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92|回复: 5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十番显见第二十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9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十七
圆瑛法汇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2007.9.15——2008.3.9 文殊讲堂
第二十七张DVD
经文,[复次,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
注释:[此见又复缘明有见]:[缘],在此也是当及物动词,义为:以……为缘(而有)。此言:这个见性是以明相为缘而有能见之性吗?上面的[因],是主要的条件,此处的[缘],是次要的条件,为助缘。然而因与缘必须都具足、和合,才能令法生起。这一段经文,跟前面那一段经文就差很多,你要对照一下,诸位先翻开492页,先对照经文,说:[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见性现前,有了见性,所以见性现前。此见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在这里注意那个[因]字,这一段都是一个[因]。因空有见?因塞有见?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那么,翻过来这一段,就是用[缘]字:[复次,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用这个[缘]字: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
义贯:佛言:[复次,阿难,此]能[见]之性[又复]为[缘]于[明]相,意思就是(以明相为其生起之缘)。这样看,看不太来,这生起[见性]之缘,那就是说:喔!原来用明相为生起见性之缘。就是假设说:见性借着明相之缘才存在的话,这一句就是这个意思。而[有]能[见]之功能呢?还是[缘]于[暗]相(以暗相为其生起之缘)而[有]能[见]之功能?还是[缘]于[空]相(以空相为其生起之缘)而[有]能[见]之功能?还是[缘]于[塞]相(以塞相为其生起之缘)而[有]能[见]之功能?
[阿难,若]见性是[缘]于[空]相(以空相为其生起之缘)而[有]能见之功的话,则当空相之生缘灭去时,见性应跟着缘灭而灭;生起之缘没有了,灭掉的时候,所以,这个生缘就是生起之缘。当这个空相的生起之缘灭去的时候,那么见性应跟着缘灭而灭去,因为它是借重明相才存在的;或者是借重空相才存在的。若见性随缘灭而灭,这个灭就是不复存在了。就是见性如果随着缘灭而失去了见性,就是这个意思。则当塞相现前时,因为见性已经没有,不存在了,灭就是已不复存在了。以见性已灭,[应不]再能[见塞]相,然而事实不然,今于空相灭去,塞相生起之时,仍然见塞;说:空来见空,塞来见塞,见性无关于空、塞。由此知能见之性并未随空相之缘灭去而灭去——因而可知、空相实非见性生起之缘。这里的空相是虚空的意思。故见性非缘空而有。[若]见性是[缘]于[塞] 相而[有],这个塞是对空,空是通达,塞是阻塞。若见性是缘于塞相而有,(以塞相为生起见性之缘而存在),就是在塞相才能见性的话,则塞相之生缘灭去时候,见性应随之而灭;见性既随塞缘而灭,则空相现前时,[应不]再能[见空]相(其理同前);[如是乃至]说见性是[缘]于[明]相、或[缘]于[暗]相(以暗相为生缘),凡此,皆[同于]以[空]相、[塞]相为生缘一样,是不能成立的。
因此可知,见性非是以所见之空或者是塞相、明暗等相为主因。主因就是:为主要生起见性之因,意思就是说:见性无关于明、暗、空、塞,这些空、塞、明、暗,不是生起见性的主因,或助缘而生。为什么?它是独立存在的,见性独立存在,无关于虚空,无关于塞相,无关于明相,无关于暗相,叫做迥脱根尘,灵光独耀,就是这个意思。亦不随之而灭——能见之性是离一切生灭之缘而仍有自体性的,这一句就是:离尘有自体性,佛陀发现了什么?就是发现了这个:离尘有自体性。那我们随着尘有意识心,而这个意识心却是妄。如果是我们的如来藏性,无关于尘现前或者是尘灭去,都不相关。其性非是依外相之因、缘而有,或随外相之因、缘而无。诸位!这一句话最大的含义是什么?幸福、快乐,要开发来自于心灵的深处,这样得到的般若智慧的知足感,那一种幸福跟美满,就会变成永恒。
我们今天借重着外在的一些假相,来得到所谓的快乐,或者是知足,或者是幸福,那么,这种东西是很容易失去的。世间人拼了老命要追求幸福跟快乐,而且他是永远找不到;佛法却发现,真正的幸福跟快乐,来自一颗般若的心、来自一颗安详的心、来自一颗明因识果的心,了解说:种善因才能得乐果、种恶因一定得苦果,他会守住这个因果的法则,在追求快乐的当中,更能守住他快乐的原则,这个是站在渐次第的角度说。所以,法亦顿亦渐,顿就是你必须悟到万法不可得,缘生就是无生,一切法本自无生,这样顿悟、契入。你要进入佛的领域,必须放下所有的次第跟善巧方便,一悟就入如来地。可是,不坏事相的渐次因果,渐次因果就是要慢慢来,就像播种、插秧、施肥、阳光,慢慢我们才有收成,一点都快不了,证悟了无生,可是,不坏事相,他就必须对任何事情、任何的次第不能间断,他必须负起责任。因此了解佛法的人,他无论在理、无论在事,都非常的圆融,也非常的圆满,理不坏事,事也不坏理。 
诠论:阿难在说[因缘]时,是把[因]、[缘]合起来说,而实际上[因]与[缘]是有差别的:亲者为[因],疏者为[缘];主要条件为[因],次要条件为[缘]。现在也是这样,你有一颗想要成佛的因、想要修行的因,师父就在旁边做你的缘、同参道友在旁边做你的缘。所以,二个条件都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你要有一颗成佛的心、坚定的心,才有办法,要不然,亲朋好友、善知识也没办法的!故佛在破斥时,则将因与缘分开来破,因而显示见性之性为本自具足。本自具足就是,幸福,我们可以从自性当中去开采,不需要假借外缘起。非从外得,亦不随外缘而生、而住、而异、而灭。因此一切外境,皆非见性之因或缘。为什么要学佛?就是生命要自己作主,快乐从心性中发。为什么要学佛?就是幸福不需要别人施舍、快乐也不需要别人给予,我们的本性就充满了幸福、快乐跟安详,不需要任何人给予,他就能过解脱自在的日子。因为因缘是生灭法,而见性本具,不用再生,故不待因而生,不依缘而有——见性若再依缘有生,则成头上安头。所以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就是我们的见性。
 楼主| 发表于 2015-10-9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续-《●[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十七》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经文:[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我先解释一遍:当知我们的精觉妙明之本性,绝对不依外在的因,也不依外在的缘;更不是外道所说的自然;非不自然,但是,因为它本自具足,也不能说它不是自然存在的。如来藏性清净的本性,彻底的绝对空性,当他拥有大般若智慧,开悟、成佛的时候,里面没有所谓的非,也无所谓的不非;里面也不能立一个是,更不能立一个非是。为什么?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即同时,注意看这二个字:离一切相,同时,[即]就是当下,当下就是一切智慧般若之法。所以,它这个重点,就是在离的当下就是即;即的当下就是离,这就是佛法的奥妙。
注释:[非因非缘]:本性非依外因而有,亦非依外缘而生;若依外[因、缘]而生,则是依他起性,也就是借重条件存在的,叫做依他起性。然而本性非依他起性,是故非因缘生法。所以,因缘生法就是一定会生灭。又,以依他起性即是生灭性,也就是万法都是败坏之相,佛法,一念之间必须总观,才能得到究竟解脱,然本性实不生灭,故本性非属于任何外因外缘之所能造作。[亦非自然]:本性亦非自然性之[自生自灭];又本性虽一切众生共有,然众生迷而不能觉悟;而欲证悟此本有之性,亦须要有善知识指示及自修行之因缘,而非无因无缘[自然]能证得,故说[亦非自然]。也就是你要开采这个本自的觉性,要假借种种的因缘。[非不自然]:而本性本具,非属造作,故非不自然。
[无非、不非,无是、非是]:无非、无不非,无是、无非是。这个[无]字要贯用下来。此即言,本性乃[离四句、绝百非]。初学佛法看到这个,实在是无法理解的,离四句、绝百非,简单讲就是离一切相,离语言相、离文字相、离一切心缘相,就是这个意思。绝百非就是讲什么统统不对,禅宗讲的:说似一物即不中,讲见性是个什么东西,它就不对,它既不是长短方圆,也不是青黄赤白,它统统不是!说似一物即不中。非言语思议、世间戏论可得。[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佛法不即不离的道理能参得透,万法就尽通。
底下这一句看注解,可是非常重要的:若离一切依于妄情计度之妄相,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妄情计度之妄相,即是一切法之本相。这世间法,谁会教你这个啊?每一个人都教你执着啊!谁会教你说:一切都是妄情、都是计度?简单讲就是说:这个世间发生什么事情,不用太在乎,因为它一定会败坏,学佛就是神经不要太敏感,这样就会解脱了!你什么都会过敏的话;过敏性体质还有办法吃药,你那个过敏性的心灵,你要吃什么药呢?什么都很过敏,那你怎么修行呢?那痛苦没有办法停止的。
义贯:佛言:[当知如是]见[精]本[觉]本[妙]圆[明]之性,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非]依外[因,非]依外[缘]而有,意思就是说:它独立存在的,无关于这一些的。因此你一个人活得解脱、活得自在,是谁都没办法剥夺的,这个就是世尊给我们人类最了不起的遗产!有一句话,好好的冷静一下,假设说:上苍能够赐给我们礼物,那么,你认为什么礼物最好?你有没有想过?上苍赐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就是不再让我们来娑婆世界转世投胎,这个就是最好的礼物!什么礼物都不要,你没有来转世、没有来投胎,苦就停止了!你要最好的礼物,它也是会败坏的。
有佛法跟没有佛法是差很多的,我以前在看美国片的时候,美国在这个公路的旁边,在等不到车子的时候,她又一个人在走路的时候,等不到车,你看那个影片,她就会把那只腿伸出来,因为影片常常这样演啊!这是没有学佛的时候,会觉得:喔!那一只大腿很漂亮!所以,她伸出来,车子就会停了,还要配乐!如果你把那只腿锯下来的时候,放起来放七天,锯下来,放七天、再放十四天,那只腿要送给你,你就吓死了,你不敢要的!当有般若智慧的时候,他就能够照破这个假相上的迷惑,虽然我们没有办法一下子断掉所有的执着,但是至少不会迷惑到不可自拔。学佛,他痛苦就会慢慢一直减少,那个执着,他就会慢慢的远离。也不会像世间人,说迷到不可自拔,有的人突不破,就去自杀,学佛以后,他那个抗压性就会愈来愈强,很能接受世间种种的变化。
来到这个娑婆世界,你要有个心理准备,这个无常的世间,它骤然会突然种种的变化,一下子回去,你爸爸死了,这个你就是心理要有准备啊!人好好的,咦?出国没有回来!身体本来很健康,突然医生宣布说:癌症末期!来到这个娑婆世界,你一定要有那个很勇敢,去面对骤然、突然来的那种迅雷不及掩耳的噩耗,你才有办法活得心安、安详、解脱,没有随时随地准备这种骤然来的无常,还不能算是一个有智慧的佛弟子。[亦非自然]无因无缘而自生自灭;[非不自然],以其性本具,非属造作;其性与相[无非]、亦无[不非、无是]、亦无[非是],究竟离四句,绝百非。若[离一切]妄情计度之[相,即]是[一切法]之本相。
诠论:此为如来总破一切情执:若离一切情执,真如本性即自显发:一、[非因缘、非自然],此为破凡夫与外道之情执;以凡夫执[因缘],就我们平常讲的:因缘生因缘灭,凡夫还没有证空,总是认为这个是因缘法。外道计[自然],若离此凡夫外道二计执,即离凡夫、外道所行境界。二、[非不因缘、非不自然],此为破二乘之法执,以二乘已证人空,法执犹在;若离法执,即超二乘所行境界,入菩萨境界。非不因缘、非不自然,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不能说:它不是因缘法;也就是说:它就是因缘法。非不自然,也不能说:它不是自然,因为本性具足,自然存在,所以,它本来就是自然。可是,佛讲的这个自然,是透过因缘的修行,发现这本自其然的妙性,不是外道那种卡了一层无明的自然,完全不同的境界。三、[无非不非、无是非是],此为破权教菩萨之微细法执,而入于究竟实相的境界。因此,佛意为:不但因缘、自然(正邪二因)要离;非因缘、非自然也要离;非不因缘、非不自然也要离;无非不非、无是非是亦离。至于离无所离,即诸情荡尽,法法皆真。
 楼主| 发表于 2015-10-9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十番显见第二十七

续-《●[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十七》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诸位!他讲来讲去就是讲离;这一句也是多的。所以,讲了愈多,那个离,有时候愈来愈搞混了,放下就是!所以,禅宗,它是整个佛教的灵魂,当相即道,见处即真,你看!讲得多么的简短有力,不必像说这个教下的,搞来搞去,一直讲要离,还是不能离啊!禅宗的心法如果不懂,佛法的精要就没有办法掌握。什么是禅?佛的心就是禅,佛的心都不能理解,是没办法修行的!又,[离一切相]为显[空如来藏],以离一切相即得诸法空相。六祖讲:万法无有真,离假一切真,离一切相就是离一切假相。[即一切法],为显[不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就是大用现前。以诸法相虽空,但并非没有真如之体,依体就可以起用。万德具足。于此之中,[离]时便是[即],[即]时便是[离],离即不二,即是显[空不空如来藏]。
又,[离一切相],即是妙奢摩他之空观;[即一切法],即是妙三摩之假观;离即不二,即是妙禅那之中观。诸位!把它列为空观、假观、中观,那个是祖师的慈悲,为了让你渐次第的理解。真正的观是一观也没有,有能观,它就变成有所观。所以,这个都是为了破除众生的迷执,方便说:有空观、有假观、有中观;六祖那一句不是很清楚吗?本来无一物,这本来无一物,那有能止所止、能观所观?哪来的空、假、中?无一物,哪里是空?哪里是假?哪里是中?无一物就是绝对的空。绝对的空,不立空、假、中,三观若成,便成就首楞严大定,是为了解说次第方便,只好这样讲。一切事究竟坚固,断三烦恼,就是见思烦恼(见思惑)、尘沙烦恼(尘沙惑)、根本烦恼(根本无明);证三菩提,就是真性菩提、实智菩提、方便菩提;是即本经之宗旨。
经文:[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只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注释:[措心]:[措],置也,举也,用也。[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世间的戏论名相,为什么把[名相]上面加一个[戏论]呢?佛有一个定义:凡事无益于生死的,统统名为戏论;不能断烦恼、了生死的,统统叫做戏论,世间的学问,差不多都是这样比较多,当然世间的知识性的东西,也帮助我们很多,包括物理、科学、化学,这个是不可以否定的;医学对人类的贡献,我们要生存,就必需靠这些了。所以,世间的戏论名相是指[是因缘、非因缘、亦是因缘亦非因缘、非是因缘非非因缘]及[是自然、非自然、亦是自然亦非自然、非是自然非非自然]等四句之说,这些言说,以佛观之,皆是戏论,类如近世所谓[大脑的游戏]。成观法师这句话写得很好,都无实义。大脑的游戏,师父现在加强一个更深一层的定义,叫做观念的游戏,也就是观念,全部都是观念,无益于解脱,大脑的游戏就是观念的游戏而已。用这些戏论的名相,怎能如实了知妙明的真性呢?充其量不过增加一些妄想分别而已。
又,宗门所言[四句]者,以现代符号逻辑之横式表示之,即是:(1)正A是对的;(2)负A是对的;(3)正A及负A两者皆对(双亦);(4)正A及负A两者皆非(双非)。[如以手掌撮摩虚空]:[撮摩],捉摸。 
义贯:佛言:阿难,此精觉妙明真性,清净寂灭,[汝今云何于]其[中措心]举念,[以诸世间]之[戏论]之[名相,而]欲[得分别]妙明之真性?换句话说:用观念、假相、名相,是永远没有办法证入真实境。换另外一个角度说:修行是真实的内证功夫,没有任何的言说、语言、音声、文字,没有!要亲证到佛性,妙明的真性才能显得出来。[如]人[以手掌]欲[撮摩]捉取[虚空],然虚空之相,实不可捉持,是故[只]增[益]妄[自劳]累,而无所获——[虚空云何]可[随汝]之[执捉] ?同理可知,以世间的戏论名相,如何能捕捉、触及妙明的真性呢?
只研读经典的人、看经典的人,如果碰到事情,一样跟众生迷执、搁不下、放不下,那跟没有看经典是一样的。诸位!语言、文字是真实境的,你今天为什么来听经闻法?就是为了究竟解脱,你才来听经闻法的。所以,这个听经闻法,要更向上一层的提升,才能对得起自己的灵性,千万不能像世间人迷惑颠倒,死执不放,放不下,贪嗔痴无法熄灭,等于跟不看经典没什么两样!佛法不是叫你来做学问的;佛法是叫你来亲证如来寂灭的境界,弄清楚这一点啊!不能把佛法当作是学术来研讨,那是学者啊;把佛法亲证、悟入、契入,这个才是祖师,祖师的伟大就是在这个地方!学者可以把佛法讲得头头是道;但是,碰到争执的时候,学者就比人家执着得更严重了,甚至更会批判对方了!为什么?可以口诛、可以笔伐,他讲的这个语言、文字美得不得了,但是,是通达内在里面的烦恼,不是解脱的人的心境。反而那个书读得少的,确实真的做得到内证的功夫,他也没有流利的口才,也没有犀利的文笔;但是,他有真实解脱的心境,难能可贵啊!佛法的可贵处就在这个地方,无关于学历,无关于身分,无关于权位,只要你肯放下,幸福就到来,快乐就在你的心中生根、发芽。学佛弟子,某些东西是要坚持的,要坚持深信因果;要坚持放下,那万法就是莫可奈你何,想要烦恼也很难!
第10.显示见性离见
离见就是离一切的知见,就是禅宗讲的:动念即乖,你只要有所见,就会头上安头,清净自性本自有所见,此见无能见、无所见,千万不要自心取自心。那么,离见,为什么见呢?它就是头上安头,如果见性安一个见,就是头上安头;见性离见,清净自性里面就是本来面目,不需要安任何的意识型态、观念。所以,我们要了解,见性就是绝对,在这里所谓绝对是佛的境界,它是离见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有二种:一个是离缘第一义谛;一个是离见第一义谛,现在讲到:显示见性离见,是最究竟,要让你成佛的!所以,这一辈子
要能够把《楞严经》弄通,种下这个究竟菩提的种子,这个无量劫来的法身慧命,终将受益,功不唐捐。
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义云何?]
 楼主| 发表于 2015-10-9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十番显见第二十七

续-《●[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十七》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注释:[见性具四种缘]:依小乘说,则四缘成见:有心、眼、空(有距离)、明(光线)。然佛只是说,若具备这四种缘,便能成就[见](有所见)这件事,而并未说这四缘能生出能见之性;但阿难仍以为能见之性为从这四缘中生出来的。而佛之意为:能见之性本有,若根境相接,根就是内,内根外境。如果根境这样看得不是很熟,就加二个字:根就是内根;境就是外境,叫做根境,内根外境相接,就接触了。内外四缘和合之时,便能有所见(看见东西——所谓[成见]),这与阿难所错解的[见性为四缘所生],差得太远了。阿难所谓的见,是指看得到东西;而佛现在讲的见性,是超越一切外缘的。[因空、因明、因心、因眼]:[空],空间,亦即距离;作为能生识的[空间]之缘,不能太近或太远;太近太远都看不到。[明],即光明,光源,要有足够的光才能见。[心],即识,这里指本识,阿赖耶。[眼],即眼根。
义贯:[阿难白佛言:世尊,必]此[妙]明能[觉]之见[性],如世尊方才所说,[非因非缘]所生,[世尊云何]以前[常与]诸[比丘宣说]:能[见]之[性]须[具]足[四种缘,所谓因空]间、[因]光[明、因心]识、[因眼]根;[是义]理[云何]与如今所说的不一样?因为如来方才说见性非从因缘而有。 
诠论:依小乘说为四缘成见生于眼识,而大乘唯识则为九缘成见:根(眼根)、境(外境)、空(距离)、明(光线)、作意(动念,遍行心所之一,五遍行心所里面的作意)、分别依(依据第六意识)、染净依(依据第七意识)、种子依(表示我们有无量的潜能)、根本依(第八意识)。
每一个人的潜能都不一样,有的人上辈子已经书读很多了,这一辈子来投胎转世以后,他从幼稚园、读小学统统第一名,读到大学,念台大还是第一名,他就是有那个读书的种子!有的人他就没有办法,爸爸是医生,妈妈是大学教授,生了一个儿子,不管花多少钱请多好的家庭教师,钱拿了跑去撞球,snooker,每次成绩都是最后一名!所以,以前人家在讲笑话:有一个人也是念小学,乡下,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都第一名,毕业十几种奖品,因为全校只有他一个,因为乡村,没有人要念!你知道吗?他毕业的时候,领十几种奖,校长也给奖、老师也给奖、家长会会长也给奖品,反正他一个人统统得啦!这个不是很会念书的。后来这个学校也解散了。如果我们今天讲《楞严经》,也剩下一个,阿弥陀佛!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以后就:下课!马上就结束了,只剩下一个!
经文:[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
你看!就是世尊讲因缘相,注意喔!世尊从生灭的角度来发挥,只是迫不得已的,众生根器不够,所以,非究竟第一义谛,你看!到那个时候,佛就告诉:要成佛,必须进入究竟第一义谛。
义贯:[佛言:阿难,我]往昔为小乘人[说]一切[世间]诸法乃[诸因缘]所生之[相],是为权法,为遮斥外道断灭善根之无因无缘之自然之说,故是权教,并[非第一义]谛之理。因此不可以把权教误为实教,第一义谛,讲第一义谛就是实教,开权显实嘛,不再用任何的方便。
诠论:如《大智度论》所言,佛说二谛:一为真谛,二为俗谛。而真谛中又分为了义(第一义谛)以及不了义(权教)。俗谛之说,是为了方便摄引世俗众生,令得渐渐长养善根,故随顺世俗而说,例如佛亦教在家人修五戒、十善、修福等生天、人之法,生天,或继续转世成人,令离三恶道。真谛是为了真正发心修行的人而说的。但发心修行之人,根智有大小,为中小根智之人,佛即为开示权教,指示化城,此等诸法虽不了义,然而根智不足,亦不堪能摄受如来真实大fa。若为大根众生,如来即为之开示第一义谛了义之法,令达究竟。四依止里面讲: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义不依语,这个就是告诉你:修学佛道要依大乘最究竟了义之教,才能成佛。所以,如来在此即说出了如来真正的本意,这种开示是很稀有的,除了在第一义谛了义经中,此外极少看得到。
经文:[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阿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应不见暗!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如是二相俱名不见。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
我先解释一下,这一段很多人看不太懂:阿难!我现在问你:一切世间人说:我能够看得到东西。云何名见?为什么?怎么样才算是看得见呢?云何不见?在哪一种情形又叫做看不到呢?阿难言:世间人因为有日光、月光、灯光,见种种相,我们就称它能见,就是看得到东西。若复没有这日、月、灯光三种光明,我们就说:看不到东西。阿难,若无明时名为不见,这个[无明]就是没有光线,不是那个无明。如果没有光线时,我们就称为看不到,那么,反过来,也应当看不到暗啊!因为它没有光线的时候,你就称它看不到,那现在是连暗你也看不到才对啊;可是,事实不然,当我们失去光线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见到暗。
若必见暗,如果你眼睛确实也可以看到暗,只是没有光,此但无明,这个只是没有光线而已啊,云何无见?怎么可以说他看不到呢?因为见明也是见,见暗还是见啊,见明、见暗统统叫做见,统统叫做看得到啊!阿难,如果在暗的时候不能见明,我们就说这样叫做不见;现在有光线的时候,我们也是不见到暗啊,还是不见啊,也是看不到暗啊!还名不见,这样子二种情形,统统叫做不见,看不到,在明的时候不见暗;在暗的时候不见什么?不见明,二个角度统统叫做不见啊!
若复二相自相陵夺,如果这二种只是暂时的,明来暗现,暗来明去,这个只是二种相互相倾夺而已,非汝见性于中暂无,不关你的见性说在那一刹那暂时没有,明、暗无关于见性。所以,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并不是指你的见性在那一刹那暂时没有,如是则知二俱名见。因此我们要了解,见明也是见,见暗还是见,云何不见?为什么你讲不见呢?
所以说:这个如果不消文释义的话,也看不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9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十番显见第二十七

续-《●[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十七》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注释:[云何名见?云何不见?]:怎么叫作[见]?怎么叫作[不见],没有见到?[若无明时名不见者,应不见暗]:如果没有日、月、灯三种光明时,你就把它称为“不能见”的话,那么就应该连暗相也看不到,事实不然,我们把所有的灯光关掉,可以看到暗啊!连暗也看不到,才能称为真正[不能见]。现在暗看得到啊,明来见明,暗来见暗,无关于见性,统统能见啊![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如果没有日月等光明时,一定还是可以见到暗相,因此那只能说是没有光明,怎能说是[没有见]呢?因为只是没有光线而已啊!不坏见性啊!
[如是二相俱名不见]:这么说来,不见明及不见暗两种相,应该都称为[不见]才对,而不应只有[不见明]才称为[不见]。[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陵],侵陵。[夺],递夺,取代。如果是明与暗两种尘相在互相嬗(嬗〈动〉①本义:缓。)递取代,而现出有[明来暗去]、[暗来明往]之相,如此则是外尘在来跟去,而你的见性却是一直都在的,并没有于明暗之嬗代之中,暂时变为没有了,而成为[不见]。[如是则知二俱名见]:如是观察,则知唯明暗有来去,见性并无来去;见性于[明]来之时[见明],[暗]来之时[见暗],所以不论是明相现前,或暗相现前,两种情况之下,都能有所见,都称为[见]。
这问题出在哪里?问题是出在全世界的人都是这样认为:把光线灯光关掉,他就说不见,见明才叫做见,见暗不算见。要把见到物他称为叫做见到、能见;要见到暗呢?他就不算,因为看不到东西啊;那只是看不到东西,没有光线而已啊,见性继续在作用,为什么?见暗啊!这句话重点在哪里?意思就是说:当你眼睛睁开的时候,你也不要受外在差别相所蛊惑;当你眼睛闭上的时候,你内心里面也没有恐惧感,因为眼睛睁开的明,跟闭上眼睛的暗,或者是没有光线的暗处,你清净自性一样可以作得了主的,无需恐惧的。睁开眼睛不必分别;没有光线的时候,也不需要恐惧,因为无关于明、暗。简单讲就是:但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就是这个含义,它的后面隐含的意思就是这个。[云何不见]:这么看来,见暗之时怎么可以说是[不见]呢?
义贯:佛言:[阿难,吾复问汝]:当[诸世间人说:我能见]时,[云何]得[名]为[见]?又[云何]称为[不见]呢?[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称为三种[光]之缘,而能[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若复无此三种光明]之缘,前境全黑,不能分辨种种物象,[则]名为[不能见]。这个是普天下,大家所共同接受的观念。佛言:[阿难,若无]光[明时]即[名]为[不见者],则亦[应不]能[见暗]境![若]无光明时而仍[必]能[见]到[暗]境者,[此]情况[但]是[无]光[明,云何]可说是[无见]呢?若真无见,则应连暗境也不能见,才称为无见。[阿难,若在]黑[暗]中[时],以[不]能[见]到[明]相[故],你就[名]之[为不见]的话;反之,[今]若[在]光[明]之[时],则定[不]能再[见]到[暗相]了,这时是否[还名]为[不见]?按照你的说法,则[如是]不见暗与不见明[二相]应[俱名]为[不见]才对;如此,则世间人便没有能说[我能见]的时候了!因为明来的时候,你见不到暗;暗来的时候,你也不见明,二个统统不能见,所以,世间人说:我能见。就永远不可能了![若复]了知明与暗[二]种尘[相]只是在[自相]侵[陵]递[夺],而现有明来暗去、暗来明去等相,并[非汝]之[见性于]其[中]间[暂]时变[无],而成不见;[如是]观察[则知]明时见明,暗来见暗,于此[二]境现前之时,[俱名]为[见,云何]复说见暗之时即名为[不见]?
诠论:在这里所牵涉到的,是最基本的概念,也是一切凡夫最基本共有的计执:认为明时见物才叫作[见],暗时见暗就不叫[见],就称为[不见]或[不能见]。这不只是凡夫为然,连二乘及大乘权教菩萨也是这么认为。现在佛讲的首楞严大定就不是这样,超越一切凡夫、外道、二乘、权教菩萨,究竟要让众生成佛的!二乘法中,四缘成见:心、眼、空、明,一定要有[明],就是一定要有光线,才能成见。大乘唯识九缘亦有[明](光线)之一缘。这些都是权教之法,非了义教。若依了义,则无[明]与[暗]之分别,了义就是究竟,了义就是用本性修行,开采不生不灭,初发心即成等正觉的修行法,就是依了义教,就无所谓的明跟暗的分别。
俱名为见:明来见明,暗来见暗,所以,无关于见性。见性恒常,无来无去,我们的见性一直存在,不会用的时候,它就失去。不依外缘而称有无,不但不依明缘,且四缘俱不依,茕茕独立——此是第一义谛。若得如是现前知见,方知见性离根尘识、不依他有,诸位!这个根、尘、识,在禅宗里面讲,统统叫做尘,尘自生灭,自性不动,这个就是十八界统统空,无一法不空。大悟,悟到什么?悟到无所得,念念消归自性,归无所得,它就是在告诉你:没有六根、没有六尘、没有六识,《心经》里面讲: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耳鼻舌身意,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个不是讲得很清楚吗?三六一十八统统空,只存如来藏性。因此要了解,所有的宗派,统统要叫你成佛;不要讲到成佛那么遥远,你这一辈子能够听到大乘佛法一句、一字,或者是一语,都会终身受用的!所以,这个见性是离根尘识,不依他有。
是故本自圆成,注意这四个字:本自圆成,那你为什么要让它变成缺陷呢?就是一直动执着的念头;息灭贪嗔痴,名为沙门。什么叫做出家?息灭贪嗔痴。那么,换句话说:换另外一个角度说:不息灭这个贪嗔痴,这个有违佛的教化。因此出家人他的重点就是降伏自我,没有贪嗔痴;在家居士呢?有能力的可以达到这个,但是,听经闻法,任何一句他也很受用,因为这个贪嗔痴,不论出家、在家,他都有。因此,学佛的目标定了以后,就了解:喔!我们本自圆成的清净自性,体用恒常。在这里,体即不生灭,用即不可思议,叫做体用恒常,非暂有无。不是暂时的有或者是无,暂时有,那不是真的有;暂时无,也不是真的无。我们现在体用不出来,而这个用是思议、是生灭法、是语言、是文字、是争执、是斗争,所以,我们那个不思议的业用、不思议的妙用,用不出来,不证悟到如如不动的本体,则没有妙用,体用是一如的,体用是不二的,依体起用,摄用归体,体用不二,体用一如,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思想!
 楼主| 发表于 2015-10-9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十番显见第二十七

续-《●[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十七》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那个打破无明烦恼、打破所知的障碍,是很重要的!我们因为有烦恼障,不能证得涅槃;我们因为有所知障,所以,不能证得菩提。烦恼是什么?就是妄执这个四大为我,所以,每天就是为了这个色身,衣食住行,他就一直烦恼,玩了全世界,还是烦恼!所知障就是后天所学习的,叫做所知,所知道的反而变成一种障碍,因为菩提是无知,无所不知;而你有知就是知见立知。所以,我们从出生,他就是一直学习。悟了以后,所有的学习变成很好的工具,他心境一如,可是,他书读得多,可是妙用现前,妙语如珠。如果我跟师妈二个人都是大彻大悟,假设说啦,你请谁讲经呢?当然请我啰!因为我书读得多啰,善于表达。悟了也能讲,他懂得心体;可是,后天所学习的知识,他少。所以,你作一个法师,如果你也懂得物理、懂得科学、懂得美妙的语言,善于形容,有自信心,有知识性,就很容易折服听经闻法的众生。如果你一上台就说:念佛!不念佛就是业障!那底下问说:我为什么要念佛?你说:你念佛就好了,问那么多做什么?你也不能服人家,要你讲出一个,又讲不出所以然,因为书读得又少!讲起来的时候,人家信徒还没生气,我们做法师的就先气得脸红脖子粗!因为他问太多了!这里就可以看到,语言、文字、知识很重要,佛法没有一样不是重要。
经文:[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
师父先解释一遍:说:是故阿难,汝今应当知道,在见明相的时候,见性绝对不是明相;当见到暗的时候,这个见性绝对不是暗相;当见虚空之时,见性也绝对无关于虚空,也绝对不是虚空;见塞相之时,见性也无关于塞,这非明、非暗、非空、非塞,独立存在的见性,四义:这四义就是:非明、非暗、非空、非塞,这四种义理很清楚了,成就了离缘第一义谛,离开了这些外缘,无关于明、暗、空、塞这些外缘。更进一步的是离见第一义谛,就是我们十番显见的最后一番:显示见性离见。汝复应知,你现在更应当知道;底下有二种解释,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当真见见到了妄见之时,真见绝对不是妄见。见犹离见,就是真见是离开一切妄见的,是一切妄见所不能及的,这个就是一种解释。
另外一种解释:见见之时就是:当修行人以观行力而照见了见性的这个时候,就是我们亲见到见性之时;所以,第一个[见]是亲见;第二个[见]就是见性。当我们亲见到见性之时,见非是见,就是:此所见到的,犹非是真正的见性。所以,第一个就是:我们所见到的,见非是见就是:我们所见到的,仍然不是真正的见性。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意思就是:真正的见性犹且离于能见,叫做见犹离见,真正的见性离于能见,及一切见所不能及的。所以,见性是离见,离于能见、所见,无有能所,只要能够离能所,就叫做真见,所以,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哪里更可以说是一时方便,对二乘人、凡夫讲的因缘法?或者是更谈到什么外道的自然?还讲什么和合相、不和合相?这个和合相,底下一定会有一个不和合相,这经文就少掉这几个字:以及和合相与非和合相?
注释:[见明之时,见非是明]:当你见到明相之境的时候,此能见之性并非是所见的明相。莫把[所见之尘]当作是[能见之性],否则即是[以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这句话什么意思?用照相机,以前的底片就是这样子,就是一照的时候:啪!这个照一棵树,一棵树的影像留在哪里?留在底片,这底片表示我们的意识心,我们看到照相机一照,一座山照在摄影机里面,摄影机底片,这个就是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把外在的缘起的假相,当作是:这个就是真实相,这问题就是出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心灵所缘的,其实是不实在的,所以,每一分、每一秒他都在错觉;我们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对生命当中有一种期待,引颈期盼,希望嫁一个好先生;希望更有钱;希望有房地产,而不知道这些都是如梦幻泡影的。可是,我们又是人,活在这个世间,又不得不去面对,这个就有许多的无奈!底下说[以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所以,我们把缘起的东西看来,就变成自己心所显相的东西,我们看到的就是底片的假相,而认为那个是真的,不知道那个是心,以心缘心的假相。
[四义成就]:[四义]即见精离于四缘(明、暗、空、塞)的道理,亦即:见性离缘,因而成就了离缘之第一义谛。[见见之时,见非是见]:当修行人以观行力而得照见[见性]之时,此所见者犹非是真正的见性。[见犹离见,见不能及]:真正的见性犹且离于能见,乃一切见所不能及:见性离见,离于能见、所见,无有能所——若离能所,而朗朗鉴照,斯则真见。诸位!没有亲证到这种功夫,究竟解脱的,不管讲到死去活来,他都不知道这个是什么,他仍然会把它化作一种观念、意识心想像,把如来的亲证的真实境,化作一种语言、文字、观念来言说、来描绘;也没办法,讲只能这样讲,要契入就得看功夫了!不能停留在语言、文字相;可是,要讲经,它就是这样啊,只好假借这个语言、文字的桥梁,契入真如实相的如来藏性,否则没有办法,没有一个善巧方便,也没办法入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4 00: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