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8430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5-7-13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济群法师]《道次第》中的菩提心
续-《●[济群法师]《道次第》中的菩提心》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受持菩提心后,还应时常忆念菩提心的功德。若感觉不到其利益,发心很难持久。反之,若对这一利益的认识不断加深,力量便会随之增长。久而久之,不需着意努力便可安住菩提心中。任何一种心行的培养亦复如是,首先通过不断作意来加强,最终任运自如。所以,《道次第》中要求修学者:“修学增长者,如是仅不弃舍犹为不足,须于昼三次夜三次,以大勤勇令其增长。”应每日六次忆念发心偈颂:“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
这不仅是我们的人生目标,也是做每件事应有的心行基础。即使一时没有能力做到,至少要具足这份心,不断观修,使菩提心成为生命的根本力量。
十、菩提心的实践
发起菩提心之后,不仅要以观修来强化,更应付诸实践。菩提心的实践,正是菩萨行。《道次第》引《大日经》云:“秘密主,彼一切种智者,是从大悲之根本生,是从菩提心之因生,是以方便而到究竟。”所谓方便,“修施等六度行也”。
每个层面的修行,皆有相应的发心及行为。如人天乘发增上心,以人天善行成就人天果报;解脱道发出离心,以戒定慧成就出世解脱;菩萨道是发菩提心,以菩萨行成就佛果资粮。
关于菩萨行的思想,大乘经论中极为丰富,尤其是瑜伽唯识系统的经论。如《瑜伽师地论》三十五卷至五十一卷及《大乘庄严经论》,都是为我们阐述菩萨行的内容。在《解深密经》及《摄大乘论》中,菩萨行也是重要内容。格鲁派继承深观和广行两大思想体系,广行部分,便是瑜伽唯识的思想。
《道次第》中,菩萨行主要围绕六度四摄展开,并从三个方面对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进行阐述。如布施,包括其自体是什么,其心行差别及特征是什么,这种行为应如何生起。
六度的修行,都是在圆满菩提心。如布施是要去除悭贪,若内心不存在丝毫悭贪,布施的心行便圆满了。持戒是要远离对一切有情的损害,这种损害主要是从摄律仪戒而言。菩萨戒包括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摄律仪戒的特点是不损恼众生,若对众生没有丝毫恼害之心,持戒的心行便圆满了。而忍辱则是远离嗔恨,若在任何境界中都不会起丝毫嗔心,忍辱的心行便圆满了。每种心行的圆满,都是战胜凡夫心的过程,是战胜悭贪、损恼、嗔恨的过程。彻底舍离凡夫心,方能圆满菩提心。
受菩萨戒,是菩萨道修行中的重要仪轨。菩提心的实践,必须通过六度四摄来完成。而菩提心又是菩萨戒的灵魂,发起菩提心,才能受菩萨戒并取得菩萨资格。进而,还须进一步严持菩萨戒,实践菩萨行,如此才能成为合格的菩萨。
菩萨戒有“梵网菩萨戒”和“瑜伽菩萨戒”之分。其中,“瑜伽菩萨戒”的开遮十分善巧。菩萨戒根据六度四摄而建构,是协助我们行菩萨行、圆成菩提心的有力保障。若没有菩萨戒作为依怙,在修学过程中,可能会向凡夫心妥协。所以,必须有戒律进行约束。
十一、菩提心与空性见
菩提心和空性见是大乘佛法的两大内涵,同时也是成佛之因,以空性见为共因,以菩提心为不共因。对于作物生长来说,水和肥料为共因,种子则为不共因。因为水和肥料可作用于任何种子,而种子则是决定作物属性的根本。有怎样的种子,就会结出怎样的果实。
有空性见而无菩提心,将落入二乘,无法成就无上佛果。但只有种子而无阳光、水分等助缘,种子也无法开花结果。同样的道理,没有空性见的抉择,菩提心永远无法圆满成就。佛果的大慈大悲必须通过菩提心完成,而发心过程中,从世俗菩提心到胜义菩提心的升华,则离不开空性见的推动。
世俗菩提心的心行基础是妄心,是有漏、有限、有我的。如果滞留于世俗菩提心,即使想要利益一切众生,也无法愿行一致。因为妄心是有我执的,无法平等一如。当我们想到利益众生时,我执便会百般阻挠,将我们发起的一念菩提心打上折扣。妄心是有限的,建立在妄心基础上的世俗菩提心也是有限的。而佛陀证得的空性是无限的,所成就的大慈大悲也是无限的。
如何从有限进入无限?唯有通过空性见。我相是空的,人相是空的,众生相是空的,寿者相也是空的。一切皆如梦如幻,了不可得。若我们不断地作如是观修,凡夫心便会随之削弱,胜义菩提心方能生起。
同时,菩提心的圆满成就也离不开空性见。发起胜义菩提心之后,我执和烦恼障的力量还未完全消除。所以,地上菩萨还要不断修真如观、空性观,将烦恼习气消融于空性中。所以,菩提心的圆满成就也离不开空性见。
整部《道次第》,以菩提心贯穿始终,使三乘佛法次第井然,层层递进。
其中又包括两大内容。首先是人天乘、解脱道与菩提心的关系。经由菩提心的统摄,使下士道、中士道成为菩萨道的前行。这一思想,正契合佛陀在《法华经》中所说的:“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法华》会三归一的思想,是佛陀应世布教的深意所在,所谓“云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宗大师在《道次第》中,以菩提心融会三乘修法,与《法华》思想一脉相承。既对其深意作了诠释和解说,更建构了切实可行的修行理路,堪称解行并重的修学纲要。
在上士道中,宗大师进一步对菩提心的发起因缘、受持仪轨、修行实践及菩提心与空性见的相互关系作了正面阐述。为我们全面了解菩提心在佛法修学中的重要性,提供了完整的认识和实践方法,引领我们走向究竟的觉悟之路。
2007年10月修订版
|
|