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微尘众

圣严法师教话头禅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00:2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用话头禅法,不只是将混浊物沉淀而已,而是从根本解决,将装水的容器一起粉碎,此时才是真正的清清爽爽。如果烦恼再次出现,就再次用话头将其根本粉碎,如此不间断地一直参话头。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00:3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用五停心观或四念住观的方法,是让心有着力点可寄托,就能因此从散乱复杂的状态,逐渐成为集中心,然后达到统一心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00:3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行大乘禅法时,是否也需要经过相同的次第呢?以我的经验来说,有集中心和统一心的经验是很好的,因为心在比较安定时,参话头容易得力,若是再加上生死心非常迫切,疑情和疑团就更容易形成;否则,若是心里非常混乱,就无法立即将话头使上力。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00:3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这句话头是否有力量、能否持续疑情来判断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00:3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像嘴里吞了一颗内馅非常好吃,但是非常烫的汤圆,又因为内馅太美味了,虽然烫口,却舍不得吐出一样,此时心中只想将汤圆尽快吃完,或让汤圆尽快变凉,不会有其他的杂念。如果自己发明的话头,能够产生这种感受,就可以参;如果这句话头,有时好像会让你产生疑问,却只能维持一下子,力量不强,无法使疑情持续不断,那么这样的话头只是妄念。虽然禅宗所使用的话头也是妄念之一,但却是能触动警觉心、提起道心的一句话,所以可以成为话头。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00:3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常用的四种话头   参任何话头,千万不能和自我中心连在一起,若是参到最后总是围绕着自我,将会成为一个傲慢心、自私心非常强的人。所以如果自己发明了话头,要先去请教师父这句话头能不能参,否则最好还是老老实实地用师父建议的话头。以下是四种禅宗常用的话头:   1.念佛的是谁   习惯念佛者在开始参话头之前,可以先念佛,但是念了几句之后,便要提起话头连续地问:“念佛的是谁?”但是当你在问“念佛的是谁”时,却自我回答: “念佛的是我!”虽然常识上是自己在念佛,但这个“我”是妄想、执著、烦恼的“我”,不是智慧、清净、无我的“我”,所以这个答案毫无力量,不是正确的。此时该怎么办?还是要立刻提起话头。   若是感觉问“念佛的是谁”问得很无聊,或是自己已经没有念佛,所以对问“念佛的是谁”觉得奇怪时,可以改念佛号,直到无聊的感觉消失后,才再提起话头。若是又觉得无聊,就再念佛,但是念佛的时间不要太长,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念佛之后,即提起话头来参。   念佛者参的话头是“念佛的是谁”,这是因为宋朝之后,许多禅修者也念佛,称为“禅净双修”——以念佛求生净土,以参禅明心见性。明心见性者同样发愿往生净土,而发愿往生净土者也需要明心见性,所以参“念佛的是谁”。   2.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是谁   另外,习惯数息者若是一开始无法马上参话头,也可以先以数息法来放松身心,在数了几次之后,便开始参话头。不一定要等到完全没有妄念才参话头,否则,整个禅修期间可能都只是在数呼吸,而没有机会参话头了。当你清楚知道自己在数呼吸,心念比较平稳时,就可以开始参话头。此时心里也许仍然有杂念、妄想,不过没有关系,要以话头来替代妄想。数息者所参的话头,我的建议是“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是谁”。   何谓“未出娘胎”?不要自以为:“未出娘胎前我是个鬼、是个灵魂、是中阴身、是第八识……”或是认为需要去修神通,修成神通后,就能知道过去世的自己究竟是谁,或是去问能知三世的算命仙,这些想法都是妄念、是魔。所谓“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是谁”的意思是“没有生与死的本来面目是谁”?   何谓“没有生与死”?“出娘胎”是生,有生就有死,死了之后可能又会再出娘胎。“娘胎”指的是什么?人的娘胎是胎,动物的娘胎也是胎,众生在生死之中打滚,即是出娘胎。我们从无始以来就有生命,那么,我们在无始以前是什么?所以,参“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是谁”,是要参“无始以前还有什么”?“还没有开始生与死之前是什么?”若是自问自答:“无始以前是真如、是佛性、是如来藏……”凡是给话头任何答案或名词,都是错的。既然任何答案都是不对的,那还要继续问下去吗?要。用话头将一切执著、妄想、杂念全部打得粉碎,在毫无余地、没有退路的时候,本来面目是什么?像这样问下去,就是在参话头。   3.拖着死尸走的是谁   另一句话头是“拖着死尸走的是谁”?我们这个身体只要一口气上不来,就成为死尸。而当身体正在动的时候,到底是谁在动呢?如果是身体,可是身体常常在变化,如果是心念,心念也常常在变动;也有人说是灵魂,有人说是元神,更有人说是佛教所谓的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或称为神识,但是这都不能解释拖着死尸走的是谁,那么究竟是什么在拖着死尸走?其实问这句话的目的,并不是要问你的神识是什么,或者你一生又一生的业力是什么,而是问拖着这个死尸的本来面目是谁,这与“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是谁”问的是同样的东西。   4.什么是无?   若是觉得“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是谁”或“拖着死尸走的是谁”句子太长,可以参比较简短的话头,例如“无字公案”的“无”,也就是“什么是无”?   “无字公案”源自唐朝赵州从谂禅师与弟子的应答。有一天,一位弟子问赵州禅师:“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狗有没有佛性?”赵州禅师只回答一个字:“无。”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狗也是众生,当然也有佛性,但是赵州禅师却回答“无”,为什么?这个“无”究竟是有佛性还是没有佛性?赵州禅师不再回答,而是要弟子自己去参。其实,赵州禅师所说的“无”,指的是佛性。但是,真的有佛性这样东西吗?没有。这是因为众生执著,为了方便度化众生,所以才权巧方便说有佛性,事实上没有一样东西叫做佛性。“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执著有佛性,要斩;说“无”就是佛性,也不对,只要有任何回答都是魔,都要斩。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00:3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1.念佛的是谁   习惯念佛者在开始参话头之前,可以先念佛,但是念了几句之后,便要提起话头连续地问:“念佛的是谁?”但是当你在问“念佛的是谁”时,却自我回答: “念佛的是我!”虽然常识上是自己在念佛,但这个“我”是妄想、执著、烦恼的“我”,不是智慧、清净、无我的“我”,所以这个答案毫无力量,不是正确的。此时该怎么办?还是要立刻提起话头。   若是感觉问“念佛的是谁”问得很无聊,或是自己已经没有念佛,所以对问“念佛的是谁”觉得奇怪时,可以改念佛号,直到无聊的感觉消失后,才再提起话头。若是又觉得无聊,就再念佛,但是念佛的时间不要太长,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念佛之后,即提起话头来参。   念佛者参的话头是“念佛的是谁”,这是因为宋朝之后,许多禅修者也念佛,称为“禅净双修”——以念佛求生净土,以参禅明心见性。明心见性者同样发愿往生净土,而发愿往生净土者也需要明心见性,所以参“念佛的是谁”。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00:4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念佛的时间不要太长,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念佛之后,即提起话头来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00:4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谁”的意思是“没有生与死的本来面目是谁”?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00:4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话头有什么功能──话头能断一切烦恼   用话头能破除五蕴,连意识也能一扫而空,此时一切杂念妄想都不会生起。但是这与没有杂念妄想,觉得轻松、快乐和安定的境界不同,后者仍然有想蕴、行蕴、识蕴、受蕴,并不是五蕴皆空的境界。实证五蕴皆空时,即是《心经》所说的,甚深般若波罗蜜出现了;甚深的般若出现,就能离一切执著、烦恼、分别心的苦,这是话头的功能。若是不清楚话头的功能,也不晓得话头的答案是什么,就是处在意识茫茫、醉生梦死之中。   有人说,婴儿不会说话,也不懂思考,是否就是话头的境界?实际上,婴儿不会说话和思考,这是处于一种混沌状态,不是佛的果位。佛的果位或是已断烦恼而证菩提的境界,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没有执著,“生其心”是样样分明。心中毫无执著,既无自我烦恼,也无自我的立场,但是该反应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应该如何反应。这不同于婴儿心,也不是赤子之心,婴儿尚未经过学习,所以心智未明,而且婴儿会哭、会贪、会寂寞,因此,若将不会说话、不会思考的婴儿阶段等同于解脱的境界,这是将混沌、迷暗、愚昧误解为无欲、无我的智慧。   有人自认为平常很少有烦恼或情绪,心十分安定。情绪平稳的人是非常成熟、有修养的人,这样的人是值得信赖的,但是这不等于没有自我中心。情绪平稳与了生脱死无关,因为这样的人仍旧不知道生死心是什么。因为对生死不清楚、一片茫然,所以要用话头产生疑情,疑生死的根本是什么?疑烦恼的根本是什么?帮助自我发现生死是什么?当疑团破裂粉碎,连同执著、烦恼、自我中心也一起粉碎,此时才能体验到真正的自由自在。 (一)除妄念   话头禅的功能,有着不同的层次,第一层功能是除妄念。当你不断提起话头,提得非常熟练时,杂念、妄想、烦恼会逐渐减少,头脑会愈来愈清楚,甚至一炷香之间没有妄念,都是正念分明地参话头。这是参话头的第一层功能。   当自己知道了什么是妄念减少,或是没有妄念的状态,有助于在日常生活中少一些情绪,这已经是相当有用了,所以,参话头即使没有开悟,对人格、心性和修养都有助益。参话头不是非要开悟不可,但也不是不要开悟,而是不强求开悟。有一位禅众说:“师父,我知道我这一生是不会开悟了。”他已经为自己下定论是不会开悟的,虽然能够诚实地面对自己,但是对自己没有信心,是可怜悯者。   《法华经》中说,大通智胜如来禅坐了几小劫的时间,悟境仍然不现前。他坐了那么长的时间,佛法还不现前,但是他并没有失望,他坚持到最后终于成佛了。有人也许会想:“坐那么长的时间不开悟,还要继续坐吗?”我们用禅法时,是当下接受、直下承当,不去管何时开悟。也许下一念便开悟,也许下一辈子才开悟,都不要管它,即使八辈子、一百辈子不开悟,仍然要继续参话头。只要现在还活着,现在知道要参话头就立刻参,开悟时自然会开悟。在不开悟之前,谁能知道何时会开悟?若是已经为自己贴上标签说:“这一生不会开悟了,等下一生再来吧。”这样很容易生起退心,而且会对自己失去信心。所以,不要想这一生或是这次禅七能否开悟的问题,当下只是用方法、用话头。   二)破本参   参话头的第二层功能,是无论悟前悟后,都要抱着一句话头。所谓“抱着一句话头”,即是牢牢地用这句话头,不放弃、不失望、不怀疑,并且持续不断地用它。一直参着的话头称为“本参话头”,“本”是根本和基础。这句话头是从初发心、刚开始参禅时就用起,无论是自己发现的或是师父给的,这句话头一定是触动了你的道心、触动了你的警觉心,让你警觉到原来有自己不知道、不清楚的重要大事,这真是非常糟糕,所以一定要知道这件大事究竟如何,于是对话头产生了疑情。当疑情形成疑团,突然间疑团破了,就叫做“本参破”、“破本参”或是“破初参”。   所谓“破本参”,就像自己被关在闷葫芦里和葫芦一起成长,不曾从葫芦里头出来过,不知道葫芦外的情形究竟是什么。等到有一天葫芦从藤上掉落,摔裂一条缝的同时,你从这条缝中见到了一些亮光,但是不久这条裂缝又密合了,虽然你仍是在葫芦里没有出来,但是已经见到葫芦外的光,这即是“破本参”。   这道光是譬喻佛性或空性。见到光的这一瞬间,是自我中心的烦恼、分别都中断了、脱落了,也就是已经知道了离开自我中心或自我执著的情况。虽然离开的时间不长就又回来了,但是知道葫芦外面是有光的,从此以后,修行的信心会非常坚固,对修行不会起退心,并且对于何谓“烦恼”、何谓“自我”认识得更深。虽然遇到大冲击时,仍然会有烦恼,但是终究会回到方法上,更懂得以方法来处理烦恼,所以破本参非常有用。 (三)破重关   破本参之后,葫芦缝又会合起来,所以还是要持续参话头,将葫芦缝继续冲开,多次之后,也许裂缝会愈来愈大,或是会在许多地方出现裂缝,这叫做“破重关”。无论是第一层的破本参,或是第二层的破重关,都是用同一句话头。   破本参之前叫做“参话头”,破本参之后叫做“看话头”。虽然是参同样一句话头,但是心态转变了。什么是转变后的心态?就是知道烦恼是什么,但是因为仍然有烦恼,所以要继续参“如果完全没有烦恼的时候,是什么情况”?“如果达到和佛完全一样的境界时,又是如何?”疑团会一个个出现,所以要继续用这句话头达到最终目的。因此,有祖师说,大悟多少次,小悟多少次。   四)破牢关   大悟就像将整块冰一敲为二,小悟就像分裂开许多冰块,再一块块地锤碎。因为冰块若是不持续地锤碎,一旦遇到冷空气,这些敲碎的冰块又会融合在一起。持续地锤,锤到没有任何冰块存在为止,也就是重关一重一重地破,破到最后叫做“破牢关”。“牢”是生死的牢狱,牢关是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00:4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的境界,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没有执著,“生其心”是样样分明。心中毫无执著,既无自我烦恼,也无自我的立场,但是该反应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应该如何反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4 00: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