于成佛这最后的善;这些法,佛已经都说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4-20 07:1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0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9-1-26 17:2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20-3-20 17:0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20-7-21 17:0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20-10-8 13:1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21-2-18 08:3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9 22: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