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德遵普贤

黄念祖居士讲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最胜之道。过去、未来都是佛与佛彼此相念,世尊您现在是念现在佛呢,还是念他方佛呢?若不然的话,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光明、这么的殊胜!请佛告诉我。



阿难是了不起的聪明,他已经知道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殊胜、这么光明、这么功德庄严,一定是有念佛。这是阿难的智慧之处。那么,到底念的是什么佛?他方佛?过去佛?现在念的又是哪一尊?不是念佛的话,怎么会有这么殊胜的境界呢!因为这个问问题的人是很有水平的,所以佛听了之后就赞叹阿难:‘善哉善哉,当为哀愍利乐诸众生故,能问如是微妙之义,汝今斯问,胜于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布施累劫,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功德百千万倍。’你看阿难这个问题一提出来,这个功德比供养多少罗汉、累劫布施无量人民,要强百千万倍!因为这个问题问的好,佛回答了,大家都知道方法了,而得到度脱。于是佛就说出如来之所以出兴于世到底是为了什么。就是要惠予众生真实之利!佛为什么要降王宫、出家、示现成佛?就是要给众生以真实的利益!所以这部经、这个法门就是如来的本愿——要给众生真实的利益。



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有段故事在经文中没有,我下面引证一下:



父亲求法,他就教父亲念佛,父亲说:你释迦牟尼佛有好多实相、真如等等殊胜之法,为什么不教我修习而教我念佛呢?释迦佛就说:您岁数大了,那些法您修不起来,而这个法就能解决问题。你看,释迦牟尼佛对于父亲也是教他念佛,教导我们也是念佛。所以佛的大公无私、大慈大悲,我们是要知道的!佛并不是还有什么保密法告诉父亲,而是对待父亲一样也对待我们,没有把我们当作不堪造就的人。所以我们要感恩呀!感恩佛慈悲给我们说这个法。这是净土教的缘起。



佛在《无量寿经》中提了‘四十八愿’,其中第十八愿,日本的佛教就是以此作为根据,也就是完全依于善导大师的教化。善导大师是专弘《无量寿经》的。他把几种原译本都作以参考,加以配合,而特别提出第十八愿是作为一切圣教的中心!也就是说,众生听了佛的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是阿弥陀佛说的,你临终有十念若不生的话,佛就不成佛了。其实,佛已经成佛了,拿此做保证,说明众生只要在临终能念十句‘阿弥陀佛’,甚至只有一念,只此句也能往生。这是《宝王三昧论》里讲到的。所以佛惠予众生真实利益。



在现实中,修这个法、那个法的人很多,我的朋友中修各种法的就很多。有观想的、有持名的,都很殊胜。《观无量寿经》就是用观想法,修过此观想的人都有这种经验,就是修过之后,全观不成,不但如此,当重病的时候观想观不成功。所以这就显出持名念佛的殊胜了,持名念佛就是为了使你到了临终之时而有受用。平常念佛虽然很好,一旦病到临终之时,最后都要咽气了,你如果一念不起来,那不就前功尽弃了吗!所以我们得说老实话,而不是只说好看就可以了,要真能做到‘十念必生’、‘一念必生’才成,这就需要平时多下功夫呀!



《无量寿经》讲到‘礼佛现光’(三十八品),就是极乐世界现前了。这是一件大事!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观经》是在皇宫里讲的,当时只有韦提希夫人和她的一些侍女听,而没有四众弟子,所以听到《观经》的人很少。而说《无量寿经》的时候,就咱们这地球上的人而言,有大比丘万二千人,也就是有一万二千大比丘在法会上,没有退席的。不比说《法华经》时,还有五千人退席而听不下去了。此外,还有七千男居士、五百比丘尼、五百女居士,总共二万人的大法会。这二万人大法会上,人人都见到了极乐世界。这是历史上记载的。所以你能说谁也没见过极乐世界吗!有这么多人看到了!说《观经》的时候,韦提希夫人及侍女们也都见到了极乐世界。所以净土三经中,有两部经记录听经人都亲见极乐世界、亲见阿弥陀佛。



佛当时说:你们谁想见阿弥陀佛的话,你们应向西顶礼,念佛号。于是阿难就起身说了:‘我愿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正当他顶礼之时,忽然显相了,看到阿弥陀佛容颜广大,‘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似大海’;色相端严,如黄金山,阿弥陀佛相好庄严,就像海上涌出的一个黄金山一样金色光明。看到了极乐世界、看到了阿弥陀佛,同时又闻十方世界诸佛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种种功德,无碍无断。其实,即使是现在这个时候,十方诸佛也还在那称扬赞叹呢!只不过我们耳朵不行就是了。



接下来阿难又发愿,于是阿弥陀佛即于掌中放无量光,普照一切诸佛世界。使一切世界也明现。在这个法会上,不但见到了极乐世界,还听到了极乐世界以外的其他十方诸佛对阿弥陀佛的称赞。后来佛又放光,十方世界都见到了,咱们这个世界也完全是光明的,唯见佛光,阿弥陀佛的光明耀显赫。



再看底下,大家要注意,此法会中的四众包括‘声闻、菩萨、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所有的都在内了!刚才我说的那二万人外,还有他方的阿修罗、天人乃至各方的菩萨,那就无量无边了。最值此注意的是,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包括在内。此会中有一万二千个比丘、七千个男居士、五百比丘尼、五百女居士,共二万人都看到了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看到阿弥陀佛‘于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声闻、菩萨恭敬围绕。’所以,这就给我们一个很好的证明!不要以为这只不过是个寓言、童话故事,是在安慰我们。孔子、老子,我们谁都没有见过吧,但是我们承认他们真实存在过,因为历史上记载下来的。而这个法会上,有那么多大众都亲见了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并且有经典记载下来成为历史事实,所以我们要真实地相信极乐世界的存在呀!



《阿弥陀经》:有世界名曰极乐,其中有佛,号阿弥陀……两个‘有’字,有世界名曰极乐、其中有佛号阿弥陀佛,这两个‘有’字,刚才我们说的那一切都是为了证明这两个‘有’。



第二点,说明这部经的重要性。



大家看‘流通分’,
 楼主| 发表于 2016-8-3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流通’就是劝大家都来流通。虽然在此我们不详细讲了,但是大家都要给以重视!只有你重视了,你才能去看这部经,才会去研究它。所以我们先要重视起来。



‘流通分’从第四十三品开始:‘佛告慈氏:汝观彼诸菩萨摩诃萨,善获利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归依瞻礼,如说修行。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当获如上所说功德。心无下劣,亦不贡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当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慈氏’是佛对弥勒菩萨的称谓。这一部经,前半部是阿难当机,后半部就是弥勒菩萨当机。这是很殊胜的!弥勒菩萨当机,这说明了什么道理?当来弥勒下生以后,还是要弘扬这部经。所以佛把这部经嘱咐给弥勒。大家要等‘龙华会’上才得见到,到那时靠救度众生的不是讲‘唯识’,而依然还是这部经。



当你闻听得此一句‘阿弥陀佛’圣号,能真实地心生一念欢喜之心,你起心动念,能引起这么一念,但这一念是很真实的一念、很清净的一念。‘归依瞻礼’,归依阿弥陀佛,愿意礼拜、愿意‘如说修行’,哪怕只是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你要知道这个人得了极大的利益!这个一心念佛的人,他就不是小乘道根气的人。因而生极乐世界的人都是大乘根气的人。能往生到极乐世界的纯粹是大乘菩萨。既然是大乘菩萨,那么,经中又提到有许多‘声闻’,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声闻’虽是大乘菩萨,但他所证、所断惑的水平,才是刚刚断了见惑思惑,相当于阿罗汉。还有‘尘沙惑’未断、‘无明惑’未断,还需慢慢地断。所以,这就是所谓的‘带业往生’、‘带惑往生’。你如果发的是小乘心,那就不可能往生极乐世界的!所以,发心不是小乘心,往生的也不是小乘根气的人。而是什么人呢?佛说了,是‘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法里头,这样的人是弟子中的头号人物,是第一弟子、笫一流的弟子。



现在是有许多的人不大重视净土法门,我跟朋友们讲过:我也不敢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信仰净土,但是我却有这么一个希望,就是希望每一位都不要轻视净土法门。释迦牟尼佛说过,能这么信,哪怕是一念,清净单纯地一念,就这样便已不是小乘了!而是释迦牟尼佛的第一弟子了。



佛告诉大家了:‘天人、世人、阿修罗等,应当爱乐修习,生希有心,于此经中生导师想。’我们万劫千生轮转于‘六道轮回’之中,今天能遇到这个净土法门,听到这个净土法门,这是万劫千生稀有难逢的这样一个机遇啊!这就叫‘生希有心’。对于这部经里所说的话,应当把它当作导师,我们要依止。



‘欲令无量众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转,及欲见彼广大庄严,摄受殊胜佛刹,圆满功德者,当起精进,听此法门。’要劝众生信这个法门,所谓‘大乘’,就是念念不忘众生,不忘让大家接受这个法门。



‘无量亿菩萨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门,尊重听闻,不生违背。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是故汝等应求此法。’还有许多菩萨想听、想学这部经还得不到呢!所以我们应该好好求这个法呀!‘如是等类大威德者,能生佛法广大异门,由于此法不听闻故,有一亿菩萨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众生于此经典,书写、供养、受持、读诵,于须臾顷为他演说,劝令听闻,不生忧恼,乃至昼夜思维彼刹及佛功德,于无上道,终不退转。’这就是说,还有一亿个菩萨,由于不听闻这个法,还都是大菩萨,但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所以需要劝受呀!你如果能够信受、如法修行,那么这个人肯定已经蒙受过去佛给他受过记了,而且现在十方佛都要赞叹你的。



那么,劝大家信受要该怎样呢?‘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所以我们要信这个法门、接受这个法门、念这部经、执持佛号,不仅自己读诵并给他人听,还要真正修行,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念佛号。以上说的就是此经的重要性。



有生就有灭,佛经也都是迟早要灭了的,所以我们看佛教,很讲辨证法的!佛法也如此,佛经要一点一点的灭掉。有部经《法灭经》,说的就是哪部经先灭,哪部经后灭的问题。第一部先灭的就是《楞严经》。现在就已经有迹象表明了:有人已经著书说《楞严经》是伪经。其实佛早就悬记了,将来末法时期,这部经肯定先要灭,因为谤法的人说是伪经,人们也便慢慢相信这种说法,也都认为这部经是假的,谁都不去念了。所以,这批人是先走这条路了!



再有就是《涅槃经》,有极高深的道理!经中告诉我们,将来众生由于根器不够,所以此经也迟早要灭。那么,众生怎么才能得度呢?佛所以出兴于世,就是要惠予众生以真实之利。于是就把这个最殊胜方便之法,以佛的威力使此经独留于世。任何经都灭了,独有这部《无量寿经》留下来。留多久呢?不可能是无限期的。因为时间因缘,这就取决于众生的根器了!由于众生根器不断消弱,那就不能接受这个法门,既使经在,那也没人听信,也就跟没有一样的。所以‘止住百岁’,只住世一百年!由此可知,从现在算起,也只有百年,为什么呢?因为《无量寿经》才刚刚在咱们中国兴起。在日本早就‘放光’了,也就是说早就被重视了。在中国,净宗有段时间衰微了,现在又开始重兴。由此也提醒我们,现在能对此经读诵、演说、信受、依此修行,那是多么的可贵!可以说是佛的第一弟子。我们也因此而为如来护持这个法,使之于最后百年内,能存于世利乐众生!



我们当中有许多人喜欢密宗,那我就将诺那祖师的开示告诉给大家,他在香港传完法,在离开香港之时,所说的开示,就是有关净土宗的。我给大家介绍几句,才算是圆满了。诺那祖师所传是红教的法,也就是莲花生上师的法,是最古的法。这个法有很特殊之处,与其他法不大一样。这个法特别尊重‘阿弥陀佛’。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根机,都教他学‘金刚萨埵’,即是学阿弥陀佛的法。人人都要修呀!诺那祖师讲:‘念弥陀者,临终观佛在,信心不疑……弥陀法愿甚强’。也就是说,往生之时,能念阿弥陀佛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16-8-3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临终你一心观想佛就在头顶上接引你而不怀疑,这样你把自己都忘掉,自己忘了,你就跟弥陀的法身相契,才就得以往生了!由于‘法愿甚强’,所以无论你修何种法,无论你水平怎样,都能往生的!这样一来,诺那祖师的说法就和蕅益大师的话是一样的了。



现在有许多人追求功夫,错就错在,他总觉得自己下的功夫不够,于是把注意力都用在下功夫了,其实,不管你证到了什么程度,而决定你能否往生的不在于此,而正如蕅益大师所说:‘但凭信愿之有无!’能不能往生就看你有没有‘信、愿’!往生后,你生到的什么品位,才决定于你平时念佛的功夫之深浅!也就是修证的程度。因此,我们要深信切愿!临终之时,你能够忆念,佛就决定来接引你!你修持差也不要紧,根器差也不要紧,只要你肯去念佛,一心一念,临终还想著阿弥陀佛,那就可以往生!



诺那祖师还说:‘必三密具足来度。’你修其他法,修其他的本尊,比如修药师佛等,就必须得‘三密’全修才可以!所谓‘三密’:身密、口密、意密。密法的特点就是:让众生的三业,(身是造业的;嘴是造业的;意是造业的。)顿同于如来的‘三密’。你身结成释迦牟尼佛的印或是阿弥陀佛的印……,这身就是身密;嘴念咒念佛,这是口密;心想著般若《金刚经》、观想著「种子’字……这是意密。其他法门的修行,必须得‘三密’都具足才能得度!而念佛法门,唯有阿弥陀佛这一尊,一律不用去管它是一密,还是二密、三密,都一律平等普度啊!不论你修持水平怎样,只要你临终有意念,愿意往生,就可以!这是极殊胜的法!



诺那祖师最后开示:‘汝诸位不忘阿弥陀佛。’祖师在香港、澳门等处给许多人灌了顶,‘诸位’就是指大家,向大家临别之际,最后的开示就是让大家不要忘记‘阿弥陀佛’!他老人家是我师父的师父,所以,今天我也用师爷的这句话作为此讲的结束:‘汝诸位不忘阿弥陀佛!’(第五讲完)



第六讲



今天咱们就拿《无量寿经》中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来作讨论,这个问题就是我们所共同赞叹、学习的阿弥陀佛的大愿。



一切法门中,净土法门是最容易的了,别的修行法门都是难行道,只有净土法门是易行道,修行起来容易成功。《无量寿经》是净土法门中的第一经,原因就在于其中讲述了阿弥陀佛是怎样发愿成佛的。他发的愿不是普通的愿,是大愿,而且是大愿中的王!是最尊、最高、最殊胜的!今天我们讨论的就是:大愿王怎么发的愿?四十八大愿的内容是什么?净土宗为什么这么殊胜?......



净土宗之所以是易行道,就在于大愿王有极为殊胜的大愿。首先我们就来介绍这个从出家到发愿的缘起。上一讲说了,阿难看到释尊放殊胜的光明,多少年来他跟佛在一起作侍者,参加过多少次法会,也见过殊胜的景象,而在这个时候佛现这光明,是多么的殊胜,是他从来也没有见过的。这也表明净土法门的殊胜便在于此。阿难是传佛心印的人,是集结经藏的人,智慧非同一般。他就想到,今天放这样的光,是不是世尊在念佛呀?于是就向佛提问:今天这么样的殊胜,这么大的光明,您念的是什么佛呀?这一问太好了!释迦佛就告诉说了,因为阿难你的这一问,当来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所谓‘当来’就是指自问话起开始。从此所有有灵性的众生都因为你这一问,而能够得以度脱。由于这一问的因缘,佛才说出了净土这个殊胜法门。



法门无量,没有一个不是好的。而我们特别对于净土法门,不能有足够的重视,所以我曾对佛学院的同学们讲过:‘诸位出家人,你们在座有五十人,我不敢奢望你将来都学净土,但是我就希望你们任何一位不要轻视净土、毁谤净土!这是我开净土课所作的最低的要求了。’我之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有许多人轻视净土宗,而并不能知道,只有阿难的这一问,佛这一说,当来的含灵都因此而得度脱。这个重要性就在于此。



下面我们结合经文来讨论:



‘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不可说、不可数的无尽数之劫以前,有一尊佛在世,这尊佛的名号叫‘世间自在王如来’。



这个佛的名号很有深意!表明我们这个净土法门是世间自在,也最契合我们现在这个机缘。佛法出世间,不离世间法。如果所有的佛教徒都是去入深山、住山洞、不生产、不劳动、不学习……那么佛教也就不能存在了!而我们这个净土法门是‘世间自在’,而且是‘世间自在王’,最自在不过了!你干什么都行,做什么工作都可以,当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甚至当军事家,没有一件事情妨碍你修净土法门的。只要你有信愿,通过‘十念’就可以成功。‘世间自在王如来’,这个佛的名号具有很深的意思。



‘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时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有大国主名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寻发无上真正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那时世间自在王佛(如来)正在住世说法,当时有一大国王名号世饶王,他治理国家国富民安,人民富足安康。他听见佛说法,就因开解佛义而非常欢喜。于是,国王发起无上菩提心,并弃国捐王,出家作沙门。作了沙门后,取法号为‘法藏’。我们常称的这位‘法藏比丘’就是阿弥陀佛。在世间王佛那里发了心,出家了以后,他便‘修菩萨道,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信解明记,悉皆第一。……发广大愿 。’他的修行超于世间,一切都是第一。这时他就发起了大愿,就愿自己完全学习佛,愿得到佛的智慧、佛的戒定、佛的清净……总之,能跟佛一样去救度一切众生。



‘我若证得无上菩提,成正觉已,所居佛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无有地狱、饿鬼、禽兽、蜎飞蠕动之类。所有一切众生,以及焰摩罗界,三恶道中,来生我刹,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更堕恶趣,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不取无上正觉。’一旦自己证得无上智慧,如佛一样的清净,如佛一样的普度众生。就愿自己有一个广大的处所,就像杜甫的诗中所言:‘愿得广厦千万间’一样,当然,
 楼主| 发表于 2016-8-3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法藏的这个愿要比得广厦千万间大得多!他愿有一个极乐世界,殊胜的国土,让轮回于六道诸趣的众生,不仅仅是含识(思想意识)上得欢颜,而且还要让六趣中的一切处于苦恼中的众生,都到我这里来,都生我佛刹,受到无上的安乐,清净修行,最终成佛。这个愿就是后面所讲到的‘四十八大愿’。用现代话讲,不过是‘四十八愿’的一个总原则。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法藏比丘发的大愿,愿这个佛国要殊胜得胜过一切佛国,所以才称他为‘大愿之王’,道理就在于此。于是世间王佛(如来)就把这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种种的佛国,其中有的纯粹是净土,有的就像咱们这个娑婆世界差不多,也有的就是污土,因为只有三恶道,所有的国土都给法藏比丘看。那就需要很长时间了,经过了千亿岁,后来法藏比丘集这‘四十八愿’用了五个小劫的时间,经历了千亿岁。之后他又到佛前向佛说,说什么呢?用现代的话讲就是:通过这五小劫的时间的观看与总结,我的愿已经具体化了。所谓具体化的愿,就是下面所要讲的‘四十八愿’。



我们都知道有‘四十八愿’,在没讲之前,我想谈一个问题:我刚从南方回来的时候,正赶上抗战日本人投降,那时,就听到有一些老居士们讲:‘有个夏某人,他怎么把这佛的四十八愿改成了二十四愿了?’对此,梅光羲老居士曾在大经全集本(夏会本)的序中讲到了这个问题。大家对这个问题有大的误解,其中有两点错解:



一、夏(莲居)老并没有放弃‘四十八愿’而改成‘二十四愿’,其实早有古人就有放弃‘四十八愿’而改成‘二十四愿’的。为什么呢?因为这部经有五种译本,其中两种译本是‘四十八愿’;另有一种译本是‘三十六愿’;另还有两种译本是‘二十四愿’。此外,有一部《后出阿弥陀佛偈经》也是‘二十四愿’。因此,说有‘二十四愿’的经本共有三种。对这些大家都少有所知,所以一听说‘二十四愿’就认为是荒谬的,而不知道‘二十四愿’出现于多种译本中。‘四十八愿’只出现于魏译本和唐译本中。宋译本是‘三十六愿’。所以,在不研究不考证的情况下,有些人说话没有根据,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你没有发言权而发言,那就要犯错误了。所以,对‘二十四愿’大有疑议的人犯的就是这个错误!六种译本中,三本是‘二十四愿’;二种是‘四十八愿’;一种是‘三十六愿’。再会集时如何来用呢?先师夏老居士认识我的舅父梅老居士,这两位被尊称‘南梅北夏’的人物,再加上他们共同的老师——慧明老法师(即住广济茅棚的慧明法师),他们三位反复推敲得很哪!不是随便定的。老法师是开悟的人,已经圆寂了,另两位‘南梅北夏’都是大居士,他们一起研究定酌,于是这部新的会集本《无量寿经》成为二十四章,但依然保留了‘四十八愿’。每一章节中各有几愿,但加起来最后还是这‘四十八愿’。所以既合了‘二十四’又合了‘四十八’,于是也跟各种古译本契合了!



由此也可以看出,《无量寿经》会集本是极为必要的!仅是在有几个愿上就有这么大的差别,是‘二十四’还是‘四十八’?再加上‘三十六愿’那差别就又多了!要知道,魏译本中的所谓‘四十八愿’,其实不够‘四十八愿’,因为有重覆的地方。而所谓的‘二十四愿’其实也不仅仅只有二十四个愿,其中一个愿中还包含一两个愿。以魏译本为例,其中就有重覆的地方。比如魏译本笫二十八愿:‘若我成佛,国中众生,读诵经典,教授演说,若不得胜辩才者,不取正觉。’意思是说:我要是成了佛,国中菩萨,受持、演说、诵经,如若有不得到智慧者,我不得正觉。诸菩萨有我国土都能得到智慧辩才。下面是第二十九愿:‘若我成佛,国中菩萨有不成就无边辩才者,不取正觉。’比较前后这两愿,前者是‘胜辩才者’后者是‘无边辩才者’。只是后者中前者稍微扩充了一点而已。所以这样分成两个愿,就使得‘四十八愿’不足四十八了。另外,在古译本中,只有吴译本中有‘国无女人,莲花化生’愿。都知道极乐世界没有女人了,都变成了三十二丈夫相了,而且不需要女人,都是莲花化生,都是莲花化身,是‘清虚之身,无极之体’。这个愿出自哪?只有吴译本中有。因此,从这些问题中可以看出来,我们想要把各种译本中的精华都了解了,就必须要把这几种译本都看过才成!在新的夏会本上,既有‘二十四’也有‘四十八’,不仅避免了重覆,而且对各译本没有的重要的愿作以相互补充,‘国无女人愿’就是一个例子。因此说,公认这部夏会本是汇集了九种本之后的一个善本,是有道理的!



关于译本的出入处,属《无量寿经》最大,其他经典在译本上也存在出入,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翻译者每个人的译笔不同,而且古印度文,都是贝叶文,都是零散的一篇一篇的,没有装订成册。有可能翻译时,有的人依据的经文少了一篇或因树叶残破,丢了一块……各种原因都有可能存在。另外,经文由人辗转抄写,也是造成各种译本不同的原因之一。但是尽管有这些原因,也不至于像《无量寿经》这样有这么大的出处,这也同时表明了此经的特殊性。说明释迦牟尼佛说这部经肯定不只一次!这次说法,弟子作了记录,阿难回忆起来第二次又说,如此,每次说此经的物件不同,这就可能大有出处了。



怎么证明佛不只一次讲过此经呢?唐译本的《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就是一个说明,此出自于《大宝积经》中的一段。这就说明在佛说《大宝积经》的时候又说了一遍《无量寿经》。只不过在说《大宝积经》时,没有提到咱们这个世界的‘五恶、五痛、五烧’罢了。因为说《大宝积经》时是个大法会,‘无量寿如来会’只是其中一部分,所以没有全说。



因为《无量寿经》是净土第一经,所以佛很重视,而多次说,再有人多次译,这其中便有很大的差别了!把各种译本汇集起来的原因也在于此。这就是我对有些人犯的第一个错误认识给予的解答。



第二个问题:我们所说的‘四十八愿’,实际上还是‘四十八愿’,
 楼主| 发表于 2016-8-3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真正有‘四十八愿’,只不过夏会本中,把四十八愿分为二十四段,所以出现‘二十四’的原因。而且比之任何一本都完整。



在海外,有人反对‘带业往生’,这个人写了许多文章,并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他说:‘经中没有出现带业往生的字样,因此带业往生是错误的!’这个人不是修净土宗的,当他看到有许多人修了净土宗,而不跟他修密宗了,所以他才问:‘为什么大家修净土呢?’有的人说:‘我们不可能一生成就,所以修净土可以带业往生。’于是他当然要破‘带业往生’,目的就在于此!因为他写了许多文章,著了许多书,流传影响得很大,所以这里提出来作为第二个问题来讨论。



这‘四十八愿’,我们把其中最殊胜的愿挑出来和大家一起研究。根据善导大师的说法,‘四十八愿’中,我们挑出五愿:1、定成正觉愿,2、光明无量愿,3、寿命无量愿,4、诸佛称叹愿,5十念必生愿。善导大师认为这五愿是愿中的精华,因此我们在谈到了‘带业往生’之后,就谈这五愿。我在拙作   《大经解》中都作了解释,这里就不多谈了。



那么,怎么证明可以‘带业往生’呢?在夏老的会本《无量寿经》,其中〈发大誓愿第六品〉第一条国无恶道愿、第二条不堕恶趣愿,就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了!‘我若证得无上菩提,成正觉已,所居佛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无有地狱、饿鬼、禽兽、蜎飞蠕动之类。所有一切众生,以及焰摩罗界,三恶道中,来生我刹,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更堕恶趣,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不取无上正觉。’既然来了之后,他就不会再堕落到恶趣里去了,那么就是说,各种众生都可以来,极乐国土中根本没有地狱、饿鬼、禽兽、蜎飞蠕动之类,没有三恶道。正如《阿弥陀经》所说:尚无恶趣之名,何况有实。所以,不像我们现在这个世界,苍蝇、蚊子什么都有。特别是畜牲、饿鬼、地狱,极乐世界是没有的!而且众生一旦生到极乐世界,他就不会再堕落回去。这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不再回?是佛要发个愿不再回呢?还是他根本就没有业了呢?佛虽没有说,但他根本还是有业。这在《观经》中有所说明。在《观经》中说:罪恶之中,五逆十恶,临终地狱都现了,但只要你能念十句‘阿弥陀佛’,每一念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也就因此而得往生。



那么这个往生后,到底彻底消业了没有呢?是消了不少的业,但还是没有消完啊!对此,蕅益大师讲过:每一句佛号,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可是无论你早上念佛、中午念佛、晚上也念佛,这样念上一百年,无量劫以来的业,也只消得如手指盖内的土那么少呀!所以光有‘十念’是消不完所有的业的!而临终能‘十念’可以消八十亿劫的重罪业,那完全是感佛愿力加被的结果!佛接引你,尽管你还有很多业带著。否则,由这些恶业牵引你还是要堕恶趣的!就是由于佛的愿力才使你得以往生的。话又说回来了,如果我们罪业全消完了,根本也就没有再堕恶趣的可能性了,那么法藏比丘也就无需再发这个愿了!为什么还要发这个愿呢?道理就在于此!通过蕅益大师的话,也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啊!



我们再看第二十一愿:悔过得生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发菩提心,坚固不退,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极乐,无不遂者。若有宿恶,闻我名字,即自悔过,为道作善,便持经戒,愿生我刹,命中不复更三恶道,即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通过这一‘悔过得生愿’,我们就看得更清楚了!如果一个人宿恶有很多罪业,但‘闻我名字,即自悔过’听到我的名字就悔过了,改悔了,于是‘为道作善,便持经戒,愿生我刹’其中这个‘愿’很重要!说明你光持经、持戒,这只能使你将来命终之时可以生天或生到别的道上去,而唯有‘愿生我刹’才可以‘不复更三恶道’。既使你有多大的罪业,命终之时也无需再经三恶道了。也就是说,你只要肯悔过、肯念佛号、愿生净土,你就可以生到极乐世界了,而不需要再经三恶道了,因为你的这些罪业,由于佛的愿力超过了你的业力,所以可以往生,等到了极乐世界后继续修行,继续做功德,继续消宿业,所欠的债加倍奉还了,也就了清了。



在这个愿中,佛并没有说:你必须修到把业都消了才可以往生。所以,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要往生,就只有这个法子最容易!我们是带著罪业往生的,带惑往生的。如若非要等断了见惑、思惑业,那就证了‘阿罗汉果’了,也就不再是易行道,而是难行道了。极乐世界也就不会再有‘凡圣同居土’了。而等你见惑、思惑都断了,证得阿罗汉,而发大乘心往生的话,生到的是‘方便有余土’。所以我们现在修行净土法门,一般往生后,生到的是‘凡圣同居土’。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就是带业往生,带惑往生,见思惑都还没有断!所以我们才称凡夫。对此,蕅益大师说过:是凡夫,可是不退转。由于不退转,所以跟‘阿鞞跋致’、跟大菩萨一样,甚至等于‘一生补处’,而实际还是凡夫。而十方世界没有这种情况,这是特例,这种特例就是由于阿弥陀佛大愿所形成的,是大愿的结果。因而是不可思议的!



下面正式接著谈善导大师关于阿弥陀佛大愿核心的这五大愿:



一、第十二愿:定成正觉愿。‘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定成正觉,就是所有众生,生到我的国土之后,他就远离分别了。说起‘分别’来,我们这些凡夫都是在虚妄分别之中。我在《净土资粮》里就曾举了例子:把金子打制成盆、碗、瓶子、宝塔……,于是你开始分别了,这是盆、这是碗、这是塔……,如果都拿到火炉中一化,哪里还有这些东西呀!全一样,都是金子。这些分别是你虚妄分别出来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后,就离开了这些分别。人之所以成为众生,之所以有十界、六道,都是因为虚妄分别的结果!‘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真如法是一(不是二),你不如实于真如法上安住,你就会起分别心,
 楼主| 发表于 2016-8-3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了分别就成为了凡夫!也就是迷惑颠倒。要想成佛,当然要舍离这些分别,除去这些分别之后,诸根才能得以寂静。‘诸根’就是指眼、鼻、耳、舌、身、意这六根。这一切诸根都寂静了。‘寂’是离开烦恼的意思,‘静’是没有苦患的意思。、现在有些人错解了‘寂静’二字的含义,认为越清静,环境没有声音才叫‘寂静’,那是《新华字典》的解释,不是佛教的解释。这不生分别,诸根寂静,就决定你成等正觉、证大涅槃,乃至决定成佛!‘涅槃’也是佛的一种称谓,‘大涅槃’是佛果的称谓。因为‘涅槃’分为小乘的涅槃、大乘的涅槃两种。《贤首心经略疏》曰:‘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名寂。’一切德行具备了称‘圆’;一切障碍(理障、事障)消除了称‘寂’。所以‘圆寂’、‘涅槃’的含义就是万德具备,诸障俱空。



大乘涅槃不同于小乘的涅槃。大乘涅槃具足‘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而小乘涅槃只具备‘解脱德’,他虽解脱了,但并没有证‘法身’,还没有证得‘无上智慧’,因而只有一德。大涅槃是‘常、乐、我、净’,而小乘涅槃只有‘常、乐、净’而没有证得法身的‘真我’。因为他还没有恢复就已经寂灭了。



知道了什么是‘圆寂’,什么是‘涅槃’,还要了解什么是生死。



生死分为两种:一分段生死,二变异生死。证得阿罗汉果,只能离开了‘分段生死’,虽然出于生死,但还是像一般凡夫一样,还是要一段一段地了生死。而只有到了菩萨果位,才有‘变异生死’。从初地菩萨到二地菩萨也叫‘生死’。从初地死后入二地就是‘变异生死’。跟咱们一般凡夫的生死完全不一样!小乘的涅槃还达不到这一步。所以,我们说要证大涅槃,就是要成佛,这也是佛的一个本愿!



生到极乐国土,所有的人都在内,不管你带业不带业,不管你带业多少、带惑多少,虽然有程度的不同,但一步步的,最终各个将来能够彻底远离分别,诸根都能彻底寂静,最后都能证大涅槃,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没有一个例外的!所以,我们看,弥陀‘四十八愿’,愿愿都是为了众生,头一愿就是愿一切众生都生到极乐去,这个极乐国没有三恶道,你不必再受苦了。这念念为众生成佛呀!不是为了得一种安乐、得一种享受,而是究竟的觉悟。念念为正觉,为菩提,这才是法藏比丘初发此广大殊胜、利益彻底究竟的大愿。是最容易的法,让众生最苦的罪都避免了,不再入三恶道、再不退转了、永远不退转了,而且个个来后个个成佛!这个愿是善导大师所指出的,五个愿中的核心



二、第十三愿:光明无量愿。‘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我要是成了佛,我的光明是无量无边的,普照十方,‘十方’包括东西南北四方,以及四角、上下共为十方。这一切的地方,我光明都能够普照得到,没有一处不照到的!‘绝胜诸佛’就是说,我一定要超过一切佛的光明。对此话,大家一定要小心领会,不要错解!不小心可就变成‘修罗’(六道之一)了。为什么呢?逞强好胜是‘修罗’的特点。佛说这话可不是这个意思。佛是愿意这个光明能够有更大的饶益性,使众生更能够受真实之利,而给众生利益更大,这个愿望要胜于诸佛。所以这不是逞强好胜的意思,而是表明阿弥陀佛的悲愿更大!对此,后面‘光明遍照品’中便有说明。经中说,诸佛的光明是有大有小的、有远有近的,而只有这阿弥陀佛号无量光。为什么会这样呢?佛与佛是平等的,法与法也是平等的。为什么光有不同呢?就是因为在因地作菩萨的时候,每位所发的愿有大小不同,因而最后成就所发之愿后,这个愿力也就有大小的不同了,所现的光明当然也大小不同了,原因就在于此。所以阿弥陀佛称为大愿王,就是因为法藏比丘在因地发愿最大,一旦成佛后当然光明也就最为无量了!



日本有古大德写有一本《甄解》,其中说明这个光明无量、寿命无量,‘为真正的报身佛的功德。’又说此光寿无量二愿是‘方便法身大悲之本。’也就是法身行方便,是佛大慈大悲的根本。所以发愿要达到光明无量、寿命无量,这完全不同于‘修罗’的好胜。



因为无量寿命竖穷三际,佛身常住,所以众生才有所依靠;无量之光横遍十方,可以照到一切处而无遗漏,且德用遍周,功德达到任何一方,所以能使众生当即便可因加持力而离开苦恼得以安乐。我们能有今天,其实都是在阿弥陀佛光明普照摄受之下,才得以这样(地球因有光方显此地球世界)。所谓‘无量光’就是无量无量的世界,无量的世界都被摄受教化无尽。所谓‘摄受’,就是说像吸铁石一样,而我们就是这被吸的铁。所谓‘教化’,就是说我们虽然是铁了,但还在愚痴沉迷之中,佛要把我们这些无量无尽的众生叫醒。要想叫醒,就必须‘无量光’,这样才能够去摄化无尽,德用遍周。这是佛的用心之处!我们如果只知道佛如何殊胜、如何光明无量,而不知道他为什么发这个愿,是因为我们没有体会到佛的用心。只有体会了佛的用心,我们才知道感恩啊!才知道在心上用功啊!



日本还有一位法师,他曾著有《望西楼》一书,他的名子也叫‘望西’,就是老望著西边。法师说:‘横摄十方虚空无边,故国土亦无边。国土无边故众生亦无边。众生无边,故大慈亦无边。大慈无边,故光明亦无边。光明无边,故摄取亦无边。以要言之,欲益无边,故光无边。’意思是说,佛所摄受的虚空是没有边的,所以国土也就没有边,国土中的众生也没有边了,由于众生无边,你要大慈大悲也就没有边,所以光明也就没有边。这个‘光明’,我们就可以体会为‘慈心’的意思。佛发出光也就是要摄受我们,给我们利益也是无边的。总之,想要利益无边的大众,就要光明无边。



最近我接到过一封来信,来信人说:“我们这里有许多的黑教,我不信,他们就用什么东西来降服于我,我应该怎么办?’其实念佛的人怕什么呢?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人来信说,他身边有个外道,总要对付他……这说明这些人信心不足,你要是真正念佛,
 楼主| 发表于 2016-8-3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就真如《十往生经》上所说的,阿弥陀佛从极乐世界派二十五位菩萨随时随地都在护持你,所以你根本用不著再念一个什么咒,以求得一个咒的方法来对付那些邪道的外侵,否则就是多事了。



所谓‘光明无边、摄受无边’,总结起来说,就是为了利益无边的众生,所以功德才无边。这就是法藏比丘发此大愿的根本所在!因而也就是要胜于诸佛千万亿倍。



三、第十五愿:寿命无量愿。‘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我作佛时寿命无量,这与释迦牟尼佛不一样,阿弥陀佛是不涅槃的,所以寿命无量。国中有无数的声闻,所谓‘声闻’就是断了思惑,但这里所指的‘声闻’不是真正的就小乘而言的声闻,因为发小乘心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对此,《往生论》有所论证,正所谓‘小乘种不生’。所以这里指的都是大乘,达到了断思惑的水平。所谓‘天人’,指的也不是六道之天人道,而是泛指凡人生到极乐世界,我们这样的人,就是所谓的‘天人’。‘声闻’、‘天人’无数,并且往生后,跟佛的寿命一样,也是无量的。这一点非常非常的重要!佛的寿命无量,才能使我们能永久的有所依止。在地球,我们这个世界是做不到的,如能有佛长久住世该有多好啊!而现在我们这个世界已经到了‘末法时代’,连‘像法时代’都已经不是了,佛法将来还要有灭的时候。而西方极乐世界则永远是保持‘正法’。佛永远在世,人民寿命因而也就无量!日本高僧澄宪有云:‘人民寿命无量,净土第一德也。’寿命无量,这是第一德。你去了之后,就会寿命无量,就没有什么‘死’可言的了,你只有证‘大涅槃’,而没有‘死’了,因而寿命是第一德!又云:‘修行佛道者,死魔为恐,生死间隔,退缘根本也……。’修行佛道的人,‘分段生死’这个现像是退转的根本。今生虽好,但来生可就保不准了!历史上的‘三车和尚’就是很好的例子:



‘三车和尚’生前与玄奘大师约好了,转世后他是要出家的,可等他转世投胎到了富贵的官宦人家后,他却今非昔比了,花天酒地的他根本就不想出家了,还是玄奘大师让皇帝下令逼著他才出了家,等他出家之后,他还跟玄奘大师提出条件说:‘皇帝有圣旨我才不得不出家,可是你得允许我一件事,就是要一车的美女陪著我,我还离不开美厨,我若每天没有燕窝、鱼肉,我就活不下去……’我们看就是这样的人一转世后,前生的事也都忘记了。他当年在雪山修行,一‘定’就是多少劫,等遇到了玄奘大师才出了定,并答应大师:‘等你从印度回来,到皇宫里去找我,我定会跟你出家……’结果一转世就全忘记了。于是玄奘大师答应了他的要求。所以称为‘三车和尚’,就是一车是美女、一车是厨房,再一车是经书。后来他遇到了文殊菩萨,经过教化才使他把那两车不要了。这其间经过了多少的挫折,要知道他生前是很有修行的呀!有很深的定力,他能自在地转世,但来生还落得如此,所以对这个‘退缘’,有的人说:‘修行就是今生为来世修。’而来生你很不保险呀!大家都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可要问你一些经历过的事,你不见得想得起来,甚至全忘了。这辈子的事还有记不清的,连自己的事都有时忘得一干二净,你还能等到下辈子还记忆起来,这很困难的!所以,生死间隔是退缘的根本。



既然到了极乐世界,又见了佛、又闻了法、又有圣众、又有善友、又有快乐、又无诸苦……,可是寿命很短,那就像没有底的杯子,是没有用的!无论怎样,必须得有寿命才成,因而这‘寿命无量’是净土第一德!寿命无量,我们才能彻底地成就,因为没有使你退转的缘!到了极乐世界,你不必为生活等等问题而苦恼,而处处都能使你精进。而且,佛的寿命无量、你的寿命也无量,这就保障了你迟早定能成佛!



四、第十七愿:诸佛称叹愿。‘我作佛时,十方诸佛,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量诸佛,都在称叹我阿弥陀佛这个名号,都在称叹我极乐国土的庄严殊胜,如若不是这样,那我便不能成为佛。前面提到的望西和尚对此解释说:‘六八愿中,此愿最要。’所谓‘六八愿’,就是指‘四十八愿’。他说这个愿最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要是没有这个愿,那么我们今天还能知道有净土、有西方极乐世界吗?就不知道了呀!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愿,所以释迦牟尼佛才给我们讲了《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不然,十万亿国土的事情,我们怎么会知道呢!就是阿罗汉也不可能知道呀!只佛说我们才知道,而佛为什么说呢?就是因为法藏比丘当年发了这个愿。



所以,《阿弥陀经》里也说,六方佛都赞叹,都于他的国土,出广长舌相,说诚实言,赞叹这个极乐世界,也赞叹阿弥陀佛的功德,也赞叹释迦牟尼佛。‘六方佛赞叹’,实际上是‘十方佛赞叹’,这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时简化了一点。玄奘大师翻译的《称赞净土摄受经》里是‘十方’。其实‘十方’、‘六方’都是一样的意思,都表示所有的空间。总之,我们之所以得闻这个净土法门,今天都知道这本《无量寿经》,就是这个愿的效果。



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界上一而再,再而三地讲这部《无量寿经》。日本的大德写有一本专门注疏《无量寿经》的书,名为《会疏》,其中对于‘称我名者’,解释说:‘称我名者,此有三义:(1)诸佛称扬彼佛德号;(2)诸佛咨嗟称名之人。如彼小经诚证护念称名之人;(3)诸佛亦咨嗟,亦自称彼佛名。‘第一个意思是:十方的佛各个都在称赞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万德庄严。第二个意思是:十方的佛称赞念佛的人,如果咱们念佛,也会被称赞的。因为我们能念佛很不容易呀!咱们国家有十二亿人,其中信佛的有多少?而且肯修净土法门的人又有多少?既使有信净土法门的人,而真正能落实的有多少?大多是有名无实,根本不懂得持名念佛,真正能持名念佛的人不多!如果你能真正地持名,十方诸佛都会赞叹你的,而且包括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都来护持你,
 楼主| 发表于 2016-8-3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共同护念’。第三个意思:十方诸佛也都在念阿弥陀佛!也在持名念佛,所以十方称赞。



为什么十方诸佛都来赞叹佛名呢?就是要让十方的众生都能得度。由此也可看出阿弥陀佛的无量功德来。诸佛都在赞叹阿弥陀佛,诸佛都在劝各方的众生,让大家都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去。这就跟其他宗教不一样了,其他教都是宣传‘我这好,其他的地方你不要去,你要到我这来才好,其他地方都不好,就我这好’,这样宣传的人,还是凡夫众生呀!凡是佛就不是这样,比如释迦牟尼佛,我们这个世界就是释迦牟尼佛教化的国土,但他就不说:‘你们都在我这呆著,当我的教徒,老老实实地只给我礼拜、烧香……’不是这样吧!而是让大家都到极乐世界去,不仅释迦牟尼佛,而且是十方诸佛都在共同地劝大家去。由此我们对于净土宗,不管你信不信,都应当有一个正确的对待,我们不能和这些经论上所讲的不一致!佛教经典很多,信这本经或那本经都可以,但是不能去违反,十方诸佛都在赞叹净土法门,我们如果不信净土,而是信禅宗或密宗或其他宗,这都可以,比如密宗一派中的‘红教’,要是信了‘红教’,那就肯定要信净土宗,因为根据教义,你不能轻视其他法门,这是与经义不合的,是违反佛的旨意的,是不如法的。



五、第十八愿:十念必生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十方的众生听到‘阿弥陀佛’这句佛号,能够以至诚心相信,并且欢乐心喜,以一切的善根,一心一意地,至纯地、相继地在回向,愿到极乐世界去,乃至你只有十句‘南无阿弥陀佛’,如果不能因此而往生到极乐世界去,那我法藏比丘就永远不成佛了。言外之义,你这样去做,一定能往生!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者。‘五逆’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犯有这五逆,罪恶可就大了!不仅五逆,还加上诽谤佛法,这就往生不了极乐世界了!



以上粗略地解释。如果再说得更细致一点:‘至心’,就是最真诚、最真实地至了极点,‘心’,就是我们的自心,也就是心的‘种、识’。‘信’,就是真正地相信。‘乐’,就是欢喜。‘至心信乐’,就是拿一个真实的、真诚的、圆满的、愿意的、欢喜的、庆幸的心,来信这个极乐世界的存在,而且愿意去。‘善根’,就是身、口、意三业所做的善。这个善是坚固不拔的。你做到了这个善,它就会产生力量,产生结果、果实。这个结果分二点:一是你做这一切善事,这个善能生出一个根,有了根就会使你不动摇,所以称‘善根’;二是你做这一切善,有了根必然会结出众善果来。‘心心’,就是纯一的心。两个心搁在一块就非常纯一了,而别无他心!也就是净念相续,心心相续,一心接一心地只有一念。‘回向’,‘回’就是回转,‘向’就是趋向。正如昙鸾大师著《往生论注》所说:‘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把自己的功德回向到众生那去,回向极乐世界去,让众生和自己一起往生极乐世界。‘乃至十念’,其中‘十念’就是十句阿弥陀佛圣号。《笺注》曰:‘十遍称名也’。望西大师说:‘经十念顷,专称佛号,为十念也。此言念者,谓称阿弥陀佛。’由此可见两者所说意思相同。



也许有人会疑问:经文中的‘十念’,何以就是指念阿弥陀佛圣号?这种解释有根据吗?我们可以用经典来证明,这个‘十念’就是指念‘阿弥陀佛’。宋朝译本《无量寿经》中说得很清楚:‘所有众生,求生我刹,念吾名号……’这其中当然是指念佛洪名。又《般舟三昧经》云:‘尔时,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来生我国土。’又《观经》言,如果下品地狱相现,叫他观想观不成了,这个时候就让他‘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由以上诸经义可见,所谓‘十念’,实际就是指称念‘阿弥陀佛’。特别是《观经》对此说得更清楚不过了!把‘十念’解释为完全是念佛号,这是有经典依据的。《观经》中有‘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无量寿经》中也说‘至心信乐’,都有‘至心’二字,我们怎么念才算是‘至心’呢?又如何能‘具足十念’呢?对此,鸠摩罗什大师有个最极精要的譬喻:譬如有人,在旷野中遇上了强盗恶贱,挥戈拔剑来杀他,这个人赶紧跑,前面见到一条渡河。若不渡河,自己的脑袋就会保不住了。这时跑的人心里会怎样想呢?就想著我怎么过这条河——我是到了河边穿著衣服过呢,还是脱了衣服过,我穿著衣服过,伏水不方便,我要是脱衣过河,强盗追上来该怎么办……这时,这个跑的人心里没有功夫再想别的了,而只会想著自己如何过河的事。绝对想不起来:人家让我买彩电,我买不买等等其他的事。



举这个例子,很简单也很生动亲切。我们念起佛号来也是如此,念佛时没有其他事可想,就像被强盗所追而只想著如何渡河一样,我就只想著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没有别的,这样能念十句,就是十念。实际我们真要做到这样才成,万缘放下一念单提,到了这时,万缘都放下了,就等于过河了。什么功名富贵、什么这个那个、什么是非人我……这一切都没有,才是万缘放下!万缘放下,就包括一切缘,就好像这个过河的人,没有别的法了就是要过河一样,要一念单提。所谓‘一念’不是指‘我们要过河’,及‘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而是指‘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



怎样才能做到万缘放下呢?正如《金刚经》所云:‘如梦幻泡影。’把一切放下,不能只是等到临终的时候,我才一切放下,要养成于平时,才能用之于临时。平时就应当多多看破、多多放下。也多多想想这个譬喻。所谓‘至心念佛’,
 楼主| 发表于 2016-8-3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上根器的人学也不屈才,最下根的人学,也可以入门,真正是凡圣齐收。



‘横超三界,迳登四土,极圆极顿,……’净土法门的特殊之处,在于横超三界,这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要离开这个欲界,按普通的修行方法是很难的!‘欲界’包括欲界天,佛教称之为‘帝释’。即是欲界,那还有男女之情。‘欲界’上面就是‘色界’,色界成为梵天。梵天修梵行、清净行。要按普通的法门来说,一个人在一生中,只要有一次男女行为,就已经不清净了,就不能再生梵天了。生天就这么难!‘色界’之上还有‘无色界天’。要想竖出‘三界’,就要把见惑、思惑完全断尽才成。不仅是咱们人类的见惑、思惑,‘欲界天’、‘色界天’乃至‘无色界天’的见惑、思惑统统都要断得干干净净。高了不说,就拿咱们人类而言,思惑中的‘贪、嗔、痴、慢’这四个字,谁敢说自己已断尽了一种?我看不见得有吧!连‘欲界’中的‘贪、嗔、痴、慢’都没人敢说断尽,那就更不要说‘色界’、‘无色界’的‘贪、嗔、痴、慢’这四毒了,所以,这个竖出‘三界’是太难了!



而现在这个净土法门,是‘横出三界’,是依仗佛的愿力加被的方法出‘三界’。就好比一个竹竿,里面有个小虫子,它要沿著这个长竿一节一节地咬出去,那就太困难了!竖著咬,不知要咬到何时才能出去,而如果要横著咬呢,只要横著咬个窟窿不就出来了吗!也就是说,只要我们一生勤苦,老老实实地修持,认认真真地念佛,你咬通了,就可以出‘三界’了,这种出‘三界’是‘横出三界’。顺著竹竿一节节地咬出来,这是‘竖出三界’,横著咬出来是‘横出三界’,这一生就可以办到!



我曾经问过贡噶上师:‘咱们密宗都是即身成就,也就是即身成佛,往生净土算不算是即身成佛?’他反问了我一句:‘你说的是哪个净土呀?’我说:‘我问的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净土。’他说:‘啊!那就是、那就算!’所以,我们一生中便能得到大成就,唯有这个净土法门是最易行道!



所谓‘迳登四土’,就是说你一旦到了极乐世界,到了‘凡圣同居土’,不可思议处就在于,它与‘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是同等的,你生一土,就等于是生四土,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这个‘同居迳登四土’,不但是圆教,而且还是‘极圆极顿’之教。



天台宗判教:藏、通、别、圆。其中最高者是‘圆教’。藏教(三藏)是小乘;通教是通于大、小二乘;别教单指大乘;圆教最高,称为圆教。有的是渐法,有的是顿法,称之为渐教、顿教。华严宗就分为五教:小、始、终、顿、圆。这个净土教,不但是圆是顿,而且是‘极圆极顿’之教。对此,我在《大经解》中引证得很多了。有中国的、有外国的论注,都说明了净土教是‘极圆极顿’之教。用蕅益大师的话讲,《法华经》和《华严经》的精髓都在《阿弥陀经》里体现了。这两部经典是最圆最顿的经典。既然它们的精髓都在《阿弥陀经》中有所体现,这不正说明净土教也是最圆最顿的吗!不可思议呀!《阿弥陀经》的经名就叫‘不可思议’。



我们修任何法门没有不好的,但是对于净土宗,特别提醒一句,千万不要轻视净土,你愿意修其他什么法门,可以接著修,我从来不喜欢劝人说:‘你这个法门修不好,换换样’。既然抱定一个法门,那你就要努力去修。但是最好你要求生净土,你不求生净土,也千万不要诽谤净土,你要是诽谤了净土宗,那就是在诽谤‘如来大法轮’!你要是这样地谤法,那比‘五逆十恶’的罪还大!有些人还自以为自己修得很精进、很不错了,但就是因为你谤法而已经上了谤法的名单。所以,这一点今天提出来向大家作为供养,希望大家千万在言谈举止上注意,不要流露出轻视净土的言论。



净土宗是如此殊胜的,别的法门都是难行道,唯有净土宗是易行道。我们要重视这部《无量寿经》,好好去研究它,要依止这个法门。那么,净土法门的经典中,哪一部是最重要的呢?古人早已替我们作了选择,《无量寿经》称为净土第一经。净土三经、净土四经、净土五经,这其中都有《无量寿经》。大家念的《阿弥陀经》是其中之一,还有《观经》也是其中之一。净土这三经是根本的经,有的加上了《普贤行愿品》,还有的加上了《大势至圆通章》,各个选择不一,于是才有‘四经’、‘五经’之说。另外还有《后出阿弥陀佛偈经》。尽管许多经典带著说了西方极乐世界,千经万论之中,唯有这《无量寿经》最为重要!在日本非常重视此经,但在中国,念此经的却很少。中国历史上注解《无量寿经》的,从古至今也只有两部:一部是隋朝的慧远大师(还不是净土宗的那个慧远);另一个则是三论宗的祖师,唐朝的嘉祥大师。此外再没有注解《无量寿经》的了。



为什么注解《无量寿经》的本子很少呢?这是因为《无量寿经》的翻译本太多,没有一个最理想的译本,所以尘封于‘大藏经’中,就是因为缺少一个善本。至今流传下来的各个译本之间出入很大,出入的程度远远大于《阿弥陀经》、《金刚经》的译本。例如:此经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发愿’,而这五种译本之中,记录‘四十八愿’的有两种,即魏译本和唐译本;记录‘三十六愿’的有一种,即宋译本;最古的译本汉译本和吴译本,是‘二十四愿’。由此可见,有‘二十四’、‘三十六’、‘四十八’等数量不一。平时大家只知道有‘四十八愿’,而不知道还有‘三十六愿’、‘二十四愿’之说。由于没有善本,所以大家不知道读哪一本为好。后来,经过王龙舒居士(著《龙舒净土文》)作了汇集;彭绍升对魏译本也作了删节,称之为‘节本’。再加上清咸丰年间的魏莫申(音)汇集的一本,一共形成有八个汇集本。但是这些汇集本都有缺陷,特别是有些汇本,好些文句是汇集者自己写进去的,与原译本不符。有鉴于此,先师夏莲居居士才又汇集了一本,也就是现在大家所看到的这本《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这一本是抗战日本投降之后才定稿的,是最新的,
 楼主| 发表于 2016-8-3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今成为佛教界公认的一个善本。我所发心注解的也正是这个善本。



一旦‘法运’到了,有些经典也就应运而生了,所以这个善本的出现与‘法运’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常常也感叹,后人的因缘比古人强的地方也有,这部善本的出现就是一个说明。再比如,当年智者大师听说有《首楞严经》,他整天向西顶礼,希望他能读到《首楞严经》,还是智者大师呢,但他一辈子也没能看到《首楞严经》。他是隋朝人,而这部经直到唐朝武则天时代才传入中国来。好困难呀!是搁在肉里藏著带进来的,经过手术从肉里才取出来。所以,我们今天读《首楞严经》,读得很方便,不知道当年来之不易呀!所以说,有时候后人的福报还胜过古人。今天这部《无量寿经》善本的出现,确实是我们当代人的一种殊胜因缘福报。善本的出现,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它是关系到今后众生得度的一件大事。我们谈到《无量寿经》,当然就要依据这部善本,我所注解的《无量寿经》,依的也是这部善本。



我们研究这部经,首先要研究经的玄意,而不是一上来就看这经的正文。要先深入研究这部经有几重玄意。天台宗为解释各经内容之深义,立有五种义解法:



第一,释名。就是一部经为什么它叫这个名子,这个名子有什么含义。



第二,解体。就是一部经,以什么为体。我们知道谈实相的才称作‘了义教’,不谈实相的就不是‘了义教’。它是以什么为体?它是不是谈实相的,是不是以实相为体?这就叫‘解体’。比如   《阿弥陀经》,蕅益大师便指出:此经的体就是实相。



第三,明宗。阐明一部经的宗是什么。也就是此经的宗旨是什么。所谓‘宗’,就是修行的要径。宗就是告诉你修行的路应该怎么走。‘宗’分三层意思:一是修行的要径,重要的途径怎么走。二是契合本体,契合实相,契合真如的关键。三是‘六度万行’的纲要。因此我们了解‘宗’是很重要的!



第四,论用。要知道一部经的作用是什么。



第五,判教。知道它属于哪一教。



在《净土资粮》中谈到了《阿弥陀经》的宗,它的宗是‘信、愿、持名’。《阿弥陀经》称为小经,《无量寿经》称为大经。这部大经以什么为宗呢?大经就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宗。大经、小经,实际上是一部经。古德有时称为‘大本、小本’,《阿弥陀经》被称为‘小本’或‘小经’;《无量寿经》被称为‘大本’或‘大经’。就《华严经》而言,《法华经》就是‘大经’;《无量寿经》就是‘中经’;《阿弥陀经》就是‘小经’。是属于‘华严’的同类。



既然知道了这部经的宗旨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那么什么是‘发菩提心’呢?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呢?这个‘菩提’可以翻译成‘道’,‘菩提心’就是‘道心’。也可以说是‘正觉’、‘佛’。发心是因果关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菩提’就得‘菩提’。佛法是心地法门,不是别的,完全是你心地上的事情。你如果发了‘菩提心’这个因,必然成就‘菩提’的果。通俗地讲,这个‘菩提心’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这三者圆融为一体的心。三者为一体的,不是大拼盘,而是‘三即是一,一即是三’。



再深入地讲,如《往生要集》所言:菩提心分为二种:一种叫做‘缘事发心’。一种叫做‘顺理发心’。就是顺著这个实际的理体而发的心。这两种发心正好与密教相合:这个‘缘事发心’,在密宗称为‘行愿菩提心’,即所发的广度众生的种种大愿,是随著事而发的心。第二种‘顺理发心’,在密宗称为‘第一义谛菩提心’或‘胜义谛菩提心’。名词虽然不一样,但显密圆融起来,这两种叫法是一致的。据我本人发现,在密教里许多不好懂的地方,都能从这个显教的大乘经典里找到根据。



所谓‘随事发心’,就是烦恼无量誓愿断(法身成就之因)、善法无量誓愿修(报身成就之因)、众生无边誓愿度(应身成就之因)、佛道无上誓愿成(求证佛果之因)。这样一个发心,搁在一起就是成就‘无上菩提’的因。这个因果是不可思议的!正如经上所说:‘发心毕竟二无别,二心先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初发心与最终成佛,两者是无分别的,一切平等吗!虽然是一切平等,但先发心与后成佛的那个心比起来,前者难呀!为什么呢?因为众生都在迷惑颠倒之中,在这种情况之下,你能生起一念清净的正信之心,是极不容易的呀!所以说:‘如是二心先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不是为了救自己)‘是故我礼初发心’(所以我要顶礼初发心的人)。我们不要轻视自己,真正发了菩提心的人,我们就叫他初发心菩萨,称菩萨了。你要学般若,就称学般若菩萨。你应受顶礼,给你顶礼的人都是菩萨,都是菩萨给你顶礼。



真是如此,这个心的果报,当然成佛。种菩提得菩提,虽是菩提,但华报生净土,是先生净土,然后成佛。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个菩提心的心量是广大无边的,长远无限的,所以能感得广大无边的依报净土、长远无量的正报寿命。这样的一个果报,除非是发菩提心,否则不可能承当得起。这是‘缘事发心’的心相。也就是我们的‘四弘誓愿’,在密宗称之为‘行愿菩提心’。这个发心相对还是比较容易的。



第二种,所谓‘顺理发心’,就是真正信解‘诸法皆如幻梦’的道理。也就是《金刚经》上所讲到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要是真正发心之后,就会把一切的事情都看得如梦如幻、如泡如影。也就不会对此执著而较真了。我常给大家打比方:见到这一切功名富贵、一切一切妻儿老小,都只当成是肥皂泡。因为一切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灭掉的,所以没有什么可留恋的。要知道一切事物没有灭的时候其实就是虚妄的,表面肥皂泡是个球,但根本就没有球的存在,当你认为存在的那一刹那,其实当体便是虚妄的!不要等泡灭了才看出它的虚妄性。一切都如梦幻,一切就是指‘诸法’,它包括了世间、出世间的一切事情。有的人修定得了点境界,出现了一些奇异功能,于是便觉得这是得了真实受用,
 楼主| 发表于 2016-8-3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这样认为就耽误了大事了。要知道一切皆如梦幻,你依然还在诸法的范围之中,所以是非有非无的。



大家习惯于执著,不是执有就是执无。要是‘有’就不可能是‘无’;要是‘无’就不能是‘有’,这是形式逻辑思维而不是辩证思维。诸法实相是离于有、无的!佛法难懂之处就在于此。经中一讲‘无’,于是大家就以为什么都没有;以为一切色都是空,那么既是如此,这些摆在眼前的东西怎么不空呀?经中的真正意思是,有与无都离开,而是‘非有非无’的,是离言绝虑的。离开了言语,用言语是表达不出来的!如以电视来说,它是把一个图像分成许多小格,汇集到电视萤幕上,从而形成完整的图像。如果是一个完整的图像传送过来是不可能的。同样的道理,佛法要想全部用语言表现出来摆在你面前,也是不可能的。也等于给你分成了许多小格子,还需要你像电视一样把它们还原,通过你的还原才能显现出佛法的真相。所以,什么开悟?所谓‘开悟’,就是你跟佛同步了,你能把零散的小格还原成完整的图像,这就是开悟了!



发菩提心不仅是‘离言’的,还是‘绝虑’的。不是思虑所能达到的。用研究、用思想的方式,那是意识而不是绝虑。既是意识,那就是分别识,凡是分别识都是错误的。我们要修佛法,就是要成就,就是要转识为智,把这个识转成智慧才是成就!现在,人都是在这意识分别中修行,所以《四十二章经》说:‘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离言绝虑的,非思虑所能及的。从此去信、去理解,发广大心,不见有烦恼可断,不见有善法可修,善法与烦恼都是平等。然而它不是没有可断、可修的,虽然知道要度无边无量的有情,可是不存能度和被度的心,能随顺于空无相、随顺于无愿。就如《金刚经》所说的:‘如是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由此可见,这样地发心是不可思议的!是真正明白了顺理发菩提心的心相,也就是《金刚经》的境界!



这个‘随事发心’,是可以退转的,这是因为不定性的人也可以‘随事发心’的结果。所谓‘不定性’就是指道心不强,还没有定性,愿心忽升忽降的人,这样的人也能发心。而‘顺理发心’就没有退转可言,因为凡是顺理而发心的,肯定都是菩萨性的人才能发起,已经决定是大乘心,以菩萨为性,这样的发心功德无边!



所以,什么是‘菩提心’,我们通过元晓大师(唐朝高丽国的大德)的话,知道这个发心有多大的功德:‘设使诸佛穷劫演说彼诸功德,犹不能尽。’一个人发了菩提心,即使诸佛拿多少劫来给你讲说他的功德,也还是说不完的。所以这个发菩提心的重要性就在于此。再有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也说:‘发菩提心是诸善中王。’什么是‘善中之王’?彭二林居士在《无量寿经起信论》中说:‘是知菩提心者,诸佛之本源,众生之慧命。才发此心,已成佛道 。以与佛智、不思议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相应故。’菩提心是什么?是诸佛的本源!诸佛都是以菩提心为本的;是众生的慧命。你发了菩提心就有了智慧的生命。咱们只知道这个寿命,可你还不知道自己有慧命,其实你若真正修持,发心之后,你就有了慧命。才发此心,你就已成佛了,正如经中所言:‘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由此可见,净土宗是圆教,是最圆顿的教,不立阶梯,直下成佛!《无量寿经》中讲‘三辈往生’,不论上辈还是中辈、下辈,都是因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结果。由此可见发菩提心的重要。



很多人都对密宗感兴趣,其实密宗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她强调发菩提心。修密宗之所以成佛快、得果大,就是因为发菩提心的关系!我们对此可以用密宗的经典作以引证。《菩提心论》说:‘此菩提心,能包括一切菩萨功德故。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国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事。’现代科学界最新发现:一个细胞包括了一切细胞的资讯,细胞间不是隔裂的,一跟一切都是贯通的。发菩提心也是这个道理,你发心就包藏了一切菩萨的功德。若修证就会出现,现在之所以没有出现,是因为你没有发心,一旦发心于修证中就会出现,你则成为一切有情的导师。若归本,那这个发心的本是什么呢?就是‘密严国土’。就是‘大日如来’的国土,在《华严经》毗卢遮那称‘华严世界’,也就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也就是‘密严国土’。只要发了这个菩提心,你不用下座,就是坐著便能成就一切事。一切佛所做的度化众生的愿都能圆满成就了。这是极其赞美了发心的功德。另一部密宗经论《菩提心意》又说:‘菩提之心是成佛之本,大事因缘莫过于是。’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佛为什么出世?就是这大事因缘。这个大事因缘就没有比发菩提心更大的了。谁能真正发起了菩提心?这是了不起的事情!我们看经中常常说的,有多少多少人发菩提心,证明就是难得呀,记载下来。发了菩提心,就会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与《弥陀要解》以及《净土资粮》所讲的信、愿、持名是一致的!



下面我们再说说,为什么只提倡要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其中有许多原因:



第一,在一切方便之中,用蕅益大师的话讲就是:‘一切方便之中,求其最直接、最圆顿者,莫若念佛。’最直接,张口就来,而且最圆顿,这一句佛号功德无量,‘莫过于念佛求生净土了’,因为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至稳当者,莫过信愿专持名号’,所以这是比较来比较去,最简单、最圆顿、最直接、最稳当的!



第二,最为稳当。对此大家要注意!我们这个修持,不要搞得很冒风险。现在许多修密的人,得了神经病,发狂昏乱,不是一个两个人,也不止三个四个人犯。如果这么修就不稳当,莫若专持佛号。又‘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它是由于万德成就,才成了‘阿弥陀佛’,为什么成就了呢?因为种种功德都成就了,种种誓愿也都成就了,所以这个‘阿弥陀佛’的名号也就成就了。这个名号是万德所产生出来的,因而我们念这个佛号,就把德给召来了。比如我这有一串念珠,是由种种的宝所成就的,
 楼主| 发表于 2016-8-3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这串念珠中当然也就包含了种种的宝。如果其中有珍珠、玛瑙所成就,那么这串念珠肯定包含了珍珠和玛瑙。同样的,这句佛号由于是万德所成就的,所以这句佛号就包括了万德。念佛就是借这句名号把这万德便叫了出来。



再打个比方:人们修房子,房顶上有个师傅,房下有个徒弟,师傅说‘我要瓦刀!’,徒弟就拿瓦刀上去;‘要灰浆!’于是又把灰浆送上去;‘沙土!’,沙土就又上去了——名子吗,你要什么来什么,这就是以名召德。念‘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召来的是什么呢?召来的是阿弥陀佛的万德。所以,持名不必再需要观想、参禅等等。最简单、最直接不过了!《圆中钞》说:人人都有嘴,人人都有心,初发心的凡夫,你只要有嘴,就可以只持名号,不论是困还是忙,是动还是静,行、住、坐、卧都可以修,所以最为方便啊!尤其是现在,大家都很忙,让大家一天上三课,每课三个小时,那你的生活家庭就没法照顾了。而现在你完全可以在生活之中、劳动之中、在排队之中......你都可以念佛。我常说,咱们就是要变废时为有用时,即不管你是男是女、是智慧是愚痴、是有地位还是下贱,都可以如元晓大师在《游心安乐道》中的话:咱们所造的这个恶业,是从妄想生的。它没有真实的根,所谓‘妄想’就是虚妄;所谓‘无明’就是没有无明。那么咱们为什么成为众生,是因为‘无明’。而《心经》不是告诉我们‘无无明’吗!正如《涅槃经》也讲到的:当佛就要涅槃之前,入了种种的禅定,入了种种的世界,给大家找‘无明’,但最后告诉大家,找无明不可得!没有无明!所以众生所自造的一切恶业,都是从妄心生的,因而是虚妄的。



念佛的功德是从真心而起的,从妙明真心起来的。真心就像太阳,妄心就如黑暗,不管黑暗持续多少年,哪怕是上千年,只要光明一现,黑暗就消了。所以念佛就是用真心去破妄心,这是很直接的,是不是!正如《观佛三昧经》上所讲:释迦佛去度自己的父亲,教父亲念佛,于是父亲就说:‘诸佛的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谛,这些为什么不让弟子我去修呢?’佛的父亲在佛面前也自称自己为弟子。于是佛就告诉他:‘这些不是不好,但并非凡夫所行境界’。凡夫做不到的,所以才劝他行念佛三昧的方法。释迦牟尼佛在劝说他的父亲时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很大的臭树林,我们闻著都生病,里头只要长出一棵旃檀,整个一百多里的林子便都变成香的了。这个念佛法门就是如此。你种种的烦恼妄想就如同一个大臭树林子,但只要你念佛,它就转变了。这与我们刚才所讲的太阳破黑暗的道理一样。所以咱们通过譬喻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念佛法门。



再深入一点讲,就是念佛的功德。念佛中,能念与所念都是实相,所以《弥陀要解》中蕅益大师说:‘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一切能所),无非实相之印之所印也。’无量光横遍十方,阿弥陀佛称为无量光佛,无量光十方遍满,横满空间。无量寿,即是寿命无量、时间无量,竖穷三际: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有。这个宇宙的存在不就是因为有时间和空间吗!而阿弥陀佛在空间上即是无量光,在时间上又是无量寿。横竖都交彻。横竖交彻就是无量光,就是法界的本体遍布虚空。三际一如就是无量寿,是法界的本体。那么把这个本体作为阿弥陀佛的身、阿弥陀佛的国土,所以‘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就是法界的本体,也就是众生的本来理性、众生的妙明真心。对此,夏(莲居)老说过:‘一声佛号一声心。’你念一声佛号的时候,就是你的妙明真心的体现。持名就是始与觉合本。念佛是始觉,众生在不觉之中,无明妄动而不能觉悟,开始念佛了,就是开始觉悟了!念的是什么呢?念的是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无量寿是众生的本体、是咱们的本觉。始觉一念就合了本觉,始觉与本觉就合二为一了。



始觉很重要!始觉要合本,咱们念佛就是始觉合本的最直接的方法了!始、本不二之后,当下虽是众生你也就是佛了,因为这时的众生与佛不二!所以‘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你念‘阿弥陀佛’,一念相应,离开了能念与所念,清清净净的‘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你当下就是佛呀!如此一念一念地下去,念念相应了,你就念念之间都是佛了。这就是殊胜之所在嘛!



我们再用密宗来引证:密宗是很殊胜的(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因而当许多人看到有荤的东西来供佛,便对密宗产生了怀疑。不大好懂,但是对于殊胜的密宗,我们不能随便就加以批评!(编者注:供养之有无在于一心,以何供佛并不重要,重在一心。一心诚净即是佛心,何需荤、素之分别。密宗之殊胜即在于此!)日本真言宗高僧空海大德,在显密诸教的教判上立十种住心(指心之十种状态),密宗即被判为‘第十住心’,认为在‘华严’之上。当时,日本的华严宗不服气,到淳和天皇那里告状,天皇就只好把大家都请来。华严宗的大德对空海僧说:‘你立这个十住心,我们华严宗不同意!’空海说:‘我反正是从中国学的这个法来,我就是按此修持的。’于是他就放大光明,这一放大光明,把整个的皇宫都照亮了。这时,反对的人都顶礼而不再反对了。皇帝便也起来向空海高僧献袈裟。所以这个‘十住心’也就被认可而成立了。



日本所传是‘唐密’,为龙树菩萨那一支。龙树菩萨和莲花生大士是一致的,互为师祖。龙树菩萨亲见金刚萨埵得了法,莲花生大士是从阿难那得到的释迦牟尼佛所传的法,并从空行母那里得了法。这两个人都是了不起的祖师!而且彼此间有交流。中国内地的‘唐密’是属于龙树菩萨所传的一支,所以对莲花生上士知道的比较少,而在西藏地区则主要是莲花生大士的传法。日本的兴教大师说过:‘自“阿”字出生一切陀罗尼,自陀罗尼出一切佛。’日本密宗最高的法就是‘阿’字观。越高的法就越简单。大家总喜欢繁琐的,越繁琐便越以为这样的法才是高深的。他不知道,诺那祖师有过这样的话:‘愈高深的法、愈殊胜的法,
 楼主| 发表于 2016-8-3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愈简单!’‘阿’字生出一切陀罗尼,这一切陀罗尼从这‘阿’字生出,这一切陀罗尼生一切佛。所以这一切就从这‘阿’字出来的。又说:‘“阿”字真言,十方佛心。诸佛法身同所加持’。又‘毗卢遮那,以此“阿”字名为秘藏。’又‘三身唯说“阿”字一法,诸广赞此法功德,闻名触耳,诸罪冰消。唱声见字,万德云集。浅观但信,直游净土,深修圆智,现证佛道。’这三身的佛——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只说‘阿’字这一法。你闻到了这个‘阿’字,就会诸罪冰消了;见了这个字,一切德就汇集了。浅浅地观想一下,你只要能这么信,都可以生净土,你深修,有圆满的智慧,现身即可证佛道。极赞这‘阿’字的功德,由此也可知佛号之功德。



兴教大师还说:念佛号功德之好,就在于佛号包括了这个“阿”字。所以,我们修的这个净土法门,它是密教的显说。凡对密宗有怀疑的,到此就不要再诽谤密法了。‘阿弥陀佛’的‘阿’字如此殊胜,就在这一句佛号中,你去念就是了!



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中,一上来就谈‘体’。‘大哉真体,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自性欤。’‘真体’是什么呢?‘灵明洞彻,湛寂常恒’。灵明,不仅是明,而且是灵明,明到了极点,光明至极!彻,透彻,不但透彻,而且是洞彻、彻悟到了极点!是湛寂常恒,这个寂净,是湛然寂净,是常恒的!无生无灭,这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离开一切向背、一切染净,就是我们当人的自性。怎么能恢复我们的自性呢?大哉妙用是什么呢?就是这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就能把浊变成清,把背觉变成向觉。一句佛号,‘齐诸圣一片言,越三祗于一念‘。十方诸圣,文殊、普贤、观音、势至都是诸圣,念这一句佛号,即与他们看齐,称为‘齐诸圣一片言’。‘片言’,就是‘南无阿弥陀佛’!你当下就与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看齐,要有这样的信心。相信你只要念就可以达到这样的成果、这样的功德!如果你不能相信,认为‘我哪有这么大的功德呀?’于是便只以为我这样只是念念,只是种种善根罢了,那么你用这样的心去念,那也就只是种种善根罢了!因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心是这样,你的心与佛的心是一个本体,佛也不能勉强你。‘越三祗于一念’,三大阿僧祗劫通过这一念便被超越了。所以这是顿法!大家要知道,这是极圆极顿之法!这是最后一讲,以此作为对大家的供养。



下面是结束语:我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的宗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个发菩提心有如此殊胜的功德,念阿弥陀佛又是如此殊胜的功德。而且这么方便!我愿大家都能以此遵循这个宗,我们去修持。如果觉得这其中的理深了点,不是那么好体会,那大家就按小经(《阿弥陀经》)的信、愿、持名,完全是一样的!小经有《弥陀要解》、《净土资粮》可以作为参考。谢谢大家!耽误了大家很宝贵的时间。(完)


发表于 2016-8-3 22:4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黄老开示,开宗明义,简单明了
发表于 2016-8-3 22:4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兄发的节奏可以放慢一些,一次太多不容易阅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3 22: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