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8430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6-4-16 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董群教授]惠能禅学的创新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续-《●[董群教授]惠能禅学的创新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宗教一般都要强调权威意识,这种权威是神权的体现,宗教最大的权威是各教崇拜的最高精神对象,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也有这样的崇拜意识,体现对佛和佛经的崇拜,把佛神圣化、偶像化,把佛经神圣化。但在惠能禅学中,这种权威崇拜却遭到否定,单纯的否认权威本身并不等于创新,惠能否认权威崇拜,不只在于破,也有立,破中立,立中破,同时,有着独特的心性论的理论支持。
“自心即佛”是惠能禅学根本理论之一,这种心性论和佛教传统的心性论之不同在于,佛教一般讲的佛是存在于众生之外的外在佛,而惠能讲的佛是先天内在于自心的,所谓佛性也就是人的内在本性,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心外无佛的意义是说离自心之外没有真佛可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众生即佛。惠能强调“自佛”的概念,自心即是佛,佛即是自心,自佛是真佛,只有自心佛对于众生自己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这种佛性论构成惠能创新精神的最根本的理论基础,对自心佛性的追求也是禅宗的创新精神的重要体现。
。四、惠能禅学的综合创新
禅宗的创新有多种类型,原始创新、综合创新、个性独创、制度创新、模仿创新,等等,惠能最为突出的创新类型是综合创新和原始创新,这里主要谈其综合创新。
惠能禅的综合创新,所综合的文化因素包括印度佛教和中国本土文化两大部分,是综合了印度佛教空有两大理论和中国本土文化中儒家、道家、玄学乃至墨家的一些重要思想创新而成。惠能禅学对于印度佛教的综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他对于印度佛教经典的关注,二是其禅学中的印度佛教思想体现。从其对于中国文化的综合来看,兼有儒和庄的因素,又不限于此。
惠能禅学对于佛教经典的综合,充分体现了禅宗藉教悟宗的特点,惠能特别关注的经典包括了《金刚经》、《涅槃经》、《大乘起信论》、《维摩诘经》、《法华经》等。此以《金刚经》为例说明这一点,惠能综合《金刚经》的思想,阐述了空的理论,般若空观是惠能禅学的基本特色,而这种空观,主要是来自对《金刚经》的综合。
《金刚经》突出的是一个空字,集中反映了印度佛教中观学派的理论体系。经文讲人我空,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皆空,在此空观基础上提出“无所住”的观点,对于声色香味触法等人的感官反映都不能执着,心无所住,念念无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经中又强调法空,主张“不生法相”,即对诸法之相不生执着之心。经文的结论是经末的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惠能的禅学体系突出了《金刚经》的地位。惠能出家的最初因缘,是听《金刚经》而有所悟,弘忍见到惠能的得法偈后,三更为惠能说《金刚经》时,明确指出只要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就能明心见性,人般若三昧。惠能综合此经的观点,强调了空的思想,心空性空,以空的观念破除众生对心外之佛的崇拜,突出众生的本有佛性;以空观论其法门宗旨,强调无念、无相、无住的三无思想,于念而不念,于相而离相,念念不住(这里的“无念”观,也和《大乘起信论》的思想相关)。以空的观念批判传统的禅定观,强调无修之修的修行观;以空的观念阐述禅门轨式,主张无相忏悔的忏悔观,无相三归依的归依论。又以无相的观点概括其整个思想,而有《无相颂》。以“对法”发展空观的方法论。
惠能禅学对于中国本土文化,综合儒家、道家、墨家、玄学等不同流派的相关思想,具体而言,综合了这些思想流派的心性论、精神与肉体的关系观、语言与真理的关系观、知与行的关系观、自力论和道德观诸方面提出了创新性的看法。概要而言,在心性论方面,综合了儒家的以性善为核心的心性论,提出了自己人性论的佛性论,关注道德的佛性论。在精神与肉体即色心关系上,综合本土文化的形神关系论,超越神灭或神不灭的争论,在形(色、肉体)神(心、精神)统一论的前提下,强调神的存在对于形,对于身心统一体的积极作用。在语言与真理,言意关系问题上,惠能综合传统的言意论,超越可说与不可说两边,反对禅界片面执着的禅不可说论,提出以中道论为原则的言意观,不离言说而立禅,不离文字而传禅。在惠能看来,语言和真理之间,是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的。在定慧观上,惠能综合儒道两家的知行观,超越轻重(行轻知重,知轻行重)、先后(知先行后、行先知后)、难易(知易行难)、双修(止观双修)等思路,提倡定慧的统一,任从定或慧人手,都能达到两者的统一。在自力悟修论方面,惠能综合传统的观点,包括墨家的自力论,提出自悟自修的自力论,发展了自力的思想传统。在道德思想方面,惠能综合儒家的道教观,提出了:自己的禅宗道德论体系,也使得其禅学具有伦理化的特征。
通过这样的综合,惠能完成了融合中印思想,融合中土儒释道三教而以佛教为核心的本土化禅宗的理论创新。
五、惠能的创新精神对于和谐社会中创新文化建设的意义
和谐社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社会,是在发展中的和谐,动态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如同音乐的和谐,“世间善作乐者,能使八音宫商和谐,声律相应同时俱作。”一首乐曲不可能一个调通到底,而是有变化,变化而又要和谐。和谐社会也是如此,要发展,又要和谐,这就要求有创新性思考,要有创新意识,惠能禅学的创新应该对此会有启发意义。
创新要有对于社会的深入洞察。惠能从中国社会对佛教的批评意见中发现传统佛教存在的问题,并着手解决。同时对于中国农民社会的特色,中国小农经济的特色,惠能都非常了解,因此建立起了适合于以农民为基础,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中国社会的宗教。这也说明创新必须要有问题意识,关注问题的存在,越是重大的创新,越是需要对社会深入的了解,要解决重大的问题,创新不是闭门造车。今天的社会环境已经变化,全球化、高技术、市场经济的背景,民主和法制、人权和自由的社会背景,是重大的创新必须了解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