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99|回复: 0

阿弥陀佛 四十八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0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会员报到
是否已阅读提醒: 已阅读
您开始学佛了吗: 已开始
您学佛的目的: 求愿往生西方净土,究竟离苦得乐。 
有固定功课吗: 每天有相对固定功课
您的修行方法: 参禅求开悟
对往生有信心吗: 往生很难,但我有信心
[南无]的意思: 即是皈命,亦是发愿回向、随顺佛愿救度
念佛超胜: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的发音为ná mó)
最想说的一句话: 一念之慈 万物皆善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staoo1 于 2016-1-20 15:36 编辑

                                    释迦牟尼是怎样成佛的?


文/洪修平、许颖
佛,是佛陀的简称。佛陀,梵文Buddha的音译,意为觉者。觉有三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项俱全者,方名为佛。在佛教创立的最初阶段,“佛”仅限于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后来则除了指

释迦牟尼之外,也泛指一切觉悟成道、觉行圆满者。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Scikyamuni),名悉达多(Siddheirtha),姓乔答摩(Gautama),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净饭王的太子。“释迦”,是种族名,“牟尼”,

是明珠,喻圣人,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由于“释迦”有能的意思,“牟尼”有仁、寂、忍等意,故早期也曾译为能仁、能寂、能忍等。尤其是能仁,既能表达出佛教

的仁爱慈悲精神,也能与中国儒家理想的圣人相通。
释迦牟尼的生卒年月,现已不可详考,但根据一些汉译佛典等资料的记述推断,他的生卒年代大约在公元前565年至公元前486年,与中国的孔子差不多同时。释迦牟尼的主要事迹散见于佛教各个部

派后来编成的经、律中。关于释迦牟尼,佛教有许多传说,佛教研究者对释迦牟尼是神话人物还是历史人物也有过争论。但根据现有的资料,基本可以确认释迦牟尼是一个历史人物,后来被佛教徒

逐渐神化。关于释迦牟尼的出生,佛教经籍里有许多带有神话色彩的记载。据说佛母摩耶夫人梦吞白象而怀孕,临分娩前,回娘家天臂城待产,途经蓝毗尼(现位于尼泊尔境内)花园时,在无忧树下

小憩,自右胁产下太子悉达多。这时有二龙王以温暖与清凉两股清净水灌太子身,无忧树下生出七茎莲花,刚出世的太子于莲花上,自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三

界皆苦,吾当安之”。这一传说成为后世佛教徒每于佛诞日举行浴佛仪式的来源。
悉达多太子出生七日后,生母摩耶夫人去世了,他即由其姨母摩诃波阁波提抚养成人。据说,其父净饭王曾请当时有名的阿私陀仙人为太子看相,仙人认为太子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如果不做转

轮圣王,就会出家成佛。太子早年在净饭王宫过着舒适的生活,学习文学、算术、兵法、武术等各种知识和技能,皆能融会贯通,技艺超群。净饭王一心希望他将来继承王位,想尽各种办法用世界

上最好的色、声、香、味、触等五欲尘境,来满足他的身心,为他建造了适宜三季(冬季、夏季、雨季)娱乐的花园和宫殿,不令他有丝毫的不愉快。但悉达多性好思索,异于常人。据说,太子7岁时

,在释迦族的一次插秧祭典上,他回避喧闹,独自一人陷入沉思,体会到一种难以言说的出世禅悦。
太子成年后,组建了家庭,迎娶了聪明美丽的表妹耶输陀罗,并生下了儿子罗喉罗。尽管享有荣华富贵和美好家庭,但一想起人人受缚于老、病和死,悉达多便对青春、健康和人生深感失望,总想

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寻求彻底的解脱之道。据说,太子19岁时驾车出宫郊游,在城的东南西北四门,分别见到了老人的龙钟艰苦、病人的病患缠绵、死人的形容变色与沙门的威仪安详。所见所闻

促使悉达多作出了出家修行、寻求解脱的决定。终于,在29岁那年的一个夜晚,他毅然舍弃了王位妻儿,剃除须发,披上袈裟,出家做了沙门。
悉达多出家后,四处周游,寻访名师。他首先来到毗舍离城附近的跋伽仙人的苦行林,看到那里的隐修者通过各种残酷折磨肉体的苦行以求升天享乐,他认为这种方法不是根本的解脱之道,很快就

离开了,。然后,他南渡恒河,来到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追随数论派的先驱者阿罗逻·迦罗摩和乌陀迦·罗摩子学习禅定,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他感觉即使升到最高一层非想非非想天,也不

能因此获得真正解脱。后来,他独自一人来到尼连禅河附近的伽阁山苦行林静修冥想。据说每天只食一麻一麦,穿鹿皮或树皮做成的衣服,睡在荆棘、牛粪甚至墓地中。长期的苦行与思索使悉达多

身形消瘦,濒临死亡,也让他明白饥饿苦行并不能导向解脱。他回忆起少年时代那次偶然的禅修经历带来的身心怡悦的感受,决定放弃苦行,于是,他在尼连禅河洗去了六年的尘垢,接受了牧女赠

送的乳糜,恢复了体能。先前净饭王派来陪侍太子修道的五人以为他放弃了修行的念头,离他而去。
悉达多独自来到菩提伽耶的一棵毕波罗树下,铺上吉祥草结跏趺坐,修习禅观,并发誓“不成佛道,不起此座”。据说太子这一惊天动地的誓言,使当时大地呈六种震动,魔王波旬心生嗔恨,决心

破坏,就派出魔女和魔军试图用美色诱惑和武力威胁使悉达多屈服,但都被太子以禅定与仁爱之力一一战胜。所谓的魔,其实是扰乱身心、破坏善法与智慧的一切内外障碍,降伏魔军因此成为佛陀

成道的八相之一。经过七日七夜(一说49日)的冥想禅观,在悉达多35岁(一说29岁)那年十二月初八的黎明到来之际,他看到天上一颗明星出现,触景会心,终于大彻大悟成为觉者——佛陀。按照佛

经的说法,成佛也就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跳出了生死痛苦的此岸,到达了不生不灭,涅槊解脱的彼岸,并同时获得了十大尊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世间解、善

逝、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陀。
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悟道后叹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那么,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究竟觉悟到了

什么呢?按照佛教的说法,悟境本身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佛陀后来四十五年的说法来了解他的思想。释迦牟尼在觉悟后对宇宙人生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其最基本的就是

万法缘起性空,人生一切皆苦。所谓缘起,是说包括人生在内的世间万物,都是因一定的条件产生的,一旦条件有所变化或不存在了。那特定的事物也就不存在了。因此,一切事物包括人本身都没

有永恒不变的自性,只是依因缘而生起的假象或幻影,也就是性空。缘起性空的道理是佛教解脱论的基石。正因为万事万物依缘而起,本无自性,人生的种种烦恼或者无明本身也没有永恒不变的自

性,因此才有可能依缘而灭。这个道理本来人人都可以体证到,并依之从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但却由于颠倒执著,生起种种贪欲,造下种种惑业,从而依业受报,流转生死,枉受诸苦。
在成道后的四十五年间,释迦牟尼奔走于恒河两岸,宣讲自己的学说,吸收信徒,组织僧团,创立佛教。
(摘自《佛学问答》)
staoo.c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30 06: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