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51|回复: 6

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一八八0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23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八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八八0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大科第三是宗趣。

  「宗趣」,宗是修行的宗旨,也是修行的纲要;趣是趣向,也就是说目标,我们修学,依照这个方法修学,最后能得什么样的果报。由此可知,修行不是白修,宗是因,趣是果,修因证果。这一会是第三会十住菩萨会,它的宗趣先从「会」讲,就是第三会的宗趣,「以十住行德为宗,摄位得果为趣」,这就很清楚,我们特别要注意行德。佛法确实重行,解重不重要?当然重要,但是它在其次,解在其次,行是主要的。所以在全经是以华严三圣来做代表,毗卢遮那佛代表大方广佛华严,文殊菩萨代表解门,普贤菩萨代表行门。这两位菩萨在本经的地位,华严会上普贤是毗卢遮那的长子,老大,文殊为庶男。你就晓得了,《华严》解行都重要,还是偏重在行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就是华严行的总纲领、总原则。会会都有不同的宗趣,三十九品每一品也有不同的宗趣,这都要知道。十住菩萨行德为宗,摄位得果为趣,摄位就是入位、摄入,你证得十住菩萨的果位。这里是十住,初住、二住、三住、四住一直到十住,位位向上提升,这是修学的果报。

  十住里面的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不在十法界了。不像前面我们念的贤首菩萨,贤首菩萨在十法界,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没有超过十法界。初住菩萨超越了,什么原因?初住菩萨把妄想断掉,妄想就是起心动念,初住就不起心、不动念。那什么境界?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讲的,明心见性的境界。明心见性又是个什么样的境界?他说得很好,你什么时候明心见性,你会跟他是同样的境界,真正见到自性,就是见到真心,见到真心就真心用事了。我们现在是妄心不是真心,为什么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妄心。他真心,真心是清净的,决定没有丝毫染污,给诸位说,什么是染污?起心动念就染污,这是最微细的染污。要知道,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染污,你这一染污就坏了,麻烦就大;所以不起心、不动念,清净心现前。清净心没有生灭,生死永远没有了,这是什么?这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大般涅槃的境界,你证得大般涅槃。第三个是「本自具足」,世出世间一切法本来具足。第四个「本无动摇」,这是说你的心是定的。不像我们现在念头很多,前念灭了后念就生,念念不住。所以这个心是什么心?这心是无常。你看四念处里面世尊教我们「观心无常」,那个心是什么?念头。念头起灭,念头不住,不停住,它在那里生灭。你见性之后,这个生灭的念头没有了,本无动摇。

  最后一句是「能生万法」,能生万法是不是起心动念?不是。起心动念你出不了十法界,这个能生万法是说什么?说你在迷的状况之下。你迷,性不迷,性是大光明藏,是一片光明;可是一动念的时候,它就生万法。我们今天讲的宇宙,宇宙这个现相就出来了,宇宙现相为什么会出来?因为它本自具足,它不是心外的。我们用万花筒做比喻大家好懂,自性就像万花筒,这一动念就像它里面的变化。你只要动,它不就变了吗?你不动,它不变。但是我们看到万花筒不动,它里头还是有现相。真正的自性,不动的时候没有现相,像一片光明,所以很难比喻。一动就像万花筒,你不断的动,它不断的变,千变万化,找不到同样的相。我们今天看的相是心动,动了就是迷了,不动就觉。所以为什么教你修定?修定觉悟,修定才回归自性,自性本来不动,动是错误,这个理很深。所以学佛的人学什么?我们凡夫迷得深,佛有方便法教我们,先放下执着,再放下分别,最后放下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妄想。放下执着你就是正觉,放下分别你是正等正觉,放下妄想你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是佛,你本来是佛,你现在回归你自己的本来,你本来是佛,正等正觉是菩萨,正觉是阿罗汉,这三个人叫觉者,觉悟。六道凡夫都是迷,不觉,为什么?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有。

  色界、无色界虽然苦乐忧喜他断了,这个断不是真断,是他的定功把它伏住,这个断叫伏断,石头压草没有除根。所以它在大乘教里面它不叫禅定,它叫舍受,不叫三昧,叫舍受,真的断掉就叫三昧。佛法里面有三昧,世间法里头没有三昧,舍受是相似的三昧,定失掉了,他烦恼又起现行。所以我们要真断,真断在哪里断?在生活当中断,在工作当中断,在处事待人接物里头断。学什么?不再执着,不再分别。当然你一下断不干净,分别执着降温、减轻,一年比一年轻,一个月比一个月轻,这是真精进,这是大精进。只要这个东西减轻,智慧就增长,为什么?它障碍了你的智慧、德能,也就是《坛经》上讲的第三句「本自具足」。具足什么?《华严经》上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那就是本自具足。这个东西把你的智慧、你的德行、你的能力、你的相好障碍住,不能现前。你放下一分它就透一分,放下两分它就透两分,放到一定的程度,《金刚经》上说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你想想这两句话是什么境界?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初住菩萨的境界。你不能把无明破掉,你的心不清净;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清净。所以你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统统现前了,这不要求,本来有的,果!为什么要学佛?现在人讲的我要求聪明智慧,我要求无量的财富,今天把整个地球财富给你,整个太阳系、整个银河系的福报都给你,太小了,九牛一毛,不值得一提。你只要一见性,你得到的是整个宇宙,遍法界虚空界。所以你要问,你学佛为的是什么?我要得到整个宇宙,给我地球我不要,太小了,这算什么!你只要一见性,初住菩萨就得到了,能生万法,那才叫真实的智慧、真实的福报。

  古德说: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读了《华严》之后,才晓得佛家富贵,天上人间找不到,不能比!你贪那点小富贵算什么!愚痴到极处,你没有法子脱离六道轮回。只要不离六道轮回,
 楼主| 发表于 2016-7-23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肯定还是要堕地狱、饿鬼、畜生。你用贪心来学佛,没有关系,你看阿难就是贪心,楞严会上不是说得很好吗?佛问他,你到底为什么发心跟我学佛?他很坦白说真话,看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生起贪心。他说:你这种相好,绝对不是父母生的,是你修成的,我也希望有这种相好,所以我跟你出家学佛。贪心!那我今天告诉你,你要得到整个宇宙,这是大贪,你不学佛得不到;你要是学佛,你得到是整个宇宙。给你做大梵天王、摩醯首罗天王,那鸡毛蒜皮,不值得一提,要那干什么?我说的话句句都是真话,你只要证得初住你就得无量寿。为什么?「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不是无量寿吗?第一句说的「本自清净」,就是《金刚经》上说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般若现前。般若智慧现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个东西不是向外求,向内求,求明心见性,只要见性什么都得到,什么都具足。真能得到吗?能,为什么?是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不是外来的。外来的就不容易,本自具足,把障碍去掉,它自然就现前了。

  你才晓得,佛菩萨,包括阿罗汉,绝对不会轻慢一个众生,绝对不敢对一个众生无礼,为什么?他知道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现在虽然堕成众生身,他的性是佛,他的真面目是佛。在六道里受生,那是他的假面目,不是他的真面目,他真面目是佛,所以他尊敬。凡夫不知道众生是佛,产生贡高我慢,这错了;他证到阿罗汉之后,他就会很谦虚、谦卑。谦卑是性德,谦卑才是真正的自尊,自尊必定知道尊重别人,尊重别人就是自尊。傲慢是烦恼起现行,贪瞋痴慢自性里头没有的,这个东西必须要把它舍弃,要把它放下。学佛没有别的,就是学明心见性。我们今天用什么方法?我们用老实念佛。为什么你不能成就?因为你不老实,虽念佛不老实。怎么不老实?你有贪瞋痴就不老实,你念佛里头夹杂着自私自利,夹杂着是非人我,夹杂着贪瞋痴慢,所以你不老实。老实念佛,哪个人不成佛!各个都回归他的佛位,这个要知道。

  也许诸位同学要问,十住行德是什么?我们要怎样修十住行?十住菩萨的行德跟初信位菩萨的行德,没有两样,全都是修十波罗蜜,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是六度,后面再加四个,方便、愿、力、智。初发心就学这个,十住还是学这个,后面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统统修的是十波罗蜜。不同的地方呢?初信位的菩萨修这十个法门,妄想分别执着都没有放下,没放下;初住菩萨修这十条,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了,这个不一样。往上去,当然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统统都放下了,差别在哪里?差别在无始无明习气断掉的成分不相同。而无始无明这个习气,是没有办法用什么方法去断的,没办法。怎么断?不理它就好,有也好、没有也好,不要去理它,自自然然断掉,所以这叫无功用道。十信位的菩萨是有方法,那是有方法去修;十住以上没有方法,他不起心、不动念还有什么方法!随着时间慢慢自然它就没有了。

  初住菩萨就有能力在十法界,随感,随众生的感他就应化,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应以佛身得度他现佛身,应以比丘身得度他现比丘身,他得大自在,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面讲的三十二应。应,不离本处,能够遍十方遍法界,哪个地方有感,那里就有应,有这么大的能力,为一切众生现身说法。现身说法,他还会不会起心动念?给诸位说,没有,决定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着!这个要懂。不懂没有关系,后面一遍一遍的来说明,你慢慢去体会。不懂不要去想,愈想距离就愈远,为什么?想是妄想,放下妄想你真正契入,你就真懂得了,只要有妄想就不行,这是佛法。佛法里面确实有最高的科学,科学说什么?拿证据来。拿不出证据就不合科学,科学的精神就是要证据,成佛得拿证据来,证据向谁拿?找成佛的人。譬如你入定,你这个定的功夫能够到四禅八定,六道里面的事情你就看得清清楚楚,你拿证据来,这证据拿不出来。可是我要知道,我看到的是真的还是假的,我要找谁来作证?找个也有这样的定功,我就向他请教,跟他讲我看到的境界,他跟我讲,对,没错,我看到跟你一样。然后再找第三个人,那个人也有这种定功,你去问他,他说我看到的跟你们两个人一样,这证据。而且它平等,只要你把执着放下你就见到,它怎么不是科学!高等科学。科学家要用仪器,佛法不用仪器,仪器永远找不到真相,为什么?分别执着没放下,你怎么能见到真相!所以开悟的人要找祖师大德给他做证明,祖师大德他是开悟的人,你说出你悟入的境界,他知道,你一提他就了解,他给你印证。印证他就是你的老师,你就是在他会下开悟的,他给你做证明。佛成佛了,要找别的佛给他做证明,它是讲要证据的,所以佛法讲信解行证,后头有个证,没证不行。我们这里讲宗趣,趣就是证,这就科学精神,你要说佛教是不科学的,那信解行证,证,科学讲得通。这是会,第三会。

  「二品」,这品「升须弥山顶品」,这一品它的宗趣是什么?「以严处请佛赴感为宗」,你看它的宗旨是什么?严处是什么?处是道场、处所,严是庄严。我们要搞一个很庄严的道场,请佛,请佛来为我们讲经说法,这是这一品的宗。「根缘契合说法为趣」,你请佛来的目的干什么?请佛来目的为我们说法。庄严道场是因,佛到我们这里来说法是果,这是这一品。所以这一品里面讲庄严道场,我们要学,学了之后要跟它一样的庄严,我们就能请得很多佛菩萨来教导我们。你看看忉利天宫,须弥山顶就是忉利天宫,忉利天宫是如何庄严道场来请佛说法。是不是佛一定要你道场庄严,他才来?不是的,庄严道场是对佛的恭敬,恭敬他就起感应道交。印祖说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庄严道场是从外表上、形相上说,最重要是他那个诚敬的心。如果外面做得很庄严,再庄严,诚敬心没有,那是假的;如果外面什么庄严都没有,就是个诚敬心,
 楼主| 发表于 2016-7-23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菩萨都来。

  这就是章嘉大师过去讲的,「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你真有诚意,你庄严道场,你自然会尽心尽力,没有这个条件,没有关系,真诚心就感得佛菩萨来临。道场里面设的种种庄严,它另外有个意思,这个意思是什么?是教一般人对佛菩萨要有恭敬心,是影响大众。因为一般大众对老师不知道恭敬,我们做出样子给他看,是这个,用意在这个地方,真正感得佛菩萨来的是自己的诚敬心。所有一切的设施,是教导一些人,他还没有觉悟、还不懂得,教他对于老师要知道尊重,做给别人看的,所以为人演说。根缘,根是根性,缘就是机缘,根到清净了,缘成熟了,这是契合,自自然然感得佛菩萨应化。这是这一品的宗趣,宗趣就介绍到此地。

  底下这段《论》,李长者的《合论》,也非常的精彩。前面是清凉大师给我们的教导,我们再看看李长者,都是入华严境界的大德。长者说「此十住位中有六品经」,前面清凉大师也是这样跟我们介绍的,像这样我们念念就行。第一「升须弥顶品」,第二「顶上偈赞品」,第三「十住品」,这是正说,第四「梵行品」。《华严经》上有两品是菩萨行门,就是戒律,前面我们读过「净行品」,净行品是戒律,十信菩萨修的;这个地方我们又看到「梵行品」,十住菩萨修的,梵是清净,清净心。第五「发心功德品」,也叫初发心功德,这是赞叹发心功德不可思议。这个发心是菩提心,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真诚心。真诚是菩提心之体,清净、平等、正觉是菩提心的自受用,慈悲心是他受用,对待一切众生大慈大悲。这个心一发出来就是初住菩萨,就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无比的殊胜希有。第六「明法品,如是六品共成十住法门」。这就是第三会,这先把六品经介绍出来。

  下面长者的解释,「将释此品,义分为三」,它分为三个段落来介绍。第一个「释品来意」,第二个「以处表法」,第三「随文释义」,我们在这个经本里面统统都能够看到。现在先看第一「释品来意」,这一品怎么来的?把《疏》跟《论》合起来看,我们对于《华严经》的大意就会更清楚、更明了,看两个老师的讲法。「明前于普光明殿人间地上,成十信之心已终」,十信圆满,终就是圆满。前面的修行是在普光明殿,普光明殿是在人间、是在地上,我们今天讲的在地球上,你在地球上修行已经圆满,圆满当然要向上提升,从地面提升到须弥山顶。「此妙峰之顶」,妙峰就是妙高山,「明从十信入十住,入位之升进故,此品须来」,那这品经不能少,给你说明须弥山顶表什么意思?表你从十信位修圆满了。第十信的菩萨就是贤首菩萨,放下了起心动念,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起心、不动念,十法界没有了。十法界没有了,是什么境界?一真法界,华藏世界现前。他脱离十法界到一真法界去了,把这个比喻作须弥山顶,不是真的须弥山顶,这意思要懂。所以这品经就有由来,必须要说它才能接得上,这是说明这品为什么要来、为什么要说。

  第二讲表法,以处表法,处是须弥山,「以处表法者,明此山于七重金轮围山,七重大海之内,出水高八万四千由旬,纵广亦尔,四宝所成」。这前面都说过了,跟清凉大师讲的没有两样。不过他这里说的什么?说的就是古印度婆罗门教,许多宗教里面讲的宇宙,他是不是讲错了?这个话我们不能说。须弥山到底在哪里?讲的七重金轮围山、七重香水海,这是古印度人的宇宙观。现在一般学者称什么?这神话,神话我们该不该相信?神话从哪里来的?神话从四禅八定里头来的。我们没有得定,我们凡夫看的世界,跟有定功人看的世界不一样,就像什么?像现前我们这个世间,有一些特异功能的人,你说这个有没有?有,他真看到一些东西。我们人看不到,他能看到鬼道,他能看到天道,能力大小不一样,看到范围广狭也不一样。这些特异功能多半他是报得的,就是与生俱来他就有。会不会失掉?会失掉。我遇到过,很年轻,二十出头的样子,一般人称他的眼睛叫X光眼,佛法里称为天眼通。他有能力看你的内脏,你也不必脱衣服,他看到你内脏里面活动的情形。如果有疾病的话,他会给你指出来,你什么地方有毛病,他说得真准确。我是过去在洛杉矶讲经,遇到了中国有十几个特异功能,派到美国去参学;美国也有,我在美国也碰到过,美国人。我讲经他们也来听,同修当中有人好奇,就向他们请教,每个人都让他透视,看看身体状况。我们有位同修给他看了之后他就指出来,他说你曾经得过肺结核,肺病,现在钙化,没有问题了,但是还有个疤。里面,不是在外面,指出那个部位,他真的把她吓到。为什么?这桩事情是她的秘密,她跟她的先生结婚那么多年,小孩都很大了,没有告诉她先生,是在她结婚之前真的得肺病,被他说穿了。所以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

  然后我们就问他,你这个能力,他说与生俱来的,会不会失掉?会,年岁大了,接触外面境界多,妄念多了,能力就失掉;如果保持着清净心,不受外面干扰,他这时间就能保持长久。所以这种能力是属于与生俱来,有这种人,少数。另外一种人,修行人,修定的,修定他得到这种能力,定,他能开智慧、能发通。不但佛家有,道家也有,修学其他的法门也有,能力大小不一样。在这么多年来我们接触得很多,这不是假的,所以他们看世界跟我们看世界不一样。可是我们从科学里面推理得到一个结论,就是我们现在眼见的能力非常有限,我们知道我们离开光波就看不到东西了。阳光、月光、灯光这个光波是相同的,我们只能看到这段,比这个光波长的看不见,比这个光波短的也看不见。而实际上比我们能见的光波波长的很多,短波也很多,如果我们真有一天有这么个能力,所有不同光波你统统都能看见,这个世界马上就变样子,就不相同。

  从这个道理上,我们就能够得出一个结论,古印度这个不是神话、不是传说,是他们在四禅八定里面见到的宇宙,这么说出来。可是佛菩萨见到的宇宙比他这个更大,
 楼主| 发表于 2016-7-23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在讲经借用他们所讲的这叫俗谛,随顺世间人他们的知识来讲,好讲话,他也很容易懂。如果随顺佛来讲,佛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些东西统统不存在,他就不懂了。佛看到更深一层真相,这现象怎么来的,佛知道,是更深的禅定,观察到物质的来源。现在科学家用精密的科学仪器,也发现物质是假的,不是真的。钟茂森居士给诸位做过讲演,西方最近科学的发现,物质是无中生有,实际上是不存在,所以科学家承认宇宙之间只有场存在。场是能量,物质是能量变现的,变现成物质,物质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我们今天看的物质现象,实际上是一种虚幻、不真实、相续的相续相、相似相续相,念念不住。佛讲无常,这话讲得太好了,无常就是没有一个现象是常住的(也就是是存在的),剎那剎那在变化。真的就像我们看电影,看银幕上的画面,银幕上画面这个我们知道,剎那剎那在变化,它是无常的,看底片是无常的、画面也是无常的,这是佛经上佛讲的诸法实相。可是四禅八定,他认为这现象还是正常的,他认为是真的,他不知道是假的。所以佛经里面有哲学、有科学,佛随真谛说的才是真话,才是事实真相,大乘教里说得很多。我们一看此地,这是世尊的方便说,世尊随顺众生所知所见而言。

  四宝前面说过,宝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矿物,这里有金、有银、有翡翠、有水晶,这是代表,可能是这四样东西它多,比例占多,其他还有许多杂宝庄严,成分可能少一些。下面讲「东面黄金」,须弥山的东面黄金很多,「西白银,南吠琉璃」,琉璃就是翡翠,绿色的玉,「北玛瑙」。我们在前面曾经跟诸位提过,这个跟清凉大师讲的不一样,清凉大师在《疏》里面给我们讲,东面是银,南面是琉璃,西面是水晶,北面是黄金,跟这里说的不一样。像这些地方不要去辨别,佛教给我们学佛要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就对了。山里面矿产很多,可能是四面它统统都有,说多少,我们只能够这样想,成分比较多一点,东面黄金比较多一点,清凉大师东面白银比较多一点。从这两个合起来看,宝山上到处都是希有珍宝的矿藏。

  「上有四埵,埵有八辅天众,四八三十二,中心名妙高顶,天帝释在其上,居宝宫殿,通为帝释天,三十三天总以帝释为主」。这段清凉大师省略了,这是把忉利天大致的形状,长者给我们做了个描绘。须弥山上有四埵,四是四方,须弥山的四方,埵是突出的地方,这个山好象突出一个小的山顶,大山它有小的山顶。这个小山顶,埵有坚固凝聚的意思,就是我们讲山头,这话大家就好懂。须弥山四周有四个山头,这四个山头每个山头有八个天王住在那里,四面就是四八三十二,每一方都是这样。帝释天,就是忉利天主,他在当中,所以合起来称为三十三天。这个意思就好比是个国家,当中是中央政府,四边每边八个天就好象是省分一样,中国人讲省,外国人称州,它有三十二个省。每一省省长就是天王,统统都是以忉利天王做他们的总领导人,所以总以帝释为主。这是说明忉利天也叫做三十三天,三十三天就是忉利天,是一层。有很多对佛法没有深入研究的,他就搞错了,佛家讲天有三十三天,那就错了,三十三天就是第二层忉利天。往上去是夜摩天。所以天有二十八层,不是三十三层。甚至很多学者引用佛的说法,都把意思搞错,佛家讲天有三十三层,错,三十三天是第二层。

  二十八层天也不是佛教说的,比佛教早五千年的婆罗门教,婆罗门教都修四禅八定,他们见到的。六道轮回是婆罗门教讲的,释迦牟尼佛承不承认?承认,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也见到了。我在讲席里做过多少报告,曾经都提到这个问题。六道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六道?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这些婆罗门教没说到。他们的定只能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再不能向上提升,原因是什么?分别执着没有放下,所以他最高就到这里,再不能提升。四圣法界他们没有看到!他们的神通,我们讲天眼、天耳、他心,甚至于到宿命、神足,只限于六道这个范围,他不能够超越六道。

  佛在恒河边上,大树底下入定,他给我们做示现,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了,这一放下就是所谓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宇宙之间世出世间法彻底明白,这不要学,彻底明白了,六道怎么回事情,佛知道,六道之外的统统都知道。那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三十岁,这就示现成佛,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德能、相好。惠能大师开悟的五句话,那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境界,惠能大师放下之后,那个境界也是释迦牟尼佛的境界,他们证入的相同,没有两样。一个是以佛身示现,一个是以比丘身示现,他出家做比丘,在中国,应以比丘身得度他就现比丘身;世尊在印度应以佛身得度,他就示现佛身,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佛法学跟不学,有没有关系?没有关系。学了,这我常说,学了之后要放下,如果不放下都变成外道了。变成什么?世智辩聪,用佛法的术语来讲,就变成所知障,障什么?障碍你明心见性。什么东西障碍?分别执着。所以你要把你所学的,把分别执着放下,你学的就不是障碍,也变成了真实智慧。没有放下分别执着,全叫所知障,或者称之为世间的聪明智慧,就是六道里头的,出不了六道,这不能不知道。佛法跟世间法的差别就在此地,世间法跟出世间法的差别也在此地,这不能不知道。

  我们学《华严》,我们念佛修净土,如果没有放下分别执着,世间佛法,能不能往生?不能。什么时候往生?什么时候放下执着就往生;执着放下少分,生凡圣同居土;真的完全放下,生方便有余土;分别放下,生实报庄严土,怎么会一样!坚固的执着,对世间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统统没有放下,念佛不能往生,那叫世间佛法,你来生可以得人身,来生或者可以生天,出不了六道,这个不可以不知道。如果学佛,心里面有严重的贪瞋痴慢,果报在三途,人身都得不到。好处在什么地方?阿赖耶识里面有佛的种子,你到哪一生、哪一劫有机缘又遇到佛法,这个种子会起现行,什么时候放下执着,
 楼主| 发表于 2016-7-23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时候就往生,就这么个道理。所以障碍不在外面,外头没有障碍,障碍在自己。你要问,我这一生学佛能不能成佛?不要问别人,问自己。你学佛无论学哪个法门,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只要能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你就成佛了。

  下面长者很慈悲,给我们介绍帝释有四个名字,「一名天帝释」,我们中国人常常称,实在讲中国人称的玉皇大帝就是天帝释。「二名憍尸迦,三名释提桓因」,这里头应该加个字,因果的因,释提桓因,「四名因陀罗」。我们在这本子上看到的是省略的,释提桓,可是你看李长者的《合论》里面是释提桓因,它多一个字,应该要用释提桓因。意思总的说,「大意名能主」,这几个意思都相同,能主。「为能为诸天作主故」,诸天就是三十三天,三十二天对释提桓因都尊敬。像中国古代这些诸侯尊某个国王为天子,很有这个味道,尊重他,有疑难问题一定向他请教,由他做最后的决定。所以他是三十二天的共主,包括他自己称三十三天。「此妙峰山,四宝合成,诸天宝宫殿,在上庄严,故为妙峰山」,这些意思都好懂,跟前面清凉大师的介绍大同小异。

  后面这些是清凉大师没有说的,长者给我们补出来,这些都是佛学里面的常识。常识里面有很多,都是古印度学派和宗教里面常常说的,这刚才讲的他们在定中所见到的境界,我们不可以看它作迷信,不可以看作神话,这样看法我们就错了。但是这些与佛法,老实讲关系不大,不重要,佛法重要是教我们放下。「此山之外,七重金山,及七重大海,广量」,山跟海的量都广大。有「金翅鸟」,这金翅鸟是八部鬼神里面的一种,这鸟是真大,「两翼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两个翅膀张开,张开有多大?三百三十六万里。你们有没有看到这么大的鸟?如果真的这个鸟飞到我们这个地方来,可能它的翅膀张开,那边是在美国,这边是在中国。我们晓得太平洋现在距离西岸到东岸,我们这边是西岸,美国那边东岸,太平洋,现在飞机飞行,常常飞我们知道,差不多就是一万公里。它这里说三百三十万里,这个里到底是什么里?印度的里,应该是的。印度的里,是不是比现在的公里要小很多?现在公里是一万里。不过从印度去美国距离比我们远,我们中国比较近,因为它还有印度洋,它要通过印度洋、太平洋,是比较远,但是也差很多。

  所以说这个鸟之大,这个鸟肯定不在我们地球上,这是讲什么?讲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讲银河系。多少个银河系?黄念祖老居士讲十亿个银河系。十亿个银河系那金翅鸟就不大了,要是地球来讲它很大,它两个翅膀张开会把地球包起来,它有这么大。「迅疾能飞」,它飞得很快,「一鼓翼」,鼓翼是翅膀只是摇一下,「万万九千里」,你看它飞的速度,翅膀摇一下万万九千里。要飞多久?要飞「七日七夜」,才飞到顶,才飞到须弥山顶,你就知道须弥山有多高。「其山在大海之中,形如腰鼓」,腰鼓是两头大当中细,这是腰鼓,它说须弥山的形状像这个样子。「崒然高耸,非以手足攀揽之所能登」,这就是说须弥山,决定不是凡夫能够攀揽登得上去的,不可能。你看金翅鸟要飞七天七夜,它的翅膀动一动万万九千里,你就想须弥山多高,所以这绝对不是在地球上。我们晓得,地球,佛经上讲这是四大洲的南赡部洲,它所讲的香水海,那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太空。你要想真正了解这个状况,一定要入定,定中突破空间维次,看到这个现象。但是你要记住,佛说的一句话,总的指导原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婆罗门教里没有的。

  说出这些比况不是重要,重要是下面,这表法的,「为表此十住法门,创生如来智慧之家,为真佛子」,这话重要,用这个来表示十住法门高!十住法门好象在须弥山顶。你今天证得十住位,你是真正生如来家,真正是佛弟子。我们常讲入门、登堂、入室,我们今天有没有入门?没有。什么是入门弟子?入门是入了大门,佛家的大门。这是讲从前,不是讲现在,从前富贵人家,大门里面是庭院,不是一入门,你就入它的房间,没有。它庭院非常大,里面才是堂屋,堂屋后面是它的住宅,古时候房子是这样建筑的,富贵人家所谓是一进、二进、三进。诸位如果到北京看旧的四合院,我去过几次宗教局,宗教局现在住的房子是醇亲王府。醇亲王好象是宣统皇帝的父亲,所以它的王府比一般的亲王府要大。它有三进,它的银安殿,银安殿是堂,有五进,五间房那么大,通常一般亲王府银安殿是三间,它是五间,后面才是它住宅的地方。你入门,什么人入门?阿罗汉入门,也就是说你把对世出世间一切执着放下,你入佛门;分别放下这是菩萨,你登堂了,你进到它的银安殿;起心动念放下去,你才真正入它的卧室,这叫入室,入室弟子,初住菩萨入室了。

  我们从前面来看,真正入门是阿罗汉,阿罗汉是七信位的菩萨,《华严经》七信位的菩萨,入门。如果我们要把门槛放低一点,说什么人入门?初信位的菩萨入门,也能讲得通。初信位是什么?小乘初果,大乘《华严经》上讲的初信。能够这样讲法,他断八十八品见惑,见思烦恼,见烦恼断尽。八十八品见惑,佛在一般教学上把它归纳五大类,好讲,第一个是身见,也就是初信位的菩萨、小乘初果,不再执着身是我。凡夫都执着身是我,这身见,非常爱惜这个身,这是很严重的烦恼,你不能解脱。身不是我是什么?身是我所,是我所有的,不是我。就好象衣服一样,我们把人身当作我,衣服是不是我?衣服是我所有的,不是我。初信位的菩萨,他就明白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这一关很重要。这个破掉之后,你就入《金刚经》上所说的「无我相」,无我相那就无人相了,你看到别人也不执着了。「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众生是宇宙,寿者是时间,你渐渐能突破时空,这入门。登堂,阿罗汉以上就登堂,十信位里七信、八信、九信、十信,这登堂;初住入室,入如来智慧之家,为真佛子。所以入门、登堂是相似位,不是真的,
 楼主| 发表于 2016-7-23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真佛子入室。

  「不可以有生灭寻思观察,及多闻心想攀揽所得」。这个境界,如果我们还有生灭心、还有思惟、还有观察,你得不到,你入不了这个境界。在这个境界里面,生灭心没有了,我们思惟也没有了,观察也没有了,为什么?这些东西统统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全没有了。下面这句很好,多闻心想,我们现在学经教,天天在搞多闻,心里在想,想什么?想断烦恼,想得禅定,想开智慧,有这个观念,你统统得不到。要怎样得到?把这个全放下,全放下自然就得到。因为初住菩萨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决定不是用思惟能够得到的,你见不到,放下就是!三个都要放下,放下一个两个还得不到。放下执着,你仅仅是正觉阿罗汉,你得不到;放下分别,你是菩萨,你是正等正觉,还得不到,因为他是无上,必须把起心动念断掉,起心动念断掉之后才真正是无上正等正觉,你刚刚证得初住。这个住,我们现在讲学位,你真正拿到学位,佛法里最高的学位你拿到。

  「故以妙峰山,用况表之,令后人仿学」,用须弥山来做比喻,希望后学的人要真正发心学佛,要学作成佛,不要说是证阿罗汉、证到菩萨就满足,那你就错了。好象世间人念书一样,念到小学毕业不想再念,念到中学毕业不想再念,这都错了,一定要念到大学,一定要拿到博士学位,你这才算圆满,初住菩萨是拿到博士学位。所以勉励后学,这是妙峰表的意思,一定要登妙峰,学佛要有这个志向。我们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为什么?为登妙峰。我们在这个世界无论怎么样努力,达不到这个境界,所以换一个环境,用现在的话说,移民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在那里,亲近他老人家,他会帮助你走向最高峰,这是求生净土真正的目标。如果说我求生极乐世界,到那里就好了,什么都不要想,能不能去?不能去,释迦牟尼佛不会帮助这种人。释迦牟尼佛帮助什么人?帮助发心真正成无上菩提的人,这个人他一定要帮。得少为足,十方诸佛剎土很多,你都可以去,用不着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所帮的是帮你成佛,这意思要懂!

  下面再说山,「山者,高胜义故」,所以要懂它的意思,高,殊胜,无比的殊胜。「像此十住,住佛所住法身妙智慧海故」,用这个来表佛的法身,用这个来表佛的妙慧。「是出世高胜义故」,世就是指十法界,十法界在大乘教里面都叫凡夫,六道叫内凡,六道之内的内凡;四圣法界叫外凡,它是六道之外,十法界之内,没出十法界。十住超越十法界,他不在十法界里面,所以这叫出世高胜。「妙峰山者,不动义」,它还有个意思,须弥山「诸天所居,妙乐义,庄严义」,你看三十三天住在那里,四王天住在当中,住在半山,山顶上是三十三天住的,这有妙乐、有庄严,有这个意思。「像此位菩萨」,这就仿佛好象十住菩萨,「以方便三昧,寂然不动」,这八个字非常重要。方便三昧是什么?应化,他的活动空间大了,不是一个大千世界,他的活动空间是遍法界虚空界,跟妙觉果佛没有两样。

  这是我们在讲席里讲过很多,初住菩萨的智慧、德能,它的作用跟究竟佛没有两样,这个意思你应该要懂。为什么?究竟佛果把妄想分别执着永远断掉,初住菩萨也永远断掉,怎么会不一样!当然是一样的。当然一样,为什么又有这么多阶级?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为什么有这些位次?清凉给我们讲得好,无始无明习气没断,无始无明断掉了,习气没断,从习气厚薄才分出四十二个位次。但是这四十二个人在应化来讲,度众生、帮助众生,应化来说,众生有感他就有应,这个作用是相同的,一点差别都没有。所以初住菩萨他要是用佛身,就跟释迦牟尼佛一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现身,是不是他自己有意思现身?没有,如果有意思的话,他就是六道凡夫,他没有意思。所以凡夫我们有心,起心动念有感,他是无念而应,他没有起心动念他来应,这叫什么?方便三昧。

  寂然不动是说他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着!这些地方不能不详细辨别。谁起心动念?阿罗汉起心动念,因为阿罗汉只放下执着,妄想分别没放下,他起心动念。权教菩萨,就是十法界里面的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跟菩萨,起心动念没放下,分别执着放下了,所以他还起心动念。像前面讲的贤首菩萨,他还起心动念,他把起心动念放下他就是初住,他就离开十法界。离开十法界,在十方世界六道里面去应化,寂然不动。我们就晓得,十法界里面的四圣位,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他能不能应化在世间?能。但是他的应化只限于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之外他不行,他没有出离十法界。每尊佛的国土都有十法界,他出不了那个范围,这道理我们懂。初住就不一样了,初住的活动范围是遍法界虚空界。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我们才会认真考虑,真要放下!这放下得大自在。放不下那真叫愚痴,这桩事情与别人不相干,自己的,迷是自己迷的,悟还要自己悟,佛菩萨帮不上忙。

  所以《华严经》要不要?「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要不要?要。要,但是要知道舍,就是你不要执着,对《华严》不执着、不分别。我们在初学的时候要有这个概念,《华严经》我天天读、天天研究,天天跟大家讨论,绝不执着。然后了知,《华严经》是什么?《华严经》是我们的生活,《华严经》是我们的工作,《华严经》是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这真正是《华严经》,我们就得《华严经》的大用!如果经是经,我们日常生活还是自己这一套,根本就不相干,那这《华严经》白读了。佛法你没有学到,你学佛法的形相,佛法的实质你一无所有;换句话说,你还是轮回心,还是造轮回业。造《华严经》讲经说法这个业呢?这个业是善业,果报在哪里?果报在天上,真的果报在须弥山顶,在忉利天、在四王天,出不了六道轮回。

  放下就超越,放不下不能超越,念佛求生净土,也要放下你才能往生;你要放不下,你不能带着这个世界去往生,没这个道理。然后你才晓得,这放下多重要,
 楼主| 发表于 2016-7-23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佛的秘诀就是放下。我很难得,头一天见章嘉大师,第一天见出家人,我向他请教,有什么方法,让我们能够很快的契入佛境界?他就告诉我「看破、放下」。真的没有保留,头一天见面就告诉我。我还问他:从哪里下手?他老人家教我「布施」,布施就是舍,真的用行动去放下这才行。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下面讲到「无思无心,不收不摄,任性而定,称平等理,与法身合」,我们明天从这个地方学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3 22: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