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53|回复: 7

清净道论讲解(1)----玛欣德尊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23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清净道论》是教导如何达到清净、证悟涅槃的方法,讲如何断除烦恼、解脱生死、出离轮回的修道次第。

戒定慧

在《清净道论》开章的第一页里说:

“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
热忱智比库,他能解此结。”(Vm.1.1)



这里的结是指烦恼,以爱(taõhà)为主的爱结。我们之所以有生老病死,有种种的苦,是因为缠结于轮回当中,束缚于各种各样的爱染、烦恼当中。应当如何解开这样的结呢?换而言之,应当如何断除烦恼呢?

佛陀说:“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


“住于戒”也就是安住于戒,圆满戒的人,称为住戒者,即持戒清净者。
人,是指作为有情的人类。这里的“有慧人”是指结生心为三因结生的人。
什么是三因结生呢?三因结生就是指在结生心以及有分心里面具足了三种美因:无贪、无嗔、无痴。唯有三因结生的人、天人和梵天人,才有可能在这一生当中证得禅那以及道果。二因结生以及无因结生的人,都不可能在这一生当中证得任何的道果,即使连禅那也不得。
因此,在这里所说的“有慧人”的“慧”,是指在作为果报心的结生心里面所具足的慧根(amoha或pa¤¤indriya)。

“修习心与慧”(cittaü pa¤¤a¤ca bhàvayaü)——我们应当知道三学:
1. 增上戒学(adhisãla);
2. 增上心学(adhicitta);
3. 增上慧学(adhisapa¤¤à)。

在这里讲到的“修习心与慧”是指培育增上心学与增上慧学。换而言之,就是指修习止和观

“热忱贤比库,他能解此结。”

在这里谈到了禅修必须具足的方法。如果一个有情能够投生为三因结生的人,他就具足了在这一生中证得禅那以及证悟道果的可能性,或者称为巴拉密(pàramã,波罗密)。然而,光靠巴拉密、善根福德因缘还不足以使人断除烦恼、证悟涅槃,还必须勤勉精进地禅修,特别是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







 楼主| 发表于 2016-9-23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种人

在《增支部》第四集以及《人施设论》里面,佛陀提到了有四种人:

1. 略开知者(ugghañita¤¤å)。略开知者的意思是:一个人有机会听闻到佛陀或佛弟子的简短开示,乃至说一首偈颂,即能够证悟道果者。

2. 广演知者(vipa¤cita¤¤å)。广演(vipa¤cita)就是详尽的说法,详尽的教导、开示。知(¤å)就是通达、了知、证悟。也就是说,通过听闻详尽的说法,就能够证悟圣道圣果的人,称为广演知者。

3. 所引导者(neyya)。这种人必须很有系统地禅修。他必须先持戒,然后修习止观,培育戒定慧。通过精进的禅修,他可能在一天证悟、在七天证悟、在半个月证悟、在一个月证悟、在三个月证悟、在七个月证悟,在一年、两年、三年、七年、十年、十五年乃至六十年,或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够证悟任何一种道果的人。假如这种人放逸、不禅修的话,即使他们拥有能够在今生证悟的巴拉密,也可能由于放逸而错失证悟的机会。这种人也是属于三因结生者。

4. 文句为最者(padaparama)。文句为最者无论如何精进,都不可能在今生证得禅那和道果。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结生心是二因结生或无因结生。这种人是因为有障碍法——果报障(异熟障)。虽然这种人不可能在今生证得道果,但是并非说他们就不需要禅修。这种人更需要积累巴拉密。
 楼主| 发表于 2016-9-23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此,想要断除烦恼、解脱生死的禅修者必须要具足的素质,

第一点是必须没有果报障,他是三因结生者,他有巴拉密,有过去积累的禅修资粮。
第二点是今生的精进。
除了拥有巴拉密,有精进,那还不行。有多少人盲修瞎练,修出问题来的,是不是?
所以第三点是他还必须去亲近一位禅修导师,一位有实修经验的老师,通过谦虚、恭敬、发问、学习,通过把取业处,在导师的善巧指导下禅修。禅修修的是什么呢?修止观!也就是这里所说的“修习心与慧”——修习止观。
 楼主| 发表于 2016-9-23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现在再来谈谈如何用戒定慧来断除烦恼。
讲到断除烦恼,必须先了解什么是烦恼。
烦恼表现为三个层次:


第一、违犯性烦恼。什么是违犯性烦恼呢?
违犯性烦恼是指已经呈现于身门、语门的烦恼。例如由于愤怒而杀死一只动物(杀生);由于贪心而去偷拿别人的东西(不与取、偷盗);因为贪爱而乱搞男女关系(欲邪行,邪淫),烦恼已经强烈到通过身体行为表现出来,属于违犯性的烦恼。想要隐瞒事实而说谎、因为愤怒而骂人等,是呈现于语门的烦恼,即烦恼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违犯性烦恼可以依四分法而分为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虚妄语四种。依七分法则分为杀生、不与取、欲邪行、妄语、恶口、两舌和绮语。这些是违犯性烦恼。

第二、困扰性烦恼困扰性烦恼是指已经浮现于意门的烦恼。例如有人恋上了另一个异性,虽然还没有采取行动,也没有说出来,但内心已产生爱染、执着。又如你很讨厌一个人,恨死他,但既没有采取行动也没有说出来,只是在内心憎恨、厌恶他。又如由于工作不顺心、生活压力大而感到烦躁、焦虑不安。在内心产生的烦恼、负面心理称为困扰性烦恼。

第三、潜伏性烦恼。潜伏性烦恼是并没有呈现于身、语、意三门的烦恼。虽然说现在身语意都没有烦恼,但并不等于说这个人已经没有烦恼了。例如现在大家在这里专心地听开示,心中没有烦恼,生起的都是善心,假如这时突然有人的手机响了,并且跑出去大声打电话,一旦你感到厌烦,烦恼就生起了,是不是?烦恼仍然以潜伏性的形式存在着,只要因缘成熟就会表现出来,称为潜伏性烦恼,也可以称为随眠(anusaya)。
 楼主| 发表于 2016-9-23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三种烦恼分别可以用三样东西来对治:

修戒可以断除违犯性的烦恼,这种断除叫做“彼分断”。
为什么称为彼分断呢?
当犯戒的所缘出现时,持戒者心中产生了犯戒的冲动,然而心念一转,想:我是持戒者,这样的行为是不能做的。通过一分一分地断除烦恼,以持戒之善去避免将会呈现于身门与语门的恶,叫做彼分断(tadaïga pahàna)。戒的功效并不是一切时都在发挥作用,唯有犯戒的所缘出现时,戒的防非止恶作用才被发挥出来。同时,只有身门的违犯跟语门的违犯才称为犯戒,纯意门的业还不构成犯戒。因此,持戒能够避免身、语的恶行,调伏违犯性的烦恼。
 楼主| 发表于 2016-9-23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修定可以断除困扰性的烦恼,这种断除称为镇伏断(vikkhambhanappahàna)
在入定的时候,只要是安止定,无论是初禅、第二禅、第三禅,还是第四禅,入定的时候是没有任何贪嗔痴生起的。由于安止定的力量,心处于非常专注的状态,任何的烦恼都没机会在心流当中生起,定力的强大力量镇伏了一切烦恼。同样的,在保持正念正知以及培育观智的时候,也能产生镇伏烦恼的作用,然而,它们的力量却没有禅那的那么强。在修习观的时候,若偶尔有烦恼产生,我们甚至还可以把烦恼也作为观智的目标。
 楼主| 发表于 2016-9-23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说持戒可以避免身、语的违犯性烦恼,虽然说入安止定乃至善巧于四禅八定能镇伏困扰性烦恼,但是当他不如理作意的时候,烦恼仍然还是会生起。即使一个人行、住、坐、卧都保持正念,经常住于定中,然而,只要他还是凡夫,还没有证得任何的圣道圣果,烦恼就不可能被根除。所有的烦恼只是以潜伏性的方式存在,一旦遇到适当的因缘就还有机会生起。就好像把地上的草全部拔掉,只要没有断根,下一两场大雨,草又会从土里冒出来了。因此,我们只是持戒,只是修定还不够,还必须修慧。唯有修慧,直到证悟圣道圣果,其中的圣道智就能够断除烦恼。

所有的烦恼是通过圣道来断除的。被道智断除的烦恼是一断永断,叫做samucchedappahàna,就是彻底性地、决定性地、完全地断除,因此称为“正断断”。“正”是完全的意思,“断”是斩断、砍断。

[/b]为了断除烦恼,为了证悟涅槃,我们必须修习戒定慧。这一部《清净道论》,就是教导我们通往尽烦恼、证悟涅槃的戒定慧之道。
 楼主| 发表于 2016-9-23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知道我不是三因结生的人

所以我必须更要精进地修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3 18: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